昭明太子集
作者:萧统
六卷。梁昭明太子萧统撰。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 (今江苏武进) 人。曾编 《文选》三十卷,裒集秦汉以来诗文甚富,为总集之祖,对后代文学影响较大。自己也擅诗文,有《昭明太子集》。据《南史》本传,统有文集二十卷。此二十卷本至隋唐时犹存,而《宋史·艺文志》著录仅止五卷,《文献通考》更不著录,说明宋末已散佚。今本系明人据类书采掇而成,有明嘉靖间杨慎等核定辽府宝训堂刊五卷本、明叶绍泰刊六卷本,又有明汪士贤辑《汉魏诸家集》所收五卷本、明人张燮辑《七十二家集》所收五卷本、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所收一卷本。张溥本自张燮本出。《四库全书》用明人叶绍泰刊本凡诗赋一卷,杂文五卷。《四部丛刊》影印明杨慎等校刊五卷本,凡赋一卷,诗一卷,杂文三卷。《四部备要》据五卷本排印。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出版陈宏天等标点本,以《四部备要》本为底本,末附近人胡寄懋撰《昭明太子年谱》。有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的书
青鸟
梅特林克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六幕的梦幻剧。樵夫的两个孩子蒂蒂尔和弥蒂尔在圣诞节前夕梦见他们受仙姑贝里吕娜之托,为她病重的孙女儿去寻找青鸟。兄妹俩用仙姑给他们的有魔法的钻石小帽,召来了面包、糖、火、水、狗、猫等的灵魂。在光明的引导下走遍记忆乡、黑夜宫、森林、墓地、幸福园,以及未来王国,历尽千辛万苦,经历种种磨难,最终青鸟得而复失。梦醒后,貌似仙姑的女邻居讲到她生病的孙女渴望得到蒂蒂儿心爱的斑鸠鸟作为圣诞节的礼物。蒂蒂儿欣然允诺。而这时斑鸠鸟变成蒂蒂儿梦中苦寻的青鸟。剧中运用了各种各样意味隽永的象征手法。青鸟包含着几层象征意义,它是独一无二的人类幸福的体现者,本身又包含着大自然的奥秘。因此,它既是人类精神幸福的体现,又是人类物质丰盈的象征; 既关系到人类的现世生活,又联系到他们的未来幸福。作者以青鸟这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思想观念。通过两个小孩不畏艰险,披荆斩棘,寻找青鸟的故事,表明人类对光明、幸福和生的欢乐的追求。反映了作者对穷人生活的同情、对现实和未来的乐观态度与憧憬。梦中的青鸟艰苦难寻,而现实的青鸟唾手可得,尽管最终都得而复失,但说明人类幸福是存在的。虽然人人都在追求幸福,目标也各有不同,但真正的幸福只属于那些乐于为他人牺牲自我幸福的人。这种象征的手法比正面的述说具有更强的艺术效果。剧中,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物质、各种动植物、各种思想情感、各种社会现象,甚至抽象的概念和未来的事物都在各自的特性上被拟人化了。因而给观众以具体而形象的启发。这部寓意深刻的梦幻剧,具有童话的优美诗意,又因其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而具有一般童话剧所难以达到的深邃的哲理意蕴。1908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首先将这部剧作搬上莫斯科舞台。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此后纽约、巴黎和世界剧坛才纷纷开始上演此剧,至今上演不衰。1923年,茅盾先生主持的文学研究会最早将梅特林克介绍到中国来。同年,文学研究会丛书收录了傅东华从英文重译的 《青鸟》。这部剧作在我国解放前就先后出过三种不同的译本,深受我国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喜爱。
梁溪遗稿
诗文集。南宋尤袤撰。2卷。据《宋史·尤袤传》载,尤袤著有《遂初小稿》60卷、《内外制》30卷;《直斋书录解题》载有《梁溪集》50卷,今均佚。宋末,其曾孙尤藻刊其诗集20卷,方回曾为其作跋,称“中兴以来言诗必曰尤、杨、范、陆,诚斋时出奇峭,放翁善为悲壮,公与石湖冠冕佩玉,度骚婉雅,则袤在当时本与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并驾齐驱。今三家之集皆有完本,而袤集独湮没不存,盖文章传不传亦有幸不幸焉。然即今所存诸诗观之,残章断简尚足与三家抗行,以少见珍,弥增宝惜。”然此本旋即焚于兵火。诸本明人已无著录,《两宋名贤小集》有《遂初小稿》,乃辑者沿用旧名,而非其原帙。清康熙三十九年朱彝尊辑尤袤古今体诗47首,杂文26篇,汇成2卷,出示同年之友尤侗,尤侗自称为尤袤裔孙,遂命名为《梁溪遗稿》,刊行于世。此康熙刊本国家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皆有庋藏。《四库全书》本即据此本,作1卷。另有《常州先哲遗书》本,有补编、附录各1卷;《锡山尤氏丛刊》本有补遗卷,收文47篇,诗62首(3首伪作),在辑本中较称完全。
雍录
陕西地方志。南宋程大昌撰。 十卷。大昌字泰之,安徽休宁人。绍兴进士,累官吏部尚书,转知泉州,著有《禹贡论》、 《诗论》、《考古篇》等书。程氏以《三辅黄图》、 《唐六典》、 《长安志》、 《长安图记》及绍兴间秘书省诸图互相印证,于绍兴年间(1131—1161)成书。因关中为《禹贡》雍州地,故名。其时陕西已被金兵所占,兼含不忘故土,恢复中原之意。约十万字。杂记关中周、秦、汉、隋、唐、五代之城苑宫殿,山水、郡县、庙陵、苑囿、事物、寺观等类,以及汉唐用兵攻取守备要地和职官、军制的变迁。附有地图,并作说明,颇足参考。
公孙龙子悬解
现代王琯著。192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否认前人关于《公孙龙子》系伪作之说。对公孙龙学派的渊源及其与墨辩的异同进行了评述,认定前者在逻辑方式、方法、论证法则甚至所使用的术语等方面与《墨经》具有师承关系。尝试运用形式逻辑的知识校释《公孙龙子》,对公孙龙子的名辩思想基本持肯定的态度。在训诂校勘方面,此书被后人称为明清以来的“最为善本”,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名辩思想,尤其是公孙龙的逻辑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历代名画记
唐代张彦远著。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绘画通史。张彦远(约815~约875),字爱宾,河东(今山东永济)人,乾符初官至大理寺卿。本书成于大中元年(847)。十卷。记述自轩辕黄帝起至唐会昌元年间历代画家三百七十二人的传记和有关绘画史论的专文十六篇,其论述中多有卓见,如论“六法”,强调立意和用笔;指出画风演变,因时而异;以顾恺之、陆探微为密体,张僧繇、吴道子为疏体;阐明书画同笔同理等。传世版本有明王世贞刻《王氏画苑》本,明毛晋汲古阁《津逮秘书》本和清张海鹏刻《学津讨源》本。
江苏省通志稿货殖志
宣统元年(1909)始修,由江苏通志局主持,缪荃孙任总纂。货殖志。江南通志货殖为食货之一目,今之实业日以发达,金融动关国计民生,自宜专立。农、林、矿、工、商业、物产皆不可略,列其根柢,俾可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