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华集
作者:李健吾
评论集。刘西渭著。1936年12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30年代撰写的独具风格的、影响比较大的文学评论集。收文16篇,评论了10位作家的作品。小说方面有巴金的《爱情三部曲》、《神·鬼·人》,沈从文的《边城》,萧乾的《篱下集》,骞先艾的《城下集》,罗皑岚的《苦果》,林薇因的《九十九度中》;戏剧方面有曹禺的《雷雨》;散文方面有何其芳的《画梦录》,李广田的《画廊集》;诗歌方面有卞之琳的《鱼目集》。李健吾厌憎当时“不中肯然而充满学究气息的评论或者攻讦”,认为文学批评“也正是一种艺术”。他说:“批评的成就是自我的发见和价值的决定。发见自我就得周密,决定价值就得综合。一个批评家是学者和艺术家的化合,有颗创造的心灵运用死的知识。他的野心在扩大他的人格,增深他的认识,提高他的鉴赏,完成他的理论。”(《咀华集·跋》)他的文学批评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鉴赏,属于美学的批评,而不同于当时盛行的历史批评方法。例如他在评论茅盾、巴金的行文风格时说:“读茅盾先生的文章,我们像上山,沿路有的是瑰丽的奇景,然而脚底下也有的是绊脚的石子;读巴金先生的文章,我们像泛舟,顺流而下,有时连你收帆停驶的工夫也不给。”作者学识渊博,阅历丰富,他评论某一作家的作
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希腊神话故事
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古斯塔夫·施瓦布致力于挖掘和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他以严谨认真的作风和极具文学价值的生动文字,依据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得赛》,并且参照其他古代希腊的神话与传说以及希腊作家的一些文学作品,对庞杂凌乱的希腊神话和传说加以整理编排,编撰了这本谱系相对清晰、故事情节相对完整的书。希腊神话流传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其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优美曲折的故事情节,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欢迎。它将现实生活与幻想交织在一起,汇总了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以浪漫史诗的形式再现了古希腊人的社会面貌和精神生活,赞颂了古希腊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对西方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太上妙法本相经
太上妙法本相经,简称《本相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际。原书至少有二十多卷。现《正统道藏》本仅残存三卷,收入太平部。另据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录编》着录,敦煌遗书中有唐代《本相经》抄本残卷十二件。其中P2429、S2122、P2389、P2476、P3091及贞松堂藏本等八件抄本内容均不见于《正统道藏》本。P2357、S3173、P2396、P2755等抄本与《正统道藏》本有颇多异文。此外《上清道类事相》、《要修科仪戒律抄》等唐宋佛道典籍亦保留不少《本相经》佚文。此经乃元始天尊与「辨夫」及外道之人相互问难,解说道教义理及斋戒法术要旨。其内容颇杂乱,涉及宇宙生成、众生业报因缘、治国修身及修道求仙等等。大旨以《道德经》为立论之本,又受《灵宝经》影响。谓「道者万物之父,空者万物之母」。学道之人应抱道执德,为于无为之为,居于无想之想,处于无著之著。又驳斥外道,论证宿业因缘。谓「一切众生各有缘品,前世积业今生所受,今身所造后世所受」。又强调学道尊师,持斋守戒之重要,论述治身治国皆应以无为无欲为本。敦煌抄本中提及「咐嘱卯金,木子弓口乃兴焉」,可见此经受《洞渊神咒经》影响。
西京杂记译注
东晋笔记小说集。东晋葛洪撰。2卷。葛洪,句容人,字稚川,官句漏令。所著言黄白之事曰内篇,其余驳杂通释曰外篇。自号抱朴子,因以名书。所著几近500卷。但此书旧载亦作西汉刘歆撰,葛洪辑抄,或作梁吴均撰。原书2卷,据《直斋书录解题》,宋人分为6卷。今2卷、6卷两本并行。是书摭采繁富,取材不竭,葛洪书后有跋,称“以补汉书之阙”。托刘歆语气,叙西汉传闻遗事、掌故、长安宫室、苑囿,间杂怪异。所记饮酎、汉彩女穿七孔针于开襟楼、民间重九佩茱萸、饮菊花酒等故实,皇帝舆驾仪制、七轮扇的制作、新丰的辟建及未央宫、昆明池、上林苑的规模等,均有裨于考证。是书还载有卓文君、王昭君、匡衡、扬雄等人的轶闻故事。今有1卷本,题汉刘歆撰,收入《历代小说》、《说郛》; 6卷本,题汉刘歆撰,收入《古今逸史》、《汉魏丛书》; 6卷本,题晋葛洪撰,收入《稗海》、《四库全书》等; 清卢文弨校本2卷,收入《抱经堂丛书》。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有校点本。
春秋孔义
十二卷。明高攀龙撰。此书斟酌《左传》、《公羊》、《穀梁》、《胡传》之说,无所考证,亦无所穿凿。主张以经解经,凡经无而传有者不敢信,传无而经有者不敢疑。如隐七年“滕侯卒”,《公羊》以不名为微国,《穀梁》以不名为狄道,《左传》以不名为未同盟,而高氏则引程颐说,以不名为史阙文。再如桓公三年“春,正月”,即《穀梁》所谓“桓无王”,后世诸儒多于此发义,而高氏则云“阙疑”。其书名曰“孔义”,即在于明孔子之义而非诸儒之臆说。其释文虽不出前人窠臼,但简要明白。如隐元年春王正月,先儒释此多破碎繁芜,往往动辄数百上千言,而高氏只云“春,周王之春也;称王正月,大一统也,夏时之十一月也;不书即位,摄也。”杂采《左传》、《公羊》之说而不取《胡传》“夏时冠周月”之说,其间亦无考证。清俞汝言撰《春秋平义》多采此书之说。现存明崇祯十三年刻本。
慎言
中国明代哲学专著。王廷相著。初刻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主要版本有明《王氏家藏集》本、明《王浚川所著书》本、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侯外庐编《王廷相哲学著作选集》本等。十三篇,计有《道 体》、《乾运》、《作圣》、《问成性》、《见闻》、《潜心》、《御民》、《小宗》、《保傅》、《五行》、《君子》、《文王》、《鲁两生》等。作者自序说:“予自 知道以来,仰观俯察,验幽核明,有会于心,即记于册。 三十余年,言积数万。信阳无涯孟君见之曰:‘义守中 正,不惑非道,此非‘慎言其余’乎?”遂以《慎言》名之。
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
凡四卷。宋代施护译。略称护国尊者所问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记载佛陀于王舍城耆阇崛山为护国尊者说菩萨之法要。与收于大宝积经卷八十、卷八十一两卷之护国菩萨会(隋代阇那崛多译)为同本异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