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华集
作者:李健吾
评论集。刘西渭著。1936年12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30年代撰写的独具风格的、影响比较大的文学评论集。收文16篇,评论了10位作家的作品。小说方面有巴金的《爱情三部曲》、《神·鬼·人》,沈从文的《边城》,萧乾的《篱下集》,骞先艾的《城下集》,罗皑岚的《苦果》,林薇因的《九十九度中》;戏剧方面有曹禺的《雷雨》;散文方面有何其芳的《画梦录》,李广田的《画廊集》;诗歌方面有卞之琳的《鱼目集》。李健吾厌憎当时“不中肯然而充满学究气息的评论或者攻讦”,认为文学批评“也正是一种艺术”。他说:“批评的成就是自我的发见和价值的决定。发见自我就得周密,决定价值就得综合。一个批评家是学者和艺术家的化合,有颗创造的心灵运用死的知识。他的野心在扩大他的人格,增深他的认识,提高他的鉴赏,完成他的理论。”(《咀华集·跋》)他的文学批评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鉴赏,属于美学的批评,而不同于当时盛行的历史批评方法。例如他在评论茅盾、巴金的行文风格时说:“读茅盾先生的文章,我们像上山,沿路有的是瑰丽的奇景,然而脚底下也有的是绊脚的石子;读巴金先生的文章,我们像泛舟,顺流而下,有时连你收帆停驶的工夫也不给。”作者学识渊博,阅历丰富,他评论某一作家的作
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文赋
文学理论论文。晋人陆机作。全文载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论作文之利害所由”。文中比较广泛和系统地论述了文学创作上的许多问题,第一次论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对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问题和感兴(灵感)问题的论述尤为透彻。作者认为创作前必须深入观察客观世界,学习前人著作。文以情生,情因物感,这是创作的起点。创作中要抓住一瞬即逝的灵感,驰骋想象,“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经过专心致志的想象和构思,感情逐步鲜明,物象更加清晰,可以进行实际创作,这时便要考虑结构、布局、剪裁、修辞等表现手段,“选义按部,考辞就班”。还要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意是主干,辞为枝叶,语言辞藻应为表现文意服务,内容和形式要谐合,创作中要富于独创性,反对因袭模仿。文中将文体分为十类,并分别概括了它们的风格特点:“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同时明确提出了作文的“五要”和“五病”,对修辞上的各种毛病加以分析,并说明去掉这些毛病的办法。像这样层层深入地研讨修辞问题,在修辞学史上是独创的。其中论及的“警策”、“声律”等问题,均为修辞学史上的新命题。《文赋》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最早论文之一,无论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还是在修辞学史或文体论研究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郭绍虞编《历代文论选》、裴晋南等编《汉魏六朝赋选注》等书中较详细的注释。张少康《文赋集释》收集颇丰,注释亦详。
串雅补
成书于1825年。清代鲁照撰。上海扫叶山房1919年石印本。是一种关于串医(走方医)的验方汇编,共5卷,按照串医的旧例,分为一顶(发汗、烧丹)、二串(攻下、毒药)、三抵(偏药、制药、制假药)、四色(拔牙、点痣,熨烙、火罐),另附多种效方成药,补赵学敏之未收者。该书的炮制方法多数来自民间,方法较为独特。尤其对毒剧药番木鳖、木鳖子、白信、斑蝥等的炮制非常讲究。如番木鳖有:“刷去毛”、“泉水浸胀刮去毛”、“油炸”、油炸后“以纸压去油”、“掘向阳山上黄土斤余筛细,随掘随用,不可经宿,拌木鳖入锅炒燥,勿使焦黑,摊地去火毒,用筛格出即为细末,收贮严密,随症施用”、“麻油炸黄色”、“炸松黄色不令焦黑”等。川木鳖有九制法:第一次用川芎、白芷制;第二次用银花、柴胡制;第三次用甘草、青盐制;第四次用南星、半夏制;第五次用川牛膝制;第六次用杜仲制;第七次用木瓜制;第八次用干姜制;第九次用天花粉制。信石用豆腐煮、信石用绿豆煮,马齿苋汁煮川倍子均出于该书。离骨散中的炮制方法也较特殊,取活大鲫鱼一条,去肠入白玉簪花根、皮硝,缝好,大碗盖令出白霜,扫下收贮,遇患牙,点少许牙根即落。
大易粹言
南宋方闻一编。十卷。《四库全书》本。此书乃采辑宋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郭忠孝、郭雍等七家《易》说,以明《周易》经传之义,故称《粹言》。《四库全书提要》指出:“闻一,舒州人,淳熙中为郡博士;时温陵曾穜守舒州,命闻一辑为是书,旧《序》甚明。朱彝尊《经义考》承《宋志》之误,以为穜作,非也。其书《宋志》作十卷;《经义考》作七十卷、又《总论》五卷。盖原本每卦、每传各为一篇,刊板不相联属,故从其分篇之数称七十有五。然宋刻明标卷一至卷十,则《经义考》又误也。所采凡二程子、张子、杨时、游酢、郭忠孝及穜师郭雍七家之说。今忠孝之书已不传,惟赖是书以存。穜初刻版置郡斋,后摹印漫漶,张嗣古、陈造元先后修之。此本出苏州蒋曾莹家,即嗣古嘉定癸酉所补刻,佚穜《自序》一篇,而移嗣古之《跋》冠其首。今从《经义考》补录穜《序》,仍移其《跋》于卷末焉。”
觅灯因话
明代文言传奇小说集。邵景詹撰。据书前作者小引谓著于万历二十年壬辰(一五九二)。共二卷八篇,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同治《剪灯丛话》本、一九五七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剪灯新话》附刊本、一九八一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剪灯新话》附刊本。《觅灯因话》 (以下简称《因话》)是仿照瞿佑的《剪灯新话》而作的,内容多为劝善惩恶,因果报应故事,均为作者见闻的实录,故文笔比较朴实,很少渲染才情,这也与当时盛行的八股文体有关系。
性情集
元诗别集。6卷。周巽撰。原书久已亡佚,而且很少为人所知,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重辑出《性情集》6卷。卷1—2为《拟古乐府》,并有周巽写于明洪武九年(1376)的自序1篇。据自序,《拟古乐府》原有154首,今仅存60余首。卷2还收有《补古乐歌》5首,亦有周巽写的自序。卷3为五言古诗,卷4为七言古诗、五言律诗,卷5为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卷6为七言律诗、七言排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周巽诗比较直露,题材也不够广泛。他显然是爱梅成癖的人,集中咏梅之作比比皆是,如和林和靖咏梅14首,《溪梅》、《岭梅》等五律,《上苑梅》、《玉堂梅》等七律,《梅花十首》等七绝。这些诗多属应景之作,艺术成就不高。元人吴元德另有一部诗集名为《性情诗》,而周巽《性情集》卷5有五言排律1首,是陪吴元德等宴岳阳楼之作,周巽名集为《性情》,或许是受到吴元德的启发。然而,两部《性情集》都久已亡佚,1部靠《永乐大典》流传至今,另1部却借《诗渊》而免遭湮灭。
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
《宣宗成皇帝实录》(清实录道光朝实录)476卷。全称为《大清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实录》。道光三十年(1850)六月,咸丰皇帝继位之初,令大学士文庆、花沙纳等开馆纂修,至咸丰六年 (1856) 十一月成书。书中记载了旻宁自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继位,至道光三十年正月在位期间,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道光年间是清朝国势明显衰弱的开端,特别是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而被迫签定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走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书较多地保存了这一时期的有关史料,对研究爱新觉罗家族史、清史及鸦片战争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