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字类编
作者:张廷玉
类书,清张廷玉等编。康熙五十八年(1719)敕撰,雍正四年(1726)告成。1984年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影印出版。《骈字类编》凡240卷,计分12门:天地、时令、山水、居处、珍宝、数目、方隅、采色、器物、草木、鸟兽、虫鱼;补遗一门曰人事。其中数目、方隅、采色等类,为以前类书所无。该书只收双音词,不收单音和多音词;只收实词,不收虚词;实词中“不甚雅驯”者亦不收录。其性质与《佩文韵府》相近,为作诗文是查检词汇、典故之用,但体例殊异,一改以韵系字的通法为以类分,“俾与《佩文韵府》,一‘齐尾字’,一‘齐首字’,互为经纬,相辅而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每一门目下,由骈字中的第一字加以统摄,共用标首字1604个。每条所引,以经史子集为次,韵文只收诗赋,不涉词曲。而引书必著其篇名,引诗文必著其原题,或一题而数首者,必著其为第几首,编排颇为精密。例如“人事门”中“赐”字标首的“赐衣”条,列《礼记》、《后汉书·丁鸿传》、钱起《送边补阙东归省觐诗》、卢纶《送盐铁裴判官入蜀诗》有关“赐衣”的出处。该书的缺点为词头数目有限,又囿于体例,所收词汇大为减少,且有滥入之嫌。
章节列表
升序↑- 开列
- 凡例六条
- 目录
- 卷一 天地门一
- 卷二 天地门二
- 卷三 天地门三
- 卷四 天地门四
- 卷五 天地门五
- 卷六 天地门六
- 卷七 天地门七
- 卷八 天地门八
- 卷九 天地门九
- 卷十 天地门十
- 卷十一 天地门十一
- 卷十二 天地门十二
- 卷十三 天地门十三
- 卷十四 天地门十四
- 卷十五 天地门十五
- 卷十六 天地门十六
- 卷十七 天地门十七
- 卷十八 天地门十八
- 卷十九 天地门十九
- 卷二十 天地门二十
- 卷二十一 天地门二十一
- 卷二十二 时令门一
- 卷二十三 时令门二
- 卷二十四 时令门三
- 卷二十五 时令门四
- 卷二十六 时令门五
- 卷二十七 时令门六
- 卷二十八 时令门七
- 卷二十九 时令门八
- 卷三十 时令门九
- 卷三十一 时令门十
- 卷三十二 时令门十一
- 卷三十三 时令门十二
- 卷三十四 时令门十三
- 卷三十五 时令门十四
- 卷三十六 山水门一
- 卷三十七 山水门二
- 卷三十八 山水门三
- 卷三十九 山水门四
- 卷四十 山水门五
- 卷四十一 山水门六
- 卷四十二 山水门七
- 卷四十三 山水门八
- 卷四十四 山水门九
- 卷四十五 山水门十
- 卷四十六 山水门十一
- 卷四十七 山水门十二
- 卷四十八 山水门十三
- 卷四十九 山水门十四
- 卷五十 山水门十五
- 卷五十一 山水门十六
- 卷五十二 山水门十七
- 卷五十三 山水门十八
- 卷五十四 山水门十九
- 卷五十五 山水门二十
- 卷五十六 山水门二十一
- 卷五十七 居处门一
- 卷五十八 居处门二
- 卷五十九 居处门三
- 卷六十 居处门四
- 卷六十一 居处门五
- 卷六十二 居处门六
- 卷六十三 居处门七
- 卷六十四 居处门八
- 卷六十五 居处门九
- 卷六十六 珍宝门一
- 卷六十七 珍宝门二
- 卷六十八 珍宝门三
- 卷六十九 珍寳门四
- 卷七十 珍宝门五
- 卷七十一 珍寳门六
- 卷七十二 珍寳门七
- 卷七十三 珍宝门八
- 卷七十四 珍宝门九
- 卷七十五 珍宝门十
- 卷七十六 珍寳门十一
- 卷七十七 珍寳门十二
- 卷七十八 数目门一
- 卷七十九 数目门二
- 卷八十 数目门三
- 卷八十一 数目门四
- 卷八十二 数目门五
- 卷八十三 数目门六
- 卷八十四 数目门七
- 卷八十五 数目门八
- 卷八十六 数目门九
- 卷八十七 数目门十
- 卷八十八 数目门
- 卷八十九 数目门十二
- 卷九十 数目门十三
- 卷九十一 数目门十四
- 卷九十二 数目门十五
- 卷九十三 数目门十六
- 卷九十四 数目门十七
- 卷九十五 数目门十八
- 卷九十六 数目门十九
- 卷九十七 数目门二十
- 卷九十八 数目门二十一
- 卷九十九 数目门二十二
- 卷一百 数目门二十三
- 卷一百一 数目门二十四
- 卷一百二 数目门二十五
- 卷一百三 数目门二十六
- 卷一百四 数目门二十七
- 卷一百五 数目门二十八
- 卷一百六 数目门二十九
- 卷一百七 数目门三十
- 卷一百八 数目门三十一
- 卷一百九 数目门三十二
- 卷一百十 数目门三十三
- 卷一百十一 数目门
- 卷一百十二 数目门三十五
- 卷一百十三 方隅门一
- 卷一百十四 方隅门二
- 卷一百十五 方隅门三
- 卷一百十六 方隅门四
- 卷一百十七 方隅门五
- 卷一百十八 方隅门六
- 卷一百十九 方隅门七
- 卷一百二十 方隅门八
- 卷一百二十一 方隅门九
- 卷一百二十二 方隅门十
- 卷一百二十三 方隅门十一
- 卷一百二十四 方隅门十二
- 卷一百二十五 方隅门十三
- 卷一百二十六 方隅门
- 卷一百二十七 方隅门十五
- 卷一百二十八 方隅门十六
- 卷一百二十九 方隅门十七
- 卷一百三十 方隅门十八
- 卷一百三十一 方隅门十九
- 卷一百三十二 方隅门二十
- 卷一百三十三 方隅门二十一
- 卷一百三十四 采色门一
- 卷一百三十五 采色门二
- 卷一百三十六 采色门三
- 卷一百三十七 采色门四
- 卷一百三十八 采色门五
- 卷一百三十九 采色门六
- 卷一百四十 采色门七
- 卷一百四十一 采色门八
- 卷一百四十二 采色门九
- 卷一百四十三 采色门十
- 卷一百四十四 采色门十一
- 卷一百四十五 采色门十二
- 卷一百四十六 采色门十三
- 卷一百四十七 采色门十四
- 卷一百四十八 器物门一
- 卷一百四十九 器物门二
- 卷一百五十 器物门三
- 卷一百五十一 器物门四
- 卷一百五十二 器物门五
- 卷一百五十三 器物门六
- 卷一百五十四 器物门七
- 卷一百五十五 器物门八
- 卷一百五十六 器物门九
- 卷一百五十七 器物门十
- 卷一百五十八 器物门十一
- 卷一百五十九 器物门十二
- 卷一百六十 器物门十三
- 卷一百六十一 器物门十四
- 卷一百六十二 器物门十五
- 卷一百六十三 器物门十六
- 卷一百六十四 器物门十七
- 卷一百六十五 器物门十八
- 卷一百六十六 器物门十九
- 卷一百六十七 器物门二十
- 卷一百六十八 器物门二十一
- 卷一百六十九 器物门二十二
- 卷一百七十 器物门二十三
- 卷一百七十一 器物门二十四
- 卷一百七十二 器物门二十五
- 卷一百七十三 噐物门二十六
- 卷一百七十四 器物门二十七
- 卷一百七十五 器物门二十八
- 卷一百七十六 草木门一
- 卷一百七十七 草木门二
- 卷一百七十八 草木门三
- 卷一百七十九 草木门四
- 卷一百八十 草木门五
- 卷一百八十一 草木门六
- 卷一百八十二 草木门七
- 卷一百八十三 草木门八
- 卷一百八十四 草木门九
- 卷一百八十五 草木门十
- 卷一百八十六 草木门十一
- 卷一百八十七 草木门十二
- 卷一百八十八 草木门十三
- 卷一百八十九 草木门十四
- 卷一百九十 草木门十五
- 卷一百九十一 草木门十六
- 卷一百九十二 草木门十七
- 卷一百九十三 草木门十八
- 卷一百九十四 草木门十九
- 卷一百九十五 草木门二十
- 卷一百九十六 草木门二十一
- 卷一百九十七 草木门二十二
- 卷一百九十八 草木门二十三
- 卷一百九十九 草木门二十四
- 卷二百 草木门二十五
- 卷二百一 草木门二十六
- 卷二百二 草木门二十七
- 卷二百三 草木门二十八
- 卷二百四 鸟兽门一
- 卷二百五 鸟兽门二
- 卷二百六 鸟兽门三
- 卷二百七 鸟兽门四
- 卷二百八 鸟兽门五
- 卷二百九 鸟兽门六
- 卷二百十 鸟兽门七
- 卷二百十一 鸟兽门八
- 卷二百十二 鸟兽门九
- 卷二百十三 鸟兽门十
- 卷二百十四 鸟兽门十一
- 卷二百十五 鸟兽门十二
- 卷二百十六 鸟兽门十三
- 卷二百十七 鸟兽门十四
- 卷二百十八 虫鱼门一
- 卷二百十九 虫鱼门二
- 卷二百二十 虫鱼门三
- 卷二百二十一 虫鱼门四
- 卷二百二十二 虫鱼门五
- 卷二百二十三 虫鱼门六
- 卷二百二十四 虫鱼门七
- 卷二百二十五 补遗 人事门一
- 卷二百二十六 补遗 人事门
- 卷二百二十七 补遗 人事门三
- 卷二百二十八 补遗 人事门四
- 卷二百二十九 补遗 人事门五
- 卷二百三十 补遗 人事门六
- 卷二百三十一 补遗 人事门七
- 卷二百三十二 补遗 人事门八
- 卷二百三十三 补遗 人事门九
- 卷二百三十四 补遗 人事门十
- 卷二百三十五 补遗 人事门十一
- 卷二百三十六 补遗 人事门十二
- 卷二百三十七 补遗 人事门十三
- 卷二百三十八 补遗 人事门十四
- 卷二百三十九 补遗 人事门十五
- 卷二百四十 补遗 人事门十六
猜你喜欢的书
古文关键
文论著作。2卷。南宋吕祖谦编著。南宋前期,散文创作日趋繁荣,与之相应,以指点散文写作技巧为宗旨的各类文选、文论著作亦纷纷问世。祖谦为当时的著名学者和散文作家,于散文创作和鉴赏有独特而精深的见解,遂编此书,选录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张耒八家散文共62篇,一一标举其命意布局,评论其长短得失,以实例示学古文者以门径,故名“关键”。卷首有《总论》1篇,下分《看文字法》、《看韩文法》、《看柳文法》、《看欧文法》、《看苏文法》、《看诸家文法》、《论作文法》、《论文字病》等8节,概述了阅读和写作散文的基本法则,所论颇多新颖精当之处。如提出:“学文须熟看韩、柳、欧、苏,先见文字体式,然后遍考古人用意下句处。”阅读中,第一看大概主张,第二看文势规模,第三看纲目关键,第四看警策句法。关于写作,其云:“为文之妙在叙事状情,辞源浩渺不失之冗,意思新转处多则不缓”;关键在于“笔健而不粗,意深而不晦,句新而不怪,语新而不狂。常中有变,正中有奇。题常则意新,意常则语新。结前生后,曲折斡旋,转换有力,反复操纵”。对入选之文,祖谦亦逐篇进行具体的讲评,并加以批语,使读者既得其要领,又对行文的段落间架和开合变化有所领悟。故此书刊行后,风行一时,深得推崇。后世传本有明嘉靖刊本、清康熙徐氏刊本以及《四库全书》本、《金华丛书》本等。
玉皇十七慈光灯仪
玉皇十七慈光灯仪,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元代或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用于祈福求愿。行道者依次在玉皇天尊神座前点燃宝灯,供奉十七慈光,礼拜赞颂,念诵《高上玉皇心印经》,并启告发愿,祈求玉皇天尊赐福,「有求斯应,无愿不从」。忏文所谓十七慈光,指大神通光、大慈悲光、大喜舍光、大忍辱光、大平等光、大柔和光、大自在光、大利益光、大如意光、大智慧光、大吉祥光、大解脱光、大皈依光、大功德光、大圆满光、大无碍光、无能胜光等。
麓堂诗话
一名《怀麓堂诗话》。诗论。明李东阳(1447—1516)撰。一卷。东阳有《怀麓堂集》已著录。此编论诗,推重盛唐,极赞李白、杜甫。理论上反对“句句字字,摹仿而不敢失”的泥古之风,实则已开“前七子”摹拟之论。强调诗人有“真情实意”,注重诗之法度、格调,艺术上有独创精神。东阳论诗,强调“诗与文不同体”,不能“以文为诗”,或“以诗为文”。他批评当时“以文章自命”的人,一写到诗,就不成其为诗,离诗的要求“毫厘千里”,并“终其身而不悟”。他重视诗的法度音调,认为“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盖六艺中之乐也.
春秋集传纂例[标点本]
《春秋》学著作。又名《春秋啖赵集传纂例》,唐陆淳撰。十卷,四十篇。此书纂集其师啖助及同时人赵匡之《春秋》论说,加以发挥。欲通过归纳《春秋》各种义例,来探考所谓圣人褒贬之旨。首八篇为全书总义,考究《春秋》之宗旨、“三传”之得失、啖、赵论说之义例等。第九至三十五篇,掇拾《春秋》“微旨”,阐明义例,分公即位例、告月视朔例、郊庙雩社例、盟会例、用兵例等。余五篇为经传文字脱谬之考核,并列述人名、国名、地名谱。引啖、赵之说,疑《左传》非左丘明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此书“盖舍传求经,实导宋人之先路,生臆断之弊,其过不可掩;破附会之失,其功亦不可没也。”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莲宗正范
海量居士,选取悟开法师《莲宗正传》的原本,仍然依照里面的时间顺序,新增加入了昙鸾、道绰、传灯、行策四位净土宗大师的传记,又将“印公大师行业记”,殿在最后,并更变名字为《莲宗正范》。此书彰示净土一宗,历代祖师之嘉言懿行,慈悲喜舍,一斑无二,唯期我等凡夫,踵继芳踪,速脱三界轮回险路,安隐抵达解脱彼岸。
古今译经图纪
凡四卷。唐代靖迈撰。又称译经图纪。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虽依隋代费长房之历代三宝纪,但改定译经时代及译者顺序,并删除译经事实不详者。列记自汉明帝之迦叶摩腾以下,至唐代玄奘三藏为止,共一百一十七人所译之经论,其下一一附载译者之小传。本书原系靖迈题序‘古今译经图变’(画于大慈恩寺译经堂内壁上)之文。其后,开元十八年(730),智升撰续古今译经图纪一卷,增补自智通至金刚智等,共二十一人所传译之经论。




![春秋集传纂例[标点本]](/d/file/books/383c748dbf3add769882e4881070589a.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