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轩集
作者:王寂
诗文别集。金王寂著。“拙轩”乃作者斋名,因以名集。元好问《中州集》卷二《王都运寂小传》称寂“著有《拙轩集》传于世”。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予以著录。原本久佚,今本乃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四库全书总目·拙轩集》提要云:“好问所选寂诗仅七首及附见《姚孝锡传》后一首,其他亦失佚不见。惟《永乐大典》所载寂诗文尚多,虽如好问所摘《留别郭熙民》诗诸联及蒋一葵《长安客话》所纪《卢植墓》诗逸句,皆未见全篇,亦不能尽免于脱缺,而各体具存,可以得其什七矣。”馆臣因厘此书为六卷,分体编排,卷一为赋及五、七言古诗,卷二为五、六、七言律诗,卷三为五、六、七言绝句,卷四为词,卷五、六为表、牒、记、序、帖、启、书后、行状、墓志、哀词等各体文章。今人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自《永乐大典》残卷中补辑得《咏西湖》等三诗,但栾氏所撰《王寂小传》,误以寂为“元大德二年进士”,当据《中州集》订正为“金天德三年”。除《四库全书》本外,尚有《武英殿聚珍版书》、《清芬堂丛书》、《励志斋丛书》、《丛书集成初编》诸本及《石莲庵汇刻九金人集》本(附《补遗》一卷)。
猜你喜欢的书
第四十一
苏联拉夫列尼约夫的中篇小说。渔民孤女马柳特卡报名参加赤卫队。她爱好写诗,诗作屡屡失败;但她的枪法却很高明,是叶秀可夫率领的队伍里的神枪手,已击毙四十个敌人。在一次沙漠遭遇战中,叶秀可夫命令她对准一名军官射击,但未击中。红军队伍包围了敌人,活捉了这一名有着“最蓝最蓝的眼珠”的军官。原来他是邓尼金的全权代表、白军中尉郭鲁奥特罗,负有重要的使命。此人顽固,守口如瓶。叶秀可夫把他交给马柳特卡看管。当弄到一只仅能载四人的小船时,叶秀可夫决定让马柳特卡和另外两名战士押送中尉去司令部,并嘱马柳特卡务必完成任务。不久,海上风暴骤起,两名战士牺牲,马柳特卡与中尉被海浪推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马柳特卡对他产生了感情。后来,海面上出现一条船,中尉认出是白军方面的,不顾一切向那条船奔去。马柳特卡记起叶秀可夫的嘱咐,举枪射击,中尉应声倒地。马柳特卡哭喊着扑过去,但他已被击毙。 小说着力于探索正确地处理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关系,并借此表达其中心思想:来自社会下层的普通女战士在严酷斗争中的成长过程及其革命的责任感。马柳特卡为人热情,好幻想。她与中尉在孤岛上处在“谁也离不开谁”的特殊境遇中,特别是在那只被风雨打坏的木船漂走、中尉又长时间昏迷不醒的情况下,她的心里出现了对他救护和温存的感情。但是,在马柳特卡与中尉的接触过程中,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仍在冲突。马柳特卡最后的抉择正是以其爱憎观念和革命战士的责任感为依托的。 小说的情节、安排的冲突紧张尖锐,不落俗套;主人公的复杂心理被描绘得很深刻和合情合理。小说于1927年和1956年被改编成电影、
苏谈
明杨循吉撰。一卷三十五篇。现有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本、 纪录汇编本、古今名贤汇语本、 续说郛本、五朝小说本、学海类编本、古今说部丛书本、广四十家小说本、说库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此书专门记述苏州地区的人物掌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文笔疏朗明快,朴实简洁。是书与《吴中故语》堪称为姊妹篇。
杨家府演义
明代长篇小说,又名《杨家将演义》,全称《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明人作。现存最早刊本为明万历本,题“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共八卷,五十八则。系据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创作。主要讲述杨继业祖孙五代,对辽和西夏英勇作战的故事,最后以杨文广之子杨怀玉率全家赴太行山隐居作结。在伦理思想上,这部小说突出地歌颂了杨家将高昂的抗敌御侮、以身报国、世代忠勇的品德。作品既写了杨继业、佘氏及其“七子二女”的英雄群象,又集中表现了杨继业、杨延昭、杨宗保、杨文广、杨怀玉等五代将领的征战业绩。杨家将的这种前仆后继、忠勇报国的精神,赢得后代人们的钦敬。
诗谭
诗话著作。明叶廷秀撰。叶廷秀,字润山,号谦斋,润州(今江苏镇江)人。天启进士,官南京户部主事,后进兵部右侍郎。著有《西曹秋思》等。《诗谭》十卷、续录一卷,卷首有自序、例言。自序谓:“以为谭诗也可,谭道也可,即以为谭天下事也亦可。”说明《诗谭》的内容很广泛。书中半录旧文,半出己论。其论诗多从程、朱理学中求活计,故论诗主明道、主教化,强调事君事父,勤政爱民,宣扬“忠孝大道理”,认为“诗文无关世教,虽工何益?”所以多辑录忠臣孝子之作和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又认为“诗生于情”,吟咏情性,必须抒写性灵。如称:“情至之作,自能动人。”所以书中也辑录了不少抒情写景的作品。其品评作家作品,较为深刻公允。有崇祯八年胡正言十竹斋刻本。
朝鲜王朝实录[孝宗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孝宗实录]。李淏(1619年—1659年),即朝鲜孝宗(조선 효종),字静渊,号竹梧,朝鲜王朝第17任君主(1649年—1659年在位)。李淏是朝鲜仁祖李倧次子,母为仁烈王后韩氏。早年受封凤林大君,丙子胡乱期间在江华岛被清军俘虏,后与其兄昭显世子等被押赴清朝为质。顺治二年(1645年)回国,适逢昭显世子病故,仁祖遂立李淏为王世子。顺治六年(1649年)继位,任内酝酿“北伐论”,大规模扩充财政与军备。同时应清朝要求,两次出兵黑龙江,配合清军击退俄国侵略者,史称“罗禅征伐”。顺治十六年(1659年)去世,享年四十一岁,庙号孝宗,谥号宣文章武神圣显仁明义正德大王(清朝赐谥“忠宣”),葬于宁陵。
读书丛说
六卷。元许谦撰。谦字益之,晚号白云老人,学者称白云先生。江浙省金华(今属浙江省)人。元代着名学者、文学家。谦自幼勤奋好学,于书无所不读,延璠初,居东阳八华山讲学,从学者多至千余人,四方之士以不及其门为耻。无意功名仕途,里居四十年,公卿屡荐,皆不就。卒谥文懿。《元史》入《儒学传》。着述除《读书丛说》之外,尚有《诗集传名物抄》、《白云集》等。谦受学于金履祥,尽得金氏所传,学术思想宗主朱熹。所作诗文不甚留意文字辞藻,其诗于理趣之中颇富形象,文亦醇古,无宋人语录之气。自蔡沈《书集传》问世,学者乐其简易,注《尚书》者多主蔡氏,不复参考他说,谦则不受当时学风影响,说解《尚书》广稽事实,兼取诸书之长,不专主一家之说。谦学识渊博,考据《尚书》天文、地理、名物、典制、史事等多有独到见解,于旧说多有驳正。宋末元初说经崇尚空谈,许谦独重考据,其学风尤属可贵。至于该书说解六律、五声,大段抄录《律吕新书》;说解唐虞之修五礼,大段抄录《周礼·大宗伯》之文;说解《酒诰》太史、内史,大段抄录《周礼·太宰》六典、八法、八则、八柄之文,则稍嫌泛滥而无节制。此书始刻于元至正六年(1346),原版久佚。库书所据乃浙江吴玉墀家藏本,该本第二卷缺4页,第三卷缺6页,第五、第六两卷各缺4页,库书无从校补,缺页一仍其旧。该书现存清钞本四部,北京图书馆藏两部,上海图书馆藏一部(存五卷,缺第六卷),湖北省图书馆一部。此外尚有《学海类编》本、《金华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