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文园集

作者:司马相如
司马文园集

一名《司马长卿集》。别集名。西汉司马相如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汉文园令司马相如集一卷”,已散佚。后代辑本较多,以明人张溥所辑《司马文园集》最为完备。此集收存有《子虚赋》、《上林赋》、《哀秦二世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六篇,以及《喻巴蜀檄》、《难蜀父老》、《上书谏猎》等散文和诗歌二首。近人又辑有《司马长卿集》(二卷本),内容同张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诸本。

猜你喜欢的书

清初海强图说

清初海强图说

书据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藏题为「台湾图说」之抄本重编、改称而成。今本篇次,首列三论,曰「天下舆地总论」、曰「天下海强总论、曰「七省海强总论」。次为图说,有「京师二东海图说、有「江南海图说」、有「浙江海图说、」有「福建海图说」、有「粤东海图说」、有「台湾图说」有「澎湖图说」;所作各图,颇为简明。至其撰作年代,观乎「台湾图说」中『今北路半线适中之处多增一县曰彰化,以分诸罗之势』云云,当知在雍正初年台湾府彰化设县之后不久。书末,今加俞正燮「癸已类稿」中嘉庆十七年作「台湾府属渡口考」一则,作为「附录」。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明代宋濂 (1310—1391)作。这是一篇赠序。洪武十一年 (1378),已经告老辞官的宋濂从家乡到南京入朝,同乡晚辈,正在太学学习的马君则拜见他,这篇序是宋濂写给马君则的临别赠言。文章的主旨是勉励青年专心求学。作者先写自己少年时代得书、从师和求学之难,后写当今太学条件优越,得书、从师和求学之易,告诉太学生: 如果业有不精,德有不成,决不是别的原因,而只是自己用心不专。文章摆事实,讲道理,寓道理于事实的描写和分析之中,是教诲,但没有教训的口气,读来使人感到温暖、亲切,使人奋发上进。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写自己少年求学生活的清苦,写大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对比强烈,发人深省。语言朴实,笔调如涓涓流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海滨故人

海滨故人

中篇小说。庐隐著。初载于1923年《小说月报》第14卷第10、12号。初收于1925年7月上海商务印书馆版小说集《海滨故人》,是作者的代表作。作品描写露沙、玲玉、莲裳、云青、宗莹等五个女青年曾在海边相聚欢乐,后来当她们旧地重游,露沙已经远去,彼此离情悠悠,空自叹息。她们苦苦地探索人生,提出了“人生到底作什么”的问题,深感社会的恶浊,人生的干枯,人心的险恶。全篇充满感伤情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女知识青年在旧社会所受的压迫,同时也反映了她们思想上的软弱性。正如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所指出的:她们“几乎全是一些‘追求人生意义’的热情的然而空想的青年在那里苦闷徘徊、或是一些负荷着几千年传统思想束缚的青年在狂叫着‘自我发展’,然而他们的脆弱的心灵却又动辄多所顾忌。”其中露沙的原型是作者自己,借此,作者尽情披露了自己的心踪,作品文笔美丽,感情热烈,写得亲切自然,但结构欠严谨。茅盾认为: “在反映了当时苦闷彷徨的站在哀乐主义边缘上的青年心理这一点看来, 《海滨故人》及其姐妹篇是应该给与较高的评价的。”

唐音癸签

唐音癸签

明胡震亨著。为其所编《唐音统签》中一集。全书十集,以十干为纪,共一○二七卷,此为第十集,故称癸。前九集皆录唐诗,为《全唐诗》主要依据;此集共三十三卷,专收论唐诗、唐乐。为作者研究唐诗心得的结晶。凡唐诗、唐乐的源委和变革,体制的形成,风格的高下,诗人音乐家的的短长,术语的考释,等等,大略具备。其论诗之要旨在于“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传统的诗教之美学观点。坚持“声音之道与政通”的主张,认为诗歌与社会政治、习俗、士风有密切关系。辄借古讽今,抨击世风陋习,指出“晚唐人集,……名场中钻营恶态,忮懻俗,一一无不写尽”。评论诗作,首先注重人品,对于交结重臣的诗僧评道:“品格斯非,诗教何取?”而对唐代忠义之士则说:“此等吟人,未论工拙,要为无负昭陵。”对于王世贞《艺苑卮言》和胡应麟《诗薮》的诗歌主张,颇为敬佩,但不盲从,自出己见。认为“凡诗,一人有一人本色”,应加区别,“读白诗,与读杜诗,自各一法,”还强调作诗要根据实际生活,提出反问:“人足迹不出门,能悉门外许许,尽拈为锦囊用乎?”反映其尊从孟子的“知人论世”的美学观。其论乐,强调雅乐,认为自南北朝以后,“雅俗不分”,唐开元以后,“昧禁之音,益流传乐府,浸渍人心,不可复浣涤矣。”反映其坚持传统儒家音乐美学观。

法华文句记

法华文句记

凡十卷。唐代湛然述。又称法华经文句记、妙法莲华经文句、文句记、法华文句疏、妙法莲华文句疏记、妙法莲华经文句疏、天台法华疏记、妙乐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本书为天台大师智顗所作法华三大部中‘法华文句’之注释书,而与同为湛然所著之玄义释签、止观辅行传弘决共为天台宗之基本典籍。法华文句原本仅将法华经略为分科,湛然更将之细分科段,并将智顗释意不明之处逐一解释,如书中所论列今圆昔圆之同异、修性之三因佛性等,可谓彻底发挥天台宗祖意。此外,本书又强化天台宗之主张,而驳斥三论宗之吉藏、华严宗之法藏及澄观、法相宗之窥基等之说,且力斥将法华经嘱累品置于全经之末,主张应置经前,而提出‘八不可’。又依宋高僧传卷二十七含光传及本书卷末之跋,内有作者游五台山曾与含光会面之记载,据以推论,则本书约成于大历九年、十年顷。另据湛然门下道邃、行满之记传资料,谓彼等尝于毗陵闻师讲法华文句,则本书为湛然在晋陵妙乐寺之讲本,故后世称此书为妙乐记。又据本书作者寄语开元寺之大藏,考其原本,似为十卷。明万历年中,绍觉为检寻方便,遂将法华经、法华文句、法华文句记三部会合。现行法华文句会本三十卷即其翻刻本。

起信论裂网疏

起信论裂网疏

凡六卷。佛典注疏。清顺治十年(1653)智旭述。是南朝陈真谛译《大乘起信论》的注释书。又称起信论裂网疏。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本书系新译(实叉难陀译)起信论之注疏。其名裂网者,欲破除法相宗、法性宗二宗差别的见解之网。本论以藏、通、别、圆四教中之圆教配以一心之众生心,而举出圆教观境之妄心。注疏本有观国之讲录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