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系舟渔集

作者:陈高
不系舟渔集

元代诗文别集。 15卷。陈高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陈高有《子上存稿》,为明洪武十七年(1384)苏伯衡编次。但今无传本,很可能就是《不系舟渔集》的别称。本集有数种清抄本为传世善本,民国十七年(1938)由黄群编入《敬乡楼丛书》,并据抄本作了较多的校正,是流传较广的版本。卷首为苏伯衡序,明成化元年吕洪序。卷1为四言古诗,卷2为骚体诗,卷3为五言古诗,卷4为七言古诗,卷5为五言律诗,卷6为五言排律,卷7为七言律诗,卷8为五言绝句,卷9为七言绝句,卷10—11为序,卷12为记,卷13为传、墓志铭、行状,卷14为铭、赞、箴、跋,卷15为说、书,并附有陈高撰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的《子上自识》,应是写于将诗文结集之后。卷末为附录:揭汯撰《陈子上墓志铭》、《祭陈子上先生文》,苏伯衡撰《跋陈子上书》,胡翰撰《寄陈子上录事诗》。附录之后,是《四库全书总目》的本集提要等有关资料。陈高文章洁雅。他的五言古诗源出陶潜,律诗“格从杜甫,面目稍别,而神思不远”(《四库全书总目》)。从总的而貌上看,他显然有别于杨维桢一派的风格。

陈高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通志堂集

通志堂集

诗文别集。二十卷,其中诗四卷。清纳兰性德撰。性德享寿虽短(仅三十一岁),但其生前已刊刻有《饮水诗集》二卷、《饮水词集》三卷,为顾贞观所选定。此本未标明刊刻年月,而贞观自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1684)离京返乡不复出,性德卒于康熙二十四年,是知此本必定于其生前。性德卒后,其师徐乾学受嘱编其全集,序云:“余里居杜门,检其诗、词、古文遗稿,太傅公所手授者,及友人秦对岩、顾梁汾所藏,并《经解小序》,合而梓之,以存梗概,为《通志堂集》。碑志哀挽之作,附于卷后。”此集按五七言、古今体顺序编排,共录五古一百一十首、七古九首、五律十八首、七律二十九首、五排三首、五绝八首、七绝一百二十六首,凡三百零三首,是纳兰所有诗集中录诗最多者。此编刊于康熙三十年。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此本影印出版。纳兰诗较平庸,故不如其词集屡有刊刻。合刻诗、词者有清宣宗道光(1821—1850)年间张祥正校刊本,收诗、词各一卷。另《粤雅堂丛书》、《万松山房丛书》中亦收有合刻纳兰诗词集。

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

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

本书的基础是夏衍于1958年上半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讲课时的讲稿,1959年出版时作了润色和补充。全书分10个部分:①前言;②电影的“第一本”;③政治气氛和时代脉搏;④人物出场;⑤结构;⑥脉络和“针线”;⑦蒙太奇;⑧对话;⑨艺术性,技巧;⑩重要的问题在于学习。作者在“前言”中就申明自己把电影看成是“面向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群众性”的综合艺术,全书的内容便是以此为前提,围绕电影剧作怎样为创作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影片服务而展开的。作者在阐述具体创作问题时,以两方面的艺术成就为范例(中国古典民族艺术和苏联电影),同时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着重强调了电影剧作的民族特点、思想水平和艺术表现力的高度统一。作者用了较多篇幅来讨论电影剧作的结构问题(“结构”、“脉络和‘针线’”、“蒙太奇”等部分),对分段落、分场次、衔接、蒙太奇的理论内容及民族化等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述。针对当时中国电影中对话有失简洁、不真实、不生动、与人物性格不符等弱点,作者援引古今中外的实例加以论述,并告诫说:“对话是电影剧本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话写得好或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影片的艺术质量和效果,勿以小技而忽之”。本书由于历史年代造成的局限,某些观点和阐述已显得片面和陈旧,但对电影创作基本原则的论述和个人经验的介绍仍十分有助于电影剧作初学者创作水平的提高。正如欧阳予倩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所说: “这是理论,但这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这是常识,但他把有关编剧的一些道理阐明得非常透彻而扼要。”本书于1980年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再版,增添了一篇《琐谈改编》。

分甘馀话

分甘馀话

笔记著作。清王士禛撰。此书系其罢官家居时所撰。书名“分甘”者,取王羲之《与谢万书》中叙其率子孙游桑果林,“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之意。凡四卷,二百七十八则,内容亦非专门论诗,而旁涉政、经、史、地、医、文等。谈诗则多以明、清诗人为对象。“其中《沧浪诗话》一条,独举冯班《钝吟杂录》之说,反复诋排,不遗馀力。则以士禛论诗宗严羽,而赵执信论诗宗冯班;核其年月,在《谈龙录》初出之时,攻班所以攻执信也。然执信讼言诋士禛,而士禛仅旁借其词,不相显斥,则所养胜执信多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中华书局《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本。

续晋阳秋

续晋阳秋

南朝宋檀道鸾撰。二十卷。编年体。记述东晋史事。已佚。清黄奭有辑本一卷,收入《汉学堂丛书》;汤球有辑本二卷,收入《广雅书局丛书》。《南史·檀超传》:超叔父道鸾字万安,国子博士,永嘉太守。有文学,撰《续晋阳秋》二十卷。《史通·杂说篇中》王、檀著书,是晋史之尤劣者,方诸前代,其陆贾、褚先生之此欤。道鸾不揆浅才,好出奇语,所谓欲益反损,求妍更者矣。又刘遗民、曹缵,皆于檀氏《春秋》有传,至于今《晋书》,则了无其名(按道鸾编年书不宜言有传,刘遗民即刘坖之,今《晋书》列隐逸传,《史通》误也)。《隋书·经籍志》:《续晋阳秋》二十卷,宋永嘉太守檀道鸾撰。《隋书经籍志考证》:《世说·德行篇》注陈仲弓造荀淑,大史奏德星聚事在炎汉,而称道鸾《晋史》,未详其义。《开元占经》所引,则皆日蚀星移之征。《旧唐志》作《注晋阳春秋》,“注”当作“续”,“春”字误增。《新志》作《晋阳秋》,脱“续”字,卷同。

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

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

一卷,宋求那跋陀罗译。宾头卢原为优陀延王(又云优填王)臣,既出家证阿罗汉果,还国为国王说种种之譬喻,明五欲之可厌恶。

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

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

三卷,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同《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分为十三品,第十二品月首,即世王太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