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皮子集

作者:陈樵
鹿皮子集

别集名。元代陈樵(号鹿皮子)作。本集有两种,一为杜储编,有元大德丙寅庞龙序。一为卢联编,比前一种多诗37首。四库馆臣即据以收入《四库全书》。共4卷。卷一有赋15篇,酷似《楚辞》。卷二为乐府、七言古诗、五言古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近体、五言排律。卷三、卷四为七言近体。有《四库全书》本。清乾隆董肇勋所刊亦为卢联所编之本。(牛贵琥)【渊颖文集】 别集名。元代吴莱(私谥渊颖先生)作。吴莱受业于宋方凤,再传于宋濂,遂开明代文章之派,在元人中有重要地位。遗稿甚多,宋濂摘其有关学术议论之大者编为本集。刘基为之作序。共12卷,另有碑文谥议一卷作为附录。卷一有赋10篇,其中《大游赋》、《海东洲盘陀石上观日赋》雄深卓绝,《定命》、《索居》、《贫女》等赋抑郁醇厚,绝类先秦两汉之作。《狙赋》、《罗浮凤赋》,咏物言志,寓意独特。卷二至卷四为诗。卷五至卷十二为各体散文,其中卷六有骚体句的《哀辞》数篇,卷八卷九有《琴操》歌辞数篇。卷十有《诘玉灵辞》等辞体数篇。本集元至正年间曾刊刻。明洪武刊本为宋璲写刻,嘉靖元年重刊,四库馆臣据以收入《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初版据嘉靖本影印,再版时以元至正本代之。

陈樵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地球的故事

地球的故事

在这《地球的故事》里,房龙打破了常规地理书的写作方式,不仅简要地介绍了基本的地理知识,还视角独特地从地理的角度讲述了各国的历史演变,分析了地理对国家的历史演变、人群性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生动地演绎了“人文地理”这一概念。为什么丹麦人喜欢静谧的书斋。而西班牙人则热衷于广阔的天地:为什么日本近代疯狂地向外扩张,而国土同样狭小的瑞士却保持中立,难道国家性格真的与国家地理有关?在这《地球的故事》中你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房龙没有罗列苍白的数字,没有堆砌深奥的名词,而是把人作为重点,来探究人的生存命运。他用文学手法赋予知识以灵性,通过诙谐幽默的文字化枯燥的地理知识于无形,无论是地理学家或地理爱好者,敬畏地球或蔑视地球者,还是敬畏生命者或蔑视生命者都能从《地球的故事》中获得不少启发。

三十五举

三十五举

印学论著,元吾丘衍著。该书载于《学古编》中,阐述篆隶之演变,篆写摹刻方法及篆刻知识、创作经验等,后世篆刻家多奉为科律。清桂馥有《续三十五举》、姚晏有《再续三十五举》、黄子高《续三十五举》等,曾刻入《咫进斋丛书》。

书辑

书辑

三卷。书论。明代陆深著。深(1410—1472年),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上海人。弘治年间进士,官至翰林院学士。少年时以文章有名,善书法,仿学李北海、赵孟頫。著作颇多,有《俨山集》、《俨山外集》等。所撰《书辑》分上中下三辑。上辑前列征引书目一百四十二种,下分“述”、“典通”、“释通”、“笔论”四篇;前三篇是摘采前人关于六书及各体书的论述;后一篇是摘采前人关于笔法的论述,其中包括指法、腕法、手法、血法、骨法、筋法、肉法等等。

凤子

凤子

短篇小说,沈从文著,1930年5月杭州苍山书店初版。残稿,全书只完成10章,前有自序和题记。《凤子》这篇著作通过人物频繁的对话展现了作者有关自然神性的思考.这部作品处处充斥着冲突——青年人与老年人人生观的冲突,城乡爱情观的冲突,有关神性自然与科学观念的冲突......但归根结底还是两种文明——乡间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冲突和碰撞.来到城市的乡下人璇着与曾经去过乡下的城里人——老年绅士,二人在年轻时皆受到一种爱欲的折磨,但最终俩人都在对镇筸这个湘西边陲小镇乡情民俗的经验中明白了"神"之存在如故,获得了某种人生智慧,展现了沈从文有关"人生观重造"的主题.

清世祖实录选辑

清世祖实录选辑

本书(一册一八八面一一二、八○○字)系选自「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之集辑,为清顺治朝对于台湾郑氏所作措施之纪录按满清历朝除末叶宜统朝外,均纂有「实录,总名曰「大清历朝实录」(末附「宣统政纪」)。此后各朝「实录」均有「选辑一之编印,以选辑有关台湾纪事为准。惟各朝选辑之幅度略有不同,胥视与台事关系之广度与其所及影响之深度而定。顺治朝(一六四四--六一)台湾尚为荷兰所据,时郑成功在金、厦两岛与清廷抗衡于东南沿海;本书所选,以关于郑成功之纪载为中心。但郑氏事纵与南都、福京相续,横与浙海、两粤相应,因亦扩及南明诸王事并略涉诸方义旅。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牟宗三主讲,林清臣记录,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3月出版,225页。 这些讲辞是作者1980年在台湾大学继《中国哲学十九讲》后而续讲的,经笔录者联贯整理后先发表于东海大学《中国文化月刊》,后复转载于《鹅湖》杂志。 这些讲辞多为在比较中讲述中西哲学,其大致内容是:第一讲,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性:哲学真理之普遍性与特殊性。第二讲,中国哲学的传统:中国哲学所关心的是“生命”,而西方哲学所关心的重点在“自然”。第三讲,西方哲学的传统:柏拉图传统,莱布尼兹、罗素传统以及康德传统。从莱布尼兹、罗素传统说起——莱布尼茨思想之下委与上提。第四讲,康德的“经验的实在论”与“超越的观念论”,此对反于“经验的观念论”与“超越的实在论”;由经验的实在论融摄知识范围内一切实在论的思想,由超越的观念论融摄一切关于智思界者的思想。第五讲,康德的经验意义的二元论与罗素的中立一元论:超越意义的二元论不能成立。第六讲,经验的实在论开感触界,超越的观念论开智思界:中西哲学对此两界之或轻或重,或消积或积极。第七讲,一心开二门:中国哲学对于智思界是积极的,对于感触界是消极的(就成立知识言);西方哲学则反是。第八讲,只康德的经验的实在论与超越的观念论所开的两界可以与中国哲学会通:进一步讲经验的实在论如何使主观的表象涉及对象而可以客观化。第九讲,使主观表象客观化的是发自知性主体之形式,犹若“立于礼”。第十讲,未决定的对象与决定了的对象。第十一讲,范畴之发现:知性之听性格与存有论的性格。第十二讲,范畴之形而上的推证与超越的推证。第十三讲,“知性为自然立法”之意义:此是否主观主义?第十四讲,现象与物自身超越的区分,感触直觉与智的直觉之对比以及直觉的知性与辩解的知性之对比,中国哲学肯定人可以有智的直觉。 本书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