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园编
作者:陈道潜
诗文集。明陈道潛(1364—1433)撰。四卷。 道潛字孔昭, 别号拙斋, 东阳(今属浙江)人。 建文进士。 累官礼科给事中、 湖广彝陵州判官、都察院江西道监察御史。 曾纂修《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诸书。此书最早由其裔孙淇塘、少淇于嘉靖间(约1560年)修编而成,共十卷。百十二目,曰《侍御拙斋公存稿》。至清康熙间已大部佚失。此本乃其裔孙玉成于康熙九年(1670)据残稿重刻,念先祖肇基淇水,且原书由淇塘、少淇修编,故名。约十万字。卷首有翁万达、清林之蕃等五人序。书后有其十世孙震龙跋,叙成书过程。收诗文百余篇,其中奏疏仅收《纂修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诸书告成复命表》。翁万达称“拙斋之文夫固以实胜”,“悉可观可传者。”诗文中多应酬文字。有明嘉靖间刻本,清康熙间选刻本。
陈道潜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著。萧涤非著。初稿完成于1933年,系作者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时的论文。中国文化服务社1943年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修订本。全书共分6编,第一编为《绪论》,依次探讨了乐的起源与先秦乐教、乐府的产生及其沿革、乐府的界说与分类、五言诗出于西汉民间而不始于班固、乐府变迁的大势等问题。作者认为,汉魏以后,民间乐府与贵族乐府实行分化,由此导致乐府的变迁;乐府并非诗之一体,实则一切诗体皆从乐府而出,先有五言乐府而后有五言诗,而非先有五言诗而后产生了五言乐府;曹操诸人“借古题而写时事”的拟古乐府,变两汉质朴之风,开私家模拟之渐。其余5编依次阐述两汉、魏(附吴)、晋、南朝、北朝(附隋)乐府。作者认为,汉代民间乐府如《君子行》、《长歌行》、《猛虎行》等显然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由于汉代儒学定于一尊,男女间多能以礼义节制情感,因此《公无渡河》、《东门行》、《艳歌行》等抒情类乐府多重在描写夫妇之情爱,而不像南朝乐府多写男女相思及刻画女性。由此并证明《孔雀东南飞》必产生于儒家思想独尊的时代,决不能作于六朝。在《魏乐府》一编中,著者着重探讨了曹氏父子在乐府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对于晋乐府,作者从历史风俗中留心探讨,力求以乐府补史传之所阙,言之有据,富有启发意义。在《南朝乐府》一编中,作者从史事上证出诗歌,从诗歌证出地理,从地理上考见政治,从政治上窥及制度与当时人民的风尚及其思想,材料丰富,论证详明,尤其是论吴声歌中的双关语最为独到。至于北朝民间乐府,著者主要从地理风俗、民族性格等方面论述了乐府产生的环境及其特点,并就南北朝乐府的异同作了比较。作者当年的论文导师黄节在对该论文所作的审查报告中指出,“统观成绩全部,皆能从乐府本身研究。知变迁,有史识;知体制,有文学;知事实,有辨别;知大义,有慨叹。”可以看作是对本书较为恰当的评价。
山家清事
宋·林洪撰。所谈之事,亦俗亦雅,将相鹤、种竹、酒具、泉源、插花、诗筒、食豚……统统列入清事范畴。
灵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黄缯章法
《灵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黄缯章法》,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为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造。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言召请五岳仙人,安灵镇神拔度亡灵之法。内有炼度亡灵章文,书于黄缯之上,故名「黄缯章」。据称依法以此章文镇于死者宫宅(坟墓),即可使死者魂神安定,还为生人。或升天为神。篇末附记行此法灵验事例。
包氏父子
短篇小说。张天翼著。 初载于1934年4月上海《文学月刊》第2卷第4号。初收于1934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版《移行》。主人公老包是刘公馆忠驯的仆役。他省吃俭用,借债求情,千方百计供儿子包国维到洋学堂读书,希望包国维能象个人样。但包国维在资产阶级花花公子郭纯等的引诱下,却染着一身流氓气。他品行恶劣,灵魂腐朽,欺侮女学生,帮郭纯打架。最后包国维被学校开除了,老包的理想落空,再加上债主索债,终于昏倒在地。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小市民庸俗的“向上爬”心理,但笔触却深入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社会的病象和矛盾之中。老包忠厚善良,不乏老式市民的传统品德。但又信奉“学而优则仕”的古训,期望儿子爬上去。这个人物属于旧时代的遗迹。包国维在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影响下,已变成洋场恶少式的小市民。他不信奉“学而优则仕”的古训,只希望通过向郭纯讨好、献媚, 爬到郭纯们的行列之中。父子两代小市民虽然都极力想“向上爬”,但由于不同的文化影响却形成明显的矛盾。小说形象地说明,在日益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都市里,老一代小市民不能爬上去,新一代小市民也更加堕落。作品特别善于通过典型化的细节,剖析人物的心理,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在针砭病态人生的同时,又折射出时代的侧影,因而成为张天翼讽刺小说中的名篇。
金刚经注讲
金刚经注讲,二卷,清行敏述。
超日明三昧经
二卷,西晋聂承远译。佛因普明菩萨之问说超日明定,又随诸菩萨之问而说诸法,终受日天子供养。佛游柰园。与二万八千比丘,八万菩萨众俱。讲大乘业无极之慧。善宝长者与千人俱。以七宝华供佛。佛令成盖,光照十方,集诸大众。普明菩萨偈赞佛已。问三昧法?佛言,行八十事,逮得超日明定。离垢目菩萨问三乘学?佛分别答之。净教长者子问菩萨行?佛以增一至十法答之,唱十三昧名字。正见居士请问法要?佛答以有四事法,常不离佛。离垢目菩萨广问十三昧义?佛一一细答,每一三昧,各一嘉瑞,各与一波罗密相应,即是十地之义。慧施长者女,共五百人发无上心,转成男子,授菩提记。慧英菩萨,与文殊菩萨,及佛,问答深义。阿难问佛菩萨道本,及问迟疾?佛言,亦有亦无,因述本生,精进不懈,致先得佛。日天子请佛次日受供。佛还柰园,解法长者,调意菩萨,莲华净菩萨,解缚菩萨,宝事菩萨,恩施菩萨,帝天菩萨,水天菩萨,大导师菩萨,龙施菩萨,大光菩萨,各各问法?佛各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