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师集

作者:王逸
王叔师集

汉代诗文别集。1卷。王逸(字叔师)著。王逸原有文集2卷,《后汉书》本传又称其著“赋诔、书、论及杂文凡二十一篇,又作汉诗百一十三篇”。今皆散逸。明代张溥辑其遗文,编为此集、刊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之中,计收赋《机妇赋》、《荔支赋》、《楚辞序》,以及《九思》、《琴思楚歌》等。王逸以研究楚辞著称于世,故集中所收楚辞序多达17篇。文学作品不多,成就不显著,写得较好的是《荔支赋》,全赋几乎句句用比喻,生动形象,把荔支形象摹写殆尽。此集又有《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王逸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吴地记

吴地记

江苏地方志。旧题。唐陆广微撰,后集宋佚名辑。一卷,后集一卷。广微,唐禧宗时人。书成于唐乾符三年(876)。主记吴地(约相当今苏州上海等地区)建置沿革、户数、两税、茶盐酒,城郭历史、八门故实,吴县、长洲、嘉兴、崑山、常熟、华亭、海盐等七县设置、改并、距郡里数、古迹、户数;又载花山、支硎山、余杭山、横山、鸡笼山、昇犹山及太湖、女妏湖、百口桥、乘鱼桥、重元寺、乾元寺等,及泰伯至夫差二十五主情况。后集为宋人续前集而作。记事止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多采掇县录、图经。主记吴江县等析置、钱氏改号,及有关全场位置,吴县、长洲等五县所辖和有关寺院、桥梁等情况。全书约一万二千余字。为唐代仅存地记之一。原书散佚,经后人采掇成篇,又窜入他说,以足卷帙。序记罗城作亚字形,周敬王六年(前514)至唐乾符三年(876)仅一千三百九十年,与书载一千八百九十五年不符,又至大宋淳熙十三年(1186)总二千二百一十五年,实为一千七百年,亦与所记不符。故此序乃南宋时人所作。有明万历《古今逸史》本,清《四库全书》本,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首尾吟

首尾吟

首尾吟,组诗,一卷,135首。为邵雍自创的诗作形式,七律,以“尧夫非是爱吟诗”开篇并结句,首尾连环。富有喜剧气息,曾风行一时。司马光、程颢均有和作。毕亨《题伊川击壤集后》云:“予家食时,手录康节先生《首尾吟》二十余首,读之欣然自得。”至明代,还有“庄昶诸人,转相摹仿”。

天对

天对

唐代柳宗元著。中国战国时代楚国大诗人屈原曾著《天问》,对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提出一系列问题。柳宗元对这些问题一一作答,著成《天对》一书。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元气,在天地尚未形成之前,“惟元气存”。元气快速运动(吹)就是阴,慢速运动(吁)就是阳。元气快慢运动产生阴阳,阴阳相互作用产生天地万物。天地万物都是元气自然形成的,不是造物主的创作,也没有什么功劳。人类社会也不是天命主宰的,齐桓公曾经九合诸侯,称霸天下,后来子孙残杀,虫流出户,不是天命反复变化,而是由于他自己骄傲自满,用人不当。对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和一些自然现象,柳宗元也都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宋代晁补之说:“宗元为《天对》以媲《天问》,虽问对相反,其于发扬则同。……《天问》因对而益彰。”可见《天对》是进一步阐发了《天问》的思想。《天对》收入《柳河东集》卷十四。另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11月出版《天问天对注》。

龙文鞭影译注

龙文鞭影译注

中国旧时的蒙学读物。明萧良友始编《蒙养故事》,后由杨臣铮增订,分上下卷,改名《龙文鞭影》。李辉吉等续编《龙文鞭影二集》两卷。均为四言韵文。书中所述人物、事件、历史典故及自然知识,起自太古,断于明末,依据经史,旁及笔记小说,广采博撷,摘英选粹,“使团扇之上卷千里烟云,咫尺之中有万里之势”,以使儿童掌握历史典故与自然知识。因“龙文,良马也,见鞭影而疾驰,不俟驱策”,所以取《龙文鞭影》为书名,比喻可使受教育者迅速掌握知识之意。该书自行世后,由于内容翔实,行文简洁,故能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今人吕孟申、岳超、张秀凤据清道光庚戍铁笔斋藏版《龙文鞭影》和光绪二十三年益元堂重刊《校补〈龙文鞭影〉》两个版本对照核查,订正谬误,用白话文详作译释,编写成《〈龙文鞭影〉新释》,又名《历史典故一千例》,于1986年1月由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

圣观自在菩萨功德赞

圣观自在菩萨功德赞

西方贤圣集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七言四十六偈

佛说八大人觉经

佛说八大人觉经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以说明诸佛菩萨等大人应觉知思念之八种法。佛弟子须观察体会八大人觉,以作自觉、觉他之修行。本经之八大人觉系指觉世间无常、觉多欲、觉心不足、觉懈怠、觉愚痴、觉贫怨、觉欲过患、觉生死。八大人觉在阿含经典、佛遗教经、成实论中均广有论说,其顺序、名称虽异,然旨趣则同。明代智旭曾为作‘八大人觉经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