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考索
作者:章如愚
又名《山堂考索》。类书。本书前集66卷、后集65卷、续集56卷、别集25卷,4集共分50门。前集为六经、诸子、诸经、诸子百家、韵学、字学、诸史、圣翰、文章、礼乐、礼器、律吕、历数、天文、地理15门; 后集为官制、官、士、兵、民(风俗田制)、财、赋税、财用、刑9门; 续集为经籍、诸史、文章、翰墨、律历、五行、礼乐、封建、官制、兵制、财用、舆地、君道臣道、圣贤15门; 别集为图书、经籍、诸史、礼乐、历、人臣、士、财用、兵、夷狄、边防11门。门下分类,类下又分条目。本书虽各集所分门、类、目互有出入,体例前后也不一致,但收集的资料很丰富,考据亦有心得,详于典章制度和文史经籍,尤重时政。有宋刻本; 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刊小字巾箱本; 明正德三年(1508年)建阳刘洪慎独斋刊本。
章节列表
升序↑前集
- 卷一 六经门
- 卷二 六经门
- 卷三 六经门
- 卷四 六经门
- 卷五 六经门
- 卷六 六经门
- 卷七 六经门
- 卷八 六经门
- 卷九 经史门
- 卷十 诸子百家门
- 卷十一 诸子百家门
- 卷十二 正史门
- 卷十三 正史门
- 卷十四 正史门
- 卷十五 正史门
- 卷十六 正史门
- 卷十七 正史门
- 卷十八 圣翰门
- 卷十九 类书门
- 卷二十 文章门
- 卷二十一 文章门
- 卷二十二 文章门
- 卷二十三 礼门
- 卷二十四 礼门
- 卷二十五 礼门
- 卷二十六 礼门
- 卷二十七 礼门
- 卷二十八 礼门
- 卷二十九 礼门
- 卷三十 礼门
- 卷三十一 礼门
- 卷三十二 礼门
- 卷三十三 礼门
- 卷三十四 礼门
- 卷三十五 礼门
- 卷三十六 礼门
- 卷三十七 礼门
- 卷三十八 礼门
- 卷三十九 礼门
- 卷四十 仪衞门
- 卷四十一 礼器门
- 卷四十二 礼器门
- 卷四十三 礼器门
- 卷四十四 礼器门
- 卷四十五 礼器门
- 卷四十六 礼器门
- 卷四十七 乐门
- 卷四十八 乐门
- 卷四十九 乐门
- 卷五十 乐门
- 卷五十一 乐门
- 卷五十二 乐门
- 卷五十三 律歴门
- 卷五十四 歴数门
- 卷五十五 歴数门
- 卷五十六 歴数门
- 卷五十七 律歴门
- 卷五十八 天文门
- 卷五十九 地理门
- 卷六十 地理门
- 卷六十一 地理门
- 卷六十二 地理门
- 卷六十三 地理门
- 卷六十四 地理门
- 卷六十五 地理门
- 卷六十六 地理门
后集
- 卷一 官制门
- 卷二 官制门
- 卷三 官制门
- 卷四 官制门
- 卷五 官制门
- 卷六 官制门
- 卷七 官制门
- 卷八 官制门
- 卷九 官制门
- 卷十 官制门
- 卷十一 官制门
- 卷十二 官制门
- 卷十三 官制门
- 卷十四 官制门
- 卷十五 官制门
- 卷十六 官制门
- 卷十七 官制门
- 卷十八 官制门
- 卷十九 官制门
- 卷二十 官制门
- 卷二十一 官制门
- 卷二十二 官制门
- 卷二十三 官制门
- 卷二十四 官制门
- 卷二十五 官制门
- 卷二十六 士门
- 卷二十七 士门
- 卷二十八 士门
- 卷二十九 士门
- 卷三十 士门
- 卷三十一 士门
- 卷三十二 士门
- 卷三十三 士门
- 卷三十四 士门
- 卷三十五 姓门
- 卷三十六 士门
- 卷三十七 士门
- 卷三十八 兵门
- 卷三十九 兵门
- 卷四十 兵门
- 卷四十一 兵制门
- 卷四十二 兵制门
- 卷四十三 兵制门
- 卷四十四 兵门
- 卷四十五 兵门
- 卷四十六 兵门
- 卷四十七 兵门
- 卷四十八 兵门
- 卷四十九 兵门
- 卷五十 兵门
- 卷五十一 民门
- 卷五十二 财门
- 卷五十三 赋税门
- 卷五十四 财赋门
- 卷五十五 财赋门
- 卷五十六 财赋门
- 卷五十七 财赋门
- 卷五十八 财用门
- 卷五十九 财用门
- 卷六十 财用门
- 卷六十一 财用门
- 卷六十二 财用门
- 卷六十三 财用门
- 卷六十四 财赋门
- 卷六十五 刑门
续集
- 卷一 经籍门
- 卷二 经籍门
- 卷三 经籍门
- 卷四 经籍门
- 卷五 经籍门
- 卷六 经籍门
- 卷七 经籍门
- 卷八 经籍门
- 卷九 经籍门
- 卷十 经籍门
- 卷十一 经籍门
- 卷十二 经籍门
- 卷十三 诸史门
- 卷十四 诸史门
- 卷十五 诸史门
- 卷十六 诸史门
- 卷十七 文章门
- 卷十八 文章门
- 卷十九 律厯门
- 卷二十 律门
- 卷二十一 律门
- 卷二十二 厯门
- 卷二十三 厯门
- 卷二十四 五行门
- 卷二十五 礼乐门
- 卷二十六 礼乐门
- 卷二十七 礼乐门
- 卷二十八 封建门
- 卷二十九 官制门
- 卷三十 官制门
- 卷三十一 官制门
- 卷三十二 官制门
- 卷三十三 官制门
- 卷三十四 官制门
- 卷三十五 官制门
- 卷三十六 官制门
- 卷三十七 官制门
- 卷三十八 官制门
- 卷三十九 官制门
- 卷四十 兵制门
- 卷四十一 兵制门
- 卷四十二 兵制门
- 卷四十三 兵制门
- 卷四十四 兵制门
- 卷四十五 财用门
- 卷四十六 财用门
- 卷四十七 舆地门
- 卷四十八 舆地门
- 卷四十九 舆地门
- 卷五十 舆地门
- 卷五十一 舆地门
- 卷五十二 舆地门
- 卷五十三 君道门
- 卷五十四 君道门
- 卷五十五 臣道门
- 卷五十六 圣贤门
章如愚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论短篇小说
胡适作。本文原是 1918年3月15日在北京大学国文研究所小说科的演讲稿,傅斯年记录。初载于1918年3月22日——27日《北京大学日刊》“本校纪事栏”,原题为《国文研究所小说科第四次会议录》。后经作者修改,发表于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5期。全文分3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上对短篇小说作了界定,指出了短篇小说的特征:1,截取“事实中最精采的一段或一方面”; 2,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加以描写。作者通过分析《最后一课》与《柏林之围》,使短篇小说“用一段代表全体”、“用一面代表全形”的特征。第二部分从上述的界定出发,勾勒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略史”。文章指出,从“用心结构”的先秦寓言《愚公移山》到明清两代的《今古奇观》、《聊斋志异》,不管是创作方法上的“理想主义”还是“写实主义”,语言形式上用白话还是文言,都有若干的佳作。其发展趋向是“由略而详,由粗枝大叶而琐屑细节”。第三部分为结论。文章指出,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由长趋短,由繁多趋简要”,这是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繁忙和文学进步所要求,因此,在中国文学界应提倡“真正的”短篇小说。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较早的专论短篇小说的文章,虽对短篇小说的论述还不够全面,但它对短篇小说的界定,对短篇小说创作的大力提倡,对以后的小说创作和理论建设有一定影响。
山水纯全集
中国北宋韩拙(生卒年不详)著,中国画论专著,成书于1121年以前,通行本有5卷和1卷两种。内分10篇:《论山》、《论水》、《论林木》、《论石》、《论云霞烟霭岚光风雨雪雾》、《论人物桥彴关城寺观山居船车四时之景》、《论用笔格法气韵之病》、《论观画别识》、《古今学者》、《论三古之画过与不及》。作者按不同景物及需要,论述了山水画的各种画法及注意点,以准确表达四时景象及八方山川的不同体貌。在评述笔墨运用中易犯的忌病及得失时,作者尤为注重和强调作画要有规矩法度,要师学专心和持之以恒,主张笔墨技法要服从于对象的表现,既要高度发挥笔墨的妙处,又要做到“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而合乎“格法”。全书分类评说,不为虚标空泛之谈,历来为山水画家者所重。主要版本:明沈辨抄本(常熟铁琴铜剑楼藏)、《画苑补益》本(1卷,缺最后1篇)、《说郛一百二十局》本(5卷10篇)等。近现代刊行的《美术丛书》(黄宾虹、邓实编)、《画论丛刊》(于安澜编)、《中国画论类编》(俞剑华编著)等,皆有辑录。
跌损妙方
伤科著作。明异远真人撰,清孙应科校。一卷。刊于道光十六年 (1836) 。书中记有“治法总论”、“用药歌”、“药中禁忌”,并将身体部位分为全身、头面、身中、脊背、腿足、金创、通用七门,分别论述不同部位损伤治法。此外载跌打损伤方一百一十八首,其中诸如接骨丹、洗药方、七厘散等方疗效甚著,可供骨伤科临床参考。有咸丰二年 (1852)刻本,一九八五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战斗在滹沱河上
当代长篇小说。李英儒著。作家出版社1954年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59年出版第2版时,作者写了《后记》。小说以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对冀中地区的“五一大扫荡”为背景,描写滹沱河岸沿河村的抗日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浴血奋战,支援部队,粉碎敌人的屡次包围和“清剿”,保全抗日革命力量的艰苦斗争历程。书中塑造了村长王金山、农会主任赵成儿以及青年民兵二青等共产党员形象,同时勾勒了地主汉奸、维持会长张老东的阴险狠毒的嘴脸。作者在《后记》中说:“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依照真人真事写成的,情节的组织结构方面,大体也吻合当时的具体情况。”这是作者主要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出版后,被译为朝鲜文和日文本。作品中的若干章节,曾定名为《地下的战斗》、《沿河村的血迹》等作为通俗读物出版了单行本。
黑脸鬼
“哎哟!真的!霍先生,这真是一个鬼——一个黑脸鬼!要是在这样子下去,我准会发疯!……霍先生,我怕煞哩!请你救救我!”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杂剧剧本。元白朴著。明李开先《词谑》说:“《梧桐雨》中中吕,白仁甫所制也,亦甚合调;但其间有数字误入先天、桓欢、监减等韵。”清李调元《雨村曲话》说:“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剧为最。。”清梁廷楠《曲话》说:“《梧桐雨》与《长生殿》亦互有工拙处。《长生殿》按《长恨歌传》为之,删去几许秽迹;《梧桐雨》竟公然出自禄山之口。《长生殿·惊变》折,于深宫欢燕之时,突作国忠直入,草草数语,便尔启行,事难急遽,断不至是;《梧桐雨》则中间用一李林甫得报、转奏,始而议战,战既不能而后定计幸蜀,层次井然不紊。”近人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说:“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就其存者言之:如《汉宫秋》、《梧桐雨》、《西蜀梦》、《火烧介子推》、《张千替杀妻》等,初无所谓先离后合,始困终亨之事也。”王国维《录曲余谈》说:“余于元剧中得三大杰作焉。马致远之《汉宫秋》,白仁甫之《梧桐雨》,郑德辉之《倩女离魂》是也。马之雄劲,白之悲壮,郑之幽艳,可谓千古绝品。今置元人一代文学于天平之左,而置此二剧于其右,恐衡将右倚矣。”近人吴梅《瞿安读曲记》说:“此剧结构之妙,较他种更胜,不袭通常团圆套格,而以夜雨闻铃作结,高出常手万倍。惟杨妃秽迹,直言不讳,殊非隐恶扬善之道。顾元剧中关目排场等事,素不深究,亦未便以此绳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