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庵集
作者:梁潜
十六卷。明梁潜(1366—1418)撰。梁潜,字用之,江西泰和县人。洪武二十九年 (1396)举人。授四川苍溪训导,历知广东四会、阳江、阳春三县。永乐元年 (1403),召修《太祖实录》,擢翰林修撰,后迁右春坊右赞善。会修《永乐大典》,代礼部尚书郑赐为总裁,升侍读。永乐十五年 (1382)北征,仁宗高炽监国,以释陈千户事牵连坐死。著有《泊庵集》十六卷。该集共十六卷,前有王直、胡俨二序。胡俨序称是集为梁潜子梁婺所编。考萧镃 《尚约居士集》 有 《陈循墓志》,称 “梁公潜以职务违错,被逮且籍之。梁潜平日所作诗文,悉估书册,卖钱入官。循遣人访求,倍价赎还。今锓梓以传者,循所赎也。”则其稿为梁潜亲自编定,因陈循而传于世。胡俨序不载其事,而但称其文章遭际,大概是为讳言其被赐死之事。梁潜文格清隽,而兼有纵横浩瀚之气,在明初可自成一队。故郑瑗《井观琐言》称 “其丰赡委曲,亦当代一作家。”杨士奇 《梁潜墓志》称“其为文章,驰骋司马子长、韩退之、苏子赡,亦间出庄、骚为奇,务去陈言出新意。”可谓推崇备至。其文颇有气势,如江河之流汪洋衍迤,但文学色彩并不浓厚。集末附有康熙二十年(1681)梁潜裔孙梁天清续刻的 《家集小引》。该集四库已存目。
梁潜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经义考
目录书。共有300卷,朱彝尊撰。乾隆二十年(1755)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续刻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浙江书局刊本,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初名为《经义存亡考》,后来改为《经义考》。是编统考历朝经义之目,首列御注、敕撰者,次以诸经分类,注明存佚、卷数、撰人姓名,并附原书序跋。又撰师承、刊石、镂版、著录各门,使经传原委一一可稽。全书统考历代经义之目,将诸经分为御注、敕撰、毖纬、拟经、承师、刊石、书壁、镂版、著录、通说、家学等二十五类,下列书名、撰著者、卷数,然后注明该书的存、阙、佚、未见状况,并将原书序跋及诸家论断一并收录,另附己见于后。
异域志
中外交通著作。元周致中著。二卷。致中,河南江陵(今属湖北)人。官知院。曾奉使外国六次,熟悉域外风俗人情,故撰此书。约万余字。共记扶桑、长生、朝鲜、日本、僰人、缅人、木兰皮、鞑靼、黑契丹、土麻、波利、七番、婆罗、乌衣、回鹘、东印度、爪哇、占城、勿斯里、三佛齐等二百一十个国家与地区,共一百五十七条。主记各国(或地区)方位、风俗、物产和人文掌故。除某些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外,所记范围东起日本、朝鲜,西抵西亚、非洲,南至东南亚、南亚诸国。地域之广在明代以前域外地理书中是少见的。 内容多采诸史、 《山海经》、《酉阳杂俎》、 《岭外代答》和《事林广记》等。如黑契丹、土麻、灭吉里等均未见前人记述,或为作者亲见耳闻,或采摭已失传之书。叙述虽简略,但所及范围甚广,所记各国各族甚多,与其他舆地之书互为考核、印证,仍有重要史料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目著录为一卷。《千顷堂书目》,倪、卢文弨《补辽金元艺文志》和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均著录为三卷。今传本为明万历二十五年荆山书林刊行《夷门广牍》二卷本。 收入《说库》和《丛书集成初编》。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陆峻岭校点本。
文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
文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作者钱基博,1935年版,书中考镜源流、缕述变迁、介绍版本,尤其可贵的是指出书的具体读法,对于传统文化爱好者阅读经典,具有实实在在的指导意义。
教女遗规
有关女子教育的文献。清代陈宏谋编。是《五种遗规》之一,分上、中、下三卷。它采集历代女子教育的书籍有关所谓“女德”的内容,合辑编成。收班昭著的《女诫》、蔡中郎的《女训》、宋若莘的《女论语》、吕近溪的《女小儿语》、吕新吾的《闫范》、王孟算的《家训御下编》、《温氏母训》等组成。多为表彰贞妇烈女,宣传闫范母训等内容,在清代流传甚广。
野菜博录
四卷。明鲍山 (生卒年不详)撰。鲍山,字元则,江西婺源人。曾入黄山,在白龙潭上筑屋,住了七年之久。在此其间“备尝野疏诸味,因次其品汇,别其性味,详其调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成《野菜博录》一书。书中分为草部两卷,木部两卷,共记录了二百六十二种可食用的野菜,超过王磐 《野菜谱》所记野菜的数量,与朱《救荒木草》所记野菜也互有出入。《野菜博录》的出现,对于荒年中的百姓来说,无疑有很大的帮助。《野菜博录》今有 《四库全书》本。
涉斋集
诗别集。南宋人许纶(?—1209)撰。十八卷。纶本名及之,字深甫,永嘉(今属浙江)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知分宜县,迁宗正丞,宁宗时除吏部尚书,兼给事中。后谄事韩侂胄得同知枢密院事,又拜参知政事。韩被诛,降两官,贬泉州居住。其集《宋史·艺文志》及《国朝经籍志》均著录许及之撰三十卷,唯《永乐大典》题“许纶”,不知何据。此集世无传本,清四库馆臣摭拾残剩编为十八卷。以体编次,收五言古诗五十三首,七言古诗五十九首,五律一百又四首,七律三百十九首,五排十首,五绝一百六十九首,七绝三百二十四首,六言诗十三首, 总一千又五十一首。其诗师法王安石,《四库全书总目》以为“虽下笔稍易,未能青出于蓝,而气体高亮,要自琅琅盈耳,较宋末江湖诗派刻画琐屑者,过之远矣。”有《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