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潜

梁潜
  • 姓名:梁潜
  • 别名:字用之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泰和(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1366
  • 逝世日期:1418
  • 民族族群:

梁潜(1366~1418),明代诗文作家。字用之。泰和(今属江西)人。洪武二十九年(1396)举人,授苍溪训导。后以荐知四会知县,继而历知阳江、阳春2县。永乐元年(1403)召修《太祖实录》,擢翰林修撰。永乐五年兼右春坊右赞善。再迁为侍读。永乐十六年,中谗死。他擅长五古,喜欢在多方位描写景观后,笔锋一转地抒发情怀,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内在联系紧密,如《蟠龙山》先写景观:“壮哉蟠龙山,势高凌青冥。嵯峨控梁益,幽森会神明。稍见雪山白,还望阳台青。清湍落危涧,散作万壑霆。”之后表现复杂心态:“平生磊砢怀,奔驰忽伶俜。”颇有谢灵运诗风。其近体也写得较为朗爽圆美,注意情景交融,如《舟中偶成忆孟洁》:“南北东西不暂停,此身飘荡似浮萍。吟残细雨春愁尽,啼杀幽禽午梦醒。岷云未消江最绿,巫云初散树偏青。当时别易今难会,望断长亭复短亭。”陈田《明诗纪事》评其诗说:“用之五言选体为多,近体有唐人格律,而时参宋派,永乐诗家最为杰出。”他在当时更享有文名,有人认为,用之为文章,驰骋司马子长、韩退之、苏子瞻,亦间出庄骚为奇,务去陈言出新意。有人认为,梁先生文,如江河之流,汪洋衍迤,一与风遇,则波澜勃兴,鱼龙百怪,出没隐见,可喜可愕,真当代之杰作。可谓推崇备至。其文颇有气势,但文学色彩并不很浓。著有《泊庵文集》16卷、诗抄一卷。

梁潜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宁坤秘籍

宁坤秘籍

又名《竹林寺女科》。妇产科著作。竹林寺僧撰。三卷。清代刊行。竹林寺位于浙江省萧山县。据传自五代后晋建寺后,寺中僧人有善医女科病症者,逐代相传,闻名于世。其所授妇科著作,均秘不外传,至清初始有传抄的刊本行世。其后,版本多达三十余种,内容、体例,均有较大出入。《宁坤秘籍》为其中流传较广的一种。上卷载月经病、胎产病、产后病凡九十一症,方七十九首。中卷为产后生化汤论。下卷为经验良方,乃为育嗣而设。是书论述颇简,每症条下寥寥数语,后附方药,所论产后诸病,悉以生化汤为治,加减进退,化裁灵活,足资师法。是书流传较广,影响亦大。有乾隆五十一年 (1786) 初刻本,咸丰元年(1851) 重刻本等。

吴礼部词话

吴礼部词话

词话。元吴师道(1283—1344)撰。一卷。师道有《礼部集》已著录。词话仅七条,原附诗话之后。“欧阳有伪”一条,以为欧阳修词中杂有伪作,“亦有鄙亵之语一二厕其中,当是仇人无名子所为”,指出欧词杂有他人之作,颇有见地;“仇人”之说,未免武断。所论较见精审,如论及《木兰花慢》一调时,举柳永所作中“倾城”、“盈盈”、“欢情”为例,并与吴激、元好问同调词相较,谓柳永词最得音调之正。有《知不足斋丛书》本。

八家后汉书辑注

八家后汉书辑注

周天游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东观汉记》基础上撰写的《后汉书》,今可知者有十二家,除晋人袁宏《后汉记》、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流传至今外,余皆亡佚。周氏吸取前人辑佚成果,引用北宋末以前类书、古注及南宋末以前四部论学杂著,辑得吴人谢承《后汉书》(原一百三十卷)、晋人薛莹《后汉纪》(原一百卷)、晋人司马彪《续汉书》(原八十三卷)、晋人华峤《后汉书》(原九十七卷)、晋人谢沈《后汉书》(原一百二十二卷)、晋人张莹《后汉南记》(原五十五卷)、晋人袁山松《后汉书》(原一百卷)、晋人张璠《后汉纪》(原三十卷)八家佚文,一般按范晔《后汉书》目次为序,辑文较多的谢、司马、华、袁诸书,则各析为数卷。又成无名氏《后汉书》附于后。注释包括考释、校勘。书末附录六种:八家《后汉书》著者传略,著录,评论,清代诸家《后汉书》辑本序跋及目录,引用书目,索引。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一卷,宗喀巴造,汤芗铭译。明建文四年(1402年)成书于热振寺。系《瑜伽师地论》中菩萨戒品的注释。乃集诸家注释之大成,系统阐述佛教戒律,告诫僧众必须严持戒律以及如何遵行戒律。对当时整顿西藏佛教有一定影响。

列祖提纲录

列祖提纲录

凡四十二卷。清代僧呆翁行悦(1619~1684)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系行悦二十年间云游四方,广收博录诸祖师耆宿之殊言异行,或以事集言,或因言立事,随见随记,而无古今、尊卑、世次、宗派之分。集录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等五家之前的诸正传、旁出,计四百余人之法语,内容自祝厘、报本、尊祖、上堂、小参,乃至节腊、元旦、法器等,皆依敕修百丈清规之住持日用诸事,各列科条,详加阐示,计三百余种丛林事要,三千余则宗祖提纲。令学人明了祖师之提撕,得修道之指针。

缘本致经

缘本致经

佛说缘本致经。一卷,失译。与佛说本相倚致经皆为中阿含本际经之别出。说善恶诸法,皆次第缘生者。本者因之义。致者生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