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忠肃集
作者:卢象升卢象升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童学书程
一卷。书论。明代丰坊撰。是书系丰氏为初学书法者而作。是书从论用笔、论次第、论名言、论法帖、论墨迹、论临摹、学书次第之图、楷书、行书、草书、篆书、八分等各个角度为学书者指示具体的循序渐进的门径,并举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宜学什么书体,什么碑帖,皆一一写出。
梓潼帝君化书
撰人不详。约出于元代。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谱录类。此书为梓潼文昌帝君传记,乃文昌帝君降坛自述。卷首序文称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加封梓潼神号「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赐庙额。帝君「裨益公道,辅治皇元」,故述此书以为报答。全书分九十七化,每化一节,每节各有一品题,并列有七言诗一首,次用散文敍事,述说文昌帝君历世显灵神化九十七化的事迹。《梓潼帝君化书》说梓潼帝君屡次化生为不同历史人物,下降人间拯救苦难。道教的梓潼神化生说,赋予梓潼神赏善罚恶、救度世难的品格,通过梓潼神化生所宣扬的尽忠、孝亲、恤孤、荐贤等伦理观念,来体现道教济世度人的教义思想。内称帝君生于周初,名张善勋,为周朝医官。周宣王时又托生为大夫张忠嗣,汉初托生为汉王如意,后又托生为清河令张勋,西晋时托生为张亚,最后于元初托生为天师张宗演。所述托形显化故事,多为编造之神话,其内容有孝亲、敦宗、尽忠、荐贤、卹孤、悯世、明经、获圣,以及饵丹、显灵等等。大旨以宣扬忠孝伦理,善恶报应为主,融合儒释道三家教义。
诚斋易传
南宋学者杨万里著。始著于淳熙16年(1189),完成于他死前两年(1204),历时15载。其伦理思想的显著特点,是鉴于历代封建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赋予仁义道德以实在的政治、经济内容:“何以为仁?曰财而已。虽有仁心,仁闻,而天下不被其仁之恩泽者,夺民财为己之财而已。该书以人事说《易》,颇为洞邃。谢山认为,“《易》至南宋康节之学盛行,鲜有不眩惑其说。其卓然不惑者,则诚斋之《易传》乎”(《宋元学案》卷44)。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宇宙论和阴阳对立统一观。其伦理思想主要在于借鉴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赋予仁义道德以实际的政治、经济内容。
东征集
六卷。清蓝鼎元撰。康熙六十年(1721年),台湾爆发朱一贵反清起义后,蓝鼎元随其族兄、南澳总兵蓝廷珍赴台镇压,在军中充任蓝廷珍的幕僚,帮其 “日夜筹谋,安抚整顿,至忘寝食,不敢惮烦”(《东征集·旧叙》)。为此,他写了许多征讨朱一贵的公檄、书禀、条陈、告谕(均署名蓝廷珍)及杂著。康熙六十一年成书,定名为《东征集》。全书为六卷。粗略而言,前五卷是征讨朱一贵的公檄、书禀、条陈、告谕,反映了清军的剿抚方针和策略。
最妙胜定经
亦称《最妙定胜经》、《妙胜定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主要宣传只有修禅定才是最妙最胜的佛法。经中批判只重义解、不重实际修习的风气,认为只有通过禅定才能真正了达佛法深义,即使犯了四重五逆大罪,亦可由禅定消除。此经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天台宗慧思因读此经而勤修禅定,智顗、湛然的著作中也屡引此经。但隋《法经录》称此经“文理复杂,真伪未分”,归入疑经类。《开元录》在“疑惑再详录”中列入此经,在“伪经录”中又列入此经。此后此经被判为伪经,为历代大藏经所不收。但敦煌遗书中有收藏,敦煌藏文文献中亦有此经译本。
华严游心法界记
全一卷。唐代法藏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本书系基于华严宗初祖杜顺之五教止观,阐明华严宗之观门。分为法是我非门、缘生无性门、事理混融门、言尽理显门、法界无碍门等五门。即依五门之次第说明小乘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之观门,并示其浅深之相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