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芳备祖
作者:陈景沂
前集二十七卷,后集三十一卷,宋陈景沂撰。该书是一部植物学著作。书前有宝祐元年韩境所作的序。据序所言,此书于理宗时曾进献于朝。书中汇集了许多有关花草树木及谷物的故事和诗赋。分为前后两集。前集二十七卷是关于花卉的内容,后集第一至第九卷为果部,第十至第十二卷为卉部,第十三卷为草部,第十四至十九卷为木部,第二十至第二十二卷为农桑部,第二十三至二十七卷为蔬部,第二十八至第三十一卷为药部。共分八部,每部之下又分为若干门。每门又分若干子目。如:农桑部,包括谷、稻、米、麦、豆、桑六门。谷门又分禾、稼穑、黍、稷、粟、粳、秫、农、田等子目,非常详备。每一物下收集的材料分为“事实祖”和“赋咏祖”两类。体例与《艺文类聚》相似。“事实祖”中分碎录、纪要、杂著三子目。“赋咏祖”中分五言散句、七言散句、五言散联、七言散联、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十个子目。条理详细分明,收罗广博。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即以此书为蓝本编辑而成的。此书收录了很多有关各种植物的典故,以及有关这些植物的诗赋,唐以前的较略,宋代的非常详尽。许多故事及诗赋不见于其他书,保存了不少文献资料。该书对于研究古代园艺的农业生产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传本很少,宋
章节列表
升序↑- 提要
- 原序
- 全芳备祖前集卷一
- 全芳备祖前集卷二
- 全芳备祖前集卷三
- 全芳备祖前集卷四
- 全芳备祖前集卷五
- 全芳备祖前集卷六
- 全芳备祖前集卷七
- 全芳备祖前集卷八
- 全芳备祖前集卷九
- 全芳备祖前集卷十
- 全芳备祖前集卷十一
- 全芳备祖前集卷十二
- 全芳备祖前集卷十三
- 全芳备祖前集卷十四
- 全芳备祖前集卷十五
- 全芳备祖前集卷十六
- 全芳备祖前集卷十七
- 全芳备祖前集卷十八
- 全芳备祖前集卷十九
- 全芳备祖前集卷二十
- 全芳备祖前集卷二十一
- 全芳备祖前集卷二十二
- 全芳备祖前集卷二十三
- 全芳备祖前集卷二十四
- 全芳备祖前集卷二十五
- 全芳备祖前集卷二十六
- 全芳备祖前集卷二十七
- 全芳备祖后集卷一
- 全芳备祖后集卷二
- 全芳备祖后集卷三
- 全芳备祖后集卷四
- 全芳备祖后集卷五
- 全芳备祖后集卷六
- 全芳备祖后集卷七
- 全芳备祖后集卷八
- 全芳备祖后集卷九
- 全芳备祖后集卷十
- 全芳备祖后集卷十一
- 全芳备祖后集卷十二
- 全芳备祖后集卷十三
- 全芳备祖后集卷十四
- 全芳备祖后集卷十五
- 全芳备祖后集卷十六
- 全芳备祖后集卷十七
- 全芳备祖后集卷十八
- 全芳备祖后集卷十九
- 全芳备祖后集卷二十
- 全芳备祖后集卷二十一
- 全芳备祖后集卷二十二
- 全芳备祖后集卷二十三
- 全芳备祖后集卷二十四
- 全芳备祖后集卷二十五
- 全芳备祖后集卷二十六
- 全芳备祖后集卷二十七
- 全芳备祖后集卷二十八
- 全芳备祖后集卷二十九
- 全芳备祖后集卷三十
- 全芳备祖后集卷三十一
陈景沂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戴蕾斯·拉甘
《戴蕾斯·拉甘》是左拉的长篇小说。描述了女子戴蕾斯在嫁给姑母的儿子卡米耶后,与年轻男子洛朗相遇并产生了激情的碰撞。戴蕾斯和情夫一次次偷情,因无法结合而谋杀了身体孱弱、愚钝木讷的丈夫卡米耶。这对男女为了逃避杀人后产生的可怖幻觉,最终双双选择服毒自杀。
箕田考
一卷。韩百谦撰。韩百谦,朝鲜人。是书记载了清道光时箕城(即今朝鲜平壤)田亩之制。其首载箕田图、次载箕田说。后有柳根“箕田图说”、“后语”,讦咸“书箕田图说后”,李瀷“箕田续说”等。为别下斋本。
关中记
地方志,晋代潘岳撰,1卷。该书载秦汉关中山川形势、宫殿池沼、故事歌谣等内容,原书久佚,《水经注》、《文选》注、《初学记》、《太平御览》、《北堂书钞》等皆有引文。清代王谟辑佚成书,收入《汉唐地理书钞》。
古音丛目
明杨慎撰。五卷。宋吴棫著《诗补音》、《楚辞释音》、《韵补》辨明古韵。杨氏认为吴氏3书有的字有问题应当阙疑,有的有错误应当删除,于是合此3书,阙疑刊误,又加上自著《转注古音略》的主要内容,合为一书。考证古音,详引古籍韵例。书言古音,得失参半。其书仿吴棫《韵补》之例,以今韵分部,而以古音相协者分隶之。与慎所著之《古音猎要》五卷、《古音馀》五卷、《古音附录》一卷,虽各为卷帙,号称四种,然核其体例,实本一书。观其《猎要》“东”、“冬”二韵共标,与《丛目》“东”、“冬”所标全复,与《古诗馀》“东”、“冬”所标亦复五字,参差互出,即其随手成编,未归划一的明证。故其条例不密。疏漏颇多;然取材丰富,亦有可采。
观音菩萨传奇
《观音菩萨传奇》明清小说之一,四十回。作者:不题撰人。据明朝朱鼎臣《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清末曼陀罗室主人《观音菩萨传奇》等书改编而成。 主要叙述观音身世、刻苦修行与济世救人的故事。描述了观音菩萨不凡的身世,历尽千般磨难的修行经历和大慈大悲与人为善,不辞辛劳地济物利生的动人故事。佛教文化给中国文学带来新的题材、意境和结构,不但刺激文学家们的想象力,促进了中国神魔小说的创作,而且佛和菩萨也成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人物。观音菩萨的慈悲和救苦救难的故事,在旧时代对生活在困苦中的百姓来说,无疑是精神寄托之处。缘此,促使观音从佛殿中的莲台上走下来,走上了戏台,走进了戏剧和文学之中,而被广泛传扬。
苏子
一卷。原题晋苏彦(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苏彦,一说魏人。苏彦曾官至北中郎参军。撰有《苏子》七卷,见载于《隋书·经籍志》,题苏彦撰,题下注称“亡”。《庚氏子抄》载此书八卷,《意林》记其书六卷,颇有不同。其书早已亡佚。清马国翰据《意林》等书辑为一卷。而《意林》引苏彦作苏淳,恐有伪误。因《意林》中引有“翠以羽殃身,蚌以珠碎腹”数句,宋代王应麟《困学记闻》以为是战国苏秦语,所以《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王应麟“不知此乃道家苏彦之语,非 《汉志》所载纵横家苏子之言也。”说明马国翰所辑,为苏彦所作的可能性较大,可资后世学者参考。现存 《玉函山房辑佚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