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庵文集

作者:胡铨
澹庵文集

宋代诗文别集。胡铨撰。杨万里于淳熙七年(1180)为胡铨所作行状说:“公有《澹庵文集》一百卷,《周易拾遗》十卷、《书解》四卷、《春秋集善》三十卷、《周官解》十二卷、《礼记解》三十卷、《经筵二礼议义》一卷、《奏议》三卷、《学礼编》三卷、《诗话》二卷、《活国本草》三卷。”周必大所撰神道碑也说其集“总一百卷”,又著录其余诸书凡98卷。但到了庆元五年(1199)杨万里为《澹庵文集》作序时却又说:“先生即没后二十年,其子澥与其族子焕、族孙秘,裒集先生之诗文七十卷,目曰《澹庵文集》,欲刻版以传,贫未能也。”后经蔡必胜、雷孝友、颜棫等人相助,始成其事。可见其集原稿为100卷、初刻本为70卷。《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澹庵集》78卷,或经后人另编。惜宋刻诸本均已不传。北京图书馆现藏有乾隆二十二年(1757)练月楼刻《胡澹庵先生文集》32卷本。但《四库全书》辑入本仅存文5卷、诗1卷,显系后人掇拾重编。此本卷1为制策,卷2为奏疏、表,卷3为诗12题18首,卷4为记、序、跋、卷5为墓志铭、祭文、传,卷6为书、颂、疏,并附词15阙。书后附录作者传记、神道碑、行状,后人题跋及《诚斋诗话》中的评论;卷首载杨万里序。杨序称:“先生之文肖其为人。其议论闳以挺,其叙记古以则,其代言典而严,其书事约而悉。其

胡铨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尝试集

尝试集

中国现代第一本白话诗集。胡适作。1920年3月初版,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同年9月再版。1922年10月刊行了经作者增删的增订第4版,其后便以此版行世(第4版曾多次印刷,其中仍有小变动)。1984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依1922年增订4版重排,并将增订4版所删初版及再版中的内容作为附录列于书后。作者在哲学上信奉实证主义,书名题作《尝试集》,系借陆游“尝试成功自古无”之句而反用之。

汉艺文志考证

汉艺文志考证

宋王应麟撰。应麟有《周易郑康成注》,已著录。《汉书·艺文志》因刘歆《七略》而修。凡句下之注,不题姓氏者皆班固原文。其标某某曰者,则颜师古所集诸家之说。然师古注班固全书,《艺文》特其八志之一,故仅略疏姓名时代。所考证者,如《汉著记》即《起居注》,《家语》非今《家语》,邓析非子产所杀,庄葱奇、严助之驳文,逢门即逢蒙之类,不过三五条而止。应麟始捃摭旧文,各为补注。不载《汉志》全文,惟以有所辩论者摘录为纲,略如《经典释文》之例。其传记有此书名而《汉志》不载者,亦以类附入。《易类》增《连山》、《归藏》、子夏《易传》。《诗类》增《元王诗》。《礼类》增《大戴礼》、《小戴礼》、《王制》、《汉仪》。《乐类》增《乐记》、《乐元语》。《春秋类》增《冥氏春秋》。《道家》增《老子指归》、《素王妙论》。《法家》增《汉律》、《汉令》。《纵横家》增《鬼谷子》。《天文》增《夏氏日月传》、《甘氏岁星经》、《石氏星经》、《巫咸五星占》、《周髀星传》。《历谱》增《九章算术》、《五纪论》。《五行》增《翼氏风角》。《经方》增《本草》。凡二十六部。各疏其所注於下,而以不著录字别之。其间如子夏《易传》、《鬼谷子》皆依托显然,而一概泛载,不能割爱。又庾信《哀江南赋》称,栩阳亭有离别之赋,实由误记《艺文志》,与所用“桂华冯冯”误读《郊祀志》者相等。应麟乃因而附会,以栩阳为汉代亭名,亦未免间失之嗜奇。然论其该洽,究非他家之所及也。

云篆度人妙经

云篆度人妙经

《云篆度人妙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六朝或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神符类。此经以云篆符文书写《灵宝度人经》,篆字下加注楷书对照。可为研究符书者参考。本书没有文字,只有图片,感兴趣的可以下载。

圆峤内篇

圆峤内篇

中国道教内丹西派祖师李涵虚的内丹修炼秘籍。主要包括《道窍谈》、《三车秘旨》、《后天串述文终经》、《后天串述文终经》、《太上十三经注解》、《黄庭内外景经注解》、《道情诗词杂著》等。《圆峤内篇(道教西派李涵虚内丹修炼秘籍)》展现中国道教博大精深的内丹学理论体系、内修思想和实修体验。西派创立于清道光、咸丰年间乐山李涵虚,是道教内丹诸流派中的一个重要流派。道窍谈;三车秘旨;后天串述文终经;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太上十三经注解;黄庭内外景经注解;《无根树词》注解;道情诗词杂著。

六书缘起

六书缘起

印学论著,一卷,清孙光祖著。孙光祖, 字翼龙, 江苏昆山人。幼孤力学, 工书善写生, 尤长篆刻, 所作为时所重。著有 《六书缘起》、《古今印制》、《篆印发微》。是编论述古代书体之演变,间论印章文字,多所微言。全篇计二十三则,约成书于清雍正初期,道光二十年(一八四○)收入顾湘辑《篆学琐著》。

东观集

东观集

诗别集。十卷。宋魏野撰。《宋史》魏观本传记其撰《草堂集》十卷。据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薛田所撰序云“野先有《草堂集》行在人间”,是知魏野在去世(1019年)以前已有《草堂集》流传,作十卷,此为魏集旧本。野去世后,其子魏闲“以新旧三百篇,汇为七卷,因取赠典命之曰《钜鹿东观集》”(见序),可知魏闲编本作七卷。宋编父集成,未必即有刻本,《草堂集》与《钜鹿东观集》写本、抄本依然流传人间,分卷自然不一。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草堂集》二卷,《钜鹿东观集》二卷,亦言“闲集其父诗四百篇”,编为《东观集》。(按“三百”、“四百”皆举成数而言,实数为三百五十九首。)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有《草堂集》二卷、《钜鹿东观集》十卷,亦言“闲集其父诗四百篇”。传世者有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严陵郡斋刻本(此为残本),亦分为十卷(黄丕烈曾见)。可见《东观集》在宋时已分为二卷本、七卷本、十卷本,但所存魏诗数目相去不远,皆在三百以上,四百以下。魏集除宋刻本外,元代有刊本(见《袭抒楼书目》)。明代多以写本传世。《四库全书》所收为十卷本。清末帝宣统三年(1911)赵诒琛据金兆芝所校江南图书馆藏三抄本刻《钜鹿东观集》十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收入《峭帆楼丛书》。贵池刘氏得宋刻本,重摹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