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陆小曼

作者:徐志摩
致陆小曼

本书载有从1925年3月3日一直到1931年10月29日徐志摩给陆小曼的65封信。关于围绕在他们两人之间的这段感情争议一直很多,一个是多情才子,一个是著名的交际花,很难想象他们的结合会是怎样的坎坷曲折。但不论他们个人的是非对错,这65封信,字里行间却是说不尽的柔情爱恋。这些信件虽没有徐志摩的诗一般的华章辞采,每一个普通的字眼,每一句普通的问候却都敲打着心房。他所有的字句,带着他的感情,汇集成一条爱的直线,从远方延伸到爱处,从信中延伸到信外,一直让她,也让我们感受到。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演繁露

演繁露

又称《程氏演繁露》。十六卷,《续演繁露》六卷,南宋程大昌撰。绍兴中,董仲舒《春秋繁露》初出,其本不完。大昌见《通典》所引“剑之在左”诸条、《太平御览》所引“禾实于野”诸条有伪,因谓董仲舒原书必因一事一物而断之己意,乃精心探索,自为一编,撰成此书,仿董仲舒《春秋繁露》之名而定书名。全书以格物知为宗旨,《自序》谓,格物致知之书,“先秦则《尔雅》,入汉则《繁露》,其后转而为释名。《尔雅》正谬刊误皆小学也,而论事谈理者必稽焉”。“故《尔雅》得与经比。《繁露》以下既杂载后世之制,则其书往往晦伏不扬,此贵耳贱目之过也”(《演繁露》程大昌自序)。因此,大昌不限古今,收载三代至宋时杂事,共四百八十八则,不分类,演入书中。晚年寓居乡里,又为《续编》六卷,分制度、文类、诗事、谈助四门,共二百二十九则。体例名晰,广征博引,以考证名物典故为多,其中以宋朝制度尤详。引书皆注出处,卷帙较繁者注明卷数,于考据之法为善。《四库全书总目》说大昌所著“精深明确,足为典据”。该书对于研究三代至宋,尤其是宋朝政治、社会、文化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版本有清照旷阁刻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等。《续古逸丛书》本为十卷,《儒学警悟》本为六卷,《唐宋丛书》本、宛委山堂《说郛》本为一卷,商务印书馆《说郛》本节录五十七则,不分卷。

我这一辈子

我这一辈子

现代中篇小说。老舍著。初载1937年7月《文学》第9卷第1期,初收1939上海杂志公司年8月版中篇小说集《火车集》。上海惠群出版社1947年1月出版单行本。作品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个城市底层人物一生的辛酸经历。“我”做过裱糊匠,因为老婆同人私奔,“没脸再上街口去等生意”,改而做了被人戏称为“马路行走”、“避风阁大学士”的三等巡警。“我”一天到晚提心吊胆,谨小慎微,生怕丢了差使。但后来还是丢掉了,罪过是“年老与过于办事认真”。这以后,“我”又做过煤矿“卫生处主任”、矿村“警察所所长”,当过“盐务缉私队”的兵,在为人处世上,也开始信奉“别再为良心而坏了事;良心在这年月并不值钱”。尽管这样,还是难得混上较为安逸的日子。最后,儿子猝死,孙子年幼,“我”也年过半百,连一个“三等警”也干不了,只好忍着饥寒去做搬运工或泥水匠、小工等,以勉强糊口度日。围绕“我”的活动,小说展现了广阔的生活图景,反映出旧中国复杂的社会关系,从一个最平凡、最常见的生活领域,提出了千百万城市贫苦人们的命运问题。

刘夫人庆赏五侯宴

刘夫人庆赏五侯宴

简名《五侯宴》。杂 剧剧本。元关汉卿作。五折一楔子,旦本。本 事出《五代史》、《五代史平话》、《刘知远诸宫 调》等,多所增饰。剧写李氏典身于赵太公家当 乳母三年以葬其夫。赵私改文书中“典身”为 “卖身”,逼李弃亲生子王阿三于野中。适逢李 嗣源猎追白兔而遇阿三,遂收为义子,改名李 从珂。十八年后,从珂为五虎大将,路遇李氏受 赵子脖揪凌逼欲寻自缢,因救。李氏见从珂貌 似阿三,啼悲不止。从珂诘之,知其弃儿出生年 月日时与己同,因疑己非嗣源亲生。归问嗣源, 嗣源支吾其词。会嗣源母刘夫人设五侯宴,从 珂不饮,必欲刘言明此事,否则拔剑自刎。刘始 说破前因。从珂即率兵诛赵氏子,迎亲母李氏 而归。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提要》评此剧“曲 文率直,绝无俊语,惟其本色处……皆非后人 所能及”。有《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 曲选外编》据以复排。元刘唐卿《麻地捧印》杂 剧、南戏《刘知远白兔记》,情节均受此剧影响。 今人或疑非关汉卿所作,然证据不足。

与友人论张江陵

与友人论张江陵

本书作于一九五〇年夏秋,对张居正作了全面评价,详细考察了张氏的政治立场和治世德行,为张氏辨诬,认为张不简单是法家,而首先是儒者,综合了释道法。《与友人论张江陵》对儒家的政治理想,对吏治清明、肃贪倡廉、以道德理想统御法制,多所发挥。尤其是对“人民本位”的强调,更是全书的中心和重心。

现观庄严论

现观庄严论

全称《般若波罗蜜多优波提舍(教授)·现观庄严论》。藏传佛学以此为“弥勒五论”之首,各教派均极重视,而汉传未译,弥勒五法中未列此论。系略摄二万五千颂般若经之纲要。组织为三智、八事、七十义。极为简要地概括了一个凡夫循序修持以达到成佛境地之全部过程,共272颂。分为八品:(1)一切种智品;(2)道智品;(3)一切智品;(4)一切正等现观品;(5)顶现观品;(6)次第现观品;(7)刹那正等现观品;(8)法身品。前三品令遍知一切智性、次四品为令于一切智性得自在而说加行,终品说由加行可达到佛果。三智为:基智、道智、一切种智。七十义为三智三十法,四加行三十六法,法身四法。印度依据此论而注释般若二万五千颂之著作甚多,藏文《丹珠尔》中收有二十一种,其中以圣解脱军和狮子贤的诠释为最权威;藏文的注释更多,其中以宗喀巴的《善说金鬘疏》为最著名,汉文有法尊(1902—1980)的译本及略解,详细研究的著作尚少。

再镌槐安国语

再镌槐安国语

凡七卷。日僧白隐慧鹤(1685~1768)着,一诺编。日本宽延三年( 1750)刊行。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一册。系慧鹤评唱大灯国师宗峰妙超语录之作,文中‘○’符号下之短语即其揭示宗乘旨要之心得。慧鹤以‘南柯记’中之‘槐安国’为书名,系自谦全书所述纯系梦语而已。内容包括开筵垂示、住大德语要(以上第一、二卷)、住崇福语要(第三卷)、退崇福归大德语要(第四卷)、颂古(第五、六卷,有净居叉手、迦叶荼毗等四十八项)、拈古(第七卷,有临济孤峰、天皇恁么等十项)。慧鹤以碧岩录、从容录之体例为准则,着力发挥卷七之拈古十项,而成为本书之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