榘庵集

作者:同恕
榘庵集

元代诗文别集。15卷。同恕撰。同恕原有文集30卷,元顺帝至正初年由陕西行台御史观音保等刊行于江淮,但入明之后,原本就亡佚不存。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同恕诗文若干篇,重编为《榘庵集》15卷。本集卷首为苏天爵序。卷1为表、笺、策问,卷2为序,卷3为记,卷4为书、跋,卷5为说、铭、行状、墓表,卷6为碑铭、志铭,卷7—9为志铭,卷10为颂、赞、祈文、祭文,卷11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卷12—13为七言律诗,卷14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卷15为七言绝句、词。卷末附有门人贾仁撰《榘庵先生行状》,孛术鲁翀撰《同公神道碑》等有关资料。同恕诗学陆游,通达明白,但往往失之浅近。他的文章有可与金、元正史互相参订之处。《永乐大典》所收的同恕文章,有祈禳青词,在《四库全书》编者重订《榘庵集》时,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一概删去。尽管同恕在元朝文名颇大,但由于《榘庵集》久佚,所以以往论者往往未能对他的文学成就作出客观的评价。

同恕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巴黎伦敦落魄记

巴黎伦敦落魄记

《巴黎伦敦落魄记》写于1927年,奥威尔辞去在缅甸的职务,开始辗转于英国本岛和欧洲大陆。1933年,他以这段经历为题材写就了此书,叙述了在巴黎靠打零工度日,挣扎在社会底层,不久又回到伦敦,生活状况进一步恶化,沦为无业游民并颠沛流离的种种经历,展示了触目惊心又不失真实的奥威尔式的真相,对贫困与社会作了冷静的感想和评论,并透着黑色的幽默。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

北宋官方颁布的关于建筑工程作法和工料定额的专著,我国古代第一部建筑法规。由北宋李诫于1100年编纂而成,1103年刊行。全书三十四卷,三百五十七篇,三千五百五十五条。书前有“看详”、目录各1卷。“看详”说明若干规定和数据,如屋顶坡度曲线画法,计算材料所用各种几何图形之比例等。“总释”、“总例”二卷引经据典地注释各种建筑物和构件的名称,力求统一;各作制度十三卷,是研究古建筑最有价值的部分,记载宋代的楼殿厅堂等屋宇之形,对古代的宫室制度考据颇有价值。所附插图极为精细,具有宋代版画特点。[无法显示的生僻字和图片,请参阅PDF电子版]

岭南摭怪

岭南摭怪

传说故事。原作者〔越南〕 陈世法,改编者武琼、阮乔。13世纪陈世法的原著已佚,现在见到的是15世纪武琼、阮乔的改编本。全书包括22个(有的写本是23个)古代神话传说故事。有些故事关联到民族起源问题如《鸿庞传》、《扶董天王》,有些讲到风俗习惯如《槟榔传》、《薄持蒸饼传》,也有的谈文化遗迹,如《金黾传》、《蛮娘》,还有的介绍贤圣仁君如《贰征夫人》、《一夜叉》等。其中有些故事与《粤甸幽灵集》重复,部分故事有中国、印度及占城(今柬埔寨)的影响。内容颇为丰富,并体现了人民的爱憎,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历代诗余

历代诗余

原名《御定历代诗余》,一百二十卷。本书系康熙四十六年(1707)清圣祖御定,由侍读学士沈辰垣、王奕清等搜罗旧集,编定而成。所录自唐至明计一千五百四十调、九千余首,厘为一百卷;又有词人姓氏十卷,词话十卷。据考,梁代吴声歌曲,已句有短长,音多柔变,渐近小词;唐初作者云兴,诗道复振,所以将变而不能变;及至唐中叶,杂体日益,于是竹枝、柳枝之类先变其声,〔望江南〕、〔调笑令〕、〔宫中三台〕遂变其调,但仍载于诗集中,不别为一体。至于五季,词格乃成。其歧为别集,始于冯延巳之《阳春词》;其歧为总集,则始于赵崇祚之《花间集》。自宋初到明末,沿波迭起,撰述弥增,但求其囊括历代之精华,为诸家之总汇者,为数不多。由此,本书有较高的研究参考价值。它兼收并蓄,不主一隅,众美兼收。至于求考诗人词者爵里,足可为资;辨证妍媸,可以为倚声之律。其网罗宏富,尤极精详,可谓有词选以来集大成者。书中诸调次第,以数字多少为断,不沿袭《草堂诗余》之强分小令、中调、长调之名,也为一洗旧本之陋。有 《四库全书》本。G

诗说

诗说

一卷,旧题汉申培著。实为明代丰坊的伪作。何楷《诗世本古义》、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毛奇龄《诗传》、《诗说驳义》都曾驳其书。此书之伪甚为明显,如《汉书·杜钦传》:“佩玉晏鸣、《关雎》叹之”;《后汉书·杨赐传》:“康王一朝晏起,《关雎》见几而作”,注皆称为《鲁诗》说,此书则以为是“太姒思淑女”之作。《礼记·坊记》注引“先君之思,以畜寡人”,以为是卫定姜作;《经典释文》注:“此是《鲁诗》”。而此书却采《毛诗》说以为庄姜送戴妫所作,申培著《鲁诗》,怎采《毛诗》为说?毛奇龄称此书与《子贡诗传》于嘉靖年间传至庐江郭相奎家,原是黄文裕秘阁石本,字用篆体,附以楷体今人,但后人均视为伪作。一是因为只有二十四篇,无卷次,与《艺文志》、《隋书》所载不同;二是与散见于其他书籍的鲁诗说多有不符之处。只是本书引述之处往往各有所本,说明作者还是有一定水平的。现存《明刻汉魏丛书》版本。

诗说

诗说

三卷,清惠周惕著。此书对毛公《诗传》、郑玄《毛诗笺》、朱熹《诗集传》都不专主,多以己意考证。大旨谓《大雅》、《小雅》的区分是根据音,而不是以政来区分;“正雅”、“变雅”美刺陈错,不必分《六月》以上为正,《六月》以下为变,《文王》以下为正,《民劳》以下为变。又疑《周南》、《召南》二十六篇全为房中之乐,不必定指某人。提出《周南》、《召南》之分,郑玄笺误以为文王;天子、诸侯都得有颂诗,故《鲁颂》不为僭越。这些说法都有理有据。但亦偶有未安之说,如以“颂”兼美刺,与“诵”相通之类。今存《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