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后主集

作者:陈叔宝
陈后主集

诗文集。南朝陈叔宝 (553—604)撰。一卷。叔宝字元长,小字黄奴,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南朝陈末代皇帝,诗人。生于江陵,公元五八二年即帝位,嗜酒色,荒朝政,大建宫室,崇尚奢侈,荒嬉无度。日与妃嫔、狎客游晏,重赋严刑,不虞外难,公元五八九年,隋兵攻入建康(今南京),被俘,病死于洛阳。好艳词, 日与文士江总、孔范等,竟制淫词艳曲,互相赠答,有《三妇艳词十一首》、《舞媚娘三首》,词意淫艳,轻薄尤甚。原有集,已散佚。今集为明张溥辑刊。收赋、诏、勑、制、策、书、铭,等近三十篇;乐府、诗九十余首。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陈叔宝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授经图

授经图

二十卷,明朱睦㮮著。《崇文总目》有《授经图》三卷,叙《易》、《诗》、《书》、《礼》、《春秋》三传之学,但其书不传。宋章俊卿尚溯其宗派,各为之图,然不完备,且多舛讹。此书即因章氏旧图而增益之。首为授经世系,次诸儒列传,次诸儒著述、历代经解名目卷数。每经四卷,五经二十卷。其义例称周、汉至金、元作者凡一千一百三十二人,明代三十九人;经解一千七百九十八部,二千一百七十一人。清虞稷与龚翔麟校刻时,又新增作者二百五十五人,经解七百四十一部,六千二百一十八卷。书以汉代经学年久失传,因溯其专门授受,对西汉经学传授考辨最详。是一部研究五经自汉迄明传授流演的参考书。今存《四库全书》。

长江集

长江集

十卷。唐贾岛撰。贾岛,字阆仙,又一字浪仙,号碣石山人,范阳 (河北涿县)人。早年屡次应考进士不第,遂削发为僧,法名无本。据何光远《鉴戒录》载,贾岛在长安曾为韩愈赏识,授以文法,并令其还俗。唐文宗开成二年(837),被任命为遂州长江县主簿,因而人称“贾长江”。贾岛是中唐时期与孟郊并称的苦吟诗人,苏东坡还用“郊寒岛瘦”四字来概括他们的作品,一直被后人沿用。与韩愈、姚合、王建、张籍、雍陶等均有交往。著有《长江集》。是集共十卷。收诗三百七十八首。据《新唐书·艺文志》载,贾岛有 《长江集》十卷,又 《小集》三卷。而 《郡斋读书志》和《直斋书录解题》均著录为十卷。盖《小集》已佚。晁公武曾称,贾氏《长江集》十卷,诗三百七十九首。与此本相较仅多一首。此集亦应为旧本。其诗风清深幽蛸,长于推敲,语言极为自然,情意极为真挚,通过眼前景物,形成一种悠然令人神往的意境。对于晚唐、南唐、南宋诗人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严羽《沧浪诗话》曾指出:“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可见其诗之影响。此集有汲古阁刊本、清席启寓辑《唐诗百家全集》本、日本刊本等,均为十卷。另有明刻七卷本。今人李嘉言《长江集新校》,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石湖诗集

石湖诗集

宋诗别集。34卷。范成大著。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范成大有《石湖集》136卷。《宋史·艺文志》载《石湖大全集》卷数与《直斋书录》相同。原书已散佚。清康熙年间有黄昌衢和顾嗣立专刊行范成大诗歌创作部分刊行。《四库全书》和《四部丛刊》所据即顾嗣立本。全书按年代为序,编为各体诗歌33卷、赋及楚辞1卷。卷首有杨万里、陆游作序。杨万里序中赞扬范成大诗“清新妩丽,奄有鲍谢;奔逸俊伟,穷追太白”。《四库全书总目》曾对范成大的诗歌做过简要评述:“成大在南宋中叶,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今以杨、陆二集相较,其才调之健,不及万里,而亦无万里之粗豪;气象之阔不及游,而亦无游之窠臼。初年吟咏,实沿溯中唐以下,自官新安掾以后,骨力乃以渐而道,盖追溯苏黄遗法,而约以婉峭,自为一家,伯仲于杨、陆之间,固亦直也。”

大乘一切法相玄论

大乘一切法相玄论

一卷,日僧基辨撰,收入《大正藏》第71卷。

一切善见律注

一切善见律注

南传巴利《律藏》之注释书。觉音(Buddhaghosa)释。据锡兰所传,西元前250年左右,阿育王于华氏城结集三藏后,派遣传教师入边境各国。其时,阿育王子摩哂陀被遣至师子国(即今日之斯里兰卡)。摩哂陀入师子国时,尝携入三藏及其注释书。其后,此等佛书皆被译成师子国语,而秘藏于大寺(Mah^aviha^ra)。西元430~440年间,觉音入师子国,即根据大寺所藏,撰作诸多注释,本书即为其中的一本。其书目录分为: 一、序偈 二、第一合诵【合诵因缘、一切佛语之分类】 三、第二合诵 四、第三合诵【帝须长老、阿育王之蹄佛、第三合诵次第、圣法之传承】 五、锡兰岛之佛教【摩哂陀之傅法、请来佛舍利、菩提树之移植、圣教之确立】本书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所收,僧伽跋陀罗译之《善见律毗婆沙》。阅读时如能将此汉、巴二书加以对照,则将有助于理解内容真义。譬如有关诸王相承之史实,汉译本有‘阿楼王、闵蹰王在位,各八年’之记载。然巴利本则谓‘anuruddho ca mundo caatta’(阿楼王与闵蹰王合八年’。若以摩哂陀于佛般涅盘后二三六年入师子国计算,则二王在位年数应是‘合为八年’,并非‘各八年’。由此可比勘得知‘各八年’应为‘合八年’之误。

道行般若经

道行般若经

亦称《般若道行经》。 与三国吴支谦译《大明度无极经》、姚秦鸠摩罗 什译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属同本异译。道安著。东汉月氏国沙门支娄迦谶译。十卷,三十品。是大乘般若学介绍进中国内地之始。从观 察色、受、想、行、识五阴开始,阐述“缘起性空” 思想,提出“般若”是导致成佛的一种特殊智慧。 将修习大乘的众生称为“菩萨”,由于一切皆空, 因而认为修般若行的菩萨不应执着于其中。菩 萨的修行被称作“菩萨行”,必须遵循布施(檀 那)、持戒(尸罗)、忍辱(羼提)、精进(惟逮)、禅 定、智慧(般若)等六种途径,其中尤以“般若”为 最尊,佛位的“一切智”(或“一切种智”)都是由 它而得以成就的。此经的译出,标志着中国佛 教已渐趋走向了义理之学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