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叔宝

陈叔宝
  • 姓名:陈叔宝
  • 别名:字元秀,小字黄奴
  • 性别:
  • 朝代:南朝陈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553
  • 逝世日期:604
  • 民族族群:

陈叔宝(553-604)字元秀,小字黄奴,陈宣帝长子。即陈后主。公元582年,陈宣帝病死后继位。曾用年号至德(583-586),祯明(587-589),公元582-589年在位,共7年。隋文帝大举伐陈,陈叔宝亡国被俘。他是陈朝最末一个皇帝,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荒淫皇帝。


陈叔宝初被立为安成王世子,授宁远将军。宣帝陈顼继位以后,被立为皇太子。公元582年正月,宣帝病死,陈叔宝二弟始兴王陈叔陵争夺帝位,作乱被杀。陈叔宝即位,以长沙王陈叔坚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尊柳皇后为皇太后,立妃沈婺华为皇后。立皇子陈胤为皇太子,后废胤为吴兴王,改立始安王陈深为皇太子。


陈叔宝生长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知稼穑艰难。即位以后,骄奢淫逸,荒于酒色,不恤政事。亲近群小,朝政紊乱,官吏侵渔。盛修宫室,无时休止。关市赋税,征取百端。刑罚酷滥,牢狱常满。建临春、结绮、望仙三座楼阁,各高数十丈,以金玉珠翠装饰,奢丽精巧,为南朝二百多年来前所未有。日与妃嫔、近臣游宴行乐其间,常使张贵妃、孔贵人等八人夹坐,仆射江总、都官尚书孔范等十人预宴,号为“狎客”。赋诗唱和,取尤艳者谱为歌曲,选有姿色、擅长歌舞的宫女千余人,习而歌之,分部迭进。曲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靡靡之音,充斥后庭。君臣酣饮,通宵达旦,以此为常。


公元588年11月,隋文帝以晋王杨广为元帅,督众军大举伐陈,缘江镇戍,相继奏闻。时湘州刺史施文庆、中书舍人沈客卿用事掌机密,平时专事搜刮,当隋军攻来时,隐军情不报,故陈朝没有任何防御准备。及闻隋军临江,陈叔宝与孔范等人仍以为有长江天险可以依凭,隋军可以不战自败,无渡江之理。照常醉生梦死,纵酒奏伎,赋诗作乐。


公元589年正月,隋朝贺若弼、韩擒虎分统大军,乘江上大雾弥漫之际,悄悄渡过长江,攻拔京口、采石,进围建康。当时建康尚有甲士十余万人,陈叔宝命骠骑将军萧摩诃、护军将军樊毅、中领军鲁广达、镇东大将军任忠等抵御隋军,皆为隋军所败。当贺若弼、韩擒虎率军攻入宫城时,陈朝文武百官四处逃散。陈叔宝带着宫人十余人逃出景阳殿,与张贵妃、孔贵嫔不顾臣下劝阻藏匿景阳井中,皆被隋军俘获。隋元帅晋王杨广入据京城。当年3月,陈叔宝与陈朝王公百官被隋军押送到长安。陈朝灭亡。


陈叔宝入隋以后,隋文帝对他的所作所为深有感慨,认为他的败亡实由好酒荒淫,何不将作诗功夫,去考虑国家安危。当贺若弼度京口时,京口有密启告急,陈叔宝因为饮酒,竟未拆看,直到隋军入城,发现密启还丢在床下,没有开封。因陈叔宝对隋朝不可能构成威胁,隋文帝对他加以宽宥,生活上予以优待。


公元604年11月,陈叔宝病死于洛阳,终年52岁。葬河南洛阳邙山。赠大将军、封长城县公,谥号炀。史称陈后主。

陈叔宝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天台风俗志

天台风俗志

《天台风俗志》一卷,记台州府天台县风物民情。天台县隶属于今台州市,因天台山而得名,位于浙江省东部、台州市区西北部。三国吴大帝黄武至黄龙三年(222-231年)之间,从会稽郡章安县分置始平县,此为天台建县之始。《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中,以《天台风俗志》为阙名,根据附录《天台山文化·民间聚会》可知,著者为清末民初天台陈锺琪。

广嗣要语

广嗣要语

明·俞桥撰。1卷。本书着重指出用摄养之法,以延续子嗣。内容包括调理精血、直指真源、男女服药之论,并涉及调元、调精、安胎、便产之法,更附经验方药及论童壮、论衰老,均切实用。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长水日抄

长水日抄

明代文言笔记小说集。 一卷。明陆树声撰。卷前有自序,撰者称此书是其年衰退职后,归家“追忆见闻”所做的随笔札记。所谓“日抄”,乃“以余积日所得也”;树声别号“长水渔隐”,所以用“长水”冒题。存有明刊本、 《陆学士杂著》本、 《宝颜堂秘笈》本等。此书前面部分为杂论,论及《易》义以及《春秋》、《四书》等事;后面多记古人轶事,或亦杂以议论。这些记人部分,有轶事小说意味,其特点是善以言行叙人,写出人物品格。

采古来能书人名

采古来能书人名

书家名录。南朝宋羊欣撰。一卷。名录列有自秦至晋的能书者李斯、赵高、程邈、曹喜、蔡邕、陈遵、王次仲、师宜官、梁鹄、邯郸淳、毛弘、左子邑、杜度、崔瑗、崔寔、张芝、张昶、姜诩、梁宣、田彦和、韦诞、韦少季、罗晖、赵袭、张超、刘德升、钟繇、胡昭、钟会、卫觊、卫瓘、卫恒等人。

御注金刚经

御注金刚经

唐玄宗喜欢佛教,经常参与一些佛教活动。据 《册府元龟》记载,在开元二十三年,玄宗亲自注 《金刚经》,这就是 《御注金刚经》的来历。唐玄宗注的 《孝经》、《道德经》、《金刚经》在当时很流行,到了宋代,《孝经》和 《道德经》仍有传世,而 《金刚经》已经很难见到了。敦煌本 《御注金刚经》

大辩邪正经

大辩邪正经

佛教经典。译者不详。一卷,共分十一品。首先叙述十地。其次提出要断绝生死轮回,就应当先破除六种错误的观点及态度,依善知识。接着用本生故事说明归依善知识必得大利益。以下解释众生之所以轮回不绝,是由于不证入如来之心;又解释“邪”、“正”、“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经末称:“玄奘及长年师及邪奢等,于如来七宝窟中,得此《如来大辩邪正甚深密藏经》一卷。”本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历代大藏经均不收入,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