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峰类说

作者:李睟光
芝峰类说

杂著,朝鲜李睟光撰。它是一本介绍新世界和新知识的奇事逸文集,被称作是朝鲜最早的文化百科词典。内容是从古书和古闻当中选取的,文献、天文、地理、草木、昆虫都囊括其中。 李睟光成长于朝鲜王朝最混乱的时期,内有党争,外有壬辰倭乱和北方女真族的骚扰,这一时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李睟光一生都在为国家的中兴而奋斗,摸索着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他强调实践、实用的学问,在生活中广泛涉猎各种领域的学问,并把它系统地整理下来。他一边搜集先贤们的事迹,一边思索如何把它们应用于当下社会。《芝峰类说》就是他不断探索创新的产物,法古创新的思想贯穿全书。 李睟光是“实学”的先驱者,他强调性理学中实践、实用的要素,批判空谈理论的学风,广泛接受除性理学之外的其他有助于富国强民的学问,他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这在《芝峰类说》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芝峰类说》的内容构成如下:卷1天文部、时令部、灾异部;卷2地理部、诸国部;卷3君道部、兵政部;卷4官职部;卷5儒道部、经书部;卷6经书部2;卷7经书部3、文字部;卷8文章部1;卷9文章部2;卷10文章部3;卷11文章部4;卷12文章部5;卷13文章部6;卷14文章部7;卷15人物部、性行部、身形部;卷16语言部;卷17人事部、杂事部;卷18技艺部、外道

李睟光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德国农民战争

德国农民战争

德国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著。本书是1850年恩格斯旅居英国伦敦时所写,并在同年《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第5、6期合刊号上首次发表。作者引证齐美尔曼《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史》一书中的史料,叙述了从1524年8月德意志施图林根农民拒绝向领主缴纳贡赋举行起义,到1526年秋起义最后失败的历史进程。阐明了农民战争的起源、参加这一战争的各阶级的政治立场和他们各自的宗教观念和政治理论,以及从当时这些阶级的社会生活历史条件中必然产生的斗争结局。从唯物史观出发,作者指出,当时德意志的政治制度和反对这一制度的起义,以及那个时代的政治和宗教理论,并不是德意志工农业经济、商业贸易、水陆交通和货币流通所达到的发展程度的原因,而是它的结果。农民战争所产生的震荡,不过是阶级斗争的直接反映。本书联系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教训,阐明了农民作为工人运动同盟军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革命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和策略。中译本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治国策

治国策

尼扎姆·莫尔克(1019—1092)以曾任塞尔柱帝国宰相近三十年之资,写下《治国策》一书,以为苏丹们所镜鉴。书中探讨社会中的正义、有效统治、政府角色以及国家所面临的威胁等问题,提出对塞尔柱帝国的政治、经济、司法和宗教的看法和建议。该书反映了9—11世纪西亚、中亚和北非的经济、政治、司法、宗教、文化和意识诸多方面的情况,是十一世纪末留下来的著名文学作品和珍贵的史学著作,也是研究这些地区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

阳明学派

阳明学派

谢无量著,1915年初版。全书分四编共二十章,分别介绍了王阳明的生平及其与陆象山的关系,王阳明的哲学、伦理学观点,还总结了王阳明对前人学术观点的评论。本书共分四篇,第一篇序论说明阳明略传、阳明与陆象山之关系;第二篇阳明知哲学,其有宇宙观、人生观、天地万物一体观;第三篇阳明之伦理学:性说、心即理说、知行合一论等;第四篇阳明关于古今学术之评论:三教评论、朱子晚年定论、五经臆说等。

孟子章句

孟子章句

十四卷。东汉赵岐撰。赵岐字台卿,东汉经学家,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赵岐初名嘉,后为避难改名岐,字邠(豳)卿。岐、邠均是古都邑名,周族发祥地,分别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和郇邑西南,为赵氏世居之地。赵氏改名岐,字邠卿,以示不忘家乡。赵岐少时即以明经著称,富有才艺。他为人廉直,尤其疾恶宦官,与中常侍唐衡之兄唐玹宿有嫌隙。延熹元年(158),玹为京兆尹,欲加罪赵氏。岐避难四方,在北海卖饼为生时撰《孟子章句》十四卷。唐衡死后,赵岐遇赦复出,先后任并州刺史等职。后又遭党锢之祸十余年,党锢祸解,累官至太常。赵岐的著作,今有《孟子章句》与《三辅决录》传世。《孟子章句》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 ·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均以《孟子注》著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以《孟子章句》见录。汉儒注经,多明训诂名物,赵岐注则着力阐释义理。《孟子章句》将《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共十四卷、二百六十一章。每章之末,用韵语概括义理,称为章指。《孟子》注者最早为东汉扬雄,东汉程曾、高诱、郑玄、刘熙等都有注本,但均已亡佚,赵注为现存最早的《孟子》注本。后宋孙奭作《孟子音义》、清焦循作《孟子正义》,均以赵注为依据。朱熹作《孟子或问》,对赵注也多有采纳。此书虽然不如后人注本精密,但筚路之功不可没。《十三经注疏》中的《孟子正义》,题为赵岐注、孙奭疏,实为南宋士人伪托,对赵注多有改窜,所以已不是赵注的原貌。传世的《孟子章句》有清初影宋抄本(存一至四卷,七至十四卷,北京馆藏)、元岳氏荆溪家塾刻本(北京馆藏,附孙奭音义)、清乾隆间曲阜孔氏《微波榭丛书》本,乾隆四十六年(1781)韩岱云刻本,均题为《孟子赵氏注》十四卷。另天一阁、上海馆藏有传抄本《孟子章指》十四卷。孙奭《孟子音义》二卷,也可以与赵注参照。

尚书砭蔡编

尚书砭蔡编

一卷。袁仁撰。仁字良贵,号蓡波,苏州(今属江苏)人。明代经学家。仕履及事迹均无考。所着除《尚书砭蔡编》之外,尚有《毛诗或问》、《春秋胡传考误》等。《尚书砭蔡编》又称《尚书蔡传考误》。此书专纠蔡沈《书集传》之误,其所驳正,多确有所据,如书中指摘蔡《传》“奥若”、“越若”前后异训,指出“三百六旬有六日”乃宋而非古历,谓“方命”当从《蜀志》、《晋书》所引,梅赜事不出《晋书》,“宣夜”有汉郗萌所传、非无师说,并州不在冀东,医无闾即辽东,不得既为幽州、又为营州,“鸟鼠同穴”实有其事,“用爽厥师”、“爽当训失”,“说筑傅岩”为版筑,遁于荒野为甘盘,“西伯戡黎”为武王、四辅非三辅之义,“洪舒”通作“洪荼”,虎贲不掌射御,“荒度作刑”不连“耄”字为句,等等,其说皆可成立,唯其书专意与蔡《传》立异,偏颇之处,时亦有之。此书有《学海类编》本,明刊《袁氏丛书》本,瓶花斋写本,光绪《藏修堂丛书》本、民国《翠琅玕馆丛书》本。

普曜经

普曜经

梵名Lalitavistara 。凡八卷。西晋永嘉二年(308)竺法护译于天水寺,康殊、帛法炬笔受。又称方等本起经。收于大正藏第三册。为大乘之佛传,系记载释尊降生至初转法轮之事迹。异译本有唐代日照(梵Diva^kara ,地婆诃罗)所译之方广大庄严经(又称神通游戏经),凡十二卷,二十七品,亦收于大正藏第三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