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山集

作者:章懋
枫山集

四卷。《附录》一卷。明章懋 (1437—1522)撰。章懋字德懋,号暗然子,晚号谷滨遗尧,浙江兰溪人。成化二年 (1466)举进士第一,改庶吉士,授编修,因疏谏元夕张灯,庭杖谪官,迁福建按察司佥事,政绩甚著,后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著有《枫山集》、《枫山语录》(已著录)。此集为嘉靖二十年 (1542)虞守愚刻本,收入章懋所作诗文共四卷。集前有余祜、唐龙序。章懋为人耿直,以敢于直言相谏而闻名,但他对诗文创作却不十分重视,有人劝其著述,则以文章“小技耳,予弗暇”,“先儒之言至矣,芟其繁可也”对之。可见其于语言文字之间非所留意,而刻意于身体力行。陈田的《明诗纪事》也说他“以清望重一时,不欲以文藻见长。”集中的首篇 《原疏》,考元旦张灯未为失德,反复力陈其根据,虽有些言语过激,仍不失于秉公持正,有君子之风。从其诗 《禁中闻莺》“不随舞袖歌金缕,却伴仙韶奏玉墀。长信梦回欹枕处,琐闺吟罢绮阑时。”的诗句中可以看出,章懋虽不着意于诗,但诗中仍不乏清丽可诵之句。章懋所作的诗文虽不多,但所存诗文皆辞意醇正,有和平温厚之风。除本集外,《枫山集》还有嘉靖九年 (1530) 张大纶所刻九卷本 (收入《金华丛书》) 传世。

章懋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金石文字记

金石文字记

清顾炎武编著。全书凡6卷,共裒辑所见汉以来碑刻300余种,后又有顾氏门人吴江潘耒补遗20余种。所收碑刻以时代为次,各条下均缀以跋语,无跋者具列立石年月及撰书人姓名。本书证据今石,辨误正讹,抉剔史传,发挥经典,考释较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更为精核。例如卷三“少林寺碑”条,先注明作者、书体、年代、地点,云:“裴漼撰并书,行书,开元十六年七月,今在大殿东南钟楼下。”然后对碑文的行款、格式、文字逐一加以考订。又如卷五对唐长安国子学石经上的文字详加论证,确凿有据,灿然可观,充分显示了顾氏的深厚功力。但本书也间有讹谬,例如卷一引据马定国、杨慎的说法,斥石鼓为伪品,即失之臆断。本书有光绪十四年(1888)上海扫叶山房《亭林先生遗书》本。

痰火点雪

痰火点雪

又名《红炉点雪》。内科著作。明龚居中撰。四卷。居中字应园,金溪(今属江西)人。对内、外、儿科均有所长。撰有《外科百效全书》、《幼科百效全书》、《小儿痘疹医镜》等。是书始刊于崇祯三年(1630),约八万二千字。卷一、二论述痨瘵各种主证、兼证的证治。在每条证论之后,各列主方、捷方,并附治验,说明证治、从治,各有所宜。卷三除列治则与杂证补遗外,又叙述痰火痨损的脉候,兼列补泻用药等项,示人以准则。卷四为灸法禁忌及气功。龚氏认为劳伤精气血液遂致阳盛阴亏,火炎痰聚。持标本论,认为火为痰之本,痰为火之标,而阴虚又为致火致痰之本。又立水亏火炽金伤之论,提出益水清金降火治疗原则。强调辨证要“以脉验证,因证立法,由治而定方”。对防病治病均有参考价值。为重要的内科著作,其法仍为临床医生所遵循。有清嘉庆十八年(1813)白鹿山房校刻本,道光二年(1840)平远楼刊本,一九五八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最近社会秘密史

最近社会秘密史

《最近社会秘密史》创作于1910年。共28回,描写了上海社会种种光怪陆离、丑陋畸形的现象。作者笔下的上海就是一个巨大的染缸,小说中的都市场景和人物活动大多渗透着租界文化的因子,形形色色的人物穿梭其间,上演着一幕幕人间闹剧。小说对租界化上海杂糅的都市空间、畸形繁华的商业、尔虞我诈的人情社会、唯利是图的心理状态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摹刻画。

后三国石珠演义

后三国石珠演义

清代白话长篇小说,历史演义与神魔小说揉和,三十回。又名《三国后传》、 《后三国演义》,实际与《三国演义》无关。题“梅溪遇安氏著”,首庚申(无年号)澹园主人序,作者姓名与生平不详,上界织绵仙女因有思凡之恋,玉帝将她降于尘世,又恐其迷却前因,故不受于凡胎,而乃幻出于石壁,自取姓名石珠。石珠在惠女庵中修真,经真人吴礼赠以天书,并教其日后习成武艺,“辅佐神霄,共成大事”,又得侯有方、稽有光等异人相助,指出晋室相微,于是建立旗帜,招纳四方豪杰,自为赵王,直至打破洛阳。当好打破洛阳,为众人加官进爵之时,真人吴礼忽然前来,责备石珠当初授予天书,原叫辅佐神霄,不期竟自登大位,贪恋红尘,石珠顿时大悟,将宝位传于刘弘祖,复归于虚无缥渺的上界。

朝鲜王朝实录[中宗实录]

朝鲜王朝实录[中宗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中宗实录]。李怿(1488年—1544年),即朝鲜中宗(조선 중종),朝鲜王朝第十一代君主(1506年—1544年在位)。字乐天,是朝鲜成宗李娎嫡次子,燕山君李㦕异母弟,母为贞显王后尹氏。李怿出生于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初五日,弘治七年(1494年)受封“晋城大君”。正德元年(1506年),朴元宗、成希颜、柳顺汀等官员发动政变,废黜李㦕,迎立李怿,是为中宗反正。李怿在位期间,朝廷内部勋旧与士林的冲突达到极点,李怿起初欲重用赵光祖为首的士林派,但最终还是与勋旧派站在一起,导致己卯士祸的发生,士林派被逐出朝廷。李怿为人优柔寡断,先后受制于朴元宗、南衮、沈贞、金安老等权臣,经历废妻(废黜端敬王后)、杀兄(赐死甄城君)、杀子(赐死福城君)的变故。晚年又因王位继承问题而陷入大尹(尹任为首)、小尹(尹元衡为首)两派外戚集团的斗争之中。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李怿薨逝,享年五十七岁,庙号中宗,谥号徽文昭武钦仁诚孝大王,明朝赐谥恭僖,葬于靖陵。世子李峼继位,是为仁宗。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法月译。出日本石山寺藏钞本(目录不载),与大正藏二五一重译本稍异,殆初译也。石山寺藏又有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般若译钞本(目录不载),与大正藏二五二般若共利言译,祗数字出入,今不重出,附识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