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同集
作者:李梦阳
明李梦阳撰。李梦阳,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弘治七年进士,曾任户部郎中。因草拟弹劾刘瑾的奏章,被捕下狱,几乎被杀。正德五年,刘瑾伏诛,李梦阳复任原官,并升为江西提学副使。正德十四年,又因事罢官,在家闲居,终年58岁。李梦阳在文学上同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属于一个流派,称为“前七子”。他们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虚浮华靡的台阁体。很多人赞同他们的主张,文风为之一变。但是,过分尊古,甚至模仿抄袭,以艰深的文字掩盖内容的浅薄空虚,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李梦阳本人的诗也是刻意拟古,何景明就曾嘲笑他的作品多是“古人影子”。例如,他的《艳歌行》前四句是“晨日出扶桑,照我结绮窗。绮窗不时开,日光但徘徊”。前两句仿古诗《陌上桑》的“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第四句则出自曹植《七哀》的“流光正徘徊”。但平心而论,李梦阳有些七言古近体诗,如《秋望》、《石将军战场歌》、《林良画两角鹰歌》,确实写得深刻生动,激昂雄健,因而广为传诵,并称他为杜甫以后第一人。李梦阳的诗文集,称为《空同集》,现今流传的有明嘉靖间其甥曹嘉刊本,包括赋3卷,诗34卷,文29卷及附录2卷。诗集单行本有明万历间李三才辑《李何二先生诗集》本、《李崆峒先生诗集》33卷本、清光绪
章节列表
升序↑- 序
- 【卷第一】
- 【卷第二】
- 【卷第三】
- 【卷第四】
- 【卷第五】
- 【卷第六】
- 【卷第七】
- 【卷第八】
- 【卷第九】
- 【卷第十】
- 【卷第十一】
- 【卷第十二 】
- 【卷第十三 】
- 【卷第十四 】
- 【卷第十五 】
- 【卷第十六 】
- 【卷第十七 】
- 【卷第十八 】
- 【卷第十九 】
- 【卷第二十 】
- 【卷第二十一】
- 【卷第二十二】
- 【卷第二十三】
- 【卷第二十四】
- 【卷第二十五】
- 【卷第二十六】
- 【卷第二十七】
- 【卷第二十八】
- 【卷第二十九】
- 【卷第三十 】
- 【卷第三十一】
- 【卷第三十二】
- 【卷第三十三】
- 【卷第三十四】
- 【卷第三十五】
- 【卷第三十六】
- 【卷第三十七】
- 【卷第三十八】
- 【卷第三十九】
- 【卷第四十 】
- 【卷第四十一】
- 【卷第四十二】
- 【卷第四十三】
- 【卷第四十四】
- 【卷第四十五】
- 【卷第四十六】
- 【卷第四十七】
- 【卷第四十八】
- 【卷第四十九】
- 【卷第五十 】
- 【卷第五十一】
- 【卷第五十二】
- 【卷第五十三】
- 【卷第五十四】
- 【卷第五十五】
- 【卷第五十六】
- 【卷第五十七】
- 【卷第五十八】
- 【卷第五十九】
- 【卷第六十 】
- 【卷第六十一】
- 【卷第六十二】
- 【卷第六十三】
- 【卷第六十四】
猜你喜欢的书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本书通过对一位“儒家修正主义者”的探求,提示了一种激发古代思想生机的哲学式态度,和一条传承文化资源的创造性思想。 康有为的名字,既象征着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又包孕着亟待发掘的丰富内涵。他忧患多思的情怀,使之在实践层面上居为疾呼改革的活动家;他超迈磅礴的才气,又使之在精神向度上成为富于创意的思想家。上述双重因素构成了有机的张力,激励他既在儒家价值范式之导引下渴望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以期当今世界能走向变法图强的中国,更在外缘文化的刺激下憧憬儒家思想的自我递进,以期其命维新的中国能走向未来的世界。
宋明理学史
现代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987年出版。自述编撰原则在“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历史事实和思想资料进行辨析、研讨”(《后记》),力求“以理学发展的角度对宋明时期的哲学和思想史进行总结”(《绪论》)。认为宋明理学是“以儒学的内容为主,同时也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它是在唐朝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术思想”(《序》)。从分析社会经济、政治、阶级关系的演变入手,把握唐宋之际中国封建社会向后期转化的特点,又通过考察北宋时期“经学笺注的没落”、“佛学与道教思想的互相渗透”、“科学技术的发展”等,揭示了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以理学与反理学的斗争为线索,详细考察了理学的主要代表、思想流派及其相互关系。又认为理学家一般都据《易》探讨“性与天道”问题,由此构成了理学的中心。肯定理学“达到了理论思维的很高水平”,但就政治作用来说,“是思想史上的浊流”。系统地阐述了宋至明时期理学的产生、发展和走向衰落的历史过程。对了解宋明时期逻辑思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太上赤文洞神三箓
太上赤文洞神三箓,原题「梁贞白先生(陶弘景)集,唐太史令李淳风注」。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众术类。卷首有贞观六年(632)李淳风序,称此书乃齐梁古籍,符箓精妙。书分三箓:一曰《八卦内吉凶应箓》,有八卦神符八道,谓服符念咒,可召神真来告吉凶。又有「祖师入夜梦游诸境玉女迷魂法」,载十二种咒诀,谓诵咒可使人梦游诸境。 二曰《太上玄妙通神箓》,载五方诸圣咒、五方神咒、五方神印。谓念咒用印,可以行诸种法术,隐形通神。 三曰《太上玄妙千金箓》,内载十二时符,谓服食此符,启请神真,书写都箓、纳真等符,可与神对语。或求神营卫,或乞判吉凶,或求禄求财,凡有所求,无不应验。
太常续考
八卷。不著撰人姓名。据书中所述,可知乃明崇祯时太常寺官属所辑也。本书主要记述明代太常寺之建制、设官、职掌,以及有关制度。资料来源,主要是太常寺的档案材料。其中对祭祀、典礼之制记载甚详,所述沿革损益之由,名物度数之细,条分缕晰,多为《明史·礼志》、《明会典》、《明集礼》及《嘉靖祀典》所未载。作为专述某一官署的职掌及沿革,本书对太常寺的记述非他书所能及。尤以本书作于明末,故有明一代之祭祀、典礼之制,可由此窥见。书中尚录有职官题名,起明初,终于崇祯十六年(1643),则一代仪章始末,尤为完具。本书是研究明代礼制的重要参考资料。有《四库全书》本传世。
四书通旨
元朱公迁(字克升)撰。六卷。是书之例取《四书》之文,条分缕析,以类相从,凡为九十八门,每门之下,又以语意相近者,联缀列之。如天、天地;命、性;仁、义、礼、智、信;德,道德;中、中和、中庸;知、行等等,而一一辨别异同。各以右明某义云云标立言之,如“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中庸》第二十六章)。曰“右以理言在天之天也”。“浩浩其天”(《中庸》第三十二章),曰“右以理言在人之天也”。每一门中,又将语意相近的连结一起,一一辨论其异同。对四书中天人性命,道德学问多有阐发,但明以来说四书的人少有征引,此本为《通志堂经解》刊本,疑非朱公迁原本。
梦窗国师语录
凡三卷。全称梦窗正觉心宗普济国师语录。又作梦窗语录。日僧梦窗疏石(1275~1351)撰,本元、妙葩等编。日本文和三年(1354)刊行。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册。卷上辑录南禅寺、净智寺、圆觉寺、天龙寺等六会之语录,卷下之一辑录升座、拈香、小佛事、佛祖赞、自赞、偈颂等,卷下之二辑录普济国师年谱、西山夜话、塔铭、宋濂所撰之碑铭,以及拾遗(临川家训、三会院遗诫、西芳遗训、末后垂诫、偈颂、祭文、疏、梁牌、法语、发愿文等)。卷下之二所收西山夜话,系春屋妙葩所编,别刊于日本元禄十三年(1700),收录疏石住于天龙寺、西芳寺时,与学人之机缘问答、教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