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子说林
作者:张慧剑章节列表
升序↑- ◎重庆之树
- ◎庐山片石
- ◎亚米契斯
- ◎天津
- ◎汪四
- ◎女大使
- ◎卓别林与德国
- ◎锯木皇帝
- ◎《圣经》改译
- ◎悲剧之髭
- ◎希腊
- ◎小林娜
- ◎胡适之五十岁
- ◎女郎
- ◎两联
- ◎章宗祥
- ◎厉秋芬
- ◎桂太郎
- ◎大学禁授哲学
- ◎色当
- ◎美利坚多翁
- ◎攻琉球
- ◎顾少川
- ◎五味
- ◎武穆东视
- ◎鼠窃狗偷
- ◎战败国之胜利
- ◎威尔逊
- ◎律师房
- ◎四“库”全书
- ◎韭菜
- ◎英人自写伦敦失陷
- ◎罗素
- ◎闪击与渗透
- ◎大鬼小鬼相揶揄
- ◎坦克
- ◎陆征祥
- ◎复仇乎
- ◎热
- ◎随笔名家马君武
- ◎空战
- ◎泰戈尔
- ◎敦煌
- ◎老将哀音
- ◎造词病
- ◎莫斯科之火
- ◎麦刚森
- ◎四川话
- ◎三等文虎章
- ◎伪府前身考
- ◎北潘二事
- ◎居庸关
- ○静海寺
- ◎溥侗与溥仪
- ◎忆张锡銮
- ◎一译名之微
- ◎《搜孤救孤》
- ◎王小航白话文
- ◎克里米亚风景
- ◎关于梅兰芳
- ◎教主
- ◎兴隆店之泪
- ◎伊藤活剧
- ◎辛亥诗典
- ◎小野妹子
- ◎饥饿与天才
- ◎《出使须知》
- ◎麦金莱与罗斯福
- ◎董二骂褚
- ◎“选举”古训
- ◎旅馆政府
- ◎琪恩哈罗
- ◎群鼠
- ◎前门
- ◎米
- ◎多泪多辩之人
- ◎国际三妇人
- ◎六部
- ◎日本之“战德狂”
- ◎强记
- ◎看看浙江人
- ◎拿破仑与亚历山大之友好关系
- ◎东交民巷
- ◎客店
- ◎朱古微之憎汪
- ◎郑孝胥与南京
- ◎衣服
- ◎反对《世说新语》
- ◎粉
- ◎平准学家
- ◎坐轿子
- ◎国父法帖
- ◎章太炎反对铅笔
- ◎胡椒
- ◎髯翁宜曲不宜诗
- ◎赌徒
- ◎《薛传》急于《岳传》
- ◎衙门装饰
- ◎恺撒之一
- ◎恺撒之二
- ◎免胄
- ◎啤酒雪茄
- ◎杀“人质”之罪
- ◎“斯戴德事件”与徐世昌
- ◎张溥泉
- ◎军机处
- ◎斩律
- ◎林庚白
- ◎剃刀
- ◎朱深捕潘公弼
- ◎上大夫
- ◎《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 ◎新腔
- ◎旧日空战
- ◎小说家吴稚晖
- ◎士官生二事
- ◎白起
- ◎班超之可爱
- ◎倨傲
- ◎歼灭战之第二大师
- ◎哈尔滨车站
- ◎还炮
- ◎南京
- ◎饥僧
- ◎夜曲
- ◎某老人
- ◎除夕
- ◎灵谷寺后
- ◎夜归
- ◎六通寺
- ◎青溪
- ◎骡车
- ◎建文峰
- ◎孝陵樱
- ◎王礼锡小诗
- ◎辩冤
- ◎吃“五四”饭
- ◎徐梁
- ◎彭学沛
- ◎胡适放林损
- ◎遵义
- ◎四公子之结局
- ◎江南情调
- ◎英语家庭
- ◎太炎不痴
- ◎饭社
- ◎赛妪
- ◎马达加斯加岛
- ◎庚子外兵北侵之战略观
- ◎麦克阿瑟与本间雅晴
- ◎淮军诸将
- ◎赌与作战
- ◎广安门
- ◎托洛斯基与魏刚
- ◎欧阳竟无
- ◎蔡汪法国旧居
- ◎宋乐陵
- ◎三《谢本师》
- ◎韵兄韵弟
- ◎黄栗村
- ◎胡琴名手吴承仕
- ◎鲥鱼贡
- ◎留德老学生
- ◎荫午楼与瓦德西
- ◎近视眼
- ◎以会议训练雄辩
- ◎出版家张静江
- ◎国际神话
- ◎白发
- ◎谭壮飞被害五十年
- ◎最早之军事学校
- ◎仆御
- ◎假钞票
- ◎糁杂
- ◎七岁上校
- ◎王莽夫人之裤
- ◎新莽门
- ◎冢田攻
- ◎长城
- ◎笔误
- ◎一只苹果
- ◎党员必读书
- ◎破头山
- ◎吴佩孚之人物谈
- ◎爪哇大操
- ◎吉青纳与非洲
- ◎隆美尔兵团
- ◎总理陵堂
- ◎亚尔萨斯洛林
- ◎斗门桥
- ◎十月十日与武昌
- ◎梁任公之官生活
- ◎十月十九日
- ◎长随
- ◎悭吝部
- ◎海斯勒
- ◎杂谈苏和尚
- ◎见佛像而思抗战
- ◎汽车病
- ◎德国通蒋百里
- ◎伦敦苦雾歌
- ◎惟能败者能胜
- ◎西伯利亚在寇眼中
- ◎匈奴
- ◎东坡肉
- ◎《黄祸》小说
- ◎佐藤清胜之迁都论
- ◎弃妇叶恭绰
- ◎由马车观进化
- ◎中校参谋
- ◎社长
- ◎梁任公与德富苏峰
- ◎王姓
- ◎市诈
- ◎爱弥儿詹宁斯
- ◎古北口
- ◎记上高会战
- ◎康同璧
- ◎廖季平与章太炎
- ◎山本五十六
- ◎昆仑关会战与狄青
- ◎糠妻
- ◎荷兰与苏联
- ◎十字军
- ◎宗白华
- ◎拔都征欧
- ◎作史责任
- ◎写政论
- ◎诗人入蜀
- ◎顾传
- ◎产匪区
- ◎SODA
- ◎“南进一敌主义”
- ◎国粹
- ◎英国天气
- ◎三十六岁
- ◎一元指挥
- ◎长舌僧
- ◎小气鬼
- ◎郭松龄之死
- ◎死于水
- ◎第一个大败战
- ◎两汪黄
- ◎食薇
- ◎密宗
- ◎僧产部
- ◎黄马褂
- ◎吴
- ◎哲人与闹市
- ◎可爱之老翁
- ◎马拖汽车
- ◎归朱舜水之骨
- ◎第二战场
- ◎名将今古
- ◎岳飞幕府
- ◎国难会议
- ◎徐树铮与陈毅
- ◎张献忠逛青城山
- ◎缅边
- ◎高志航
- ◎少城
- ◎甘必大与西园寺
- ◎七百年前一大海战
- ◎贾似道
- ◎姜登选
- ◎五色旗
- ◎光绪之悲剧性格
- ◎翁李交恶
- ◎雅浦决战
- ◎恶骂
- ◎大学当年
- ◎裕朗西
- ◎曾纪泽第一
- ◎无帅之战
- ◎拿破仑墓
张慧剑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西方哲学二十一讲
该书是弗兰克·梯利在康奈尔大学教书时编写的教材,初版于1914年,全书分为希腊哲学、中古哲学、近代哲学三部分,从古希腊哲学写到美国实证主义哲学,对每个时期的哲学观点、哲学流派的介绍全面而客观。
茶谱
明代茶书,钱椿年撰。《茶谱》,又名《制茶新谱》。椿年字宾桂,江苏常熟人。时人称其为友兰翁,或即其号。嘉靖年间尝修《钱氏族谱》。明代赵之履跋《茶谱续编》云:“友兰钱翁,好古博雅,性嗜茶。年逾大耋,犹精茶事,家居若藏若煎,咸悟三味,列以品类,汇次成《谱》,属伯子奚川先生梓之。”可知此书由其侄子刊行。又,明代顾元庆《茶谱序》称:“余性嗜茗,弱冠时识吴心远于阳羡,识过养拙于琴川,二公极好茗事者也。授余收焙烹点法,颇为简易……顷见友兰翁所集《茶谱》,其法与二公颇合,但收采古今简什太繁,甚失谱意……”末署:“嘉靖二十年吴郡顾元庆序。”可证钱氏《茶谱》成书于嘉靖二十年(1541)以前,书后又附录〔明〕赵之履辑《茶谱续编》一卷,内容为王友石(字孟端)竹炉并分封六事及昭代名公诸作。《茶谱》,仅见钱谦益《绛云楼书目》著录,题为兰友翁《茶谱》,编入《古今文艺丛书》(1912年编刊),改题为八十翁友兰钱椿年集《制茶新谱》,仍包括《续编》。此书也被日本青木正儿收入《中华茶书》,题为《制茶新谱》,当据《古今文艺丛书》收入;福田宗位又译成日文,编入《中国の茶书》(即青木《中华茶书》日译本)。全书分茶略、茶品、艺茶、采茶、藏茶、炙茶、制茶诸法、煎茶四要、点茶三要、茶效等目。大致杂采陆羽《茶经》、毛文锡《茶谱》、蔡襄《茶录》等书内容分别归入各目。唯炙茶、制茶诸法(橙茶、莲花茶、茉莉花茶)、煎茶四要中之洗茶、点茶三要中之择果,为根据明代烹饮茶法总结的新内容。
茶酒论
唐宋之际茶书,王敷撰,1卷,今存。此为敦煌石室中发现的通俗文学作品,全用拟人化代言体对话形式写成。作者王敷,唐代王敷是一名乡贡进士,他的 《茶酒论》久已不传,自敦煌变文及其 他唐人手写古籍被发现后,才得以重 新为人们所认识。《茶酒论》以对话的 方式、拟人手法,广征博引,取譬设 喻,以茶酒之口各述己长,攻击彼短, 意在承功,压倒对方。最后,《茶酒论》 是这样结尾的:“两个政夺人我,不知 水在旁边。”于是由水出面劝解,结束 了茶与酒双方互不相让,一争高下的 争斗,指出“茶不得水,作何相貌? 酒不得水,作甚形容?米曲干吃,损 人肠胃;茶片干吃,只粝破喉咙。”只 有相互合作、相辅相成,才能“酒店 发富,茶坊不穷”,更好地发挥效果。 《茶酒论》辩诘十分生动,且幽默有 趣。茶与酒的争论针锋相对,难分胜 负,描述生动有趣,使读者清楚了两 者的长与短: 茶与酒相比,茶更显出 宁静、淡泊、隐幽,酒更显得热烈、豪 放、辛辣,二者体现着人不同的品格 性情,体现着人不同的价值追求。今存《敦煌宝藏》伯2718卷等6种写本,王重民先生《敦煌变文集》卷三收录时进行了校订,又可据《敦煌变文集·校订》进行参校,合此二本可为善本。遗憾的是《全宋文》编入卷四七时没有充分利用上述二书的校订成果。
修龄要旨
作者冷谦,字启敬,道号龙阳子。明代洪武初人,寿在150岁以上。该书集“四时调摄”、“延年六字总诀”、“四季却病歌”、“长生一十六字诀”、“十六段锦法”、“八段锦法”、“导引歌诀”、“却病八则”等篇,主要阐述气功养生法祛邪治病,摄生延年的基本知识和具体方法。这些都是冷谦自己应用气功益寿延年的经验总结。其中“四时调摄”宗《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述四季调养五脏的方法;“起居调摄法”述平素饮食卫生,起居调摄的知识;“延年六字总诀”介绍应用嘘、呬、呵、吹、呼、嘻法防治疾病;“长生一十六字诀”说明一十六字诀的作法、功效、应用;“十六段锦”和“八段锦”、“导引歌诀”论述导引的姿势、作法。内容丰富,是研究气功养生法的宝贵文献资料。
倾城之恋
张爱玲中短篇小说集。收录创作于1943年至1944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第一炉香》《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封锁》《倾城之恋》《琉璃瓦》《金锁记》《连环套》。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金锁记》 葛薇龙,一个 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站在半山里一座大住宅的走廊上,向花园里远远望过去。——《第一炉香》 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倾城之恋》
小心斋札记
明哲学家顾宪成著。顾宪成提出用“小心”工夫反对王学末流,并将自己书斋取名为“小心斋”,札记故名。书中认为程朱所说的“性即理”一语“极说得直截分明,亘古亘今、颠朴不破”(卷十一)。“性,太极也”,“性,天道也。”(卷四)批辟佛老,反对将儒佛合一。“无声无臭,吾儒之所谓空也。无善无恶,(佛、老)二氏之所谓空也。名似而实远矣。”(同上)提出“语本体,只是‘性善’二字。语工夫,只是‘小心’二字”(卷十八)。用“性善本体论”反对周汝登等人的“无善无恶”论。认为“点出‘善’字,正示性有定体,不可以歧见淆也”;提出“‘性’字,正示善有大原,不可以局见窥也”(卷二)。倡导“以诚敬存之,是收摄保住工夫,以义理栽培,是维持助发工夫”(卷一)。而工夫只在“小心”,“小心只是个敬”(卷十二),“敬”只是“有所畏谨,不敢放纵。身心收敛,如有所畏”(卷二)。书中还反对“见成良知”,强调学习践履。“世间那有见成良知,犹言世间那有见成圣人。”(卷十一)要求人们“立志”作“圣贤”,否则“浮生浪死,虚担一个人名而已”(卷一)。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蔡献臣始为刻版,止十二卷。后宪成子与淳刻本为十六卷。清康熙年间,其曾孙贞观刻《顾端文公遗书》三十七卷,内收《小心斋札记》为十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