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崖集
作者:魏初
元代诗文别集。5卷。魏初撰。据明人焦竑《国史经籍志》,魏初撰有《青崖集》10卷,但今已不存。现存5卷本《青崖集》,是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本集卷首无序。卷1为五、七言古诗及五、七言律诗,卷2为六言诗、七言绝句、赋,卷3为词、序、记,卷4为书、表,卷5为铭、神道碑,志铭等各体文章。他的诗格律坚苍,不失先民轨范。他的诗文多有可以补充元史缺失之处,如卷4所收奏议,所论都是当时要务。魏初之文叙事明白清楚,有诸元史所未涉及的史实。他的诗如《杭州大雪》,记至元二十年(1283)十二月七日钱塘罕遇的大雪;《观象诗》记至元十八年(1281)亲见大象的经过;《油井》言及石油的开采利用。都是可以证史之作,也说明魏初兴趣所在不止于应和酬答而已,这是他较突出的特点。当然,他的集中也不乏应酬之作,如挽诗较多,但总的来说他的确不属于“徒以文章贵”的应景文人。
魏初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家庭的和睦
《家庭的和睦》是《人间喜剧》中又一篇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一八三〇年四月在玛门、德洛奈-瓦莱版《私人生活场景》两卷集第二卷中首次发表;一八三五年编入《十九世纪风俗研究》第二卷;一八四二年编入菲讷版《人间喜剧》第一卷,属“私人生活场景”。这篇轻松的小作品仅仅描写了一个舞会的侧面,而且一反作者的习惯,既无详尽的环境描写,也不曾交代人物的过去、未来。这短短的一组镜头虽谈不上深刻,却无情地揭露了上流社会的道德败坏,同时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如何保持夫妇间的爱情和家庭的和睦。作者所强调的显然是:尊重、谅解和宽容。
经史百家杂钞
文章总集。26卷。曾国藩编纂,孙雍长校点。选录先秦以来经史百家散文。体例与姚鼐《古文辞类纂》相近,共分论著、词赋等十一类,每类以六经冠其首。《古文辞类纂》有取材过狭之弊,不选六经、《左传》、《国语》、《孟子》、《庄子》中佳作,史传文收录亦少,编者不满于此,故编是书。其收录范围较广泛,加之编者为古文大家,又官居高位,故此书流传甚广。有清同治、光绪间传忠书局刊《曾文正公全集》本。通行有民国间《四部备要》本。另有岳麓书社排印本。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长篇小说。周克芹作,发表于《红岩》1979年第2期。1980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获首届茅盾文学奖。故事发生在1975年全国整顿时期。四川沱江流域一个小村的许茂老汉近几年眼见许多“不顺心”的事,变得顽固、狭隘、只顾自己了。他有九个女儿,秉性不一,其中四姑娘命运最为坎坷,与虚伪、狡猾的现任党支部副书记郑白如离婚,遭到许老汉的阻拦;郑为了隐瞒歹行,在工作组到来时要求复婚。四姑娘爱上已经丧妻的大姐夫金东水,同情这个被郑整下台的支书的家庭境遇。但一再受到许老汉的误解、反对,郑的造谣污蔑。在姐妹们帮助下,她一度鼓起勇气,向金表达爱情,但身处逆境的金为了避免嫌疑,拒绝了她;她向人们倾诉,也得不到理解,她绝望了,投水自尽,但生的欲望,爱的火焰又使她挣扎上岸。郑原形毕露,工作组查清问题,恢复金东水支书职务。四姑娘最后终于与金组成家庭。作品通过普通农民的遭遇,反映了十年浩劫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人民对真理、美好人生的追求。作品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浓郁。
四丞相高会丽春堂
简称《丽春堂》。杂剧剧本。元王德信著。明何良俊《曲论》说:“《丽春堂》亦是金人之事,则知金人于双调内惯填此调,关汉卿、王实甫因用之也。”近人吴梅《顾曲麈谈》说:“余按实甫《丽春堂》杂剧,系谱金完颜某事。而剧末云:‘早先声把烟尘扫荡。从今后四方八荒,万邦齐仰,贺当今皇上。’以颂祷章宗作结,则此剧之作尚在金世,实父盖亦由金入元者矣。”日本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说:此剧“构想非常单纯,是什么趣味也没有的戏剧;但曲词典雅,尤其是第三折叙丞相在贬谪中拿着一根钓竿放情于山水之间的曲辞,更是绝唱。结构则前二折写宫中生活的都雅,而到第三折忽然出现了逍遥山林的生活,前后做一个对比,这一点也极有趣味。丞相那襟度雍容的情趣,贯串全剧,表现出庄重之感。此剧为歌曲本位的作品,不可以结构论也。”此剧反映了金代上层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赞扬了内部的团结,歌颂了具有文韬武略而又宽宏大量的高级官员。剧作以女真人为主角,保留了女真人的生活习俗,选用了部分女真族的乐曲,故富有民族特色。但情节单纯,结构松散,叙事平板而乏波澜。
中国史学通论
中国近代史学理论著作。朱希祖著。是著者在北京大学史学系的讲稿,编写于1919至1920年间。原名《中国史学概论》,1942年正式出版,改署今名。全书共三编,一为“中国史学之起源”,包括史学之本义、有文字而后有记载之史、再论书记官之史、未有文字以前之纪载、再论追记伪托之史、论历史之萌芽;二为“中国史学之流别”,包括编年史、国别史、传记、政治史与文化史、正史、纪事本未;三是“附录”,包括《太史公解》、《汉十二世著纪考》两文。全书“叙述中国各种史体发展之大概,而略论其利弊。”主要内容如下:驳正《史通》数十条见解;“区分书记官之史与历史官之史性质不同,破数千年历史官起于黄帝之旧说”;“以科学方法治史,视人类之发展与动植物之发展相同”;认为“史学家应高自标置,不为政治家之仆隶,方是以称史职。”;提出“今后之史学,不应专重国史,而须提倡民史,盖国史决不能发露真情。”史学在发端上有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两种倾向;前者发端为谱系,进步为年代纪;后者发端为英雄诗,进步为纪传。
淡新档案选录行政编初集
淡新档案为台湾清朝淡水厅、新竹县与台北府城三行政单位的行政与司法档案。所涵盖的时间起自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事实上,1776年-1875年间,淡水厅统辖苗栗以北的北台湾,1875年之后,清朝废淡水厅后,再由新竹县与台北府统辖北台湾。而淡新档案则是这期间的清朝县级行政纪录文献。汇整后,淡新档案涵盖了该时段台湾大甲溪以北的地方政府行政及司法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