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升序↑- 云游心踪
- 印度洋上的秋思
-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 泰山日出
- 山中来函
- 翡冷翠山居闲话
- 义大利的天时小引
- 巴黎的鳞爪
- 我所知道的康桥
- 丑西湖
- 天目山中笔记
- “浓得化不开”(星加坡)
- “浓得化不开”之二(香港)
- “死城”(北京的一晚)
- 高山氤氲
- 曼殊斐儿
- 泰戈尔
- 济慈的夜莺歌
- 拜伦
- 丹农雪乌
- 罗曼罗兰
- 汤麦士哈代
- 谒见哈代的一个下午
- 白郎宁夫人的情诗
- 一个行乞的诗人
- 波特莱的散文诗
- 人生随感
- “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
- 我过的端阳节
- 一封信(给抱怨生活干燥的朋友)
- 落叶
- 毒药
- 白旗
- 婴儿
- 守旧与“玩”旧
- “迎上前去”
- 想飞
- “话”
- 海滩上种花
- 自剖
- 再剖
- 这是风刮的
- 求医
- 论自杀
- 再论自杀
- 秋
- 吸烟与文化(牛津)
- 我们病了怎么办
- 叔本华与叔本华的《妇女论》
- 关于女子
- 卢梭与幼稚教育
- 再谈管孩子
- 泰戈尔来华
- 罗素又来说话了
- 风雨故人
- 悼沈叔薇
- 我的彼得
- 我的祖母之死
- 伤双栝老人
- 吊刘叔和
- 家德
猜你喜欢的书
宋景濂未刻集
二卷。明宋濂(1310—1381)撰。宋濂集重刻于嘉靖中,行世甚久。此本乃清顺治十二年(1655)宋濂裔孙实颖得文征明家所藏旧稿以示金坛蒋超,超择其中今本未载者得三十八篇,编为此集,以补其遗。并以韩叔阳刻本重勘,其中跋何道夫所著《宣抚郑公墓铬》等十一篇皆今本所已载,超盖检之未审。其余二十七篇则实属佚文。推究当日之意,大概因元代功臣诸颂及志铭诸篇大抵作于元,至明不免有所讳。或以尊崇二氏,不免过当,嫌于耽溺异学而隐之。观杨士奇《东里集》、倪谦《文僖集》并用杨杰《无为集》例,凡为二氏而作者,皆别为卷帙,附缀末简,不散入各体之中。则正德、嘉靖以前士大夫之持论,可大略睹之。然古来操觚之士,如韩愈之于高闲、文畅,持论始终严谨,固其正。其余若苏、黄诸集,不入学派者勿论。至于胡寅、真德秀,皆讲学家所谓大儒,致堂、西山二集,此类正复不少。盖文章一道,随事而言,与训诂经义,排纂语录,其例小殊。宋儒尚不能拘,则濂作释、老之文,何必欲灭其迹。四库已存目。
北京岁时记
风俗志。蔡省吾撰。一卷。此书专记北京风俗。
唐鲁孙谈吃
唐鲁孙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掌故杂谈方面具有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他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演绎了一段段“舌尖上的民国史”,功力至深,韵味至长,尤为难得的是,在“吃”之外,唐鲁孙还记录下很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掌故、宫闱秘闻,以及晚清民国的服饰、手艺、年俗、名人轶事等。
古今词话
清沈雄撰。凡八卷,包括《词话》上下两卷,《词品》上下两卷,《词辨》上下两卷,《词评》上下两卷。《四库全书》著录为六卷,并非完本。书前有曹溶《词话序》云:“岁在乙丑,余来金阊,偶僧沈子出示《词话》。”乙丑为康熙二十四年(1685),可知此书至迟于是年已完成。序后有“凡例”四则,首云:“词话者旧有《古今词话》一书,撰述名氏久矣失传,又散见一二则于诸刻,兹仍旧名”。按《古今词话》有南宋杨湜撰本。而《历代诗馀》所引《古今词话》内容有关南宋及元、明人事,可见此书当为杨湜《古今词话》后另一种《词话》。钱曾《也是园书目》卷七著录《古今词话》十卷,或即此本。沈雄此书为第三种同名词话,名同而实异,不可混淆。是编搜集资料繁杂,引用书籍不下百种,在清初词坛上亦有开拓视野的作用。然所引前人论著,既不以时代先后为序,又不按著作性质分类,既引用书名,又夹杂人名,体裁杂乱。《四库提要》称“是编所述,上起于唐,下迄于康熙中年。杂引旧文,参以近人之论,亦间附己说。分词评、词辨、词品三门,征引颇为寒俭,又多不著出典。所引近人之说,尤多标榜,不为定论”。至于作者《柳塘词话》一书,今虽不传,然本书仍辑存若干条,自唐宋至清初词人,皆有评述,足备一说,亦为后人所援引。是书由于辑录资料不注明出处,剪裁也欠审慎,因此书中难免舛误。故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第五册按语亦称“其书芜陋不足道”。唐圭璋《词话丛编》所录《古今词话》乃据澄晖堂刊本。
人生指南
菩萨戒优婆塞湖北通城惕园毛凌云纂述,六篇,第一,前言,第二,抉择信仰,第三,信愿念佛,第四,戒恶行善,第五,恪守行仪,第六,普劝念佛,附录,印送佛经佛像佛书十大利益。三界无安,人生最苦,因皆无始以来,迷而不觉,不知何为善恶,致误造杀盗淫妄等恶业,枉受灾祸病苦等恶报。且以共同恶业之所感召,使世界大乱,杀劫弥漫,核子竞赛,毁灭尤大,倘一触发,惨不忍言!纵能幸免,而人命无常,轮回尤险,或堕地狱饿鬼,或为畜生修罗,苦重时长,决难逃避。纵有善业,得升天道,福尽还堕,亦难久留。纵获为人,仍生老病死,八苦交煎,随业受报,轮回六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此皆善恶之因果循环,报应不爽,曷胜危惧!虽人生物质之享受,如何丰富,而精神之空虚与恐怖,痛苦更甚!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梵名Abhidharma -prakaran!a-pa^da 。凡十八卷。印度世友造,唐玄奘译。又作说一切有部品类足论。略称品类足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为阿毗达磨六足论之一。系因五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虽众多而流类不同,本论乃随品类,而条贯义理,收摄一切法,周圆满足而不乱。计分八品,即:辩五事品、辩诸智品、辩诸处品、辩七事品、辩随眠品、辩摄等品、辩千问品、辩决择品。本书之异译本有刘宋求那跋陀罗与菩提耶舍合译之众事分阿毗昙论(分十二卷八品,亦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玄奘译之尊者法救造五事毗婆沙论、法成译之萨婆多宗五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