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田集
作者:马祖常
又名《马石田文集》。诗文集。元马祖常(1279—1338)撰。十五卷。祖常字伯庸,其先世为雍古部人,居天山。高祖锡里济苏官金凤翔兵马判官,子孙遂以马字为姓。后徙光州(今河南潢川)。延祐初举乡贡第一。授翰林,擢监察御史。官至枢密副使。卒谥文贞。有《英宗实录》。是集为其卒后次年其从弟出祖常诗文合苏天爵所藏部分,官为刊行。以祖常生前所居石田山房名集。首五卷为诗,约七百六十余首。后十卷为文,计一百三十余篇。祖常诗文以秦汉为法,接步隋唐,在当时很有影响。《四库全书总目》称祖常诗文“后生争效慕之,文章为之一变”。诗多为送人赠答之作,山水诗脱于江湖派,对仗工整,隐约有田园之志。文以记、序、碑铭居多。言辞平实,持论精审。有《四库全书》本、《元四家集》本。《中州名贤文表内集》为五卷本。
马祖常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宝章待访录
一卷。宋代米芾著。是书记同时士大夫所藏晋唐墨迹。分目睹、的闻两类。目睹者有王羲之《雪睛帖》以下凡五十四条。的闻者有唐怀素《自叙帖》以下凡二十九条。“目睹”类中所记真迹、藏处、装裱、题跋、纸本、印鉴、避讳、拓制、考证等,皆有简明评述。在“的闻”类中,记录了名本碑帖的藏处。唐有宝章阁,专贮法书,米氏因此取是书名。米氏为此自序云:“本朝太宗混一,伪邦、国书皆聚,然士民之间尚或藏者。既非宝鉴,皆以世传,闻见浸多,惧久废忘,因作 《宝章待访录》以俟访图书使焉。”陈振孙之 《直斋书录解题》作“宝墨待访录二卷”,盖陈振孙之误。
敖氏伤寒金镜录
又名《伤寒金镜录》。舌诊专著。一卷。元杜本撰,刊行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杜氏博学善文,兼通医学,对敖氏原书加以增定,增二十四幅舌图,并列出治疗方药,定名为《敖氏伤寒金镜录》刊行。敖氏继翁,字君首,宋元间福建福州人,寓居潮州,深通经学。平生除治经外,专究医学,特别对张仲景《伤寒论》有所研究,依据仲景之论,补验舌法十二条,载舌图十二幅。本书有论有述,有图有文,有方有药。本书上部,首论“伤寒用药说”,次则“验证舌法”,载敖氏原书图十二幅,即白苔舌、将瘟舌(舌色纯红)、中焙舌(舌见纯红,内有黑色如小舌者)、生斑舌、红星舌、黑尖舌、黑圈舌(舌见淡红色,而中有一红晕,沿皆纯黑)。人裂舌、虫碎舌、里黑舌、厥阴舌、死现舌等。在十二舌象后,附有验证舌法病案。本书下部以“敖氏伤寒金镜录图”为标题,详述杜氏新增二十四幅舌图。每幅舌图有文字说明,并据舌测证,遗方用药,以及药物加减、服药法等。由于本书以舌诊为主要内容,以舌测证,推断伤寒之邪在表在里,例如,“人得病初在表,则舌自红而无白苔等色,表邪入于半表半里之间,其舌色变为白苔而滑见矣”,“邪传于里未罢,则舌必见黄苔,乃邪已入于胃,急宜下之。”本书乃中医学第一部舌诊专著,本书的刊行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并为中医舌诊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书现存主要版本有《薛氏医案》本,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甲申王氏刻本,《医林指月》本,《摄生众妙方》本等。一九五六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曾重订出版。
卢沟桥
四幕话剧。田汉著。1937年8月作。初刊1937—1938年汉口《抗战戏剧》第1卷第1—4期。1937年10月成都协美印刷局初版。1938年1月汉口大众出版社初版。抗战戏剧丛书之二。1939年11月戏剧书店初版。国防戏剧丛书第一种。
避暑漫钞
笔记。题宋陆游编。一卷。书中所录包括唐、五代及两宋人笔记中若干条目,每条之下,均注明所抄书目。内容则以轶闻逸事为主,亦有涉及文学与文人者(如李煜亡国前后之事,唐代宫廷之俳优戏等)。因所抄之书有今不见传本者,故具有一定价值。此书《宋史·艺文志》未著录,书前无序、后无跋。有《古今说海》、《历代小史》、《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闽海纪要
一名《海纪辑要》。清初夏琳撰。三卷。记郑成功兴复始末,纲目体,按年月编载。起于隆武元年(1645)唐王建国福州,迄于永历三十七年(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克塽降清,对郑氏三世之事,巨细毕载,为研究郑成功事迹重要资料。
因缘心论颂
佛教论典。古印度龙树著,译者不详。一卷。本颂由七首偈颂组成,每颂五字四句,共计一百四十字。内容系论述十二因缘与烦恼、业、苦的关系。认为除了因果理法之外,既无“人我”,也无“法我”,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跳出轮回,得到解脱。本颂在历代经录中均无著录,中国历代大藏经亦未收载,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三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