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各代文風
唐代文章流別之爭
宋人“文起八代之衰”云云,衰者指偶體文字而言也。變偶為奇,號曰古文,就中標舉韓柳或韓李,以為榘範,其勢相沿至今,未聞異議,獨淩廷堪[1]氏不以為然。彼謂韓氏之文,特矯枉於一時,不足為文章正宗。宋初古學猶存,熙寧後始趨末學,因而韓氏論文與朱氏[2]論學,同為蹈空疏而蔑古。以李慈銘之好怪,猶謂淩氏之論,殊駭俗聽,斯誠文章流別中偏至之言,未容忽視。淩、李兩家之文如下:
書《唐文粹》後(淩廷堪)
《唐文粹》[3]一百卷,宋姚寶之輯。曰古賦,曰詩,曰頌,曰贊,曰表奏書疏,曰文,曰論,曰議,曰古文,曰碑,曰銘,曰記,曰箴誡銘,曰書,曰序,曰傳錄紀事,凡十六門,所以續《文選》也。體例不甚精確,如明皇《紀泰山銘》,則附於頌;柳子厚《塗山銘》、獨孤至之《仙掌銘》等,乃與墓誌銘為一門,通謂之銘;權文公[4]《幾銘》、盧玉川[5]《門銘》等,又與箴誡別為一門。夫銘一而已,宜自為一類,墓誌銘或又為一類,不當淩雜如此也。皮襲美[6]《九諷》、《反招魂》,楚騷類也,不當入詩;韓退之《進學解》,答客難類也,不當入古文,皆其短也。唯《平淮西碑》,取段文昌而不取昌黎[7],此真深知文體者。蓋昌黎之文,化偶為奇,戛戛獨造,以矯枉於一時耳,故好奇者皆尚之,然謂為文章之別派則可,謂為文章之正宗則不可也。宋初古學猶存,文章榘矱,人皆知之,故姚氏明於決擇如此。熙寧而後,厭故喜新,末學習為固然,元、明以來,久不復識源流之別矣。竊謂昌黎之論文,與考亭[8]之論學,皆欲以一人之見,上掩千古,雖足以矯風尚之同,而實便於空疏之習,故韓、歐作而摯虞[9]、劉勰之焰熸[10],洛、閩[11]興而沖遠[12]、叔明[13]之勢絀,廢墜之所由來者漸矣。今一、二有識者,知蹈虛言理,不如名物訓詁之實有可憑也,於是蒐遺訂佚,倡之於前,士從事於學者,皆以復古為志。而論文則貿貿焉但曰八家,是知二五而昧於一十也,因讀《文粹》感而書此。又案:《宋史》姚鉉本傳曰廬州合肥人,而《〈文粹〉序》題曰吳興,蓋舉其郡望也。
書淩氏廷堪《校禮堂集》中《書〈唐文粹〉後》文後(李慈銘)
淩氏此論,殊駭俗聽,昌黎之文,尚存秦、漢榘矱,淩氏目為別派,言亦未醇。至謂便於空疏之學,此自是學韓文者之過,昌黎所為豈空疏者哉?又以姚氏取段文昌《平淮西碑》,而不取昌黎,為深知文體,尤矯枉過正之論。姚氏蓋因歐、宋《新唐書》,盡删唐代駢文,激而出此,若段、韓兩碑,其文具在,優劣不可泯也。然淩氏言文體必本韻偶,卓識雄論,自超前哲,與並時儀徵阮氏[14],並發斯旨,示來學以津梁,傳古人之秘奧,欲究其略,請得而言。紀載之作,《尚書》最古,今文所傳,已多偶句,《左氏》、《國語》,遂沿其原。嗣而先秦碑銘,兩漢詔誥,皆於渾噩之中,寓裁琢之巧。流及六朝,愈尚華藻,波靡遞下,乃有風雲月露之譏。西魏及隋,已矯議變之,狃于風氣,卒不能革。唐代韓、柳崛起,竟成大家,《河東集》中,尚多偶體,限於工力,遠遜散文。五季、宋初,人不知學,所為駢儷,蕪累惢[15]陋,規範莫存,厭棄者眾。子京、永叔,倡言復古,大放厥辭,
天下翕然矣。由是蘇、曾繼起,道學踵興,人習空言,以便枵腹[16],伸紙縱筆,遂成文章,不必排比為功,徵引為博,雌黃枚、馬[17],毛疵庾、徐[18],以齊、梁人為小兒,呼《南》、《北史》為穢籍,謬種沿襲,大言不慚。雖亦廬陵諸公[19]所未料,而持論太高,因噎廢食,追其弊始,厥咎奚辭?要之中唐以降,駢偶骫骳[20],謂為文章之衰則可,謂非文章之體則不可也。范曄[21]、沈約[22]、魏收[23]、姚察[24]諸史,彣彣彧彧[25],蔚乎可觀,《晉書》、《南》、《北史》諸篇,亦斐然美備,而謂壞紀載之法,被風流之罪,周內詆訶[26],不已傎[27]乎?景文至於改撰唐文,以奇代偶,通人之弊,意過其通,迄今八、九百年,文章流別,卒莫能正,可喟也已。
觀兩家之言,復古二字,遂成為此中最大之矛盾語,蓋一方排奇還偶,一方去偶崇奇,兩極端之意,用同一名詞表之故也。且也,宋初古文運動,歌誦至今,而次仲以空疏蔑古罪之,至列韓氏為旁門左道,此誠不能不認為從古文海中一大翻案。獨柳子厚為文,不拘一格,駢、散兼收,儒雅雍容,萬流仰鏡,置古今先後之飛短流長於不聞不問。晏同叔謂:“祖述《墳》、《典》,憲章《騷》、《雅》,上傳三古,下籠百世,橫行闊視於綴述之場,子厚一人而已。”即以次仲詳練史事,俯視羣流,文詞璀璨典雅,視胡稚威、孔顨軒如無物,諒亦不能不對同叔推柳數言,閔默無異辭云。
《平淮西碑》,《文粹》取段文昌不取韓氏,淩君謂為眞知文體。此其重點,似不在奇偶之別,惜次仲未加闡發,越縵指為矯枉過正,惜亦不附具體說明。
越縵謂河東偶體,工力遠遜,此乃以多少、正從之別,移作工力之不同,如斯以貌取人,大乖文家正論。竊思子厚論事,向以用字為準繩,時當古文運動中權,奇文得用,偶文退聽,子厚在政變後十四年中,幾於偶文一字不作,越縵遽爾訿其工力未足,可謂目論之尤。
張文虎所謂唐文
一
南匯張文虎嘯山所著《舒藝室雜著》中,有《〈唐十八家文錄〉序》一首,意以歷來論古文者,大抵拘墟於八家之說,無自解脫,而欲以己見矯正之。《序》作於咸豐六年丙辰,有錄無書,故當世未見傳本。《序》云:
世人論古文,輒曰唐、宋八家,又曰:昌黎起八代之衰,不知唐之與宋,原委旣殊,門戶自別,非可概論。至起衰之功,斷推元道州[28]為首,第其文散漫,未立間構,若獨孤[29]、梁[30]、權[31],規模粗具,而猶苦肥重。惟昌黎氏原本《六經》,下參《史》、《漢》,錯綜變化,冠絶百世,要其學出安定[32],而實淵源於毘陵[33],則未嘗無所因也。柳州初工駢體,後乃篤志古文,其才氣陵厲,足以抗韓,至於學識根柢,遜韓多矣。同時若劉賓客才辨縱橫,間以古藻,亦柳之亞。元相[34]滔滔清絶,開宋人一派。李[35]、皇甫[36]皆學昌黎,而一得其理,一得其辭,亦各自成門徑。牛相[37]文筆刻露,議論透闢。沈下賢[38]喜為小篇,戛然自異。杜牧之[39]雄奇超邁,實為韓氏先導。孫可之源出韓氏,而專務苛削,要其獨至不可及,世以孫、劉並稱,然復愚則近於險怪矣。皮襲美[40]根據深厚,若在韓門,當肩隨習之。陸魯望[41]不衫不履,野趣自得,頗有似元道州者。羅昭諫[42]懷才不試,好為寓言,出以過激,每不中理,然固有唐一代人文之後勁也。予錄唐文凡十八家,源流遷變,概見於斯,此外如蕭茂挺、李遐叔、呂和叔,非無傑構,往往雜以駢語。符厚之[43]佳處,不出獨孤、梁、權範圍。李元賓[44]奇偉,而純以辭勝,未脫綺麗之習。白傅[45]平衍,而不免於宂。歐陽行周[46]氣息近古,而所詣未成,不能與李、皇甫角立。李衛公[47]史論篇幅短隘,蓋無意為文,故今所錄並不及云。
此眞嘯山一家之私言,不足以扶持文雅,開拓世運。夫嘯山者,一奔湊豪門之飣餖小儒,其識何足與於論文大事?彼謂柳州學識,遠遜於韓,此恰是柳州高處。又謂柳州才氣足以抗韓,實則柳州正論,無往不使昌黎匍伏在下,何求與相抗之有?進一步言之,嘯山不僅不知柳,亦並不知韓,其謂韓學本梁肅,而文淵源獨孤至之,已墜落韓之聲價,掃地無餘,忽又云元次山起衰功首,語尤滑稽。嘻!如嘯山輩瑣瑣小言,顛倒混亂,亦略見文風與國運切切相關,而當時以兵養望之文壇傀儡[48],釋兵揮麈,收召一時賓僚,毫不足挽回末流[49]墮氣,而文體因之不得不大變而特變已。至韓、柳之相應光價,其待從新覈計一番,又何待論?
又杜牧者,為佑之孫,君卿[50]雖年輩先於退之,而末期乃同朝。牧之發迹,大抵在長慶以後,其草擬《罪言》,乃在劉從諫守澤、潞,何進滔據魏、博,朝廷措置無術,復失山東時,則退之謝世已久,何為韓氏先導之與有?嘯山揚觶藝林,有意知人論世,而時序之顛倒錯亂如此,其他更何足說?以愚揣之,嘯山意中或謂:小杜雄於文,實韓氏為之先導,果爾,此足見嘯山行文不中律令,亦殊可笑。
復愚,劉蛻號。蛻,荊南人,一云長沙人,及第後,官至左拾遺,論令狐滈弄權納賄之罪,謫華陰令。
二
他日,就嘯山《序》涵泳一通,從而分析,得若干義,駢列如左:
一、以世議“韓起八代之衰”為不然,起衰之功,歸諸元結,與宋初柳開之見合。
二、推韓尊經,而其下即曰:“要其學出安定,而實淵源於毘陵。”以梁、獨孤為韓學所自出,中涵矛盾性甚大,看來貌似崇韓,而於實貶之。
三、柳不肯為人師,而己亦直無所師,與韓之依傍安定、毘陵小家門戶為自足者異趣。於是謂柳“篤志古文,其才氣陵厲,足以抗韓”,抗者,乃高出其上之抗,非亦步而亦趨也。
四、嘯山能為駢文,自了知文事之功力,其謂柳州始工此體,正說明篤志古文之初步塗徑,此種才氣,為昌黎所不具。至於根柢遜韓,乃就桐城義法而言,嘯山為桐城腐蝕之處,不免無形流露。
五、劉賓客才辨縱橫,間以古藻,此僅亞於柳,至韓直非其倫。劉曾語韓:“子長在筆”,意乃排韓於文以外,嘯山此評,能使賓客心服。
六、嘯山將李元賓之地位,壓至底層,與韓之《送孟東野序》,揚李觀於有唐善鳴者之一,使柳、劉輩視為高不可攀者,何其背反一至於此?由是謂嘯山此文,意在抑韓,殆非過言。
七、嘯山高視襲美,欣賞昭諫寓言,復以魯望野趣,闌入文脈正宗,此殆全然脫離昌黎論文旨趣。
八、嘯山於諸家所下評語,雖寥寥一兩句,詞簡意賅,具見功力,非儲、茅[51]諸頭巾家所敢望。
尋嘯山於樸學深造,文亦淵雅有致,韓旣非所篤摹,人因謂其傾嚮於柳。錢衎石[52]治學塗徑,與嘯山相近,而文依柳,人又取錢、張倂作一談,嘯山他日有書答劉恭甫[53],涉及此誼:
去臘得手教,欣審侍奉安吉,鄙人入春以來,居處如恆,祗諸宂叢雜,不得竟日靜坐為苦。平生於古文實未致力,何敢浪言?竊以為所謂桐城派者,非桐城獨闢一法,蓋韓、柳以來大家、名家相傳如此,實自古以來皆如此,特韓、柳諸家,則有轍迹可尋。然韓、柳功深,蘇氏才高氣盛,介甫痩硬奧衍,皆不易學,惟歐、曾平正,易於入手,故中材以下喜效之。桐城由震川以上溯歐、曾,固古文正軌,然專以風神唱歎為宗,此則望溪猶不如是,而惜抱啓之。蓋永叔之效子長者,未嘗無神似處,特後人功力不及,近於空疏。後世學惜抱者,奉為祕笈,自鳴一派,此又非惜抱意計所及也。衎石文頗學柳,而質實處近李習之,鄙人不特未學桐城,兼亦未敢窺衎石樊籬,人來強求者,妄一應之,何足言古文?兄淵源深厚,出其緖餘,陳之述作,固當直舒所見,不患不中繩墨,若彼專門之藝,分道揚鑣可也。《端甫別傳》,宿諾久乖,聊以塞補農之請,桐城乎?衎石乎?皆當屏之門牆之外矣,閱畢幸轉示之。
嘯山此書,於桐城頗有峻斷。前《〈十八家文錄〉序》,眾建文家,以分八家之勢,此則就八家,而推斷於韓、柳、蘇、王與歐、曾之間,使桐城中材,攀四家不及,而唯乞靈歐、曾。於斯時也,復以風神歌唱,歸獄於惜抱之空疏,而故寬望溪一步,此其齮齕[54]桐城,至為刻覈。至己之學柳與否,及衎石規橅桐城為何如,則以不着邊際之諧語出之,嘯山善於辭令,控送自如,於此益見一斑。
昔黃長睿[55]長於論書,曾謂書家不鑒,鑒家不書,吾謂善校勘者,其不能文亦然。特嘯山之於校勘,猶不如黃蕘圃[56]、顧千里[57]之專且精,因而譚文舒藝,往往軼軌與奇中,相間而有。如嘯山《與劉恭甫書》:“鄙人不特未學桐城,兼亦未敢窺衎石樊籬”,斯二語者,吾謂非軼軌即奇中爾,不然,夫亦誰肯將錢衎石與桐城校量高下哉?恭甫,劉壽曾字,即申叔從父;唐端甫[58],名仁壽,海寧人,從錢警石[59]遊,積學不遇死。
宋初古文
一
《容齋續筆》九有《國初古文》一條云:
歐陽公《書韓文後》云:“予少家漢東,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堯輔頗好學,予游其家,見其敝篋貯故書在壁間,發而視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脫落顛倒無次序,因乞以歸讀之。是時天下未有道韓文者,予亦方舉進士,以禮部詩賦為事,後官於洛陽,而尹師魯之徒皆在,遂相與作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補綴之,其後天下學者亦漸趨於古,韓文遂行於世。”又作《〈蘇子美[60]集〉序》云:“子美之齒少於予,而予學古文反在其後。天聖〔仁宗年號。〕之間,獨子美為古文於舉世不為之時,可謂特立之士也。”[61]《柳子厚集》,有穆修所作《後敘》云:“予少嗜觀韓、柳二家之文,《柳》不全見於世,《韓》則雖目其全,至所缺墜、亡字、失句,獨於集家為甚,凡用力二紀,文始幾定,時天聖九年也。”予讀《張景集》中《柳開行狀》云:“公少誦經籍,天水趙生,老儒也,持韓愈文僅百篇,授公曰:質而不麗,意若難曉,子詳之何如?公一覽不能捨,歎曰:唐有斯文哉!因為文章,直以韓為宗尙,時韓之道獨行於公,遂名肩愈,字紹先,韓之道大行於今,自公始也。”又云:“公生於晉末,長於宋初,扶百世之大教,續韓、孟而助周、孔,兵部侍郎王祜得公書曰:子之文出於今世,眞古之文章也,兵部尙書楊昭儉曰:子之文章,世無如者已二百年矣。”開以開寶〔高祖由乾德改元年號。〕六年登進士第,景作《行狀》時,咸平〔眞宗年號。〕三年。開序韓文云:“予讀先生之文,自年十七至於今,凡七年。”然則在國初,開已得《昌黎集》而作古文,去穆伯長時數十年矣,蘇、歐陽更出其後,而歐陽略不及之,乃以為天下未有道韓文者何也?范文正公作《〈尹師魯集〉序》亦云:“五代文體薄弱,皇朝柳仲塗起而麾之,洎楊大年[62]專事藻飾,謂古道不適於用,廢而弗學者久之,師魯與穆伯長力為古文,歐陽永叔從而振之,由是天下之文一變而古。”其論最為允當。
右文於宋初古文形勢,疏列至明。張景字晦之,公安人,少從開遊,悉出家中書畀之,而學益進,眞宗朝為文學參軍,著有《洪範》、《王霸論》數十篇。顧開實拙於文辭,以韓為宗尙而兼及柳,肩愈者肩韓也,紹先乃紹柳,以子厚同姓,認為先祖,因曰紹,景盧謂名與字都韓之道,實誤。歐陽敘古文源流,不提開名,殆有薄之之意,吾於他條別有紀錄,不更贅。
二
宋初,先於穆伯長而以開古文塗徑自豪者,柳姓名開,字仲塗,其文之不從,字不順,臃腫滯澀,幾使人讀之上口不得。彼自道其得名及改名之由,有《答梁周翰[63]》一書作於開寶五年壬申,其文云:
四月十五日,鄉貢進士柳開再拜。始其愚之名肩愈也,甚幼耳,其所以志之於文也,有由而來矣。年十六、七時,得趙先生言,指以韓文,遂酷而學之。〔其事實具在野史《趙先生傳》中。〕故慕其古而乃名肩矣,復以紹先字之,〔以其韓、柳偕名於唐時,欲紹其祖子厚也。〕謂將紹其祖而肩其賢也。愚之所自著《東郊野夫傳》者,於論言之備矣,其傳論曰:東郊野夫,謂其肩斯,樂古道也,謂其紹斯,尙祖德也,亦所以見小人之所為盡於是矣。邇自庚午歲,〔即開寶三年。〕《野史》旣絶筆,〔凡九十三篇,總三十卷。〕於東郊取諸經亡篇補之,後自賡其號曰補亡先生也。去秋八月以來,遂有仕進之心,以干於世,故得今以所著文投知於門下,實為之舉進士矣。竊冀於公者,公以言譽之,公以力振之,同於常輩而是念矣。不謂公厚待曰:賢過於韓吏部,賜書責其不至曰:若肩於韓而為名,非所然也,以至指摘韓氏之疵,恐累於小人之尙信。公於古無與儔者耳,小人謹聞命矣,然若韓氏之錄順宗,紀淮西,諫佛骨,碑羅池,其文在於今,其事顯於古,是非豈能曲於蔽與誣者乎?凡聖賢之度量大同也,唐之時亦謂韓為軻、雄[64]之徒也,於今亦咸云若是也,又其言文之最者曰元、韓、柳、陸也,是韓亦有道耳。李讓夷[65]撰錄,於韓氏近,又以傳之者皆指斥此數事,若方之於公,即俱不足道也。昔先師夫子,聖人也,為獨立於古今矣,馬遷氏紀老聃傳,即有他辭,以劣於先師也,是亦其復有大於聖人者也,矧其餘為賢者哉?公之以韓氏未足為可賢也,蓋公之大於韓氏矣,亦若老聃之與先師夫子也,不其公見之者異於人哉?得不貴之乎?若教小人之更其所慕也,即小人本在漸而不在於久矣。幼之時所以名者,在於好尙韓之文,故欲肩矣,今長而成,所以志者,在乎執用先師之道也,故亦將有所易矣,是以《補亡先生傳》曰:補亡先生,舊號東郊野夫者也。旣著《野史》,後復探《六經》之旨,已而有包括揚、孟之志,樂與文中子王仲淹齊其述作,遂易名曰開,字仲塗,其意謂將開古賢聖之道於時也,將開今人之耳目使聰且明也。必欲開之為其塗矣,使古今由於吾也,故以仲塗字之,表其德也,斯亦小人之志,不執其名於肩韓氏矣。《傳》又云:或曰:子前之名甚休美者也,何復易之?不若無所改矣。先生曰:名以識其身,義以志其事,從於義而吾惡夫畫者也。吾旣肩且紹矣,斯可已已也,所以吾進其力於道,而遷其名於己耳,庶幾吾欲達於孔子者也,斯亦小人之志又周於此矣。小人雜著文中,又有《易名解》,以解其名肩愈,而將易曰開也,公以是觀之,小人果何如也?夙昔之心,正符公今之言也,公謂小人之文窺《六經》之奧,正百家之失,廓堯、舜之王塗,張周、孔之至治,管、晏之儔,霸者之位,未稱其小人之所包括也。即倘小人苟實有是,豈果在未名於天朝乎?復白疑之眞有耶?無耶?望公細而閱之,亦前所貢於公之文中有傳,〔句〕名斯在矣,敢承誨命,遽定曰開。旅館囂然,文思不生,言無所常道者,急於報謝,勿怪之可也,開再拜。
覽右件,可知開絶不善於文,意旣卑下,筆又沓拖滯澀,用助字全不中律令,不識當時何以能享古文之名,所謂《河東先生集》,且流傳於後?穆伯長文亦不高,然言簡意賅,氣骨遠出開上。開以肩愈與紹先為名若字,開與子厚同姓柳,故認子厚為先,殊不知韓、柳不同道,開肩愈即不能紹先,紹先亦無從肩愈,實則開於兩家全無所得,渾稱故無妨爾。
梁周翰者,貳臣也,以周室翰林,知宋室制誥,形旣鑿枘,詞無旨美。韓退之誠不無可訾之處,然詆諆出於周翰之口,即啓文人不平之心。開書中自稱小人,尊孔為先師夫子,似說部滑稽口吻,此置之小說,亦絶非高品。又開即圖仕進,何至滿朝無可干之人,而獨干周翰?周翰覆書斥韓,並謂開文高於韓,周翰僉壬,亦故作利市語以排調之耳。開則自忘其為肩愈,反譽周翰之道大於韓,如此聞譽如狂,選懦[66]無節,翻昂然以繼往開來自任,正如癡人之前說夢,抑何可笑!顧開述唐文名家為元、韓、柳、陸,元者元次山也,次山固能文,然不聞有人張元於韓之上。陸殆指陸敬輿〔贄〕,敬輿亦固不以文名。近世姚鼐類纂古文辭,次山厠焉,他有雜鈔經史百家者,元、陸咸在,此於駢列若干家數,始能排置元、陸地位。若如開者,專宗韓、柳,求其匹敵,而乃元為龍頭,陸作驥尾,形勢突兀乃爾,殊難索解。開或曰:文外別有事在,吾之遴選,自不猶人,吾料開之識解不及此,無取深辯。
韓洎[67]與兄溥[68],薄有文名,然洎自詡為修五鳳樓手[69],為時流所嗤,開有書與洎云:
唐有天下三百年間,稱能文者,唯足下與我兩家。開之學為文章,不類於今者,餘三十年,始者誠為立身行道,必大出於人上,而遍及於世間,豈慮動得憎嫌,擠而斥之,斯亦未足耿吾懷也。其所喜者,聞足下好為古文,及近得足下序書讀之,頗有吏部之梗概。所以自念,韓、柳氏子孫,與足下幸同出於今世矣,足下其勤而行之,無忘乃祖,勿使不迨於彼之徒也。
觀此,正如世家衰落,其子孫謬以祖宗袍服,裝點模樣,究於己身何所裨益?姚鼐弟子有同邑劉開,字孟塗,文名與方植之[70]、管異之[71]、梅伯言[72]相埒,號方、劉、梅、管[73],惟名若字適與柳開同符,不知劉氏之子,何所慕而有取於是?
《羅池廟碑》,乃韓文中最為庸闇之作,智與馬醫夏畦[74]之子無異。倘退之先死,而發見此類怪異,子厚決一笑置之,不為蔣子文第二,鋪敍成文。仲塗謂碑羅池之是非為曲於蔽與誣,正未知作何申述。
仲塗文中,卻有一義特殊,即聲言欲與文中子王仲淹齊其著作是也。夫仲淹號為文中子,時義在中,而仲淹又自著《中說》,吾見阮逸為《〈中說〉序》有云:
……唐末司空圖,嗟功廢道衰,乃明文中子聖矣。五季經亂,逮乎削平,則柳仲塗宗之於前,孫漢公廣之於後,皆云聖人也,然未及盛行其教。噫!知天之高,必辯其所以高也,子之道其天乎!……大哉中之為義,在《易》為二五,在《春秋》為權衡,在《書》為皇極,在《禮》為中庸。謂乎無形,非中也,謂乎有象,非中也,上不蕩於虛無,下不局於器用,惟變所適,惟義所在,此中之大概也。
夫中之義,子厚之所揭櫫者也,“惟變所適、惟義所在”二語,堪為子厚下一注脚。仲塗因紹先而通解子厚之所謂中,不期而契合於王仲淹,理或然歟!阮逸字天隱,建陽人,天聖進士,曾撰《樂論》十二篇,與胡瑗同被召,遂典樂事,遷屯田員外郎。漢公,孫何字,淳化進士,累官右司諫,與弟僅[75]齊名,僅字鄰幾。
三
海昌吳壽暘,字虞臣,著有《拜經樓藏書題跋記》,見《式訓堂叢書》,中有《跋〈河東集〉》一條如下:
《河東先生集》十五卷,舊鈔本,有附錄,《四庫書目》作十卷,附錄一卷,按景《序》[76]明言十五卷。近慈谿柳氏有重刻本,抱經先生[77]、竹汀先生[78]並為之序,均未詳卷數,未審視此本何如,當更訪之。先君子《書〈鐡圍山叢談·江南徐鉉歸朝〉後》一則於前云:據此,則仲塗文章雖擅一時,而人品不無可議,張景《行狀》謂不拘小謹,蓋其微詞。而陳直齋亦云:開為人,史稱其傲很剛愎。合觀數語,則開先時自名曰肩愈者,不亦妄乎?戊戌春日,偶從武林得舊鈔本,漫題首簡。
河東先生指柳開,非宗元也,先君子,撰者之父吳騫[79],即錢泰吉序中所謂兔牀先生者也。序云:“兔牀先生生平得一異本,必傳示知交,共相鈔校,非私為己有者。”拜經樓即兔牀藏書之所,所藏據稱有五萬卷,量與質皆足與黃蕘圃相抗。黃顏其室曰“百宋一廛”,兔牀則自題其居曰“千元十架”,千元者,謂千部元板也。壽暘能讀父書,並親作題跋以示於後,其篤古亦自可取,戊戌應是道光十八年,兔牀於嘉慶間即去世,年八十一。
兔牀不足於柳開之文,而牽涉徐鉉歸朝一事,吾未見原文,未敢論斷。惟以開於開寳五年,貽書貳臣梁周翰求舉觀之,凡兔牀嗤其自名肩愈為妄,及張景所云不拘小謹,疑與此類事迹不無關繫,姑記此以待詳證。
檢《四庫全書提要·河東集》下:“蔡絛《鐡圍山叢談》,記其在陝右為刺史,喜生膾人肝,為鄭文寶所按,賴徐鉉救之得免,則其人實酷暴之流”云云,兔牀所指,當即此事。夫《鐡圍山》短書,蔡絛亦難於取信,然不得反證,固不敢斷其事之必不有。果爾,開之所奉,不啻孔丘、盜跖同一龕矣,將何從與論文哉?
四
蘇舜欽[80]有《哀穆先生文》如下:
嗚呼!穆伯長以明道元年〔宋仁宗由天聖改元。〕夏,客死於淮西道中,友人蘇叔才、子美作詩悼之,遣人馳弔之,痛夫道不光,余又次其一、二行以鑑於世,為文哀之。先生字伯長,名修,幼嗜書,不事章句,必求道之本原,皆記生徒無意處熟習評論之。性剛介,善於背俗,不肯下與庸人小合,願交者多固拒之。議事堅明,上下合古,皆可錄,然好詆卿弼,斥言時病,謹細後生畏聞之。又獨為古文,其語深峭宏大,羞為禮部格詩賦。咸平〔眞宗年號。〕中舉進士,得出身,調泰州司法參軍,牧守稱其才,貳郡者惡之。又嘗以言忤貳郡,會守病昏,貳者私黠吏,使誣告先生賂。具獄,聚左證後,召先生使眾參考之,由是貶池州。中詣闕下,叩登聞鼓,稱寃,會貳郡者死,復受譴於朝,後累恩,得為蔡州參軍。先生自廢來,讀書益勤,為文章益根柢於道,然恥以文干有位,以故困甚。張文節[81]守亳,亳之士豪者作佛廟,文節使以騎召先生作記,記成,竟不竄士名[82],士以白金五斤遺之,曰:“枉先生之文,願以此為壽”,又使周旋者曰:“士所以遺者,乞載名於石,圖不朽耳”,旣而亟召士讓之,投金庭下,遂促裝去郡,士謝之,終不受。嘗與人曰:“寧區區[83]餬口為旅人,終不為匪人辱吾文也。”天聖末,丞相有欲置為學官者,恥詣謁之,遂不得。嘗客京師南河邸中,往往醉,暮歸,過之如不省。夜半,邸人猶聞其吟誦喟歎聲,因隙窺之,則張燈危坐,苦矉[84]執卷,往往達曙,用是耗其貲。母喪,徒跣自負櫬成葬,日誦《孝經》、《喪記》,未嘗觀佛書,飯浮屠氏也。識者哀之,或厚遺,則必為盜取去,不然,且病,或妻子卒。後得柳子厚文,刻貨之,售者甚少,踰年,積得百緡,一子輒死。將還淮西,道遇病,氣結塞胸中不下,遂卒。吁噫!天之厭文久矣,先生竟以黜廢窮苦終其身。顧其道宜不容於今世,然由賦數踦隻[85],嘗罹兵賊惡少輩所辱困,其節行至死不變。有孤,懦且幼,遺文散墜不收,伯長之道竟已矣乎!初,先生死,梁堅[86]自解以書走上黨遺予,欲訪其文,俾予集序之。去年,赴舉京師,歷問人,終不復得一篇。惟有《任中正尚書家廟碑》,《靜勝亭記》,《徐生墓誌》,《蔡州塔記》,皆平昔所為,又不足成卷。今舅氏[87]守蔡,近以書使往其家,且求其所著文字,未至間,作文哀之。道不勝於命,命不會於時,吁嗟先生竟胡為?
宋初古文氣勢,不能闕穆伯長名,伯長之友,亦不能無蘇子美。其生平文歷,以刻貨《柳子厚集》為最終結穴,粗覽遺文,料量身世,斯亦文苑之嘉聲,知己之隱契也已。顧伯長之文,無一筆似子厚,遭際雖似,而才質相去彌遠,有心者應不於此中求之。
子美之兄舜元,字才翁,此文標曰叔才。歐陽永叔作《〈子美文集〉敘》云:
天聖間,予舉進士於有司,子美與其兄才翁,及穆參軍伯長,作為古歌詩雜文,時人頗共非笑之,而不顧也。
似此,子美兄弟,一時才名非小。兄弟有《悲二子聯句》一大篇,頗可觀,二子者,穆伯長與凌孟陽伯華也。其關於伯長者有如下若干句:
……穆子疾病初,家事鉅細缺,鄰人苦其求,〔才翁〕醫師久已決[88]。案杯大小空,布被旁午[89]裂,餘喘尚能鼓,〔子美〕老憤知已結。目淒望羊泓[90],髭斷反蝟茁[91],憂酸擊餘生,〔才翁〕嗥呼留永訣。語妻後日計,書册未可徹,教子立世資,〔子美〕圓曲勿自悅。吾屬何流離!眾人方草竊[92],凌子久道路,〔才翁〕……
至蘇子美文所謂調泰州司法參軍,貳郡者惡之,究為何事?則伯長詩《秋浦會遇》一首中,有“君牽成狠翟,我患構姦秦”二句。自注:“明之君者,指清河張木”;注云:“張君之寃,由翟淳者鍛鍊其獄而成之。”姦秦者,秦應也,注云:“應本以嶺南小吏,承攝州縣,久而得其眞官,年七十餘,通判是州,為人狡,多刻多疑,納羣細之譖。以余嘗輒慢之,會守郡者疾病,諸從事皆他適,得久專郡事,遂與其下構予之禍。”子美文中所稱“貳郡”一段指此,詩序首云:大中祥符〔眞宗由咸平改元景德,由景德改元大中祥符。〕五年,為海陵郡司理參軍,海陵郡即泰州也,池州古秋浦地,故命為《秋浦會遇》詩云。
子美文又有丞相欲置為學官一事,則《集》中附錄《穆參軍遺事》,紀述朗朗。詞云:
穆修字伯長,汶陽人,後居蔡州,師事陳圖南而傳其學。修少豪放,性褊少合,多遊京、洛間。人嘗書其詩句於禁中壁間,眞廟見之,深加歎賞,問侍臣曰:此為誰詩?或以穆修對,上曰:有文如是,公卿何以不荐?丁晉公[93]在側曰:此人行不逮文,由是上不復問。蓋伯長與晉公有布衣舊,晉公頃起夔漕[94],伯長猶未仕,相遇漢上,意欲伯長先致禮,伯長竟不一揖而去,晉公銜之,由是短於上前。後晉公貶朱崖,徙道州,伯長有詩云:“卻訝有虞刑政失,四凶何事亦量移?”可見其不相善也。
此文其下續云:
伯長祥符二年,梁固榜登進士第,〔按此與蘇文“咸平中舉進士”,微差數年。〕調海州理掾,以忤通判,遂為捃拾,由是削籍隸池州,其《集》中有《秋浦會遇》詩,自敘甚詳。
此適證實曩舉海州貳郡者惡之之本事。文又續云:
後遇赦,敘穎州文學參軍,故當時呼之曰穆參軍。老益家貧,家有唐本《韓》、《柳集》,乃丐於所親厚者得金,募力鏤板,印數百集,攜入京師相國寺,設肆鬻之,伯長坐其旁。有儒生數輩至其肆,輒取閱,伯長奪取怒視,謂曰:“先輩能讀一篇,不失一句,當以一部為贈”,自是經年不售。時學者方從事聲律,未知為古文,伯長首為之倡,其後尹源[95]子漸、洙[96]師魯兄弟,始從之學古文,又傳其《春秋》學云。
伯長一生精力,半耗費於《韓》、《柳》二集,而得《柳集》較後,用功尤勤。至今遺藳中,《〈韓先生集〉序》不見,而《〈柳先生集〉後序》獨存。文云:
唐之文章,初未去周、隋、五代之氣,中間稱得李、杜,其才始用為勝,而號雄歌詩。道未極渾備,至韓、柳氏起,然後能大吐古人之文,其言與仁義相華實而不雜。如韓《元和聖德》、《平淮西》、柳《雅》章之類,皆辭嚴義密,製述如經,能崒然聳唐德於盛漢之表,蔑愧讓者,非先生之文則誰與?予少嗜觀二家之文,常病《柳》不全見於世,出人間者,殘落纔百餘篇,《韓》則雖目其全,至所缺墜、亡字、失句,獨於集家為甚。志欲補其正而傳之,多從好事訪善本,前後累數十,得所長輒加注竄。遇行四方遠道,或他書不暇持,獨齎《韓》以自隨,幸會人所寶有,就假取正。凡用力於斯,已蹈二紀外,文始幾定,而惟柳之道,疑其未克光明於時,何故伏眞文而不大耀也?求索之莫獲,則旣已矣於懷,不圖晚節遂見其書,聯為八、九大編,夔州前序其首,以卷別者凡四十有五,眞配《韓》之鉅文歟!書字甚朴,不類今跡,蓋往昔之藏書也。從考覽之,或卒卷莫迎其誤,脫有一、二廢字,由其陳故劘滅,讀無甚害,更資研證就眞耳。因按其舊錄為別本,與隴西李之才參讀累月,詳而後止。嗚呼!天厚予者多矣,始而饜我以《韓》,旣而飫我以《柳》,謂天不吾厚,豈不誣也哉?世之學者,如不志於古則已,苟志於古,則踐立言之域,舍二先生而不由,雖曰能之,非余所敢知也。
李之才,字挺之,青州人,倜儻不羣,師事伯長。伯長性嚴急,稍不如意,或至呵叱,挺之左右承順,如事父兄,略無倦怠。
曩言陳圖南者,陳摶也,摶好讀《易》,以數學授穆修,修授李之才,之才授邵雍。或云:漢上朱震[97]子發言:陳摶以《太極圖》傳種放,放傳穆修,修傳周敦頤。
宋初古文,柳開仲塗、穆修伯長首為之倡,尹源字子漸,洙字師魯,兄弟皆以文學知名,適繼其後。歐陽永叔早工偶儷之文,故試於國學南省,皆第一,旣擢甲科,官河南,始得師魯,乃出韓退之文學之。
“夔州前序其首”云者,夔州指劉夢得也,夢得為子厚編《集》時,適為夔州刺史,故標題如是。
五
宋黃伯思,字長睿,閩邵武人,少時體弱如不勝衣,風韻灑落,飄飄有凌雲意,性警敏,不好弄,日誦書千餘言。元符三年進士,由河南府戶曹參軍,薦升朝列,擢祕書省祕書郎。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漢彝器款識,字畫體製,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書討論備盡。初,淳化中博求古法書,命待詔王著續正《法帖》,伯思病其乖偽龐雜,考引載籍,咸有據依,作《刊誤》二卷,由是篆、隸、正、行、草章[98]、飛白,皆至妙絶。及祕書省,縱觀册府藏書,至忘寢食,自《六經》及歷代史書,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曆卜筮之說,無不精詣。伯思宿抱羸瘵,因父艱尤甚,以政和八年卒,年四十。平生學問慕揚雄,詩慕李白,文慕柳宗元,有文集五十卷,《翼騷》一卷,其《東觀餘論》三卷,乃其次子裒伯思所為議論、題跋而刊行者也。
吾因伯思文慕柳宗元,而錄《〈法帖刊誤〉序》如下,以資比勘:
《〈法帖〉刊誤》序(黃伯思)
淳化中,內府旣博訪古遺蹟,時翰林侍書王著受詔敘正諸帖,著雖號工草隸,然不深書學,又昧古今,故秘閣《法帖》,十卷中璠璵雜糅,論次乖譌,世多耳觀,遂久莫辨。故禮部郎米芾元章,筆翰妙薦紳間,至淮南幕府日,常跋卷尾作數百語,頗有條流,但概舉其目,疏略甚多。故諸部中或偽蹟甚著而不覺者,若李懷琳[99]所作《衛夫人書》,逸少《闊別稍久帖》之類,有雖審其偽而譏評未當者,若知伯英[100]大令諸草帖為唐人書,而不知乃書晉人帖語之類,有譏評雖當,主名昭然而不能辨者,若以田疇字為非李斯書,而不知乃李陽冰[101]《明州碑》中字之類,有誤著其主名者,若以晉人章草《諸葛亮傳》中語,遂以為亮書之類是也。其餘舛午尙多,書家責能書者備,故僕於元章慨然。古語有之:“善書不鑒,善鑒不書”,僕自幼觀古帖至多,雖豪墨積習未至,而心悟神解,時有所得,故作《〈法帖〉刊誤》,凡論眞偽,皆有據依,使鐘、王復生,不易此評矣。元章今已物故,恨不示之,後有高識,賞予知言。大觀戊子歲六月七日西都府院東齋序
王虛舟[102]有綴語如下:
《閣帖》十卷,刻於淳化三年,米老《〈法帖〉題跋》一卷,作於元祐三年,由淳化三年至元祐三年,中歷九十六年,無有異論。自米元章創為區別,又二十年,黃長睿遂有《刊誤》之作,則《刊誤》之作,實自米老開之,而王晉玉《題〈刊誤〉後》,有“自余發之”之語。按長睿官河南戶曹參軍時,在洛中久,公務餘閒,與其賢士大夫從容翰墨,因得從王晉玉閱其所藏內府祕帖,而米老《〈法帖〉題跋》眞跡,正在晉玉家,因出與祕帖參互證取,商訂觸發,遂有《刊誤》之作,則米老為其前導,而發其覆者晉玉也。靖康之亂,元章眞跡散失,自《刊誤》盛行後,其次子,始得長睿手錄本刊刻附後,於是米、黃二公之書始完。〔釗案:晉玉,王玠字,時官開封尹,《〈法帖〉刊誤》,晉玉亦有序。又按:長睿次子,得其父手錄本刊刻附後,殆指《東觀餘論》而言。〕
長睿此文,得到子厚之潔字訣,通篇文從字順,適可而止,心手相應,使人讀之爽然,不許有宂字累句,羼雜其間,一反昌黎雖去陳言而泥沙俱下之蔽。
吾閱長睿諸文,絶少於子厚有何稱述,惟《跋〈穀梁傳〉後》云:“柳子厚云:《穀梁子》甚峻潔,又云:參之《穀梁氏》以厲其氣,信哉!政和二年十一月七日黃長睿書。”行家著一、二語便足。
長睿所著書,有《翼騷》一卷,知長睿固深於騷,以非深於騷者不足以知柳也。果也,長睿所為《〈楚辭〉序》,有如下若干語:
《天問》之章,辭嚴義密,最為難誦,柳柳州於千祀後,獨能作《天對》以應之,深弘傑異,析理精博,而近世文家,亦難遽曉,故分章辨事,以其所對別附於問,庶幾覽者瑩然知子厚之文,不苟為艱深也。自屈原傳而下,至陳說之[103]序,又附以今序,別為一卷,附《十通》之末,而目以《翼騷》云。
據此,以知長睿所謂《翼騷》,其輪廓如右,而長睿所得於柳,較當時文家獨為深至,尤不待辨。
長睿於左文中辨析《楚辭》,語甚精到。其說云:
陳說之以為惟屈原所著,則謂之《離騷》,後人效而繼之,則曰《楚辭》,非也。自漢以還,文師辭宗,慕其軌躅,摛華競秀,而識其體要者亦寡。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若、些、只、羌、誶、蹇、紛、侘傺[104]者,楚語也,頓挫、悲壯或韻或否者,楚聲也,沅、湘、江、澧、修門[105]、夏首者,楚地也,蘭、茝、荃、藥、蕙、茗、蘋、蘅者,楚物也,他皆率若此,故以楚名之。自漢以還,去古未遠,猶有先賢風概,而近世文士,但賦其體,韻其語,言雜燕、粵,事兼夷、夏,而亦謂之楚辭,失其指矣。
長睿之說,諦已,然不能以此阻人攻騷途徑。蓋天下文師辭宗多矣,生不必為楚人,居不能皆楚地,或於姓名間標明慕尙,如宋湘[106]字芷汀,陳澧字蘭浦,其他荷屋、藥房、澧浦、辛楣、竹廬之類,〔按吳榮光[107]字荷屋,張錦芳[108]字藥房,謝蘭生[109]字澧浦,錢大昕字辛楣,大昭[110]字竹廬。〕顧名思義,求其切近者,所在多有,然貌雖偶合,而神未必與俱。獨柳子厚年少學成,劘騷不遠,而忽由秦京貶居湘岸,十年不移,從山水八記中,看到人地翕合,形神無間,此其夢接三閭,是一是二,初不待作《天對》以應《天問》,始足證成為騷壇第一手嗣音也,直瑩然而不疑。語稱文人相知,視千載猶旦暮,吾恨不得以此文示長睿,殆過於長睿恨不以所造《〈法帖〉刊誤》示米元章云。
中清古文
一
袁子才好論文,所言固非全無所見,彼屢稱為古文者不必多讀書,神似劉原父之譏歐九,意乃不滿桐城家言也,顧姚姬傳為子才銘幽,盛稱道之,冀掩其相鬨之迹云。吾見子才《答友人論文第二書》,所謂友人,殆指歙縣程蕺園〔晉芳〕,蕺園以鹽莢起家,官編修後,廣蓄書策,勤於搜討,尤好禮接文士,聲華藉甚,與此書所標形態適合。書中涉及綿莊,綿莊,江寧程廷祚號,其人博學多通,於漢、宋學各有所非。二程與子才關係甚深,後有論列,諷此書,足見乾隆一朝文章派別痕迹。
客冬蒙寄古文七篇,讀畢,思有所獻替,忽忽少暇,入春來,歸妹於揚州,筮日賓壻,勞不可支,比來稍閒,敢白所懷以諍足下。竊謂足下之為古文是也,足下之論古文非也,足下之言曰:“古文之途甚廣,不得不貪多務博以求之”,此未為知古文也。夫古文者,途之至狹者也,唐以前無古文之名,自韓、柳諸公出,懼文之不古,而古文始名,是古文者,別今文而言之也。劃今之界不嚴,則學古之詞不類,韓則曰:“非三代、兩漢之書不觀”,柳則曰:“懼其昧沒而雜也,廉之欲其節”,二公者,當漢、晉之後,其百家諸子,未甚放紛,猶且懼染於時。今百家回宂,又復作時藝,弋科名,如康崑崙[111]彈琵琶,久染淫俗,非數十年不近樂器,不能得正聲也。深思而愼取之,猶慮勿暇,而乃狃於龐雜以自淆,過矣。蓋嘗論之:古書愈少,文愈古,後書愈多,文愈不古;《商書》渾渾爾,《夏書》噩噩爾;作《詩》者不知有《易》,作《易》者不知有《詩》。下此,《左》、《穀》以序事勝,屈、宋以辭賦勝,莊、列以論辨勝,賈、董以對策勝,就一古文之中,猶不肯合數家為一家,以累其樸茂之氣,專精之神,此豈才力有所不足,而歲月有所偏短哉?荀子曰:“不獨則不誠,不誠則不形”[112],天下事不徒文章然也,鄭康成以《禮》解《詩》,故其說拘,元次山好子書,故其文碎,蘇長公[113]通禪理,故其文蕩。之數公者,皆抱萬夫之稟者也,偶有所雜,其弊立見,而況其下焉者乎?今將登騷壇,樹旂幟,召海內方聞綴學之徒,而談論角逐,以震耀乎口耳,此非煩稱博引不可也,邯鄲淳之見東阿王[114],李鍇之遇梁武帝[115]是也。若夫傳一篇之工,成一集之美,閉戶覃思,不蹈襲前人一字,而卓然為行遠計,此其道誠不在是矣。足下擅鹽莢名,居淮南之四衝,四方之士,于于[116]焉來請謁者,或經或史,或詩或文,或性理,或經濟,或蟲魚箋注,或陰陽、星曆、醫卜,日呈其技於左右,足下不涉獵而遍覽焉,幾懵乎為酬應。而又以好賢之心,好勝之氣,日習於諸往來者之咻染,不覺耳目心胸,常欲觀五都而遊武庫,然藉此多聞多見,使人一談論,一晉接,驚而詫於四方曰名士名士則可也,竟從此以求古文之眞,而拒專門者之諫則不可也。足下之答綿莊曰:“散文多適用,駢體多無用,《文選》不足學”,此又誤也。夫高文典册用相如,飛書羽檄用枚皋,文章各適其用,若以經世而論,則紙上陳言,均為無用。古之文不知所謂散與駢也,《尙書》曰:“欽明文思安安”[117],此散也,而“賓於四門”[118],“納於大麓”[119],非其駢焉者乎?《易》曰:“潛龍勿用”[120],此散也,而“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121],非其駢焉者乎?安得以其散者為有用,而駢者為無用也?足下云云,蓋震於昌黎起八代之衰一語[122],而不知八代固未嘗衰也。何也?文章之道,如夏、殷、周之立法,窮則變,變則通,西京渾古,至東京而漸漓,一、二文人,不得不以奇數之窮,通偶數之變。及其靡曼已甚,豪傑代雄,則又不屑雷同,而必挽氣運以中興之,徐、庾、韓、柳,亦如禹、稷、顏子[123],易地則皆然者也。然韓、柳亦自知其難,故鏤肝鉥腎[124],為奧博無涯涘,或一、兩字為句,或數十字為句,拗之、鍊之、錯落之,以求合乎古人。但知其戛戛獨造,而不知其功苦,其勢危也,誤於不善學者,而一瀉無餘。蓋其辭駢,則徵典隸事,勢難不讀書,其辭散,則言之無物,亦足支持句讀,吾嘗謂韓、柳為文中五霸者此也。然韓、柳琢句時,亦有六朝餘習,皆宋人之所不屑為也,惟其不屑為,亦復不能為,而古文之道終焉。且賢者之大患,在乎有意立功名,而文人之大患,在乎有心為關係。古之聖人,兵農禮樂,工虞水火,以至贊《周易》,修《春秋》,豈皆沾沾自喜哉?時至者為之耳。若欲冒天下難成之功,必將為深源[125]之北征,安石之新法,欲著古今不朽之書,必將召崔浩刊史之災[126],熙寧偽學之禁[127]。今天下文明,久已聖道昌而異端息矣,而於此有人焉,褒衣大袑,猶以孟軻、韓愈自居,世之人有不怪而嗤之者乎?夫物相雜謂之文,布帛、菽粟,文也,珠玉、錦繡,亦文也,其他濃雲震雷、奇木怪石,皆文也,足下必以適用為貴,將使天地之大,化工之巧,其專生布帛、菽粟乎?抑能使有用之布帛、菽粟,貴於無用之珠玉、錦繡乎?人之一身,耳目有用,鬚眉無用,足下其能存耳目而去鬚眉乎?是亦不達於理矣。韓退之晚列朝參[128],朝廷有大著作,多出其手,如《淮西碑》、《順宗實錄》等書,以為有絶大關係,故傳之不衰,而何以柳州一老,窮兀困悴,僅形容一石之奇,一壑之幽,偶作《天說》諸篇,又多譎詭悖傲,而不與經合,然其名卒與韓峙,而韓且推之、畏之者何哉?文之佳惡,實不係乎有用與無用也。即足下論文,如射之有志,可謂識所取舍者矣,而何以每見足下於莊、屈之荒唐[129],則愛之而誦之,於程、朱之語錄,則尊之而遠之,豈足下之言與行違哉?蓋以理論,則語錄為精,以文論,則莊、屈為妙,足下所愛,在文而不在理,則持論雖正,有時而嗒然[130]自忘。若夫比事之科條,薪米之雜記,其有用更百倍於古文矣,而足下不一肄業及之者何也?三代後聖人不生,文之與道離也久矣,然文人學士,必有所挾持以占地步,故一則曰明道,再則曰明道,直是文章家習氣如此,而推究作者之心,都是道其所道,未必果文王、周公、孔子之道也。夫道若大路然,亦非待文章而後明者也,仁義之人,其言藹如[131],則又不求合而合者,若矜矜然認門面為眞諦,而時時作學究塾師之狀,則持論必庸,而下筆多滯,將終其身德人之德,而不自德其德矣,竊為足下憂之。綿莊文多說經,絶不類《選》體,而以之勖足下者,彼見足下筆氣近弱,不宜散文,故以六朝綿麗之體進,非得已也。足下不善用其短,而拒之過堅,僕愛足下過於綿莊,安得不再為忠告?
余錄此文畢,為箋數義於下:一、程綿莊者,以乾隆三十二年丁亥歿於白門,子才為志墓,稱卒時年七十七,核之,應生於康熙三十年辛未。乾隆元年鴻詞科,與子才同徵,時子才年廿四,綿莊年四十六,子才視之,幾年長以倍之老輩已。二、《志》中說及族孫魚門,魚門者,即晉芳字也,其文云:“淮安有先生族孫魚門,恢奇多聞,每假館余所,三人連日夜語,蟬嫣[132]不忍別。或漏盡送先生出,〔《志》言居宅相鄰。〕則兩人者重剪燈,對數海內人物,必首舉先生,又未嘗不欷歔歎息,憂先生之衰。今先生果卒,而魚門亦遠官京師,憑其棺而哀者獨余耳。”觀此,可見三人交誼。三、吾人當先知綿莊學術大概:《志》云:“綿莊深於經者也,卓然獨往者也,且能至者也,其初博存諸家,宣究其意,已而貫穿合幷,精思詣微,著《易》、《詩》、《書》、《三禮》、《魯論》,的的然[133]言其所言,非先儒所言。其言曰:墨守宋學已非,有墨守漢學者為尤非,孟子不云: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乎[134]?又曰:宋人毀孫復[135]疏經多背先儒,夫不救先儒之非,何以為孫復?其言如此,其著述可知。”此可謂推崇甚至。四、次當知魚門造詣:書中“足下擅鹽莢名”一大段,與魚門平生適合,魚門有富名,而卒以窮困死,子才至舉五千金債券焚之。平生問經義於從祖父程綿莊,而學古文於劉海峯,與子才及商寶意[136]〔盤〕交厚,唱和相得,畢秋帆[137]撫關中,魚門往謀歸計,到一月而卒,年六十七,蓋在乾隆四十年上下也。五、子才擅駢文,兼能古文,縱筆所之,左右逢源,彼另有致魚門一書,自道學文艱苦經過云:
接手書,云有索僕古文者,命為馳寄。僕於此事因孤生懶,覺古人不作,知音甚希,其弊一誤於理學,再誤於時文,再誤於考據,三者之中,吾以考據為長,然以之溷古文則大不可。何也?古文之道形而上,純以神行,雖多讀書,不得妄有摭拾,韓、柳所言功苦盡之矣;考據之學形而下,專引載籍,非博不詳,非雜不備,辭達而已,無所謂文,更無所謂古也。嘗謂古文家似水,非翻空不能見長,果其有本矣,則源泉混混,放為波瀾,自與江海爭奇;考據家似火,非附麗於物,不能有所表見,極其所至,燎於原矣,焚大槐矣,卒其所自得者皆灰燼也。以考據為古文,猶之以火為水,兩物之不相中也久矣,《記》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138],《六經》、《三傳》,古文之祖也,皆作者也,鄭箋、孔疏[139],考據之祖也,皆述者也,苟無經傳,則鄭、孔亦何所考據耶?《論語》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140],著作家自書所得,近乎為己,考據家代人辨析,近乎為人,此其先後優劣,不待辯而明也。近見海內所推大儒,作為文章,非序事噂沓[141],即用筆平衍,於剪裁、提挈、烹鍊、頓挫諸法,大都懵然,是何故哉?蓋其平素神氣,沾滯於叢雜瑣碎中,翻擷多而思功少,譬如人足不良,終日循牆扶杖以行,一旦失所依傍,便倀倀然臥地而蛇趨,亦勢之不得不然者也。且胸多卷軸者,往往腹實而心不虛,藐視詞章,以為不過爾爾,無能深探而細味之,劉貢父[142]笑歐九不讀書,其文具在,遠遜廬陵[143],亦古今之通病也。前年讀足下《汪宜人傳》,紓徐層折,在《望溪集》中為最佳文字,此種境界,似易實難,僕深喜足下晚年有進如此,僕之文非足下之獻而誰獻焉?尙有近作數篇,意欲增入,須明春乃來。衰年心事,類替人持錢之客,臘殘歲暮,汲汲顧景,終日辜榷簿册,為交代後人計甚殷,豈不知假我數年,未必不再有進境?然難必主人之留客與否也,一笑。
綜觀右列兩文,知子才於古文專宗韓、柳,而韓、柳不脫六朝辭令,為彼隻眼獨到處。從來濫傳韓退之文起八代之衰,子才意不謂然,彼謂八代固未嘗衰,語尤大膽,能道人所不敢道,其謂文之佳惡,不係乎有用與無用,亦徵膽識。子才左挹艱深文淺陋之桐城派,右拍叢雜瑣碎之考據家,獨從六朝餘習中,發見韓、柳琢句方法,是其用力突出所得。至謂徐、庾、韓、柳,易地皆然,此說明文章不能脫離環境,應各有其特殊之時代性,見解亦自有理。又意薄歐九之不讀書,而不昧貢父文遜廬陵,語頗持平,凡此以見子才能以才勝人,並非謂其有獨到之意境。嚴禮堂[144]曰:“子才病在貪多務得,細大不捐,好引僻書,喜用奇字,《易》曰:文明以止[145],《詩》曰:其風肆好[146],《書》曰:辭尙體要[147],與夫韓子所謂‘文從字順’[148],醇然後肆[149],柳子所謂‘參之《太史》以著其潔’[150]者,均似有間。”似頗道著子才癢處。
韓、柳騷賦功能,顯有短長,子才說成兩人工力悉敵,此在全國崇韓若狂之時,子才則以柳之有餘,配韓之不足,隱隱扶韓以就柳,或是所施暗中折服人之手法,眞眼明人一覽得知。
子才好作大言欺人,然有時肯說眞話,為作偽者道出心曲,亦自可喜。如“文與道離久矣,文人學士一則曰明道,再則曰明道,直不過是圖占地步,保持其一貫習氣”是。
文中所譏“海內大儒”,大抵不外方望溪,望溪行文,於剪裁、提挈、烹鍊、頓挫諸法,誠有失之懵然之處,然子才亦何能盡免?即如右文:“而何以柳州一老,……而韓且推之、畏之者何哉?”一大段,開首“何以”,與結尾“何哉”,顯然犯複,此乃泥沙俱下、未加剪裁之誤,依法,上“何以”字應節去。
二
昌黎文起八代之衰,為千百年來文家聚訟之點,或曰:八代之文未衰,或曰:昌黎輩所為古文,且不得謂之為文,持後說者,清阮芸臺[151]其尤也。彼《集》中《書梁昭明太子〈文選序〉後》,最能說明此一派所持宗旨:
昭明所選,名之曰文,蓋必文而後選也,非文則不選也。經也、子也、史也,皆不可專名之為文也,故昭明《〈文選〉序》後三段,特明其不選之故,必沈思翰藻,始名之為文,始以入選也。或曰:昭明必以沈思翰藻為文,於古有徵乎?曰:事當求其始,凡以言語著之簡策,不必以文為本者,皆經也、子也、史也,言必有文,專名之曰文者,自孔子《易·文言》始,實為萬世文章之祖。此篇奇偶相生,音韻相和,如青白之成文,如《咸》、《韶》[152]之合節,非清言質說者比也,非振筆縱書者比也,非佶屈澀語者比也,是故昭明以為經也、子也、史也,非可專名之為文也,專名為文,必沈思翰藻而後可也。自齊、梁以後,溺於聲律,彥和《雕龍》,漸開四六之體,至唐而四六更卑,然文體不可謂之不卑,而文統不得謂之不正。自唐宋韓、蘇諸大家,以奇偶相生之文,為八代之衰而矯之,於是昭明所不選者,反皆為諸家所取,故其所著者,非經即子,非子即史,求其合於昭明《序》所謂文者鮮矣,合於班孟堅《〈兩都賦〉序》所謂文章者更鮮矣。其不合之處,蓋分於奇偶之間,經、子、史多奇而少偶,故唐、宋八家不尙偶,《文選》多偶而少奇,故昭明不尙奇。如必以比偶非文之古者而卑之,則孔子自名其言曰文者,一篇之中,偶句凡四十有八,韻語凡三十有五,豈可以為非文之正體而卑之乎?況班孟堅《〈兩都賦〉序》及諸漢文,其體皆奇偶相生者乎?《〈兩都賦〉序》白麟、神雀二比,言語、公卿二比,即開明人八比之先路,明人號唐、宋八家為古文者,為其別於四書文也,為其別於駢偶文也。然四書文之體,皆以比偶成文,〔《明史·選舉志》曰:四子書命題,代古人語氣,體用排偶,謂之八股。〕不比不行,是明人終日在偶中而不自覺也。且洪武、永樂時,四書文甚短,兩比四句,即宋四六之流派,宏治、正德以後,氣機始暢,篇幅始長,筆近八家,便於摹取,是以茅坤等知其後而昧於前也,是四書排偶之文,眞乃上接唐、宋四六,為一派為文之正統也。然則今人所作之古文,當名之為何?曰:凡說經講學,皆經派也,傳志記事,皆史派也,立意為宗,皆子派也,惟沈思翰藻,乃可名之為文也,非文者尙不可名為文,況名之曰古文乎?或問曰:子之所言,偏執己見,謬託古籍,此篇《書後》,自居何等?曰:言之無文,子派雜家而已。
繼此之後,芸臺又有與友人論古文一書,旨趣相同。所謂友人,不知為誰。以勢揣之,大概是杭州詁經精舍高材生之一,因芸臺辭闢古文,兼及時藝,恐妨該生進取,故特不著其名,然芸臺之論實精到,因並錄之:
讀足下之文,精微峻潔,具有淵源,甚善甚善,顧蒙來問,謹陳陋識焉。元謂古人於籀史奇字,始稱古文,至於屬辭成篇,則曰文章,故班孟堅曰:武、宣之世,崇禮官,考文章,又曰:雍容揄揚,著於後嗣,大漢之文章,炳焉與三代同風。是故兩漢文章,著於班、范,體制和正,氣息淵雅,不為激音,不為客氣,若云後代之文,有能盛於兩漢者,雖愚者亦知其不能矣。近代古文名家,徒為科名時藝之累,於古人之文有益時藝者,始競趨之,元嘗取以置之兩漢書中,誦之、擬之,淄、澠[153]不能同其味,宮、徵不能壹其聲,體氣各殊,弗可強已。若謂前人拙樸,不及後人,反覆思之,亦未敢以為然也。夫勢窮者必變,情弊者務新,文家矯厲,每求相勝,其間轉變,實在昌黎,昌黎之文,矯《文選》之流弊而已。昭明《〈選〉序》,體例甚明,後人讀之,苦不加意。《〈選〉序》之法,於經、史、子三家不加甄錄,為其以立意、紀事為本,非沈思翰藻之比也。今之為古文者,以彼所棄,為我所取,立意之外,惟有紀事,是乃子、史正流,終與文章有別,千年墜緖,無人敢言,偶一論之,聞者掩耳,非聰穎特達、深思好問如足下者,元未嘗少為指畫也。嗚呼!修塗具在,源委遠分,古人可作,誰與歸歟?惟足下審之。
吾嘗怪今人為文,胡乃必標古文之名?誠以文章與時代相關聯,古人不能為今人之文,猶之今人不能為古人之文,文倘古也,今人勢不能解,為之胡益?然世儒必將今人能解之文,號曰古文,或曰古文辭,悖謬殊甚。夫韓退之亦能為唐文而已,故所為文,都選入《唐文粹》中,此猶謂八代人能為八代之文,各擅勝場,兩不相涉,蘇子瞻必謂韓文起八代之衰,此其褊心狹義,至可訕笑。阮芸臺謂近代古文名家,徒為科名時藝之累,此當然指桐城方苞一派而言,然時藝實肇於北宋,子瞻諒亦不能脫離環境,不為所累。要之芸臺論文,確有見地,惟謂退之“矯《文選》之流弊”一語,去子瞻“起八代之衰”,仍不過五十步百步之差。蓋退之騖為唐人能解之文而已,而《進學解》則又超過此域,進入八代,必以古文辭名之,乃明代選家如茅坤等之陋言,誠不足為典要。方望溪不喜班孟堅與柳子厚,可證子厚能為班文,衝破以時藝家盜襲古文者之壁壘,文章大事,千古難知,為之擲筆一歎。
時藝者,八比也,比之云者,乃大段儷語相配成文,以體質言,應與《選》學近,而所謂古文家者惡之,輒立清規戒律,舍偶取奇。如方望溪之徒,原合時藝、古文為一手,而公然在此一奇偶之矛盾中,循牆而走,無從衝破而使之統一,此誠吾國文壇之一絶怪現象。或曰:望溪拙於韻文,初入京時,曾袖詩稿謁汪鈍翁[154],鈍翁笑曰:足下最好勿再作詩,望溪大恨,而竟終其身不敢以詩出手,致損文譽,是望溪於文,有其天然缺陷,無法彌補,乃不恤妄樹古文壁壘,貽誤後學,同時己與乃兄百川,以八比執科第牛耳,持矛陷盾,洋洋得意而不以為恥。吾生也晚,恨不及與芸臺一核論之,芸臺曾言:“學者身處近代,遙隔前徽,享其所素習,屏其所未知,執以一端,蔽夫眾體,何其陋也!〔見《阮集·舊言堂集後序》。〕”斯誠通人之言,可作桐城家棒喝。
清道光朝文風
樸學與古文二者,至清道光朝趨於最低潮,其時杜受田、曹振鏞兩庸相當國,以檢責苛細,察察為明,輔導道光帝,在摺片中挑剔筆誤,進退臣工。由是天下之士,從風而靡,以吏為師,以程墨為經典,一片空心儉腹,而不知有他,一望黃茅白葦,而渺茫無際。有能誦蘇子瞻、陸宣公[155]式之劄子者,即視為無上俊品,韓、柳高不可攀矣,遑論漢、魏?無何而洪、楊起義,天下棼亂者垂十五年,義軍蹶後,豪奪兵權者[156],由將壇移入文壇,妄恣指揮,迷誤學子,而桐城之燄復起。有安陸李道平衡仲者,與人論文云:
自明以來,操觚家各持一說,齗齗者且數百年於茲矣。明之論文者有二,曰秦、漢,曰八家,因吾家夢陽學秦、漢而偽,而茅氏唐宋八家之名,遂獨尊於一世。近日之論文者,又謂宋文為文章之極盛,遂欲駕唐人而上,獨奉歐、曾、蘇氏諸家,以為不祧之祖。竊嘗論之:秦、漢,太華[157]也,韓、柳,少室[158]也,宋人,平原廣澤也。華、室奇而險,懸崖峭壁,非資力過人,而又具探幽之癖者不能躋,若平原廣澤,易於馳驟,足力苟健,皆可鼓勇而前。彼夢陽者,陟華而顛者也,因一人之陟而顛,遂謂華不可登,不可也,因惡華而並累及於少室,尤不可也,因平原廣澤之易於馳驟,而詔天下之人,斷不可以遊太華、少室,愈不可也。且人之為學,貴得其性之所近而已,是故騏驥之能,在一日千里,特不利於險而利於平,虎豹之能,在緣崖拔峻,未嘗不利於平而尤利於險。利於平者任其居野,利於險者任其居山,則兩得之矣,若必欲使凡物皆如騏驥之易於控送,以馳騁於康莊,又何怪牙爪稜利、嘯風隱霧、奇變不測如虎豹者,卒為世棄也哉?夫宋文非不盛也,宋文之盛,特盛於多,而不盛於奇。孔子論周才曰:“唐、虞之際,於斯為盛”[159],予於唐、宋亦然。柳州久無嗣響,宋人能學韓者,唯荊公一人,其他則大有餘而奇不足。今人不能為宋人之大,又安望其能為唐人之奇?反欲祧唐而禰宋,不亦傎乎?
道平一號遠山,湖北安陸人,嘉慶舉人,講理學,尤致力於《易》,成《周易集解纂疏》三十六卷。此函稱述道光朝之沈沒文風,淋漓盡致,“柳州久無嗣響”一語,可得說明一切。夫遠山,崇韓者也,集名《有獲齋》,中有《柳王文合鈔題詞》一首如下:
周、秦、西漢之文尙矣,至東漢而衰,至八代而益甚,昌黎文公起而振之,奇崛嚴謹,陵跨唐、宋,如太華獨峙,羣峯莫敢爭雄,故予於諸家中嗜之尤篤。以家有《韓選》刊本,故不鈔,且不勝鈔也。前人云:學韓必先學柳,故鈔柳州文一卷,宋人惟介甫能學韓,餘皆不逮也,故鈔臨川文一卷。他如皇甫持正、李習之、孫可之,皆傳授韓門衣鉢,已各錄另編,茲不具。要之韓、柳匹也,王則具體而微,皇甫與李、孫,皆各具韓之一體云。
其人能言“韓、柳匹也”,在道光朝何啻麟角鳳嘴!
陽湖
一
張皋文有《送錢魯斯序》一首,於彼緣何由學古辭賦,一轉而學古文,申述井井,恍若前後所學,中劃鴻溝一道,可得供後人踐履者然。《序》如下:
魯斯長余二十四歲,以嘗從先君子受經,故余幼而兄事之。魯斯以工作書、為詩名天下,交友徧海內,余年十六、七歲時,方治科舉業,間以其暇學魯斯為書,書不工,又學魯斯為詩,詩又不工,然魯斯嘗誨之。越十餘年,余學為古辭賦,乾隆戊申,〔按即乾隆五十三年。〕自歙州歸,過魯斯而示之,魯斯大喜,顧而謂余:“吾嘗受古文法於桐城劉海峰先生,顧未暇以為,子儻[160]為之乎?”余媿謝未能。已而余游京師,思魯斯言,乃盡屏置曩時所習詩、賦若書不為,而為古文三年,乃稍稍得之。而余留京師六年,歸更太孺人之憂[161],復游浙中,轉入歙,而魯斯客湖南北[162],久乃歸,參差[163]不得見者十三年。今年夏,余自歙來杭州,留數月,一日方與客語,有覢[164]然而來者,則魯斯也。其言曰:“吾見子古文,與劉先生言合,今天下為文莫子若者,子方役役[165]於世,未能還鄉里,吾幸多暇,念久不相見,故來與子論古文。”魯斯遂言曰:“吾曩於古人之書,見其法而已,今吾見拓於石者,則如見其未刻時,見其書也,則如見其未書時。夫意在筆先者,非作意而臨筆也,筆之所以入,墨之所以出,魏、晉、唐、宋諸家之所以得失,熟之於中,而會之於心。當其執筆也,繇[166]乎其若存,攸攸[167]乎其若行,冥冥[168]乎、成成乎,忽然遇之而不知所以然,故曰意,意者非法也,而未始離乎法。其養之也有源,其出之也有物,故法有盡而意無窮。吾於為詩亦見其若是焉,豈惟詩與書?夫古文亦若是則已耳。”嗚呼!魯斯之於古文,豈曰法而已哉?抑余之為文,何足以與此?雖然,其惓惓[169]於余,不遠千里而來,告之以道,若惟恐其終廢焉者,嗚呼!又可感也。於是留數日,將去,送之於西湖,書其言而誌之,且以為別。
魯斯名伯坰,亦陽湖人,書宗北海[170],為時所重,游京師,從劉海峰學古文義法,歸挾其術,誦說於鄉人惲敬與張惠言,於是始有陽湖派古文之名。觀皋文此序,可以窺測崖略,但細察之,祇見魯斯之所授皋文者,不外養意二字。夫養必有資,養後有出,而均依賴於物,凡魏、晉、唐、宋諸家之所以得失,皆物也。由皋文言之,彼所謂盡屏置曩時所習詩、賦若書不為,而為古文,亦佞魯斯之詞已耳,畸輕畸重之間,可能有時超越辭賦,而多攻屈、宋以前之古文。然就大體而言,如皋文者,殆不可能抹煞嚮來辭賦工夫,而於古文中孤踞一席,何況對年長二十餘歲、躬授古文義法之魯斯,設辭送別,不能不有所掩飾迴護於其間者乎?嘗論桐城如方望溪,乃拙於辭賦,而偏古文以為名高者,此阮芸臺所謂:“習見者尊之,不知者屏之”,作為自律準繩,原無不可,但以此束縛天下高才之士,使之才華斂盡,趨於一範,誠陋儒自飾之醜態,不足以別宏毅於斗筲[171]者也。桐城末流,而陽湖崛起,自是中國文壇光明一線,照澈幽隱,使文才茁壯,不至枯槁而死。
二
桐城、陽湖相與之誼,由陸祁孫[172]《〈七家文鈔〉序》所為闡發者,皎然可覩。《序》云:
嘗論賢人君子,其才分各有所優絀,而或挾一端以自引重,則荒江老屋之間,有薄卿相而不為者矣。夫文之為道,非所云一端者耶?然而廬陵[173]、眉山[174]、南豐[175]、新安[176]而後,歷金、元、明之久,廑得震川[177]、荊川[178]、遵巖[179]三家,欲求一人而四之,雖劉、王兩文成[180],或且退然未敢自信,況其他哉?我朝自望溪方氏別裁諸偽體,一傳而為劉海峰,再傳而為姚惜抱,桐城一大縣耳,而有三君子接踵輝映其間,可謂盛矣。然世之沈溺於偽體者,固未嘗一日而息,朱梅崖[181]所處僻遠,彭秋士[182]年少,心孤口眾,徒能自守而已,有志之士所為嘅息也。吾常自荊川之歿,此道中絶,後有作者,復趨於歧途,以要一時之譽,乾隆間,錢伯坰魯斯親受業於海峰之門,時時誦其師說於其友惲子居、張皋文,二子者始盡棄其考據、駢儷之學,專志以治古文。蓋皋文研精經傳,其學從源而及流,子居泛濫百家之言,其學由博而反約,二子之致力不同,而其文之澄然而清,秩然而有序,則由望溪而上求之震川、荊川、遵巖,又上而求之廬陵、眉山、南豐、新安,如一轍也。夫君子之於學也,期與一世共明之,而非以為名也,非以為名,則自為之與他人為之,無以異也,以二君之才與識而治古文,實自魯斯發之,君子以為魯斯之於文也,賢於其自為也。嗟乎!魯斯、惜抱以老壽終,而子居、皋文齒猶未也,乃皆不幸溘逝,遺書雖盛行於世,學者猶未能傾心宗仰,每與薛玉堂[183]畫水言之,相顧浩歎。畫水因出其向所點定二子之文,又吳德旋仲倫所選梅崖、秋士文各十餘篇,益以桐城三集,以命繼輅,俾擇其尤雅者都為一編,曰《七家文鈔》,聊以便兩家子弟誦習云爾,非謂文之止於七家,與七家之文之盡於是編也。異時有志之士,效法而興起者日益眾,皇朝之文,將如班固所稱炳然與三代同風[184],則雖以此書為乘韋之先[185],吾知七君子者,必欣然樂之不以為忤也。
文中顯稱惲、張二子,夙為考據、駢儷之學,因錢魯斯而移其志以治古文,由是以知:二子之治古文,亦學成以後而偶有欣動,不惜轉移方嚮,遷就新趨而已,此其先入為主之深度幾何,不難懸揣而明,又其新趨之所成就,亦必羼有舊染慣習,亂流而出,無法自禁。據此,陽湖之與桐城,實質旣違,色彩迥異,從而標舉兩派之殊尤者,攢集一隅,方軌幷出,指天下學者而叮嚀焉曰:此別裁偽體,而古文之如出一轍者也,試問學者其誰信之?祁孫經同人之慫恿而草是序,亦姑視為乘韋之先,並謂文不止於七家,七家之文亦非盡於是編云爾,遽期學者傾心宗仰得乎?祁孫他日痛悔為人作序之濫,不禁嘅然見於言曰:“昔顧亭林深譏好為人序,余心善其言而不能從,違心徇人之作,不勝其多”,〔語見《盛子履[186]詩序》。〕此《〈七家文鈔〉序》云者,其亦在違心徇人之列也乎!
七家者,以桐城方、劉、姚三家,陽湖張、惲兩家為主,梅崖與秋士直附庸焉,他時討論,或逕單指五家,略朱、彭不言。姑無論七家也可,五家也可,而其褎然[187]居首者,要是望溪而不屬之他人,由是陽湖諸子究竟對望溪看法如何,應是清釐兩派連誼之最要關鍵。吾見祁孫《删定望溪先生文序》,有如下一段:
五家之文,方氏為之首,其言庶幾如孔子所云:有序而有物[188]矣,然溺宋學而詆漢儒,至言訾謷程、朱,類多絶世不祀[189],甚哉方氏之陋也!夫以程、朱之賢,虛懷求道於生前,而伐異黨同,私為禍福於身後,吾恐方氏之誣罔,較之訾謷者而獲罪為尤甚也。且世之詆漢儒者,豈其情哉?漢儒實事求是,其學不能一蹴而至,惟空言性命,則旦夕可以自命為聖人之徒,故畏難者羣然趨之。以方氏之嗜學,固非其倫,然觀其頌《古文尙書》,解先天卦位,行文支離卑屈,異於他作,彼其心豈不知梅賾[190]之偽為,邵子[191]之妄作,顯然而無可置辨哉?徒以此二者,程、朱之所與,己不容有異同,不得已而為之辭,故一望而知其所窮也,則皆蔽之曰陋而已矣。
祁孫指斥方氏之陋如此,然則曩所謂:“望溪之文澄然而清,秩然而有序,上而求之震川、荊川、遵巖,更上而求之廬陵、眉山、南豐、新安,如出一轍”者,純屬違心徇人之論也乎?吾何敢知?
祁孫好以陋譏人,有時且進一步詆人狂悖,即昌黎亦不免。《合肥學舍札記》有一條云:
昌黎自言辨古書之誠偽,昭昭然如黑白分,而於宇文泰、蘇綽等所造之《石鼓文》[192],獨心折不疑,至有“陋儒編詩不收入”[193]之語,陋儒者何人耶?文人之言狂悖,無有過於此者矣。
以狂悖文人指目昌黎,可謂大膽已極,陽湖對桐城,以及對桐城祖述之昌黎,肆口謾罵如是,談者仍以兩派相襲,倂作一談,抑何可笑?
祁孫又有《淝水蘭言錄序》,涉及昌黎者云:
蓋嘗論之:唐之文莫賢於韓愈氏,此後世之言也,若並世之人,則皆駭怪而非笑之。以公之天縱於文,豈復為流俗而搖動?然已不勝獨行無徒之感,下此心孤氣沮,為之不竟,以至於泯沒而無傳者,殆不知凡幾也。
後世文人之敢訕笑昌黎,漫無界域爾爾,殊屬罕見。祁孫又有《論玉谿生[194]詩》一絶云:“眼看河朔感淮西,我識韓《碑》是借題,苦憶聖皇兼聖相,不關文字重昌黎。”如此為韓《碑》翻案,蔑視昌黎,亦殊有趣。
王白田《雜著》一則云:“韓文公《〈科斗書〉後記》云:凡為文辭,宜略識字,其於科斗《孝經》、衛宏[195]《官書》,皆令進士賀拔恕寫之,而得其十四、五,余不能文辭,而於篆書亦多未之識,嘗誦韓公語而深媿焉。”〔《書李樹菴篆書後》。〕此白田在雍正末年所作論斷,至道光初年,相距不足百載,而陸祁孫發見昌黎不能辨晰宇文泰之偽書,大言非聖,被指目為狂悖。夫白田、祁孫,問學亦略相等耳,乃一則仰韓氏博古精能,如天與人之不相接,一則斥其忘己之陋,而以陋妄加古人,為無行文人之極惡範例。然則韓氏仍自不失為韓氏,而早晚時價不同如此,可見時間變易,價値相緣而有差池,王、陸兩公,徒自薦而為時會之象徵,渾難自主,有斷然而無疑者。
然則桐城、陽湖兩派,分野究在何處?曰:此可於祁孫《與趙懷玉書》中求之:
辱詢駢、散二體,大抵分作兩集,惟柳州以駢體次散體中,今仿其例,究以何者為是?夫文者,說經明道、抒寫性情之具也,特文不工,則三者皆無所附麗,故札記出而說經之文亡,語錄出而明道之文亡,何者?言之無文,則趨之者易也。旣已言之而文矣,江、鮑[196]、徐、庾,韓、柳、歐、王、蘇、曾,何必偏有所廢乎?治古文者,往往薄四六為不屑為,甚者斥為俳優侏儒之技,其入主出奴之見,亦猶考據、詞章兩家隱然如敵國,甚可笑也,大集出而吳、越一家矣,雖創為之可也。
此完全表現陽湖之異於桐城處。嘗論桐城之誹薄四六,殆由桐城無人深解四六,而陽湖能之之故。觀祁孫毅然將江、鮑、徐、庾,韓、柳、蘇、歐置之同一範疇,自來文壇無人敢倡此言,自來唐、宋文家,亦惟柳州堪稱〔去聲〕斯目。
李申耆[197]有《屈侃甫[198]〈享帚集鈔〉序》中一段曰:
古無古文之名,昌黎始發之,六代衰颯,昌黎振之也,其振之者,變其容貌顏色耳,辭氣未嘗有所易。後之為昌黎者日益衰,幷辭氣而易之,作意奮迅者,非暴則慢,率情舒寫者,非鄙則倍,遑問信否?亦何怪吾侃甫之力矯之以復古乎?侃甫之文,宗法東漢、西晉,非不欲上溯西漢也,自以才力非所及,而東漢、西晉,尙有軌轍可循,斤斤焉守之,下此則綺靡卑陋,非所屑矣。
舉世以宗韓為名,申耆亦自牽率而為是言,實則所謂文起八代之衰者,亦於容貌顏色,稍加變換,而辭氣究未敢易,此雖名為尊韓,其實早將韓納入綺靡卑陋之範疇中,認為東漢、西晉之有軌轍可尋,了無斤斤學步價値。至下乎韓而變易辭氣,以致流入暴慢鄙倍,包括近日桐城在內,一往而不返者皆是,學者力圖矯枉,反指標所當戒愼恐懼而防其蹈襲,更何足論?申耆文中之本意如此。
三
董仲舒云:“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199],所謂不計其功,從發展上來看,顯有兩個步驟:一、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二、設有收穫,不攘為己有。此種功成不居之精神,包孕彌廣,由韓、柳兩家言之,柳坦示而韓卻模糊,由桐城、陽湖言之,陽湖公言而桐城暗昧。以例明之,可得而言:
子厚在永州貶所,貽書其友蕭思謙曰:
獨喜思謙之徒,遭時言道,道之行物得其利,僕誠有罪,然豈不在一物之數耶?身被之、目覩之足矣,何必攘袂用力而矜自我出耶?果矜之,又非道也。
此時子厚身遭貶屈,不得與於行道利物之列,似說不上成功與否?而不然。蓋道之及於物也,必有其所由來,倘來自人,我獲身被目覩而已足,不必鰓鰓然矜自己出,倘來自我,我決能做到功成不居,與人相忘於無形,此是江都[200]指示正負兩面之全部形象。由前之說,可懲人之忮心[201],由後之說,可免人之求慾,《詩》云:“不忮不求,何用不臧?”[202]夫如是,子厚居謫籍中,自樂其樂以求自致於道,猶冀思謙之徒,在朝為之委曲遮護故。
再就陽湖言之:右引陸祁孫所為《〈七家文鈔〉序》中有數語,最有關係:
夫君子之於學也,期與一世共明之,而非以為名也,非以為名,則自為之與他人為之,無以異也。以二君之才與識,而治古文實自魯斯發之,君子以為魯斯之於文也,賢於其自為也。
君子之學不為名,他人為之,與己無異,之數語看似平淡,而得之於文人為難,得之於名高不可一世之文人為尤難。鮑倚雲著書訾方望溪:“先生不能詩,而嫉詩人如仇,不知書,而以書名者不掛齒頰”,〔文本編全錄。〕尋常筆墨淺事已如此,涉及經國大計,當又何說?夫如是,望溪果得參與祁孫所崇尙人己無二之篤學君子之列耶?在口耳四寸間,錢魯斯誠無自與望溪抗,而魯斯一旦發見小二十餘歲之世好有佳文, 即奔走千里,就其人留數月,為斤斤焉講古文程法,視其人之有文,不啻若自其口出。就此一點而論,試遣一“偽與薄交乘”〔語本鮑倚雲。〕之村老,為之播掃掬溜,捧硯典謁,作都厮養,而謂魯斯將笑許耶?抑否耶?凡吾所為刻劃桐城、陽湖之所為異致如此。
張皋文
一
有清乾、嘉時,古文分兩派,一桐城專宗韓,所長在筆,一陽湖追宗屈原,兼長在文。阮芸臺適生其際,於文與筆之分,敍述最明,而張皋文者,則兩派中之關捩也。皋文之文章塗徑,微似柳子厚,乃由辭賦入手,卒能通經致用,掩覆八家,年事不永,亦與子厚相埒。彼所選七十家賦,皆其平生簡練揣摩之作,序文中多自道甘苦之言,桐城末孫姚永樸曾講其意曰:
辭賦類以屈原為祖,蓋周衰《詩》熄,屈氏因崛起於楚,自淮南子稱之曰:“《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203]太史公取此語入《屈氏傳》,由是藻麗之士咸師之,厥製益繁。近世張皋文作《〈七十家賦鈔〉序》,於六朝前為茲體者之得失,言之詳備,但其體之變旣窮,勢不能不歸於清眞古樸,是以劉彥和《文心雕龍·辨騷》篇,以屈、宋為驚采絶豔,而歎《九懷》以下,莫之能追。洪景盧《容齋隨筆》云:“枚乘作《七發》,創意造端,麗旨腴詞,上薄騷些。蓋文章領袖,故為可喜,其後繼之者,如傅毅《七激》,張衡《七辨》,崔駰《七依》,馬融《七廣》,曹植《七啓》,王粲《七釋》,張協《七命》之類,規仿太切,了無新意,傅玄又集之以為《七林》,使人讀未終篇,往往棄諸几格,柳子厚《晉問》乃用其體,而超然別立新機杼,漢、晉文士之蔽,於是一洗矣。東方朔《答客難》,自是文中傑出,揚雄擬之為《解嘲》,尙有馳騁自得之妙,至於崔駰《達旨》,班固《賓戲》,張衡《應間》,皆屋下架屋,與《七林》同,及韓退之《進學解》出,於是一洗矣。”由是說推之,韓、柳外如歐陽子《秋聲賦》,雖曰小品,而情致未嘗不纏綿,至東坡《赤壁》兩賦,清曠夷猶[204],方望溪評之云:“所見無絶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閒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摹仿,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如此調適而鬯遂[205]也。”學者參觀,庶於茲體正變,可以綜括靡遺乎!
右論見永樸所為《文學研究法》,從來陋儒歧辭賦與古文而二之,可視永樸所論為一鍼砭。至退之《進學解》,一未成家之駢文體格也,有識者均無異詞,永樸雷同景盧,提與子厚《晉問》視同一例,此殆桐城諸子,怵於退之名高,認作退之於文無所不可,一孔目論,不足深辨。
又子厚《晉問》,不僅詞條工麗,度越魏、晉諸賢,而其以民利民自利為主旨,歸結於勤儉建國,步入太平,此其政治卓識,直至人民中國之今日,始得辨認明白。吾恐宋劉辰翁激賞此篇,亦局於時代性,而於騷體面貌外,了解有限,桐城耳孫更何足云?
二
吳仲倫作《張皋文先生述》,自稱嚴事先生,蓋赫然皋文弟子也。其《述》曰:
先生始攻駢體文,同郡惲敬見而歎曰:“自相如、枚乘歿後,二千年無此作矣。”先生以為古作者旣遠,士聞見日卑陋,乃益治先秦、太史公書,漱滌磨礱,而融之以道德仁義,故其文瑟若圭瓚[206],使觀者望而生敬,可謂獨出冠時,勇紹絶軌者矣。又自元、明以來,學者勦襲宋儒之書,空談性命,而近世宗漢之士,專取漢人穿鑿附會之說,矜博炫異,以與程、朱為難。先生起,悉會漢、宋諸儒傳注,而兼采其長,故一時言六藝者折衷焉,惜乎年未及中壽而遂卒,嗚呼!
皋文一生用功年分,不過二十載,始終周旋膠漆於駢體文中,晚年聞錢魯斯之說,治學方向,於桐城微有所偏,大體仍無法擺落相如、枚乘一路規律。仲倫稱其文瑟若圭瓚,可謂善於形容,吾敢謂不將皋文躋於大家則已,假其為之,則皋文畢生功力,當規其全以觀其效,不得劃分界域,從而訾議某一期為枉費日力,其理甚明。由是可見:王元美評論柳文,歎息“柳之蚤歲,多棄其日於六季之學”,可謂謬論。
朱梅崖
一
朱梅崖〔仕琇〕起於閩嶠,專己力學,以治古文有聲於時,而筆法卻微近柳,說者謂其力摹柳州,而筆性滯鈍,能沈著而不能軒翥[207],或亦近是。彼自有《答王西莊》一書,自道其得力之處,並揭發近世為學與為文二者之通弊,而要歸力體於無人之境,以自取足,筆力堅悍,自信甚深。文後幅列舉著文之道,調劑心氣一大段,顯然以柳州《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等篇為藍本,而恣意揮灑,梅崖殆不愧為近代文壇蒼頭特起之悍將也。至其短篇雜說,摹擬《三戒》,彼旣驚為神似柳州,而人亦仰其雋永,如《蠨蛸》一首云:
蠨蛸:蟲之靈者也,輸其腹以理其居,一絲棼焉,則理之不已,用是以食蟲之異己者,以無侮焉而己不勞。蠨蛸之勞,蓋勞於理己之棼也,比其老則其理者益大,不以壽而疏其綢繆之營。其獲蟲也,老者饜於稚者,其謀食以遠侮之道益周也。今人之言,漫曰蟲何知?夫蟲之慮有精於人者矣,若蠨蛸之善理,其可師已。
此不言戒而言師,蓋有意立乎柳子之反面以體物者,且或藉蠨蛸老不疏其綢繆之營以自況云。
梅崖之說蠨蛸,近世圖立國者宜有取於是,子厚之《蝜蝂傳》以示戒,梅崖則示法。
二
閩人學為古文,自梅崖倡之,由乾隆以還,迤邐至於清末,高手往往而有,如高雨農[208]〔澍然〕其一也。下逮光緖八年壬午,清室翰林寶竹坡〔廷〕[209]主閩試,得士稱最,解首[210]俊異有聲,侯官林紆亦同榜。吾曾從解首《雜詩》中獲一篇:
幼時學為文,獨喜柳子厚,《斷刑》與《時令》,熟讀常在口。近人尙桐城,其論深抑柳,陽湖實支派,相襲亦已久,柳文彼所輕,學柳更何有?奇人吾煒士,愛我忘其醜,咨嗟愧室辭,沈至信高手。子亦毘陵宗,胡不憚眾詬?損名勿輕言,意子適被酒。
詩成於宣統元年己酉冬,本事曲折,殊難盡曉。愧室者,長樂高嘯桐〔鳳岐〕[211]也,以是年歿,而陸煒士[212]者名爾奎,常州人,所謂毘陵宗也,亦以嗜柳不得志於時。
三
魯絜非《上梅崖書》,直以韓子況梅崖,而願自儕於湜、籍之列,顧梅崖覆書開筆即曰:“足下書詞,深得古人所以為文之意,以馳於是道,柳子所謂方為蒲梢[213]、駃騠[214]者,何可當也?”終篇竟無一語涉韓,兩書皆錄存王[215]《續古文辭類纂》中。[216]絜非名仕驥,江西新城人,乾隆三十六年進士,官山西夏縣知縣,有《山木集》行世。
四
梅崖小文自跋云:“神似柳柳州”,只此五字。至於《福州祭鄭魚門文》,原不過二百言,而跋語之宂長,幾與所跋文相埒如下:
柳子厚文,樹骨左、馬[217],採神《騷》、《穀》,涵淹韓非、賈誼、子雲、相如諸家,取源甚富,即西京亦少其敵,不論異代也。特其崖岸[218]大峻,稍乖平康正直之體,以之載道,頗似未宜,要其文自卓絶也。近世有人以宋末詁訓之遺,為腐木濕鼓之音,不解柳文,妄肆詆諆,其言尤怪誕癡僭可笑。蓋堊髹泥埴,而訾虎豹之炳蔚[219],不知者嗤其妄,知者乃深哀其愚也,悲夫!積一生之力,精治古文,不知好學深思,以增益其所未足者,而長偽飾驕,將以愚人,其究自愚而已,余所見名士患此者,不可一、二數,嗚呼!其可懼也哉。
右就適與相値之文摘出,其他猶未易一、二數,約略言之,不論某一篇文字,或紆或逕,皆欲讀者看成與柳州是一無二,作者始爽然心快焉耳矣,非有他也。
鄭魚門名仕鑰,福建侯官人,康熙四十五年丙戌進士,雍正初,曾充江蘇學政,累官湖北巡撫。吾曾見萬承蒼[220]《送魚門視學江南》七律二首,第一首警句:此去位高三獨坐[221],向來人識四先生[222],第二首句:遠邇共歸高密[223]學,浮沈不問石城書[224],魚門當時之聲望甚高。
五
本編於朱梅崖文偶加引述,此並非盛讚朱文,謂有特殊獨到之長,亦不過曰:作者勤攻《柳集》,通解為文律令,心得或在同時諸家之上,吾因出而示範,俾後輩知所取法云耳。不謂《越縵日記》,深鄙朱作,至於一文不値,吾認為此未免有過分處,請列《日記》評語於下:
閱《梅崖集》,其文卑宂,不識古文義法,而高自標置,究其所得,特村學究之稍習古文者耳。余在家時,粗閱一過,意便輕之,迨入都,則士大夫多有稱之者。嗣見其《外集》,文雖宂曼,而頗得淳實之氣,又疑而時閱之,兩日來悉心披誦,則筆弱語陋,疵累百出。惲子居[225]嘗謂梅崖於望溪有不足之辭,而梅崖所得,視望溪益隘,余雅不喜菲薄前人,而勢有不得不言者,今日舉其《集》中尤荒繆之文,用筆批勒之,以詒來學,毋使村野驅鳥人孟浪言文字。
惜余未得見越縵批勒本,以資比勘,吾竊疑越縵所謂古文義法,大抵駢、散不分,其所見《外集》得淳實氣之文,或八、九指駢文,以梅崖於駢、散皆擅長也,余嘗病越縵評文多偏見,於梅崖亦是一例。
六
吾閱丹徒趙彥偁[226]《三願堂日記》有一條云:
錄朱梅崖賦二首,余幼喜詩賦業,十歲外即弄筆戲為之,近又有志古賦之學,甄錄諸家古賦,分內、外二篇,古入騷選者內之,非是者外之,此朱氏二賦,則內篇中名作也,雅近昌黎《閔己》、《感二鳥》,羼之幾可亂眞。
此作者道光二十九年正月所記,其日記自道光至光緖辛巳為止,斷斷續續而為之,有數十册之多,吾所見祇此一册,以蠅頭小楷書之,甚精。柳詒徵稱其關於朝章國故,較翁瓶廬[227]為遜,而譚藝稽古,覼縷佚聞,旁及民生物力之消息,可備史料,不在李越縵、王湘綺[228]下。吾所見止一本,殊不敢下斷,亦不許其文藝見解之高,姑引此以備一格已耳。
劉開孟塗
劉開孟塗者,桐城派中一不羈之馬也。其文事之成就,古文辭與駢文與詩,三部曲平均發展,稿存《集》中,詩之數量最大,而亦最佳,其次為駢文,又其次為散文。三者相衡,凡孟塗所得於本師[229],以義法成業,號為古文辭者,蓋不幸而落於下乘也。夫桐城本無詩人,獨惜抱以餘力治詩,而且詩律穩稱,遂擅孤峰獨秀之勢,至孟塗出而本師遜色矣,且亦不聞孟塗善詩,曾由其師有何開悟也。孟塗之詩,多以懷古大篇擅長,違己徇人、牽率酬答之作,不能言無,而決不濫。其詩能自由選詞,橫出銳入,〔此四字吳松岑評語。〕雖不敢說於唐、宋某家為近,要不害為近百年高手。駢文因與李申耆、陸祁孫輩為切近文友,孟塗於儷語有所成就,可謂陽湖產物,而毫不涉於桐城。獨與桐城密密相關之所謂古文辭,姬傳雖放意弘獎,許其“盡力做去,吾鄉古文一脈,不至斷絶”,〔《集》中所載評語。〕而此一不肖弟子,蹇劣成性,不受羈馽,後來彼所表見於世,遂乃與本師僢馳,竟使桐城一家壟斷之肆門首,不見羊頭也。夫文號稱明道,《孟塗集》中講理道之作絶少,綜其所為,以與大僚長篇函札為多,而此種函札,往往為炫文而張口,讀至終篇,恆不知所言何事。獨《與陳碩士[230]》一書論文者較有意義,請得迻錄。其略如下:
夫八家未出之前,法未備而文日益奇,八家旣行之後,法愈密而文日益下,非法之足妨文也,眾美旣具,奇無可加,夫如是,故取境也難。且古賢獨擅之長,旣不可與爭,而兼取各家之長,以歸一人之鎔鑄,則力又有所不逮。於是偏於才者,或縱橫求異,不知古人之去取裁制,而決裂乎法外;偏於學者,或平易近理,不知古人之波瀾變化,而拘守於法中。夫文猶兵也,兵無常形,文無定法,苟不能潛心德藝以養其氣,而徒規規於文字之末,是猶掘地求水,而不溯源於大河江漢也。閣下稟絶人之資,深稽古之學,親受法於姬傳先生,所以明道修辭,紹正傳而振絶緖者,固將有在。開以淺陋過蒙姬傳先生賞識,期許靡涯,名不稱實,每欲殫精極思,自致其業之稍就,不幸制舉之學,敗之於其中,時俗之累,擾之於其外,而又身遭困阨,凡人世所稱險阻艱難者,無不備歷其境。同鄉望溪先生謂:文章者窮人之具,夫文之所以足貴者,以其能明聖人之道,究造化之微,極人情物態之變,今第以之為窮人之具,固已用失其宜,乃至求為窮人之具而且不可得,此尤可悲而歎也。
嘻!此明明桐城叛徒所自畫之供狀也,所謂縱橫求異,不知古人之去取裁制,而決裂乎法外,正是夫子自道,左證明確。加以自承制舉之文敗其中,時俗之累擾其外,無由馴致其業之稍就,而孟塗卓然成家之自信力,盪焉無存。善夫左仲甫[231]〔輔〕之肯為直言也!其規之曰:“論孟塗之文,規模昌黎難”,〔《集》後所刊評語。〕才難之歎,誠哉其然。
桐城之法,孟塗旣信為無可守,甚至望溪謂文章為窮人之具,以資謔浪,孟塗亦謂求為窮人之具而不可得,桐城四面張羅,無鳥不避,一何慘也!
孟塗曩言八家行而文日下,他日又以長函與阮臺芸申其故,總為三失。辭曰:
夫專為八家者,必不如八家,其道有三:韓退之約《六經》之旨,兼眾家之長,尚矣,柳子厚則深於《國語》,王介甫則原於經術,永叔則傳神於史遷,蘇氏則取裁於《國策》,子固則衍派於匡、劉[232],皆得力於漢以上者也。今不求其用力之所自,而但規仿其辭,遂可以為八家乎?此其失一也。漢人莫不能文,雖素不習者,亦皆工妙,彼非有意為文也,忠愛之誼,悱惻之思,宏偉之識,奇肆之辨,恢諧之辭,出之於自然,任其所至而無不咸宜,故氣體高渾,難以迹窺,八家則未免有意矣。夫寸寸而度之,至丈必差,效之過甚,拘於繩尺,而不得其天然,此其失二也。自屈原、宋玉工於言辭,莊辛之說楚王[233],李斯之諫逐客,皆祖其瑰麗,及相如、子雲為之,則玉色而金聲,枚乘、鄒陽為之,則情深而文明,由漢以來,莫之能廢。韓退之取相如之奇麗,法子雲之閎肆,故能推陳出新,徵引波瀾,鏗鏘鍠石,以窮極聲色,柳子厚亦知此意,善於造練,增益辭采,而但不能割愛,宋賢則洗滌盡矣。夫退之起八代之衰,非盡掃八代而去之也,但取其精而汰其粗,化其腐而出其奇,其實八代之美,退之未嘗不備有也。宋諸家疊出,乃舉而空之,子瞻又掃之太過,於是文體薄弱,無復沈浸醲郁之致,瑰奇壯偉之觀,所以不能追古者,未始不由乎此。夫體不備不可以為成人,辭不足不可以為成文,宋賢於此不察,而祖述之者,並西漢瑰麗之文而皆不敢學,此其失三也。
此三失者,大抵桐城皆犯之,孟塗此文,不啻提望溪、姬傳之耳而面命之,誠不妨視為孟塗將逃桐城歸陽湖,姑假藉芸臺為驛卒,而傳播一篇詛楚文字[234]也。文不必甚佳,而所指之弊咸切,陽湖嚮咎桐城教人學唐、宋,而不敢提兩漢,今以桐城嫡派如孟塗,而為陽湖傳檄作證,吾以叛徒目孟塗,殆不為枉,然亦足覘嘉、道間文壇之彩色,與文運之劇變而有餘矣,意趣濃厚之至。
孟塗之名若字胡自至者?曾賓谷[235]於本集復下評語曰:“孟塗之名字,殆有慕於柳仲塗[236]也,今觀所為古文,縱橫排宕中有實際,直欲突過仲塗。”尋仲塗思致貿亂,文筆滯塞,以孟塗視之,誠不知高出幾許!然則孟塗果何所慕,而有取於名字之相屬乎?以吾思仲塗倡古文於舉世不為之日,孟塗薄古文於斯文喪盡之時,一捧加官之假面具而開場,一演圓場之雙拜臺[237]而結局,或者於一前一後有連誼乎!
吳仲倫《書〈柳仲塗文集〉》云:
宋柳開仲塗慕唐韓、柳氏為文,尤高自許,其所敬,於《書》:二典[238]、《皋陶謨》、《益稷》、《禹貢》、《洪範》,於《詩》:《大雅》、《商》、《周頌》,餘若無難為者。今觀其文,殊未為盡善,而歐陽永叔亦嘗推之,永叔文於仲塗,絶出奚啻倍蓰?推之宜非實,豈以當五季文敝後,如仲塗固已嶢然出其類耶?宋文至慶曆、元祐間極盛矣,然進而儕之秦、漢,猶有間焉,況商、周乎?《詩》、《書》聖人所錄,學者非敢望也,精求其義而已,而曰我能為之,可乎?
此文以狀仲塗之狂,豈孟塗有慕於其狂而欲踵為之耶?非吾敢知也。
二
近代有令聞廣譽之名人,如林少穆〔則徐〕,其畢生功力,耗於實際政治者少,耗於閉門造車、以書牘與人者最多。吾鄉有一老,勛望與林伯仲,曾道林虛偽,他人錄存筆記中,吾初閱不甚信,繼檢林札,見其紙墨精良,楷法工整,往往長篇大論,自為揄揚,因憶鄉老所言,似非無據。今覩《劉孟塗集》中,獨富長札,吾恐作者設想,或不無與林少穆轇轕上下,輒為一歎。
吾在孟塗諸札中,抽取兩通,一致陳碩士,一致阮芸臺。碩士為桐城親受法人,而桐城復為孟塗所自出,此之貽書,猶可作一家言看,獨芸臺異派特起,當時為韻文之宗匠,而孟塗亦工為之,孟塗固窮,而芸臺居政地,足以片言進退天下士,於斯而孟塗以文嘗試於其人,此較之退之三上宰相書,及子厚奏記崔大卿[239],狀直相埒。為問孟塗能不作違心之論,以取媚於顯者,並不以己所一知半解之古文辭途徑,厚誣古人,以求曲附所謂顯者之一時偏嗜,而弋取在勢未必即得之若而微利乎?夫韓退之在芸臺之尺度下,藉曰高之,祇得許其獨長於筆耳,而以孟塗之工力言之,亦豈不知韓、柳兩公,齊下文場而角力,量其表著,將各屬何等?顧仍追逐時好,搜索佞詞,顯於子厚獨擅勝場之處,輕輕以“不能割愛”四字少之,又為問子厚肯割愛矣,孟塗將以為子厚應自燬其典麗矞皇[240]之騷賦整體,而拜倒於婢學夫人[241]之《進學解》裙下也乎?
鄭獻甫小谷
清道光朝,廣西象州有進士曰鄭獻甫小谷者,為學主博,平生著述頗富,有《補學軒集》行世。當桐城派之潛勢震動西南,小谷即起而相抗,《集》中有《答友人論文書》云:
續得書,謂僕論詩取材甚寬,而動循古法,於文辨體甚嚴,而又不學古法,率其筆力橫行直突,古意何在?似疑僕有所剌謬,而實不剌謬也。子亦知詩不可不學古,而文則斷不可摸古乎?詩有體格可辨,有音節可諧,非如文之教人自為。 韓子文起六朝之衰,而詩則不廢六朝之體,歐公文剗五季之弊,而詩則尙沿五季之風,彼豈不欲盡變?理固不能盡變也,文則安可如此乎?且詩不必有用,而文則不可無用,詩不可無格,而文則不容有格。唐人不盡為有用之文,亦不為有格之文,故其善者如韓、柳、元、白,各自成家,其餘或駢枝麗詞,小說雋語,其弊也雜。宋人務為有用之文,又好言有格之文,其盛時如歐、蘇、曾、王,如出一手,其餘亦自取義理,不失法度,其弊也拘。總之文不可以無用,而又不可以有格也,自不學者舍奏議而言書狀,舍論著而言記序,舍傳志而言辭章,而文於是乎無用。又舍才情而言義法,舍氣韻而言音調,舍體段而言章句,而文於是乎有格。有明三百年來,自青田[242]、文憲[243]、正學[244]數公外,皆未能免乎此也,王、李[245]之徒,乃欲矯之以《史》、《漢》,歸、唐[246]之徒,又欲矯之以八家,及得其所作而觀之,不過塗飾字句,搖曳筆格,裝點風神耳,其本則全未有言及者,而又自相攻擊,各立門戶,如舟人爭港,紛譁喧呶,終不離故處,而皆自謂便,不知乃大不便也,其弊也偽。夫偽非不學古之過,正太似古之過也,子不讀《今》、《古文尙書》乎?《禹貢》、《顧命》,同一紀事,《盤庚》、《洛誥》,同一戒民,《皋謨》、《無逸》,同一告君,其文字判然,氣體亦別,惟《偽書》則自《大禹謨》至《伯冏命》,事隔千年,文如一手,此其眞偽容待辨哉?文所以異於詩也,故詩人通用古地名,通稱古官名,如京師亦曰幽燕,江南亦曰秣陵,作文如此,則笑柄矣;督撫可曰節度,州府可曰太守,作文而如此,則罪言矣。又如稱朝正曰朝會萬國,稱徵會曰吳責百牢,[247]詩人自不妨爾,而作史如此,則劉子玄[248]譏之矣。今之論者反此,作詩則凡讕詞俚語,靡不攔入,而文則必曰某非《史》、《漢》,某非八家,抑何矛盾之甚也?國朝自魏叔子[249]以下,袁簡齋[250]以上,說者彙為二十四家,古文雖不盡古,要不害為佳。近有妄者,以歸震川直接歐陽,以方望溪直接震川,以姚姬傳直接望溪,其餘概不得與,余得其選本,甚相怪笑。噫!北宋人有正統之說,南宋人有道統之說,近人又有文統之說矣,妄語不足辨,聊為吾子言之耳。然其積也有故,其弊也有由,近世臺閣諸公,困於應制文字,科場才士,又困於應舉文字,惟鄉居老儒,智窮力竭,遁入此道。故多為無用之文,則凡起一屋,建一亭,皆可執以為題,創為有格之文,則凡增一字,減一句,皆可指以為法,本小題,則張大之以為論,本常語,則錯綜之以為古,本弱筆,則刊削之以為高。大人先生心知其非,口不欲辨,此輩遂公然大鬨,自賢自聖,付之棗棃,予方欲遠之,而子乃欲吾近之乎?況余持論雖嚴,不過謂勿作四六駢語,勿作詩賦綺語,勿作注疏瑣語,勿作宋儒俗語,勿作案牘習語,勿作尺牘套語,如是而已耳,初未嘗謂某筆是兩漢,某筆是八家,如李卓吾[251]、林西仲[252]、過商侯[253]輩,標字法,譜筆法,為鄉里童蒙學究也。惟少時頗祖秦、漢,尊唐、宋,而薄六朝,後來讀書漸多,見文漸富,此意遂不敢存。蓋范蔚宗,宋人也,其所作《後漢書》,筆力在韓子上,魏伯起[254],齊人也,其所作《北魏書》,筆力亦不在歐公下,惟其時文士,如江、鮑、沈、任[255]、徐、庾,乃稱駢體為有別耳,要不得以為衰也。近人動謂《文選》為六朝文,不知《文選》固多六朝文,其實不徒上溯秦、漢,並乃遠存周、楚,開卷未及終,已欲呫呫置喙,宜其了然不慚也。今吾子教吾學古,吾即學古,將兩漢耶?六朝耶?八家耶?請更有以示我,幸附切磋,無嫌諒直。
中有數義,或未經人道抑少經人道,請得分別錄存:
一、詩有格而文無格,詩不可不學古,而文斷不可摸古。人云:文無新舊惟其是,或云:文無今古,又或云:文無難易,夫旣曰文無今古,則非古亦自有是處,雖新舊、難易亦然,此等語言中之無形矛盾,藏在古文大家之順口溜中,而舉世不之覺,誠乃一大諷刺。
二、文不為全有用,唐人不盡為有用之文,亦不為有格之文。此陳義甚高,張彥遠所謂“人不為無益之事,何以悅有涯之生”是也?[256]即如柳子厚標揭“用學”,亦言:“聖人之道,不益於世用。”
三、言義法即是有格,其弊也偽。在道光朝,如此公言反抗方、姚,在初盛時迎頭一擊,殊不易得。
四、北宋人主正統,南宋人主道統,近人又主文統。掊擊三統,將千年來由司馬光、朱熹,以及歸、方、劉、姚之徒,一舉而肅清之,為文壇別開一境,信是高手,子厚《舜禹之事》一文,即豁清正統論之先鋒。
五、六朝之文不得言衰,此阮芸臺一派持論已如是。
湖南文風
道、咸間,湖南文風鼎盛,約之有三派,互為雄長,主持風會。所謂三派者,一吳南屏[257]主古文,一周荇農[258]主駢文,一王壬秋[259]主漢、魏文,而古文派認為承擔道統,卑視羣流,有張皇四顧、不可一世之概。鄉人屠伯某氏[260],時猶未掌兵權,僅與郭嵩燾之流徘徊京師,隱收時望,則於道光末年送荇農南歸,倡為調和之說,自樹一幟。今節錄其詞如下:
自漢以來,為文者莫善於司馬遷,遷之文其積句也皆奇,而義必相輔,氣不孤伸,彼有偶者存焉。其他善者,班固則毗於用偶,韓愈則毗於用奇,蔡邕、范蔚宗以下,如潘、陸[261]、沈、任等比者,皆師班氏者也,茅坤所稱八家,皆師韓氏者也,轉相祖述,源遠而流益分,判然若黑白之不類。於是刺議互興,尊丹者非素,而六朝、隋、唐以來,駢偶之文,亦已久王而將厭。宋代諸子,乃承其敝而倡為韓氏之文,而蘇軾遂稱曰:文起八代之衰,非直其才之足以相勝,物窮則變,理固然也。豪傑之士,所見類不甚遠,韓氏有言: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為孔、墨,[262]由是言之,彼其於班氏,相師而不相非明矣。耳食者不察,遂附此而抹煞一切,又其言多根《六經》,頗為知道者所取,故古文之名獨尊,而駢偶之文,乃屈而不得與其列,數百年來,無敢易其說者,所從來遠矣。……夫適王都者,或道晉,或道齊,要於達而已。司馬遷,文家之王都也,如周君之所道,進而不已,則且達於班氏,而不為韓氏所非,又不已則王都矣。[263]
此其中並無一語及柳子厚,而於韓氏,並不視為獨尊而不可易,蓋其所主,似為文運循環之說。六朝之後,駢文久王而生厭,勢必以散文代之,非韓才之足取勝也,蘇氏文起八代之說,於此直無立足餘地,以時無韓氏,文亦自然乘勢而起,韓之於班,亦相師而不相非也。斯文在當時頗有力,略折古文派乖戾披猖之燄。
某於《聖哲畫像記》[264]中,韓、柳並尊,而對張廉卿[265]言:古文陽剛四家,莊子、揚雄、韓、柳是也,司馬反在陰柔之列,其餘三家,為劉向、歐陽修與曾鞏是。又嘗言古文之道,與駢體相通,古文須有漢賦氣,此意唯姚姫傳知之,惜力有未逮。又謂韓文實從揚、馬得來,馬指司馬相如,非子長也。又云:凡文宜求工切,即古文亦然,班、揚、韓、柳,其組織之工,匠心之密,大抵相同,惟未易以鹵莽求之,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彼作《歐陽生文集序》[266],將湖南文士納入桐城派中,吳南屏即大不謂然,舒燾[267]伯魯,年少工為駢文而已,亦強綴於桐城之末,不免為通人所笑。
古文須有漢賦氣,語非泛泛。自方望溪講古文,戒用六朝人藻儷俳語,及漢賦中板重字法,為一般耽空疏者所藉口,而文風日下,某為此語,直針對此輩而發,暗中掊擊望溪,仍自皎哉無疑。湘士中桐城遺毒不深,得此語之力不淺,而己所沾被提倡桐城文之譴責,亦略略減輕。
柳文在曩舉湖南三派中,皆有所沾丐,吳南屏聞人謂其文近柳,頗為色喜,杜仲丹[268]尤昌言學柳不諱。尋柳文在湘,比之別家傳誦較廣,而且有湘西自行雕刻之本子流布。吾初讀柳文,即是永州本,相依至老未脫手,此緣子厚曾官永州十年,猶柳州亦有宋刊紹興版本,除文章光豔外,且本於部民愛戴,勢出自然,毫不足怪云。
道光末造,平湖張金鏞海門督湖南學政,其人宿學高懷,提振風雅,大有文翁[269]入蜀氣象。所有王闓運、嚴咸[270]、向師棣[271]、蔡毓春[272]、鄧輔綸[273]之徒,皆出門下,一時雲蒸霞蔚,勃焉興起,所刊行之試牘,名曰《湘雋小錄》,中無一首八股文字,凡氣度之美,詞翰之高,在各省學政之比較下,幾絶無而廑有,吾少時摩挲不置,惜不見此書已越六十餘年矣。吾憶光緖中葉,侯官張亨嘉燮鈞,繼長湘學政,彼其重視古學,一如海門前任規模,而王景莪[274]、曾熙[275]、鄭沅[276]、熊希齡之徒出,湘風於焉再振。茲二老者,後先輝映,與湖南文風之提高,影響最大,因特珍重著錄如右。
嘗論湖南文風,所由長養而唱導者,有二源焉,一源出於功令,一源出於鄉老。〔此包括山長及私塾老師。〕實則鄉老也者,即自始卵育於功令,而退居大小師資,又無在不受學政指揮,質而言之,一源而已。以云學政,除右舉二張,功養深淳號為絶特者外,吾所親歷而嚮往,有元和江標。標固辭賦之雄,而蒞湘適値甲午、庚子二變之交,[277]於時張皇號召之職志,左為詞章,而右乃洋務。爾時所謂洋務,由考生看來,不啻以吾國古代名墨萌芽,與泰西近今科技成就,兩相交織而成,如湘人魏源所撰《海國圖志》,允為恰合時好之經典著作。丁戊之間,江標發刊《湘學新報》,以舊式雕板線裝成之,不古不今,不中不西,唐才常、[278]楊守仁[279]等之論文居多,而本土白芙堂[280]之天元代數,亦雜厠其間,斯乃新舊交替之活生生標識,不失為劃時代之特殊怪相。由此一轉,即化為革命浪潮,“東方之怪鳥,鳴於東瀛,〔此為梁鼎芬[281]罵湖南學生語,亦包含楊度在內。〕”楊篤生混罵野雞政府、忘八官場之《游學譯篇》,亂流而出,壓倒輿論,於是吳南屏曩日標榜之古文,曹孟其已訾為酸氣太重,上不得臺盤,概與滿洲翎頂,忘八、野雞,同時灰飛煙滅以去,不見形影。時郭嵩燾之《洋務條議》,旣漸為人忘卻,前代古文家韓、柳之名,則絶非青年人所能與知,屈韓申柳,更從何談起?李愛伯讀柳文,覺子厚虎虎如生,此在江左士大夫或然,吾湘了不聞有此。
* * *
[1]淩廷堪:字次仲。安徽歙縣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官安徽寧國府教授。著有《校禮堂文集》、《校禮堂詩集》等。
[2]朱氏:指朱熹。
[3]《唐文粹》:唐代詩文選集,一百卷。姚鉉編。姚鉉(968—1020),字寶之。廬州合肥人。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及第。曾官起居舍人、京東轉運使等。
[4]權文公:權德輿卒諡文,後人稱為權文公。
[5]盧玉川:盧仝。盧仝,自號玉川子。
[6]皮襲美:皮日休,字襲美。
[7]此指《唐文粹》不收韓愈《平淮西碑》碑文,而收段文昌作的碑文而言。
[8]考亭:朱熹晚年定居建陽考亭,故世稱朱熹為考亭。
[9]摯虞(?—311):字仲洽,京兆長安人。歷秘書監、衛尉卿、光祿勳、太常卿等,遭亂餓死。著有《文章流別志論》等。與作《文心雕龍》的劉勰一樣,為著名文論家。
[10]熸:熄滅。
[11]洛、閩:洛學和閩學的合稱,即程朱理學。北宋程顥、程頤為洛陽人,南宋朱熹曾僑居、講學於福建(閩),因有此稱。
[12]沖遠:孔穎達。孔穎達,字沖遠,冀州衡水人。經學家。著有《〈周易〉正義》、《〈尚書〉正義》、《〈毛詩〉正義》、《〈禮記〉正義》等。
[13]叔明(932—1010):邢昺。邢昺,字叔明。曹州濟陰人。擢九經及第,官禮部尚書。經學家。所撰《〈論語〉注疏》、《〈爾雅〉注疏》、《〈孝經〉注疏》,均收入《十三經注疏》。
[14]儀徵阮氏:指阮元。
[15]惢:疑慮。
[16]枵腹:比喻空疏無學。
[17]枚、馬:漢代著名辭賦家枚乘、司馬相如的並稱。《文心雕龍·詮賦》:“漢初詞人,順流而作,陸賈扣其端,賈誼振其緒,枚馬播其風,王揚騁其勢。”
[18]庾、徐:庾信和徐陵。
[19]廬陵諸公:指歐陽修等人。歐陽修,吉州永豐人,自稱廬陵人。
[20]骫骳:委靡。此指衰落。
[21]范曄:撰《後漢書》。
[22]沈約:撰《宋書》。
[23]魏收:撰《魏書》。
[24]姚察(533—606):字伯審,吳興武康人。在陳代,任秘書監、領大著作、吏部尚書等職。在隋代任秘書丞。撰《梁書》、《陳書》,未竟而卒。後由其子姚思廉續成。
[25]彣彣彧彧:文彩盛貌。
[26]詆訶:詆毀;呵責;指責。
[27]傎:古同“顛”。
[28]元道州:元結,曾任道州刺史。
[29]獨孤:獨孤及。
[30]梁:梁肅。
[31]權:權德輿。
[32]安定:指梁肅。梁肅安定人。
[33]毘陵:指獨孤及。獨孤及晚年為常州刺史,常州古稱毘陵。梁肅出獨孤及之門。
[34]元相:指元稹。元稹曾於長慶二年拜平章事,即宰相。
[35]李:指李翺。
[36]皇甫:指皇甫湜。
[37]牛相:指牛僧孺。牛僧孺曾為宰相。
[38]沈下賢(?—831稍後):沈亞之。沈亞之,字下賢,吳興人。元和十年(815)進士。曾為秘書省正字。卒於郢州司戶參軍任上。
[39]杜牧之:杜牧,字牧之。
[40]皮襲美:皮日休。
[41]陸魯望:陸龜蒙。
[42]羅昭諫:羅隱。
[43]符厚之:符載,字厚之。
[44]李元賓:李觀。李觀,字元賓,貞元八年(792)進士。官太子校書郎。
[45]白傅: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世稱白傅。
[46]歐陽行周(757—802):歐陽詹。歐陽詹,字行周,泉州晉江人,貞元八年(792)進士,官國子監四門助教。
[47]李衛公:李德裕。李德裕逝世後被追封為衛國公。
[48]文壇傀儡:指曾國藩。
[49]末流:指桐城派。
[50]君卿:杜佑,字君卿。
[51]儲、茅:儲欣、茅坤。
[52]錢衎石:錢儀吉,字衎石。
[53]劉恭甫(1838—1882):劉壽曾。劉壽曾,字恭甫,一字芝雲,江蘇儀征人。劉文淇之孫,劉毓崧之子。同治三年、光緒二年兩中副榜貢生。曾受曾國藩之聘,入書局校勘群籍。著有《傳雅堂集》。
[54]齮齕:毀傷;陷害;傾軋。
[55]黃長睿:黃伯思。北宋書法家、書學理論家。
[56]黃蕘圃(1763—1825):黃丕烈。黃丕烈,字紹武,號蕘圃(夫),又號復翁,江蘇長洲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舉人,官主事。
[57]顧千里(1766—1835):顧廣圻。顧廣圻,字千里,號澗薲,元和人。諸生。工經史、小學、天文、算術、輿地、詩文等。
[58]唐仁壽(1829—1876):字端甫,號鏡香,浙江海寧人。諸生。師事錢泰吉。究心六書、音韻之學。讎校經史,文字疏訛舛漏者,毛髮差失皆辨之。生平所為書皆未就。好藏書,購書達數萬卷,多秘笈珍本。
[59]錢警石:錢泰吉。錢泰吉,字輔宜,號警石,又號深廬,浙江嘉興人。
[60]蘇子美:蘇舜欽。
[61]引文有刪節,因原文在本編已別見故。——章士釗原注。
[62]楊大年:楊億。楊億乃北宋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
[63]梁周翰(929—1009):字元褒,鄭州管城人。後周廣順二年(952)進士,入宋官至翰林學士,與高錫、柳開、范杲等提倡恢復古代淳實文風,開宋代古文運動之先聲,時有“高梁柳范”之稱。著作有《翰苑制草集》。
[64]軻、雄:孟軻、揚雄。
[65]李讓夷:字達心,隴西人。唐武宗時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撰《唐敬宗實錄》。據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二上《實錄類》:“《唐敬宗實錄》十卷,唐李讓夷等撰。起長慶四年甲辰即位,止寶曆二年丁未,凡三歲。武宗會昌中,詔史官陳商、鄭亞同修,讓夷監修,書成上之。”
[66]選懦:柔弱怯懦。《後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東號子麻奴》:“今三郡未復,園陵單外,而公卿選懦,容頭過身。”
[67]韓洎:生卒年及字、号不詳。京兆長安人。唐朝宰相韓休裔孫。進士及第。韓溥弟。
[68]韓溥:生卒年不詳。韓洎兄。後周顯德初進士及第。入宋,官庫部員外郎、知華州。
[69]五鳳樓手:五鳳樓,古樓名。唐在洛陽建五鳳樓,玄宗曾在其下聚飲,命三百里內縣令、刺史帶聲樂參加。梁太祖朱溫即位,重建五鳳樓,去地百丈,高入半空,上有五鳳翹翼。見《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四《元德秀傳》。後喻文章巨匠為造五鳳樓手。
[70]方植之:方東樹。
[71]管異之:管同。
[72]梅伯言:梅曾亮。
[73]方、劉、梅、管:方東樹、劉開、梅曾亮、管同,皆姚鼐弟子,被稱為姚門四傑。見方寧勝:《劉開傳略》,楊懷志主編:《清代文壇盟主桐城派》,第79頁。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4]夏畦:夏天在田地裏勞動的人。《孟子·滕文公下》:“脅肩諂笑,病於夏畦。”朱熹《集注》:“夏畦,夏月治畦之人也。”
[75]孫僅(969—1017):蔡州汝陽人,曾官給事中。
[76]景《序》:即張景《序言》。
[77]抱經先生:盧文弨。盧文弨,號抱經。
[78]竹汀先生:錢大昕。錢大昕,號竹汀。
[79]吳騫(1733—1813):字槎客,號兔牀,浙江海寧人,貢生。
[80]蘇舜欽:字子美。
[81]張文節(?—1028):張知白。張知白,字用晦。滄州清池人。中進士第。宋真宗末年知亳州,仁宗朝官至宰相,諡文節。
[82]竄士名:給豪士安置個名字。竄,措,安置。
[83]區區:勉強。
[84]苦矉:人已疲困猶張其目。
[85]賦數踦隻:命運不順當。《漢書》卷七十《段會宗傳》:“亦足以復雁門之踦。”顏師古注引應劭曰:“踦,隻也。會宗從沛郡下為雁門,又坐法免,為踦隻不偶也。”
[86]梁堅:不詳。《宋史》卷三百三《滕宗諒傳》:“御史梁堅劾奏宗諒……。”是否即此梁堅,存疑。
[87]舅氏:舅父,指宋太尉王旦之侄王質。蘇舜欽母為王旦長女,故稱王質舅。王質(1001—1045),字子野,大名莘人,王祜孫。賜進士及第。判尚書刑部、吏部南曹,出知蔡州。
[88]決:通“缺”。
[89]旁午:交錯;紛繁。《漢書》卷六十八《霍光傳》:“受璽以來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節詔諸官署徵發。”顏師古注:“一從一橫為旁午,猶言交橫也。”
[90]羊、泓:袁羊、韋泓。袁羊:《世說新語·排調》之三十六:“袁羊嘗詣劉恢,恢在內眠未起。袁因作詩調之曰:‘角枕粲文茵,錦衾爛長筵。’”劉恢,当作“劉惔”。韋泓:《晉書》卷七十《應詹傳》:“初,京兆韋泓喪亂之際,親屬遇饑疫並盡,客遊洛陽,素聞詹名,遂依託之。詹與分甘共苦,情若弟兄。……詹卒,(韋泓)遂製朋友之服,哭止宿草,……祭詹終身。”
[91]髭斷反蝟茁:長鬚斷了,留下短的反似蝟毛叢生。
[92]草竊:掠奪;盜竊。《尚書·微子》:“殷罔不小大,好草竊姦宄。”孔傳:“草野竊盜又為姦宄於內外。”
[93]丁晉公:丁謂。曾被封為晉國公。
[94]晉公頃起夔漕:指丁謂曾任夔州路轉運使。《宋史》卷二百八十三《丁謂傳》:“還,上茶鹽利害,遂為轉運使,除三司戶部判官。峽路蠻擾邊,命往體量。還奏稱旨,領峽路轉運使,累遷尚書工部員外郎,會分川峽為四路,改夔州路。”
[95]尹源(996—1045):字子漸,河南人,尹洙之兄。官至太常博士。著有《幕中集》等。
[96]尹洙(1001—1047):字師魯。河南(今河南洛陽市)人。世稱河南先生。曾任太子中允,累遷至右司諫。著有《河南先生文集》。
[97]朱震(1072—1138):字子發,世稱漢上先生,湖北荊門人。政和五年(1115)進士,曾任縣令、州官,後來官至給事中、翰林學士。朱熹《太極图通書後序》:“按漢上朱震子發,言陳摶以《太極圖》傳種放,放傳穆修,修傳先生。”
[98]草章:疑为:“章草”。
[99]李懷琳:洛陽人。生卒年不詳,活動於公元七世紀,唐代書法家。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載:“李懷琳,洛陽人,國初時好為偽跡。其《大急就》稱王書,及七賢書假云薛道衡作敘,及竹林敍事,並衛夫人‘咄咄逼人’,嵇康《絕交書》,並懷琳之偽跡也。”
[100]伯英:張芝。張芝,東漢書法家。字伯英,有草聖之稱。
[101]李陽冰:生卒年不詳,約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唐代書法家。字少溫,京兆人。官至少監。
[102]王虛舟(1668—1739):王澍。王澍,字若林,號虛舟,江蘇金壇人。康熙五十一年進士。官至吏部員外郎。
[103]陳說之:北宋時閩人,《楚辭》研究學者。黃靈庚:《〈楚辭〉十七卷成書考辯》:“王逸《楚辭章句》十七卷本大概出現在五代、北宋初期,及至北宋仁宗天聖時期,閩人陳說之將《楚辭章句》十七卷篇次,按照作者時代先後為次重新調整,這便是現存王逸《楚辭章句》十七卷本的來歷。”見《復旦學報》2008年第3期。
[104]侘傺:失意而神情恍惚的樣子。
[105]修門:楚國郢都的城門。
[106]宋湘(1756—1826):字煥襄,號芷灣,廣東嘉應人。嘉慶四年(1799)進士,官至湖北糧道。
[107]吳榮光(1773—1843):字伯榮,號荷屋,別號可庵、拜經老人、白雲山人,廣東南海人。嘉慶四年進士。官至湖南巡撫。
[108]張錦芳(約1743—約1796):字粲夫,又字藥房,號花田。廣東順德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工書畫,喜金石文字。與黎簡、黃丹書、呂堅號稱“嶺南四家”。
[109]謝蘭生(1760—1831):字佩士,號澧浦、里甫、理道人,廣東南海人。主廣州粵秀、越華書院和肇慶端溪書院講席,任羊城書院山長。受兩廣總督阮元所聘,任《廣東通志》總纂。
[110]大昭(1744—1813):錢大昭。錢大昭,字晦之,又字竹廬。江蘇嘉定人。錢大昕弟。嘉慶元年舉孝廉方正。師事其兄,於經、史皆有造詣。著有《〈廣雅〉疏義》、《〈兩漢書〉辨疑》等。
[111]康崑崙:唐代宮廷樂師,西域康國人。生卒年不詳,活動在唐德宗至憲宗時期。善彈琵琶。成名後,向琵琶家段善本學藝。段善本認為康崑崙琵琶技藝太雜,且帶邪聲。要求他十年不近琵琶,徹底忘記過去所學。康崑崙接受要求,十年後才向段善本學習。終成琵琶大師。
[112]不獨則不誠,不誠則不形:《荀子·不苟》:“善之為道者,不誠則不獨,不獨則不形,不形則雖作於心,見於色,出於言,民猶若未從也,雖從必疑。”所引與原文有異。
[113]蘇長公:蘇軾。
[114]邯鄲淳之見東阿王:邯鄲淳(132—?),字子叔,潁川人,工文學、書法;東阿王,指曹植,曾封東阿。植初得淳甚喜,延入坐,不先與談。時天暑熱,植澡訖,傅粉,遂科頭拍袒,胡舞五椎鍛,跳丸擊劍,誦俳優小說數千言訖。乃更衣整儀,與淳評說混元造化,縱談伏羲以來賢聖、名臣、烈士的優劣等。暮歸,淳歎曹植為“天人”。事見《三國志》卷二一《王粲傳》注引《魏略》。
[115]李鍇之遇梁武帝:李鍇,應為“李諧”。李諧(496—544),頓丘人,東魏(北齊)吏部尚書李平之子。少俊爽,有才辯。《北史》卷四十三《李諧傳》:“諧字虔和,幼有風采。……襲父先爵彭城侯。文辯為時所稱,歷位中書侍郎。天平末,魏欲與梁和好,朝議將以崔㥄為使主。㥄曰:‘文采與識,㥄不推李諧……。’於是以諧兼常侍、盧元明兼吏部郎、李業興兼通直常侍聘焉。梁武使朱异覘客,异言諧、元明之美。諧等見,及出,梁武目送之,謂左右曰:‘朕今日遇勍敵,卿輩常言北間都無人物,此等何處來?’謂异曰:‘過卿所談。’”
[116]于于:自得貌。《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成玄英疏:“于于,自得之貌。”
[117]欽明文思安安:語出《尚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
[118]賓於四門:語出《尚書·舜典》:“賓於四門,四門穆穆。”孔安國傳:“穆穆,美也。四門,四方之門。舜流四凶族,四方諸侯來朝者,舜賓迎之,皆有美德,無凶人。”
[119]納於大麓:語出《尚書·舜典》:“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孔安國傳:“麓,錄也;納,舜使大錄萬機之政,陰陽和,風雨時,各以其節,不有迷錯愆伏,明舜之德合於天。”
[120]潛龍勿用:語見《周易·乾卦》:“初九,潛龍勿用。”
[121]“體仁足以長人”二句:語見《周易·乾卦》:“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孔穎達疏:“言君子之人,體包仁道,泛愛施生,足以尊長於人也。……言君子能使萬物嘉美集會,足以配合於禮,謂法天之亨也。”
[122]起八代之衰:語見蘇軾《韓文公廟碑》:“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八代”,指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
[123]禹、稷、顏子:禹,大禹,夏朝建立者。稷,后稷,周部族始祖。顏子,顏淵,孔子弟子。
[124]鏤肝鉥腎:形容刻苦用功。鏤,雕刻。鉥,長針。
[125]深源(?—362):殷浩。殷浩,字淵源(唐人避諱作深源),陳郡長平人。晉穆帝永和六年(350)為中軍將軍。八年(352)率眾北伐,敗績,被廢為庶人。
[126]崔浩刊史之災:《魏書》卷三十五《崔浩傳》:“真君十一年六月誅浩,清河崔氏無遠近,範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皆浩之姻親,盡夷其族。初,郤標等立石銘刊國記,浩盡述國事,備而不典。而石銘顯在衢路,往來行者咸以為言,事遂聞發。”
[127]熙寧偽學之禁:指王安石變法時的一些文化專制之舉。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二十九《神宗·熙寧五年春正月》條:“上曰:‘經術今人人乖異,何以一道德,卿有所著,可以頒行,令學者定於一。’”卿,指王安石。熙寧為宋神宗年號。
[128]韓退之晚列朝參:韓愈晚年還朝任國子監祭酒,又升任兵部侍郎,後轉吏部侍郎。
[129]莊、屈之荒唐:指《莊子》多用寓言,而屈原作品中又多神話。
[130]嗒然:形容身心俱遺、物我兩忘的神態。
[131]藹如:和藹可親的樣子。韓愈《答李翊書》:“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132]蟬嫣:連續不斷。《漢書》卷八十七上《揚雄傳上》:“有周氏之蟬嫣兮,或鼻祖於汾隅。”顏師古注引應劭曰:“蟬嫣,連也,言與周氏親連也。”
[133]的的然:明白,昭著。
[134]“君子深造之以道”句:語見《孟子·離婁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
[135]孫復(992—1057):字明復,晉州平陽人。因居泰山講學,人稱“泰山先生”,石介等師事之。為范仲淹、富弼等舉薦,除秘書省校書郎,國子監直講。著作有《〈春秋〉尊王發微》、《孫明復小集》等。
[136]商寶意(1701—1767):商盤。商盤,字蒼雨,號寶意,浙江會稽人。雍正八年(1730)進士,初以知縣用,後任雲南元江府知府。隨軍征緬甸,病卒於塗。
[137]畢秋帆(1730—1797):畢沅。畢沅,字纕蘅,號秋帆,江南鎮洋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進士。官至陝西巡撫、湖廣總督。
[138]《禮記·樂記》:“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
[139]鄭箋、孔疏:鄭玄箋,孔穎達疏。
[140]《論語·憲問》。
[141]噂沓:冗長拖沓。
[142]或謂笑歐九乃原父,原父名敞,有《公是集》,貢父名攽,有《公非集》。——章士釗原注。
[143]廬陵:歐陽修。
[144]嚴禮堂:應為“徐斐然”。“子才病在貪多務得”等語,在徐斐然的《書隨園文鈔目錄後》。見《國朝二十四家文鈔》之二十四卷首。
[145]文明以止:語出《周易·賁卦·彖傳》“文明以止,人文也。”
[146]其風肆好:語出《詩經·大雅·嵩高》:“吉甫作頌,其詩孔碩,其風肆好。”
[147]辭尙體要:語出《尚書·畢命》:“政貴有恆,辭尚體要。”孔傳:“政以仁義為常,辭以理實為要,故貴尚之。”
[148]文從字順:韓愈《南陽樊紹述墓誌銘》:“文從字順各識職,有欲求之此其躅。”《韩愈全集校注》(五),第2640页。
[149]醇然後肆:韓愈《答李翊書》:“吾又懼其雜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後肆焉。”《韩愈全集校注》(三),第1454页。
[150]參之太史以著其潔:語見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151]阮芸臺:阮元,號芸臺。
[152]《咸》、《韶》:堯樂《大咸》與舜樂《大韶》的並稱。後泛指古樂。
[153]淄、澠:淄水和澠水的並稱。皆在今山東省。相傳二水味各不同。比喻性質截然不同的兩種事物。
[154]汪鈍翁:汪琬,號鈍翁。
[155]陸宣公:陸贄。
[156]豪奪兵權者:指曾國藩。
[157]太華:西嶽華山。
[158]少室:山名。在河南登封縣北,嵩山西。東太室,西少室,相距約七十里,總名嵩山。
[159]唐虞之際,於斯為盛:語出《論語·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160]儻:希望。
[161]歸更太孺人之憂:乾隆五十九年(1794),張惠言母姜氏去世,他回家居喪。
[162]魯斯客湖南北:乾隆五十九年,錢伯坰至武昌入湖廣總督畢沅幕。
[163]參差:陰差陽錯。
[164]覢:忽然出現。
[165]役役:奔波。
[166]繇:閒適貌。
[167]攸攸:迅疾貌;急速貌。《周易·頤卦》“虎視眈眈,其欲逐逐,無咎。”陸德明釋文:“逐逐…… 薛云速也。子夏傳作‘攸攸’。”
[168]冥冥:高遠貌。《楚辭·九辯》:“堯舜之抗行兮,瞭冥冥而薄天。”
[169]惓惓:懇切貌。宋玉《神女賦》:“褰余幬而請御兮,願盡心之惓惓。”《昭明文選》卷一九。
[170]北海(678—747):李邕。李邕,字泰和,廣陵江都人,曾任北海太守,故稱李北海。工書法。
[171]斗筲:指氣度狹小、見識淺陋的小人。
[172]陸祁孫:陸繼輅。
[173]廬陵:歐陽修。
[174]眉山:蘇氏父子。
[175]南豐:曾鞏。
[176]新安:朱熹。朱熹,婺源人,婺源於梁、陳時為新安郡。
[177]震川:歸有光。
[178]荊川:唐順之。
[179]遵巖:王慎中。
[180]劉、王兩文成:明朝的劉基、王守仁。兩人皆諡文成。
[181]朱梅崖:朱仕琇。
[182]彭秋士(1742—1785):彭績。彭績,字其凝(其疑),號秋士,長洲人。一生布衣,絕意科舉。窮困客死他鄉。著有《秋士先生遺集》。
[183]薛玉堂(1757—1835):字又州,號畫水,四川蒼溪人,居江蘇無錫。乾隆六十年(1795)進士,官慶陽知府。工詩文,善書法。
[184]班固所稱炳焉與三代同風:班固《兩都賦序》:“蓋奏御者千有餘篇,而後大漢之文章,炳焉與三代同風。”《昭明文選》卷一。
[185]乘韋之先:四張熟牛皮。乘,四;韋,熟牛皮。《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注:“古者將獻遺於人,必有以先之。”
[186]盛子履(1771—1839):盛大士。盛大士,字子履,號逸雲,又號蘭畦道人,江蘇鎮洋人。嘉慶五年(1800)舉人,官山陽教諭。著有《溪山臥遊錄》等。
[187]褎然:傑出貌。此意為赫然。
[188]有序而有物:即“言有物”、“言有序”。《周易·家人卦》之《象》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周易·艮卦》爻辭“六五”曰:“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189]不祀:無人奉祀,比喻亡國或絕後。《左傳·文公五年》:“臧文仲聞六與蓼滅,曰:‘皋陶、庭堅不祀忽諸。’”
[190]梅賾:字仲真。東晉汝南人。曾任豫章內史。因獻《古文尚書》而聞名。但學術界懷疑所獻為偽書。
[191]邵子:指邵雍。
[192]《石鼓文》: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現於唐初,共十枚。石鼓文多認為是秦刻,但也有認為是周刻、漢刻、晉刻、北魏刻、宇文周刻的。主宇文周刻說為金人馬定國。《金史》卷一百二十五《馬定國傳》:“《石鼓》自唐以來無定論,定國以字畫考之,云是宇文周時所造,作辯萬餘言,出入傳記,引據甚明,學者以比蔡正甫《燕王墓辯》。”明代顧炎武於《金石文字記》支援馬定國這種說法。陸繼輅認同顧炎武的說法,主宇文周刻說。見劉星、劉牧:《石鼓詩文復原譯釋》,貴州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版。
[193]陋儒編詩不收入:語出韓愈《石鼓歌》。
[194]玉谿生:李商隱。
[195]衛宏:字敬仲,漢光武帝時為議郎。著有《漢儀》四篇、《古文官書》一卷。此處“《官書》”,即《古文官書》。
[196]江、鮑:江淹、鮑照。
[197]李申耆:李兆洛。
[198]屈侃甫(1768—1835):屈軼。屈軼,字侃庭(一作侃存),一字侃甫。常熟人。貢生,署南匯訓導,改兵馬司副指揮。嗜藏書,室名有“享帚山房”,家藏書盈二萬卷,皆善本。工古文辭,尤習掌故。著有《耆獻答客問》、《永安耆獻狀》、《享帚山房集》等。
[199]《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傳》:“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為其先詐力,而後仁誼也。”
[200]江都:指董仲舒。董仲舒曾為江都相。《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傳》:“天子以仲舒為江都相,事易王。”
[201]忮心:猜忌之心。
[202]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見《詩經·邶風·雄雉》。
[203]王逸《楚辭章句》:“班孟堅序云:‘昔在孝武,博覽古文,淮南王安敘《離騷傳》。以《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可見,淮南王劉安曾作《離騷傳》,“《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則出自劉安《離騷傳》。關於劉安作《離騷傳》,見《漢書》卷四十四《淮南王傳》:“初,安入朝,獻所作《內篇》,新出,上愛秘之。使為《離騷傳》,旦受詔,日食時上。”
[204]夷猶:從容自得。
[205]鬯遂:暢遂。鬯,通“暢”。謂生物生長舒肆旺盛。曾鞏《移滄州過闕上殿劄子》:“六朝順敘,百嘉鬯遂。”
[206]圭瓚:古代的一種玉制酒器,形狀如勺,以圭為柄,用於祭祀。《尚書·文侯之命》:“平王錫晉文侯秬鬯圭瓚。”孔傳:“以圭為杓柄,謂之圭瓚。”
[207]“說者謂”等句:說者,指劉聲木。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卷十二:“(朱仕琇)下摹柳州,而筆性滯鈍,能沉著而不能軒翥。”軒翥:飛舉。《楚辭·遠遊》:“雌蜺便娟以增撓兮,鸞鳥軒翥而翔飛。”洪興祖《補注》:“《方言》:翥,舉也。楚謂之翥。”
[208]高雨農(1774—1841):高澍然。高澍然,字雨農,福建光澤人。嘉慶六年(1801)舉人。官至內閣中書。
[209]寶廷(1840—1890):初名寶賢,字少溪、竹坡、仲獻,號難齋、偶齋。清宗室。同治七年(1868)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內閣學士。
[210]解首:解元。此指鄭孝胥。鄭孝胥於光緒八年(1882)中舉,中福建省鄉試解元。下面的《雜詩》,即出自鄭孝胥《海藏樓雜詩》之七。
[211]高鳳岐(1858—1909):字嘯桐,號愧室,福建長樂人。光緒八年(1882)舉人,官至梧州知府。工古文詞。
[212]陸爾奎(1862—1935):字浦先,號煒士,陝西高陵人。光緒十七年(1891)入京,曾在天津北洋學堂、上海南洋公學任教。為老版《辭源》主編,是中國近代第一位辭書編纂家。
[213]蒲梢:古代駿馬名。《史記》卷二十四《樂書》:“後伐大宛,得千里馬,馬名蒲梢。”裴駰《集解》引應劭曰:“大宛舊有天馬種,蹋石汗血,汗從前肩膊出如血,號一日千里。”
[214]駃騠:良馬名。《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駿良駃騠,不實外廏。”
[215]王:指王先謙,他曾編撰《續古文辭類纂》。
[216]絜非仕歷見上部卷十二《弘農令府君石表辭》,可參閱。——章士釗原注。
[217]左、馬:左丘明、司馬遷。
[218]崖岸:矜莊;孤高。曾鞏《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誌銘》:“公平居樂易,無崖岸,及至有所特立,人固有所不能及者。”
[219]炳蔚:形容文采鮮明華美。《周易·革卦》:“大人虎變,其文炳也……君子豹變,其文蔚也。”
[220]萬承蒼,字宇光,號孺廬,江西南昌人,康熙五十二年癸巳進士。——章士釗原注。
[221]三獨坐:漢御史中丞、司隸校尉與尚書令,朝會時坐皆專席,故號“三獨坐”。後泛指高官顯宦。亦省作“三獨”。《晉書·傅玄傳論》:“位居三獨,彈擊是司,遂能使台閣生風,貴戚斂手。”
[222]四先生:此指“商山四皓”。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博士: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里季吳實、甪里先生周術。他們隱居於商山,曾經向漢高祖劉邦諷諫不可廢去太子劉盈。後人用“商山四皓”來泛指有名望的隱士。“四先生”亦指同一時代或地域或師門四位道德文章受人稱許者的合稱。如嘉定四先生、程門四先生、雁蕩四先生等。
[223]高密:指汉代郑玄。郑玄是山东高密人。江藩《汉学师承记·钱大昕》:“以汉儒拟之,在高密之下。”
[224]石城書:指白帝城托孤。石城指白帝城,蜀漢時稱永安。在今四川奉節東。杜甫《虎牙行》:“壁立石城橫塞起。”蕭滌非注:“石城指白帝城,因在山上,故名石城。”《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章武三年(223)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225]惲子居:惲敬。
[226]趙彥偁(1819—1881):字記樓,號君舉,別號辛庵。江蘇鎮江人。郡增監生。潛心經傳諸子,精天文、數學、書法、金石。青年時代設館教讀。咸豐九年(1859)起在浙江、江西、揚州、江陰等地作幕僚,幫助試官評閱試卷。著作甚多,經亂散失,僅存《學小辨齋筆記》、《辛庵語》、《丹徒碎語》、《三願堂古文僅存》、《三願堂古近體詩》,合稱《積微精舍遺著五種》。
[227]翁瓶廬:翁同龢。翁同龢,號瓶廬居士。
[228]王湘綺:王闿運。
[229]本師:指姚鼐。劉開師從姚鼐。
[230]陳碩士:陳用光。陳用光,字碩士。江西新城人。嘉慶六年(1801)進士。官至禮部左侍郎,提督福建、浙江學政。著有《太乙舟文集》、《衲被錄》等。
[231]左仲甫(1751—1833):左輔。左輔,字仲甫,一字蘅友,號杏莊,江蘇陽湖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進士。官至湖南巡撫。工詩詞古文,著有《念菀齋詩詞古文書牘》五種。
[232]匡、劉:匡衡、劉向。皆西漢學者,兼善文學,常用經義議論政治得失。
[233]莊辛:戰國時楚國大臣。莊辛知道楚國處境危險,諫楚襄王,襄王不聽,莊辛憤而去楚。後秦侵佔楚地,襄王后悔未聽莊辛之言,使人召莊辛回國,並向莊辛問計。莊辛分析當時形勢,認為“亡羊補牢,未為遲。”《戰國策·楚四》詳細記敘了這個故事。
[234]詛楚文字:秦國石刻。內容為秦王祈求天神制克楚兵,復其邊城,故後世稱“詛楚文”。據考證,約為秦惠文王和楚懷王時事。
[235]曾賓谷(1760—1831):曾燠。曾燠,字庶蕃,一字賓谷。江西南城人。官至貴州巡撫。工詩、駢文、書畫。
[236]柳仲塗:柳開。
[237]拜臺:舊時謂演員於戲演完時由二人戴紗帽、穿紅袍向臺前、臺後作揖致禮。
[238]二典:指《堯典》、《舜典》。
[239]奏記崔大卿:指柳宗元《上大理崔大卿應制舉不敏啓》,《柳宗元集》卷三十六。崔大卿指崔儆,此《啓》柳宗元未中博學宏詞時作,求崔儆再撫薦。
[240]矞皇:輝煌;光輝。
[241]婢學夫人:婢女學作夫人,比喻刻意去學,卻總不能像。
[242]青田:劉基,青田人。
[243]文憲:宋濂,諡文憲。
[244]正學:方孝孺。世稱方孝孺“正學先生”。
[245]王、李:王世貞、李攀龍。
[246]歸、唐:歸有光、唐順之。
[247]《左·哀七年》:吳敗齊師於艾陵,至繒,召魯哀公而徵百牢。季康子使子貢以《周禮》說太宰嚭,乃得止。注:賈逵曰:《周禮》,王令諸侯享祀,十有二牢,上公九牢,侯伯七牢,子男五牢。釗案:吳本伯爵,合諸侯廑得用七牢,今魯以百牢見徵,可見吳之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為何如也。——章士釗原注。
[248]劉子玄:劉知幾,著有《史通》。
[249]魏叔子:魏禧。
[250]袁簡齋:袁枚。
[251]李卓吾:李贄,號卓吾。
[252]林西仲:林雲銘。林雲銘,字西仲,福建侯官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官徽州府通判。
[253]過商侯:過珙。過珙,字商侯,清代錫山人,編有《詳訂古文評注全集》等。
[254]魏伯起:魏收,字伯起。著《魏書》。
[255]沈、任:沈約、任昉。
[256]唐張彥遠,字愛賓,河東人,引語出所著《歷代名畫記》。——章士釗原注。
[257]吳南屏:吳敏樹。
[258]周荇農(1814—1884):周壽昌。周壽昌,字應甫,一字荇農,號自庵等,湖南長沙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由編修累遷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光緒初罷官居京師,以著述為事,詩文、書、畫,俱負重名。著有《思益堂集》。
[259]王闓運(1833—1916):字壬秋,一字壬父,號湘綺。
[260]屠伯某氏:指曾國藩。
[261]潘、陸:潘嶽、陸機。
[262]語出韓愈《讀〈墨子〉》。《韓愈全集校注》(五),第2726頁。
[263]見曾國藩:《送周荇農南歸序》。
[264]《聖哲畫像記》:曾國藩作。
[265]張廉卿:張裕釗。張裕釗,字廉卿,湖北武昌人。為“曾(國藩)門四弟子”之一。
[266]《歐陽生文集序》:曾國藩作。歐陽生,指歐陽勳。歐陽勳(1827—1955),字子和,號功甫,湖南湘潭人。諸生。著有《秋聲館遺稿》。
[267]舒燾:字伯魯,湖南漵浦人,官戶部郎中,工詩文,著有《綠綺軒文鈔》。
[268]杜仲丹(1824—1901):杜貴墀。杜貴墀,字吉階,別號仲丹,巴陵人,舉人。
[269]文翁:《漢書》卷八十九《循吏傳·文翁傳》:“文翁,廬江舒人也。少好學,通《春秋》,以郡縣吏察舉。景帝末,為蜀郡守,仁愛好教化。”
[270]嚴咸(1840—1865):字受安,湖南漵浦人。咸豐七年舉人。河南布政使嚴正基之子。左宗棠督閩浙,嚴咸赴浙,請領一軍為推鋒,被拒。在軍中發狂病,乃歸里,旋自盡。著有《受庵詩鈔》。
[271]向師棣(1835—1865):字伯常,湖南漵浦人。諸生。官江蘇補用知縣。師事曾國藩,入曾國藩幕府,病卒。工古文辭。著有《涵古樓文鈔》。
[272]蔡毓春:字與循,湖南湘潭人。咸豐六年(1856)貢生。王闓運為其姐夫。
[273]鄧輔綸(1828—1893):字彌之,湖南武岡人。肄業於長沙城南書院,左宗棠歎為異材。咸豐元年(1851)中鄉試副榜,官浙江道員。與太平軍作戰,被劾免官。
[274]王景莪:應為“王景峨”。王景峨,湖南長沙府益陽縣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進士,以知縣即用。
[275]曾熙(1861—1930):湖南衡陽人。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緝,號俟園,晚年自號農髯。光緒二十九年(1903)進士,官兵部主事兼提學使及弼德院顧問,先後主講衡陽石鼓書院、漢壽龍池書院,任湖南教育會長。工詩文,擅書畫。
[276]鄭沅(?—1940年後):湖南長沙人,字叔進,號習叟,光緒二十年探花,光緒二十九年(1903)出任四川學政,辛亥革命後曾為總統府秘書,袁世凱稱帝乃以疾力辭。善書法。
[277]江標,吾於乙未之秋,及丁酉之冬,兩次逢場,其人俊俏風流,容觀甚美。標娶汪鳴鑾之妹嗚鳳,有文名,聞有建霞鳴鳳共賞之作印章,鈐於考卷,吾卻未見過。——章士釗原注。清補注:江標(1860—1899),字建霞,號師許。江蘇元和人。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光緒二十年(1894)任湖南學政。
[278]唐才常(1867—1900):字伯平,號佛塵,湖南瀏陽人,清末維新派領袖。戊戌政變後,去日本、南洋集資,回滬後創“自立會”,旋於漢口謀發動自立軍起義,事泄被捕就義。有《唐才常集》。
[279]楊守仁:湖南長沙人。原名毓麟,字篤生。光緒二十四年進士。1902年留學日本,先後與黃興、陳天華等發刊《遊學譯編》。參加組織拒俄義勇隊,組織暗殺團,加入同盟會。後於英國留學期間投海自沉。
[280]白芙堂:指丁取忠等編寫的《白芙堂算學叢書》。丁取忠(1810—1877),字肅存,號果臣,一號雲梧,長沙縣人。近代數學家。曾與學生共同編成數學巨著《白芙堂算學叢書》。
[281]梁鼎芬(1859—1919):字星海,一字心海、伯烈,號節庵。廣東番禺人。光緒六年(1880)進士。歷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曾因彈劾李鴻章,名震朝野。後應張之洞聘,主講廣東廣雅書院和江蘇鐘山書院。1917年參與張勳復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