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谷集
作者:汪克宽
诗文别集。八卷。元汪克宽撰。汪克宽(1304—1372),字德辅,一字仲裕,祁门(今属安徽)人。曾从胡炳文、吴仲迁等人学。元泰定帝泰定三年丙寅(1326),中江浙乡试。次年会试,论《春秋》与主司之见不合,被黜,南归,弃科举业,聚徒讲学,尽力于经学,笃志著述。以所居山谷环绕,称为环谷,人称环谷先生。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召至京师,与修《元史》,书成,将授官,以老疾辞。洪武五年卒,年六十九。汪以理学名世,当时推为史局布衣第一人,其学以朱熹为宗。其文持论谨严,词意明达,无支离迂怪之病;诗留存极少,而其中七言古诗数首,造语新警,颇近温庭筠、李贺之格。其集系清圣祖康熙(1662—1722)初其裔孙汪宗豫所辑,前列行状、年谱、墓表,又有孙枝蔚序,称《祁门三汪先生集》,系与其孙之集合为一编,因时代各异,四库馆臣分别著录。此集有清康熙中刊本,收入《四库全书》。
猜你喜欢的书
九转流珠神仙九丹经
题“太清真人述”。首有阙文。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认为本经即《黄帝九鼎神丹经》,于西汉末东汉初出世。经中之解,乃西汉至隋代人所解。述外丹术,与《周易参同契》等相一致。
三指禅
脉学著作。三卷。清·周学霆撰于1827年。周氏信仰佛道,尝谓:“医理无穷,脉学难晓。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并认为:“全身脉症,于瞬息间尽归三指之下”,故名《三指禅》。又自神其说,谓其脉学曾经“异人”指点而不同凡响。全书自总论以下共立八十一个论题,论述诊脉部位、方法及常见病证的脉象。周氏论脉,以缓脉为标,并以浮、沉、迟、数为四大纲,共列27脉,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各种脉象不同之点。论述各病能以脉诊结合病因、病理、证候,决定治法和方药,切于临床实用。50年代有排印本。
荀氏家传
十卷,《隋志》失载,两《唐志》史部传记类著录,后佚。前人尚无辑本。今从《三国志》袭松之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文选》注、《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太平御览》诸书辑得36条,勒为一卷。荀伯子,颍川颍阴人,事迹具《宋书》、《南史》本传。据《三国志·荀彧传》注及《宋书·荀伯子传》,知伯子乃荀彧之七世孙。荀彧,祖父荀淑,《后汉书》本传称淑乃荀子十一世孙,然则荀伯子乃荀子第十二世孙。《荀氏家传》所记,最早者为荀淑,最晚者为荀伯子。荀淑至荀伯子,凡十世。原书次序不可知,今依家传之体,将作者荀伯子直系父祖排列于前,伯子旁系父祖排列于后,概以昭穆先后为序。荀氏为颖川大族,在历史上曾经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影响当时的社会。《史通·採撰》云“至如江东五隽,始自《会稽典录》颖川八龙,出于《荀氏家传》。而修晋汉史者,皆征彼虚誉,定为实錄。苟不别加研核,何以详其是非。”从这段话里可以得到两点认识。第一,伯子对其父祖多有一溢美(这是可以理解的)。第二,修《后汉书》、《晋书》者,曾经取材于《荀氏家传》。
孟子注疏
经书注释。也称《孟子正义》。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十四卷。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清同治六年(1867)江西书局重校本影印。经文句读则采用近代著名国学大师蕲春黄季刚(侃)先生《白文十三经》断句。全书每卷分上、下两部分。书首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孟子正义》序、题辞解、校刊记序。本书是《十三经注疏》之十三。《十三经注疏》明代有监本和汲古阁本,因辗转翻刻,讹谬不少。但此书仍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今流传有眽望仙馆本。《孟子注疏题辞解》 见 《聂氏丛书》。
大藏圣教法宝标目
凡十卷。北宋王古撰,元代管主八续集。略称法宝标目、标目。内容系就整部之大藏经,依卷帙之顺序,解说各经之大纲。本书撰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乃此类目录书之嚆矢。第一卷至第六卷前半为大乘经律论,第六卷后半至第八卷前半为小乘经律论,第八卷后半至第九卷前半为圣贤集、传记、经录,第九卷后半为贞元译经,第十卷为宋代新译经。现行本系元代管主八之续集补订。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与法宝总目录均收有本书。[佛祖统纪卷四十六、阅藏知津卷四十四、宋史艺文志第一五八]
古林如禅师语录
四卷,清机如说,全威等记录。古林如禅师语录目次,像赞序启传,卷一上堂,卷二小参示众,卷三拈古颂古,卷四机缘六问像赞行实杂着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