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二十三

头门

东垣十书 【 元?李杲】

辨头痛证治大法

内证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感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入里实方罢。此又内外证之不同者也。

金匮真言篇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头项,故春气者病在头。又诸阳会于头面,如足太阳膀胱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直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病冲头痛;足少阳胆经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病头角额痛。夫风从上受之。风寒伤上,邪从外入,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池、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汗之则愈,此伤寒头痛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者,肠胃之所生,乃气虚头痛也。心烦头痛者,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乃湿热头痛也。如气上不下,头痛巅疾者,下虚上实也,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寒湿头痛也。如头半边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此偏头痛也。有真头痛者,甚则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有厥逆头痛者,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乃自地升天者也,然亦有三阴三阳之异。故太阳头痛,恶风,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为主。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苍朮、半夏、南星为主。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血虚头痛,当归、川芎为主。气虚头痛,人参、黄芪为主。气血俱虚头痛,调中益气汤,少加川芎、蔓荆子、细辛,其效如神。白朮半夏天麻汤,治痰厥头痛药也。清空膏,乃风湿热头痛药也。羌活附子汤,治厥阴头痛药也。如湿气在头者,以苦吐之,不可执方而治。先师尝病头痛,发时两颊青黄,眩运目不欲开,懒言,身体沉重,兀兀欲吐。洁古曰:此厥阴太阴合病,名曰风痰。以局方玉壶丸治之,更灸侠溪穴即愈。是知方者体也,法者用也,徒执体而不知用者弊。体用不失,可谓上工矣。

三阳头痛,羌活、防风、荆芥、升麻、葛根、白芷、柴胡、川芎、芍药、细辛、葱白连须,分两旋加。若阴证头痛,只用温中药足矣,乃理中姜附之类也。

风寒伤上,邪从外入,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或风寒之邪,伏留阳经,为偏正头痛,宜三五七散、芎辛汤、芎芷香苏散、如圣饼子。

心烦头痛者,病在膈中,乃湿热头痛也。宜清空膏、小清空膏,又用吐法。

厥逆头痛,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乃厥逆头痛也。羌活附子汤。

厥者逆也,邪气逆上阳经而作痛,甚则发厥,头痛齿亦痛。宜白附子散。

气血虚而邪气逆上为头痛。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两太阳穴痛甚,乃气虚头痛也,宜顺气和中汤、黄芪益气汤。

血虚头痛,自鱼尾上攻而为痛,宜当归补血汤、加味四物汤。眉尖后近发际曰鱼尾。

气血俱虚头痛,宜加味调中益气汤、安神汤。

大病后气虚头痛,四柱散,加茶一撮煎服。

大头痛

夫大头痛者,虽为在身之上,热邪伏于内,又感天地四时非节瘟疫之气所著,所以成此疾。至于溃裂脓出,而又染他人,所以谓之疫疠也。大抵足阳明邪热太甚,资实少阳,相火为之炽,多在少阳或在阳明,甚则逆传太阳,视其肿势在何部分,随其经而取之。湿热为肿,木盛为痛,此邪发于首,多在两耳前后,所先见出者为主为根,治之宜早,药不宜速,恐过其病。上热未除,中塞已作,有伤人命矣。此疾是自内而之外也,是为血病。况头部受邪,见于无形之处,至高之分,当先缓而后急。先缓者谓邪气在上,所著无形之分,既着无形,所传无定,若用重剂大泻之,则其邪不去,反过其病矣。虽用缓药,若急服之,或食前或顿服,咸失缓之体,则药不能升腾,除溃无形之邪。或药性味形状拟象服饵,皆须不离缓体,及寒药或炒或酒浸之类皆是也。后急者谓前缓剂已经高分泻邪,气入于中,是到阴部,入于中染于内之有形质之所。若药不速去反损阴分,此中治却为客热所当急也。治客以急,此之谓也。治主以缓,先缓谓也。谓阳邪在上,阴邪在下,各为本家,病不从先后,错其缓急,不惟不能解其纷,而复致其乱矣。此所以治主当缓,治客当急,谓阳分受阳邪,阴分受阴邪者,主也;阳分受阴邪,阴分受阳邪者,客也。凡所谓急者,当急去之,此治客以急也。假令少阳阳明之为病,少阳者谓邪出于耳前后也,阳明者首面大肿也,先以黄芩、黄连、甘草通炒剉煎,少少不住服呷之。或一剂毕,再用大黄或酒浸或煨,又以鼠黏子新瓦上炒,(口父)咀煎成,去柤,纳芒硝各等分,亦时时呷之。当食后用,徐得微利。若邪气已,只服前药;如不已,再服后药。依前次第用之,取利已却止。如阳明渴者,加石膏;少阳渴者,加枯蒌根。阳明行经,加升麻葛根、芍药之类,选而加之。太阳行经,加羌活荆芥防风之类,选而加之。并与上药相合用之,不可独用。散者,散也。此一节亦见病机气宜。大凡治杂病,先调其气,次疗诸疾,无损胃气,是其要也。若血受病,亦先调气,谓气不调则血不行。又气为之纲,夫也,夫不唱,妇不随也。如妇人病经,先柴胡以行经之表,次四物以行经之里,亦先气而后血也。不能饮而渴,不能食而小便黄或濇,皆因胃气虚而生热,有形之物不入,火炎上而渴,戊就癸而化,所以小便黄赤,或如枣汁,法当补买,以钱仲阳白朮散,干葛、木香、藿香等药治之。

丹溪心法 【 元?朱震亨】

偏头痛者,头半边痛者是也。

各种头痛证治

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诸经气滞,亦作头痛。

清空膏,治诸头痛。除血虚头痛不可治。

血虚头痛,自鱼尾上攻头痛,用芎归汤、古追涎药。

头风属痰者,多有热有风有血虚。在左属风,荆芥、薄荷;属血虚,川芎、当归;在右属痰,苍朮、半夏,属热,酒芩为主。又属湿痰,川芎、南星、苍朮。

偏头风在左而属风者,用荆芥、薄荷,此二味即是治之主药。有君臣佐使之分,凡主病者为君而多,臣次之,佐又次之,须要察其兼见何证而佐使之。如有痰,即以二陈汤治痰而佐之,他证皆仿此。又须察识病情,全在活法,出入加减,不可执方。

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宜清痰降火,用二陈汤,加白芷、川芎为主。

肥人多是湿痰,宜半夏、苍白朮。

瘦人是热与血虚,宜四物汤,加酒芩、防风。

劳役下虚之人似伤寒,发热汗出,两太阳穴痛甚。此相火自下冲上,宜补中益气汤,加川芎、当归;甚者加知母、黄蘗、蔓荆子、细辛。

头痛如破,酒炒大黄半两,茶煎服。

头痛连眼痛,此风痰上攻,须用白芷开之。

偏头痛者,头半边痛者是也。

如头半寒痛者,亦偏头痛也。

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朮,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如感冒头痛,宜防风、羌活、藁本、白芷。

如气虚头痛,宜黄芪、酒洗生地黄、南星,秘藏安神汤。

如风热在上头痛,宜天麻、蔓荆子、川芎、酒制黄芩。

如苦头痛,用细辛。

如形瘦苍黑之人头痛,乃血虚,宜当归、川芎、酒芩。

如顶巅痛,宜藁本、防风、柴胡。东垣云:顶巅痛,须用藁本,去川芎。

头风用热药者多,间有挟热而不胜热剂者,宜消风散、茶调散服之。

头风发动,顶后两项筋紧吊起痛者,看其人挟寒挟虚,宜三五七散。

《素问》论头风者,本于风寒,入于脑髓也。《本事方》论妇人患头风者,十居其半,或者妇人无巾以御风寒焉耳。男子间有患者。若经年不愈者,宜灸顖会、百会、前顶、上星等穴差。

头痛脉法

肾厥头痛,其脉举之则弦,按之则坚。

头痛左手脉数,热也;脉濇,有死血也。右手脉实,有痰积也。脉大是久病。

头眩

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湿痰者多宜二陈汤,火者加酒芩。挟气虚者相火也,治痰为先,挟气药降火。如东垣半夏白朮天麻汤之类。眩运不可当者,以大黄酒炒为末,茶汤调下即止;或用黑锡丹镇坠之,皆急则治其标也。火动其痰,用二陈加黄芩、苍朮、羌活散风行湿。

眩者,言其黑运转旋,其状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船之上,起则欲倒。盖虚极乘寒得之,亦不可一途而取轨也。又风则有汗,寒则掣痛,暑则热闷,湿则重滞,此四气乘虚而眩运也。

又或七情郁而生痰动火,随气上厥,此七情致虚而眩运也。淫欲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原,使诸气逆奔而上,此气虚眩运也。吐衄漏崩,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血虚眩运也。

要寻致病之因,随机应敌,其间以升降镇坠行气为最,不可妄施汗下,识者将有采薪之忧。

有早起眩运,须臾自定,日以为常者,正元饮下黑锡丹。

伤湿头运,肾着汤加川芎,名除湿汤。

疏风,川芎茶调散。

有痰,青州白丸子。

眩运者,中风之渐也。如肥白人气虚而挟痰者,四君子汤倍蜜炙黄芪,加半夏、橘红,或少加川芎、荆芥穗以清利头目也。黑瘦人二陈汤加片芩、薄荷,入竹沥、姜汁、童便服。

如痰盛而挟气虚者,二陈汤加人参、白朮、黄芪,或少加炮附子煎,入竹沥、姜汁服。

如体瘦血虚而痰火兼盛者,二陈汤合四物,加片芩、薄荷煎,入竹沥、姜汁、童便服。

如诸般眩运挟风,则加防风、荆芥、天麻、秦艽等药,挟热加片芩、黄连、栀子之类,挟寒加干姜、官桂、附子之属,无有不安者也。

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其痰也。此证属痰者多,盖无痰不能作眩也。虽有因风者,亦必有痰。又曰:火动其痰,二陈汤加黄芩、苍朮、羌活;挟气虚者,亦以治痰为主,兼补气降痰药。

头眩脉法

左手脉数热多,脉濇有死血。

右手脉实有痰积,脉大是久病。

久病之人,气血俱虚而脉大,痰浊不降也。

大头病

大头病乃湿热在高巅之上,用羌活及酒炒黄芩、酒蒸大黄,随病加减,切不可服降药。

卫生宝鉴 【 元?罗谦甫】

头痛

少阳头痛,脉弦细寒热:柴胡。

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白芷。

诸气虚、诸气血俱虚头痛:黄芪。

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半夏。

厥阴头痛项痛,其脉浮微缓,知欲入太阳病矣,必有痰。

少阴头痛,手三部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矣。

太阳头痛,恶风寒,并诸血虚头痛:川芎。

头风

头风为肝经,风盛木自摇动,故木克脾土,金来克之,是子能与母复雠也。使梳头有雪皮,见肺之证也,肺主皮毛。大便实,泻青丸主之;虚者,人参消风散主之。

头肿

头大,此邪热客心肺,上攻头目为肿盛。俗云:大头天行病。其证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治用《试效方》,宜人参羌活散,加葛根、葱白、生姜、紫苏汗之。自汗身痛者,九味羌活,普济消毒饮子或加防风、薄荷、川芎、当归身(口父)咀或大便硬,加酒煨大黄一钱或二钱以利之。如肿势盛大,宜针刺之。

世医得效方 【 元?危亦林】

头痛

痰厥头痛,宜上清白附子丸、定风饼子、芎辛导痰汤。真头痛者,其痛上穿风府,陷入泥丸宫,不可以药愈。朝发夕死,夕发朝死。盖头中人之根,根气先绝也。

脉法

头痛,浮滑易除,短濇不愈。

古今医统 【 明?徐春甫】

头痛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即愈。

有所劳倦,谷气衰少,脾气下陷,头痛发热,其或发热恶寒,寒热间作,或蒸蒸躁热,发于肌肉之间。始得之,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仁,风寒而生寒热,亦与伤寒相似。此李明之主于《内经》劳倦形气不足,《脾胃论》之所由作也。自内而之外热者然也。

补中益气汤,治内伤劳役,元气下陷发热,一切内虚之证。头痛加蔓荆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顶痛脑痛加藁本五分、细辛三分。诸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头痛有痰,沉重惰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五分,生姜三分。

一日太阳受病,邪在皮肤,故头项强痛,腰脊强。

凡瘟病发于三阳者多而三阴者少。脉浮头痛发热者,太阳也,宜人参羌活散,加葛根、葱白、生姜、紫苏汗之。自汗身痛者,九味羌活汤。大头瘟为天行邪气,客于太阳、阳明、少阳之经,头目俱肿而为病也。太阳病发于头上,并脑后下项,及日后赤肿者是也。治宜荆防败毒散,羌活、藁本行经。三阳经俱受邪,并发于头面耳鼻者,以普济消毒饮,或通圣散、消毒散;外用清凉救苦散敷之。

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

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饮五脏气郁之病,东垣论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之病,仲景伤寒、东垣六经之类是也。

风寒暑湿火热皆外邪,气血痰饮五脏之证皆内邪,宜随其气血痰饮、七情内火,分虚实寒热,而调其内治其外也。然气血而用补,宜用东垣之法。若《三因》等方,用附子以治气虚,此则从阳虚立意,非人身平和之血气也。若夫年久偏正头风者,多因内挟痰涎,风火郁遏经络,气血壅滞之证。然亦有血虚者,须宜分别以治之。

分经用药治头痛法

太阳头痛,恶风寒,川芎为引导。

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白芷。

少阳头痛,往来寒热而脉浮弦者,柴胡。

太阴头痛,体重痰实及腹痛,半夏。

少阴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逆为厥头痛,细辛。

厥阴头痛项痛,脉微浮缓,欲入太阳,其疾痊,然亦当用川芎。

气虚头痛,用黄芪。

血虚头痛,用当归。

气血俱虚头痛,黄芪、当归。

伤寒太阳头痛,麻黄汤、桂枝汤。

阳明头痛,白虎汤。

少阳头痛,小柴胡汤。

阳明头痛,大便多秘,或可下之。

太阴头痛,脉浮,桂枝汤;脉沉,理中汤。

少阴头痛脉浮微,麻黄附子细辛汤。

厥阴头痛,外伤本经,桂枝麻黄各半汤;呕而微吐清水,吴茱萸汤。

偏头风,诸家不分所属,故药多不效。

如因感冒而头痛者,宜加防风、羌活、藁本、葛根、升麻、柴胡之类。

风热上攻,天麻、蔓荆子、川芎、酒芩。苦头痛,加细辛。

痰厥痛,甚者吐之,火者清之散之,虚者补之。

壮实热痛,大便结燥者,大承气汤。

头面壅肿有热,脉弦数者,凉膈散去硝黄,加桔梗、枳壳、荆芥、薄荷。如顶巅痛者,宜加藁本、酒炒升柴。

面上红肿因气实连头痛者,胃风汤。

(口畜)鼻之法,则吐法之义也。经云:湿气在上,以苦吐之。故邪在胷中,服而吐之;邪在头上,(口畜)而嚏之。张子和点目出泪、(口畜)鼻流涕,皆同乎吐之义也。

眩运宜审三虚

肥人眩运,气虚有痰;瘦人眩运,血虚有火。伤寒吐汗下后,必是阳虚。故《针经》云:上虚则眩。此三者责其虚也。

眩运宜审四气

眩运挟风则有汗,寒则掣痛,暑则热闷,湿则重滞,此四气乘虚而眩运也。七情郁而生痰动火,气因上厥,此七情致虚而眩运也。淫欲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元,使诸气逆奔而上,此气虚眩运也。吐血或崩漏,肝家不能收摄劳气,使诸血失道,此血虚眩运也。要寻致病之因,随机应变其间,以镇坠下行为最,不可妄施汗下。

《玉机微义》云:眩运一证,皆称为上盛下虚所致,而不明言其所以然之故。夫所谓虚者,气血虚也;所谓盛者,痰涎风火也。原病之由,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当升阳补气;有血虚者,乃因亡血过多,阳无所附,当益阴补血,此皆不足之证。有因痰涎郁遏者,宜开痰导郁,重则吐下;有因风火所动者,宜清上降火;有因外感而得者,严氏虽分四气之异,皆当散邪,此皆有余之证也。

镇坠药治眩运须分标本

世所谓气不归元,而用丹药镇坠,沉香降气之法。香燥散气,其不归之气,岂能因此而复耶?凡用镇坠,所谓急则治其标也。若谓使气归元,必无是理。既曰归元,岂肯复作?凡镇坠少止又复眩者,此气未归元而未治其本也。要气归元,必求其本缓而治之。

经曰: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之动而为变者。岐伯历举病机一十九条,而属火者五,此非相火为病之出于脏腑者乎?考诸《内经》少阳病为瘛瘲,太阳病时眩仆,少阴病瞀暴瘖郁,冒不知人,非诸热瞀瘛之属火者乎?少阴呕逆,厥气上行;膀胱病冲头痛;太阳病厥气上冲胷,少腹,控睪引腰脊,上冲心;少阴病气上冲胷呕逆,非诸逆冲上之属火者乎?

头目眩运,眼前黑暗,如坐舟车兀兀欲吐者,痰也。

消渴数饮,其人必眩,背寒而呕者,因利虚故也。

头重

《玉机》谓人禀中和之气而生有三,曰元精,曰元气,曰元神。三者,本身中之真精真气真脉也。夫精乃脏腑之真元,非营血之比,故曰天癸。人之精血常不足,加之数夺其真,资化失则营气乃虚,虚则卫气不固,精滑脱,肾气竭,而阴微不能与胃气上升,以接清阳之气。故病多头重,或气痛弱而食少,元气下陷,脉即微弱,外散欲绝而虚洪,或见损脉。此实元精不足之所致,非有外感贼邪之病也。

经曰:因于湿,首如裹,声如从室中言。湿热不已,熏蒸于上,则头重目黄而鼻塞也。故东垣云:湿淫所胜,助风以平之,为湿邪之袭于上者也。

大头瘟

治大头瘟,不宜速攻,则邪气不伏,反攻其内而伤人也。且头空虚之分,既着空虚,则无所不至也。所以治法当先缓而后急,则邪伏也缓。治以清热消毒,虚者兼益元气,胃虚食少者兼助胃气,内实热盛者,大便秘结,以酒浸大黄下之,乃宜热而泄其毒也。此为先缓后急之法。若先从鼻肿,次肿于目,又次肿于耳,至头上络脑后结块则止,不散必出脓而后愈。

脑疽

肿痛未作脓者,宜除湿消毒,黄连消毒饮之类。

大痛,或不痛,或麻木者,毒甚者,隔蒜灸之,更用解毒药。

肿痛便秘者,邪在内也,宜泄之。

不甚痛,或不作脓者,虚也,托里为主。不作脓及不溃,俱宜托里。

脓成而痛者,针之更以托里。

脓溃而多,及不敛者,大补气血;烦躁饮冷,脉实而痛,宜泻火。

头面赤肿

经云:身半以上肿,天之气也;身半以下肿,地之气也。乃邪客心肺之间,上攻头目而为肿,此感四时不正之气也,与膏粱积热之证不同。硝黄之剂,非大便秘实不可用。若不审其因,及辨其虚实表里,概用攻之,必致有误。常见饥馑之时,蒭荛之人多患之,乃是胃气有损,邪气从之,不可不察。常治邪在表者,用葛根牛蒡子汤、人参败毒散或普济消毒饮子;邪在里者,五利大黄汤、栀子仁汤;表里俱不解者,防风通圣散;表里俱解而肿不退者,犀角升麻汤。肿甚者,砭患处出恶血以泄其毒,十日外自愈。若嚏出脓血即愈,欲其作脓者,用托里消毒散;欲其收敛者,用托里散,此法最为稳当。五七日咽喉闭塞,言语不出,头面不肿,食不知味者,不治。时毒者,为四邪毒之气感之于人也。其候发于鼻面耳项咽喉,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憎寒发热头痛,或肢体痛,恍惚不宁,咽喉闭塞,人不识者,将为伤寒,便服解药,一二日肿气益增,方悟,始求疮医。原夫此疾古无方论,世俗通为丹瘤,病家恶言时毒,切恐传染。考之经曰:人身忽转变赤,状如涂丹,谓之丹毒。此风热恶毒所为,与时毒特不同耳。盖时初状如伤寒,五七日间,乃能杀人,治者宜精辨之。先论脉,滑数、浮洪、沉紧、弦濇皆其候。盖浮数者邪在表也,沉濇者邪气深也。气实之人,急服化毒丹以攻之,热实不利,大黄汤下之。有表证者,解毒升麻汤以发之。年高气弱者,五香连翘汤主之。又于鼻内(口畜)通气散,取十余嚏作效。若(口畜)药不嚔者,不可治。如嚏出脓者,治之必愈。左右之人,每日用嚏药(口畜)之,必不传染。其病人亦每日用嚏药三五次,以泄热毒,此治时毒之良法也。经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尤宜和之,犀角连翘散之类。至七八日小大便通利,头面肿起高赤者,可服托里散、黄芪散,宜针镰出血,泄其毒气。十日外,不治自愈也。此病若五日以前,精神昏乱,咽喉闭塞,语声不出,头面不肿,食不知味者,必死。殊不知病有阴有阳,有可汗,有可下,有微甚,有逆从,不可不审也。如里实而不利者下之,表实而不散者解之。表里俱实而不解者,解表攻里,表里俱解而不消者和之。肿甚焮痛者,砭去恶血,更用消毒之剂。不作脓或不溃者,托之。饥年普患者,不宜用峻利,当审治之。

痈发有不可治

脑上诸阳所会穴则髓出右颐后一寸三分,毒锐者不治。鬓深及寸余者不治。

医学正传 【 明?虞抟】

眩运

《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又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虽为气化之所使然,未必不由气体之虚衰耳。其为气虚肥白之人,湿痰滞于上,阴火起于下,是以痰挟虚火,上冲头目,正气不能胜敌,故忽然眼黑生花,若坐舟车而旋运也,甚而至于卒倒无所知者有之。丹溪所谓无痰不能作眩者,正谓此也。若夫黑瘦之人,躯体薄弱,真水亏欠,或劳役过度,相火上炎,亦有时时眩运,何湿痰之有哉?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抑考《内经》有曰:风胜则地动。风木太过之岁,亦有因其气化而为外感风邪而眩者,治法宜袪风顺气,伐肝降火,为良策焉。外有因坠损而眩运者,胷中有花血迷闭心窍而然,是宜行血清经,以散其瘀结。各类推而治之,无有不痊者也。

偏头痛

偏头痛在右,二陈汤,加川芎、白芷、防风、荆芥、薄荷、升麻;在左,二陈汤合四物汤,加防风、荆芥、薄荷、细辛、蔓荆子、柴胡、酒芩。

温病头痛死脉侯

温病二三日,体热腹满,头痛,食饮如故,脉直而疾,八日死。

温病四五日,头痛腹满而吐,脉来细而强,十二日死。

证治要诀 【 明?戴思恭】

头痛

诸头痛,有因气因痰因虚,及外感四气,或酒食所伤,或作劳失力,以致头痛。不问何证,疑似之际,并可与如圣饼子、乌芎汤,外有臭毒头痛,吃一味炒香附愈。荆公解痛字义云:宜通,而塞则为痛。

有偏正夹脑风,服川乌附不愈,用莲子草乌而愈者,此乃以毒攻毒之意,不可不知。

有上焦热头痛,宜败毒散去柴胡加甘菊花。如其素有头风眩运,不可谓其无痛而不以为风,切宜详审,未宜遽作虚治。若投补剂愈甚,别又无疾所失血等患,又非诸般病后,卒然得此,是风晕分晓,宜小续命汤,加全蝎三四个。

偏正头风作痛,痛连于脑,常如牵引之状,发则目不可开,眩运不能抬举,宜芎辛汤,每服加全蝎五个,间进太阳丹及如圣饼子,或用大茶调散、八生散、追风散、大三五七散。觉上膈有热,大茶调散,并一字散。

痰作头痛,其人呕吐痰多者,宜芎辛汤,或芎辛汤去茶芽,导痰汤加芎半钱,八生散亦可用。有病此发作无时,俗名痰饮头风。气不顺,停痰上攻,头痛,顺气为上,二陈汤、导痰汤,并有加减法。

头痛挟热,项生磊块作痛,宜都梁丸。

有烂头风痒而痛者,于服头风药外,用乌酢磨铁锈涂,生姜汁亦可揩擦。

怒气伤肝,及肺气不顺,上冲于脑,令人头痛,宜沉香降气汤并苏子降气汤,下养正丹,或用芎附饮。

因虚头痛,此为肾厥头痛,宜用正元散,或大三五七散,入盐煎服。或于正元散,入炒椒十五粒,下来复丹,间进黑锡丹。有服诸药不效,其痛愈甚,宜茸朱丹。缘鹿茸生于头,头病而治以鹿茸,盖以类相从也。

眩运

痰饮头风,七气、失血、中酒等病,皆能眩运,已各见本证,今独举不兼他病见眩运者,是皆虚损也。然有不时眩运者;有早起眩运,须臾自定,日以为常者。正元饮下黑锡丹。

有因虚致运,虽运,醒时面常欲近火,欲得暖手按之。盖头面乃诸阳之会,阳气不足故耳。

有头风证耳内常鸣,头上有如鸟雀啾啾之声,切不可全谓耳鸣为虚,此头脑挟风所为也。有眩运之甚,抬头则屋转,眼常观见黑花,常如有物飞动,或见物为两,宜小三五七散,或芎附汤、生料正元饮,加鹿茸一钱,下灵砂丹或用正元饮炒川椒十五粒,下茸砂丸。若不效,则独用鹿茸一味,每服半两,用无灰酒三盏,煎至一盏,去滓入麝香少许服。曾有头疼痛不愈,服茸朱丹而效者。

医学纲目 【 明?楼英】

头重痛

脉动作,头重痛,热气潮者属胃,宜调胃承气汤下之即愈。

头摇

风头旋者,别无疾痛,不自觉知,常常头自摇者是也。肝风盛则摇头,治法同头风。

头眩

成无己云:眩者非眩而见其眩,谓眼黑眩也。运者,运为运转之运,世谓之头旋是也。

头痛脉法

病若头痛目痛,脉急短濇者死。

脑额痈疽

正脑上一处,起为脑痈及脑疽、脑铄,并在大椎骨上入发际生脑痈;皮薄易得破穴,急破急出脓,不害。脑疽皮厚,难得破穴,须急发内毒,使破穴方可。

左额右额发赤疽,不拘大小,状如桃李,急宜药贴破,见脓无害。右额角一处发毒疽及恶疖,为近太阳穴,如肿满太阳,即成虚损,为近穴而难消不可破。如破后伤外风水,即能害人,亦宜用药溃脓后,速敛合疮口。如经冬月,即成冷疮。缘此处近太阳穴,上至额角,都为险处。

左右太阳穴,或发疽疖及痈,五七日不溃,毒气流入眼眶攻眼,眼合不开。用药贴破,破后慎外风水。风水所入,即损其睛,疰损眼睑而成大疾。

明医杂着 【 明?王纶】

头痛

久头痛病,略感风寒便发,寒月须重绵厚帕包裹者,此属郁热,本热而标寒也。世人不识,率用辛温解散之药,暂时得效,误认为寒。殊不知因其本有郁热,毛窍常疏,故风寒易入,外寒束其内热,闭逆而为痛,辛热之药,虽能开通闭逆,散其标之寒邪,然以热济热,病本益深,恶寒愈甚矣。惟当泻火凉血为主,而佐以辛温散表之剂,以从法治之,则病可愈而根可除也。

【 注  前证多主于痰,痛甚者,乃风毒上攻。有血虚者,有诸经气滞者,有气虚者,有六气外伤者,有劳役所伤者,有可吐者,有可下者,当分虚实寒热兼变而治之。若夫偏正头风,久而不愈,乃内挟痰涎风火,郁遏经络,气血壅滞。甚则目昏紧小,二便秘濇,宜砭出其血,以开郁解表。余尝治尚宝刘毅斋,但怒则两太阳作痛,先用小柴胡加茯苓、山栀,后用六味丸以生肾水,而不再发。】

医学入门 【 明?李梴】

头痛

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也。

头沉痛,入泥丸,手足冷,爪甲青者,谓之真头痛;其连齿痛甚者,属少阴厥阴证,俱不治。

偏头痛,年久,大便燥,目赤眩运者,此肺乘肝气郁血壅而然,宜大承气汤下之。外用大黄、芒硝为末,井底泥调贴两太阳穴,乃愈。

偏头痛,宜川芎茶调散、一字轻金散、川芎散、芎犀丸、(口畜)鼻法。

湿痰发则痛密无间,宜三生丸,或二陈汤加南星、苍朮、川芎、细辛。

如气上不下,厥而为痛,宜芎乌散。

冒雨伤湿,头重眩痛,遇阴雨则甚,宜芎辛汤、芎朮除眩汤。

头风证

头风之证,素有痰饮,或栉沐取凉,或久卧当风,以致贼风入脑入项,自颈以上,耳目口鼻眉棱之间,有麻痹不仁之处,或头重,或头运,或头皮顽厚不自觉知,或口舌不仁不知食味,或耳聋,或目痛,或眉棱上下掣痛,或鼻中闻香极香、闻臭极臭,或只呵欠而作眩冒之状,热者消风散,冷者追风散,通用川芎茶调散、袪风通气散。

头风发时闷痛,必欲绵帕包裹者,热郁也。二陈汤加酒芩、荆芥、川芎、薄荷、石膏、细辛,或消风百解散。

头风宜白芷散、天香散、加减芎辛汤、菊花茶调散。

妇人头风,宜养血袪风汤。

头眩

眩运或云眩冒,眩言其黑,运言其转,冒言其昏,其义一也。

凡眩运言乱,汗多,下利时时自冒者,虚极难治。

头重

伤寒头重不能举,有二证:太阳病深,头重不能举;阴阳易病,亦头重不能举,皆危证也。

头摇

伤寒阳脉不和,则头为之摇。有心脏绝者亦摇头,痓病风盛则摇头,皆凶证也。

有里病而摇头者,亦重证也。

头生白屑

头坐白屑,肺之证也。肺主皮毛,故因风热而头皮燥痒,生白屑,消风散主之。

眩运定脉

肝脉溢大必眩运,宜预防之。

脑疽

五发证焮肿作痛,烦渴引冷,宜黄连消毒散、当归羌活汤、清热消毒饮。

若肿痛口渴,好饮热汤,为肾虚阳火炽,宜托里消毒散、托里益气汤、肾气丸。

医宗必读 【 明?李中梓】

头痛

经之论头痛,风也,寒也,虚也。运气论头痛十条,《伤寒论》太阳头痛一条,皆六气相侵与真气相薄,经气逆上,干于清道,不得运行,壅遏而痛也。头为天象,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此。故天气六淫之邪,人气五贼之变,皆能相害。或蔽复其清明,或瘀塞其经络,与气相薄郁而成热,脉满而痛。若邪气稽留,脉满而气血乱,则痛乃甚,此实痛也。寒湿所侵,真气虚弱,虽不相薄成热,然邪客于脉,外则血泣脉寒,卷缩紧急,外引小络而痛,得温则痛止,此虚痛也。因风痛者,抽掣恶风。因热痛者,烦心恶热。因湿痛者,头重而天阴转甚。因痰痛者,昏重而欲吐不休。因寒痛者,绌急而恶寒战栗。气虚痛者,恶劳动,其脉大。血虚痛者,善惊惕,其脉芤。头痛自有多因,而古方每用风药,何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在风寒湿者,固为正用,即虚与热者,亦假引经。须知新而暴者,但名头痛;深而久者,名为头风。头风必害眼者,经所谓东风生于春,病在肝。目者,肝之窍。肝风动则邪害空窍也。察内外之因,分虚实之证,胷中洞然,则手到病去矣。

风湿挟热,头痛上壅,损目及脑痛,偏正头痛,年深不愈,并以清空膏主之,痛甚加细辛。

痰厥头痛,太阴脉缓,清空膏去羌活、防风,加半夏、天麻。

阳明头痛,发热恶热而渴,白虎汤倍加白芷。

肾厥头痛,即经所谓下虚上实,其脉举之则弦,按之则坚,玉真丸、来复丹。

伤食头痛,胷满咽酸,噫败卵臭,恶食,虽发热而身不痛,香砂枳朮丸。

伤酒头痛,葛花解酲汤。

怒气伤肝头痛,沉香降气散、苏子降气汤。

头痛,九窍不利,属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芍药、川芎、细辛。

眉尖后近发际曰鱼尾。鱼尾上攻头痛,属血虚,四物汤加薄荷。

凡劳役动作即头痛者,胃热也。酒炒大黄五钱,浓茶煎服。

心烦头痛,清空膏加麦门冬、丹参。

上热头痛,目赤,下寒(足行)为甚,大便微秘,既济解毒汤。

偏头风,乃半边头痛也。左为血虚,右属气热,芎犀丸极效。

真头痛,手足青至节,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盖脑为髓海,受邪则死。灸百会穴,猛进大剂参附,亦有生者。

雷头风

雷头风,头痛而起核块,或头中如雷鸣。震为雷,震仰盂,用青荷叶者,象震之形与色也。清震汤主之。有因痰火耳如雷鸣,熟半夏一两,大黄煨二两,天麻、黄芩各六钱,薄荷叶三钱,甘草三钱,水泛丸菉豆大,临卧茶吞二钱,痰利为度。

大头风

大头痛,头大如斗。此感天地非时之气,甚而溃裂出脓。此邪客上焦,普济消毒饮子主之。轻者名发颐肿,在两耳前后,甘桔汤加薄荷、荆芥、鼠黏子、连翘、黄芩。

头痛脉法

寸口紧急,或短或弦或浮,皆头痛。浮滑为风痰,易治。短濇为虚,难治。浮弦为风,浮洪为火,细或缓为湿。

古今医鉴 【 明?龚信】

头痛诸诊

头痛阳强,浮风紧寒,风热洪数,湿细而坚。气虚头痛,虽弦必濇。痰厥头痛,肾厥坚实。又曰:寸口紧急,或短或浮或弦,皆主头痛。

薛氏医案 【 明?薛己】

头痛

久病头痛,略感风寒便发,寒月须重绵厚帕包裹者,此属郁热,本热而标寒也。若用辛温解表之药,暂时得效,误认为寒,殊不知因其本有郁热,毛窍常疏,故风寒易入。外寒束其内热,闭逆而为痛,辛热之药,虽能散其标之寒邪,然以热济热,病本益深,恶寒愈甚矣。当泻火凉血为主,而佐以辛温散表之剂,以从法治之,则可愈而根可除也。若有感冒发散之后,还宜调理正气,则因其病机而补益之,庶无复作之患也。

头眩

头目眩运,若右寸关脉浮而无力,脾肺气虚也,用补中益气汤;若左关尺脉数而无力,肝肾气虚也,用六味地黄丸;若右寸尺脉浮大或微细,阳气虚也,用八味地黄丸。血虚者,四物汤加参、苓、白朮。气虚者,四君子汤加当归、黄芪。肝经实热者,柴胡清肝散。肝经虚热者,六味地黄汤。脾气虚弱者,补中益气汤。脾虚有痰者,半夏白朮天麻汤。外证砭血过多者,芎归汤。发热恶寒者,圣愈汤。大凡发热则真气伤矣,不可用苦寒药,恐复伤脾胃也。

脑疽

肿痛未作脓者,宜除湿消毒。大痛,或不痛,或麻木者,毒甚也。隔蒜灸之,更用解毒药。肿痛便秘者,邪在内也,泄之。不甚痛,或不作脓者,虚也,托里为主。脓成胀痛者,针之,更以托里。上部脉数实而痛,宜降火。上部脉数虚而痛,宜滋阴降火为主。尺部脉数而作渴,滋阴降火。不作脓或不溃者,托里药主之。脓清或不敛或多者,大补气血。烦躁饮冷,脉实而痛者,宜泻火。

脑疽属膀胱经积热,或湿毒上涌,或阴虚火炽,或肾水亏损,阴精消涸。初起肿赤痛甚,烦渴饮冷,脉洪数而有力,乃湿热上涌,当周黄连消毒散,并隔蒜灸以除湿热。漫肿微痛,渴不饮冷,脉洪数而无力,乃阴虚火炽,当用六味丸及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若口舌干燥,小便频数,或淋漓作痛,乃肾水亏损,急用加减八味丸及前汤以固根本,引火归经。若不成脓,不腐溃,阳气虚也,四君加归芪。不生肌,不收敛,脾气虚也,十全大补汤。若色黯不溃,或溃而不敛,乃阴精消涸,名曰脑烁,为不治。若攻补得宜,亦有可愈,治者审焉。

脑疽灸法

李氏云:脑疽及颈项有疸,不可用隔蒜灸,恐引毒上攻。宜灸足三里穴五壮,气海穴三七壮,仍服凉血化毒之药,或以骑竹马穴法灸之。凡头项咽喉生疽,古法皆为不治,若用此法多有生者。如五香连翘漏芦等汤、国老膏、万金散,皆可选用。

【 注  前证属膀胱经,湿热上壅,或阴火上炎。若因湿热,则病气有余,元气不足,当用黄连消毒散,以除湿毒,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若因阴火,则元气病气俱不足,当用补中益气汤及六味地黄丸,以滋肾水。若肾水干涸,中传末证,急用加减八味丸及补中益气汤,以固根本,引火归源。若色黯不溃,或溃而不敛,名曰脑烁,不治。大凡肿焮痛甚,宜活命饮,隔蒜灸之,解散瘀血,拔引郁毒,但艾炷宜小而少。若欲其成脓腐溃,生肌收敛,并用托里为主。】

鬓疽

鬓疽属肝胆二经,怒火或风热血虚所致。若发热作渴者,用柴胡清肝散;肿焮痛甚者,用仙方活命饮。若大势已退,余毒未散,用参、芪、归、朮为主,佐以川芎、白芷、金银花,以速其脓,脓成仍用参、芪之类托而溃之。若欲其生肌收敛,肾虚者六味丸,血虚者四物加参芪。或血燥或水不能生木者,用四物汤、六味地黄丸。气虚者,用补中益气汤,皆当滋其化源为善。

焮痛或发热者,袪风清热。焮痛或发寒热,或拘急者。发散表邪。作脓焮痛者,托里消毒。脓已成作痛者,针之。不作脓,或成脓而不溃者,并宜托里。不敛,或脓清者,宜峻补。

奇效良方 【 明?方贤】

头眩

丹溪论曰:眩运分之为二,皆由痰火为病,以此分为二也。眩运虽属痰火,未尝不由肾虚兼风邪所得。盖痰者本流动之物,又因火动而助其愈盛。火性炎上,得风则愈炽,风火两动,痰之愈作。经云:诸风掉眩,皆属肝木。《原病式》云:风火皆属乎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而两动相搏,则为旋转也。若人患此头旋目眩,卒然恶心欲吐,眼花视物不的,如屋旋转,起则运倒,其病所苦,何经所受而致此?曰:静顺清谧,水之化也。动乱挠扰,火之用也。脑者,地气之所生,故藏阴于目,为瞳子系,肾水至阴所主,二者喜静谧而恶动扰,静谧则清明内持,动扰则掉摇散乱,故脑转目眩,此之谓也。《灵枢经》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为之精也。筋骨气血之精,与脉并系于目,上属于脑,出于项中,故邪之中项者,乘其身形之虎,深则随目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也。乃心肾不交,风火兼化而致然也。夫风者有内外之分,风从外入者,则兼化也,由内之外者,乃火之生风也。医者察审内伤外感之由:脉浮自汗,项强不仁为伤风;脉紧无汗,筋挛掣痛为感寒;脉虚烦闷者为暑;脉沉滞吐逆者为湿,寸脉俱沉,此为异耳。至于七情内伤者,使脏气不平,郁而生涎,结而为饮,随气上攻,令人头运,眉棱骨痛,目不可开。其证妇人得之,盖妇人性多偏怒。经曰:天之气曰风,人之气曰怒。怒则致伤肝木,木动生风,令人头目旋运,皆由此矣。妇人本阴血主之,因产难崩漏亏损,致其阳气无依为眩运也。男子患此,或因金疮吐衄便利之损,或酒醉行房劳伤精血,使气不能归元,而诸气逆上,是为头目眩运也。学者于此,当分标本,别其盛衰,用药施治,如鼓应桴,无不效矣。

头痛头风大头风

头痛为病,《灵枢》云:厥头痛,取足六经手少阴。真头痛,其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难经》曰: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内经》云:寸口脉中手短者曰头痛。《脉经》云:阳弦则头痛。又云: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脉紧头痛是伤寒。脉紧上寸口者,风头痛。《脉诀》云:头痛短濇应须死,浮滑风痰皆易除。《内经》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头项,故春气者病在头。又诸阳会于头面,如足太阳膀胱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頞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病冲头痛。又足少阳胆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病在头角,额痛。夫风从上受之,风寒伤上,邪从外入,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池、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汗之则愈,此伤寒头痛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者,肠胃之所生,乃气虚头痛也。心烦头痛者,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乃湿热头痛也。如气上而不下,头痛巅疾者,下虚上实也,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寒湿头痛也。如头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此偏头痛也。有真头痛者,甚则入连于脑,手足寒至节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有厥逆头痛者,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东垣云: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缓药之薄者,阴中之阳,乃自地升天者也。然亦有三阴三阳病证者。太阳头痛,恶风,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多。少阳头痛,脉弦缓,往来寒热,柴胡为多。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多。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苍朮、半夏、南星为多。少阴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两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多。厥阴头痛,项痛吐痰,或吐涎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诸血虚头痛,当归、川芎为多。诸气虚头痛,人参、黄芪为多。为多者,主治实药也。兼见何证,以佐使药治之,此立方大法也。气血俱虚头痛者,用调中益气汤,少加川芎、蔓荆子、细辛,其效不可尽述。半夏白朮天麻汤,治痰厥头痛药也。清空膏,乃风湿热头痛药也。羌活附子汤,治厥逆头痛也。如湿气在头者,以苦吐之,不可执方而治。所论头痛大法,甚详着矣。世之方论文言头风病名,何以此不见发明?请言其略。凡邪令人头痛者,其邪一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施治之。观于《试效方》载洁古老人壮岁时,病头痛,每发时两颊青黄运眩,目不欲开,懒于言语,身体沉重,兀兀欲吐食,数日方过。乃曰,此太阴厥阴合而为病,名曰风痰,以水煮金花丸,更灸侠溪二穴各二七壮,不旬日愈。以是观之,岂非头风乎?于此不言风者,是言经之本也;世言风者,是言经之标也。何不明少阳、厥阴头痛者,令人偏头痛,其经肝胆风木为邪也。后人遂以此而名头风,可谓不求其本欤。洁古云:夫大头风证者,是阳明邪热太甚,资实少阳相火而为之也。多在少阳,或在阳明,或传太阳,视其肿势在何部分,随经取之。湿热为肿,水盛为痛,此邪见于头风,在两耳前从所主其病也。治之大不宜药速,速则过其病,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复生,必伤人命。此病自外之内者是血病,况头部分受邪,见于无形迹之部,当先缓而后急。先缓者,谓邪气在上,着无形之分部,既着无形,无所不至,若用重剂速下,过其病难已,虽用缓药,若急服之,或食前,或顿服,皆失缓体,则药不能除病,当徐徐浸渍无形之邪也。或药性味形体不离缓体是也。且急治者,谓缓剂已泻,邪气入于中,是到阴部,染于有形质之所,若不速去,则损阴也。此急治却为客邪,当急去之,治客以急也。且治主病当缓者,谓阳邪在上,阴邪在下,本家病也,若急治之,不能解分而益乱也。治客以急者,谓阳分受阴邪,阴分受阳邪、此客气,急除去之也。假令少阳、阳明为邪,出于耳之前后也。阳明为邪者,首大肿也。先以黄芩黄连甘草汤,通炒煎,少少不住服;服毕不愈,用新瓦上炒鼠黏子待香,同大黄煎,去滓,内芒硝,俱各等分,亦时时呷之,无令饮食在前,得微利则邪气去。若阳明行经之药,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太阳行经,羌活、防风之类是也。又以东垣治验其所论制方自有来矣。天之四时,民多疫疠,初觉增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虑其传染之故。得此病者五六日,医以承气加蓝根下之,稍缓,翌日其病如故,再下之又缓,终莫能愈。洁古谓之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令人头目颈项肿盛,以承气下之,泻胃中之实热,是诛罚无过,而不知适其所至之故。遂处方用药:黄芩、黄连味苦寒,泻心胞热以为君;橘红苦平,元参苦寒,生甘草甘寒,人参甘温,泻火补气以为臣;连翘、鼠黏子、薄荷味辛平,板蓝根味苦寒,马勃、白殭蚕味苦平,散肿消毒以为佐;升麻、柴胡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不得伸,桔梗味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共为细末,一半用白沸汤调,时时呷下;一半用蜜为丸,噙化之。服尽良愈。如大便硬者,加酒煨大黄一钱或二钱以利之;肿势甚者,宜砭刺之。是皆深得病机之道,详尽立论,虚方以为后人之规焉。

医学准绳六要 【 明?张三钖】

头痛

伤寒头痛,脉浮而紧,身形拘急,恶寒脊强,身大热,伤寒头痛也,冬用麻黄汤,余月羌活冲和汤。

伤风头痛,脉缓而浮,或左脉微急,证兼鼻塞、眼胀、目赤,伤风头痛也。宜解肌,冬月桂枝汤,余月十味芎苏饮。

火头痛,寸口脉洪而大,证兼口干目赤等火证者,上焦实火也,宜清散兼降,川芎茶调散之类,加酒芩连栀子、石膏。势盛而脉实者,用熟大黄以泻火也。丹溪法用酒大黄半两,茶煎服。

食郁头痛,右关寸脉滑而实,证兼呕吐恶心心下痞闷,或寒热如疟,乃食郁头痛也。治须消导二陈汤,加山楂、厚朴、枳实、神曲。

痰厥头痛,两寸脉滑而弦,或恶心吐清水,昏重,乃痰厥头痛也。半夏白朮天麻汤。

湿热头痛,脉数而濡,或两寸脉沉伏而数,身重肢节重,或四肢面目浮肿,乃湿热头痛也。此多见于酒客,宜散湿解热,二陈、二朮、酒芩、羌、独、防风之类;不已,用(口畜)鼻法。湿家一身尽痛,发热,面黄而喘,鼻塞,心烦,头痛者,湿在上也,瓜蒂散内鼻中吐之。

气虚头痛,右脉大而无力,或按之不数,或弱或弦,或两尺洪盛,四肢怠惰无力,饮食不思,口淡无味,乃气虚头痛也。四君子汤加黄芪、蔓荆子;或调中益气汤加蔓荆子,重者加细辛。

血虚头痛,左脉大而无力、或濡细而数,自鱼尾上攻于头,是血虚头痛也。四物倍川芎,加酒芩。

脚气头痛,脉细而缓或濡,肢节痛,大便秘,或吐逆,脚膝软弱而头痛者,属脚气,当从脚气治。

阳明证额痛及眼或兼鼻塞,脉浮而长,阳明受病也,升麻、葱白、白芷主之。

自汗,脉洪口渴,属阳明里证也,白虎、解毒、承气选用。三阴脉至颈胷而还,不循于头,惟厥阴循喉咙之后,上连目系顶巅,故有头痛,证多呕吐涎沫,四肢厥冷,脉多沉伏,吴茱萸汤主之。

脉沉而细,足寒气逆,或身微热而头痛者,属里虚受寒,乃太阳脉似少阴也,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以附子温中,麻黄散寒,加细辛是汗剂之重者。

头久痛,非火即风,膈上有痰也。浓煎茶一碗,取吐苦水出乃止,不损人,待渴自止。

平人头痛,属火与痰者多。

风热在上,脉浮洪而痛者,宜天麻、荆子、台芎、酒芩。

少阳偏头痛,便秘者,或可下之。

疮毒头痛,脉弦数,曾病梅疮而痛不止,或咽中痛,或臂膊有一块痛,属疮毒,愈毒汤多服自止。

大法曰:高巅之上,惟风可到,一切痰火气血头痛,须加风药,如荆芥、川芎、薄荷、羌活、白芷、藁本之类,即前各加引经药是也。

手三阳足三阳脉,皆上循于头,故谚曰,六阳会首是也。六阴脉际颈而还,惟厥阴上入吭嗓,连目系出额,是头病当于七经辨之。缘邪着本经,或有火有痰,脉道不利,所以作痛,各见所部,以太阳在后,阳明在额挟鼻与齿,少阳两角,厥阴属巅顶而多吐涎。寻风寻火,或在气,或在血,辨其虚实表里,得病情也。

头摇

头摇属风属火,高年病后辛苦人,多属虚,因气血虚而火犯上鼓动也。

头眩

眩运悉属痰火,但分虚实多少而治。

肥人脉沉滑,属湿痰,白朮半夏天麻汤妙。

瘦人脉弦数,乃阴虚相火上炎也,宜滋阴降火。

如两手脉伏,面色痿黄憔悴,属气虚生涎,浊气泛上,其涎亦令头眩,恒见于郁悒之人及妇女辈,宜舒郁。中年之人,大病初起,元气未复,起则眩倒,脉必缓弱,或右手寸关大而无力,宜补中益气,倍参芪,加天麻,有痰加二陈,有火加炒黄蘗。

夏月头眩,偶冒暑劳形,脉虚细,烦闷口渴,属伤暑,先以六一散,后用大剂生脉散加黄蘗。

眩运,上实下虚所致。所谓下虚者,血与气也;所谓上实者,痰火泛上也。急则治痰火,缓则补元气。

脉弦实有力,口烦渴,壮盛之人,属实痰实火,或过饮恣口所致,宜降火化痰,酒芩、栀子、二陈、枳、桔、薄荷、荆芥、黄芩、花粉出入。不恶心,加酒煮大黄二三钱妙。

中宫湿痰,壅塞清道,因头眩,脉必缓弱,宜平胃渗湿。

风痰眩运,头痛恶心,吐酸水。半夏、南星、白附子生为末,滴水丸桐子大,以生面为衣,阴干,每服十丸至二十丸,姜汤下。

头面喜暖,手按则运定,此阳虚也,大剂参芪

痰盛气虚,六君子加黄芪,少佐炮附子,煎成,入竹沥、姜汁。

天麻、荆芥穗、薄荷,乃消上焦风热妙品,非治本药也。因痰治痰,因火治火,或补气,或补血,或滋阴,要在变而通之。

亡血家作眩,芎归汤。胷中有死血,饮韮汁酒良。

上焦风热作弦,脉浮数,兼头痛眼赤作寒热者,防风通圣散出入。

两手脉缓大无力,饮食减而微渴,大便三四日一行,亡血人乃大虚证,参、芪、归、朮、芍药作大剂浓煎,下连蘗丸三十粒。连蘗皆姜汁炒。冬加干姜少许,更以姜汁煮糊丸。

冬月冒寒鼓激,痰涎亦作眩运,宜从寒治。

早起眩运,须臾自定,乃胃中老痰使然,古方用黑锡丹劫之。药用桂、附、沉、磁、黑锡、卢巴、故纸、茴香、阳起、金铃、木香,大辛大热,恐劫不开,转增病耳。不若蒙石镇坠之药,徐徐取效。更慎口腹为佳。

古方用鹿茸五钱,酒煎汤,加麝少许,治元阳虚。眩运必虚而无火者宜之。

眩运悉属虚火泛上,鼓动其痰上潮,冲动目系,故耳鸣,目系转,觉房屋俱动是也。且脑为髓海,脑实气旺,火自不能上升,所以少年无运病也。亦有禀赋怯弱而有此者,又不可以常理论。丹溪曰:眩运乃中风之渐。中年之后,大病之余,必加补养,断酒色,方保无虞。产后血运,亦属虚。肥白者补气,黑者补血,各加童便、姜汁、竹沥,以降泛上虚火也。忌凉剂。

雷头风

头痛肿起核块,或作赤肿,或作寒热拘急,皆风热挟火炎上所致。雷属相火,故名。古方用升麻、苍朮,加荷叶,名升麻汤。莫若荆防败毒散为便。

伤寒六书 【 明?陶华】

头痛

头痛者,寒邪入足太阳经,上攻于头,此表证也。头痛脉浮紧,无汗恶寒,可发汗;头痛脉浮缓,有汗恶寒,宜解肌。照前时令用药。阳明病,不恶寒,反恶热,五六日不大便,胃实燥渴,热气上攻于头目,脉实者,调胃承气下之。少阳头痛者,小柴胡和之。湿家鼻塞头重者,瓜蒂散(口畜)鼻,黄水出即愈。痰涎头痛,胷满寒热者,瓜蒂散吐之。厥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三阳虽有头疼,不若太阳专主也。三阴无头痛,惟厥阴有头痛者,是脉系络于顶巅也。若痛连于脑,手足俱青,为真头痛,必死矣。

大凡头痛属三阳,乃邪气上攻也。太阳专主头痛,阳明少阳亦有之。三阴络上不过头,惟厥阴循喉咙之后,上连目系顶巅,故有头痛干呕吐涎沫之证,却无身热,亦与阳证不同。虽然,风湿在少阴,湿温在太阴,其经从足走至胷中而还,及头痛过于阴毒,是又不可拘也。若两感于寒,太阳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与夫头痛极甚,又连于胷,手足寒者,则为真头痛,不可治矣。

太阳病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麻黄汤,有汗桂枝汤。已发汗,未发汗,头痛如破者,葛根葱白汤。

太阳病下之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连须葱白汤。

阳明头痛,不恶寒反恶热,六七日不大便,胃实气攻于上也,少与调胃承气汤。

少阳头痛,脉弦发热,小柴胡汤。

头痛发热,心烦,栀子黄芩汤。

天行劳复,头痛,四肢痛,葱头汤。

头眩

头眩者,少阳半表里之间,表邪传里,表中阳虚,故头眩。又有汗下后而眩冒者,亦阳虚所致。少阴下利,止时头眩,时时自冒,此虚极而脱也。太阳病若下之,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必冒,冒家汗自出而愈。阳明病头眩,不恶寒,能食而欬,甘草干姜茯苓白朮汤。少阳证目眩,小柴胡汤。太阳病发汗后汗出不解,心下悸,头眩身瞤,筋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吐汗下后虚而脉沉数,心下痞,胁下动气冲咽喉不得息,身振摇,筋肉惕,久则成痿,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是也。风家亦有眩者,风主运动故也。其或诸逆发汗,剧者,言乱目眩而死也。

发汗过多,或虚弱人微发汗,或伤风自汗,妄用大青龙汤,便有厥逆筋惕肉瞤之证,并属真武汤,羸者去芍药,有热者去附子。应发汗而腹中左右有动气者,并不可汗,汗之则筋惕肉瞤。或头眩汗出不止,其后最逆,先宜防风白朮牡蛎汤,次服小建中汤,十救一二。吐下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胷,起则头眩,脉沉紧身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久而成痿者,通用。心下痞满者,枳桔汤加茯苓、甘草。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

aDi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