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八十一

妇人经脉门

黄帝素问

上古天真论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 注  人之初生,先从肾始。女子七岁,肾气方盛。肾主骨,齿者骨之余,故齿更。血乃肾之液,发乃血之余,故发长也。】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 注  天癸,天乙所生之癸水也。冲任二脉,并起于少腹之内胞中,循腹上行,为经血之海,女子主育胞胎。月有盈亏,故女子亦一月而经水应时下泄,亏即复生。故于初生之时,男女构精当为有子,虚则易受故也。】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 注  肾气足,故真牙生。其牙者,尽根牙也。】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 注  女子四七情血极盛之时,是以筋骨坚发长极也。血气盛则充肤热肉,是以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 注  阳明之脉荣于面,循发际,故衰则面发焦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 注  三阳之脉尽上于头,三阳脉衰,故面皆焦;血脉华于色,血脉衰故发白也。】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 注  癸水藏于肾,天癸竭,是足少阴下部之脉道不通。冲任虚,是以形衰而无子也。】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写。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 注  此明先天之癸水,又借后天之津液所资益也。】

阴阳别论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 注  二阳者,足阳明胃经也。夫人之精血,由胃腑水谷之所资生,脾主为胃行其精液。二阳病则中焦之汁竭,无以奉心神而化赤,则血虚矣。水谷之精,脾无转输于五脏,则肾无所藏而精虚矣。男子无精,有不得为隐曲之事,在女子无血,则月事不得以时下矣。此病本于二阳而发于心脾也。精血两虚则热盛而生风,风热交炽则津液愈消竭矣。火热烁金而传为喘急息肩者死不治,盖胃乃津液之生源,肺乃津腋之化源也。】

评热病论

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 注  胞脉属心,得心气下通而为血。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女子至胷中而下为月事。气上迫肺者,真气上逆,口苦舌干,惊则欬甚,是心气上炎而不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腹中论

帝曰:有病胷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鰞鲗骨,一藘茹,二味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肠中  《素问》卷十一、《新校正》作「伤中」,宜从。]及伤肝也。

【 注  有所大脱血则伤肝,肝伤在女子则月事衰少不来矣。气生于精血,血脱则气竭矣。用鰞鲗骨四者,以布散于四肢也。血乃中焦所生。用芦茹一者,主生聚于中焦也。卵白主气,卵黄主血。丸以雀卵者,补气而补血也。】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肾脉微濇,为不月。

【 注  血气皆始于肾,濇则气血不行,故为女子不月。】

金匮要略 【 汉?张机】

经水不利

妇人经水不利,抵当汤主之。

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经水不通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颠,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少阴脉细,妇人则经水不通。

热入血室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讝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脉退,身凉和,胷胁满如结胷状,讝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阳明病,下血讝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

脉经 【 晋?王叔和】

经水诸病

妇人尝呕吐而胃反,若常喘 【 一作多唾,】 其经又断,设来者必少。

问曰:有一妇人来诊,言经水少不如前者,何也?师曰:曾更下利,若汗出小便利者可。何以故?师曰:亡其津液,故令经水少。设经下反多于前者,当所苦困,当言恐大便难,身无复汗也。

问曰:未出门女有三病,何谓也?师曰:一病者,经水初下,阴中热,或有当风,或有扇者。二病者,或有以寒水洗之。三病者,或见丹下,惊怖得病。属带下。

师曰:有一妇人将一女子年十五所来诊,言女年十四时,经水自下,今经反断,其母言恐布。师曰:此女为是夫人亲女非耶?若亲者,当相为说之。妇人因答言是自女耳。师曰,所以问者无他,夫人年十四时,亦以经水下,所以断,此为避年,勿怪,后当自下。

问曰:妇人病下利而经水反断者,何也?师曰:但当止利,经自当下。勿怪!所以利不止而血断者,但下利亡津液,故经断。利止津液复,经当自下。

妇人血下咽干而不渴,其经必断。此荣不足,本自有微寒,故不引饮。渴而引饮者,津液得通,荣卫自和,其经必复下。

居经

师曰:寸口脉微而濇,微则卫气不足,濇则血气无余。卫不足,其息短,其形燥;血不足,其形逆。荣卫俱虚,言语谬误。趺阳脉浮而濇,濇则胃气虚,虚则短气咽燥而口苦,胃气濇则失液。少阴脉微而退,微则无精,迟则阴中寒,濇则血不来,此为居经,三月一来。

问曰:妇人姙娠三月,师脉之,言此妇人非躯,今月经当下,其脉何类?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卫浮而大,荣反而弱,浮大则气强,反弱则少血。孤阳独呼,阴不能吸,二气不停,卫降荣竭。阴为积寒,阳为聚热,阳盛不润,经络不足,阴虚阳往 【 一作实,】 故令少血。时发洒淅,咽燥汗出,或溲稠数,多唾涎沫,此令重虚,津液漏泄,故知非躯。蓄烦满洫 【 一本作满血,】 月禀一经,三月一来,阴盛则泻,名曰居经。 【 谓右脉浮大左脉反弱也。】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 【 一本作数。】 一朝而清血二三日不止,何以治之?师曰:此妇人前绝生经水不下,今反清血,此为居经。不须治,当自止。经水下,常五日止者,五日愈。

妇人月经一月再来者,经来其脉欲自如常而反微,不利不汗出者,其经二月必来。

问曰:妇人有经水适下而发其汗,则郁冒不知人,何也?师曰:经水下。故为里虚,而发其汗,为表复虚。此为表里俱虚,故令郁冒也。

师曰:脉微,血气俱虚,年少者亡血也。乳子下利为可;不者,此为居经,三月不来。

问曰:妇人病经水断一二月而反经来,今脉反微濇,何也?师曰:此前月中若当下利,故令妨经。利止月经当自下,此非躯也。

当断不断

师曰:有一妇人来,脉反得微濇,法当吐。若下利而言不,因言夫人年几何?夫人年七七四十九,经水当断,反至今不止,以故致此虚也。

师曰:有一妇人年六十所,经水常自下,设久得病利,少腹坚满者,为难治。

强下其经致生他病

妇人着坐药,强下其经,目眶为痛,足跟难以践地,心中状如悬。

脉法

左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厥阴经也,妇人病苦月经不利,腰腹痛。

肝脉沉之而急,浮之亦然,女人月事不来,时亡时有,得之少时有所坠堕。

尺脉滑,血气实,妇人经脉不利,宜服(石卜)硝煎大黄汤,下去经血,针关元泻之。

妇人良方 【 宋?陈自明】

经脉总论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天谓天真之气,癸谓壬癸之水,故云天癸也。然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常以三旬一见,以象月盈则亏也。若遇经行,最宜谨慎,否则与产后证相类。若被惊怒劳役,则血气错乱,经脉不行,多致劳瘵等疾。若逆于头面肢体之间,则重痛不宁。若怒气伤肝则头运胁痛呕血而瘰疬痈疡。若经血内渗,则窍穴淋沥无已。凡此六淫外侵而变证百出,犯时微若秋毫,成患重如山岳,可不畏哉!

【 注  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在男子则化为精,在妇人上为乳汁,下为血海。故虽心主血,肝藏血,亦皆统摄于脾,补脾和胃,血自生矣。凡经行之际,禁用苦寒辛散之药,饮食亦然。诗云:妇人和平则乐有子,和则阴阳不乖,平则气血不争。故经曰:平和之气,三旬一见。可不慎欤!】

凡女人天癸既至,踰十年无男子合则不调,未踰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调。不调则旧血不出,新血误行,或渍而入骨,或变而为肿,后虽合而难子,合多则精枯虚人,产众则血枯杀人。观其精血,思过半矣。

经者,常候也,谓候其一身之阴阳愆伏,知其安危,故每月一至,太过不及,皆为不调。阳太过则先期而至,阴不及则后时而来。其有乍多乍少,断绝不行,崩漏不止,皆因阴阳衰盛所致。

【 注  按经云,脾统血,肝藏血。此证多因恚怒伤肝郁结脾所致,当从二经为主,而参以前论治之。】

月水不调

妇人月水不调,由风邪乘虚客于胞中,而伤冲任之脉,损手太阳少阴之经。盖冲任之脉,皆起于胞中,为经络之海,与手太阳小肠、手少阴心经为表里,上为乳汁,下为月水。然月水乃经络之余、苟能调摄得宜,则经应以时矣。

【 注  窃谓心脾平和,则经候如常。苟或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起居失宜,脾胃虚损,心火妄动,则月经不调矣。又丹溪云:先期而至者,血热也;后期而至者,血虚也。愚谓先期而至者,有因脾经血燥,有因脾经郁火,有因肝经怒火,有因血分有热,有因劳役火动;过期而至者,有因脾经血虚,有因肝经少血,有因气虚血弱。主治之法,脾经血燥者,加味逍遥散;脾经郁火者,归脾汤;肝经怒火者,加味小柴胡汤;血分有热者,加味四物汤,劳役火动者,补中益气汤;脾经血虚者,人参养荣汤;肝经血少者,六味地黄丸;气虚血弱者,八珍汤。盖血生于脾土,故云脾统血。凡血病当用苦甘之剂,以助阳气而生阴血也。】

月经不通

妇人月经不通,或因醉饱入房,或因劳役过度,或因吐血失血,伤损肝脾,但滋其化源,其经自通。若小便不利,苦头眩痛,腰背作痛,足寒时痛,久而血结于内,变为症瘕。若血水相并,脾胃虚弱,壅滞不通,变为水肿。若脾气衰弱,不能制水,水渍肌肉,变为肿满,当益其津液,大补脾胃,方可保生。

【 注  经水者,阴血也,属冲任二脉,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其为患有因脾虚而不能生血者,有因脾郁而血不行者。有因胃火而血消烁者,有因脾胃损而血少者,有因劳伤心而血少者,有因怒伤肝而血少者,有因肾水不能生肝而血少者,有因肺气虚不能行血者。治疗之法,若脾虚而不行者,调而补之;脾郁而不行者,解而补之;胃火而不行者,清而补之;脾胃损而不行者,温而补之;劳伤心血而不行者,逸而补之;怒伤肝而不行者,和而补之;肺气虚而不行者,补脾胃;肾虚而不行者,补脾肺。经云: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皆当审而治之。】

初虞世云:女子十四天癸至,任脉通,月事以时下,是有子。天癸者,物之自然。月者以月至,经者有常也。其来过与不及,皆谓之病。若荣血亏损,不能滋养百骸,则发落面黄,羸瘦燥热,燥气盛则金受邪,金受邪则为欬为嗽为肺痈为肺痿必矣。但助胃壮气,则荣血生而经自行。须慎饮食,调七倩,保神气,庶可得生。若暴怒气逆,经闭不行,当用行气破血之剂。

【 注  按刘宗厚云:荣者水谷之精,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若阴气一伤,变证百出也。】

夫冲任之脉,起于胞内,为经脉之海,手太阳小肠、手少阴心二经为表里,女子十四而天癸至,肾气全盛,冲任流通,经血既盈,应时而下,否则不通也。

【 注  前证若禀阴血不足,用四物、参、苓;怒伤肝血,用加味逍遥散;郁结伤脾,用加味归脾汤;肝火怫郁,用加味小柴胡汤;胃经积热,加味清胃散。】

寇宗奭曰: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若室女童男,积想在心,思虑过度,多致劳伤。男子则神色消散,女子则月水先闭。盖忧愁思虑则伤心而血逆竭,神色先散,月水先闭。且心病则不能养脾,故不嗜食;脾虚则金亏,故发嗽;肾水绝则木气不荣而四肢干痿,故多怒鬓发焦,筋骨痿。若五脏传遍则死。自能改心易志,用药扶持,庶可保生。切不可用青蒿、蝱虫等凉血行血,宜用柏子仁丸、泽兰汤益阴血制虚火之剂。

【 注  按经云: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胷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养五脏六腑。若服苦寒之剂,伤胃必致不起。】

月水不利

妇人月水不利者,由劳伤气血,体虚而风冷客于胞内,伤于冲任之脉故也。若寸脉弦,关脉沉,是肝病也,兼主腹痛,孔窍生疮。尺脉滑,血气实,经络不利,或尺脉绝不至,兼主小腹引腰痛,气攻胷膈也。

【 注  前证属肝胆二经,盖肝胆相为表里,多因恚怒所伤。若本经风热用补肝散,血虚用四物加酸枣仁。若肾水不足用六味丸。】

行经腹痛

妇人经来腹痛,由风冷客于胞络冲任,或伤手太阳少阴经,用温经汤、桂枝桃仁汤。若忧思气郁而血滞,用桂枝桃仁汤、地黄通经丸。若血结而成块,用万病丸。

【 注  前证若风寒伤脾者,六君加炮姜;思虑伤血者,四物加参、朮;思虑伤气者,归脾加柴、栀;郁怒伤血者,归脾逍遥兼服。若肝经怒气,甩加味逍遥散。若肝经血虚,用四物、参、朮、柴胡、牡丹皮。若肝经血热,用四物、牡丹皮。若肝肾虚火,用六味地黄丸。若肝脾血虚,用八珍加牡丹皮。若肝脾郁怒,用加味归脾汤。若气虚血弱,用补中益气汤。若脾不能摄血,用六君子加川芎、当归。若肝虚不能藏血,用补肝散。】

月水不断

妇人月水不断,淋沥腹痛,或因劳损气血而伤冲任,或因经行而合阴阳,以致外邪客于胞内、滞于血海故也。但调养元气而病邪自愈,若攻其邪则元气反伤矣。

【 注  前证若郁结伤脾,用归脾汤;恚怒伤肝,逍遥散;肝火妄动,加味四物汤;脾气虚弱,六君子汤;元气下陷,补中益气汤;热伤元气,前汤加五味、麦冬、炒黑黄蘗。】

天癸过期

许学士云:妇人经脉过期不及,腰腹疼病,成七七数尽而月经下者,宜用当归散治之。

【 注  前证若肝肾虚热,用当归散;肝血虚热,四物加柴、栀、丹皮;肝火内动,小柴胡加山栀、丹皮;肝火血燥,加味逍遥散;脾经郁火,加味归脾汤;肝脾郁火,归脾、逍遥兼服;肝肾亏损,归脾、六味兼服。】

血枯

腹中论曰:有病胷胁支满,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四肢惰,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曰血枯。此年少时因大脱血,或醉而入房,亏损肾肝。盖肝藏血,受天一之气以为滋荣,其经上贯膈,布胁肋。若脱血失精,肝气已伤,肝血枯涸不荣而胷胁满,妨于食则肝病传脾而闻腥臊臭,出清液。若以肝病而肺乘之,则唾血,四肢惰,目眩,时时前后血出,皆肝病血伤之证也。

【 注  前证若饮食起居失宜,而脾胃虚损,当滋化源而佐以鰞鲗丸等药。若因脾土虚寒而不能生血,宜补命门火。若服燥药,郁火内作而津液消烁,宜清热养血。若脾胃亏损而气血虚,宜补中益气。若胃热消中而血液耗损,宜清脾胃之火。若大便秘濇,小便清利而经不行,宜清胞络之火。若劳伤心火,血涸而经不行,宜补心养血。】

热入血室

妇人伤寒伤风发热,经水适来,昼则安静,暮则讝语,有如疟状,此为热入血室,治者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宜服小柴胡汤。若脉迟身凉,当剌期门穴,下针病人五吸,停针良久,徐徐出针。凡针期门穴,必泻勿补,肥人二寸,瘦人寸半也。

【 注  前证若因劳役,或怒气发热,适遇经行而患前证者,亦用小柴胡加生地黄治之。血虚用四物加柴胡。若病既愈而热未已,或元气素弱,并用补中益气汤。脾气素郁,用济生归脾汤。血气素虚,用十全大补汤。】

河间六书 【 金?刘完素】

月水不调论治

妇人月水,一月一来如期,谓之月信。其不来则风热伤于经血,故血在内不通;或内受邪热,脾胃虚损,不能饮食,食既不充,荣卫凝濇,肌肤黄燥,面不光泽;或大肠虚变为下痢,流入关元,致绝子嗣。

童幼天癸未行,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

妇人气充经脉,月事频并,脐下痛,宜芍药六合扬。 【 一本是气冲。】 若经水过多,别无余证,四物内加黄苓、白朮各一两。若经事欲行,脐腹绞痛,宜服八物汤。若经水暴多,四物四两,加黄芩一两。若经水如黑豆水,四物加黄连、黄芩各一两。若妇人经水少而血色和者,四物四两,如熟地、当归各一两。

血枯经闭

年少醉入房室,气竭肝伤,故经衰少不来。肝伤则血涸,脾胃相传,大脱其血,目眩心烦,故月事不来也,乌鱼骨圆主之。

经水适来适断

妇人经水,通来适断,往来寒热,先服小柴胡以去其寒热,后以四物汤调治之。如寒热不退,勿服四物,是谓变证,表邪犹存,不能效也。

明理论 【 金?成无己】

热入血室

伤寒热入血室,何以明之?室者,屋室也,谓可以停止之处。人身之血室者,荣血停止之所,经脉留会之处,即冲脉是也。冲脉者,奇经八脉之一脉也,起于肾下,出于气冲,并足阳明经夹脐上行至胷中而散,为十二经脉之海。王冰曰:冲为血海。言诸经之血朝会于此,男子则运行生精,女子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内经》曰:任脉通,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者是也。王冰曰:阴静海满而去血,谓冲脉盛为海满也。即是观之,冲是血室,可以知矣。伤寒之邪,妇人则随经而入,男子由阳明而传,以冲之脉与少阴之络起于肾,女子感邪,太阳随经便得而入冲之经并足阳明,男子阳明内热,方得而入也。冲之得热,血必妄行,在男子则下血讝语,在妇人则月水适来。阳明病下血讝语,此为热入血室者,斯盖并言男子,不止为妇人而言也。妇人伤寒,经水适来与经水适断者,皆以经气所虚,宫室不闭,邪得乘虚而入。《针经》有言曰:邪气不得其虚,不能独伤人者是矣。妇人热入血室,有须治而愈者,有不须治而愈者,又各不同也。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和,胷胁下满如结胷状,讝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与其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二者是须治而愈者也。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则明了,暮则讝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是不须治而愈者也。讝语为病邪之甚者,何不须治而愈耶?且胷胁满如结胷,讝语,是邪气留结于胷胁而不去者,必剌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寒热如疟发作有时者,是血结而不行,须小柴胡汤散之。二者既有留邪,必须治之可也。若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讝语,此则经水既来,以里无留邪,但不妄犯,热随血散必自愈。经曰:血自下,下者愈。故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所谓妄犯者,谓恐以讝语为阳明内实,攻之犯其胃气也;此无胷胁之邪,恐刺期门,犯其中焦也;此无血结,恐与小柴胡汤,犯其上焦也。小柴胡汤解散则动卫气,卫出上焦,动卫气是犯上焦也。刺期门则动荣气,荣出中焦,动荣气是犯中焦也。《脉经》有曰:无犯肾气及上二焦,岂谓药不谓针耶?

儒门事亲 【 元?张从政】

月事沉滞

夫妇人月事沉滞,数月不行,肌肉不减,《内经》曰:此名为瘕为沉也。沉者,月事沉滞不行也,急宜服桃仁承气汤加当归,大作剂料服,不过三服立愈。后用四物汤补之,更可用《宣明方》槟榔丸。

经血暴下

夫妇人年及五十以上,经血暴下者,妇人经血,终于七七之数,数外暴下,《内经》曰:火主暴速,亦因暴喜暴怒忧结惊恐之致然也,慎不可作冷病治之。如下峻热之药则死。止可用黄连解毒汤以清于上,更用莲壳灰、椶毛以渗于下,然后用四物汤加延胡索散,凉血和经之药是也。

月事不来

夫妇人有月事不来者,室女亦然。《内经》曰:月事不来者,是胞脉闭也。胞脉者属火而络于脬中,令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可用茶调散吐之;吐讫,可用玉烛散、当归散或三和汤、桂苓白朮散、柴胡饮子,量虚实选而用之。降心火,益肾水,开胃进食,分阴阳,利水道之药是也。慎勿服峻热之药。若服之,则变成肺痿骨蒸潮热,欬嗽咯脓,呕血而喘,小便濇滞,寝汗不已,渐至形瘦脉大。虽遇良医,亦成不救。

东垣十书 【 元?李杲】

经闭有三

阴阳别论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为息贲者,死不治。妇人脾胃久虚,或形羸气血俱衰,而致经水断绝不行;或病中消胃热,善食渐瘦,津液不生。夫经者,血脉津液所化,津液既绝,为热所烁,肌肉消瘦,时见燥渴,血海枯竭,病名曰血枯经绝,宜泻胃之燥热,补益气血,经自行矣。此证或经适行而有子,子不安为胎病者有矣,或心包脉洪数,躁作时见,大便秘濇,小便虽清不利,而经水闭绝不行,此乃血海干枯,宜调血脉,除包络中火邪而经自行矣。《内经》所谓小肠移热于大肠,为症瘕,为沉。脉濇不利,则月事沉滞而不利,故云为症瘕为沉也。或因劳心、心火上行,月事不来,安心和血泻火,经自行矣。故《内经》云: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故月事不来也。

闭属少阳

凡妇人女子之病,经水适断,俱作少阳治之,伤寒杂病一体。经云:身有病而有邪,经脉闭也。又云: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经闭者尺中不至,胞闭者生化绝源,二者皆血病也,厥阴主之。厥阴病则少阳病矣,累及其夫也。治之之法,或实作大热,或变成劳,脉有浮中沉之不同,故有药表里和之不一,察其在气在血,定其行阴行阳。使大小不失其宜,轻重各得其所,逆从缓急,举无不当,则可以万全矣。此少阳一治,不可不知也。

凡治杂病,先调其气,次疗诸疾,无损胃气,是其要也。若血受病,亦先调气,谓气不调则血不行。又气为之纲,夫也。夫不唱,妇不随也。故妇人病经,先柴胡以行经之表,次四物以行经之里,先气而后血也。

不调治法

妇人经水不调,右尺脉按之空虚,是气血俱脱,大寒证。轻手其脉数疾,举指弦紧或濇,皆阳脱之证,阴火亦亡。见热证于口鼻眼或渴,此皆阴躁阳欲去也,当温之降之,引之燥之,用升阳举经汤。此法大升浮血气,补命门之下脱也。

热入血室治法

昼则明了,夜则讝语,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不治自愈。若甚则四顺饮子、桃仁承气汤,证相似当下者用之。

丹溪心法 【 元?朱震亨】

经水证治

妇人经水过期,血水也,四物加参、朮;带痰加南星、半夏、陈皮之类。经水不及期而来者,血热也,四物加黄连。过期紫黑有块,亦血热也,必作痛,四物加香附、黄连。过期色淡者,痰多也,二陈加川芎、当归。过期而来,乃是血虚,宜补血,用四物加黄芪、陈皮、升麻。未及期先来,乃是气血俱热,宜凉气血,柴胡、黄芩、当归、白芍、生地,香附之属。

经不调而血色淡,宜补气血,参、芪、芎、归,香附、白勺;腹痛加胶珠、艾叶、延胡索。

经候过而作痛者,乃虚中有热,所以作疼。经水将来作疼者,血实也 【 一云气滞,】 四物加桃仁、黄连、香附。临行时腰疼腹痛,乃是郁滞有瘀血,宜四物加红花、桃仁、莪朮、延胡索、香附、木香;发热加黄芩、柴胡。紫色成块者,热也,四物加黄连、柴胡之类。

痰多占住血海地位,因而下多者,目必渐昏。肥人如此,用南星、苍朮、川芎、香附,作丸子服之。肥人不及日数而多者,痰多血虚有热,亦用前丸药中,更加黄连、白朮丸服。

血枯经闭者,四物加桃仁、红花。躯脂满经闭者,以导痰汤加黄连、川芎。不可服地黄,泥膈故也,如用以姜汁炒。

肥胖饮食过度之人,而经水不调者,乃是湿痰,宜苍朮、半夏、滑石、茯苓、白朮、香附、川芎、当归。

临经来时肚痛者,四物汤加陈皮、延胡索、牡丹皮、甘草。痛甚者豆淋酒,痛缓者童便煮莎根,入炒条芩末为丸。

经水去多不能住者,以三补丸加莎根、龟板、金毛狗脊。

阴虚经脉久不通,小便濇,身体疼痛,以四物加苍朮、牛膝、陈皮,生甘草;又用苍莎丸加苍耳。酒芍药为丸,就煎前药吞下。经候微少,渐渐不通,手足烦疼,渐瘦生潮热,脉微数,四物汤去地黄,川芎,如泽兰叶三倍,甘草半分。

经水过多,四物汤去熟地黄加生地,或只加黄芩、白朮。

经行身热,脉数头昏,四物汤加柴胡、黄芩。

经行微少,或胀或疼,四肢疼痛,四物汤加延胡、没药、白芷为末,淡酢汤调下。

经候不调,心腹(疒丂)痛,只用芎、归二味,名君臣散。

经欲行,脐腹绞痛,四物加延胡、槟榔、苦楝炒、木香减半。

经水濇少,四物加葵花、红花。

经候过而作痛。气血俱虚也,宜四物对四君子汤服之。

经水色淡者,气血俱虚也,宜八物汤之类。八物者,四物、四君子也。如兼他证,随证加药。

月候不调之由,或前或后,或多或少。凡行后作痛者虚也,少而淡者血虚也,多者气虚也,其将行作痛及凝块不散者滞也,紫黑色者滞而挟热也。

经水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踰月一至,或一月再至,皆不调之故,治之宜调经散。

经候不调,当以四物汤为主治。

月候不调之中,有兼疼痛者,有兼发热者,有趱前者,有退后者,则趱前为热,退后为虚也。疼痛之中,有常时作痛者,有经前经后作痛者,则常时与经前作痛者为血积,经后为血虚也。发热之中,有常时发热者,有经行发热者,则常时为血虚有积,经行为血虚有热也。

经水濇少,为虚为濇,虚则补之,濇则需之。

格致余论 【 元?朱震亨】

辨紫黑痛块

经水者,阴血也。阴必从阳,故其色红,禀火色也。血为气之配,气热则热,气寒则寒,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气清则清,气浊则浊。往往见有成块者,气之凝也。将行而痛者,气之滞也。来后作痛者,气血俱虚也。色淡者,亦虚也。错经妄行者,气之乱也。紫者,气之热也。黑者,热之甚也。人但见其紫者、黑者、作痛者、成块者,率指为风冷而行温热之剂,祸不旋踵矣。良由《病源》论月水诸病皆曰风冷乘之,宜其相习而成俗也。或曰:黑,北方水之色也,紫淡于黑,非冷而何?余日:经曰,亢则害,承乃制。热甚者必兼水化,所以热则紫,甚则黑也。况妇人性执而见鄙,嗜欲加倍,脏腑厥阳之火,无日不起。非热而何?若夫风冷必须外得,设或有之,盖千百而一二者也。

溯洄集 【 元?王履】

二阳病论

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释之者,谓男子则脾受之而味不化,故少精;女子则心受之,而血不流,故不月。分心脾为男女各受立说。窃独谓不然。夫二阳,阳明也,胃与大肠之脉也。肠胃有病,心脾受之。发心脾,犹言延及于心脾也。-虽然,脾胃为合,胃病而及脾,理固宜矣。大肠与心,本非合也,今大肠而及心,何哉?盖胃为受纳之腑,大肠为传化之腑。食入于胃,浊气归心,饮入于胃,输精于脾者,以胃之能纳,肠之能化耳。肠胃既病,则不能受,不能化,心脾何所资乎?心脾既无所资,则无所运化而生精血矣。故肠胃有病,心脾受之,则男为少精,女为不月矣。心脾当总言,男女不当分说,至隐曲不月,方可分说耳。若如释者之言,则男之精独资于脾而不资于心。女之血独资于心而不资于脾,有是理耶!盖男女之精血,皆由五脏六腑之相养而后成,可谓之男精资于脾,女血资于心乎?经本曰:男女皆有心脾之病,但在男子则隐曲之不利,在女子则月事之不来耳。

卫生宝鉴 【 元?罗天益】

热入血室成结胷

或问:热入血室,何为而成结胷也?余曰:邪气传入经络作主,气相搏,上下流行,遇经水适来适断,邪气乘虚入于血室,血为邪所迫,入于肝经,肝受邪则讝语而见鬼,复入膻中则血结于胷中。何以言之?妇人平居,水养木,血养肝,方未受孕则以之为月水,既姙则中蓄之以养胎,及已产则上壅之以为乳汁,皆血之所为也。今邪逐血,并归于肝经,聚于膻中,结于乳下,故手触之则痛,非药可及,故当刺期门也。

证治要诀 【 明?戴思恭】

经事不调

妇人每月经水应期而下,不使有余,犹太阴之缺也。其有或先或后,或少或多,或欲来先病,或遇来而断续,皆谓之不调,和气饮加香附子半钱,兼咽独附丸。经事来而腹痛者,经事不来而腹亦痛者,皆血之不调故也。欲调其血,先调其气,四物汤加吴茱萸半钱、香附子一钱,和气饮加茱萸半钱方可用。痛甚者,延胡索汤。然又恐感外邪、饮食致痛,痛不因血,尤宜详审,和气饮却能兼治。

有因惊气上逆,致月不通,涎多神昏,皆则不知人;或妄言歌笑,似心疯,似五癎,醒时又似正人;或病来身如摇动,手足如搐搦,四七汤、大温经汤各半贴,和匀服。

有经候失期,或过二三月变生诸证者。和气饮须用桂枝者,性最动血。和气饮加苏木、红花、干漆各半钱,桃仁一钱,或酢或酒煎去滓,入麝香少许,仍以酢调黑神散。

因血瘀而腹内有块者,四物汤去地黄加官桂、白朮各半钱。

因经候不调,血不循故道,从粪后出,腹或疼或不疼,勿作寻常便血治,宜顺其经,四物汤去地黄加阿胶、香附子各一钱,仍以黑神散和调气散,白汤点服。

医学纲目 【 明?楼英】

调经

胎前之道,始于求子。求子之法,莫先调经。每见妇人之无子者。其经必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将行作痛,或行后作痛,或紫或黑或淡,或凝而不调,不调则血气乖争,不能成孕矣。详夫不调之由,其或前或后,及行后作痛者,虚也;其少而淡者,血虚也;多者,气虚也;其将行作痛,及凝块不散者,滞也;紫黑色者,滞而挟热也。治法:血虚者四物,气虚者四物加参、芪,滞者香附、缩砂、木香、槟榔、桃仁、延胡,滞久而沉痼者,吐之下之,脉证热者四物加芩、连,脉证寒者四物加桂、附及紫石英之类是也。直至积去滞行虚回,然后血气和平,能孕子也。余每治经不调者,只一味香附末,酢为丸,服之亦百发百中也。

经水或前或后

妇人病多是月经乍多乍少,或前或后,时发疼痛,医者一类呼为经病,不曾说是阴胜阳,是阳胜阴,所以服药少效。盖阴气乘阳,则胞寒气冷,血不运行,经所谓天寒地冻,水凝成冰,故令乍少而在月后。若阳气乘阴,则血流散溢,经所谓天暑地热,经水沸溢,故令乍多而在月前。当别其阴阳,调其血气、使不相乘,以平为期,宜紫石英丸。

天癸过期

妇人天癸已过期,经脉不匀,或三四月不行,或一月再至,腰腹疼痛,《素问》云七损八益,谓女子七数尽而经不依时者,血有余也,不可止之,但令得依时不腰痛为善,宜当归散。

热入血室

妇人伤寒中风,治法与男子无异,若热入血室则不同也,宜以四物汤赡养经血,佐以汗下之药治之。

妇人伤寒中风,自汗头痛,项背强,发热恶寒,脉浮而缓,恐热入血室,故用桂枝汤倍加芍药。

妇人伤寒,脉浮而紧,头痛身热,恶寒无汗,恐热入血室,宜麻黄加生地汤。

妇人伤寒,经脉方来初断,寒热如疟,狂言见鬼,宜用干姜柴胡汤。

妇人室女,伤寒发热,经水适来适断,昼日明了,夜则讝语如见鬼神,宜小柴胡加生地汤。

妇人伤寒身热,脉长而弦,属阳明少阳,往来寒热,夜躁昼宁,如见鬼状,经水适断,热入血室,不实满者,小柴胡加牡丹皮主之;大实满者,桃仁承气主之。

妇人伤寒,头痛脉浮,医反下之,邪气乘虚而传于里,经水闭而不行,心下结硬,口燥舌干,寒热往来,狂言如见鬼状,脉沉而数者,当下之,宜小柴胡加芒硝、大黄汤主之。

妇人伤寒,表虚自汗,身凉,四肢拘急,脉沉而迟,太阳标病,少阴本病,经水适断,宜桂枝加附子、红花汤。

妇人伤寒,太阳标病,汗解表除,邪热内攻,热入血室,经水过多,无满实者,甘草芍药汤。

明医杂着 【 明?王纶】

经脉不行

妇人女子经脉不行,有脾胃损伤而致者,不可便认作经闭血死,轻用通经破血之药,遇有此证,便须审其脾胃如何。若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少食恶食,泄泻疼痛;或因误服汗下攻伐药,伤其中气,以致血少而不行者,只宜补养脾胃,用白朮为君,茯苓、芍药为臣,佐以黄芪、甘草、陈皮、麦芽、川芎、当归、柴胡等药,脾旺则能生血而经自行矣。又有饮食积滞,致损脾胃者,亦宜消积补脾。若脾胃无病,果有血块凝结,方宜行血通经。

【 注  心脾平和,则百骸五脏皆润泽而经候如常,苟或心脾受伤,则血无所养,亦无所统,而月经不调矣。是故调经者,当理心脾为主,其详已见《良方》月水不调方论下。大凡调经之法,肝脾血燥,四物为主;肝脾血弱,补中益气为主;肝脾郁火,归脾汤为主;肝经怒火,加味逍遥散为主。病因多端,不能悉举,治当临证制宜可也。】

医学入门 【 明?李梴】

月事不通

妇人以血为主,天真气降,壬癸水合,肾气全盛,血脉流行,常以三旬一见,以象月盈则亏,故曰月经。经行与产后一般,若其时余血一点未净,或外被风寒,及湿冷暑热邪气,或内伤生冷,七情郁结。为痰为瘀,凝积于中,曰血滞。或经止后,用力太过,入房太甚,及服食燥热,以致火动,邪气盛而精血衰,曰血枯。《良方》云:经后被惊,则血气错乱妄行,逆于上则从口鼻而出,逆于身则水血相搏变为水肿。恚怒则气血逆于腰腿、心腹、背胁、手足、之间重痛,经行则发,过期则止。怒极伤肝,则有眩运、呕血、瘰疬、血风、疮疡等病。加之经血渗漏于其间,遂成窍穴生疮,淋沥不断;湿热相搏,遂为崩带;血结于内,爱为症瘕。凡此变证百出,不过血滞与枯而已。但血滞亦有虚热,血枯亦有虚热,故重则经闭不通。以滞枯分言,轻则经水不调,止言虚与热而已。

血滞经闭宜破者,原因饮食热毒,或暴怒凝瘀积痰,直须大黄、干漆之类,推陈致新,俾旧血消而新血生也。若气旺血枯,起于劳役忧思,却宜温和滋补;或兼有痰火湿热,尤宜清之凉之。每以肉桂为佐者,热则血行也,但不可纯服峻药以亏阴道。至于耗气益血之说,虽女科要法,但血为气配,气热则热,气寒则寒,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行则行,气滞则滞。如果郁火气盛于血者,方可单香附散、抑气散,加木香、槟榔、枳壳以开郁行气。若气乱则调,气冷则温,气虚则补,男女一般。盖阳生则阴自长,气衰则血亦涸,岂可专耗其气耶?论者多泥叔和血旺气衰,不知叔和论肝肺二脉,则宜肝旺于肺;其实气血平和,乃能有孕,故继曰两脏通和。但妇人见偏性鄙,婢妾志不得伸,郁怒无时不起,故香附为女人仙药。经曰: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可不悟诸!

经行登厕,风寒入内,以致凝濇,小温经汤。经行适来,续得寒热,就闭不通,或寒或暑,俱谓之热入血室,小柴胡汤加生地,或黄芩芍药汤加生地。经行过飱生冷,或外被冷湿,以致瘀血凝结者,五积散去麻黄加牡丹皮、红花。

七情心气郁结不行者,分心气饮去羌活、半夏、桑皮、青皮,加川芎、当归、香附、莪朮、延胡索。有火者,更加黄芩,或小调经散、单香附丸。

气血盛实,经络遏闭,或时挟痰者,单大黄膏;或马鞭草取汁熬膏为丸或烧存性,红花当归煎汤下。

内伤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气弱,体倦发热,腹痛肠鸣,饮食减少而不生血者,补中益气汤加川芎、生地、天花粉。肠鸣月水不来者,病在胃,胃虚不生血气,宜单厚朴五钱,空心水煎,或单苍朮膏。水泄少食者,升阳益胃汤。不泄少食者,二陈汤加白朮、黄芪、童便、制香附、当归、芍药、牡丹皮、麦门冬、山楂、麦芽。因饮食积者,更加莪朮、枳壳。

湿痰占住血海地位经闭者,导痰汤加川芎、黄连。不可服地黄,泥膈故也。如用须姜汁炒过。丹溪之言,洵不可易。

胃热消渴,善食渐瘦,津液为热燥,渴者,宜泻胃热,四物汤合调胃承气汤,名玉烛散;再台凉膈散,名三和散。轻者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去人参、半夏加天花粉。素虚形瘦、口燥,善食厚味,郁为痰火。有潮热者,逍遥散加黄芩无薄荷,或四物汤加桃仁、红花,或加味养荣丸亦可。

大概经水不通,肥人多气弱有湿痰、瘦人多血怯有火。

少年大脱血,或醉后入房,气竭肝伤,月事衰少者,其治法已见《内经》腹中论篇。

堕胎及多产育伤血,或误服汗下克伐之药,以致血衰气乏不行者,十全大补汤。

经虽来或血渐少而后不通,皆堕胎及产多者,谓之血枯。原因心事不足,以致脾不磨食,故肺金失养而气滞不行,肾水不旺而血益日枯。初时参前参后,淋沥无时;脾胃衰甚,变为溏泄身肿;失治甚为症瘕痨瘵。

总而言之,经水不通,不出虚热痰气四证,不调亦大相同。随证调治,饮食调和,自然血气流通;更有凝滞,然后可用红花当归散,紫葳散、通经丸、导经丸之类。虚者只用当归散以通之,通后又须养血益阴,使津液流通。苟不务气血充和,而惟以毒药攻逼,必死而已。

经水不调

以期言之,对期者,性和血足易受孕,只差一二日者,亦不为害。

以色言之,心主血,阴从阳,故以色红为正,虽不对期而色正者易调。

后期三五日者,为血虚,四物汤加参、芪、白朮、陈皮、升麻。瘦人只是血少,四物汤倍当归、地黄,少加桃仁、红花。肥人多痰,二陈汤加南星、苍朮、滑石、芎、归、香附。

来少色和者,四物汤。点滴欲闭,潮烦脉数者,四物汤去芎、地,如泽兰叶三倍、甘草少许,十味香附丸。内寒血濇,来少或日少,五六日以上者,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牡丹皮、葵花。

先期三五日者,为血热,四物汤加芩、连;肥人加痰药。先十数日者,血气俱热也,四物汤加黄芩、柴胡、香附;肥人清海苍莎丸加黄连、白朮。

来多或日多,五六日以上者,内热血散也,四物加芩、朮。瘦人有火者,固经丸。肥人多痰者,清海苍莎丸。

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踰月不至,或一月再至,当归散、调经散、单丹参散。

时行时止,淋沥不断,腹中作痛,乃寒热邪气客于胞中,留滞血海外疼也。如有积下利不定,有所去则愈。脐下逆气,上攻胷膈欲呕者,桃仁散;或用当归四钱、干漆三钱,蜜丸服。如腰脐腹痛者,牛膝散。或行或止,心痛者失笑散。经水适来适断,往来寒热者,先服小柴胡汤加地黄,后以四物汤和之。有月事频数者,四物汤倍芍药加黄芪。有经行不止者,四物汤加地榆、阿胶、荆芥。热者倍黄芪或吞固经丸。

色紫者风也,黑者热甚也,淡白者虚也,或挟痰停水以混之也。如烟尘水,如屋漏水,如豆汁,或带黄混浊模糊者,湿痰也。成块作片,色不变者,气滞也,或风冷乘之也。色变紫黑者,血热也。大概紫者,四物汤加防风、白芷、荆芥;黑者,四物汤加芩、连、香附;淡白者,古芎归汤加参、芪、白芍、香附;有痰者。二陈汤加芎、归;如烟尘者,二陈汤加秦艽、防风、苍朮;如豆汁者,四物汤加芩、连;成块者,四物汤加香附、延胡索、枳壳、陈皮。通用琥珀调经丸、百子附归丸、墨附丸。

月水循环,纤疴不作,乃能有子。若兼潮疼,重则加之欬血汗呕,或泻有潮汗,则血愈消耗。有效呕则气往上行,泻则津偏于后,疼则疾结于中,是以必先去病而后可以滋血调经。就中潮热疼痛,尤为妇女常病。盖血滞积入骨髓,便为骨蒸;血滞积瘀于中,与日生新血相搏,则为疼痛;血枯不能滋养百骸,则蒸热于外;血枯包络火盛,或挟痰气食积,寒冷外邪,则为疼痛。

潮热有时,为内伤,为虚;无时,为外感,为实。虚者大温经汤,热者四物汤加柴、芩,经闭者滋血汤,骨蒸者大胡连丸、大乌鸡丸。五心潮者,四物汤加黄连、胡黄连。无汗者,茯苓补心汤。有汗者,逍遥散。经前潮者,血虚有滞,逍遥散加牡丹皮、桃仁、延胡索。经后潮者,血虚有热,逍遥散去柴胡加地骨皮、生地、童便、炒黄芩,此方能加减,退热圣药。有欬加桑白皮、贝母、桔梗、知母、麦门冬,欬血加生地、山栀、牡丹皮,呕吐加陈皮、半夏、旋覆花,嘈杂加姜、炒黄连或芩连二陈汤。寻常潮热者,肾气丸、大造丸,或四物汤料加童便、炒黄芩各一两、四制香附一斤,蜜丸服。

经事欲行,脐腹绞痛者,为血滞,四物汤料四钱。加延胡索、苦楝、木香、槟榔各一两。痛甚者,万痛丸。经水临行时痛者,为气滞,乌药汤。气滞血瘀者,大延胡索散,或四物加桃仁、红花、莪朮、延胡索、香附、木香;发热加柴、芩。经水将来,阵痛阵止者为血实,四物汤加延胡索、木香、黄连、香附。腿腹痛者,内补当归丸。经水将行,被风冷相搏,绕脐疝痛者,乃寒气客于血室,大温经汤、桂枝桃仁汤。经水日来时痛者,四物汤加陈皮、延胡索、牡丹皮、甘草。

经后痛者,为血虚,八物汤、小乌鸡丸。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呕吐涎唾,脐胁疝痛,阴冷彻引腰脊而痛者,酒煮当归丸、大温经汤。

经前作痛,经后作痛,通用交加地黄丸、滋阴百补丸、七制香附丸。

月水乃经络之余,冲任气和则血依时而下。忧思耗伤心血以致火炎,血不归肝,而出纳之用已竭;母令子虚,脾亦不磨而食少,食少则肺金失养,水绝生化之源,而经闭不调。治者须知心为气血之主,心气郁结者,宜调心血通心经而血自行。脾胃为气血之运,饮食劳倦,损其中气,以致血少不行,或行之间断者,只宜平胃散、四君子汤之类,补养脾胃,而气血自生自运,乃标本兼治,法之良者也。

论室女经事

女子十四,冲任盛而月事下,必近二十,方可匹配,可见阴气之难成也。或恣食咸酸煎炒热燥,以致气血上壅不通者,红花当归散、紫葳散、单大黄膏。如踰年未嫁。或年未及而思男,思伤心血,火炎脾亏,肺烁肾枯而血闭成痨者,十分难治。宜四物加黄芩、柴胡,或逍遥散加炒山栀、芩、连,以养血凉血降火,或肾气丸加子芩、红花养阴;柏子仁丸亦妙。因怒逆者,四制香附丸加黄芩、生地。因惊者,抱胆丸。经绝不通者,瓦松散。

论寡妇经事

寡妇郁闷百端,或慕夫不能顿忘,或门户不能支持,或望子孙昌盛,心火无时不起,如之饮食厚味,遂成痰火。其证恶风体倦,乍寒乍热,面赤心烦。或时自汗,汗脉弦长,当抑肝之阴气,柴胡抑肝汤、抑阴地黄丸、越鞠丸。如贫苦淡食者,四制香附九主之。有每日上午神思昏愦,怕见明处,恶闻人声,至午后方可;及头昏腹痛惊惕、稍涉劳动,与月经来时,其证尤剧,此不得遂志之故也,宜清神养荣,四物汤加人参、茯神、陈皮、柴胡、羌活、甘草、香附。

虫证经闭

妇人经闭腹大,仅一月间便能动作,乃至过期不产,或有腹痛,此必虫证,雄砂丸或万应丸主之。

性行

妇人性行和者,经调易浃;性行妬者,月水不匀。

隐曲不利

女子月事不行,亦谓之隐曲不利。

命门男女有别

男以此而藏精,女以此而系胞胎。男子以气为主,坎水用事,故蒸气为精而色白;如带火者,精亦能红。女子以血为主,离火用事,故血盈为经而色红;如挟痰气者,经亦能白。

血室男女之别

男子血室,无积而不满;女人血室,有积而溢下为月经。

脉法

浮濇,胁满经不利。

【 此论肝脉也。濇主肝血虚少,胁肋胀满,血凝气滞,月经不利。】

浮绝,伤精与闭经。

【 此论肾脉也。见此脉者,男子失精,妇人月经不调或闭。】

经病前后,脉软如常。寸关虽调,尺绝痛肠。沉缓下弱,来多要防。微虚不利,间月何妨!浮沉一止,或微迟濇。居经三月,气血不刚。三月以上,经闭难当。心脾病发,阙伏寸浮。心事不足,左寸沉结。

【 凡妇人脉比男子更濡弱者,常也。脉如常,虽月经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一月未来者,亦不成经病。惟寸关如常,尺绝不至,或至亦弱小者,小腹肠胃有积痛,上抢心,月水不利;若沉而缓者,下虚,月经来多;反微虚不利不汗出者,其经二月必来,俗云间月。若三部浮沉一止,寸关微濇,微则胃气虚,濇则津血不足,尺微而迟,微则无津,退则阴中寒,此为居经。三月一来,虽来或血渐少而后不通,曾堕胎及产多者,谓之血枯。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盖原心事不足,以致脾不磨食,故肺金失养,不能下生臂水,血益日枯。初时参前参后,淋漓无时;脾胃衰甚,变为溏泄身肿;失治甚为症瘕痨瘵。】

肾脉沉微,气虚也,女子崩带,经脉不调。

诊病问经水

经或参前为血热;或参后为血虚;或当经行时有外感,经尽则散,不可妄药,以致有犯血海。

经闭或兼潮热,或兼欬泄,或兼失血,或兼白带,能饮食则血易调而诸证自除,饮食渐减渐瘦者危。

热入血室成结胷

仲景伤寒不分男女,但妇人以血为主。血室即冲脉血海也。如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则明了,夜则讝语如见鬼状,经行尽则热随血散,不治自愈。如经尽热退身凉,胷满如结胷,或讝语者,乃邪气结于胷胁,按之痛者,亦谓之血结胷,宜海蛤散、桂枝红花汤。

妇人伤寒,寒热似疟,经水适断者,亦名热入血室,其血必结而不行,小柴胡汤或黄龙汤加牡丹皮、桃仁。妇人此证最多,切忌汗下。若见喜忘如狂,腹满泉清,当以淋血法治之,又不可拘于不下也。然男女均有此血海,在男子血室得热,则必妄行,多为下血讝语头汗,见阳明证为异耳。男子由阳明而伤,妇人随经而入。

本草纲目 【 明?李时珍】

论月水

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信、月水、月经。经者,常也,有常轨也。天癸者,天一生水也。邪术家谓之红铅,谬名也。女人之经,一月一行,其常也。或先或后,或通或塞,其病也。复有变常,而古人并未言及者,不可不知。有行期只吐血衄血或眼目出血者。是谓逆行。有三月一行者,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是谓暗经。有受胎之后,月月行经而产子者,是谓盛胎,俗名垢胎。有受胎数月,血忽大下而胎不陨者,是谓漏胎。此虽以气血有余不足言,而亦异于常矣。

女子二七天癸至,七七天癸绝,其常也。有女年十二、十三而天癸至产子,如《褚记室》所载平江苏建卿女十二受孕者。有妇年五十、六十而天癸不断产子,如《辽史》所载亟普妻六十余生二男一女者,此又异常之尤者也。医者之于此类,亦宜留心。

女子入月,恶液腥秽,故君子远之,为其不洁,能损阳生病也。煎膏治药、出痘持戒、修炼性合者,皆避忌之,以此也。《博物志》云:扶南国有奇术,能令刀斫不入,惟以月水涂刀便死。此是秽液,坏人神气,故合药忌触之。此说甚为有据。今有方士邪术鼓弄愚人,以法取童女初行经水服食,谓之先天红铅。巧立名色,多方配合,谓《参同契》之金华,《悟真篇》之首经,皆此物也。愚人信之,吞咽秽滓,以为秘方,往往发出丹(疒轸),殊可叹息。故萧了真金丹诗云:一等旁门性好淫,强阳复去采他阴。口含天癸称为药,似恁洳沮枉用心。观此可以悟矣。

妇人经闭,有有余不足二证。有余者血滞,不足者肝伤。《素问》云:年少时有所大脱血,或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治之以鰞鲗骨四,藘茹一。此正血闭不足之病也。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

UOP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