渼陂集
作者:王九思
十六卷。《续集》三卷。明王九思(1468—1551) 撰。王九思,字敬夫,号渼陂,酃县(今陕西户县)人。明弘治九年 (1496)进士,授检讨,因依附刘瑾而官至吏部郎中。瑾败,降为寿州同知,后勒其致仕。著有 《渼陂集》。是编正集十六卷,系嘉靖十二年(1533)由九思门人王献所刊。续集三卷,系九思晚年罢官以后所作,由翁万达续刻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钱谦益曾评价九思,称“敬夫馆选试《端阳赐扇诗》,效李西涯体,遂得首选,有名史馆中,时人语曰 ‘上有三老,下有三讨’。既而康、李辈出,唱导古学,相与訾警馆阁之体,敬夫舍所学而从之,于是始自贰于长沙矣。敬夫……盛年屏弃,无所发怒,作为歌谣,及《杜甫春游》杂剧,力诋西涯,流传腾涌,关陇之士杂然和之。敬夫《渼陂集》粗有才情,沓拖浅率,续集尤为冗长。李中麓云‘敬夫词曲新奇,得元人心法’。王元美云 ‘敬夫词曲与德涵齐名,秀丽雄爽,康大不如也’。评者以为不在关汉卿、马东篱下。大率康、王皆工词曲,而秦人推其诗文,以为一代师匠,乡曲之言,君子存之而已”。九思倜傥风流,不拘礼节,善歌弹,工词曲,与康海、何景明等称为十才子,又称弘治七子之一。据集前九思自序称“始为翰林时,诗学靡丽,文体萎弱。其后德涵、献吉导予易其习。献吉改正予诗稿,而文由
章节列表
升序↑王九思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犯人
《犯人》精选10位日本文学大师的11则推理小说,包括太宰治《犯人》、芥川龙之介《丛林中》《报恩记》、佐藤春夫《娘》、久米正雄《嫌疑》、谷崎润一郎《路上》、泉镜花《外科室》、冈本绮堂《白发鬼》、夏目漱石《古琴幻音》、幸田露伴《蹊跷》、森鸥外《高濑舟》。 太宰治的名篇《犯人 》中,当犯罪意识涌起的那一瞬间,就已走入囚牢;谷崎润一郎的《路上》,开创了推理作品中的概率杀人手法;芥川龙之介的《丛林中》,由黑泽明改编为电影《罗生门》;森鸥外的《高濑舟》中,在驶向罪恶之岛的高濑舟上,人们探究着何为犯罪真相…… 他们以极其深厚的文学功底,演绎缜密的逻辑推理。这些作品因此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成为大师创作生涯中极为罕见又十分重要的名篇。这些颇具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将日本推理小说推上了新的高峰。
石门文字禅
宋代诗文别集。30卷。释惠洪撰。据《四部丛刊》初编收入的明径山寺刻本所题,该书为作者门人觉慈所编,释氏收入大藏支那撰述中。此书卷1至卷8为古诗,卷9为排律、五言律诗,卷10至卷13为七言律诗,卷14为五绝、六绝,卷15至卷16为七绝,卷17为偈,卷18,卷19为赞,卷20为铭、词、赋,卷21至卷24为记、序、记语,卷25、卷26为题,卷27为跋,卷28为疏,卷29为书、塔铭,卷30为行状、传、祭文。卷首有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达观和尚所作序文。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即据此本采入。作者身为僧人,诗中却时作绮语,故有“浪子和尚”之称。他在创作上主张“文章五色体自然,秋水精神出眉目”(《鲁直弟稚川作屋峰顶名云巢》),极推崇苏轼、黄庭坚,而黄庭坚也称赞他韵胜不减秦观、气爽绝类徐俯。在江西诗风大炽之际,其诗雄健俊伟,清新奇警,辞意洒落,气韵秀拔,正可谓独树一帜。至于其小词,则情思婉约,颇似秦少游。
中国文学史讲义
《中国文学史讲义》是游国恩1929—1933年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和青岛大学(后改名山东大学)时撰写的讲义,内容是先秦两汉至南朝宋的文学史。《中国文学史讲义》首先探讨文学的疆界和起源。游先生对文学史范围的界定在不同的时期有些不同,对文学起源的看法则比后来通行的看法更为通达。《讲义》以“传信”为原则。由于中国文学历史很长,很多材料真假难辨,没有定论,为了保证内容的真实可靠,游先生对重要的作家作品时代真伪均一一考证,梳理旧说,提出自己的主张。这是老一代学人的优良学风和开拓精神,对文学史的创建功不可没。具体来说,如关于《诗经》,对其时代,“二南”“风雅颂”名称的释义,及地域、内容等均有精辟的论述;论证了自《史记》以来因袭的“孔子删诗”的错误;对《诗经》的艺术性作了详尽的分析:这些都是游先生对《诗经》研究的贡献。再如,《悲愤诗》是否为蔡琰所作、《胡笳十八拍》的真伪,及《孔雀东南飞》的时代和作者,游先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后多被学术界接受,成为定论。也有些问题,游先生的看法随着时间有些变化,如五言诗起源的时代,苏李诗、《柏梁台诗》的真伪等。
孔雀东南飞
又名《焦仲卿妻》,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原为汉代建安末年民间歌曲,可能经过后代文人加工润色。最早见于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1,篇名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编入《杂曲谣辞》。全诗共三百五十七句,长达一千七百八十五字,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称它为“长诗之圣”,清沈德潜称它为“古今第一首长诗”,是中国现存古代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本诗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开头,借飞鸟徘徊不前,写出一种忧郁缠绵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气氛。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华严经疏注
华严经疏注百二十卷,唐澄观述。宋净源录疏注经。缺卷二十一至七十又九十一至一百。
碱水喻经
全一卷。译于西晋(265~316),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佛陀为诸比丘宣说水喻七事,举人没于水;或从水中出,复还没于水;或从水中出,而住于岸,乃至达彼岸等,以比喻人由溺于罪恶之状态而至证悟之七个阶段。此经计有四种译本,以收于中阿含经中之水喻经为最详细,其他三本则大同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