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石集
作者:宋褧
元代诗文别集。15卷。宋褧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的善本主要有数种清抄本,如宋宾王校本、徐时栋校本、方兰荪校本等。本集的宋宾王校本卷首有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中书省牒文,至顺元年(1330)欧阳玄序,至正六年苏天爵序,至正六年许有壬序,吕思诚序,至正七年危素后序。署宋(宋褧之侄)编次,危素校正。卷1为古赋、四言诗,卷2为五言古诗,卷3为七言古诗,卷4为杂诗、古乐府,卷5为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卷6—7为七言律诗,卷8—9为七言绝句,卷10为六言绝句、词,卷11为表、上梁文、祝文,卷12为记、序,卷13为杂著、祭文,卷14为碑志,卷15为行状、传、跋。卷末有1卷附录,收有有关宋褧生平的资料:谥议、墓志、祭文、挽诗等。附录之后是明洪武四年(1371)何之权跋,洪武十一年吕荧跋。宋褧的诗长于讽谕,力学卢仝、李贺。《四库全书总目》指出:宋褧“词藻焕发,时患才多,句或不检,韵成牵缀”。然而总目又说:“如斯之类,大抵富赡之过,贪多务得,遂不能刮垢磨光。然武库之兵,利钝互陈,论其大体,足为一家,固不以字句累之矣。”宋褧的文不如诗,以洁净温润为长。
宋褧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乌托邦
16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全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著。1516年出现。“乌托邦”是拉丁文“utopia”的音译,意为“乌有之乡”,全书分上下两部。在上部,莫尔以自己同航海家拉裴尔谈话的方式,结合亲身见闻,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中的野蛮行径,把英国的圈地运动称为“羊吃人”,对农民的悲惨境遇作了极其深刻的描绘,指出:私有制是劳动人民贫困和不幸的根源,“只有完全废除私有制度,财富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人类才能得到福利。”书的下部借拉裴尔之口,描写了一个美好的社会——乌托邦。在乌托邦国家中,没有贫穷。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城市中居民舒适,道路宽阔,有令人心旷神怡的花草树木,有便利大众的食堂和医院,劳动在这里成为生活的必须,除极少数例外,所有男女都从事劳动,全国无游民,无使人堕落的场所;教育事业、学术研究、文娱活动受到高度重视,为公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充足的便利。乌托邦人的全部行为,甚至包括道德行为,最后都把快乐当做目标和幸福,但这些快乐必须不妨碍他人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乌托邦》是一部杰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它提出了一个财产公有、计划生产、按需分配、消灭了城乡对立的新社会制度。为此,托马斯·莫尔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乌托邦”一词被后人当做空想社会主义的代名词。《乌托邦》一书影响深远,一出版就畅销一时。由于时代的局限,《乌托邦》没有对工业、农业生产进行根本性改造,把理想社会仍然建筑在家庭经营和手工业方式的落后生产基础上,甚至把理想社会的实现寄托在贤明君主的统治上,不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这些方面都贯彻着历史唯心主义的精神。
管城硕记
三十卷。清徐文靖 (1667—1756)撰。徐文靖字位山,又字禺尊,安徽当涂人,雍正举人,官至翰林院检讨。晚年一直在故里“翠螺书院”主讲。一生务古学,讲求实学,考据经史,著述甚富。《管城硕记》是徐文靖读经、史、子、集各类著作的札记,自经史以至诗文辨析考证,每条以引原书为纲,各条参以论辨,略似《学林就正》之体,而且考订比较详细,大致与《笺疏》相近。此书辑有刘定之的《十科策略》,蔡方炳的《广治平略》,廖文英的《正字通》,阴时夫的《韵府群玉》。推崇原诗礼诸经之论,涉及子史说部,语言准确,内容广博。有清雍正乾隆间志宁堂刊本,清光绪二年 (1876)刊本,《四库全书》本。
玄机直讲
所谓玄机,玄是指深不可测,机是指方法原理,玄机直讲,是把人们认为深不可测的原理明明白白地直接讲出来,以便掌握。这里要讲的是炼丹火候的方法及原理。
大人赋
西汉赋。司马相如作。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见上好仙道,因曰:‘《上林》之事未足美也,尚有靡者,臣尝为《大人赋》,未就,请具而奏之。’相如以为列仙之传居山泽间,形容甚癯,此非帝王之仙意也,乃遂就《大人赋》。”文章写大人“悲世俗之迫隘”,于是远离尘嚣而游于旷杳,“驾应龙象舆”,“骖赤螭青虯”,以星辰为旌幡,以虹霓为幡饰,游于东南西北天地之间。众神悉听征召,五帝为先导,陵阳当侍从,神仙们前呼后拥,供其役使,历唐尧于崇山兮,过虞舜于九疑”,“经营炎火而浮弱水兮,杭绝浮渚而涉流沙”,最后到了昆仑山,见到了西王母,她“皬然白首,载胜而穴处”,所幸还有三足乌“为之使”。文章至此感叹道:“必长生者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喜”,露出讽谏规劝之意。作品最后申足此意,说明在空旷无人的虚无之境成仙,超脱尘世而独存,丝毫没有乐趣。这篇赋的用意在于谏正汉武帝的好神求仙,采用了较婉曲的手法,借渲染仙境的冷寂、仙人的凄凉生活表现作者的态度,达到讽谕的目的。文章辞采华美,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描绘大人富于浪漫色彩的远游,表现大人凌驾一切的威武气概。据说此赋既奏,“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禹贡长笺
十二卷。清朱鹤龄撰。《禹贡》系《尚书》重要篇目之一,主要内容详见《禹贡指南》条。鹤龄诠释《禹贡》,首列二十五图,自禹贡全图以及导山、导水,皆依次随文解释。该书引证翔实,创获颇多,于贡道、漕河经由脉络,剖析颇具条理,唯其说解山川地理,荦合乖误者,时亦有之。此书诠释《禹贡》,较宋、元人着述为胜,而不及胡渭《禹贡锥指》之精密。此书现存有手稿本,藏上海图书馆。
须达经
全一卷。南朝齐时求那毗地译于永明十年至建武二年(492~495)。又称须达长者经。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叙说佛陀为给孤独长者(须达)宣说布施之法,谓布施不在于施物轻重,而系以信乐施、随时施、自手施、往而施与、知有行果报而行施与等五事为如法布施之关键。又布施金银尚不及持戒、皈依三宝、行慈心布施等之殊胜,而更殊胜者,则为观一切诸法之无常、苦、空、无我。本经之同本异译有长者施报经、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中阿含卷三十九须达哆经、增一阿含第二十七品之第三、第四、第五等三经、增支部9.20 Vela^ma 经等。其中以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最为简要,其余四本略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