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墅类稿

作者:陈元晋
渔墅类稿

宋代诗文别集。8卷。陈元晋著。全书以政论文为主。《四库全书总目》称:“元晋嗜学好义,为德于乡人者甚多,历官所至,俱著政绩。今观集中,如《乞差甲首科札子》,极论当时赋役之弊。其于南宋废弛聚讼之象,指陈痛切,可谓深中膏肓。文多愤世嫉俗之言,则知其生平必伉直不谐于时者。”诗如其文,风格朴实,多有同情民间疾苦的作品。如《田家谣》:“长年饭不足,背裂赤日中。忍饥不肯懒,辛苦求年丰。”又如《田间》:“高田拍拍水连塍,早稻将齐晚稻深。闭粜人家争发贷,丰年也有债相寻。”有《四库全书》本。

陈元晋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魔手

魔手

《魔手》是英国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撰写的推理小说。我的朋友,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处理?有人会觉得这是个“无聊的恶作剧”,然后不当一回事,比如说“我”;有人也会愤愤不平,四处跟人家说来着,比如说牧师凯尔特洛普夫妇;有人会觉得这是个无礼的冒犯,会向警察举报等等。当然,没人会把它和死亡联系起来,可是它就这样发生了。西明顿太太死了,她手中的纸上写着“我实在没办法活下去了”,在火炉里,有着揉成一团的匿名信……
似乎很明显的,西明顿太太的秘密被揭破,她迫于无奈喝下毒药自杀,不是吗?可是事情并没有结束,西明顿太太的女仆艾格尼斯被杀了!在西明顿太太自杀的那天,本该在和男友约会的艾格尼斯气呼呼地提前回家了……匿名信上没有邮戳——是直接投递的……她一定是看到了投递匿名信的人……有句老话说的好,“无火不生烟”。那么,马普尔小姐,将如何解开这“火”与“烟”的迷局呢?

国文趣味

国文趣味

《国文趣味》是令人三叹的一本书。将国文的趣味讲得如此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竟是出自半个世纪前一位中学教师之手,一叹也。本书初版后近七十年来在大陆没有再版,寂寂无闻,二叹也。一位不该被遗忘的先生,其生平事迹如流星划过夜空,了无痕迹,三叹也。一本书让孩子从此爱上语文。 他问你识多少汉字?再讲汉字的趣味、汉字的建筑; 他读着让人感动的、美丽的古典诗词; 他谈自己最爱读的传记和使人落泪的文章; 他告诉你写日记的重要意义和书信的温情; 他笑谈那些文人的怪癖、文人的出身之类逸闻; 他告诉你二十种有效学习的重要法则; 他总结出十五种学生作文的困难,又讲到作文的要诀; 这位民国教师对国文的讲解,是多么的兴高采烈、妙趣横生啊! 你津津有味地听下来,会情不自禁地想:原来语文会这么有趣!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著作。三卷。简称《金匮心典》,清·尤怡纂注。书成于1729年。尤氏研究仲景学说多年,颇有心得,纂注时力求得《金匮》之妙谛,发仲景之心声,故名“心典”。刊于1732年。本书阐注《金匮要略》,文笔简炼,说理清楚,力求得其典要,抉其精义。对于少数费解的原文,宁缺而不作强解。尤氏校正了一些传写之误,删去《金匮要略》后三篇以及后人增添的一些内容,在注本中有相当影响。

尚书纂传

尚书纂传

元王天与撰。46卷。王天与字立大,梅浦人,初为赣州路先贤书院山长,大德二年(1298)以荐授临江路儒学教授。书前有自序,称“其体例,则先二孔氏(伪孔安国传孔颖达疏)说者,崇古也;有未当,则引诸家之说平之;有未备,则引诸家之说足之;说俱通者并存之,间或以臆见按之,大要期与二先生合而已”,所说详于义理而略于训诂。收入《四库全书》、《通志堂经解》、《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

一卷,佚名,梁张保达题记,尾题大目犍连变文,编号二八五八。 唐五代变文。敦煌卷子写本。今存写本凡九种,七种为残本,一种首尾完整而略有缺漏,一种首尾完整,题名《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结尾有“《大目犍连变文》一卷”和“贞明柒年辛巳岁四月十六日净土寺学郎薛安俊写”字样,当抄写于五代后梁时。内容写目连母青提因隐匿供养诸佛的资财,堕入阿鼻地狱。目连成正果后,不见其母,而得已升天庭的父亲启示,入冥间寻母,见母身受苦刑,援救无术,乃求诸如来。如来率八部天龙,打开地狱,救出青提。目连去王舍城乞得饭食奉献母亲,青提则因贪婪之心未灭,食未入口,即变为猛火。如来嘱目连广造盂兰盆,每年七月十五广济饿鬼,青提始可得救。故事据《佛说盂兰盆经》敷衍而成。敦煌卷子写本另有写目连救母的说唱本,残本,其体制与变文相若,今人拟题为《目连变文》。又有《目连缘起》,亦写目连救母故事。唐代以转变形式演唱目连故事已相当流行,孟棨《本事诗》记有张祜见白居易时,即以《目连变》唱词相答问。后世戏曲、曲艺多有演唱目连故事者。宋有杂剧《目连救母》,明清有《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劝善金科》及宣卷等。近代以目连救母为题材的戏曲,习称“目连戏”。

俱舍论法宗原

俱舍论法宗原

简称《法宗原》。佛教著述。唐普光撰。一卷。依《俱舍论》,为初学者略示一切有部之诸法,即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所相应行法、无为法等;其后略释诸法体相,并略以百门分别七十五法。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