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集
作者:李廷龟章节列表
升序↑-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
- 卷二十一
- 卷二十二
- 卷二十三
- 卷二十四
- 卷二十五
- 卷二十六
- 卷二十七
- 卷二十八
- 卷二十九
- 卷三十
- 卷三十一
- 卷三十二
- 卷三十三
- 卷三十四
- 卷三十五
- 卷三十六
- 卷三十七
- 卷三十八
- 卷三十九
- 卷四十
- 卷四十一
- 卷四十二
- 卷四十三
- 卷四十四
- 卷四十五
- 卷四十六
- 卷四十七
- 卷四十八
- 卷四十九
- 卷五十
- 卷五十一
- 卷五十二
- 卷五十三
- 卷五十四
- 卷五十五
- 卷五十六
- 卷五十七
- 卷五十八
- 卷五十九
- 卷六十
- 卷六十一
- 卷六十二
- 卷六十三
- 附錄卷一
- 附錄卷二
- 附錄卷三
- 附錄卷四
- 附錄卷五
李廷龟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人生的智慧
亦译《生活的智慧》,19世纪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叔本华重要伦理学著作之一。1890年出版。书中认为:人的命运自生开始就不能改变,只能在注定的生命线上展开自己,生命在什么位置就在什么位置,人唯一能做的是借助意志努力发挥生命中固有的能力。“命运就是指人拥有什么”。由此把人的命运分为三类。其一,拥有人格之命运。人格是人身固有的健康与精力、美与才性、道德品性、智慧和教等特性。它是自然界赐予的,个人不能加以扭曲。人格中具有的特质是人幸福和快乐的直接源泉,具有绝对价值。但人无法摆脱痛苦与厌倦,人生仍在二者之间摆动;其二,拥有财富和其他占有物之命运。这种命运不断地追求财富,又不断地使希望落空。好比海水,喝得愈多,愈是口渴,得来的快乐随之消失,到头难免痛苦一场;其三,拥有地位之命运。对地位的追求就是对官位、名声、荣誉的追求,这如同对财富追求一样不能带给人幸福和快乐,反而更加危险,使人陷入绝望之境。无论哪种命运,我们都集忧患困厄于一身,可怜兮兮地活到死——虽然各人展开的命运类型不同。一个有智慧的人对此应有充分认识。该书所述内容是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一个缩影。
太上洞玄灵宝太玄普慈劝世经
太上洞玄灵宝太玄普慈劝世经,撰人不详。约出于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经文乃寻声救苦天尊与普慈真人问答,劝导世人修道结缘。内称世间众生迷恋世法,如厕中蛆虫,以粪秽为乐。不知人身本为因缘会合,是假非真,「一朝气断空归去,百骸烂坏总成尘」。唯有勤心修持,行五戒十善,敬事三宝,方能免入恶道。修行之道有持斋、断谷、求仙、学道、得道、离苦。欲脱离苦难则须断恶修善,忏悔结缘,广种福田,广为布施。
自杀
短篇小说。写于1928年7月8日,是东渡日本后写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9月《小说月报》19卷9号,署名茅盾。收入1929年7月大江书铺出版的《野蔷薇》。是《创造》的续篇。“五·四”思想解放运动唤醒了许多向来不知人生为什么的青年,但被唤醒的青年们走的道路却各不相同,作者认为《创造》中娴娴那样的勇敢者属于少数。《自杀》是另一种道路。环小姐受新思潮影响自 由恋爱、自由结合,但当爱人誓为人类牺牲奋然前进时,她陷入苦闷,失去了生活的勇气而自杀。作者写出这个悲剧,目的在于使大家猛省。作品直接地细腻地描绘了环小姐思想苦闷的全过程,写出了她热爱生活又缺乏正面直对生活的勇气的复杂矛盾心理。
宋代十八朝艳史演义
宋代十八朝艳史演义,原名《宋宫十八朝演义》,后书商更名。100回。民国十六年一月一日付印,民国十七年二月出版,民国十七年十月发行。精装2册,定价10元;平装6册,定价5元。李逸侯著、严独鹤评。上海五权书社出版。内页又题“浏阳李逸侯撰 桐乡严独鹤评”;版权页题“编辑者李逸侯 赵梦云”。本书从宋太祖出生起,到陆秀夫负末帝赵昺蹈海而死止。作者自谓:叙宋室一代兴亡,凡朝廷大事,宫闱琐闻,皆与正史不甚相远,较诸涂饰附会,流于淫秽者,固稍胜矣。此书与许慕羲《宋宫十八朝演义》并行于世,李本较平实,语言更通俗;许本通篇行文更流畅,情节渲染较精彩。
白话明史
《明史》,记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清朝顺治二年(1645)曾敕修《明史》,未成而罢。康熙十八年(1679)再开史馆,徐元文、徐乾学、王鸿绪先后任总纂,聘万斯同审定。成书三百十卷,即今署名王鸿绪之《明史稿》。此书为《明史》白话文。
天地八阳神咒经
亦称《八阳神咒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认为天地间只有人最胜最上,贵于一切万物。人之身心即是佛法器,亦是十二部大经卷。因此,人应当识心见性,修善背恶,以求解脱。经中论及殡葬,认为无须择吉日,选墓穴;论及婚嫁,认为乃阴阳自然之理,天之常道。经中又宣扬持诵本经之功德,谓“八阳”意为“明解”,即明解了别八识因缘。主张以八识为经,八阳为纬,经纬相交,以成经教。历代大藏经收有西晋竺法护译《八阳神咒经》,但与本经内容大异。本经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 二八《伪妄乱真录》中,载有《天地八阳经》,一卷。卷末题云:“《八阳神咒经》,与正经中《八阳神咒》义理全异。此说阴阳吉凶禳灾除福法。八纸。”所指应即此经。日本《卐字续藏》收有此经,题作“唐义净译”。然历代经录中的义净译经录内无此经。敦煌本题名下作“玄奘法师奉敕译”,然据历代经录,玄奘亦未译此经。本经内容与中国儒道两家相通,应为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伪经。日本《诸阿阇梨真言密教部类总录》卷上载有此经,作:“《天地八阳经》,一卷。梵释阙本,今有。录中载之。”证实此经曾东流日本,则《卐字续藏》所收之本或源于此。敦煌出土后,日本《大正藏》将敦煌本与《卐字续藏》本互校后,收入第八十五卷,仍题作“唐三藏法师义净奉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