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史精华
作者:张廷玉
吴士玉等奉清圣祖之命而编纂。始于康熙末年,至雍正五年(1727)成书。四部之中,子史最为浩博,也最为芜杂。此书采集子书和史书的名言隽句,按类编次,所以叫做《子史精华》。这部书共160卷,是为供采掇辞章者使用的工具书。全书分30类,280子目,体例与《北堂书钞》、《白孔六帖》相近,但采摭更为繁富。内容以摘引古籍中的史传和诸子为主,兼及稗官野史,而不及儒家经籍。凡子、史两部图书中的“名言隽句”,都分条钞录,句下注明出处,以备查检。具体地说,280个子目,每个子目都以大字摘要,用双行小字注明出处,排列引文。的确做到了“大书以标其精要,分注以详其首尾,元元本本,条理秩然,繁简得中,剪裁有法”。吴士玉等纂辑此书的目的,在于供一般士人查找辞章和典故,在清代影响较大。当时士人多用此书检寻和采撷典故、辞藻以写文章或应试。所以清人评价此书说:“守兹一帙,可以富拟百城”。但这书与许多类书一样,也有它的缺点。它的主要缺点就是征引材料只注出书名而不注明篇名卷数,查对原文仍很不便。引文也往往有所增删,引用时更须注意核对原文
章节列表
升序↑- 序
- 目录
- 卷一 天部一
- 卷二 天部二
- 卷三 天部三
- 卷四 天部四
- 卷五 天部五
- 卷六 地部一
- 卷七 地部二
- 卷八 地部三
- 卷九 地部四
- 卷十 地部五
- 卷十一 地部六
- 卷十二 地部七
- 卷十三 帝王部一
- 卷十四 帝王部二
- 卷十五 帝王部三
- 卷十六 帝王部四
- 卷十七 帝王部五
- 卷十八 帝王部六
- 卷十九 帝王部七
- 卷二十 帝王部八
- 卷二十一 皇亲部一
- 卷二十二 皇亲部二
- 卷二十三 皇亲部
- 卷二十四 歳时部一
- 卷二十五 歳时部二
- 卷二十六 歳时部三
- 卷二十七 嵗时部四
- 卷二十八 礼仪部一
- 卷二十九 礼仪部二
- 卷三十 礼仪部三
- 卷三十一 礼仪部四
- 卷三十二 礼仪部五
- 卷三十三 礼仪部六
- 卷三十四 礼仪部七
- 卷三十五 礼仪部八
- 卷三十六 礼仪部九
- 卷三十七 设官部一
- 卷三十八 设官部二
- 卷三十九 设官部
- 卷四十 设官部四
- 卷四十一 设官部五
- 卷四十二 设官部六
- 卷四十三 设官部七
- 卷四十四 设官部八
- 卷四十五 政术部一
- 卷四十六 政术部二
- 卷四十七 政术部三
- 卷四十八 政术部四
- 卷四十九 政术部五
- 卷五十 政术部六
- 卷五十一 政术部七
- 卷五十二 政术部八
- 卷五十三 政术部九
- 卷五十四 政术部十
- 卷五十五 政术部十一
- 卷五十六 政术部十二
- 卷五十七 政术部十三
- 卷五十八 政术部十四
- 卷五十九 政术部十五
- 卷六十 政术部十六
- 卷六十一 政术部十七
- 卷六十二 政术部十八
- 卷六十三 政术部十九
- 卷六十四 政术部二十
- 卷六十五 文学部一
- 卷六十六 文学部二
- 卷六十七 文学部三
- 卷六十八 文学部四
- 卷六十九 文学部五
- 卷七十 文学部六
- 卷七十一 文学部七
- 卷七十二 武功部一
- 卷七十三 武功部二
- 卷七十四 武功部三
- 卷七十五 武功部四
- 卷七十六 武功部五
- 卷七十七 边塞部一
- 卷七十八 边塞部二
- 卷七十九 边塞部三
- 卷八十 边塞部四
- 卷八十一 伦常部一
- 卷八十二 伦常部二
- 卷八十三 伦常部三
- 卷八十四 伦常部四
- 卷八十五 伦常部五
- 卷八十六 伦常部六
- 卷八十七 品行部一
- 卷八十八 品行部二
- 卷八十九 品行部三
- 卷九十 品行部四
- 卷九十一 品行部五
- 卷九十二 品行部六
- 卷九十三 品行部七
- 卷九十四 品行部八
- 卷九十五 品行部九
- 卷九十六 品行部十
- 卷九十七 人事部一
- 卷九十八 人事部二
- 卷九十九 人事部
- 卷一百 人事部四
- 卷一百一 人事部五
- 卷一百二 人事部六
- 卷一百三 人事部七
- 卷一百四 人事部八
- 卷一百五 乐部一
- 卷一百六 乐部二
- 卷一百七 释道部一
- 卷一百八 释道部二
- 卷一百九 释道部三
- 卷一百十 释道部四
- 卷一百十一 灵异部一
- 卷一百十二 灵异部二
- 卷一百十三 灵异部三
- 卷一百十四 灵异部四
- 卷一百十五 灵异部五
- 卷一百十六 方术部一
- 卷一百十七 方术部二
- 卷一百十八
- 卷一百十九 方术部四
- 卷一百二十 巧艺部一
- 卷一百二十一 巧艺部二
- 卷一百二十二 巧艺部三
- 卷一百二十三 形色部一
- 卷一百二十四 形色部二
- 卷一百二十五 言语部一
- 卷一百二十六
- 卷一百二十七 言语部三
- 卷一百二十八 言语部四
- 卷一百二十九 言语部五
- 卷一百三十 言语部六
- 卷一百三十一 言语部七
- 卷一百三十二 言语部八
- 卷一百三十三 妇女部一
- 卷一百三十四 妇女部二
- 卷一百三十五 动植部一
- 卷一百三十六 动植部二
- 卷一百三十七 动植部三
- 卷一百三十八 动植部四
- 卷一百三十九 动植部五
- 卷一百四十 动植部六
- 卷一百四十一 动植部七
- 卷一百四十二 动植部八
- 卷一百四十三 仪饰部一
- 卷一百四十四 仪饰部二
- 卷一百四十五 服饰部一
- 卷一百四十六 服饰部二
- 卷一百四十七 居处部一
- 卷一百四十八 居处部二
- 卷一百四十九 产业部一
- 卷一百五十 产业部二
- 卷一百五十一 食馔部一
- 卷一百五十二 食馔部
- 卷一百五十三 珍寳部一
- 卷一百五十四 珍寳部二
- 卷一百五十五 器物部一
- 卷一百五十六 器物部二
- 卷一百五十七 器物部三
- 卷一百五十八
- 卷一百五十九
- 卷一百六十 器物部六
猜你喜欢的书
草枕
《草枕》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创作的中篇散文体小说。作品讲述一位青年画工为逃避现实世界,远离闹市隐居山村,追寻“非人情”美感而经历的一段旅程。 作者把《草枕》的主要舞台设在山中温泉即那古井温泉,并把它描绘成脱离尘俗的“非人情”的天地,如绕过好几道险峻的山道才能抵达的目的地,山道旁边散开着油菜花、蒲公英、山樱花,没有船无法到达的地方等等。这样的外部格局的设定,如同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世界,即夏目漱石的“非人情”天地。同时,作者还把“非人情”天地中所有登场人物都塑造成近似于“非人情”的人物形象。譬如,山崖茶馆的老太太、女主人公那美、观海寺的大辙法师、理发馆的师傅等等。作者如此处心积虑地设定与布置,其目的是把画家的“非人情”之旅描绘成“脱离世俗烦恼的超然心境”(《草枕》)的旅行。夏目漱石为了达到此目的,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引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诗境。 该小说虽然以叙事为主,但意蕴深刻,对于研究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特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克斋集
诗文集。南宋陈文蔚撰。17卷。凡书5卷,札表1卷,《朱先生叙述》1卷,《克斋讲义》1卷,序记2卷,祭文墓志2卷,赋1卷,诗4卷。别本5卷。其集宋诸书目皆未著录,原集亦无传本。今本为明初张时雨同其族孙良鉴掇拾编刊,明崇祯间张时泰复刊。《四库全书》据崇祯本著录。《正谊堂全书》本自明本中选录部分诗文,编为5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据正谊本。文蔚师事朱熹,所记朱熹之语,已编入《朱子语类》,而集中亦具载其讲义9条,剖析义利之辨;答徐崇甫、朱熹书,讨论理学命题,皆为研究理学的重要资料。
原本广韵
该书共有5卷,著者姓名不详。前有孙愐《唐韵序》,注文较重修本颇简。《永乐大典》引此书皆曰陆法言《广韵》。据《四库全书总目》考证,认为此书就是重修本之前,亚宝文、裴务齐、陈道固三家修订《切韵》本之一。
大马扁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16回。黄小配(黄世仲)著。宣统元年(1909)刊本。卷首有光绪三十四年八月二十日(1908年9月15日)吾庐主人梭功氏《序》。阿英收入所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三卷》,1960年8月中华书局(北京)出版。本书是专门攻击晚清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的小说。书前有序,题“戊申八月二十日吾卢主人梭功氏谨序于海外”。小说以抨击著名的改良派人物康有为为主题, 旨在反对立宪。作者有意把康有为写成一个投机、无赖式的人物,以表示作者对保皇派的憎恶。小说不少地方夸大失实,但也并非全是莫须有,多少有事实的影子。小说中的康有为打着康圣人的牌子,到处招摇撞骗,无往而不施其诈伪手段。
墨子白话今译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两家号称"显学",墨子在当时的声望与孔子差不多。由于墨子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基本反映了广大劳动阶层的呼声,因此,墨子又被誉为劳动人民的哲学家。《墨子》就是记载墨翟言论和墨家学派思想资料的总集。 《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班固注曰墨子:"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隋书·经籍志》著录"《墨子》十五卷,目一卷,宋大夫墨翟撰"。《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都著录"《墨子》十五卷,墨翟撰"。现在通行本《墨子》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关于《墨子》的佚失情况,一种说法是从汉代开始的,另一种说法是南宋时佚失10篇,其余8篇是南宋以后佚失的。
楞严经正脉疏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十卷,科文及悬示各一卷,明真鉴撰并序跋,广丰缘起,朱俊挺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