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心论科判

菩提道次第心论科判表(大科分二)A0M中华典藏网

甲一、依那兰陀寺有三种清净门(分三)A0M中华典藏网

乙一、轨范师语说清净A0M中华典藏网

乙二、学子相续清净A0M中华典藏网

乙三、所说正法清净A0M中华典藏网

甲二、依本论引导诠释方法(分四)A0M中华典藏网

乙一、开示造论者之殊胜功德及事业A0M中华典藏网

乙二、开示本论中法义殊胜(分四)A0M中华典藏网

丙一、通达一切经教无违A0M中华典藏网

丙二、依现经教论理教授无倒A0M中华典藏网

丙三、得佛密意A0M中华典藏网

丙四、自行消除一切极大罪行A0M中华典藏网

乙三、说听二者如何相应之正理(分三)A0M中华典藏网

丙一、应如何听闻正法A0M中华典藏网

丙二、应如何讲说正法A0M中华典藏网

丙三、说者闻者应如何共作A0M中华典藏网

乙四、教授导引学徒次第之正仪(分二)A0M中华典藏网

丙一、亲近法理(分二)A0M中华典藏网

丁一、引发定解之理-亲近善士(分六)A0M中华典藏网

戊一、所依知识之德数(十法)A0M中华典藏网

戊二、能依学者之相(有三)A0M中华典藏网

戊三、应如何依止之法(分二)A0M中华典藏网

已一、意乐(分三)A0M中华典藏网

庚一、总教意乐之相A0M中华典藏网

庚二、修信以为根本A0M中华典藏网

庚三、随念恩德以增敬重A0M中华典藏网

已二、加行(分二)A0M中华典藏网

庚一、以身命财产供养A0M中华典藏网

庚二、如教修行供养A0M中华典藏网

戊四、依止之胜利功德A0M中华典藏网

戊五、不依止之过失A0M中华典藏网

戊六、摄合诸义A0M中华典藏网

丁二、修持法则之行(分二)A0M中华典藏网

戊一、修法(分三)A0M中华典藏网

已一、加行六法(附带七支)A0M中华典藏网

已二、正修行(分二)A0M中华典藏网

庚一、共同修法A0M中华典藏网

庚二、不共修法A0M中华典藏网

已三、结行(分三)A0M中华典藏网

庚一、中间行法A0M中华典藏网

庚二、三合引导A0M中华典藏网

庚三、四种资粮(分四)A0M中华典藏网

辛一、密护根门A0M中华典藏网

辛二、正知而行十业A0M中华典藏网

辛三、饮食知量(分四)A0M中华典藏网

辛四、精进炼修寤瑜珈A0M中华典藏网

戊二、破邪A0M中华典藏网

丙二、修心次第(分二)A0M中华典藏网

丁一、依有暇身圆劝发修行之心(内中分三)A0M中华典藏网

戊一、有暇-离八无暇A0M中华典藏网

戊二、身圆(分二)A0M中华典藏网

已一、自圆满五种A0M中华典藏网

已二、他圆满五种(附南阎浮提士夫特殊之福德十六正修)A0M中华典藏网

戊三、劝发修行之心A0M中华典藏网

丁二、如何摄取修行心要之义(即三士道)A0M中华典藏网

戊一、道之总建立(以此引生定解)分二A0M中华典藏网

已一、由三士道总摄一切圣言之论A0M中华典藏网

已二、指示三士门中次第如次引导之因A0M中华典藏网

戊二、道中心要正理(以此摄持正行方便)分三A0M中华典藏网

已二、与中上共同之下士道(分三)A0M中华典藏网

庚一、正修下士意乐(分二)A0M中华典藏网

辛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分二)A0M中华典藏网

壬一、观现生无常念最后必死(分四)A0M中华典藏网

癸一、不修无常道理之过失A0M中华典藏网

癸二、多修无常道理之功益A0M中华典藏网

癸三、畏不畏死以慧心决择A0M中华典藏网

癸四、正修念死之方法(分三)A0M中华典藏网

子一、思惟有情决定必死A0M中华典藏网

子二、思惟死无定期A0M中华典藏网

子三、思惟除佛法外别无善法可能救济自他A0M中华典藏网

壬二、观死已当入何趣及苦乐(分三)A0M中华典藏网

癸一、思地狱苦(分四)A0M中华典藏网

子一、八大地狱A0M中华典藏网

子二、近边地狱A0M中华典藏网

子三、寒冻地狱A0M中华典藏网

子四、独一地狱A0M中华典藏网

癸二、思饿鬼苦A0M中华典藏网

癸三、思畜生苦A0M中华典藏网

辛二、后世依止安乐之方便(分二)A0M中华典藏网

壬一、始终进道之门是皈依三宝(分四)A0M中华典藏网

癸一、皈依之因由A0M中华典藏网

癸二、所皈之境义A0M中华典藏网

癸三、如何如法正皈(分四)A0M中华典藏网

子一、忆念三宝功德相(分三)A0M中华典藏网

丑一、佛功德相(分四)A0M中华典藏网

寅一、身功德A0M中华典藏网

寅二、口功德A0M中华典藏网

寅三、意功德A0M中华典藏网

寅四、业功德A0M中华典藏网

丑二、法功德相A0M中华典藏网

丑三、僧功德相A0M中华典藏网

子二、皈依差别相A0M中华典藏网

子三、自誓正受仪式A0M中华典藏网

子四、不信更有余皈依处A0M中华典藏网

癸四、应学修之次第(分二)A0M中华典藏网

子一、依摄事分中说(分二)A0M中华典藏网

丑一、前说有四(即是预流四支)A0M中华典藏网

寅一、亲近善士A0M中华典藏网

寅二、听闻正法A0M中华典藏网

寅三、如理作意A0M中华典藏网

寅四、法随法行A0M中华典藏网

丑二、后说有四A0M中华典藏网

寅一、诸根不掉A0M中华典藏网

寅二、受学学处A0M中华典藏网

寅三、悲愍有情A0M中华典藏网

寅四、勤修供养A0M中华典藏网

子二、依本论教授中说(分二)A0M中华典藏网

丑一、别学(分二)A0M中华典藏网

寅一、应遮A0M中华典藏网

寅二、应学A0M中华典藏网

丑二、共学(分六)A0M中华典藏网

寅一、随念三宝功德总别诸相A0M中华典藏网

寅二、随念三宝恩德恒勤供养A0M中华典藏网

寅三、悲心随念别余有情令受皈依安住律仪A0M中华典藏网

寅四、凡有所作先当启白三宝祈祷成就A0M中华典藏网

寅五、随念皈依三宝之利益安乐日夜各作三次皈依A0M中华典藏网

寅六、守护皈戒不舍三宝如人爱命A0M中华典藏网

壬二、于一切乐善根本生起忍信(分三)A0M中华典藏网

癸一、总思惟业果(分四)A0M中华典藏网

子一、观业果决定之理A0M中华典藏网

子二、观业果增长广大A0M中华典藏网

子三、未造业不得A0M中华典藏网

子四、已造业决不失坏A0M中华典藏网

癸二、分别思惟业果(分二)A0M中华典藏网

子一、显示十业道而为上首A0M中华典藏网

子二、决择业果之义相(分三)A0M中华典藏网

丑一、显示黑业果(分三)A0M中华典藏网

寅一、正示黑业道十A0M中华典藏网

寅二、轻重差别(分二)A0M中华典藏网

卯一、正明十业道轻重A0M中华典藏网

卯二、兼略显示具力业门A0M中华典藏网

寅三、此等十恶所感之果(分三)A0M中华典藏网

卯一、异熟果A0M中华典藏网

卯二、等流果A0M中华典藏网

卯三、增上果A0M中华典藏网

丑二、思惟白业果(分二)A0M中华典藏网

寅一、十善业道A0M中华典藏网

寅二、十善业果(分三)A0M中华典藏网

卯一、异熟A0M中华典藏网

卯二、等流A0M中华典藏网

卯三、增上A0M中华典藏网

丑三、显示余业差别(分二)A0M中华典藏网

寅一、引满业差别及定不定顺现后等A0M中华典藏网

寅二、别思惟差别(分三,修道进程)A0M中华典藏网

卯一、异熟功德(分八)A0M中华典藏网

卯二、异熟果报(分八)A0M中华典藏网

卯三、异熟因缘(分八)A0M中华典藏网

癸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分二)A0M中华典藏网

子一、总开示A0M中华典藏网

子二、四力净修法理(附总论)A0M中华典藏网

庚二、发生意乐之量A0M中华典藏网

庚三、破除邪执(分二)A0M中华典藏网

辛一、明增上胜身A0M中华典藏网

辛二、明具足戒之要A0M中华典藏网

已二、与上士共同之中士道(兼摄下士)A0M中华典藏网

已三、摄中下之上士道A0M中华典藏网

已三、摄中下之上士道A0M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