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五教章名目卷下
○心识章第一
诸教所诠差别十门者
一。所依心识二。种性差别
三。行位分齐四。修行时分
五。所依之身六。断惑分齐
七。二乘回心八。佛果义相
九。摄化境界十。佛身开合
六识者
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
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
增一经四种阿赖耶者
一。爱阿赖耶二。乐阿赖耶
三。欣阿赖耶四。喜阿赖耶
八识者
六识如前列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真如有二义者
一。法相差别门(始教但说一分凝然义)
二。体相镕融门(终教说生灭不二义)
维摩经所说三十二菩萨不二法门者
一。法自在菩萨说生灭不二
二。德守菩萨说我我所不二
三。不眴菩萨说受不受不二
四。德顶菩萨说垢净不二
五。善宿菩萨说是动是念不二
六。善眼菩萨说一相无相不二
七。妙臂菩萨说菩萨心声闻不二
八。弗沙菩萨说善不善不二
九。师子菩萨说罪福不二
十。师子意菩萨说有漏无漏不二
十一。净解菩萨说有为无为不二
十二。那罗延菩萨说世间出世间不二
十三。善意菩萨说生死槃不二
十四。现见菩萨说尽不尽不二
十五。普守菩萨说我无我不二
十六。电天菩萨说明无明不二
十七。喜见菩萨说色空不二
十八。明相菩萨说四种异空种异不二(四种性也)
十九。妙意菩萨说眼色不二
二十。无尽意菩萨说布施回向一切智不二
二十一。深惠菩萨说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不二
二十二。寂根菩萨说佛法众不二
二十三。心无碍菩萨说身身灭不二
二十四。上善菩萨说身口意不二
二十五。福田菩萨说福行罪行不动行不二
二十六。华严菩萨说从我起二不二(识所识也)
二十七。德藏菩萨说有所得相不二(取舍也)
二十八。月上菩萨说闇明不二
二十九。宝印手菩萨说乐槃不乐世间不二
三十。珠顶王菩萨说正道邪道不二
三十一。乐实菩萨说实不实不二
三十二。文珠师利说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不二
已上终教染净镕融无二义也。
三十二。维摩诘菩萨默然无言不二(是顿教也)
离世间品十心者(四十一经)
一。大地等心(持一切众生诸善根故)
二。大海等心(受持无量无边诸佛智慧大法海故)
三。须弥山王等心(一切众生安住无上善根故)
四。摩尼宝心(远离烦恼净心故)
五。金刚心(决定了知一切法故)
六。坚固金刚围山心(一切诸魔外道不能坏故)
七。莲花等心(一切佛法不能染故)
八。忧昙钵花等心(于一切劫难值遇故)
九。净日等心(除灭一切众生愚痴曀障闇故)
十。虚空等心(一切众生无能量故)
第九地十心者
华严经第二十八云。知众生诸心差别相。庄饰世心相。速转心相。坏不坏心相。无形心相。无边自在心相。清净差别心相。垢无垢心相。缚解心相。谄曲质心相。随道心相。皆如实知。
性起品所说性起心十德者(第四性起意业就智叹意业也)
一。平等无依智二。性无增减智
三。生无念智四。用兴体密智
五。灭惑成德智六。依持无碍智
七。种性深广智八。知无不尽智
九。巧便留惑智十。性通平等智
缘起一心具五义门者
一。摄义从名门(小乘)
二。摄理从事门(始教)
三。事理无碍门(终教)
四。事尽理显门(顿教)
五。性海具德门(圆教)
一心约机得法分齐者
一。得名不得义(小乘)
二。得名得一分义(始教)
三。得名得具分义(终教)
四。得义不存名(顿教)
五。名义俱无尽(圆教)
○种性义第二
小乘六种性者
一。退法(过缘退可得故)
二。思法(恐退失恒思惟所得故)
三。护法(恐退失常防护所得故)
四。安住法(无胜退缘不退无胜加行不增进故)
五。堪达(其性堪能必达不动故)
六。不动法(不烦恼之所退动故)
不动性有三品者
一。上者佛种性
二。中者独觉性
三。下者声闻性(如舍利弗等)
五种性者
一。声闻性
二。独觉性
三。菩萨性(已上定性)
四。不定性(三乘性不定故)
五。无种性(无出世功德因故)
二种种性者
一。本性住种性(或约本有性。伽说或久习积成为性种。本业等说)
二。习所成种性(或久习为习种。伽说或初习为习种。本业等说)
内六处者
一。眼处二。耳处三。鼻处
四。舌处五。身处六。意处
仁王·本业六种性者
一。习种性二。性种性三。道种性
四。圣种性五。等觉性六。妙觉性
六度者(六波罗密也)
一。檀二。戒三。忍辱
四。进五。禅定六。般若
槃经三种人者(三种病行之喻)
一。谤大乘五逆罪阐提人(谓不简医王遇不遇必死不疑遇善友闻法不闻法。俱不发无上菩提心故)
二。声闻缘觉人(谓遇佛菩萨医王闻法发无上菩提心。不闻不发心故)
三。有一种人(谓大槃经修行人也。遇佛菩萨医王或不遇。或闻法或不闻法。自然得成无上菩提故)
一代教有二类者
一。了教(谓实教)二。不了教(谓小乘并大乘权教)
二利者
一。自利二。利他
梨耶识二义者
一。大觉二。本不觉
一乘种性有二说者
一。约同教门(谓摄前诸教种性具足主伴成宗摄方便故)
二。约别教门(谓种性甚深尽三世间收理事等诸义门故)
六决定者
一。观相善决定(谓彼正智照理名观契同一味名相)
二。真实善决定(即实智离倒惑之过证理不虚故)
三。胜善决定(谓过劣故具胜德故)
四。因善决定(谓能感果故)
五。大善决定(普被群生无限局故)
六。不怯弱善决定(谓因八果德情无法惧故)
种性缘起具五义门者
一。随执非有门者(小乘)
二。随事亏盈门(始教)
三。从理遍情门(终教)
四。绝相离言门(顿教)
五。性备众德门(圆教)
种性约机得种分齐
一。唯除一人一切皆无(小乘)
二。一切皆有(终教)
三。亦有亦无(始教。说有一分无性故)
四。非有非无(顿教。以离相故)
五。或具前四(一乘摄方便故)
六。即因具果通三世间(圆教)
○行位章第三
小乘四位者
一。方便道(七方便也。谓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暖·顶·忍·世第一。云七方便也)
二。见道(苦忍等十五心也)
三。修道(从第十六道类智至金刚喻定)
四。究竟道(可知)
小乘十二住者
一。声闻自种姓住
二。入正未越次取证住
三。越次取证住
四。得不坏净□圣戒转上漏尽住
五。依增上意戒增上意学出生住
六。增上惠住
七。谛相应惠学住
八。缘起相应惠学住
九。观密生无相三昧住
十。究竟无相住
十一。解脱学处住
十二。一切种阿罗汉住
三界者
一。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
九地者
一。欲界五趣地二。离生喜乐地
三。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
五。舍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
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
九。非想非非想处地
十一地者
谓九地如前。加未至·中间也(如常)或九地如前。加未至定地并灭受想地也(复古记)
始教门中有二种教者
一。回心教二。进教(可知)
始教五位者
一。资粮位(三贤)二。加行位(四善根)
三。见道四。修道五。究竟道
干惠等十地者
一。干惠地二。性地
三。八人地四。见地
五。薄地六。离欲地
七。已辨地八。辟支佛地
九。菩萨地十。佛地
菩萨十地者
一。欢喜地二。离垢地
三。发光地四。焰惠地
五。难胜地六。现前地
七。远行地八。不动地
九。善惠地十。法云地
大乘十二住者
一。种性住二。解行住
三。净心住四。增上戒住
五。增上意住六。增上惠住
七。谛相应惠住
八。缘起相应惠地
九。有行有开发无相地
十。无行无开发无相地
十一。无碍惠地
十二。最上菩萨地
于最后立最极如来住为十三住也。
略颂云
种性胜解行极花增上戒
增上心三惠无相有功用
无相无功用及以无碍惠
最上菩萨住最极如来住
须陀洹道前四位者
一。暖二。顶三。忍四。世第一
菩萨道前四位者
一。十信二。十位三。十行四。十回向
十信者
一。信心二。进心
三。念心四。定心
五。惠心六。戒心
七。回向心八。护法心
九。舍心十。愿心
十住者
一。发心住二。治地住
三。修行住四。生贵住
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
七。不退住八。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十行者
一。欢喜行二。饶行
三。无恚恨行四。无尽行
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
七。无著行八。尊重行
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十回向者
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二。不坏回向
三。等一切佛回向
四。至一切处回向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八。如相回向
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十。法界无量回向
十地者如前列
章云。为似回心教故。以信等四位为资粮位。十地向后别立四善根为加行位。见等同前。
伽三种成就者
一。胜解行地(名下品成就。于往恶趣尽第一无数劫)
二。净胜意乐地(名中品成就。初地已上尽第二无数劫)
三。堕决定究竟地(名上品成就。八地已上尽第三无数劫)
三乘不退位者(依佛性论)
一。声闻苦忍二。缘觉世第一
三。菩萨十回向
若依伽。菩萨地前总说为退。以其犹堕诸恶趣故。
十善者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四。不妄语
五。不恶口六。不两舌
七。不绮语八。无贪
九。无嗔十。无痴
八相成道者
一。下生二。入胎
三。住胎四。出胎
五。出家六。成道
七。转法轮八。入槃
约报三生者
一。见闻位二。解行位
三。证果海位
约行之位有二分者
一。自分二。胜进
○时分义第四
小乘三生得果者
一。初生顺解脱分
二。第二生顺决择分
三。第三生入圣得果
小乘三祇者
章云。此中劫数。取水火等一劫为一数。十个合一为第二数。如是展转至第六十。为一阿祇。依此以数三祇也。
小乘佛有二身者
一。法身(戒等五分)二。生身(王宫诞生)
五分法身者
一。戒二。定三。惠
四。解脱五。解脱知见
修法身有四时者
一。三祇劫修有漏四波罗密时
二。于百劫修相好业时
三。出家苦行修禅定时
四。菩提树下成正觉时
始教三祇者
谓此取水火等大劫。数至百千劫。数此后至百千。为一俱梨。名第一数。数此俱梨。复至俱梨。为第二数。如是次第至第一百。名一祇。此即十大数中第一数也。依此数满三祇也。
三祇满等所逢佛者
谓依优婆塞戒经。第一祇满逢宝顶佛。第二祇满逢燃灯佛等。三祇满逢迦叶佛。最初逢释迦佛发阿耨菩提心。
终教立二种祇者
一。定三祇(约一方化仪)
二。不定三祇(通余种类等)
○所依身章第五
二种生死者
一。分段生死二。变易生死
佛度五人者(鹿苑五比丘也)
一。邻比丘二。頞鞞比丘
三。摩诃男比丘四。十力迦叶比丘
五。利比丘
槃经四依者(经第六说人四依)
一。须陀洹人二。斯陀含人
三。阿那含人四。阿罗汉人
十二因缘者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
五。六处六。触七。受八。爱
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初地八过者
一。入位过(初成出世间心故)
二。家过(得佛所证法界之分故)
三。种性过(以大行成立堪绍佛种故)
四。道过(以非有漏道故)
五。法体过(正以大悲为体。于作他事即是己事为自身体故)
六。住处过(巧离二边住无住处故)
七。生业过(以顺空圣智等入三世真如法中故)
八。异定过(因果共异定故)
仁王经习种性有十心者
一。信心二。进心三。念心
四。惠心五。定心六。施心
七。戒心八。护心九。愿心
十。回向心
八地已上菩萨有二类者
一。悲增上二。智增上
○断惑义第六
二障者
一。烦恼障二。所知障
又有二类者
一。分别起二。俱生
十烦恼者
一。贪二。嗔三。无明四。慢
五。疑六。身见七。边见八。邪见
九。见见十。戒禁取
邪师等三固者
一。邪师二。邪教三。邪思惟
一百二十八烦恼者
其分别起者。欲界四谛各有十种。即为四十。上二界除嗔谛别有九。即有七十二。并欲界合有一百一十二。其俱生者。欲界具六。上二界除嗔各唯五。故合有十六。通前分别。总有一百二十八也。
断分别惑有三人者
一。俱缚二。倍离欲三。已离欲
断俱生有二人者
一。渐出离二。顿出离
九品者
于三品各分三品故。谓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
声闻四果者
一。预流果二。一来果
三。不还果四。阿罗汉果
末那俱生四惑者
一。我痴二。我见
三。我慢四。我爱
四无量者
一。慈二。悲三。喜四。舍
合三贤十地为二位者
一。比位(三贤)二。证位(十地)
二执者
一。人执二。法执
皮等三惑者
一。皮二。肉三。心
金光明经三道者
一。伏道(地前)二。法断道(地上)
三。胜拔道(金刚位)
三心者
一。起事心(第六识)二。依根本心(末那)
三。根本心(赖那)
三身
一。化身二。应身三。法身(金光明经)
三相者
一。思惟分别相二。依他起相
三。成就相
四障者(翻四障成信三贤四位也)
一。阐提不信障二。外道我执障
三。声闻畏苦障四。独觉舍大悲障
四行者
一。信乐大乘行二。般若行
三。破虚空三昧行四。大悲行
四德因者
一。净德因二。我德因
三。乐德因四。常德因
地前菩萨四报者
一。铁轮王报(信位菩萨)
二。铜轮王报(十解)
三。银轮王报(十行)
四。金轮王报(十回向)
佛等四义者
一。信乐大乘种子为因(如父)
二。般若为缘(如母)
三。破虚空(如胎藏)
四。大悲(如乳母)
大乘四定者
一。大乘光明三昧
二。集福德王三昧
三。贤护三昧四。首楞严三昧
四种生死者
一。因缘生死二。方便生死
三。有有生死四。无有生死
我有二种者
一。即蕴我二。离蕴我
十六心者
一。苦法智忍二。苦法智
三。苦类智忍四。苦类智
五。集法智忍六。集法智
七。集类智忍八。集类智
九。灭法智忍十。灭法智
十一。灭类智忍十二。灭类智
十三。道法智忍十四。道法智
十五。道类智忍十六。道类智
十一无明者(亦名粗重障)
一。异生障性二。邪行障
三。闇钝障四。现行烦恼障
五。下乘般槃障六。粗相现行障
七。细相现行障八。无相加行障
九。利他不欲行障十。未得自在障
十一。如来地第一障
二十二愚者
一。执着我法愚
二。恶趣杂业染愚
三。微细误犯愚
四。种种业趣愚
五。贪欲愚
六。圆满闻持陀罗尼愚
七。等至爱愚
八。法爱愚
九。纯作意背生死愚
十。纯作意向槃愚
十一。现观察行流转愚
十二。相多现行愚
十三。细相现行愚
十四。纯作意求无相愚
十五。于无相作加行愚
十六。于相自在愚
十七。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味后后惠辨陀罗尼自在)惠愚
十八。辨才自在愚
十九。火神通愚
二十。悟入微细秘密愚
二十一。于一切所知境微细着愚
二十二。极微细碍愚
圆教断惑分齐有四种者
一。约证(十地中断)
二。约位(十住已去断)
三。约行(十信修心断)
四。约实(谓无可断本来清净故)
○回心义第七
二乘回心有六种说者
一。一切二乘总无回心(小乘)
二。一切皆回(终教)
三。亦回亦不回(始教)
四。非回非不回(顿教)
五。合具前四(一乘摄方便故)
六。俱绝前五(一乘别教说)
入无余后心想还生四因者
一。根本无明未断
二。如来藏未证
三。所得槃非究竟
四。化城同喻应有共故
槃经回心迳劫五位者
一。八万劫(预流)二。六万劫(一来)
三。四万劫(不还)四。二万劫(罗汉)
五。一万劫(独觉)
十眼十耳者(如上卷列)
○佛果义第八
三种常者(始教)
一。自性常二。无间常三。相续常
本觉随染二种相者(起信论)
一。智净相二。不思议业相
佛果德有二义者(终教)
一。缘起现前义(三无数劫功不虚故)
二。无自性义(离真如无自体故)
佛果常等义有三说者(圆教)
一。约用(通三世间)二。约德
三。约体(遍体用融摄无碍故)
佛德有四义者
一。修生二。本有
三。本有修生四。修生本有
三十二相者
一。端正殊持
二。圆光一寻
三。足下平满
四。轮相备足
五。足趺隆起
六。手足指间皆有细缦
七。足跟齐正
八。手足柔软
九。伊尼耶鹿王腨
十。七处圆满
十一。阴藏隐密
十二。其身上分如师子王
十三。两肩平满
十四。双臂佣长
十五。身相端
十六。颈文三道
十七。颊如师子
十八。具四十齿
十九。悉皆齐密
二十。四牙鲜白
二十一。其舌长广
二十二。出梵音声
二十三。眼目绀青
二十四。睫如牛王
二十五。眉间毫相
二十六。顶上肉髻
二十七。皮肤细软
二十八。真金色
二十九。身毛上靡
三十。发帝青色
三十一。其身洪满
三十二。如尼陀树
八十种好者
如别列之
相好出因有二义者
一。方便(为引二乘故)
二。实报(乘在他身中故)
○摄化分齐章第九
三乘中有四土者
一。法性土二。自受用土
三。随他受用实报土四。化身土
智论五重化境者(终教)
一。一三千世界
二。一世界性(积三千界至恒沙)
三。世界海(积世界性至恒沙)
四。世界种(积世界海至恒沙)
五。积世界种至无量十方恒沙。为一佛所化分齐也
报身二十一种功德者
如别列之
十佛境界所依有二者
一。国土海(当不可说)
二。世界海(有三类世界)
三类世界者
一。莲华藏世界海(十佛境界)
二。十重世界海(万千已上轮王境界)
三。无量杂类世界
十重世界者
一。世界性二。世界海
三。世界轮四。世界圆满
五。世界分别六。世界旋
七。世界轮八。世界莲花
九。世界须弥十。世界相
○佛身开合第十
佛地论五种法摄三身者
谓清净法界摄法身。四智摄余身也。
三身者
一。法身二。报身三。化身
小乘二身者
一。生身二。化身
又有二身者(佛地论)
一。生身(合他受用菩萨化身)二。法身(合自受用身)
又有二身者(本业经)
一。自性法身二。应化法身
有四佛者
一。法身二。自受用身
三。他受用身四。化身
又有四佛者(梁论)
一。自性身二。法身
三。报身四。化身
又有四佛者(楞伽)
一。应化佛二。功德佛
三。智慧佛四。如如佛
十佛者
一。无著佛等(如上卷列)
五教章名目(终)
正应五年六月十二日于菩提院南房写之
宣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