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观无量寿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或《十六观经》,简称《观经》。《观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即后来净土宗所依准的明示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三部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从《观无量寿经》的主要内容看,该经与《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最突出的不同即在于经名所示的“观”,“观”即“观想”、“观照”,指集中精神以作禅观的法门,为佛教一种重要的修行实践方法。本经的主体内容就是叙说观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以修行往生的法门。同时,透过对各种观想法门的分别介绍,本经还细致入微地展示了西方极乐净土的种种殊胜美妙,以及阿弥陀佛、左右胁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种种殊胜功德,并由此劝诱众生生发对极乐净土的信念,从而受持修行观想法门,以往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永脱苦海。
以下我们就《观无量寿经》的相关译本、注疏、流通影响及其主要内容等问题作一扼要介绍。
一 《观无量寿经》的译本及其结集问题
与《无量寿经》译本众多,至今尚有五种存世异译本以及四种会集、会校本不同,《观无量寿经》目前只有一种汉译本存世,即南朝刘宋良耶舍所译《观无量寿佛经》(一卷)。
据南朝梁代僧人慧皎《高僧传》卷三《良耶舍传》记载,本经的汉译是刘宋元嘉年中(424—442)西域禅僧良耶舍在建业(今江苏南京)钟山道林精舍应沙门僧含之请译出,为良耶舍口述,僧含笔受而成。隋代法经等撰的《大隋众经目录》七卷(《法经录》)亦有类似记载,其后各大经录多从此说。不过唐《开元释教录》卷五提及梁《宝唱录》中载该经还有刘宋时昙摩蜜多一译,这一说法据现代学者考证,当是由于良耶舍和昙摩蜜多同时并居钟山各弘禅法因而误传之故,因此并不足信。
由于《观无量寿经》既无原始梵文本,亦无藏文译本存世,同时也没有其他梵文文献曾经称引该经,倒是唐代高僧玄奘曾译汉本将此经翻译为梵文,因此本经的结集地又成为一个突出问题。近世在新疆曾发现过一个维吾尔语的手抄残片,据考证也只是汉文的翻译本。针对这些事实,多数现代研究学者都否定该经的结集地在印度的假设。一般说来,关于《观无量寿经》的结集地学界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结集地在中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就在中国。两方观点各有一定理据,但确切答案,尚待学界的进一步探讨考证。
另外,本经的英文译本为日本高楠顺次郎应英国著名宗教学者麦克斯·缪勒之请,于1894年依据中文现行本译出,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一同收在缪勒所编的《东方圣书》第四十九册中。
二 《观无量寿经》的注疏与流通
尽管近现代以来有关《观无量寿经》的结集地以及译本问题尚存在诸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此经自从5世纪在中国流通以来,便日益受到了佛教义学名僧的高度重视。
如净土宗先驱、被日本净土宗尊为“净土初祖”的北魏名僧昙鸾,曾受陶弘景影响,试图通过仙术求得长生以弘佛法,后经菩提流支劝导,方才归信净土,而菩提流支所授昙鸾的经典,便是《观无量寿经》。昙鸾本人的代表作《往生论注》,亦大量称引《观无量寿经》。而据《续高僧传》卷二十《道绰传》记载,被视为昙鸾净土思想继承者的道绰,一直坚持为大众讲解《观无量寿经》,先后将近二百遍之多。其代表作《安乐集》,更以观经义旨统贯全书,学界一般皆以之为“观经纲要”。尤为重要的是,道绰的弟子,被视为中国净土宗真正创立者的唐代高僧善导,其开宗立义的主要思想,即围绕着对于《观无量寿经》的注疏展开。其所撰的《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帖疏》),奠定了后世净土宗的教理基础,中国和日本的净土宗无不以该疏的思想作为其根本宗义,并由此成为中日两国民间佛教信仰中最为流行、最有影响的宗派。
其实,《观无量寿经》不仅仅为净土宗的代表人物所高度重视,隋、唐以来各宗的高僧大德如净影寺慧远(地论师)、智(天台宗)、吉藏(三论宗)、怀感(唯识宗)、澄观(华严宗)、元照(律宗)等,无不对此一经典尊重奉持并广事疏讲。也正因为上述原因,不少净土宗研究者认为,《观无量寿经》及其附属文献在净土佛教的整个早期历史中拥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美国著名佛教史家肯尼斯·K·田中甚至明确提出:“许多前贤都一致认为,《观经》对净土佛教的兴起是最重要的一部经典。”
正因如此,对此经的注疏,历代不辍,目前存世且影响较大的即有隋慧远、智、吉藏,唐善导、法聪,宋元照、戒度、知礼,明传灯,清续法、彭际清、杨仁山等高僧大德的多种注疏。另外,如唐道绰、怀感、璟兴、惠苑、澄观以及宋智圆、择英、用钦等名僧,也曾为之注释疏解,惜已佚传。
《观无量寿经》古来在朝鲜、日本也颇为流行,尤其在日本盛行流通。尤值一提的是,平安时代末期,日僧源空(法然上人)则以善导《观无量寿佛经疏》为指南,开创了日本净土宗,对于后世日本佛教特别是净土信仰,影响至为深远。
三 《观无量寿经》的主要内容
(一)本经缘起
本经以印度佛教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阿世王子谋害频婆娑罗王以篡夺王位的故事开始:摩揭陀国都城王舍城内的阿世太子,由于听信了叛出佛陀师门的提婆达多的挑唆,将其父王频婆娑罗禁闭于深宫,王后韦提希夫人设法营救,后为阿世王子得知,又将韦提希夫人幽禁。被禁的韦提希夫人遥向佛陀所在的耆崛山施礼乞救,释迦牟尼佛即时感应,与目犍连、阿难二尊者亲赴韦提希夫人住所。韦提希夫人向佛陀表达了要永离娑婆世界往生他方净土的愿望。佛陀便向其示现十方佛国世界的种种殊胜,韦提希夫人最终选择了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并祈请佛陀为她开示往生极乐世界的修行法门。由此便正式引入了本经的主题:由佛陀叙说“净业三福”与“十六妙观”的往生净土法门。
(二)“净业三福”
所谓“净业三福”,具体是指:第一,孝父尊师,心怀慈念,不杀生,修行十善业。第二,虔心皈依佛、法、僧三宝,遵行佛门戒律。第三,生发成就菩提正觉之大心,深信因果报应,诵读大乘经典,劝勉所有修行佛法者精进奋发。净土宗认为,以上三种福业含摄五乘佛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的一切善行功德,具有由浅入深、从低到高的次第,即人天福(世善)、二乘福(戒善)、大乘福(行善)。一切众生于此三福,或修持一福、或具足修持三福,回向均可往生。本经同时明示,修持这三种福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佛成就净业的根本原因。
(三)“十六妙观”
接着,释迦牟尼佛对于“十六妙观”的修行法门进行了详细具体的阐说。这一部分也是本经篇幅最重、内容最丰富也最能凸显全经宗旨、特色的部分,所以《观无量寿经》亦有“十六观经”之说。“十六观”分别为:(1)日想观,(2)水想观,(3)地想观,(4)宝树观,(5)宝池观,(6)宝楼观,(7)华座观,(8)像想观,(9)佛身观,(10)观音观,(11)势至观,(12)普观,(13)杂想观,(14)上辈观,(15)中辈观,(16)下辈观。
十六观的内容,可归纳为三个部分:即前六观是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先为渐想,后为实观;次七观是观想极乐世界的正报庄严,先像想,后真身,且先主(阿弥陀佛)而后伴(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最后三观则是观明三辈往生,三辈又各分上中下三品而成三辈九品往生之说。
善导的《观无量寿佛经疏》,也大体以此分判,但具体说法又有不同。由于善导的疏解对后世影响甚大,在净土宗中据为定说,故有必要略加说明。善导将“十六观”分为两大类,即前十三观为“定善观”,后三观为“散善观”。所谓“定善”,是指定心凝虑摒除杂念,即以定心于阿弥陀佛依、正二报所修之善;而“散善”则指弃恶修善,以散心所修之善,在本经中特指以散心修习“三福”、“九品”之往生行相。其中,“定善观”为释迦牟尼佛依韦提希夫人征问致请所开示,故为“随他意”之说。而“散善观”则是佛为未来世散心凡夫所开示的“随自意”之说。另外,前十三观即所谓“定善观”中的前七观是观想佛的依报,故又称“依报观”,后六观是观想佛的正报,故又称“正报观”。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本是摄机甚广的净土世界,但毕竟也排除了诽谤经教与五逆十恶之人,同时要求往生之人必须“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而《观无量寿经》更把大乘菩萨道的精神发挥到极致,连造作“五逆”“十恶”重罪应堕恶道者也不舍弃,只要“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亦可往生。在中土佛教宗派中,净土宗往往被视为摄机最广、施教最低、修行最易的一个宗派,也因此取得了最多数的信仰,获得最普遍的流传。而《观无量寿经》的三辈九品往生说,可谓将净土宗的这一特色发挥得最为淋漓尽致。
(四)闻经获益
释迦牟尼佛说完上述净业、观想法门之后,韦提希夫人及其五百侍女以及听闻佛陀上述言教的无量诸天神人无不法喜充满,欣向极乐净土,要么顿时开悟,证得了知诸法实相的无生法忍,要么获得了佛之必得往生极乐世界的授记。
佛经基本格式,一般包括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个组成部分,《观无量寿经》的早期注疏者也多以三分法疏解经文,慧远、吉藏、智、元照等概莫能外,区别只在于三分的长短详略不同而已。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善导《观无量寿佛经疏》则提出“五门二会”之说分判本经,此段经文被善导从一般认为属于全经“正宗分”之末的位置单挑出来,命名为“得益分”。
(五)劝信流通
接下来便进入《观无量寿经》的“流通分”。根据本经“流通分”,善导又将全经分为两会,即释迦牟尼佛在王宫中为韦提希夫人说法为“王宫说法”,即“王宫会”;而佛陀步虚返回耆崛山后,又令阿难为在耆崛山大众再次宣说本经要义,则为“耆会”。由此,成立了善导以“五门二会”疏解本经的基本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