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升序↑- 新刻涅槃会疏序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一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二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三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四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五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六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七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八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九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十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十一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十二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十三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十四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十五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十六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十七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十八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十九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二十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二十一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二十二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二十三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二十四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二十五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二十六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二十七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二十八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二十九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三十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三十一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三十二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三十三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三十四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三十五
-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三十六
猜你喜欢的书
天皇太一神律避秽经
天皇太一神律避秽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言炼丹择日避秽之法。内称:道士摄生炼丹皆有禁忌,应避十二秽,若不避秽则丹不成。书中列举十二条炼丹避秽日历。如「阴阳交会秽」有云:春丁卯、夏甲午、秋庚申、冬壬癸,作丹忌之。又如「玉女追游秽」称:每六丁日不可作丹,忌六丁女也。其余各条与此相似。
同昌公主外传
《古今说海》说渊部收录此篇,不著撰人。实出苏鹗《杜阳杂编》卷下,亦即《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七所引《同昌公主》条。叙唐懿宗女同昌公主,最得爱宠,咸通九年下嫁韦保衡,穷奢极侈,把内库珍宝都给她陪嫁。公主不久死去,又举行了盛大的送葬仪式,超出常规。本篇记载非常详尽,也有夸张描写,《四库全书总目》说《杜阳杂编》“铺陈缛艳,词赋恒所取材,固小说家之以文采胜者”,大概即指此而言。同昌公主盛葬事,见于《新唐书·懿宗纪》及《新唐书·诸帝公主列传》,懿宗为公主病死还杀了医官韩宗绍等,并贬谪了谏阻的大臣刘瞻等一批人,成为一大事件。《杜阳杂编》详记皇亲国戚的骄横奢侈,有一定讽刺意义。
荡寇志
清代长篇章回小说,又名《续水浒传》,共140回,又附“结子”1回。作者俞万春(1794~1849),字仲华,别号忽来道人,浙江山阳人。《荡寇志》始写于道光丙年(1826)成于道光丁未(1847)年。全书接续金圣叹《水浒传》70回本。叙写朝廷管营提辖陈希真之女陈丽卿被高衙内所逼,逃离京都。父女二人投奔亲戚刘广,又结识刘广姻家官军将领云天彪,由于奸臣逼迫,他们不得已在猿臂寨“落草”。但他们“尊王反寇”,专门勾结官兵,民困攻杀梁山泊起义军。后在云天彪引荐下,为朝廷录用。最后与官军张夜所部一道大破水泊梁山、擒获一百零八将,非死即诛。小说对梁山农民起义军极尽污蔑之能事,给他们加上“倡为盗首、潜蓄异谋、怙恶不悛、罪大恶极”等罪名。斥之为“洗涤百姓的杀人放火之徒’。而对陈希真、张叔夜等人则极尽美化之能事。男的仙风道骨、仪表堂堂;女的艳媚无双、清丽可人。他们本领超群、所向无敌。《荡寇志》充分表达了地主阶级的思想感情,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它一出笼立刻被奉为经典之作,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和称颂,是一部否定和仇恨农民起义的代表作。作品虽情节较呆板,艺术效果也不真实,但写作严谨,文笔准确、流畅、人物刻画形象贴切。此书咸丰三年(1853)初刊,后多有翻刻。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戴鸿森校点本《荡寇志》。
生花梦
章回小说。题“古吴娥川主人编次”。十二回。叙明嘉靖间,温州秀才康梦庚, 路见不平,将恶少屠一门杀死。适逢山东观察 使贡鸣岐赴任,嘉其义,为之周旋得释,因爱其 才,将女许配与康,同至山东。但贡鸣岐之子从 中作梗,康不辞而别,至苏州得遇故参将女冯 小姐,一见倾心,订为婚姻。不久,冯家发生变 故,冯小姐男装出逃,化名马玉,误入山寨。盗 首沈定国,爱其才貌,将妹沈云珠许配与冯,冯 得知康、贡婚事,将贡小姐抢至山寨,并将得中 榜眼、回乡完婚的康梦庚也骗来,命贡与康在 山寨完婚。贡鸣岐奉旨讨寇,沈定国战死,马玉 率众归降,复女装与康完婚,康始知马玉即冯 小姐。本书与一般才子佳人小说不同,反映社 会生活面较为广阔。写才子佳人婚姻的同时融 入了揭露科举弊端、公案、神怪、战事诸多情 节。今存本衙藏板本,序后署“时癸丑(1673)初 冬古吴青门逸史石仓氏偶题”。
静居集
又称《静庵集》。诗集。四卷。明张羽撰。张羽,字来仪,以字行,更字附凤。本浔阳 (今江西九江)人,侨居浙江吴兴。元末领乡荐,为安定书院山长,再徙于吴。洪武六年 (1373),征起,廷对称者,授太常寺司丞,后又兼翰林院,同掌文渊阁事。洪武十八年(1385),被遣戍两广,中途召回,自知不免,投龙江死。《明史文苑传》附载高启传中。著有《静居集》。史称其文章精洁有法,尤长于诗。明太祖重其文,洪武十六年(1383),尝自述滁阳王事,令张羽撰朝碑。何乔《远名山藏》亦称其文词典雅,纪载行事,详而有体。然其诗名尤著,故编集者亦仅录其诗,而未及其文。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其五言微嫌郁,近体亦非所长,”颇不免于微词。今观其集,律诗意取俊逸,诚多失之平熟;五言古体,低昂婉转,殊有浏亮之作,亦不尽如朱彝尊所说。至于歌行,笔力雄放,音节谐畅,足为一时之豪。与高启、杨基、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他创作的五古、七古,较有特色,文笔洒脱,文气奔逸,颇有神理。其文、学习欧阳修,写得缜密宛转,还善画山水,笔力苍秀。是集收入 《四库全书》,另有弘治年间张习刻本。
金刚经口诀
金刚经口诀,一卷,唐慧能说。只载后序前半,全书见续三八金刚经解义,此目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