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疏讲记卷二七
分别智品第七之二
从此大文第二,明智所成功德。就中二:一、明不共法,二、明共功德。就明不共法中二:一、举数标名,二、依名别释。且初举数标名者,论云:如是已辨诸智差别,智所成德,今当显示。于中先辨佛不共德,且初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何为十八?颂曰:
十八不共法 谓佛十力等
释曰:佛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十八不共法。余圣所无,故名不共法。
「从此大文第二,明智所成功德。就中二:一、明不共法」,佛的十八不共法,「二、明共功德」,跟声闻、缘觉共有的功德。功德功德,从智慧而来。如果说眼睛闭起来,腿收起来,你智慧从哪里来?智慧没有,功德又从何而来?所以修佛法千万不要把根本忘掉,一切智慧的根本哪里来的?由闻、思、修来。最根本的还是从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而来。修行次第一开始就强调这个《俱舍》的重要性,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
不共的又分二,「一、举数标名,二、依名别释」,先把数字说出来,有十八个,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住,再分别解释。「且初举数标名者,论云:如是已辨诸智差别」,智的差别已经分辨得很仔细,智慧有什么功德,「今当显示」,很多的功德都从智慧来的。「于中先辨佛不共德」,佛不共于声闻、缘觉的功德,「且初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佛在初成佛得尽智的时候,修十八个不共法。哪十八个?
「颂曰:十八不共法,谓佛十力等」,佛在尽智的时候,修的十八种不共于声闻、缘觉的法,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一共十八个。
「释曰:佛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十八不共法。余圣所无,故名不共法」,其余的圣者是没有的,所以说不共。
从此第二,依名别释。就中有五:一、明十力,二、明四无畏,三、明三念住,四、明大悲,五、明佛同异。就明十力中二:一、明佛心力,二、明佛身力。且第一明心力者,论云:且佛十力,相别云何?颂曰:
力处非处十 业八除灭道 定根解界九 遍趣九或十
宿住死生俗 尽六或十智 宿住死生智 依静虑余通
赡部男佛身 于境无碍故
「从此第二,依名别释。就中有五:一、明十力,二、明四无畏,三、明三念住,四、明大悲,五、明佛同异」,先说十力,佛的力量有心的力量、身的力量。「且第一明心力者」,心的力量,就是十力。「且佛十力,相别云何」,十力的相,差别如何?它们分别是以十智里哪些为体呢?
〖表七–四:十力〗
「释曰:初六句出体,次两句依地,次一句依身,后一句释力义也。力处非处十者,总标也。一处非处智力,以十智为体。处谓合道理义也。如说善因能感爱果,造不善业能招恶果,斯有是处。非处谓不合道理义也。如说善因感恶果,造不善因感爱果,必无是处。佛智能知处、非处故,名处非处智力。
「释曰:初六句出体,次两句依地,次一句依身,后一句释力义也。力处非处十者,总标也」,十力是哪些?有处非处等十种。
第一,处非处智力,以十智为体。什么叫处非处?「处谓合道理义也」,处是对的、合理的,非处是不合理的。「如说善因能感爱果,造不善业能招恶果,斯有是处」,造善因感可爱的果,造不善业感恶果——这个恶不是善恶的恶,是恶劣的恶——也就是苦果,异熟果没有善恶,只有无记的。非处,即不合道理。举个例,说善因感恶果,不善因感爱果,那是不合理的(非处)。「佛智能知处、非处故,名处非处智力」,佛有这个智慧,知道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一清二楚,这是佛十力中的第一个力。
业八除灭道者,第二业异熟智力,以八智为体,除灭道二智也。知如是类业,感如是异熟,名业异熟智力。除灭道智者,以业异熟,非灭道摄,故业异熟智力,除灭道智也。
「他心智通,初修之时,以色为门」,初修他心通要靠色的,「谓欲修时,先审观己身心二相,变异相随,谓心喜怒,形之于色,后复观他身心二相,由此加行,后得他心」,修观的时候,他在定中观色,这个色不是我们表面的那个色,而是心里边的一种顔色,这在经上讲得很细,叫意色。当心里高兴的时候,会显出什么顔色;当心里愁忧的时候,又显什么顔色。都是显色,会显出来的,在定中能观察到。从这个地方,观察色就知道你的心。先观自己心里有什么情况,起什么喜怒哀乐的事情,变化什么顔色,然后观他的意色,他的心喜也是这个顔色,他心怒也那个顔色,只要观他色,就可以知道他心理状态。这不是那么简单,要慢慢地练。
它的修法是从色下手的,无色界没有色,就没有这个功能。所以他心智也一定要由四静虑修。从这个观色的加行,后来证到根本他心。当然根本他心智得到之后,就不需要色,但是修加行的时候不能离开色,无色界没有色,不能起加行,那根本也得不到。得到他心之后,「于他心等,能如实知」,能知他的心王,也能知心所,都能如实知。这是他心通不能依无色的原因。
「若宿住通」,宿住通,「渐次忆念,分位差别」,什么叫分位差别呢?「谓忆前念,渐复逆观,于此生身十位差别,次第而忆」,现在这个念头,前面是什么念头,慢慢、慢慢地推想,推想这一辈子的十位差别。十位差别是出胎以后,婴孩、童子、少年、壮年、老年,五个位;在胎里边,羯罗蓝、頞部昙、闭尸、健南、钵罗佉奢,又是五位。从老的推到壮年,壮年推到少年,少年推到婴孩,婴孩推到胎里边的钵罗佉奢,乃至羯罗蓝,再推到中有一念,这样子慢慢推上去,能够忆到中有之前的一念之心,这叫宿住通的加行成就,加行到此圆满。再修上去得根本成就,过去世生在哪里,姓什么,过去做过什么事情等等,都能知道。无色界就没有这个堪能,无色界就是一片心理状态,没有什么姓、色、地方等等,所以宿住随念通也不能依无色定。欲界没有定,当然不会起通。
他心通是从观心的色锻炼下手的。宿命通,是从一念推上去,经过这一生的十位,胎外的五位,胎内的五位,一直到中有前的一念,这个时候叫加行成就,再往上去,就可以知道过去生的事情。神境通,修的时候观想轻;天眼通,加行从观光开始;宿住随念通,观身,这三个的加行是这样下手的。
依无色地,无如是能。又于无色,观减止增,五通必依止观均地。未至等地,观增止减,以增地故,亦无通。
「依无色地,无如是能」,依无色地没有修加行的可能性。因为观色、观光、观身,都是色法,而无色界没有色法,不能修这个加行。这是无色界没有五通的第一个原因。
「又于无色,观减止增,五通必依止观均地。未至等地,观增止减,以增地故,亦无通」,无色界没有五通的另一个原因,是观的成分少,止的成分多,而五通必定要止观均等。止观均等力量强。观少,智慧的能力薄弱。未到、中间这两个地,观多,但是止的力量小,也不能止观均等,所以练五通只能在四根本静虑。
自下地为境者,五通唯缘自下地境。如神境通,于初禅发,能于初禅及下欲界,行化自在,于上不然,势力劣故。余四通亦尔。
「自下地为境」,五通缘自地、下地。上地殊胜,他还没有得上地,不能缘。
「五通唯缘自下地境」,自地可以缘,下地也能缘。「如神境通,于初禅发,能于初禅及下欲界,行化自在,于上不然,势力劣故」,举个例,假使依初禅发的神境通,他在初禅自地,能够起变化,在下地欲界,也能起变化,都自在。到上地二禅去变化不行,他力量达不到上边,上边殊胜、微细,下边力量没有上边大。「余四通亦尔」,余四通同样,都是自下地。
声闻麟喻佛,二三千无数194者,诸大声闻,能于二千世界,起神通用,麟觉能于三千世界,佛能于无数世界,神通自在。
「声闻麟喻佛,二三千无数者」,这个通的范围,力量的大小。「诸大声闻」,阿罗汉,「能于二千世界,起神通用」,可以二千世界里边起神通作用。麟喻独觉能于三千世界里边起作用。佛,无数世界,尽虚空、遍法界都能神通自在195。
未曾由加行,曾修离染得者,此明五通,于无始来,若未曾得,由加行得,曾已串习,由离染得。
「未曾由加行,曾修离染得」,没有得过、修过的要加行得,已经修过的离染得。
「此明五通,于无始来,若未曾得,由加行得」,这个五通,假使你从来没有修过、得过的,那么你这一次得,是加行得。「曾已串习,由离染得」,假使过去练过的,这一次只要离染,也会得到。所以,功不唐捐,很多人以为这一辈子修了很多东西,结果没有成就,好像是可惜了。但是你这个力量还保存在那里,下辈子一触即发。过去你得过五通,虽然你转世之后失掉了,但是你只要离染的时候,不要修加行,离染就能得。假使说证了阿罗汉,尽智开始得到时候,过去修过通的,那个通自己显出来,因为离染就得到了。
很多人看过天台宗的《小止观》。《小止观》里边说开始的时候是修止,修止的时候是住心脐下,把心观在脐下边。如果过去修过不净观的,这时不净观的善根就会现出来,自己身上的内脏看得一清二楚,如同打开仓库看东西一样,这是过去有善根的。如果过去没有善根的,住心脐下,最多是心能够静下去,什么都看不到。所以善根并不是白费的,很多人不想修,「修了没有成就,白白修了」,不会白修的,这一辈子修了没有成就,下一辈子接下去很快。这一辈子不修,下一辈子从头开始,那就很慢。现在很多人感到:「我怎么修得慢得很?」那你问自己,你过去懒,不修,那么现在是慢;人家过去很勤快地修,那时没有成就,现在一修就来了。佛教里边没有捡便宜的,也没有吃亏的地方。
念住初三身,他心三余四者,念住分别。初之三通,唯身念住,缘色起故。他心智通,唯三念住,不知色故,无身念住。所余宿住及漏尽通,四念住摄,谓缘五藴一切法故。
「念住初三身,他心三余四者,念住分别。初之三通,唯身念住,缘色起故」,以四念住来配,神境通、天耳通、天眼通,都是身上的事情,是身念住。这是缘色法而起的。他心通缘的是他心,心所和心王,是受念住、心念住与法念住。他心通不知色,不能有身念住。「所余宿住及漏尽通,四念住摄」,余下宿住随念通、漏尽通,四个念住都有。「谓缘五藴一切法故」,因为这两个通,五藴一切法都缘的。
天眼耳无记者,天眼、耳二通,无记性摄,以二通体是眼、耳识相应慧故。谓眼、耳识,生得善者,非异地起。若色界生得,不能生定。今此二通,与定相生,故二通体,唯无记性,四无记中,通果无记。余四通唯善者,除天眼、耳,所余四通,性皆是善。
三性门,「天眼耳无记」,天眼、天耳这两个通属于无记性。「以二通体是眼、耳识相应慧故」,这两个通的体是眼识、耳识相应的慧心所。
「谓眼、耳识,生得善者,非异地起。若色界生得,不能生定。今此二通,与定相生,故二通体,唯无记性」,眼、耳识,这两种假使是生得善,生来就有的善法,「非异地起」,上地不能到下地起来,上地的只能在上地,下地只能下地;通要异地化的,上界的通可以到下边去化,异地起。生得善不行。假使自地,「若色界生得,不能生定」,假使色界的生得善,它跟定两个不能相生。定一定要从入定的心进去,而生得善的心不能入定。天眼通的慧要从定中生,入定之后,生起这个慧,慧要出来的时候,又要生起定,这两个互相生的。生得善跟定不相生的。那这个通絶不是生得善。所以从这两个依据来说,生得善不可能产生通,那么这两个通是无记。
「今此二通,与定相生」,所以两个通体唯是无记。「四无记中,通果无记」,异熟生、威仪路、工巧明、通果,这是第四种,通果无记。「余四通唯善」,天眼、天耳是无记性的,因为它们是从眼、耳根生的识相应的法,其他四个都是善性。
从此第二,辨三明。论云:如契经说,无学三明,彼于六通,以何为性?颂曰:
第五二六明 治三际愚故 后真二假说 学有闇非明
「从此第二,辨三明。论云:如契经说,无学三明,彼于六通,以何为性」,经里边经常说三明六通。得了俱解脱的阿罗汉,不但是烦恼断掉,而且有三明六通。什么叫三明呢?三明与六通,两个有什么关系?「颂曰:第五二六明,治三际愚故」,第五个通,第二个通,第六个通,因为这三个能够对治三际的愚,即前际、中际、后际的愚,所以这三个特别安立成三个明。其余的三个通,不对治愚,就不安明。
「后真二假说」,无学三明,后边漏尽明是真正的无学的明。「二假说」,天眼跟宿住,这两个明是假安立的,因为它们不是无漏的。「学有闇非明」,有学身上这三个通不能叫明,他身上还有烦恼,烦恼是痴闇的,不能叫明。明一定在无学身上。有学尚不能叫明,凡夫更不能叫明。前五通虽然是通凡夫的,但只有无学纔能叫明。
〖表七–一四:无学三明〗
释曰:第五二六明者,第五宿住通,是第一宿住智证明;第二天眼通,是第二死生智证明;第六漏尽通,是第三漏尽智证明。治三际愚故者,于六通中,唯三名明,谓能对治三际愚故:宿住智明,治前际愚;死生智明,治后际愚;漏尽智明,治中际愚。
「释曰:第五二六明」,第五个通、第二个通、第六个通,按次第叫三个明。「第五宿住通,是第一宿住智证明」,第一个明。「第二天眼通,是第二死生智证明」,第二个明。「第六漏尽通,是第三漏尽智证明」,第三个明。「治三际愚故」,能对治三际的愚,安立明。「于六通中,唯三名明,谓能对治三际愚故」,在六通当中只有三个通叫明,因为它们能够对治三际的愚,其余三个通不能对治愚,不能叫明。
对治哪三个愚呢?宿住智证明,「治前际愚」,对前际可以彻底了解,看得清清楚楚。死生智证明,「治后际愚」,可以看到未来的死此生彼,后际可以看清楚,治后际的愚。漏尽智证明,「治中际愚」,现在的愚是什么?烦恼,当下把烦恼断掉,漏尽智证明把现世的烦恼断掉,治现世的愚。这三个治三际愚,所以叫明。
这里有一个问题,天眼通是看到现在的,看得很远,但毕竟是看现在的东西,怎么说看到未来呢?在《俱舍论》里边有这么一句话196,「非天眼通能知此事」,死生智证明能看到有情在未来,从这地方死到那里投生,现在还没有出现的事情他能看到,这实际上不是天眼通看到的。是另外有个殊胜的智慧,跟天眼通两个是相通的,这个智慧只有阿罗汉能起来,这个智慧起来之后,纔能知道未来,这是殊胜的智慧。这个智慧和天眼通非常接近,同时是从天眼通引生的,这个智慧跟天眼通合起来叫死生智证明。所以说死生智证明的体,不单是天眼通,实际上还是那个殊胜的智慧。
前际是过去,宿住智证明来对治;中际的烦恼是漏尽智证明来断除;后际的死生,是死生智证明来对治,他都看得清楚。
后真二假说者,此三明中,后漏尽明,容有是真,通无漏故。前二名明,但是假说,以有漏故。
「后真二假说」,此三明中最后那个漏尽智证明,「容有是真」,它里边有真的无学,「通无漏故」,因为漏尽智证明里边,也有无漏,也有有漏,容许有无学的,就是无漏的那一部分。「前二名明,但是假说」,宿住智证明、死生智证明这两个明,是假安立的,不是真的无学。一开始讲无学三明,漏尽明中无漏的那一部分,真正属于无学的明。死生智证明、宿住智证明,本身是非学非无学,不是真的无学,是假安立。它有能对治的功能,同时有引生漏尽明的功能,所以也叫明。
学有闇非明者,有学身中,虽有宿住及死生智,不名明者,以彼身中有闇惑故。
「学有闇非明,有学身中,虽有宿住及死生智」,有学没有漏尽,他身上的这两个通不可以叫有学两明。「以彼身中有闇惑故」,因为他身上还有烦恼的闇,不能叫明。这反过来证明,真正叫三明的,一定是在无学身上的。有学尚不能称明,凡夫更谈不上明。
这里补充一个注解。《顺正理论》说:「宿住通忆念前际自他苦事。」宿住通能够忆念到过去的,自己跟他人受苦的事情。死生智证通,能够观察后际他身的苦事。因为阿罗汉再不受后际,没有自身,但是阿罗汉也有过去苦的事情,前际有自身。观苦,一个是前际自他的苦,一个是后际他身的苦,「由此厌背生死众苦,起漏尽通」。宿住通跟死生通能引起漏尽智证明,所以也叫明。观过去的苦、观未来的苦,观苦之后,厌离那个苦,要追究脱苦的地方,求漏尽智证通。漏尽智证通,就是涅槃的乐,没有生死之苦。这三种不但都是叫明,而且还有前后引生的关系。
从此第三,明三示导。论云:契经说有三种示导,彼于六通,以何为体?颂曰:
第一四六导 教诫导为尊 定由通所成 引利乐果故
〖表七–一五:三示导〗
「三示导」,佛教化众生有三种方式,叫三示导。「论云:契经说有三种示导,彼于六通,以何为体」,我们将来要讲《根本阿含》,前面的受戒犍度大讲三示导,佛一生的事迹讲得很多。这里也是广讲三示导,因为经藏、律藏都讲三示导。在六通里边,哪个通是三示导的体?三明、三示导都是从六通里划出来的。
「第一四六导」,在六通里边,第一个通、第四个通、第六个通,这三个通叫示导。「教诫导为尊」,这三示导里边,最后漏尽通的教诫示导最殊胜、最尊贵。前面两种,神通示导、记心示导,是神足通、他心通转过来的。
「定由通所成,引利乐果故」,为什么教诫示导特别殊胜?第一个,教诫示导,决定要有漏尽通纔有这个功能。前面两种,用咒、用药也能够产生这个功效,所以教诫示导特别殊胜。
第二个殊胜,前面的神变示导也好,记心示导也好,只能够引你入门,真正要离苦得乐,必定要靠教诫示导。只有它纔能够引生利乐,现生的利乐,将来的利乐,乃至最后的安乐,得涅槃果。人天是利益,涅槃是安乐。人天的利益是增上生,涅槃的安乐是决定胜,这两种都从教诫的示导里引出来,前面两个示导不行。辟支佛只有神通变化,他对众生显一番神通,他们就相信了,下面怎么样修行离苦呢?他不说。佛主要用教诫示导。一般人觉得神通很稀奇,现在一些气功师也有点神通,吸引很多人,但他教不了出苦的方法,甚至还教一些不好的方法,那就没有意思。
释曰:第一四六导者,第一神境通,名第一神变示导;第四他心通,名第二记心示导;第六漏尽通,名第三教诫示导。能示能导,得示导名故。
「释曰:第一四六导者」,第一个神境通,叫神变示导;第四个他心通,叫记心示导;第六个漏尽通,叫教诫示导。什么叫示导?「能示能导,得示导名」,能够告示,能够引导。「示」,显示、开示等等;「导」,指导、引导,合称示导。
教诫导为尊者,三示导中,教诫示导,最为尊胜。定由通所成者,教诫示导,定由第六漏尽通成,故最为尊。前二示导,咒药亦成,非定由通,故非胜也。如有咒术,名健驮利此云持地也 ,持此便能腾空自在。复有咒术,名伊剎尼此云观察 ,持此便能知他心念。引利乐果故者,教诫示导,以能如实方便说法,故能令他引当利益果人天果也及安乐果 涅槃果也 。前二示导,无此胜能,由是故教诫最为尊胜也。
「教诫导为尊者,三示导中,教诫示导,最为尊胜」,教诫,教授劝你行善,教诫劝你止恶,导向解脱。教授教诫,这个示导最尊贵。
「定由通所成」,教诫示导,决定是由第六个漏尽通成的,没有漏尽通教诫不了。如何断烦恼,如何证涅槃?没有漏尽通,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教诫人家?凡夫做法师的,没有漏尽通,怎么讲经呢?根据佛说的讲,依据佛的教授教诫来转言。并不是说自己证。以佛的修证,我们从传承上接受下来,也可以传下去。教诫示导决定是漏尽通所成的,所以真正示导是佛的示导,一般人讲经不能叫示导。
「前二示导,咒药亦成」,前面两个示导用咒、用药都可以有这个功能。「非定由通」,不一定要通,没有他心通、神变通,用咒、用药也能起作用,「故非胜也」,所以这个不殊胜。「如有咒术,名健驮利(此云持地)」,健驮利,是古印度话,我们叫持地。「持此便能腾空自在」,有一种健驮利咒,健驮利是个天女的名字,她有一个咒,人家持她的咒就腾空。以前菲律宾一个居士,在报纸上剪了一块文字给我寄过来,讲的是三个欧洲人,在古印度修婆罗门,持咒能够腾空到房子的顶部,拍了照,也是持咒来的。一个健驮利咒,能够腾空。当然要一心持咒,如果三心二意,那腾不了空。还有一种咒叫伊剎尼,汉语叫观察,这个咒念得好,人家心里有什么事情可以知道。另外用药的。有一种药给你用了之后,也能起神通的作用。龙树菩萨没有进入佛门时,会制药,吃了药能够隐身。这些都是通咒、通药的,并不是最殊胜。而教授教诫的示导,只有漏尽通纔能出来,药、咒也不能得到,那就是特别殊胜。
第二个,「引利乐果故」,教诫示导,能够如实地说法,契理契机,方便说法,能够使对方得到好处。我们有时虽很忠诚于佛的教导,说了一大篇,但人家听不懂,不得利益。有时方便大开,随顺世间法说了一大篇,却跟佛真正的意思偏离了,也得不到好处。要既能如实又能方便,那是很不容易的。真正能够如实方便说法,能够引导他人,将来最少能够得人天增上生,并最后得安乐果,涅槃的决定胜。这是两重的利益。
「前二示导,无此胜能」,前面两个示导,没有这个功能。尽管神通广大,你不能使人家得人天身,何况得涅槃的果。尽管知他心,「你现在动什么念头,我可以告诉你」,这个可以取信。但是人家相信你,你没有教诫示导,没有说一个修行的办法,那他白白相信你,只不过稀奇你会知他心,那也没有用。所以前二示导没有这个胜能,「由是故教诫最为尊胜也」,教诫示导最尊胜。
这三个示导,前面两种也有用。这三个示导起什么作用呢?《俱舍论》197说,一个是归伏。神变示导,神通变化,本来信外道的,不信佛的,给你一看神变,可以使你相信,归依佛教。记心示导,你能够告诉他,你现在心里想什么,我都知道,可以取信于人。最后教诫示导,可以教人家修行。如果单是前两个,没有后面的,那没有作用,他相信你,也听你的话,但是你没有办法教他,人天的利益、涅槃的安乐得不到。假使只会说教诫,没有前面两个,作用也不大,人家听到哪里有神通一下子跑掉了,你的教法不能推广。所以佛教并不是反对神通,但是不利用神通来做号召,重点是教诫。
从此第四,别明神境。就中二:一、正明神境,二、明能所化。且正明神境者,论云:神境二言,为目何义?颂曰:
神体谓等持 境二谓行化 行三意势佛 运身胜解通
化二谓欲色 四二外处性 此各有二种 谓似自他身
〖表七–一六:行、化种类〗
「从此第四,别明神境,就中分二:一、正明神境,二、明能所化」,能化、所化,比较繁复。「且正明神境」,什么叫神境?「论云:神境二言,为目何义」,神境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颂曰:神体谓等持,境二谓行化」,神是等持(定),定是起神通变化的一个根本,没有定,谈不上神。如果没有定,神通很大,这个通靠不住,有些是鬼神加持的通,那不是佛教。古印度婆罗门,禅定也是起神通的根本。当然佛教里边,没有禅定也不会有神通。
神境的境有两种,一种行,一种化。行是身体变化,可以腾空、飞行;化是化其他的东西,各种各样的变化。「行三」,行又分三个。「意势佛,运身胜解通」,一个是意势,只有佛有;运身,飞行自在;以及胜解。这三种里,最高级的意势只有佛有,运身、胜解,也通二乘。「化二」,化又分两个。「欲色」,欲界的化,欲界可以变化各式各样的东西,色界也可以化。「四二外处性」,化什么东西?欲界化四种,色、香、味、触,色界化色、触两种,色界没有香、味。「外处」,只是化这个外境。「此各有二种」,行境也好、化境也好,各有两种。「谓似自他身」,似自己的化、似他身的化,行境、化境都有两种。
释曰:神体谓等持者,神名所目,唯胜等持,由此能为神变事故。
「释曰:神体谓等持,神名所目」,神,指的是胜等持,一般的等持不发通,不叫胜等持,能够发通的等持,是胜等持。唯有殊胜等持叫神。「由此能为神变事故」,因为这个殊胜的等持,能够产生殊胜的神变作用,所以神叫等持。等持是体,神是用。
境二谓行化者,神变名境,境有二种:一行,二化。行三意势佛,运身胜解通者,释行境也。行有三种:一者运身,谓乘空行,犹如飞鸟;二者胜解,谓极远方作近思惟,便能速至;三者意势,谓极远方,举心即至,此势如意,得意势名。意势唯佛,运身、胜解,亦通二乘。
「神变名境」,神所变的东西叫境,有两种,一种是行境,一种是化境。「行三」,行里有三个,一个是意势,只有佛有;运身、胜解,这两个通二乘。「释行境」,先说行境,有三种。第一是运身,「谓乘空行,犹如飞鸟」,最低是运身,腾空自在,跟鸟一样在空中飞。有这么个公案,有一位比丘行持不好,被僧团赶出来了。他心里很懊恼,在路上走,碰到一个鬼,这个鬼大概也被鬼的团体赶出来了,在懊恼。这两个碰上了,同病相怜,谈得很投机。后来这个鬼说:「你受人家排斥,我帮助你,使人家恭敬你,你有利养恭敬,你照顾我一点,大家分。」这个比丘说:「这办法好,试试看。」这个鬼有鬼通,它把那位比丘放在空中,让他跑来跑去。
下边的人看到,「哎呀!这个比丘有那么大神力,在空中自在地走来走去,以前把他赶出去,搞错了,他是真正的修行比丘,赶快把他请下来」。随后,那位比丘的恭敬利养不得了,这个鬼也是沾了光,它要分一半。这样两个搞了一段时间很好。有一次又在表演他们的技术,鬼身体隐掉的,人看不到,那个比丘又在空中跑来跑去。正在这时候,那个鬼团体中有几个看见这个鬼,「你怎么在这里胡闹,赶快回去」,把它抓起就走。那位比丘护持他的鬼没有了,从空中「啪」地掉下来,粉身碎骨198。气功的神通也有同样的性质,它一下子走掉,你什么都没有了。这种事情是有的,有些练气功练到后来能看病,能驱鬼、驱狐狸精之类的,本事很大,也得了很大的名誉利养,什么都有。到临死的时候,那个鬼跑掉了,一些怨家、怨鬼都来找他要债,死得很惨。
第二是胜解,「谓极远方作近思惟,便能速至」,很远的地方只要起一个念头,「这很近的」,把它距离缩短,马上就到,远的可以缩近。这在物理学上讲是不可能的,但修行佛教是不可思议的。
第三是意势,「谓极远方,举心即至」,前面是很快,毕竟还得要一点时间,这个意势,再远的距离,起一个念头要到那里去,随念就到,这个只有佛纔有。「此势如意」,这个势力跟意一样快,心里想到哪里就跑到哪里。「得意势名」,这个势力跟意一样快,叫意势。「意势唯佛」,意势这个通只有佛有;「运身、胜解,亦通二乘」,运身、胜解通二乘,当然凡夫也有一点。
化二谓欲色,四二外处性者,释化境也。化有二种:一、欲界化,二、色界化。欲界化四,谓四外处,色、香、味、触,名欲界化。色界化二,所谓色、触,名色界化,以色界中无香、味故。此各有二种,谓似自他身者,此二界化,各有二种:一、似自身化,二、似他身化。身在欲界,化有四种:谓作欲界自他二化,及作色界自他二化。身在色界,化亦有四种,如欲界说,故总成八。
行境,不变本形的;化境,要变东西,把各式各样的东西变出来。化有两种,「谓欲色,四二外处性」,化境有两种,谓欲界化、色界化。欲界里边可以变各种东西,色界里边也可以变各种东西。欲界化,有四个尘,外处就是外面色、香、味、触四个,四个都可以变。声不是任运的,不是属于变化的一个境,要起作意纔能起来。色界没有香、味,色、触两个外境可以变化。
「此各有二种」,这些变化,各有两种。「谓似自他身」,似自身变化,似他身变化。「各有二种,一似自身化,二似他身化」。「身在欲界,化有四种:谓作欲界自他二化,及作色界自他二化。身在色界,化亦有四种,如欲界说,故总成八」,这里说的自身化、他身化,到底怎么回事?一般的注解上这么说,于自己身上变化的叫自身化,假使化成其他外边的人叫他身化。比如天龙可以化成一个比丘来听法,这是自身化,在自身之外,另外去化一个人,是他身化。
从此第二,明能所化。论云:化作化事,为即是通?问也 不尔。答也 云何?征也是通之果。答:此能化心,从神境通,能化生是通果也。 此有几种?差别云何?颂曰:
能化心十四 定果二至五 如所依定得 从净自生二
化事由自地 语通由自下 化身与化主 语必俱非佛
先立愿留身 后起余心语 有死留坚体 余说无留义
初多心一化 成满此相违 修得无记摄 余得通三性
「从此第二,明能所化」,能化的是什么?所化的是什么?「论云:化作化事,为即是通?不尔」,那些化的事情是不是叫通呢?不是。「云何」,为什么?「是通之果」,它本身不是通,是通所变化的果,能化的是通果心,所化的果是那些化出来的东西。「此能化心,从神境通」,能化的心从神境通出来的,「能化生是通果也」,所化的东西是通的果。「此有几种」,能化、所化一共有几种呢?
「颂曰:能化心十四」,能化的心有十四种。「定果二至五,如所依定得,从净自生二」,从净生、从自生,这是能化的。「化事由自地」,所化的事情由自地。「语通由自下」,化语是自地、下地。「化身与化主,语必俱非佛」,化身与化主,假使化一个人,能化的人跟所化的人要么不说话,要说话一起说。佛却不是这样,佛可以化无量数人,各说各的话,佛自己可以说话,也可以不说话。
「先立愿留身」,化身的时候,要化语的心来使化身说话。那化身的心就没有了,化个身刚要它说话,话说出来,化身却没有了,因为没有化身的心。这不是跟事实不符合吗?假使化一个人要他说话,在起化语之前,发一个愿,「这个身体,要留一段时间」,然后调个心去化语,叫他说什么话。这时化身的心没有了,因为这个愿在前头,他身体还在,可以说话。如果不留身,等到化语心一来,话出来了,身却没有了。「有死留坚体,余说无留义」,有的说死的时候,可以留身,像迦叶尊者,骨头的身子留在那里,等弥勒佛出来。有的人说不能留,迦叶尊者的身体是天神护持在那里,没有天神护持,他也不能留,因为留身只能生前留,人在,有这个变化能力,身能留住,人入涅槃,能变的心都没有了,这个身怎么留呢?有这两种说法。
「初多心一化」,开始的时候要用很多的心化一个东西。「成满此相违」,到加行成功,起一个念头可以化很多的东西,那就自在了。「修得无记摄」,修得的属于无记摄。「余得通三性」,余得,还有生得的,业得的之类,通三性。
释曰:能化心十四,定果二至五者,从神境通,生变化心,总有十四,谓初定果有二,二定果有三,三定果有四,第四定果有五。且依初禅,有二化心:一、欲界摄,谓初禅作欲界化也;二、初禅摄,谓初禅作初禅化也。第二静虑有三化心,二种如前,加第二禅化也。第三静虑,有四化心,三种如前,加第三禅化。第四静虑,有五化心,四种如前,加第四禅化。诸果化心,依自、上地,必无依下。如初禅化,依初禅名自,依二禅等,名之为上。二禅等化,不依初禅,故无依下。下地定心,不生上果者,谓势力劣故。
「释曰:能化心十四,定果二至五者,从神境通,生变化心,总有十四」,神境通起了之后,要变化,先要有一个变化的心。此能变心一共十四种。「定果二至五」,初定的果有两个,二定的果有三个,三定的果有四个,四定的果有五个。
「且依初禅,有二化心」,比如依初禅,有两个化心。「谓初禅作欲界化」,初禅可以到欲界去变化;「初禅摄」,摄初禅自己,本地的也可以。初禅不能化二禅地,上地殊胜,下地的力量微弱、下劣,所以初禅只化两个。二禅,「三化心」,二种如前,欲界、初禅是下地能化,再化自地,三个。三禅,欲界、初禅、二禅在下边能化,自己三禅也能化。四禅,照此类推,有五个化心。
「诸果化心,依自、上地,必无依下」,要化果的那个心,必定是自地或者上地,上地的心化下地可以,自地的心化自地也可以,下地的心化上地不行。「如初禅化,依初禅名自,依二禅等名之为上」,依二禅的定来化初禅的变化,这是心在上地,化在下。「二禅等化,不依初禅」,初禅的心不能化二禅的东西,没有依下的。「不生上果者,谓势力劣故」,下地的定心不能产生上地变化的果,因为力量不够。上地的力量胜,可以化下,下边的力量不能化上。
如所依定得者,如得初禅定,必得初禅化,乃至得第四禅定,必得第四定化,以果化心,与所依定,俱时得故。
「如所依定得」,依什么定得什么?「如得初禅定,必得初禅化」,得了初禅定,初禅的变化就会有,「乃至得第四禅定,必得第四定化,以果化心,与所依定,俱时得故」,变化的心跟所依的定同时生起来,同时得到的。根据得什么定,就得什么定的化果心。
从净自生二者,净者善静虑也,自者化心也。此能化心:一、从净生,二、从自生。又此化心,能生二心,谓生净心,及生化心。谓从静虑,起能化心,此心必无直出观义。且从净定地,起初化心,此后后化心,从自类化心生,最后化心,还生净定。故此化心,从二心生,能生二心。
「从净自生二」,净是善静虑。静虑又分几种,净的是善的,不贪著的;还有染污的,贪著禅味是染污。「自者化心」,颂里的「自」是能化的心,能化心从两个心生:一个从净生,从善的静虑可以生能化心;一个从能化心,等流果。能化心又能够生两个心,「谓生净心及生化心」,生净心以及能化的心。生净心(禅定),不能从变化心直接出定。在定中可以变化,变化完了要出定,还要先入静虑的心,之后再出定。所以它们相生的关系是:能化心从净生,或者从自生(等流果)。能化心又生两个心:生净心,出定的时候要生静虑的心;生化心,如果还要变下去,继续生能化心。
「谓从静虑,起能化心,此心必无直出观义」,假使先从静虑,入定之后起变化心,这个心不能直接出观,还要回到定里边再出观。「且从净定地,起初化心,此后后化心,从自类化心生」,一个净定的地,得一个善静虑,起一个变化心,这个变化心一直变下去,后后的化心从自类的化心而生,同类引生等流果。最后化心要出定,「还生净定」,还是要入定,这个化心生净定的心,然后从定再出观。「从二心生,能生二心」,化心从两个心生,自己又能生两个心。
化事由自地者,化前境事,由自地心。如化四境是欲化心,化初禅境,是初禅化心,必无异地化心,生起异地化事故。
「化事由自地者,化前境事,由自地心。如化四境是欲化心,化初禅境,是初禅化心,必无异地化心,生起异地化事」,要变化,变化心跟所化的事情,一定要同地的。欲界的变化境由欲界的变化心生,初禅的境是初禅的化心生,这个地的化心不能变化那个地的东西。化心是上地的,不能变下地;化心是下地的,更不能变上地的。
语通由自下者,化所发语,通自下心。谓欲、初禅化所发言,此言必是自地心起,依二禅等化所发言,此必依下地心发,谓二禅等,无寻伺故,无发语心,起下初禅心,而发语也。
「语通由自下者,化所发语,通自下心」,要化发语的,通自下心,自己的、下面的地,都可以化。「谓欲、初禅化所发言,此言必是自地心起」,假使欲界、初禅的化心,这个化语必定是自地心起。假使是「依二禅等化所发言,此必依下地心发」,二禅不能说话,要借下地的心。说话跟化境不一样,说话要借下地初禅的心来说。「谓二禅等,无寻伺故,无发语心」,因为二禅以上没有寻伺,没有发语的心,不会说话,他要起下地的初禅心说话。初禅、欲界都有寻伺,自地可以起发语的心。
化身与化主,语必俱非佛者,若一化主,起多化身,要化主语时,诸所化方语,言音诠表,一切皆同,故有伽陀颂曰:一化主语时,诸所化皆语,一化主若默,诸所化亦然。佛则不尔,与所化语,容不俱时,言音所诠,亦容有别,以佛定力不思议故。
「化身与化主,语必俱非佛者,若一化主,起多化身」,假使一个能变化的人,他变了很多的身体,「要化主语时,诸所化方语,言音诠表,一切皆同」,假使他化了一百个人,能化的人说话,那一百人同时说话,声音、声调、内容一模一样,就像一个广播筒,再安一百个喇叭。「故有伽陀颂曰:一化主语时,诸所化皆语,一化主若默,诸所化亦然」,有一个伽陀证明这个道理。一个化主说话的时候,所化很多的人都一起说话。化主假使不说话,所化的人同样不说话。
「佛则不尔」,佛力量大,不一样。「与所化语,容不俱时」,佛说话跟所化的人说话不一定同时。「言音所诠,亦容有别」,说话的声音、内容,都可以不一样。「以佛定力,不思议故」,因为佛的定力不可思议,非一般可比。
问:发语心起,化心已无,应无化身,化如何语?答:颂言先立愿留身,后起余心语,谓先愿力,留所化身,后起余心,发语表业,故虽化语二心不同,而依化身,亦得发语。
「问:发语心起,化心已无,应无化身,化如何语」,前面起一个心要化一个身,这个心在,身在,现在要发语,起发语的心,化身的心没有了,那化身也没有了,有化身纔发语,现在化身没有了,那这个发语怎么解释?
「答:颂言先立愿留身,后起余心语」,先立个愿留身,然后起化语心来说话。「谓先愿力,留所化身」,准备要说话,要考虑这个身体是靠化心而存在的,要先立个愿,这个化身要把它维持住,不要灭掉,然后再起发语的心,这个愿一立,身体就留住了。「后起余心,发语表业」,把身体留住之后,然后起其他的心发语表,这个身体还是存在,不会消灭。「故虽化语二心不同,而依化身,亦得发语」,虽然化身、化语的心是不同的,不能一时都起来,但是依化身来说话,这个事实没有困难,可以的。
有死留坚体者,有说愿力,留所化身,亦得死后。如大迦叶,留骨锁身至慈尊世。唯坚实体,可得久留,即骨锁身,名坚实也,谓简肉等。余说无留义者,有余师说,无有留身得至死后。迦叶留者,天神扶持,非愿力也。
「有死留坚体」,有人认为死了之后还可以留「坚体」化身。「有说愿力,留所化身,亦得死后」,要使化身说话,发愿留化身,在活的时候可以留一段时间,死了之后,能不能留?有说能留,举例,「如大迦叶,留骨锁身至慈尊世」,摩诃迦叶尊者,到鷄足山里边,以这个骨锁身,一直等到弥勒佛出世,那个时候他要出来。这个留只能是坚实体,骨锁体是坚实的,「可得久留」,这个坚实的体,可以留到好多亿万年之后。「即骨锁身,名坚实也」,骨锁的身叫坚实。「谓简肉等」,血肉身不能留那么久。
「余说无留义者,有余师说,无有留身得至死后」,也有人说,活的时候要变化可以留一段时间,死了以后,即使骨锁身也不能留。「迦叶留者,天神扶持,非愿力也」,迦叶尊者的身体之所以能留,不是他的愿,是天神起了作用。清辩论师,也是因为一个问题有怀疑,他要问弥勒菩萨,他修了一个法,药叉把他关在山里边,身体不坏,一直到弥勒菩萨出世,他要亲自去见弥勒菩萨问这个问题,这也是留身。这个留身却不是死,跟迦叶尊者有点不一样。迦叶尊者的留身,有几个说法,有的说是涅槃,留一个骨锁身,这是留一个化身,不是真身。有人说,迦叶尊者没有涅槃,是入灭尽定。到弥勒菩萨出世的时候他出定,再给弥勒菩萨奉献那个袈裟。《俱舍论》根据《大毗婆沙论》,认为死后留身是可以的,但是只能骨锁身;有的论师说,死后不能留,除非天神加持。清辩论师也不是自己的力量,不是留身,是药叉神帮忙的。
初多心一化,成满此相违者,初起化事,由多化心,方能化作一所化事;后若成满,与此相违,但一化心,即能化作众多化事。修得无记摄者,此前十四,能变化化心,从定修生,无记性摄,四无记中,通果无记也。余得通三性者,余生得等,能变化心,即通三性,如鬼神等所有化心,或善或恶,或是无记。
「初多心一化,成满此相违者,初起化事,由多化心,方能化作一所化事」,开始的时候艰难,要很多的心化一个东西,化一个事情。「若后成满,与此相违」,假使后来成满,习惯熟练之后,反过来,一个心能化很多的事情,「但一化心,即能化作众多化事」。背书也有这样的情况,一本新书,你要非常用心,集中精力,念好几遍,纔能把这本书勉强背下来,等你背熟了,即使打妄想,照样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这就与熟不熟练有关系。念一个咒,比如文殊菩萨心咒,你顺念下来很熟,叫你反过来马上念出来,行不行?恐怕不行,不熟练。世亲菩萨临终的时候,「尊胜陀罗尼」,很长的,从最后一个字,倒背到第一个字,一字不差,这是他的功夫,他是修行成就的人。
「修得无记摄」,这十四个能变化心,从定里边修出来的,是无记的心。「四无记中,通果无记」,变化心,属于通果无记。「余得通三性者,余生得等,能变化心,即通三性」,有生得的、咒得的、业成的变化心,这些通善、恶、无记三性。「如鬼神等,所有化心,或善或恶,或是无记」,他是生得通,能化心通三性。
从此第五,别释眼耳。论云:天眼、耳言,为目何义?颂曰:
天眼耳谓根 即定地净色 恒同分无缺 取障细远等
「从此第五,别释眼耳。论云:天眼耳言,为目何义」,天眼、天耳是什么意思?「天眼耳谓根」,天眼、天耳是天的眼根、耳根,「即定地净色」,定里边产生的净色根,叫天眼、天耳。「恒同分无缺」,天眼、天耳,总是同分眼、耳,没有彼同分。什么叫同分、彼同分?起作用的是同分眼。不起作用的,比如睡觉,眼睛没有看东西,这是彼同分。「取障细远等」,天眼对于障的,假如山隔开的、墙壁隔住的,都能看到;粗的能见,细的也能见;近的能见、远的也能见,跟肉眼的功能不同。
释曰:天眼耳者,谓眼耳通,依四静虑所生,净色眼耳二根,见色闻声,名天眼耳。此名天者,定地摄故。天眼有三:一者生得,谓生天中;二者修得,即前所说;三者似天,谓由业得,如轮王鬼神,及中有等。唯有修得天眼耳根,恒是同分,又无缺坏,能取被障,极细远等,诸方色声。故有颂曰:肉眼于诸方,被障细远色,无能见功用,天眼见无遗。
「释曰:天眼耳者,谓眼耳通,依四静虑所生」,天眼通、天耳通是依四静虑练出来的。「净色眼耳二根,见色闻声,名天眼耳」,从四个静虑里边产生一种清净的四大种,这个四大种所造的净色根就是天眼、天耳。修四静虑的时候,先要怎么下手呢?天眼观想光,天耳观想声音。修加行从光、声下手,然后得定之后,从定中微妙的四大种,产生一种净色根,能够见色闻声,叫天眼、天耳。这里的天指定地。
「天眼有三」,天眼总有三种。一种是生得,生在天上,自然有天眼,天上的人,很远都看得到。二修得,修定而得到的。第三似天,跟天相似,但不是修来的,「由业得」,以过去不同的业报感得的。转轮圣王有通,有天眼、天耳;鬼神,一般说的鬼神通,就是有天眼、天耳,能看得远一点;中有的通除佛以外,没有它那么厉害的,能够看得很远,假使要投生,十方世界哪里有缘的,它一剎那就到了。
「唯有修得天眼耳根,恒是同分」,这三种天眼里边,只有修得的天眼、天耳是同分,因为它跟眼、耳识都是同时生起的,不用它的时候,当然不起天眼(耳),一起天眼(耳)总是能见(听)。「又无缺坏」,肉眼会损坏,或者会生眼病,它既不会缺,又不会坏。「能取被障,极细远等」,被障住的、极细、极远的东西,「诸方色声」,十方的色、声都能看(听)到。
「故有颂曰」,一个颂证明这个事情。「肉眼于诸方,被障细远色,无能见功用,天眼见无遗」,肉眼对于各方向的、被障住的、细的、远的色,没有见的功用。而「天眼见无遗」,天眼可以看到,毫无遗漏。
这里补充点材料199。天眼能见远近。贴在眼睛上的,肉眼看不到,肉眼看东西一定要有距离。天眼则挨得再近也看得到,再远也看到。肉眼有的时候能看,有的时候不起作用;天眼决定同分,没有彼同分。肉眼见前不见后,见左不见右;天眼前后左右一下见。「肉眼见障内,不见障外」,肉眼见障内,房间里边你门窗一关、帘子一拉,只看到房间里边,外边看不到;天眼对外边里边同样看到。「肉眼见粗不见细,天眼二皆见」,肉眼只能看到粗的,细的看不到。水里边有很多微生物,肉眼觉得这个水蛮干净的,一点脏的也没有,天眼看到里边八万四千虫,粗细有别。「肉眼见昼不见夜,天眼昼夜皆见」,肉眼白天看得到,晚上漆黑,什么都见不到;天眼再黑也看到。「肉眼见明不见闇,天眼明闇皆见」,明的时候,太阳很亮,他看得清清楚楚;很闇,没有光线,天眼一样看得清楚,肉眼就不行。还有,肉眼有翳有缺,肉眼要生毛病,或者要缺,眼睛要坏,天眼不会缺,也不会坏。天眼跟肉眼功能有差别,本质也不一样。
从此第六,明五通种类。论云:前说化心,修得等异,神境等五,亦有异耶问也?亦有答也。云何征也?颂曰:
神境五修生 咒药业成故 他心修生咒 又加占相成
三修生业成 除修皆三性 人唯无生得 地狱初能知
释曰:初五句明通种类,次一句三性分别,后两句约趣通局。神境通类,总有五种:一者修得,二者生得,三者咒得,四者药得,五者业得。他心智通,类有四种:一者修得,二者生得,三者咒得,四者占相。所余天眼、天耳、宿住三通,唯有三种,谓修、生、业。此五通中,神境等三,若修得者,唯是善性,天眼天耳,是无记性。除修得外,余生得等,皆通三性。人中都无生得通者,余皆容有。于地狱趣,初受生时,有生得他心智,及宿住智,知过去等,苦受逼已,更无所知。若修得通,唯人天趣,能入定故。生得除人,通余四趣,皆有生得。咒药二种,通人天鬼趣。占相唯人也。
「从此第六,明五通种类。论云:前说化心,修得等异,神境等五,亦有异耶」,前面那一段说变化心有修得的、生得的,还有那些似天的,是业得的,有各种不同。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这五种通有没有不同的?比如有没有生得的、业报得的那些差别?「亦有」,回答说也有。「云何」,怎么样的差别?
「颂曰:神境五修生,咒药业成故」,「神境五」,有五种:修得的、生得的、咒得的、药得的、业所成的。「他心修生咒,又加占相成」,他心通有修得、生得、咒得,也有占相所成。「三修生业成」,其余三种通,天眼、天耳、宿命通,都有修得、生得和业得三种。「除修皆三性」,除了修得的都是通三性。「人唯无生得,地狱初能知」,人间生得的没有;地狱,初入地狱的时候有宿命,也有他心,地狱的苦受了之后,就蒙住了,这些通就没有了。
「释曰:初五句明通种类」,开始五句是说这五个通有几种。「次一句三性分别」,三性分别门。「后两句约趣通局」,后面两句帮助这五通在五趣里边分别有什么通。
「神境通类,总有五种」,先说神境通,得到的方式有五种。第一,「修得」,修定而得到的,这是正规的。第二,「生得」,生在天上,天人那些都有生得通。第三,「咒得」,要念一个咒,也可以得神境通。第四,「药得」,用一种药也可以得通。第五,「业得」,前面说的似天,某些人有一定的通,但不是生得,生得决定是每一个都有,而业得是个别的有,大部分没有。神境通,这五种都有。
他心通只有四种。一种是修得,得了四禅之后修出来的。一种是生得,生在天上的有通。一种是咒得,用一种咒也可以知他心。还有通过占相,用一种占相的方法,也可以测知他心的情况。
天眼、天耳、宿住,这三个通只有修得、生得、业得三种,这在讲天眼的时候讲过了。
「神境等三,若修得者,唯是善性」,这五个通里边,如果是修得的,神境通、他心通、宿住随念通这三个决定是善性,天眼、天耳通是无记性。「除修得外」,其余的生得等,生得、业得,药得、咒得之类,都是通三性的。
人里边没有生得通,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般性的人,没有神通。但是某些有特异功能,那是业得,从业报上的不同得到的。「余皆容有」,其余的地方都可以有生得通。
「于地狱趣,初受生时,有生得他心智,及宿住智,知过去等」,纔投生到地狱的时候,有生得的他心智,这是与生俱有的,也有宿住智,能够忆念过去的事情。经上这样说,那些纔堕入地狱的人,他非常后悔,过去哪些人教我不要做坏事,做了坏事要堕落的,那个时候自己不听,偏偏做坏事,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但是进了地狱,「苦受逼已,更无所知」,地狱的苦受是最厉害的,人间的苦受已经受不了,地狱的苦受根本不可设想,这么大的苦一受,什么东西都忘掉了。
「若修得通,唯人天趣,能入定故」,修得的通,只有人天趣纔有,因为只有人天可以修定。生得通,人间是没有的。「通余四趣,皆有生得」,其他四个趣都有生得通,天龙八部那些都有通。有些外道,鬼神附在他身上的也会有通,但是通的大小不一样,有的附在身上乱说也有,也有些有点证验,那就高级一点,通的范围大一点,再远的也不行。其余四趣都有生得通。
「世间品」里边讲五趣,天、人、地狱、饿鬼、畜生,修罗道不属于五趣,摄在天趣、鬼趣、旁生趣里边。「咒药二种,通人天鬼趣。占相唯人」,咒得、药得这两种,人、天、鬼这三趣都可能有。而占相算命这些只有人间有,这是人间的一种技术,得了这个技术的人,也能知一点他心,是他心通的一类。
「智品」前面一卷讲智的差别,后边一卷,讲智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功德,佛的十八不共法是不共的德,还有共余圣的德,共凡夫的德。
「贤圣品」是果,要得到这样贤圣的地位,一定需要智慧,所以佛教始终强调要智慧。佛者觉也,没有智慧就觉不了,所以佛弟子如果不求智慧,糊里糊涂的话,简直算不上一个佛弟子。那么智慧如何求呢?当然由闻思修下手,智慧是贤圣的因,但是单有智慧没有定,这个智慧的力量不大,闻慧、思慧的力量是很小的,最能熏心的是修慧,一定要得定。所以真正智慧的作用要起来,要通过定纔行。而且有的智慧没有定还生不出来,修慧非要定不可。如果闻慧、思慧有了,而没有定,修慧起不来,那无漏慧更不起来,无漏慧是定里边得的,所以智是因,定是缘,缘也不可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