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疏讲记卷二九

分别定品第八之二t4V中华典藏网

从此第二,明能依功德。就中六:一、明四无量,二、明八解脱,三、明八胜处,四、明十遍处,五、明得依身,六、明起定缘。且第一明四无量者,论云:如是已说所依止定,当辨依定所生功德,诸功德中,先辨无量。颂曰:t4V中华典藏网

无量有四种 对治瞋等故 慈悲无瞋性 喜喜舍无贪t4V中华典藏网

此行相如次 与乐及拔苦 欣慰有情等 缘欲界有情t4V中华典藏网

喜初二静虑 余六或五十 不能断诸惑 人起定成三t4V中华典藏网

「从此第二,明能依功德」,前面讲的是所依的定,现在要讲依在定上的功德,能依的功德。「就中六:一、明四无量,二、明八解脱,三、明八胜处,四、明十遍处,五、明得依身,六、明起定缘」,一共分六大科,先看第一科。t4V中华典藏网

「且第一明四无量者,论云:如是已说所依止定」,所依的定已经讲了,「当辨依定所生功德」,定里能产生很多功德,能够依这些定的功德是什么呢?t4V中华典藏网

〖表八–八:四无量〗t4V中华典藏网

「诸功德中,先辨无量」,先说四无量。《五字真言》我们天天都要念,「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于诸众生远离贪瞋之心住平等舍」,这就是四无量。很多人希望开讲《五字真言》。《五字真言》是从五论里收进来的,「十地颂」是《现观》裹的,「二十空颂」是《入中论》裹的,这都不太好懂。t4V中华典藏网

「无量有四种,对治瞋等故」,无量有四个,慈、悲、喜、舍,都是对治用的。「慈悲无瞋性」,慈无量、悲无量,以无瞋为性。「喜喜」,喜以喜为性。舍以无贪为性。t4V中华典藏网

「此行相如次」,它们的行相挨着次第:慈无量心是与乐,悲无量是拔苦,喜无量是欣慰,舍无量是有情等。这个等不是很多很多有情,而是有情平等。「缘欲界有情」,因为色界、无色界没有苦,不用拔苦,所以缘欲界的有情。t4V中华典藏网

「喜初二静虑,余六或五十」,喜无量依初禅、二禅,其余三个无量(慈、悲、舍),依六个地,未到、中间、四静虑都可以。喜无量决定是依初二静虑,因为初静虑、二静虑有喜。t4V中华典藏网

释曰:初句总标,次一句显唯有四,次两句出体,次三句明行相,次一句明所缘,次两句明所依地,次一句明不断惑,次一句明处及成。无量有四种者,一慈,二悲,三喜,四舍。言无量者,无量有情为所缘故,引无量福故,感无量果故。t4V中华典藏网

「释曰:初句总标」,四无量有四个,总标。「次一句显唯有四」,为什么无量只有四个?因为它对治的是四个东西。「次两句出体」,四无量的体。它们的行相如何?它们所缘的是什么境?四无量依什么定?「不能断诸惑,人起定成三」,它们不断烦恼,只是把烦恼压下去;什么地方的人能起,怎么样成就。t4V中华典藏网

「无量有四种」,所说的无量是定的功德,有四种无量,就是慈悲喜舍。舍,舍有受舍,如苦乐忧喜舍五个受中的舍;还有行舍,行藴里边的相应心所法里边一个舍心所;这里是无量舍,四无量里边有一个舍。t4V中华典藏网

「言无量者,无量有情为所缘故」,为什么叫四无量?它所缘的境是无量的有情,「引无量福故」,所感的果也是无量;因为境是无量,从缘那个境产生的福报,等流果也是无量。无量的福是等流果,无量的果是异熟果,都是无量,所以叫四无量。t4V中华典藏网

问:此何缘唯有四种?答:颂言对治瞋等故等取害等三障故也,此有四障,一瞋,二害,三不欣慰,四欲贪瞋,对治此四多行障故,建立慈等。t4V中华典藏网

「问:此何缘唯有四种」,为什么只有四个呢?t4V中华典藏网

「答:颂言对治瞋等故」,因为这四个无量是能对治的法门。「此有四障」,一个是「瞋」;一个是「害」;一个是「不欣慰」,不欣悦是以妒忌为体的。妒忌是人家有好的事情不高兴,这样的人很多。人家有好的事情,应当起随喜心。因为人都有妒忌心,所以要修喜无量;四是「欲贪瞋」,是舍无量对治的。因为有欲的贪、欲的瞋,对亲的要接近,对怨家要远离、消灭等,不能平等。如果要怨亲平等,不能生欲贪,不能生欲瞋。贪三界都有,瞋决定是欲界的,因为四无量是缘欲界的,所以这里指的是欲界的贪瞋。t4V中华典藏网

「对治此四多行障故,建立慈等」,这四个是经常出现的障。有些不是「多行障」,不必那么严重地对治。多行障每一个人都有,而且经常会发生,所以要修四无量来对治它们。我们学法,总是要对照自己的心里,不要去看人家的过失,尽是照人家,不好!看看自己的心里,有没有妒忌心?有没有害的心?有没有欲贪瞋的心?尽量观察自己,把烦恼息下去,这是修行。经常看人家,说人家的不好,搞矛盾等等,这是修烦恼。同样一个镜子,对自己照是修行,对人家照就是修烦恼,感的果也不一样。t4V中华典藏网

慈悲无瞋性,喜喜舍无贪者,出体也。慈悲二种,无瞋为体。若依论主,慈用无瞋,悲是不害也,喜即喜受,舍即无贪,此慈悲等,若并眷属,五藴为体。t4V中华典藏网

一定要重视人!人到哪里去培养呢?自己也是可以培养的。不要推到人家身上去,希望别人好好学将来成大法师来度你,大家都这么想,谁来度呢?自己要把责任担起来,自己要好好学修,将来要起这个作用,对自己要求要高一点,不要靠人家。t4V中华典藏网

「圣教总言,唯住千载。有释证法唯住千年,教法住时,复过于此」,圣教,佛的正法住一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这是一般的说法。但这中间不是死板的。也有说正法住一千年,教法还可以长一点。t4V中华典藏网

从此第三,明论宗旨。于中分二:一、正明宗旨,二、伤叹劝学。且正明宗旨者,论云:此论依摄阿毗达磨,为依何理,释对法耶?颂曰:t4V中华典藏网

迦湿弥罗议理成 我多依彼释对法t4V中华典藏网

少有贬量为我失 判法正理在牟尼t4V中华典藏网

释曰:迦湿弥罗毗婆沙师,议阿毗达磨,理善成立,我多依彼,释对法藏,少有贬量,为我过失,判法正理,唯在世尊及诸如来大圣弟子。t4V中华典藏网

〖表八–一三:造论宗旨〗t4V中华典藏网

「从此第三,明论宗旨」,世亲菩萨作这本论的宗旨是什么呢?「正明宗旨」,造论的目的。「伤叹劝学」,在世亲菩萨那个时候,佛法已经凋零,不如以前,所以世亲菩萨也很感叹。所以劝学,赶快地学,把这个缺补上,世亲菩萨的目的在这里。「且正明宗旨者,论云:此论依摄阿毗达磨,为依何理,释对法耶」,本论依阿毗达磨,也把阿毗达磨摄在里边,那么,它以什么道理来解释阿毗达磨呢?t4V中华典藏网

「颂曰:迦湿弥罗议理成,我多依彼释对法,少有贬量为我失,判法正理在牟尼」,迦湿弥罗是毗婆沙论师结集三藏的地方。迦湿弥罗的五百个大阿罗汉结集《大毗婆沙论》,解释《发智论》。「议理成」,迦湿弥罗的毗婆沙论师,讨论阿毗达磨的道理,很善巧地成立,已经结集成《大毗婆沙论》。t4V中华典藏网

「我多依彼释对法」,他们这样善巧地结集之后,世观菩萨基本上依他们的解释来解释对法藏。也就是根据《大毗婆沙论》,迦湿弥罗论师的道理,来解释佛的对法藏。「少有贬量为我失」,里边还有少数,贬量,认为他们不对的。世亲菩萨是有部出家,也亲自到迦湿弥罗去学过四年,对有部《大毗婆沙论》的大部分道理是赞同的,多数依他们。但是对少部分,有点看法,觉得他们不大对,指出了他们缺点,并以经部的,甚至其他部的道理来补充、纠正。照规矩不能这样做的,这是我的过失。这是世亲菩萨谦虚。t4V中华典藏网

「判法正理在牟尼」,到底对不对?只有佛能够真正公正地判断。我虽然是把有部的修正了一些,到底对不对,只有佛纔知道。「判法正理,唯在世尊及诸如来大圣弟子」,佛或者佛在世时那些得了修证的大弟子,他们有法眼净,会判断到底对不对。因为当时众说纷纭,世亲菩萨说得再好,也有人反对,那么这个法到底对不对呢?真正能下正确判断的,只有佛跟他的大弟子,他们自然有他们的结论。这里,世亲菩萨的宗旨多依有部,少数依经部的道理来补充,以佛的道理为量。到底讲的道理对不对,佛会知道,因为世观菩萨都是依佛的原意来说的。迦湿弥罗符合佛原意的,保留;有些不大符合的,以经部的来补充,这样使得佛的原意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佛会证明这个事情。所以,世亲菩萨造《俱舍论》的宗旨,既不是经部的,又不是有部的,而是以理为宗,契合佛的道理。t4V中华典藏网

从此第二,伤叹劝学。就中分二:一、伤叹人,二、劝学法。就伤叹人中分二:一、正伤叹人,二、重释伤叹。就正叹人中分二:一、伤叹有德,二、伤叹起失。且伤叹人有德者,颂曰:t4V中华典藏网

大师世眼久已闭 堪为证者多散灭t4V中华典藏网

释曰:三界大师为世眼目,涅槃日久,名为已闭。舍利子等,名堪证者,随佛灭度,名多散灭。t4V中华典藏网

「从此第二,伤叹劝学」,这是当时佛教的一些情况,世亲菩萨很感叹,为了正法住世,劝人好好修学。「就中分二」,里边分两科,一是「伤叹人」,一个是「劝学法」。「就伤叹人中分二:一、正伤叹人,二、重释伤叹」,再再地伤叹,世亲菩萨的悲心也可以看出来。有些人对正法住不住世不关心,只要自己吃饱穿暖,有人恭敬,有名望。这样的人没有菩提心。我们也不要说小乘只管自己,大家去看看斯里兰卡、印度,他们利益众生的事情做得很多,甚至于死掉之后把眼睛捐献出来给需要的病人。这些,我们大乘佛教的佛弟子,有几个人做到呢?t4V中华典藏网

「就正叹人中」,正叹分二,「伤叹有德」,一是伤叹有德的人没有了;「伤叹起失」,一是伤叹有德人没有之后,过失就起来了。「且伤叹人有德者,颂曰:大师世眼久已闭,堪为证者多散灭」,正法包括证正法和教正法。这里先说证,再说教。「大师」,三界的大师,佛。「世眼」,世间的眼目。「大师世眼久已闭」,三界大师释迦牟尼佛,是世间的眼目。「涅槃日久」,离开世亲菩萨已经有九百多年,涅槃的时间很长了,世间的眼目闭了很久。「堪为证者多散灭」,堪为证者,能够依佛的法而正修行,证果证道的人,多数都灭度了。佛灭度后,经过九百多年,那些大弟子基本上都灭掉了。世亲菩萨所处的是正法时期,有修证的人已很少了。我们这个时候就更少了。「舍利子等,名堪证者」,那些佛的大弟子等都是有修有证的。「随佛灭度,名多散灭」,他们也多散灭了。t4V中华典藏网

佛嘱咐迦叶尊者住持正法的。迦叶灭度后,又托付阿难住持正法。阿难受迦叶尊者的嘱咐,尽心尽力。他是佛的大弟子,是多闻第一。阿难活到一百二十岁之后,有一次在河边,听到一个年青的出家人在念颂:「人生一百年,不闻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见闻之。」人生一百年,没有听到水老鹤,不如听到水老鹤名字,活一天。阿难听了很感叹,佛灭度之后,比丘教法都搞错了。阿难告诉他念错了,同时跟他说,自己亲自从佛那里听来应该是这样的:「人生一百年,不闻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见闻之。」生灭法,这是法印,阿难是多闻第一,他亲自听到佛说的。这个人就照着念「人生一百年,不闻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见闻之」。过了一段时间,阿难又看见他在河边念,背诵。过去有个习惯,学的法都要去念,都要背。阿难听到他在念「人生一百年,不闻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见闻之」。又是水老鹤,阿难尊者问他原因。他告诉阿难尊者,他的师父说,阿难尊者一百二十岁了,老糊涂了,不要去管他,还是念「不闻水老鹤」。这样,阿难尊者很感叹,也就入涅槃了。佛已经灭度很久,有修有证的,大部分都随佛灭度了,世亲菩萨感叹,有德的人都没有了。t4V中华典藏网

从此第二,伤叹起失者,颂曰:t4V中华典藏网

不见真理无制人 由鄙寻思乱圣教t4V中华典藏网

释曰:既失大师,又无法奘,凡厥异生,便无慧眼,不见真理,无法自制,起恶寻思,乱惑圣教,其过大矣。t4V中华典藏网

「不见真理无制人,由鄙寻思乱圣教」,没有修证,没有见到真理。「无制人」,没有办法来自己制伏自己,没有如法的真理,乱干。「由鄙寻思乱圣教」,鄙,错误的。由不好的、恶的寻思,把圣教搞乱掉。「既失大师,又无法奘」,大师没有了,「法奘」,法门龙象,堪修证的那些大弟子也没有了。「凡厥异生,便无慧眼」,「异生」,以后那些芸芸众生,没有慧眼。世间的眼目现在闭起来了,「不见真理」,没有眼睛看不到真理。真理是四谛、空性等等。「无法自制」,起了烦恼之后,任性地去发挥他的烦恼,没有办法制止。「起恶寻思,乱惑圣教」,起恶的寻思,把佛法混淆乱说。「其过大矣」,这个过失极大。t4V中华典藏网

「不见真理」,没有人具有慧眼来判正与邪,没有人能正确地指出来正错。那些烦恼重的异生,以卑鄙的恶寻思把佛教搞混乱掉了。佛的教搞混了,相似正法,法相名词都是佛教,但是宗旨错掉了。穿了佛教的衣服,做非佛教的事情。这就是起恶寻思。总的来说,没有慧眼,不见真理,乱说乱干混淆佛教,过失极大!t4V中华典藏网

从此第二,重释伤叹分二:一、重释有德,二、重释起失。且重释有德者,颂曰:t4V中华典藏网

自觉已归胜寂静 持彼教者多随灭t4V中华典藏网

释曰:佛名自觉,无师悟故,涅槃日久,名已归静,舍利子等,持彼教者,今亦随灭。t4V中华典藏网

「从此第二,重释伤叹」,再再感叹。「重释有德」,重新再伤叹一次有德的人没有了;再释起过失。「且重释有德者,颂曰:自觉已归胜寂静,持彼教者多随灭」,前面是证法,这是教法。「大师世眼久已闭,堪为证者多散灭」,这是证法没有了。「自觉」,佛是无师自觉,「胜寂静」,寂静中最殊胜的,指涅槃。「佛名自觉,无师悟故」,佛是无师自悟的,没有人教的,也叫自觉。「已归胜寂静」,佛涅槃之后,很久了。t4V中华典藏网

世亲菩萨的声明218也是头等的。有人想从文学的观点破世亲菩萨的《俱舍论》。当时一个文学很出名的人,写东西驳世亲菩萨,说他文字上面有错误,结果也被世亲菩萨驳得体无完肤。所以世亲菩萨文学也头等,没有人驳得了。我们看文字,前面「大师世眼久已闭」,这里「自觉已归胜寂静」,这是对称的,意思一样。前面「堪为证者多散灭」,这里「持彼教者多随灭」。一个是证,一个是教。佛灭度之后,有修证的大弟子大部分都入了涅槃。现在能够持佛教的人也都没有了,舍利子等,尤其是阿难,多闻第一,都是持佛圣教的。「持彼教者,今亦随灭」,也跟着佛一个一个都灭掉了,这是伤叹,世亲菩萨两次伤叹,悲痛之极。t4V中华典藏网

从此第二,重释起失,颂曰:t4V中华典藏网

世无依怙丧众德 无钩制惑随意转t4V中华典藏网

释曰:世无依怙,由丧如来及大弟子众德者故,由此众生无正法钩制诸惑象,随意起执。t4V中华典藏网

「从此第二,重释起失」,大德没有,过失就来了。「世无依怙丧众德,无钩制惑随意转」,有佛的教,有佛的证,可以作世间的依怙。「世无依怙,由丧如来及大弟子众德者故」,因为佛跟他的大弟子,这些有德的人一个一个都灭掉了,世间上能依靠的人也没有了。「由此众生无正法钩制诸惑象,随意起执」,因此众生没有正法的钩,来制止这个烦恼的象。什么叫钩象?古印度经常使用象打仗、耕地、背东西、做事情,也用象当车坐。象力气很大,要它做事情先要驯化,用什么办法制伏它呢?碰到象不听话的时候,想办法先把它捆起来,拿一个烧得红红的铁钩子给它看,这个钩子一下去,象痛得不得了,几下子一钩,以后这个象看到钩,吓得动也不敢动了。跟现在驯马戏的电鞭一样,尝过味道,就再也不敢了。t4V中华典藏网

正法是个钩,能把烦恼这个大象调伏。因为这些大德们已经灭度,正法的钩没有了,这个烦恼大象没有调伏的办法。「随意起执」,在法上是混淆佛法,在行动上各式各样的罪都造起来,随意起执。这是再次感叹大德灭度之后,世间上起那么多的过失。第一次感叹是证法灭,第二次感叹是教法灭,证法灭也好,教法灭也好,世间上起不可估量的损失,过失都出来了。t4V中华典藏网

从此第二,劝学法。颂曰:t4V中华典藏网

既知如来正法寿 渐次沦亡如至喉t4V中华典藏网

是诸烦恼力增时 应求解脱勿放逸t4V中华典藏网

释曰:佛灭度后,九百年中,世亲制诸论,正法寿命,渐次沦亡,如人欲终,气临至喉,须臾便死,于此时中,烦恼增长,诸有智人,应求解脱,勿令放逸,起烦恼也。t4V中华典藏网

「从此第二,劝学法。颂曰:既知如来正法寿,渐次沦亡如至喉,是诸烦恼力增时,应求解脱勿放逸」,这是再次感叹佛的教证法要灭掉了,劝大家好好地修。「既知如来正法寿」,既然我们看到佛的正法的寿命,正法住世的时间。「渐次沦亡如至喉」,就像一个人快死了,喉咙口一口气咽下去就断气,已经危险到只剩喉咙里这口气了。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之下,该怎么办呢?「是诸烦恼力增时」,在五浊恶世,烦恼特别盛的时候,应当求解脱,不要放逸。这是世亲菩萨再再的悲心,《俱舍论》就是这样结束,劝大家学。t4V中华典藏网

「释曰:佛灭度后,九百年中,世亲制诸论」,千部论师,作了一千部论。「正法寿命,渐次沦亡,如人欲终,气临至喉,须臾便死」,世亲菩萨是正法的时候。我们现在是末法了,跟世亲菩萨的时代又差得很远。正法的寿命一千年已经过了九百多年,「渐次沦亡」,慢慢地灭亡下去,「如人欲终」,好像人快死的时候,气已经到喉咙眼,这口气出了之后,气不来了,这个人就亡了。「须臾便死」,马上就死掉,正法快死了,那么过失就来了,很危险。t4V中华典藏网

「于此时中,烦恼增长」,这个时候是五浊恶世,烦恼力量大得不得了。「诸有智人,应求解脱」,有智慧的人,赶快求解脱,「勿令放逸,起烦恼也」,不要起放逸心,随烦恼跑。不要放逸!应求解脱不放逸,世亲菩萨的教训要好好记住。烦恼增盛,如果不求解脱,以后的苦不晓得多少。轮回里边,三恶道一进去,出来的时候就不知道是哪一年了。我们现在好不容易得个人天,又得比丘身,你不修行,哪个修行呢?所以世亲菩萨再再地感叹,劝大家好好地修行,烦恼炽盛的时候,不要随烦恼跑,要逆流而上。烦恼盛的当中,我们要求解脱,比丘在五浊恶世里边应当这样做,千万不要顺着流跑。这是世亲菩萨最后的教诫,整部《俱舍论》的悲心在这里都显出来了。t4V中华典藏网

思考题t4V中华典藏网

分别智品第七(卷二六至二七)t4V中华典藏网

一 何谓智?智、忍、见有何差别?t4V中华典藏网

二 为什么有漏慧皆是智?t4V中华典藏网

三 何谓二智、三智?t4V中华典藏网

四 三智各以何法为所缘境?t4V中华典藏网

五 云何三智增至九?t4V中华典藏网

六 何谓尽、无生智?各以何法为体?t4V中华典藏网

七 尽、无生智初起及后起有何不同?为什么?t4V中华典藏网

八 云何九智增至十?t4V中华典藏网

九 他心智以何为体?有几种?每种又以何法为体?t4V中华典藏网

一〇 详释他心智各种差别。t4V中华典藏网

一一 尽、无生智行相何别?t4V中华典藏网

一二 十智云何相摄?t4V中华典藏网

一三 建立十智,具由几缘?t4V中华典藏网

一四 法智、类智,为有少分治上、欲耶?t4V中华典藏网

一五 十智行相如何?t4V中华典藏网

一六 云何尽无生智仅十四行相?t4V中华典藏网

一七 详述他心智所缘之决定相。t4V中华典藏网

一八 无漏行相有几?有几种说法?t4V中华典藏网

一九 十六行相是何?一一细释之。t4V中华典藏网

二〇 十六行相实事有几?t4V中华典藏网

二一 何谓行相?t4V中华典藏网

二二 何谓能行、所行?t4V中华典藏网

二三 十智何性摄、依何地、依何身?t4V中华典藏网

二四 十智何念住摄。t4V中华典藏网

二五 十智相缘,一一几智为境?t4V中华典藏网

二六 十智所缘,总有几法?t4V中华典藏网

二七 何智几法为所缘境?t4V中华典藏网

二八 俗智作非我观,能以一念缘一切法耶?若否,不缘何法?其体是何?t4V中华典藏网

二九 谁成就几智?t4V中华典藏网

三〇 云何见道初念圣,仅成一世俗智?t4V中华典藏网

三一 见道位中,顿修几智?t4V中华典藏网

三二 何谓现观边世俗智?t4V中华典藏网

三三 云何道类智位无现观边世俗智得修?t4V中华典藏网

三四 详述现观边世俗智诸类差别。t4V中华典藏网

三五 修道离染位中,顿修几智?t4V中华典藏网

三六 离染得无学位,顿修几智?t4V中华典藏网

三七 练根位中,修智多少?t4V中华典藏网

三八 杂修、修通位中,修智多少?t4V中华典藏网

三九 圣起余功德,及异生诸位,修智多少?t4V中华典藏网

四〇 诸未来修,若有漏道,为修几地?t4V中华典藏网

四一 诸未来修,若无漏道,为修几地?t4V中华典藏网

四二 详释论文「为离此言,通二四道」。t4V中华典藏网

四三 初尽智现在前时,能修几地有漏功德?t4V中华典藏网

四四 诸所起得,皆是修耶?t4V中华典藏网

四五 修有几种?t4V中华典藏网

四六 如是种修,依何法立?t4V中华典藏网

四七 东西方有部师于修有何异同安立?t4V中华典藏网

四八 何名不共法?此有几种?一一列名。t4V中华典藏网

四九 佛之力有几种?t4V中华典藏网

五〇 佛之十力,相别云何?t4V中华典藏网

五一 佛之身力云何?t4V中华典藏网

五二 何谓四无畏?其相差别云何?t4V中华典藏网

五三 何谓三念住?其相差别云何?t4V中华典藏网

五四 何谓大悲?此大悲名依何义立?t4V中华典藏网

五五 大悲与悲,有何同异?t4V中华典藏网

五六 诸佛相望,法皆等不?t4V中华典藏网

五七 诸佛相望,何法有差别?云何有差别?t4V中华典藏网

五八 佛有几德不可思议?t4V中华典藏网

五九 佛因圆德有几?t4V中华典藏网

六〇 佛果圆德有几?t4V中华典藏网

六一 佛断圆德有几?t4V中华典藏网

六二 佛智圆德有几?t4V中华典藏网

六三 佛威势圆德有几?t4V中华典藏网

六四 佛色身圆德有几?t4V中华典藏网

六五 佛恩圆德有几?t4V中华典藏网

六六 云何如来出世,为无上福田?t4V中华典藏网

六七 佛共余圣功德有几?具体是何?t4V中华典藏网

六八 佛共异生功德有几?具体是何?t4V中华典藏网

六九 何谓无诤?详分别之?t4V中华典藏网

七〇 无诤「缘未生,欲界有事惑」,为什么?t4V中华典藏网

七一 何谓愿智?详述其差别相。t4V中华典藏网

七二 何谓无碍解?无碍解有几?具体是何?t4V中华典藏网

七三 四无碍解各摄十智中哪些智?各依何地?t4V中华典藏网

七四 法词二无碍解,并依于声,云何五地、二地不同?t4V中华典藏网

七五 无色界无言说故,辩无碍解云何依一切地?t4V中华典藏网

七六 何谓边际定?t4V中华典藏网

七七 六依边际得,云何词体非边际?t4V中华典藏网

七八 详释边际名。t4V中华典藏网

七九 通有几?各列其名。t4V中华典藏网

八〇 何缘前五通依四根本,不依无色?t4V中华典藏网

八一 五通缘境云何?t4V中华典藏网

八二 五通起用,能至何境?声、缘、大觉有何不同?t4V中华典藏网

八三 五通加行得,抑离染得?t4V中华典藏网

八四 六通念住分别如何?t4V中华典藏网

八五 六通三性分别如何?t4V中华典藏网

八六 何谓三明?三明与六通有何关联?t4V中华典藏网

八七 云何此三称明?t4V中华典藏网

八八 云何三明中有真假?t4V中华典藏网

八九 有学有三明否?t4V中华典藏网

九〇 云何三示导?示导二字何义?t4V中华典藏网

九一 云何三中教诫为尊?t4V中华典藏网

九二 三示导各各能起何种作用?t4V中华典藏网

九三 云何名神境?t4V中华典藏网

九四 境有几种?各详述其差别。t4V中华典藏网

九五 何谓能化心、能化生?t4V中华典藏网

九六 能化心有多少?t4V中华典藏网

九七 化事、化语诸差别事云何?各详述之。t4V中华典藏网

九八 发语心起化心已无,既无化身,化如何语?t4V中华典藏网

九九 云何立愿留身?t4V中华典藏网

一〇〇 大迦叶留身待慈尊,有几种留身释?t4V中华典藏网

一〇一 能化心在三性中属何性?t4V中华典藏网

一〇二 何谓天眼、天耳?t4V中华典藏网

一〇三 天眼、天耳有几种?t4V中华典藏网

一〇四 详述天眼、肉眼功用之不同。t4V中华典藏网

一〇五 神通等五,皆为修得否?若否,有何不同?t4V中华典藏网

一〇六 云何修得、生得、咒成、药成、业成?t4V中华典藏网

分别定品第八(卷二八至二九)t4V中华典藏网

一 何谓定?t4V中华典藏网

二 何谓生静虑、定静虑?t4V中华典藏网

三 何谓静虑?六离合释属何释?t4V中华典藏网

四 何谓心一境性?t4V中华典藏网

五 云何色界定独名静虑?t4V中华典藏网

六 无色定体有几?t4V中华典藏网

七 无色定体是心一境性,云何差别为四?t4V中华典藏网

八 何谓无色?t4V中华典藏网

九 无色界没生下,色从何生?t4V中华典藏网

一〇 无色四定,如何立名?t4V中华典藏网

一一 非想非非想,到底有想无想?t4V中华典藏网

一二 何谓等至?t4V中华典藏网

一三 试述等持、等至、等引三名异同。t4V中华典藏网

一四 等至有几?各又分几?t4V中华典藏网

一五 何谓味等至、净等至、无漏等至?t4V中华典藏网

一六 何等静虑有支?t4V中华典藏网

一七 静虑共有几支?各有几支?t4V中华典藏网

一八 轻安、行舍,行相、作用云何?t4V中华典藏网

一九 何二静虑立轻安,不立行舍?何二立行舍,不立轻安?t4V中华典藏网

二〇 「支」是何义?t4V中华典藏网

二一 云何第三静虑二支曰正念、正慧?t4V中华典藏网

二二 云何第四静虑二支曰清净?t4V中华典藏网

二三 何故初二立轻安,不立行舍?后二反是?t4V中华典藏网

二四 何故唯于第二静虑立信为支?t4V中华典藏网

二五 何故第三定独立慧为支?t4V中华典藏网

二六 何故三、四定独立念为支?t4V中华典藏网

二七 何故初、三静虑等具五支,二、四静虑等具四支?t4V中华典藏网

二八 此十八支实事有几?t4V中华典藏网

二九 初二定乐与三定乐,是否同一?t4V中华典藏网

三〇 何谓内等净?t4V中华典藏网

三一 为什么要说「喜即是喜受」?t4V中华典藏网

三二 染静虑中,有禅支否?与净无漏有何不同?t4V中华典藏网

三三 染静虑支有何异说?t4V中华典藏网

三四 第四静虑何故名不动?t4V中华典藏网

三五 生静虑所有诸受与定静虑有何不同?t4V中华典藏网

三六 上三静虑,如何生彼能见闻触及起表业?t4V中华典藏网

三七 净等等至,初得云何?t4V中华典藏网

三八 何等至后生几等至?t4V中华典藏网

三九 命终相生如何?t4V中华典藏网

四〇 从净生无漏,应如何理解?t4V中华典藏网

四一 净定有几?各如何释?t4V中华典藏网

四二 诸分相望,能生何分?t4V中华典藏网

四三 何谓超等至?何等等至能超上下?t4V中华典藏网

四四 超等至如何数习?t4V中华典藏网

四五 齐何谓超加行成满?t4V中华典藏网

四六 齐何名超等至成?t4V中华典藏网

四七 谁、何地有情能修超定?t4V中华典藏网

四八 此诸等至,依何身起?t4V中华典藏网

四九 云何依上地身无容起下?t4V中华典藏网

五〇 上不起下,有例外否?t4V中华典藏网

五一 此诸等至,缘何境生?t4V中华典藏网

五二 根本善无色,云何不缘下地诸有漏?t4V中华典藏网

五三 根本善无色,云何能缘下类智品道?t4V中华典藏网

五四 三种等至中,何等至力能断烦恼?t4V中华典藏网

五五 近分有几?何受相应?t4V中华典藏网

五六 于味等至,为皆具否?t4V中华典藏网

五七 于未至定,有何异说?t4V中华典藏网

五八 何谓中间静虑?t4V中华典藏网

五九 中间静虑是否是二禅近分?为什么?t4V中华典藏网

六〇 等至、等持何别?t4V中华典藏网

六一 何谓有寻有伺等三等持?t4V中华典藏网

六二 何谓单空等三等持?t4V中华典藏网

六三 空三摩地作何行相?云何名空?t4V中华典藏网

六四 无相三摩地作何行相?云何名无相?t4V中华典藏网

六五 无愿三摩地作何行相?云何名无愿?t4V中华典藏网

六六 何谓三解脱门?t4V中华典藏网

六七 何谓重空等三等持?t4V中华典藏网

六八 此三等持缘何为境?各作何行相?t4V中华典藏网

六九 云何名空空?t4V中华典藏网

七〇 云何名无相无相?t4V中华典藏网

七一 云何名无愿无愿?t4V中华典藏网

七二 何谓四种等持?各述其详。t4V中华典藏网

七三 何谓无量?有几种?为什么叫无量?t4V中华典藏网

七四 为什么要修无量?t4V中华典藏网

七五 无量以何为体?述有部与世亲论主的同异观点。t4V中华典藏网

七六 无量以何为行相?t4V中华典藏网

七七 无量以何为所缘?t4V中华典藏网

七八 无量各依何地而修?有何不同说法?如何通释?t4V中华典藏网

七九 为什么说无量不能断惑?t4V中华典藏网

八〇 初习业位如何修?t4V中华典藏网

八一 谁能修得无量?t4V中华典藏网

八二 何谓解脱?解脱有几?t4V中华典藏网

八三 解脱依何地修?t4V中华典藏网

八四 灭受想解脱是何?并述其出入心。t4V中华典藏网

八五 解脱各以何为境?t4V中华典藏网

八六 云何第三静虑无有解脱?t4V中华典藏网

八七 何缘修净解脱?t4V中华典藏网

八八 云何第三、第八解脱称身证名?t4V中华典藏网

八九 何谓胜处?胜处有几?t4V中华典藏网

九〇 为什么叫胜处?t4V中华典藏网

九一 何谓遍处?遍处有几?t4V中华典藏网

九二 遍处以何为体?t4V中华典藏网

九三 解脱、胜处、遍处有何关联?t4V中华典藏网

九四 解脱等功德,为由何得?依何身起?t4V中华典藏网

九五 生色、无色界有情,起静虑无色,由何等别缘?生欲界如何?t4V中华典藏网

九六 正法以何为体?具体指什么?t4V中华典藏网

九七 正法住世之时量依何而定的?总言圣教住世是怎么说的?t4V中华典藏网

九八 法与人之关系云何?t4V中华典藏网

九九 本论宗旨如何?t4V中华典藏网

一〇〇 世亲论主之世,正法情况如何?t4V中华典藏网

一〇一 针对当时景况,论主如何教诫学人?t4V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