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功德宝经释

——正入般若密意之善说dFZ中华典藏网

全知麦彭仁波切·著dFZ中华典藏网

索达吉堪布·译dFZ中华典藏网

嗡索德!dFZ中华典藏网

佛陀日亲及佛子,弥勒文殊龙树等,dFZ中华典藏网

秉持如来传承示,深中观道师前礼。dFZ中华典藏网

于等虚空佛佛子,弟子三世圣者众,dFZ中华典藏网

源泉殊胜之般若,敬心善入说彼理。dFZ中华典藏网

三世诸佛宣说的所有无尽佛法宝藏之中,犹如心脏般堪为究竟的,就是圣般若波罗蜜多。保存着《十七母子般若》等为数众多的经典,其中的全部内容都完全涵盖在这部《摄功德宝经》中。此经偈颂格律鲜明,是佛陀亲口所说的佛经。传讲、听闻以诸如此类众多功德而超胜的这部经,就相当于传讲、听闻了所有的般若。为此,我以纯净之心,依靠诸位大德的窍诀,来解说趋入此经密意的道理,包括依照直接宣说空性之理而解释、依照间接宣说道现观而解释两个部分。dFZ中华典藏网

甲一、依照直叙空性之理而解释分四:dFZ中华典藏网

一、经名句义;二、译礼;三、论义;四、末义。dFZ中华典藏网

乙一、经名句义:dFZ中华典藏网

梵语:阿雅占嘉巴绕莫达萨匝雅嘎塔dFZ中华典藏网

藏语:帕巴西绕戒啪如德辛巴都巴策色嘉巴dFZ中华典藏网

汉语:圣般若摄颂dFZ中华典藏网

阿雅是“圣”的意思;占嘉为“智慧”;巴绕莫达是“到彼岸”之义;萨匝雅为“摄”;嘎塔义为“颂”。dFZ中华典藏网

有关经名句义的详细内容,当从他论的附注中了解。略而言之,由于是出世间的甚深法,因此称为“圣”;证悟万法实相真如的智慧,是一切智慧之最,超群绝伦,所以叫“智慧到彼岸(即般若)”,正因为把这样的无分别智慧作为所诠加以阐释的缘故,此经也就得名“般若”;人们依靠这部经,能摄集、拥有世间出世间犹如珍宝般的一切道果功德,为此称作“摄”;这部经是绝妙之韵律的偈颂形式(藏文每句有十一个字),由此叫“颂”。dFZ中华典藏网

乙二、译礼:dFZ中华典藏网

顶礼圣者文殊师利!dFZ中华典藏网

先前的诸大译师在将此宣说胜义的甚深法翻译成藏语之初,顶礼本尊至尊圣者文殊师利菩萨,目的是为了不起障碍、增上福德。dFZ中华典藏网

乙三、论义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承接缘起句;二、真正论义。dFZ中华典藏网

丙一、承接缘起句:dFZ中华典藏网

这一般若的学处,堪为导师圆满佛陀所宣说的种种法门无量学处的所有学处之最,由于较此更胜的学处丝毫也不存在的缘故,它是至高无上的,希望达到一切诸学彼岸的某位智者,应当修学佛陀的学处——这一般若波罗蜜多学处。dFZ中华典藏网

癸二、从生无尽之果角度说为最分三:dFZ中华典藏网

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dFZ中华典藏网

子一、略说:dFZ中华典藏网

此胜法藏妙法藏,佛种众生安乐藏,dFZ中华典藏网

过去未来十方佛,此生法界不穷尽。dFZ中华典藏网

这一般若是三世诸佛所说的一切无尽正法的源泉,堪为正法第一大宝藏,能产生十力等果功德珍宝,也能产生波罗蜜多、陀罗尼、菩提分法等道功德的种种财物,因此是微妙、稀有、广大的法藏;也是出生诸佛的种姓,因为诸佛由此诞生的缘故;她还是众生的身心安宁、快乐的宝藏;由证悟这一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获得甚深广大的一切法,能出生世间正见之间的所有妙道。我们要知道,以缘于基般若、实修道般若、获得果般若中出生世间出世间的所有善妙。因为:如果没有她,那么一切不复存在,有了她,一切应有尽有,是随存随灭的关系。过去、未来和现今住世的十方世界的所有怙主佛陀,都是由实修此般若诞生的,然而作为此般若之本体的法界,永远不会穷尽,无盈无亏而安住。如果没有基般若,就不存在如理如实证悟而实修的情况;倘若没有道般若,也就不存在果。但是,我们应当了知,如实证悟并宣说安住基法界无二的义理或者法性的智慧也就是因的道理。dFZ中华典藏网

子二、广说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以外缘起而阐释;二、以内缘起而阐释。dFZ中华典藏网

丑一、以外缘起而阐释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外缘起之比喻;二、宣说般若意义。dFZ中华典藏网

寅一、外缘起之比喻:dFZ中华典藏网

所有树果花林园,皆从地生并呈现,dFZ中华典藏网

大地无尽亦无增,不失无念无厌倦。dFZ中华典藏网

如此法界的本体虽然一成不变,可是有法缘起的游舞不灭,即外界的一切法都是缘起而生,所有树木、果实、花朵、林园,均是从大地上真实生出并呈现在大地上。尽管屡次三番生长尽其所有的树木等,可是大地并不存在以前相续泯灭、穷尽的现象,也无有增长,而结出一切果,并不存在从开始的阶段变迁、退失的情况,也没有分别“我生出这些果”的心念,虽然反反复复长出所有果实,却从无厌倦。我们要知道,由一切众生的业因所感,乃至世间安住期间,从大地上生出草木等,并没有其余作者,就是缘起的规律,以此为例外界的一切法都是由各自因中产生并且无有分别而造作。dFZ中华典藏网

寅二、宣说般若意义:dFZ中华典藏网

佛子声闻独觉天,一切众生安乐法,dFZ中华典藏网

悉由殊胜般若生,智慧无尽亦无增。dFZ中华典藏网

诸位佛子菩萨、声闻、缘觉、天人以及除此之外的人类等所有众生的一切安乐幸福的法,都是由殊胜般若波罗蜜多中产生,佛陀由般若所生,佛陀说法而出生增上生、决定胜的一切功德,而他者不会宣说,甚至他们通达善恶因果的世间正见也决定不会获得,因为依靠自力无法了解的缘故。如果不具备世间正见,那么也就不会成办、产生世间的一切安乐,更何况说真正出世间的道果了?般若波罗蜜多始终是无上智慧的含义,她是无有颠倒、一五一十趋入二谛自性的智慧。为此,无误通达二谛之理的一切智慧都包括在她当中,因为属于她的一部分,行持增上生、决定胜的一切智慧也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她。尽管般若波罗蜜多如此产生轮涅的一切安乐,可是这种智慧永远无尽无增而如是安住。dFZ中华典藏网

丑二、以内缘起而阐释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以比喻宣说顺次轮回缘起之理;二、以意义宣说逆次清净缘起之理。dFZ中华典藏网

寅一、以比喻宣说顺次轮回缘起之理:dFZ中华典藏网

所有下中上有情,佛说皆由无明生,dFZ中华典藏网

众缘聚合极生苦,无明无尽亦无增。dFZ中华典藏网

在这个世间,观待身体、受用而言,下等的三恶趣众生,中等的人类,上等的天人,尽其所有的众生趣,都是由根本无明所产生,这是如来宣说的。如云:“诸法由因生,彼因如来说。”(15)对于执著我与我所的分别心,未见真实义并且颠倒执著的心所,就称为无明。由无明中产生行……出生缘起十二支。为此,有漏的业和爱等烦恼的一切外缘聚合以后,就完全产生众多的痛苦,形成辗转流转的自性。有情界的无明迷惑轮,没有产生果而灭尽的情况,也没有增长,就是如是存在着。所以,在自性不成立的同时显现犹如幻术之景象般的三有无增无减,这是就法界无边的世间界总体而言的,也就是从名言的侧面来说的。dFZ中华典藏网

寅二、以意义宣说逆次清净缘起之理:dFZ中华典藏网

智慧理门方便本,皆由殊胜般若生,dFZ中华典藏网

众缘聚合极生智,般若无尽亦无增。dFZ中华典藏网

修学无学位佛陀的智慧及相应之理的修道,加上成为其门的见道、生起它的方便——加行道、彼之根本的资粮道,所有这一切,都是由殊胜般若波罗蜜多所产生,因为由证悟无我中产生这一切。三种智慧、善知识、积累资粮等等的一切缘聚合之后,断除自道的所断,增长证悟的功德,完全产生出世间的业轮或者智慧轮,而作为其根本的般若波罗蜜多,永远无有相续中断的穷尽,也不存在较前阶段更为增胜的情况,而如是安住。对此,《虚空藏请问经》中也说:“如若尽了知,依因生诸法,彼藏无穷尽,法藏不可思。四法不穷尽,世间怙主说,有情及虚空,菩提心佛法。彼等若是实,彼等将穷尽,彼无故不尽,是故说不尽。”dFZ中华典藏网

子三、摄义:dFZ中华典藏网

菩萨知晓此缘起,无生无灭此般若,dFZ中华典藏网

如日无云放光芒,除无明暗获自然。dFZ中华典藏网

了知轮涅的一切法仅是缘起的显现,就是通达了佛陀最珍贵甚深的法,证悟此理者就是获得正法光明,现见佛陀法身。因此,我们要领悟二谛所分的世俗谛缘起无欺的道理。任何菩萨如果以理证认真分析此缘起法,那么充分理解到缘起经不起分析,在胜义中自本体无生无灭、本来于法界体性中平等二谛无别的般若波罗蜜多的甚深意义,而进一步加以修行,它的作用就如同太阳在万里无云的情况下放射光芒,无余驱散黑暗一样,将无余遣除客障无明的黑暗以后获得与法界无二的自然本智,即得以成佛。dFZ中华典藏网

己二、解说其余五度分五:dFZ中华典藏网

一、宣说禅定度;二、宣说精进度;三、宣说安忍度;四、宣说戒律度;五、宣说布施度。dFZ中华典藏网

庚一、宣说禅定度分四:dFZ中华典藏网

一、修学成为妙果所依之禅定;二、修学亦不贪自利;三、以无贪方式实行他利;四、以意乐差别成为胜劣而结尾。dFZ中华典藏网

辛一、修学成为妙果所依之禅定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修学四禅;二、修学四无色定。dFZ中华典藏网

壬一、修学四禅:dFZ中华典藏网

具大力者依四禅,能住非依亦无住,dFZ中华典藏网

然依此四禅定支,成得大菩提所依。dFZ中华典藏网

具大威力的菩萨依靠四禅能安住并串习熟练。当时,并不是以相执作为所依,也无有以著味而安住的情况,然而依靠这四个禅定正行寻、伺等各个分支,成为获得大菩提断证的所依,因为见道等依赖于禅定心的缘故。dFZ中华典藏网

壬二、修学四无色定:dFZ中华典藏网

获胜智慧住禅定,受四无色妙等持,dFZ中华典藏网

此定利胜妙菩提,菩萨非为漏尽学。dFZ中华典藏网

获得了殊胜智慧的菩萨安住于禅定中,也领受四无色殊妙等持,然而对其也不耽著,这些无色定,无有罪苦,成为神通等的顺缘,因此作为有利于获证胜妙菩提的助缘,故而修学。但是,菩萨并不是像声闻那样为了使相续中的有漏法灭尽进而现前一边的寂灭果才修学它的。dFZ中华典藏网

辛二、修学亦不贪自利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略说;二、广说。dFZ中华典藏网

壬一、略说:dFZ中华典藏网

此是积德之奇迹,住定等持而无相,dFZ中华典藏网

安住彼中若身亡,随意受生欲界中。dFZ中华典藏网

上述的这种方式是能积累所有功德的菩萨们的奇迹,是指什么呢?安住于禅定等持中而依靠智慧证悟其无相。安住于禅定中的菩萨们假设命绝身亡,那么为了成熟众生等,而随自己的意愿受生到欲界当中。dFZ中华典藏网

壬二、广说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比喻;二、意义。dFZ中华典藏网

癸一、比喻:dFZ中华典藏网

如赡洲人昔未至,天境天城后前往,dFZ中华典藏网

见彼拥有一切境,复还此处不贪执。dFZ中华典藏网

如果有人问:如此已经获得因等持禅定的同时,不转生到果禅天而投生到下面欲界中的原因何在呢?dFZ中华典藏网

因为菩萨不贪执禅定,而是为了自己的功德法得以圆满。比如,赡部洲的一个人以往没有去过位于天境的善见城等堪为之最的天界城市,后来某个时候到了天界,看见那里众天人所拥有的宫殿、乐园等一切悦意境以后不留恋它而返回到此赡部洲,那人虽然见到了天境的庄严,却不贪执不留住那里,自然不会贪执这个赡部洲的外境等。dFZ中华典藏网

癸二、意义:dFZ中华典藏网

菩萨持有胜功德,精勤瑜伽住禅定,dFZ中华典藏网

后住欲界无贪著,不住凡法如水莲。dFZ中华典藏网

与上述比喻相同,菩萨持有智悲等殊胜功德,精勤等持瑜伽,安住于四禅等三摩地而不耽著于它,后来住于欲界中,对先前的禅定和欲界的法也无有贪著,虽转生欲界,却不被欲贪等所染,宛若莲花不被水染(即“犹如莲花不著水”)一般,不住于凡愚的法中。dFZ中华典藏网

辛三、以无贪方式实行他利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略说;二、广解。dFZ中华典藏网

壬一、略说:dFZ中华典藏网

至尊唯为成熟众,修行刹土圆满度,dFZ中华典藏网

失菩提德波罗蜜,不求转生无色界。dFZ中华典藏网

菩萨虽然获得了四禅、四无色定,却不转生到色界和无色界,而要再度投生到欲界的必要:这些至尊唯一就是为了通过宣讲正法而成熟有情,修行佛陀刹土,圆满波罗蜜多,并不是因为别的原因。dFZ中华典藏网

如果有人认为:那么,这三种在无色界等处也可能行持啊!dFZ中华典藏网

由于在无色界并没有讲经说法和布施的对境等,因此在那里,将从成就能生起菩提功德的因——布施等广大波罗蜜多中退失。为此,菩萨不希求转生到无色界。dFZ中华典藏网

壬二、广解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比喻;二、意义。dFZ中华典藏网

癸一、比喻:dFZ中华典藏网

如人获得珍宝藏,于其未起爱乐心,dFZ中华典藏网

彼于他时取彼等,取而还家不贪执。dFZ中华典藏网

比如,一个人获得了珍宝藏以后,对于那个宝藏,他自己未生起贪恋或爱乐之心,而没有取受,那人在其他某时,为了利他而取了那些大宝藏,取受之后返回自己的家,对它也不贪执而奉送给亲友们。运用比喻来了知意义。dFZ中华典藏网

癸二、意义:dFZ中华典藏网

善巧菩萨喜乐施,获四禅定寂等持,dFZ中华典藏网

具禅乐弃所得定,悲悯众生入欲界。dFZ中华典藏网

与比喻相同,善巧的菩萨将暂时的欢喜和究竟的安乐布施给一切众生,获得四种灭除违品过失的四种寂静禅定等持,具备了禅乐而不贪著,毅然放弃所得的生果禅定三摩地,满怀悲悯众生之情又再入欲界,因为:这个欲界中有重重痛苦所提醒,而想到修行刹土;由于这里有修行波罗蜜多的对境,因此能快速圆满资粮;依靠讲经说法能够成熟一切众生。所以,想要迅速成佛的菩萨投生到这个欲界能速疾圆满资粮。dFZ中华典藏网

辛四、以意乐差别成为胜劣而结尾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应舍低劣之理;二、应取殊胜之理。dFZ中华典藏网

壬一、应舍低劣之理:dFZ中华典藏网

若菩萨住禅等持,欲求罗汉独觉乘,dFZ中华典藏网

非定掉散失佛德,犹如舟子坏船只。dFZ中华典藏网

假设菩萨安住于解脱等持和四禅中,然而生起欲求声闻阿罗汉和独觉乘的心态,观待大乘道,这并不是入定,是掉举,是心思散乱,为什么呢?由作意劣道已经动摇了心进而从大乘义中涣散,为此,完全失毁大义佛果的功德,就如同舵手坏了船只而不能到达宝洲一样。dFZ中华典藏网

壬二、应取殊胜之理:dFZ中华典藏网

此外虽勤享色声,香与味触五欲妙,dFZ中华典藏网

离小乘喜菩提心,当知勇士恒入定。dFZ中华典藏网

与上述情形相异,即此外,虽然以喜爱和贪恋而精勤享受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妙,但如果离开了希求罗汉独觉乘的心态而发起无上菩提心或者欢喜无上菩萨道,那么要知道,这种勇士恒常都是入定者,因为即使依靠五种欲妙而散乱,可是由于没有生起障碍遍知之心,而一缘专注大利,为此称作是入定。可见,菩萨的所有禅定均成为获得正等菩提果的支分、他利大悲摄持的方便、证悟无自性的智慧摄持以无贪的方式趋入的这三种特点说明了大乘禅定的这一道理,下面所有波罗蜜多也是如此。dFZ中华典藏网

庚二、宣说精进度分三:dFZ中华典藏网

一、教诫精进他利;二、不怯懦而精进;三、以三轮清净方式精进。dFZ中华典藏网

辛一、教诫精进他利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略说;二、广解。dFZ中华典藏网

壬一、略说:dFZ中华典藏网

为余有情心清净,勤行精进波罗蜜,dFZ中华典藏网

如取水仆受主制,勇士随从众生行。dFZ中华典藏网

为了有补特伽罗名称的所有其余有情,披上成办利乐之盔甲的菩萨勇士,自私之心垢得以清净,以恭敬精进加行和恒常加行而行持精进波罗蜜多,比如取水的仆人们身不由己受主人控制。同样,菩萨勇士们受一切众生主宰而行或者随众生而行。dFZ中华典藏网

壬二、广解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虽作损害亦不舍精勤他利;二、恒常精进他利之理。dFZ中华典藏网

癸一、虽作损害亦不舍精勤他利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比喻;二、意义。dFZ中华典藏网

子一、比喻:dFZ中华典藏网

责骂抑或常殴打,女仆于主不顶撞,dFZ中华典藏网

思量彼将杀害我,怀极恐惧受其压。dFZ中华典藏网

即便主人口出恶语进行责骂或者常常殴打,那个女仆由于从属于主人而不顶撞,即便主人再怎样大发雷霆,女仆对他不仅不心怀嗔恨,而且想到“如果得罪了他,他会杀死我的,因为我毕竟受此人的控制”。于是,怀着极其恐惧的心理,对主人言听计从,受他的压迫。dFZ中华典藏网

子二、意义:dFZ中华典藏网

为菩提入大菩提,当如众生之奴仆,dFZ中华典藏网

依此成佛圆功德,草木失火焚烧彼。dFZ中华典藏网

正如刚刚讲的比喻一样,为了无上菩提而步入大菩提之道的诸位菩萨,应当像一切众生的奴仆一样,其原因是:依靠以大悲心摄受这一切众生,我将获得菩提并圆满所有功德,为此要顾及其面、随顺其心而实行,就像女仆一样行事。否则,如果对众生嗔恨,那么就如同草木失火会把草木本身焚烧一样,自己的嗔心之火会自我焚毁而葬送、灭绝菩提道的性命。dFZ中华典藏网

癸二、恒常精进他利之理:dFZ中华典藏网

舍弃自乐无求心,昼夜精进众生利,dFZ中华典藏网

当如生母侍独子,诚心无厌而行持。dFZ中华典藏网

由于爱重自己而引生出轮回的一切痛苦,珍爱他众能获得佛陀的一切功德,认识到这一点以后,舍弃渴求自我安乐的心态,而怀着不求异熟回报的心,日日夜夜精进成办其他众生所需的利益,应当如同亲生母亲何时何地都不厌其烦地侍候独生子那样,诚心诚意无有厌倦地而行持众生之利。dFZ中华典藏网

辛二、不怯懦而精进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略说;二、广解。dFZ中华典藏网

壬一、略说:dFZ中华典藏网

菩萨欲长住轮回,勤利众生修刹土,dFZ中华典藏网

纤尘不生厌倦心,彼具精进无懈怠。dFZ中华典藏网

某某菩萨以大悲心驱使,想要在漫漫长期里不舍住于这个轮回。住在轮回精勤利益众生、修行刹土的瑜伽者,对于这种行持纤尘不生厌倦之心,那么他具备精进波罗蜜多,对于成办众生之事,无有懈怠。dFZ中华典藏网

壬二、广解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所断;二、对治。dFZ中华典藏网

癸一、所断:dFZ中华典藏网

不巧菩萨俱胝劫,久想苦想修菩提,dFZ中华典藏网

修行正法成长苦,失精进度懒惰者。dFZ中华典藏网

不善巧方便的菩萨思维:如果在俱胝等数劫这么长时间里精进,才能获得无上菩提。假设他对这样的时间作长久想,对于施舍头颅肢体等难行怀着痛苦想,来修行菩提,那么在修行无上菩提正法的当时,以这种想所牵,就变成了长久和痛苦,由此会退失精进波罗蜜多而成为懒惰者,因为:精进的本体是喜乐善法,如果具备这种喜乐,那就能够无有怯懦地行事,相反依靠久长想等退失了这种喜乐就会变得懈怠。比如,世间中,对某件事有着强烈兴趣的时候,纵然是百由旬的路途,也欣然前往;当兴趣索然的时候,就算是走一闻距也觉厌倦、苦恼。所以,通过证悟无自性的智慧和大悲圆满双运的善巧方便而想在等同无量有情界究竟际中,圆满、成熟、修行达到无量无边。发起这种无边无际的心,就是菩萨的披甲精进,凭借这样的披甲,越修道精进越增上,最终达到不可限量的程度,就像文殊菩萨等的传记那样。我们理解以后就要这般实行。dFZ中华典藏网

癸二、对治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从时间角度说明;二、从根基角度说明。dFZ中华典藏网

子一、从时间角度说明:dFZ中华典藏网

初发殊胜菩提心,至获无上菩提间,dFZ中华典藏网

作意仅一昼夜时,当知明智行精进。dFZ中华典藏网

断除如是认为时间漫长、事情难行的想法而精进的方式:对于从最初发起殊胜菩提心时起直到最终获得无上菩提之间,心里要作意成好像仅仅是容易流逝的一昼夜时间,而满怀喜悦,那么应当了知拥有智慧光明的智者行持精进的方式就是如此。尽管我们前劫没完没了地在这个轮回中辗转感受难忍的痛苦,可是利益一无所成,尚且对此仍无厌烦,那么我如今修行成就大义究竟果位的此道,理当修成,如果越来越好,对此生什么厌烦呢?而会欢喜行持,依此压制漫长和困难的想法,从而对长久时间也作短暂想,对困难作无苦快乐想,以这种方式增上精进,就如同发现珍宝利润以后不会认为路途遥遥、难之又难,而会怀有快乐之想等。为此,我们要知道,不观待所行的事,只是在心态的驱使下使事情成为难与不难。如同诸位菩萨舍身利他,纵然步入无间地狱也作欢喜快乐想。dFZ中华典藏网

子二、从根基角度说明:dFZ中华典藏网

若有说毁须弥山,随继将得大菩提,dFZ中华典藏网

生厌倦心思其量,尔时菩萨成懈怠。dFZ中华典藏网

仅此限度有何难?发刹那粉山王心,dFZ中华典藏网

智者菩萨行精进,不久获佛胜菩提。dFZ中华典藏网

假设有人说:摧毁这个须弥山王,毁了它之后你将获得大菩提。行者不禁会想:这个须弥山如此巨大,这般坚固,难以摧毁。从而生起厌倦之心,并且想到这要用多少年或多少劫才能摧毁,也思维它的限量,带着这样的怯懦之心,当时菩萨就变得懈怠了,因为已经失去欢喜心。另有菩萨如此思量:无上菩提如果仅仅以这么一点精进的限度就能获得,那么须弥山王是逐渐就能摧毁的,为此有何困难?并不困难。想到这一点以后,不衡量时间而发起似乎一刹那间就能将须弥山粉为灰迹的强烈欢喜心,当时,精通义、非义之处的智者菩萨就是在行持精进。通过这种方式喜乐遍智,具备不怯难行的精进,过不了多久,就将获证导师佛陀的殊胜菩提,因为具有能获得菩提之因——精进。dFZ中华典藏网

辛三、以三轮清净方式精进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应止;二、应行。dFZ中华典藏网

壬一、应止:dFZ中华典藏网

成熟众生行利益,若身语意精勤行,dFZ中华典藏网

存有我想成懈怠,远一切智如天地。dFZ中华典藏网

即便是如此行持精进,但如果被有缘所牵,那就成了不清净的懈怠。这是指什么呢?假设有着“我成熟一切众生以后行持他利”的相执之想,身语意进行精进,存有“我想”观待无缘的精进就成了懈怠,其原因是,依靠有缘的见解不能成为真正清净的精进,由于堕落其违品中而远离一切智佛果,如同天地之遥一般。dFZ中华典藏网

壬二、应行:dFZ中华典藏网

时无身心众生想,灭想行持不二法,dFZ中华典藏网

佛说是求寂不失,大菩提者精进度。dFZ中华典藏网

在行持精进的某时,行持者无有自己的身体、内心和其余众生之想,灭除精勤的三轮之想而行持无有二边或自他二者的法理,利他者一切佛陀说:这就是希求消除垢染、永不退失大菩提果位的诸位菩萨的精进波罗蜜多。dFZ中华典藏网

庚三、宣说安忍度分三:dFZ中华典藏网

一、谛察法忍;二、耐怨害忍;三、安受苦忍。dFZ中华典藏网

辛一、谛察法忍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真实宣说;二、彼之功德。dFZ中华典藏网

壬一、真实宣说:dFZ中华典藏网

若闻他说粗恶语,我乐善巧菩萨喜,dFZ中华典藏网

孰说孰闻以何说,具胜忍度是智者。dFZ中华典藏网

假设听到别人出口不逊说诋毁我等粗恶语时,心里想:如此得到了安忍的对境才能安忍,这是我安乐之因,进而善巧方便的菩萨满怀欢喜。再者,胜义中,谁说、谁听此恶语,以嗔恨等什么因而说,依靠某某恶语刺伤别人心等为什么目的而说,如果对这些加以观察,那么通达了本体不成立如幻般的缘起显现,具足殊胜安忍波罗蜜多的人就是智者,因为领悟了对于依缘所生的法无所嗔恨的意义。而不知此理的愚者则以嗔还嗔,失毁自他。dFZ中华典藏网

壬二、彼之功德:dFZ中华典藏网

菩萨若具忍善法,三千世界满宝供,dFZ中华典藏网

罗汉缘觉世间解,施蕴不及彼福德。dFZ中华典藏网

任何菩萨如果具足安忍的善行之法,那么另有某人将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遍满奇珍异宝,供养一切世间解佛陀、罗汉和缘觉,所作的布施福蕴也比不上具足安忍的一分福德。dFZ中华典藏网

住安忍者身洁净,三十二相力无穷,dFZ中华典藏网

于诸有情宣空法,众喜具忍成智者。dFZ中华典藏网

住于安忍的异熟果,身体变得如纯金般洁净,具足三十二妙相,威力无穷;谛察法忍的士用果,能对一切有情宣讲最极的空性法;增上果,在这个世间中,一切众生都喜欢具有安忍者并将其作为依处;离系果,成为不愚昧的智者。dFZ中华典藏网

辛二、耐怨害忍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如何安忍;二、如是安忍之果。dFZ中华典藏网

壬一、如何安忍:dFZ中华典藏网

有众生取檀香包,恭敬涂敷菩萨身,dFZ中华典藏网

或有火烬撒其头,于二者起平等心。dFZ中华典藏网

假设有些众生拿出檀香包,以极其恭敬的心(用檀香粉)涂敷菩萨的身体,或者另有某人以损害心把火烬撒在他的头上,对于这两者,菩萨应当无有贪嗔而生起平等之心。dFZ中华典藏网

壬二、如是安忍之果:dFZ中华典藏网

智者菩萨安忍已,发心回向大菩提,dFZ中华典藏网

勇士为世安忍胜,罗汉独觉众有情。dFZ中华典藏网

如果精通义理的智者菩萨如此进行安忍之后,将具有安忍的发心,普皆回向大菩提,那么菩萨勇士为了利益一切世间而安忍,能胜过声闻阿罗汉、缘觉和其余众多有情界。其余经中说:“舍利子,声闻之安忍唯断自之烦恼,故是相似安忍,菩萨之安忍是为一切有情,故不可估量。”之后又以赡部纯金和红铜、须弥山和芥子、大海与发梢水滴的差别比喻作了说明。dFZ中华典藏网

辛三、安受苦忍:dFZ中华典藏网

能忍者当生此心:狱畜阎罗界多苦,dFZ中华典藏网

欲因受害不自主,我为菩提何不忍?dFZ中华典藏网

鞭棍兵刃打杀缚,砍头断耳鼻手足,dFZ中华典藏网

世间诸苦我能忍,菩萨安住忍辱度。dFZ中华典藏网

能安忍者,也应当生起这样的心思维:地狱、旁生、阎罗世界——饿鬼有着寒热、饥渴等难以忍受的众多痛苦,那些众生由贪恋欲妙的因所致,不由自主遭受那些损害,并且因为它,自他利益一无所作,尚且毫无意义地感受痛苦,那么我为了成办自他之利的无上菩提,为什么不能现在就安忍呢?心想:鞭子抽、棍子击、兵刃刺、用石头锤子殴打、灭绝生命杀戮、用铁镣等束缚、砍断头颅耳鼻及手足,诸如此类世间中所有的痛苦,我都能忍受。这样的菩萨就是安住于忍辱波罗蜜多中。dFZ中华典藏网

庚四、宣说戒律度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具足殊胜戒律之功德;二、宣说戒律胜劣之分类。dFZ中华典藏网

辛一、具足殊胜戒律之功德:dFZ中华典藏网

戒令求寂者超胜,十力行境戒无失,dFZ中华典藏网

戒行随行于一切,回向菩提为利生。dFZ中华典藏网

依靠戒律,能使希求寂灭涅槃者变得超胜,因为戒律如同趋往解脱的双足一般。本体的差别:菩萨的戒律住于十力者的行境,十力者是指佛陀,菩萨的戒律就是随学佛陀的戒律,与作意劣道等不相关联,并且不被大乘道的一切所断之垢所染,因此戒律无有缺失,这已说明了严禁恶行戒。戒律的所为随行于所有一切善法,防护违品,实行对治,以此作为戒律的本体,这称为摄集善法戒。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将如此护持戒律回向大菩提,即是饶益有情戒。以上略说了戒律的本体。dFZ中华典藏网

辛二、宣说戒律胜劣之分类分三:dFZ中华典藏网

一、以回向而分;二、以发心而分;三、以有无慢心而分。dFZ中华典藏网

壬一、以回向而分:dFZ中华典藏网

欲得独觉罗汉果,破戒无知失行为,dFZ中华典藏网

回向寂灭胜菩提,勤欲妙亦住戒度。dFZ中华典藏网

假设以想要证得独觉菩提、声闻阿罗汉果的心守护戒律,观待大乘而言,那位行者就已经破戒了,意乐愚昧无知,也失毁行为,因为从大义中堕落的缘故,失坏意乐和加行。如果守护戒律,回向于成就消除二障的寂灭殊胜无上菩提,那么即便那位行者以勤于享受五种欲妙的方式安住,也称为安住于戒律波罗蜜多者,因为为了殊胜道果趋入而无有退失的缘故。dFZ中华典藏网

壬二、以发心而分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略说;二、广说。dFZ中华典藏网

癸一、略说:dFZ中华典藏网

若法菩提功德生,具功德法戒律义,dFZ中华典藏网

法失利者之菩提,此谓破戒导师语。dFZ中华典藏网

通过发心而对学处的法生起定解,能产生菩萨们所得的殊胜菩提功德,这就是具功德法菩萨们戒律的意义所在。以下劣等起(即发心或动机)摄持的法,能退失能利益者——菩萨们的所得大菩提果,这就称谓破大乘戒,此为导师佛所宣说。dFZ中华典藏网

癸二、广说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所行殊胜;二、所止下劣。dFZ中华典藏网

子一、所行殊胜:dFZ中华典藏网

菩萨纵享五欲妙,然皈依佛法圣僧,dFZ中华典藏网

思维成佛念遍知,当知智者住戒度。dFZ中华典藏网

某某初学菩萨纵然以沉迷的方式享受五种欲妙,但如果诚心皈依佛、法、圣僧,心想我要成就佛果而不离开作意遍知,那么应当知道:通达意义的智者他就安住于戒律波罗蜜多中。dFZ中华典藏网

子二、所止下劣:dFZ中华典藏网

俱胝劫行十善业,然求独觉罗汉果,dFZ中华典藏网

时戒有过是失戒,彼发心罪重他胜。dFZ中华典藏网

假设有人在俱胝劫中行持十善业道,然而如果对声闻阿罗汉及独觉地生起希求之心,当时,大乘戒就出现了过患,实是失毁了真正的戒律。大乘行者为声闻缘觉果位发心,作为菩萨,罪业比比丘犯四他胜更为严重,因为即便是犯他胜罪,但如果没有舍弃发殊胜菩提心,仅以此就不会断绝大菩提道的缘分,而发小乘心者在没有放弃它之间,没有缘分趋入大乘的道果。dFZ中华典藏网

壬三、以有无慢心而分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应取;二、应舍。dFZ中华典藏网

癸一、应取:dFZ中华典藏网

守戒回向大菩提,无骄慢心不赞自,dFZ中华典藏网

尽除我想众生想,菩萨住戒波罗蜜。dFZ中华典藏网

如果守护戒律并将此回向大菩提,而对戒律无有相执的骄慢心,不以戒律等赞叹自己,全然断除我想、众生想,那么这样的菩萨,就称为安住于戒律波罗蜜多者。dFZ中华典藏网

癸二、应舍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真实应舍;二、宣说彼之对治。dFZ中华典藏网

子一、真实应舍:dFZ中华典藏网

若行佛道菩萨思,此等具戒此破戒,dFZ中华典藏网

起种种想是破戒,失戒不具清净戒。dFZ中华典藏网

假设行持大乘佛道的某某菩萨思维:这些众生是具戒者,这些是破戒者,起种种想而耽著,唯有这种想法就称为破戒,因为依靠具有耽著而轻蔑别人等的垢染已经失坏了大乘戒,那位行者不具备清净的戒律,因为他的戒律以有缘之想已经失毁了。dFZ中华典藏网

子二、宣说彼之对治:dFZ中华典藏网

谁无我想众生想,离想贪岂有恶戒?dFZ中华典藏网

谁无执戒非戒心,导师说此是戒律。dFZ中华典藏网

任何行者,具备无有我想、众生想——人无我的证悟,如此远离了耽著我之想和由它所生的贪执,那怎么会有恶戒——破戒的现象呢?因为所有不善业就是由贪执我之想的根本所致,如果没有了我执,自然就不会有罪业产生,因为因不存在的缘故。任何行者,通过了知诸法无自性而无有执著戒非戒、具戒破戒二法的心,导师佛说这就是菩萨的戒律。如果具足这种戒规,则远离所有恶行,具足圣者欢喜的戒律,也是无有缘执,因此完全清净。dFZ中华典藏网

庚五、宣说布施度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了知发放布施之功德与未发放布施之过患后当欢喜布施;二、如何发放布施之理。dFZ中华典藏网

辛一、了知发放布施之功德与未发放布施之过患后当欢喜布施分三:dFZ中华典藏网

一、菩萨发放布施之方式;二、平凡者没有如此发放之过患;三、如是了知后当乐于布施之理。dFZ中华典藏网

壬一、菩萨发放布施之方式:dFZ中华典藏网

清净有情具戒律,不见可爱不可爱,dFZ中华典藏网

施头手足无怯心,布施所有恒无执。dFZ中华典藏网

知法无性我不实,纵舍自体无怯心,dFZ中华典藏网

尔时况施身外物?无有悭吝之是处。dFZ中华典藏网

相续清净的某某有情,如刚刚所讲远离想和贪执而具足清净戒律,他对于可爱不可爱一切不视为某某相,布施头颅、手足给他众,当时,没有无能为力的怯懦心,以这种方式舍施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恒时也不会对所拥有的一切有耽著,如此了知诸法无自性、无我、依缘而起、空而不实之后,纵然施舍自己的躯体尚且不生怯懦之心,当时更何况说布施身外之物了?何时何地都无有悭吝的情况,因为无有贪执之故。dFZ中华典藏网

壬二、平凡者没有如此发放之过患:dFZ中华典藏网

我想执物为我所,贪愚焉有施舍心?dFZ中华典藏网

吝啬转生饿鬼处,投生为人亦贫穷。dFZ中华典藏网

原本无有而执为我想、将眼睛等事物执为我所具有贪执的愚者们,怎么能有如此施舍之心,他们没有。具有吝啬者将转生到饿鬼趣,即使有机会投生为人,当时也会成为贫穷者。dFZ中华典藏网

壬三、如是了知后当乐于布施之理:dFZ中华典藏网

菩萨知众贫乏已,渴求舍施恒博施,dFZ中华典藏网

四洲庄严如唾沫,施喜得洲非如是。dFZ中华典藏网

当时,诸位菩萨知晓一切众生由于吝啬所感而贫乏之后,自己断绝悭吝之心,意乐上渴求舍施,行为上恒常无遮而慷慨博施。实际上,这个庄严的四大部洲如果没有布施而置之,那么就成了有为法无常的自性,没有可靠的实质性可言,如同唾沫也就是唾液吐出的细屑一般。如果认识到这一点,那就从无有实质中取受实质,将四大部洲布施给他众之后菩萨满怀欢喜,而获得那些大洲并非如是欢喜,其原因,正是刚刚所述的那一点。dFZ中华典藏网

辛二、如何发放布施之理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真实宣说;二、彼之功德。dFZ中华典藏网

壬一、真实宣说分三:dFZ中华典藏网

一、以悲心为利他而施舍;二、以善巧方便而回向;三、不图异熟和事物而布施。dFZ中华典藏网

癸一、以悲心为利他而施舍:dFZ中华典藏网

明智菩萨如此思,但愿依此而布施,dFZ中华典藏网

三有众生发放施。dFZ中华典藏网

明智的菩萨,哪怕只是布施一口食物,也以悲心作为前提,想到:但愿依靠这样的布施,施予属于三有的所有众生,使他们拥有无罪的财富以及成就入于三乘之果,悉皆获得无上佛果。进而发放布施。dFZ中华典藏网

癸二、以善巧方便而回向:dFZ中华典藏网

利生回向大菩提。dFZ中华典藏网

发放布施的福德,也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界,为了我与一切有情现前大菩提成佛而普皆回向。dFZ中华典藏网

癸三、不图异熟和事物而布施:dFZ中华典藏网

施已于事无能住,彼永不求异熟果。dFZ中华典藏网

如此菩萨发放布施以后,内心对于布施物和回报之事无有以贪执或执相能安住的心(即心里没有贪执和相执)。不仅如此,而且这种菩萨何时也不希求“布施的异熟果报将成为我所有”,不贪执事物连同异熟,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施舍。dFZ中华典藏网

壬二、彼之功德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总功德;二、别功德。dFZ中华典藏网

癸一、总功德:dFZ中华典藏网

如是知舍施一切,施少成多无有量。dFZ中华典藏网

如刚刚所述,这样布施的菩萨具足善巧方便的作意而精通布施,不贪著而舍施财物与其异熟果报这一切,如此一来,即便是施舍少少的财物,也成了发放众多不可估量的布施,而且它的异熟果也将变成如此多的数目,不可限量。dFZ中华典藏网

癸二、别功德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具足悲心等善巧方便之布施功德;二、无贪而施舍之功德。dFZ中华典藏网

子一、具足悲心等善巧方便之布施功德:dFZ中华典藏网

三有无余诸众生,假设彼等无量劫,dFZ中华典藏网

供世间解佛罗汉,独觉而求声闻果。dFZ中华典藏网

善巧方便智菩萨,随喜彼等做福事,dFZ中华典藏网

利生回向大菩提,回向胜过诸群生。dFZ中华典藏网

如碔砆宝纵成堆,一琉璃宝能胜彼,dFZ中华典藏网

众生广大诸布施,随喜菩萨胜过彼。dFZ中华典藏网

三有之中所有的众生无一余留,假设他们在无量劫期间,广兴供养世间解佛陀出有坏、声闻阿罗汉及缘觉,而为了求得它的果声闻菩提。如果某某精通大乘、善巧方便的智者菩萨,在心的一个成事刹那中随喜刚刚所讲的那些众生所做的福德事,并且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普皆回向最极殊胜的菩提佛果,那么仅仅依靠如此回向的一念心,就胜过一切群生的善根。比如说,碔砆宝纵然积成大堆,可是一个琉璃宝王,就能胜过那所有的碔砆宝。同样,其余众生的所有布施虽然极其广大,可是以绝妙意乐作一次随喜的菩萨已经胜过它。dFZ中华典藏网

子二、无贪而施舍之功德:dFZ中华典藏网

若菩萨于众生施,不执我所不惜事,dFZ中华典藏网

彼生善根增大力,犹如无云上弦月。dFZ中华典藏网

假设菩萨对一切众生发放布施之后,对于布施的福德不执为我所,对于所布施的事物也无有吝惜,如果以这样全无贪执的方式慷慨博施,那么发放这种布施的善根,就具足圆满资粮、断除障碍的大威力而与日俱增。布施的违品就是贪执所牵而怀有吝啬,对此根本不让贪执有机可乘,就像万里无云、具足白光的上弦月一样。dFZ中华典藏网

第五品终dFZ中华典藏网

第六品dFZ中华典藏网

戊二、宣说道之果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分别道之果;二、道圆满之果。dFZ中华典藏网

己一、分别道之果:dFZ中华典藏网

菩萨布施离饿鬼,中止贫穷诸烦恼,dFZ中华典藏网

行时广得无量财,布施成熟苦有情。dFZ中华典藏网

菩萨的一切道无不包含在六波罗蜜多中,因此大乘和广般若的教义实际上也包括在六度中。dFZ中华典藏网

以上说明了这样的六度实修法。dFZ中华典藏网

接着阐述六度的果:dFZ中华典藏网

菩萨依靠布施而断绝转生饿鬼趣的相续,而且也能中止受用贫乏和一切烦恼。自己凭借发放无缘的布施,断除吝啬、无明等所有烦恼。依靠对他众作法布施,也能断除他们的一切烦恼。菩萨在行持(菩萨)行之时,生生世世能得到无量无边、有增无尽、所需要的丰富圆满、受用。财布施、法布施,归纳而言能成熟处于苦因及苦果中的一切有情。dFZ中华典藏网

依戒能断旁生体,离八无暇恒得闲,dFZ中华典藏网

忍得广大微妙相,宛如金色众乐见。dFZ中华典藏网

依靠戒律,能断除旁生趣种姓、身相等各不相同形形色色的本体,不仅如此,而且还能远离八无暇处,依靠持戒恒常获得闲暇的殊妙所依身份。通过安忍,一直到能获得相好庄严、广大微妙的色相——佛身,宛若金色般可人、众生乐见。dFZ中华典藏网

精进白法不减失,得无边智佛宝库,dFZ中华典藏网

禅定舍弃呵欲妙,成就明通及等持。dFZ中华典藏网

依靠精进使一切白法的功德不会减退而与日俱增的威力,将获得无边智慧佛陀的功德宝库。依靠禅定,能舍弃由过患严重、安乐甚微、受到呵责的欲界欲妙,并且以现前成就三明(16)——宿命通、漏尽通、他心通,天耳通、天眼通、神境通三通(17),总共六通,以及狮子奋迅等等持。dFZ中华典藏网

依慧遍知法自性,真超无余诸三界,dFZ中华典藏网

人中之尊转宝轮,为尽苦于众说法。dFZ中华典藏网

依靠智慧,能完全了知万法自性空性,进而断除实执,真正超离一切三界,成为具足二身、人中之尊法王佛陀,连续不断而旋转驾驭所有世间界的事业宝轮,为了永久灭尽一切痛苦,也为众生展示殊胜的妙法光明。dFZ中华典藏网

第六品终dFZ中华典藏网

第七品、第八品dFZ中华典藏网

己二、道圆满之果:dFZ中华典藏网

此法圆满彼菩萨(18),受持净土摄净情,dFZ中华典藏网

受持佛种及法种,圣僧之种一切法。dFZ中华典藏网

住于大乘种姓的某位行者,从最初发菩提心起,在三大阿僧祇劫等期间,以善巧方便的方式实行所说的无余(包含)六度大乘道的此法。其中善巧方便是指什么呢?所有波罗蜜多不相脱离而归为一义,如此以相辅相成或一者具足一切进行实修,这一切也都是以成为现空无别智慧波罗蜜多之本体的方式实地修持的。通过这样实修,所有波罗蜜多的实修达到究竟圆满以后,菩萨依靠一刹那的智慧就能现前无不齐全一切无漏法现空无别的法界,获得十地相续末际的大智慧,依靠它而于无学大菩提地现前圆满佛果。之后,凭借证得的究竟转依力,而受持天边无际、不堕偏方、普皆清净的刹土——自现密严刹土,摄受内清净有情十地大菩萨为眷属。由于获得了与诸佛平等的智慧身而受持十方世界遍虚空际本师三身自性佛陀的种姓——无有时空边际的本性,也受持教法、证法的无边法脉,还受持奉行佛陀之法十方世界中无边无际的圣僧之种,以及依靠广大事业受持属于有寂利乐的一切法。法界所及的智慧身断证究竟、恒常稳固、无有迁变,以如虚空、如摩尼宝珠般任运自成的大事业乃至轮回际行持利乐,这就是获得究竟的果。dFZ中华典藏网

丁三、以如是宣说之必要结尾:dFZ中华典藏网

疗众生疾大明医,示慧说此菩提道,dFZ中华典藏网

摄功德宝菩提道,为众生得说此道。dFZ中华典藏网

能通过彻底根除的方式疗愈众生身心的一切疾病、堪为之最的大明医,就是佛陀,而作为疾患的一切痛苦的根本就是实执,从中产生的所有烦恼,以及烦恼障和所知障所产生的有寂一切衰败,依靠所有如来的般若波罗蜜多正法甘露能够恢复。这样的医王出有坏释迦佛亲口宣说所诠般若波罗蜜多,到底有什么殊胜性呢?佛宣说了具足大乘的甚深、广大所有法的这一殊胜菩提之道。此经的名称,以世间、出世间之道果功德宝无余归集于此,故而称为摄功德宝的大菩提道。dFZ中华典藏网

如此宣说的必要,就是为了让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获得才解说了这样的道,这是从往昔无数劫以来“为了救度众生,我要现前成佛”的誓言已经圆满的结果。以无缘大悲,将自己所领悟的甚深究竟之法为所化众生宣讲,当时近的所化众生,直接听受佛亲口宣说,一切远的所化众生也间接听到。通过这般闻法打开思路,依靠思维理解意义,凭借观修实地修行,逐步得以成佛。无边无际智慧身平等性的一切佛陀,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以这种词句和意义,将一切众生安置于无上菩提道中。dFZ中华典藏网

第七品、第八品终dFZ中华典藏网

乙四、末义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一、无余宣说剩余经义之句而总结;二、为表明来源可靠而说译师之译跋。dFZ中华典藏网

丙一、无余宣说剩余经义之句而总结:dFZ中华典藏网

圣般若摄颂圆满!dFZ中华典藏网

丙二、为表明来源可靠而说译师之译跋:dFZ中华典藏网

印度堪布布雅嘎热桑哈与主校译师万得拜则(即著名三大译师之一的噶瓦拜则)由梵译藏并校勘抉择。dFZ中华典藏网

以上《圣般若摄颂功德宝经》直接宣说的意义已经解释完毕。dFZ中华典藏网

甲二、依照间接宣说道现观而解释:dFZ中华典藏网

对应道现观次第的内容,当从他论(指麦彭仁波切著的《经论对照》)中了知。dFZ中华典藏网

此言:dFZ中华典藏网

善说经教之大海,堪为精华之般若,dFZ中华典藏网

无价珍宝之精髓,是摄功德宝神珠。dFZ中华典藏网

妙相满月之色身,深寂意界中安住,dFZ中华典藏网

吉祥喉中引生出,如此法理世稀有。dFZ中华典藏网

当忆真实语佛陀,临近入灭留遗嘱:dFZ中华典藏网

所有法理宁失毁,般若只言莫损失。dFZ中华典藏网

十地菩萨恒河沙,不表其智之一分,dFZ中华典藏网

善逝亲口所说经,讲闻著论兴趣增。dFZ中华典藏网

且观此法善男子,广大甚深之宝藏,dFZ中华典藏网

圆满二资佛智因,即此妙法当爱重。dFZ中华典藏网

实修现观之次第,意义明了而直叙,dFZ中华典藏网

注疏无垢之妙论,凭依教理窍诀著。dFZ中华典藏网

愿以此善生生世,悟深空性缘起义,dFZ中华典藏网

于如来喜之妙道,永时不复退转也。dFZ中华典藏网

愿我自此至成佛,世世得以增智慧,dFZ中华典藏网

依离自私之悲心,善巧方便行众利。dFZ中华典藏网

愿以思报佛恩心,受持如来诸法藏,dFZ中华典藏网

佛子普贤文殊同,弘扬佛业至有际。dFZ中华典藏网

愿见闻思此论等,于我结善恶缘者,dFZ中华典藏网

速除见解之稠林,安住不复退转地。dFZ中华典藏网

愿依法尔善说此,真谛诸佛及佛子,dFZ中华典藏网

令受持此慧辩才,得以发挥胜诸方。dFZ中华典藏网

愿此经函安放处,害佛教鬼野人等,dFZ中华典藏网

恶人非人众眷属,永息作害之心行。dFZ中华典藏网

愿诸伪法之谬论,依此加持无遗摧,dFZ中华典藏网

正法璀璨光明力,利乐有情与日增。dFZ中华典藏网

愿今时浊盛暗际,散发利他之凉光,dFZ中华典藏网

多种庄严得彰显,胜心上弦月升起。dFZ中华典藏网

愿持教尊久住世,佛法施主财富增,dFZ中华典藏网

佛教精华众信奉,佛教珍宝至殊胜。dFZ中华典藏网

愿普天下有情海,唯独由我善安置,dFZ中华典藏网

般若波罗蜜妙道,一切皆成圆满佛。dFZ中华典藏网

愿此论兴之方所,消除疾病贫困争,dFZ中华典藏网

意愿如法成吉祥,喜宴日日得增上。dFZ中华典藏网

无倒趋入佛母密意的此注释,我从小就对此法有着殊胜信解,为了使自相续中保存深法的善习等,怀有想撰著之心,以此作为近取因,应前译大圆满瑜伽持明那凑扬珠以最大的诚心再三劝请,前译自宗殊胜上师龙多也策励劝请,多闻的多昂等诸多法师劝请,以此作为俱有缘,对此法理具有坚固诚信的麦彭文殊欢喜金刚,依靠注释善说,于自寿四十七岁水龙年,于莲花生大士加持的圣地嘎姆达仓(白色虎穴)吉祥给仓古玛札士白班玛得丹洲,自六月十四开始,每天持续,一有空闲就相应写书,到本月二十八日吉时,缘起圆满,撰著完毕,依此愿遍及十方三时,无偏不断殊妙弘法利生。愿增吉祥!dFZ中华典藏网

2008年8月26日dFZ中华典藏网

藏历土鼠年六月二十五dFZ中华典藏网

译毕于色达喇荣静处dFZ中华典藏网

* * *dFZ中华典藏网

(1) 贪欲盖:五盖之一。盖即盖覆之义,五盖即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此五法能盖覆心性而不生善法。dFZ中华典藏网

(2) 行者身份:即补特伽罗所依,为了便于理解,而译为行者身份。以下译文中“行者”都是指补特伽罗。dFZ中华典藏网

(3) 基无得之理:藏文原文是分三:略说、广说、摄义,但下文中无有此摄义,因而分二。dFZ中华典藏网

(4) 玄奘大师所译《大般若经》中云:“善现答言。诸天子。我不但说我等色等乃至无上正等菩提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亦说涅槃如幻如化如梦所见。诸天子。设更有法胜涅槃者,我亦说为如幻如化如梦所见。”dFZ中华典藏网

(5) 大藏经中《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这一句的译文为:“得离诸相脱轮回。”dFZ中华典藏网

(6) 三远离:也叫三寂静,显密共同的三远离,即身远离繁杂、心远离邪恶妄想和三门远离凡庸执著。dFZ中华典藏网

(7) 世俗之有境广大行为:下文中的科判是加了一个同谓语修行刹土,原文即是如此,下文中有类似情况也同样理解。dFZ中华典藏网

(8)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二十九中云:“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应于如是诸甚深处。依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理趣。审谛思惟称量观察。我今应如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所说而住。我今应如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所说而学。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能于如是诸甚深处。依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理趣。审察思惟称量观察应作是念。如深般若波罗蜜多所说而住。如深般若波罗蜜多所说而学。是菩萨摩诃萨由能如是精勤修学。依深般若波罗蜜多起一念心。尚能摄取无数无量无边功德。超无量劫生死流转。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况能无间常修般若波罗蜜多。恒住无上正等菩提相应作意。善现。如耽欲人与端正女更相爱染共为期契。彼女限碍不获赴期。此人欲心炽盛流注。善现。于意云何。其人欲念于何处转。世尊。是人欲念于女处转。谓作是念。彼何当来共会于此欢娱戏乐。善现。于意云何。其人昼夜几欲念生。世尊。是人昼夜欲念甚多。佛言。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依深般若波罗蜜多起一念心。如深般若波罗蜜多所说而学。所超生死流转劫数。与耽欲人经一昼夜所起欲念。其数量等。善现。是菩萨摩诃萨随依般若波罗蜜多所说理趣。思惟修学随能解脱障碍无上正等菩提所有过失。”dFZ中华典藏网

(9) 《大般若经》中云:“欲显己伎仰射虚空。为令空中箭不堕地。复以后箭射前箭筈。如是辗转经于多时。箭箭相承不令堕落。若欲令堕便止后箭。尔时诸箭方顿堕落。”dFZ中华典藏网

(10) 《大般若经》中云:“多有菩萨摩诃萨。修行无上正等菩提。少有能如实答。”dFZ中华典藏网

(11) 《圣宝箧经》:又名《大方广宝箧经》,二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dFZ中华典藏网

(12) 《大般若经》中云:“善现。善男子善女人等。欲学声闻地者当于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应勤听习读诵受持。如理思惟令至究竟。欲学独觉地者。亦于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应勤听习读诵受持。如理思惟令至究竟。欲学菩萨地者。亦于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应勤听习读诵受持。如理思惟令至究竟。何以故。善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中广说开示三乘法故。若菩萨摩诃萨能学般若波罗蜜多。则为遍学三乘诸法皆得善巧。”dFZ中华典藏网

(13) 不舍众:原颂是不舍众,堪布阿琼仁波切在《前行备忘录》中引用时,说是“不舍悲”。dFZ中华典藏网

(14) 加持花:本来,原文是“加持非时花”,但限于字数,未能译出。dFZ中华典藏网

(15) 另有译:诸法由缘生,如来说是因。dFZ中华典藏网

(16) 三明:此处说是宿命通、漏尽通与他心通,另有说是宿命通、漏尽通与天眼通。dFZ中华典藏网

(17) 三通:这里说是天耳通、天眼通与神境通,另有说是天耳通、他心通、神境通。dFZ中华典藏网

(18) 此法圆满彼菩萨:这一句是第七品的内容,其余三句是第八品。dFZ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