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关斋戒十讲
释能度记
八关斋戒十讲
——佛历二五一四年于星洲灵峰般若讲堂八关斋戒会讲——
绪 说
诸位居士!今天是般若讲堂落成以来举行第一次传授八关斋戒。因为是第一次举行,相信有很多地方,可能不怎么如法。诸如饮食的调理,住宿的环境,修持的安排,以及其他方面,想来或不理想,希望诸位不客“的提出来告诉我,期能做到应改进的加以改进,至于修持方面,亦望做到应增加的予以增加。总望在举行八关斋戒一天,做到一切如法如律,好让大家身心安然的修持,并能切实的得到佛法受用,不致使这一天空过!
天台家有句话说:“身安则道隆”。意即显示做一个修道的人,最要紧的一个条件,就是在修持过程中,要能身安心安,唯有身心安泰,那你所修圣这,才能一天天的隆盛起来。如以诸位所受一日一夜八关斋戒来说,假使身心能够安和,就可时刻与道相应。不然,不说不会与道相应,而且还会烦恼重重,坐卧不安。所以学佛修道的人,虽不应该怎样重视食住,但食住毕竟是修持的助道,不容我们完全忽视的。否则,就难专心;恳的修持。这是世间事实,所以特先提出来说明。
今天下午,我在菩提兰若为众开讲的梵网经,是属大乘菩萨戒律;现刻在此与诸位所讲的,是属七众弟子所受的别解脱戒。在七众别解脱中,属于在家二众的一部份,约可分成两类,就是近事律仪与近住律仪。
近事律仪,是专指在家一一众所受的五戒而言。在家学佛的男女,印度叫做优婆塞、优婆夷,中国译为近事男、近事女,意示一个发心归敬三宝的行者,从此以后,即当经常的亲近三宝,事奉三宝,而为三宝中的佛化新人。其本身的名字,既然含有此义,其所受的五戒,在佛的戒律中,就称为近事律仪。近住律仪,是即指诸位今天所受的八关斋戒,这到下面会要予以解说的。
遵照如来八关斋戒的仪式,发心受持八关斋戎,在这扰攘不安的今天,我觉得确是很难得的,亦是诸位的善根深厚所致。说老实话,我在十二岁出家时,还未听过八关斋戒这个名词,当更谈不上受持。不唯如是,过去在国内以及现在的台湾,一般在家居士受八关斋戒的亦不多见,可能是受这戒的风“未开。星马接近南传佛教的区域,受了南传佛教的影响,所以受持八关斋戒的风“盛行,这是极为难得而又值得赞美的事!诸位今天发心来讲堂受八关斋戎,让我首先祝福诸位能因此而种下出家的善根
一 八关斋戒的出家训练
刚才我说祝福诸位种下出家的善根,不是随便讲的,而是有所本的,因为佛制近生律仪,目的乃是专为在家学佛的弟子,所制订的一种暂时出家修学的方法。十善戒经中说:“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根据经中这一说法,我们可以明确知道,不但释迦佛的佛法中,有为在家人制出家法的八关斋戒,而是过去现在诸佛所共有的制度,由过去现在推之于未来,未来诸佛自亦同样会有这个制度的订立。是以八关斋戒,看来是很简单,而实极为重要,值得每个在家佛弟子,经常受持此学习出家的八关斋戒,以期进一步的正式出家。
诸位来此发心受八关斋戒,不知不觉的”叫后已经八次。在这八次中,每次都对诸位讲个有关八关斋戒的论题,想来诸位对于八关斋戒,已经有了一个概略的认识,而对受持八关斋戒的信心,自必更为坚定。今天是诸位第九次的发心受戒,我想再和诸位料简几个有关八戒的问题,便于诸位扫除内心尚存在的疑问,则对八戒的奉持,就可按月的维持下去,而不致于退心。如此,发心受戒的诸位,就可凭此功德,及早跃出苦海,不再久远滞留生死。
佛陀的僧俗弟子,向来被分为七众,而七众弟子各有不同所受的戒,如在家二众的受五戒,比丘比丘尼的受具足戒,沙弥沙弥尼的受十戒,式又末那的受六法戒,是则诸位受八戒,在佛的七众之中,究竟是属那众所摄?这问题实是值得论究的。首先要知道的,就是八关斋戒,为一日一夜戒,而五戒则是尽形寿戒。如说这是属于优婆塞、优婆夷二众所摄,但他并没有尽形寿所受持的戒,似乎不可摄于在家二众里面。如说绝对不属优婆塞、优婆夷二众所摄,然他又有一日一夜所受持的戒,似又不可不摄于在家二众里面,如是分别抉择,应当怎样裁决?
八戒不是尽形寿戒,说受此戒的人,是属优婆塞、夷,当然有点问题,因照一般来说,要有尽形寿戒,方称优婆塞、夷。然受八戒行人,有日夜戒在身,又不得没有他的一个名字,因而在佛教学派中,有把这称为中间人,就是于七众外,更有木又八戒。如萨婆多论说:“受八戒人,在七众中,何众所摄?虽无终身戒而有日夜戒,应名陵婆塞。若得名者,又无终身戒,若言非者,又有日夜戒。止得为中间人也,即七众之外更有木又八戒”。事实,受八戒者,是还可以称为优婆塞的,不过要在上面,加上净行两字,如受法时所说净行优婆塞,为最恰当名字。
上面所说的八戒行人在七众之外,是有部学者依于尽寿五戒及日夜八戒而分别的。但在出入有部、经部而独自成立一派的成实论主,在成实论中说八戒行人不在七众之外,因为八戒是通收在家二众的。且从佛所制的八戒看,正足为在家二众所制的。近世弘一律师在;曰劝出家人常应受八戒文”中,虽依药师经证明出家人,亦应常常受持八戒,但发心受八关斋戒者,无疑仍是以在家二众为最多数。同时,发心受八关斋戒的人,大都是已受过尽寿五戒的(不受五戒的,亦可受八戒),现在虽仅受一日一夜戒,但因完全断YIN的关系,胜过五戒的不邪YIN,所以称为净行陵婆塞、夷,应无疑义。
诸位都已知道,五戒能够全部受持,当然最为理想,但有感于戒律的尊严,自觉不能全部受持的,佛亦慈悲方便的,并不硬性的规定,由发心者随分随力,认为能够受持多少戒,就受持多少戒,所以有满分、多分、半分、少分、一分优婆塞之别。现在成为问题的,就是诸位所受的八关斋戒,为是必需全部具受h抑足随力可得分受?据成实论的八戒斋品说:这也没有一定,完全看你力能受持多少就受多少,绝对不可加以勉强的,如果硬性规定全受,设你不能严持,岂非反增罪咎?是以我们常说,佛制戒律是活泼泼的,是为令人解脱的,不足苦人所难的!
上面曾经一再说过,八关斋戒是一日一夜戒,而受此戒的时候,是受戒那天的晨旦举行,为最合法,如到了午后来受,那就不能得戒。但在婆沙论中,又这样方便说:发心受戒的行者,假使老早就这样想过,我要于斋日受行八戒,可是真正到了这天,忽然遇到其他事缘,只顾一心去做他事,忘记自己应受八戒,待事做毕回来,于吃饭时想起,再行去受亦是可以。但这不特不能视为当然,而且应该深生愧悔,认为是自己的太过大意,往后不得从此为例。如有一次这样做了,以后次次都这样做,那也不足为法,希望诸位特别注意!
受行八戒,前面说过,要从师受,且这授戒师,专指出家众,而出家五众,任何一众,都可为八戒师,只要他是守持过午不食戒的。可是现在问题又来了,就是万一出家众遇不到,而自己求受八戒的心又极诚挚,那怎么办?有没有特别方便可让行者受戒?有!就是在佛像前,自誓受行八戒,同样也可得戒的,万一佛像亦不可得,试问又将怎办?仍然可以受戒,就是至心向于空中,内心在作这样想,口头在作这样说:我今受持八戒,亦复可以得戒。因为诸佛法身,是遍满虚空的,行者既能以至诚心、恭敬心、殷重心、悲切心、清净心求,有感斯通,当然得戒。
受行八戒是大功德事,能有多人发心受此戒,自然是个很好的现象,因为这么一来,不特显示人们的向善心切,亦复显示佛法的得以普及。可是问题因此而来,就是发心受八戒的,还是多人同时而受?还是个别一人而受?行事钞引善生经说:“受八戒不得多,唯独受”。经中所以特说独一人受,为使行者专心致意于自己所受的戒行上,不让这纯洁的心念,受其他的混乱所动。现在诸位受八关斋戒,都是许多人同时而受,于情理上虽没有什么不可,但衡之于戒律总不太美满,是不得已的一个办法,务望诸位绝对的保持肃静,不可发出不应有的吵杂声!
受行八戒固然是功德事,但若现在有这么一个人,过去担任政府官吏时,为了行使自己的职权,或曾杀过人,或曾打过人,现在发心学佛,知道佛法好处,欲来求受八戒,会不会有成就?关于这问题,可作这样说:不论他过去的行为是怎样罪恶的,甚至做了很多恼害人群的事,现在发心求受八戒,只要事前对自己过去所曾做的杀戮罪恶,加以至诚恳切的忏悔,是还可以成就戒法的,这如前面所说的忏悔可知。设若没有经过忏悔的工夫,由于杀戮和打捶的罪恶为你作梗,是则纵然受戒,不致有所成就。不特官吏如此,就是被强有力者所逼杀害众生,亦复如此。
受行八戒的行者,在自己本身来讲,对于所受的戒法,是可受持清净的,根本没动念要去毁犯它,可是有时遇到特别的恶因缘,不由自主的强逼你去舍戒,试问应当怎样方便而舍?最理想而又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以种种的善巧方便,庄严护持,宁可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决不放弃自己所受的戒法。设或有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逼怀非舍戒不可,想要牺牲生命亦不可得,其时不妨坚定自己的意志,而只方便的行舍戒法,在舍戎法的时候,只要求得一证人,向他说明不得已舍戒的因缘即行,不一定要在出家的五众前舍,是为遇恶缘舍戒,不是自己的本意。
为恶缘所逼而舍戒毁戒,固不能说没有罪恶,但这罪恶毕竟要轻得多,因为不是自己本意要去毁戒的,所以到了后来摆脱恶缘时,知道这是要不得的,能够痛切忏责改悔,以求出除所造罪恶,只要在忏悔时感得瑞相,然后请求重行受戒,是还可以成就戒法。但若另外有这么一个受戒的人,根本没有遇到什么恶缘,强逼他非舍弃戒法不可,但由于自己内心烦恼的冲动,使自己的染污心现前,未经舍去自己所应守持的戒法,而竟毁犯了自己所受的如来禁戒,那过失要比舍戒而犯的重得多,于现生中亦不容忏悔而重行受戒,所以于所受戒,务要庄严护持。
受戒行人,应该持戒清净,是天经地义的,不容有点含糊。但是我们知道,世间有很多事,往往说来容易,真正做时很难,尤其是佛法的净戒,更不如想像的简单,所以印顺论师有句名言,就是“受戒容易守戒难”。如所受的八关斋戎,不但不可杀生,就是鞭打众生,亦是不许可的。然而有些鞭打众生习以成性的人,想到今天受了戒,不好去鞭打众生,但一日一夜过了,明天多打他几下,像作这样的想法,虽则今天没有犯戒,但不得说持戒清净。又如遇到什么事情,觉得违犯自己心意,不禁大发雷霆脾“,或有什么恼怒自己,而起伤害他人的心意,表面看今天似未犯戒,但你所持的戒,不得算为清净。证知要得戒行庄严,还得时时检点三业,身口既不得作非威仪事,内心亦不得起贪嗔害觉,唯有如此,方得称为持戒清净。所以我热切的希望诸位,“如人护一目”那样的护持净戒,以免造下犯我的重大过失。对此所受八戒,如果有所毁犯,不特不能增进余戒,亦不能生长诸善法,能不谨慎的如法奉行?
讲到这里,我想说一故事,以明持不持戒的得失,作为本讲的结束。
当佛在世时,有次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说法,不特有很多的声间众,还有很多的菩萨众,法会的隆盛自不待言。一天晚上,约略在九时左右,有甲”两位天人,亦来到佛说法的给孤独园。由于雨位天人过去受过佛教的八关斋戎,不特以此八戒功德上生天堂,而且以此八戒功德身放光明,所以他们来只园时,以其身光将只园照耀得明亮无比,说它明如白日亦不为过,使得只树给孤独园,完全显现出如黄金色一般的宝光。佛是知道他们来历的,等他们表演了放光的热闹场面以后,就随他们的根性所宜,而为他们宣说妙法。他们听了加来的妙法,真的如饮甘露一样的,当下就心开意解的顿悟道要,而具备了超出三界的资格,所以感恩似的礼敬佛陀,再度同归天上。
在佛与天人的师资道会以后,这一幕的精彩节目已经过去,木再没有可说了的,可是到了第二天的清晨,阿难尊者忽然提出昨晚所见的事实向佛问道:昨晚来向世尊求法的两位天人,威相奇特,净光耀目,远胜一般所见的常光,不知他们是修什么功德而得如此胜妙福报?敬请佛陀慈悲开示,让我们清楚了知!佛陀经过阿难的请问,就将过去的事实说给阿难听:谓离现在不太久远的时候,迦叶佛出现在这世间度生,到佛示灭以后的末法时代,有求生梵天的甲”两位净行修士,不特生同时,居同里,而且又是忘同道合的好友。到了长大的时候,听到佛法的好处,特别是听到易于修习的八关斋戎法,如有发心受持八关斋戒,就可随心所欲的,得到无量的胜福。于是甲”两位净行修士,虽则原来是属婆罗门教的信徒,但因听到受持八戒的好处,就毫不迟疑的,相约到佛弟子中大德比丘的面前,至诚恳切的求受八关斋戎,大德比丘见到他们这样诚心诚意,也就如法的为他们传授八戒。可是他们求受八戒的心,虽同样是很真切的,但他们的心愿却各不同。年纪较大的甲婆罗门求受八戒,目的愿仗八戒的功德,上生天堂享受天福,而年纪较小的”婆罗门求受八戒,目的愿仗八戒的功德,再来人间做人中之王。
他们在大德比丘处受了戎后,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中。某”回到家里,对于所受八戒,特别是其中的“不非时食”一戒,很能严格的遵守,绝对做到过午不食。正因某”的持戒认真,不曾违犯自己所受的戒,所以到了这个生命结束后,再度来到这个人问,生于王家满其所愿,遂为人中之王。求生天上的某甲回到家中,本亦立志晚上不受用饮食,以守持如来不非时食戒的,由于他的夫人向不贤慧,不同意他的受持如来净戒,硬强迫他非进晚餐不可。他慑于太座的YIN威,竟与夫人共进晚餐,破坏不非时食一戒。从此破戒恶缘,不特不能满求生天的宿愿,反而堕落到畜生道中去做龙。从此人畜异趣,各自受著不同的苦乐果报,谁也不再认识谁。
贵为人王的某”,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自不在话下。果园中的园丁,每天取园中的鲜果供王受用,安然的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一天清泉中飘来一只芒果,是印度境内最珍贵的果品,而为园中所从来没有生长过的。园丁特将这芒果奉献给园监,展转奉献到王前。王于午餐后,尝此芒果,觉得果味极为甘美,很想每天能吃一个,就问王后这果从何而来?展转推问,到了园监,大王勒令园监,必须每天送此果来,否则结束你的生命。
园监回到园中,想到无法应命,不禁放声痛哭。龙闻这个哀痛哭声,就从泉中化一老人,问那园监为何悲哭?园监说明自己遭遇的经过,老人安慰他说,你不要这样忧愁,我可给你这佳果,由你去奉献于王,不过在你以果献王时,可将我的话转告于王,就说我与你们的大王,过去是极要好的朋友,而且同受八戒共修净行。王因奉戒清净,得满所愿而为人王,我因奉戒不全,不满所愿投生龙中,现在欲求脱去丑身,唯有再度奉行八戒,愿你大王为我求取八关斋法,让我早日脱此苦恼。园监听了这话,捧果进宫见王,并将龙所变化的老人所说的话,转告于王。
人工听到园监这样的传话,不禁大大的害怕起来,因为这时三宝灭绝于人问,那里还有八关斋文可得?在不得已之下,于足问于智臣,智臣虽说多智,欲得八关斋文,亦是一大难事。没有办法同到家去,其父见他面色难看,问他发生什么困难?智臣就将事情始末禀白于父,父令换下堂柱,看看是否有得。果于柱中,寻得十二因缘经与八关斋戒经。智臣很欢喜的立即奉经,上献于王,王得此经,亦复欢喜无量,将之纳于金盘中,亲自送交龙友。龙得八关斋经,其快慰之情,自更不用说。为了酬谢他的至友,乃将龙宫所有的至宝,毫无保留的奉赠于王。
从此,不但龙在龙宫,奉行八戒,勤修不怠;人王在宫殿中,亦修八戒,不休不息。到了各自果报的结束,龙与人王这对宿生好友,都生天上享受天福。此二天人,仗此八戒功德之力,昨夜来到给孤独园,请我为他们说法,他们听了法后,应时得证四果,从此超出三界,再也不在生死海中流转!
从这故事看来,我们可以知道:奉行八戒有奉行八戒的功德,毁犯八戒有毁犯八戒的过失,其间不容有丝毫假藉的。诸位发心受持八戒,只要在紧要关头时,坚定的守持此八戒,从此受持八戒功德,不特生天享受天福不成问题,就是了生死得解脱亦无问题。所以诸位得有殊胜因缘,发心来此受持八关斋戒,应生庆幸加法奉行。“不可于刹那顷起世俗想,不可于刹那顷起懈怠心。当勤修六念,谨护八支,业烦恼习,自然除灭,淳善本心,自然开胡,出世正因,由之成就”。岂可忽诸?
十 八关斋戒的六念修法
上来已为诸位讲了很多有关八关斋戎的问题,现在继续来为诸位讲点有关八关斋戒的修法。受戒,不管是受那类性质,只有消极的要我们这样那样的不能做,但为佛子者应还有他的修持法。诸如来此受八关斋戒,虽仅短短的一昼一夜,可是除了受我的时间外,不能让其余的时间白白空过,必要利用这个时间来作自己的修持,那才不辜负我们来受一次八关斋戎,也才更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所以现特提出八关斋戒的修法来和诸位谈谈。
以本堂举行八关斋戒会说,曾为诸位订了一个修持骁规,就是循例做早晚课外,上下午及晚间,还带领诸位读诵金刚经,称念释迦如来的圣号。晚上于诵经念佛外,并为诸位讲点有关斋戒的问题,以期真正做到解行并进。斋戒会举行以来,诸位来此参加的,可说是都很精进,因为除了规定的修持,诸位还进一步的做自己的工夫,不是诵经,就是礼佛,未见有闲谈杂话的现象,不能不说是希有难得的!但佛在斋经中,告诉我们于受斋之日,应当修习五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阿含经中还加一个念施成为六念,现在略为说明如下:
一、念佛:佛是人间的圣者,即圆满的正觉到人生的实相。“释尊的正觉,是从己及人而推及世间,彻悟自他、心物的中道。深彻的慧照中,贯彻有同情的慈悲”。所以正觉了的佛陀,不但自己于世间获得究竟的解脱,亦能切实的在这世间救护一切,使人类以及众生同样的得到解脱,可以想见佛是怎样具有不可思议的清净功德。所谓念佛,不如一般所想像的,只是口头称念圣号,而是要思念佛陀的无尽功德。如念佛的相好,能除自己的恚怒,念佛所证的实相,能除自己的恶意,念佛所说的法门,能除自己的愚痴,念佛的十种德号,不但增进自己的功德,亦能使闻者破轻慢心,对佛生起崇高的敬仰,不敢萌于一念的恶意。同时要知道的,佛是具有深邃智慧的觉者,我们果能诚心三思的念佛,就能引发自己本具的智慧,到了自己智慧的现前,就可见到佛之所以为佛的特质所在,那你自然也就倾向于佛的真理之体现;智慧,不但是体悟真理的要素,亦是砍伐烦恼的利斧,为每个佛法行者所当求得的。念佛就可开智慧,这是多么容易事?是以念佛实为佛法的重要法门,不但后代专宗净土的行者,要人老实的念佛,就是原始佛教中,亦有念佛的一法,不过佛初开示人们念佛,要为念佛的清净功德,不唯称名而已。
二、念法:法是如来所说的言教,但佛所说的言教,不是凭空想像的,而是从实证得来。实证得来的法不是别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亦即道的规律。唯有遵循道的规律,体悟宇宙人生真理,始得成为最高佛陀。佛陀得到了这个,不如世人的自秘,立刻的公诸大众,让人们知道什么是诸法真理,什么是道的规律,亦能踏著规律的道迹,向著真理之官迈进,终于步入真理宫中。是则法在修学佛道的立场土,实在有其无比的重要性。不说我们不依法行,不能获得真理的体悟,就是诸佛如没有法,亦不能完成正觉。为规律的道,究竟指什么?是指中道的德行,侧重于身心的躬行实践,亦即是向上向善向解脱的,如果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大家所知道的八正道行。而这八正道的向上善行,“有正确的知见,有到达的目的”,而其中间的躬践实行,自亦是不偏不邪的正行。如是“向上向解脱的正行,到达究竟无上的实现;这实现的究竟目的,也称为法。经中称他为无上法,究竟法,也称为胜义法”。如以所证来说,就是缘起正法。缘起正法是彻内彻外遍一切处而无所不在的,谁个触证了他,谁就得到真理的体悟,而成为自觉自证的解脱自在者。所以佛要我们经常的思念法,以期真理之法在自己的身心中实现,做个自由人!
三、念僧:僧为三宝之一,亦是住持正法的主要人物,在佛法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律中虽说有多种不同的僧,但此所说的念僧,主要是念真实僧,兼带的念清净僧。什么叫做清净僧?是指内外的七贤僧及持戒的几夫僧。像这样的清净僧,在世间极为难得,于其身心中,具有种种的功德,能够摄化世间,为众生作福田,我们如对清净僧思惟观察,礼拜供养,就能得到自己所应得的福德!什么叫做真实僧?是指已得四向四果的圣者僧。他们已经具足智德与断德,足够资格称为大丈夫。如以向来所说,前三果及四向,已经分证五分法身,而第四阿罗汉果,已经满证五分法身。所谓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到了圣者的阶位,对于所受的戒法,不论是性戒遮戒,都能守持得清净,其戒体决不可再破坏,是为成就戒身。同时,对于所修的八解脱及九次第定等,亦能无所惑乱的修学,是为成就定身。以无漏智慧洞见四圣谛的真理,是为成就慧身。于有为诸行得到决定性的解脱,是为成就解脱身。进而对于解脱因果的分别,没有丝毫的错谬,是为成就解脱知见身。如是具有五分法身功德的真实僧,我们如能三业精勤的礼拜供养,思念他的种种功德,自然会使自己功德的增上,是为如法的念僧。
四、念戒:戒是道德的规律,为佛弟子者,要做一个佛化的新人,必使自己的身L行为,纳于道德的范畴内,就是合于道德规律的才可去做,不合道德规律决不可做,唯有如此,我们身心才得清净!讲到佛弟子,由身份不同,所受的戒亦别,如在家二众的受持五戒,出家僧尼的受具足戒,沙弥、沙弥尼的受十戒,式又摩那的受六法戒。所受的戒法虽各有所不同,但如法的守持则是彼此一样的,不容有受戒而不持戒的。受持如来的禁戒,不特能轨范行为,亦有殊胜的功德。据昆尼义钞说:在家二众受三归五戒的,闻佛说法,可证初二果,受八关斋戒的,闻佛说法,能进一步的证得三四果。诸位现在所受的是八关斋戒,看来虽只不过足一日一夜戒,但其功德确是极为殊胜的。澫益大师曾说:“只此一日一夜八关斋戒为所缘境………则为具足一切匝沙佛法无量功德之藏。斋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斋戒是趣不过,是名为念戒”。一日一夜的斋戒,尚有这样的殊胜功德,何况是尽形寿的五戒、十戒、具足戒?更何况是尽未来际的三聚净戒?其功德的殊胜,更是不言可知。华严经说:“具足受持威仪戒法,能合三宝种姓不断”。净戒关系三宝的存续,其重要性有如此,怎可对戒律的蔑视?如常思念戒行的功德,就不会违犯净戒!
五、念天:佛弟子思惟三宝的功德,想念自己的持戒功德,这是理所当然的,但为什么要念天?且如通常说,修学佛法的,不应求生天,生天尚且不是佛弟子所求的,念天还有什么意义?不错,诸天是下究竟的,佛亦再三的开示我们,不要以生天为学佛的唯一目的,但在你未得解脱前·总不免是在六趣往来的,而天上所有的福乐,毕竟胜过人间很多,不失为我们仰望之处。且生天不是想生就得生的,亦要具备生天所应有的功德,所以真正说来,念天不是贪图天上的辐乐,而是念诸天人所有的功德,想到他们是怎样生天的,回想自己是不是亦具有这样的功德o·经过这样的思念,发现自己有信三宝的功德,有持净成的功德,有听闻佛法的功德,有布施贫穷的功德,有智慧抉择的功德,正因为自己具有这么多的功德,相信自己不但可以生天受胜妙乐,就是渐次得涅槃亦不成问题。有了这样的自信,就更勇于做善事,不致再堕落下去!足以佛法所说的念天,不是没有他特殊意义!又此念天法门,阿含及斋经,是明念欲界的六天,谓念戒善得能生天。华严经说念天,是念兜率天上一生补处的大士功德。涅槃经说念天,是念第一义天。这是更深一层的别解,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念天,这里所说的念天,如阿含所说念六天功德。
受戒是人道的初始,不论那一类型的佛子,都得受木饺所当受的戒,不受戒是小大像个佛子的,因为表现自己为佛化的新人,没有合法的行为怎行?但既受了所应受的戒后,就得专心一志的奉持,无论在什么时侯,不论对什么尘境,都要亿念受体,甚至于穿衣吃饭,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中,亦不可须臾的忘了这受体,如果忘了而小亿念在心,随时随刻会有违犯戒行的可能!设受戒而不严格的守持,不但不能得到成的功益,反而获得极大的过失。这是佛在经律中所一再告诫我们的,我们能不有所警惕?
发心受戒,以在家众说,不论是受五戒八戒,都要恭谨摄持,不得有所违犯,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亦要保持戒行的清净!不说对于重戒的护持是如此,就是轻戒亦不可以轻易毁犯。涅槃经中说有这样一个事实:过去有位菩萨行者乘浮囊漂流过海,漂到海的中央时,特来个罗刹向菩萨讨浮囊。菩萨对罗刹说:你要我什么都可以的,就是这浮囊不能给你,不说整个浮囊不能给你,就是少到如微尘那么一默,我也不能给你的。当知菩萨不给罗刹的浮囊,就是我们所受的戒,如果戒行有亏,就会丧失慧命!诸位在此受八关斋戒多次,唯一望于诸位的是如法奉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