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略解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此段文以无修为修无不修。无证为证无不证。以作佛法彻底之大纲。所以者何。因吾世人之本源即是完全之佛,同居优胜之佛境。不能自知。对自身,及环境,偏起执着。虽有智人悟得修证之法。而不知独立之方。多是用对待法,依他起修。不过证得圣贤而已,了一层分段生死为止耳。若不以此为足。立求上进,亦有成佛之分。若是凡夫修十善者。可得升天享福,福尽仍堕。虽然如是,仍属正道也。最可怜者,旁门外道。妄为人师,以盲引盲。纵得成功,总不过成些妖魔鬼怪而已。噫此非好言他过,乃预防鱼目混珠耳。
君不见者。乃偏对学佛的诸君而言。意谓君你见过靡见过呢。这绝学无为的闲道人哪。他已竟学到无可学处。还有什么可为。自然是一个清闲自在的达者。(道人的别称)当然是心内无妄想可去。身外无真理可求。既然如是。何故诸经教义,皆论破无明,见法性呢。须知若有所知,即是无明。若有能见,即非实性。若得能所双亡。而本有之见闻觉知现前。皆成佛性。故曰:无明实性皆佛性也。以如是之能所双亡本觉现前。则证实一切众生之身。皆属本知觉等之幻化。又阿罗汉,以生空智,证析空理为身。三贤菩萨以无尘智,证体空理为身。此幻化身。与两种圣人之空身。即同以妙观察智证到诸佛之清净法身,故曰幻化空身即法身。果能以如是之法身,觉悟明了。那还有众生凡圣万物之分。虽一物之名亦不可得。故曰法身觉了无一物也。所以者何。以其本源皆是自性,不假修成,非从外得,乃天然真实之佛果也。若能如是的觉悟。则色、受、想、行、识、之五蕴。皆如虚空之浮云而空去空来毫无实在。何可执着贪爱不舍。又心内的恶习惯。名贪瞋痴。能埋没吾人的三德。以贪能埋没法身德。瞋能埋没解脱德。痴能埋没般若德。以其损德过快。故名之为三毒也。虽然如是烈害。见不得戒定慧三学。以戒能灭贪。能救起法身。以定能灭瞋。救起解脱。慧能灭痴。救起般若。以三学救起三德,消灭三毒。此三毒原无自体。乃依习气而成。习气更无自体。乃依当人之自性而起。若得戒行有力。消灭贪习等。扶起法身等。而三毒如水上之泡。全泡成水。故曰三毒如水上之泡。可谓虚出虚没也。其戒行如定风之宝珠。若风定则水波不起。而沤泡何来。喻以根本解决故。佛性喻如静水。环境喻如起风。风吹静水成波。而水泡随现。故众生之佛性随世间风俗之环境熏成习惯。故曰无明。乃迷惑烦恼等之总名,实性即佛性也。
证实相。无人法。剎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此一段文。承上文。「无明实性即佛性」而言。惟恐世人,习惯世论。以对待为真。不易信此超伦绝待之佛法。以其少闻不见故。自悞最上之良缘。故以婆心弘愿。宜此最重之誓言为启世人之信。乌乎。悲矣哉。难矣哉。故略以证实相之果德。出于无明实性即佛性之因。始能达到无我人。分别我执。及俱生我执。并我之分别法执。及俱生法执。云何是分别我执。以人有生已来,专执四大假合之色身为我。故曰分别我执。又连带俱生之我执。既有形色之身。必须衣食住之享受生活。又生思想终在心内发生。流行不息。于是发生认识。执着为我。俱由分别我执生起。故曰俱生我执。又我身之外。复有非我之样式。(虽各种样式总名曰法)故名分别法执。再起去分别种种法执之心。即成俱生法执。乃是最微细之所知障也。如是无此人法分别及俱生二执罄净。而对多生多世所造下之阿鼻(译无间地狱)地狱最重之恶业。在此剎那最少之时间即可消灭。此乃启人之信。以此容易又恐不信。遂以誓言,促人生信。又曰,若将妄语诳众生。(别而言之九法界皆名众生。通而言之十法界亦皆名众生。)佛名无上众生。菩萨名大道心众生。缘觉名孤调众生。声闻罗汉名希果众生。二十八层天人名乐趣众生。世间之人名苦乐众生。阿修罗(译无端正)名瞋斗众生。畜类名愚痴众生。饿鬼名悭贪众生。地狱名苦苦众生。佛界不应在内。此当谓是九法界。若将虚妄不实之语诳骗九法界的众生。即是自招拔舌地狱之苦。其时间最久。当经过虚空微尘之数。及恒河沙数。最多之时。受此拔舌地狱之苦。以如是之恳切普劝众生何所取乎。以实知众生。是我性中之所具故。救众生是救我性中之众生也。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此段发挥圆顿教理。义谓顿然觉悟。乃悟了自觉。此自觉者。非借外缘。若藉外缘。非堕所知觉。即堕能知觉,所知觉者堕偏计执。能知觉者堕依他起。皆非圆成之如来禅也。如来禅者契机契理。契机者,因机施教。故用权智。契理者,观大机将熟。即用实智。以六度万行中之一行。或以世法一转。即顿证性体中之圆理。较前者之未悟。如在梦中自认为明明白白的。有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之六趣。(亦名六道)今者觉后。不但六趣皆空。虽三千大千世界亦是空空如也。
如来大法顿超直入。邪魔外道闻之不知了解。羞恼成怒。恨不得消灭铲除。如春暖冰消及拆房瓦解破碎之快。方遂其意。作此恶事。在心内所起。将来殃在其身。不须再冤枉无辜起诉。而更罪尤于人了。此阳世间作恶之华报尚轻。若到阴间之业报最重。而业罪之重者。莫过于毁谤佛教之大乘法门。故曰。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二乘精进没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
转叹一般学道者。虽苦行修行。因种性邪知邪见。错悞知解佛之诸经。不达如来圆顿制度大法。又二乘人虽然精进。而无悟道之心奈何。又外道虽有聪敏者。皆是世智辩聪。毫无究竟圆顿智慧。
亦愚痴。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实解。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
继上文。不但无圆顿智慧。而亦有愚痴无知识者。亦有小乘根性。而复騃笨。我佛俯就众生。权巧方便言说。如空拳诳恍小儿。那有实法与人。而竟空拳指上妄为领解。即死于言句之下。又佛说法譬如指人见天上月。为目的地。当然以手指其月了。而欲见月之人。应随手所指处见月。而竟执手指为月。岂不是令指月之人。枉施其功夫么。妄在六浮尘根。六尘境上。及心内的缘影法尘上。虚妄捏造。岂非奇怪的事么。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目在。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世出世间法。总不出八万四千法门。后经天亲菩萨。缩为百法。若多若寡。总不出色心二法。所谓不见一法即如来者。乃本来八万四千法皆是如来故。虽缩至百法。亦如来故。乃至色心二法。仍是如来故。何则。以一切法。皆从如而来故。故曰。不见一法即如来。而如来本是诸法之体。观自在者。由体起用。此一口道出。诸佛从因克果之全体大用。吾学佛者。复向何处追求。所以者何。四圣六凡。一切众生。无一不是由如而来。吾人只知其来。而不知其去。妄自测度。弄得生来死去。苦不知归。吾人自如而来。何不归如而去。既闻知明了法法皆如。我非例外。又何处不是自己所在。既是自己所在。云何不自成如来。这还怨谁。是你不自观自在呀。这还怨谁。这还怨谁。再说用如来二字立名。如者不变之体。来者随缘之用。在随缘时即不变。在不变时即随缘。再换句好明白的话说。在变时即不变。在不变时即变。这两句话。到好明白。又这义思不好名白。按世间上就靡见过这样的事。那里有变即不变。不变即变呢。这是人不自考察。若考察世间一切一切。无不如此。举例即可证信。且如大海之水。随因缘变即不变。此海之水。随其江河湖海。大小深浅。宽窄长短。咸淡形色波浪平静。无一不是随缘而变。而不变者。唯是水呀。又如吾人身心。亦复如是。如心随外缘。荣辱得失。遂变喜怒哀乐。然本知本觉未变。又如人身平时之气血变化。新陈代谢。剎那不住。可谓之变。而身未变。又身或病或死。可谓之变。而觉性永远不变。又维摩居士示疾。佛派弟子问病。维摩居士答曰。我本无病。是众生有病。即是指吾众生有病苦。有生死。谓之变。而觉性、无形相。以何为变。纵有病与死。无处寄托。谓之不变。可谓之变即不变了。吾人可自醒。知变不变的是觉性。不知变不变的是色身的生死。何可定认色身为我。而不承认觉性。是研究的我呢。难矣哉。因法法皆是如来。那还有一法可见。若果知法法皆是如来。吾人是法之一。即是如来之一。举目观之。无处不是诸法。诸法皆是自己所在。方得名为观自在。故诸经。皆以如是为首。为一切法体。若问佛从何来。即是从如而来。故名如来。虽十法界依正二报。无一不从如来。故众生皆有成佛之分。若明了如来。则业障本来空。不可得。虽造多生多世之最多最大之罪业。毫无障碍。以本来空。故若未了如来。应须造何宿业。还何宿债。
饥逢王膳不能餐。病遇医王争得瘥。在欲行禅知见力。火里生莲终不坏。
饥逢王膳不能餐者。乃引证法华经。迦叶尊者。对佛自述。佛之大法。如国王所设之极佳美膳。若王未许我等食之。则不能餐。以喻待佛授记时。可得授受之意。借此譬喻。以表不见一法即如来。即是王膳。求法之人如饥。不能不见一法。其如王膳时时现前。竟不能餐。病遇医王争得瘥者。亦引法华。佛如医王。远出回家。见诸子悞服毒药。遂以药救之。聪敏者服之即愈。愚痴者不服药。争得病瘥耶。以譬世人受贪瞋痴之毒。而不学戒定慧之佛法。如愚者不愿服药。在欲行禅者。乃在欲界中修行禅那(译静虑)欲界分上界。下界。上界是六层欲界天上。下界是五趣杂居地。吾人道在天道之下界。在欲行禅者不多。何以故。必须有知见之力。知见者、乃开佛之知见。力者、乃佛之十种智力。其一者乃传大士有妻子以鱼业为生活。居东海之滨。人称东洋居士。二者鸠摩罗什法师。有女待。其余似是者有之。不可多举。此如火中生莲终久不能损坏丝毫的。然非泛泛人。所能法之。
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
乃过去久远的时期。有比丘。名勇施者。曾犯根本戒的重罪。自己欲求忏悔。重得清净。恳求上座。寻求其人忏罪。其忏法有三种。一作法忏。二取相忏。三无生忏。古时比丘披三衣。持锡杖。若破根本戒。四种之一。即不准再披三衣。故将三衣脱下。搭在锡杖之上。自己高声大呼。我勇施犯四罪。求人忏悔。来至一精舍。遇一尊者。名曰鼻鞠多罗。云。推罪性。了不可得。勇施闻之。豁然大悟无生。(此二字代表八只四双名无生忏、乃非作法忏、及取相忏。)当时具足佛之十种通号。即往东方世界。成正等正觉。别号曰宝月如来。已至于今。故曰。早时成佛于今在。
具足佛之十种通号者。一如来。二供应。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世间解。六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此十种通号。后来译成十一名号。仍称十号。所见翻成一切经无一不然。后来讯问法舫法师。因他在印度。及锡兰岛。住有二十余年。学成「巴利文」及「英文」必能得底。他说本人。亦是如是念十一号。名之为佛十种通号。窃想当时集经人等。抄录时、容易有句读之错。后来流通及翻译。谁肯多事。非敢多事。藉斯访友。得承另有高见指示。岂不是抛砖引玉么。又于佛号的讲义。亦不相合。如「善逝」者。作一名尚可解之。我佛非生现生。非灭现灭。生灭无不利益众生。可谓之来去皆善。「善逝」一号尚可。唯「世闲解」则大与佛法相反。何则。如世间解。皆属世论。佛为一概破之。如楞伽经。乃大慧菩萨为当机者。所问数十条皆属世论。佛一概非之。可见是善去世间解之明征。不但此一经。而大小乘一切诸经。无一不是善去世间解之义。又无一不是善去世间之解行者。按翻译名义集。有翻善逝者。亦有翻善去者。可见「善去世间解」本是一名了。
师子吼。无畏说。深嗟蒙憧顽皮靼。祇知犯重障菩提。不知如来开秘诀。
又师子吼者。以喻如来说秘密大法。深嗟蒙憧顽皮靼者。乃深慨叹蒙憧昏昧顽皮之人。如极厚之牛皮坚固之不开。但祇知犯重罪者。能障菩提之佛果。而不能得见如来大开秘密之真诀。
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消霜雪。
佛住世时。有二比丘山内结庵修行。一比丘外出。一比丘睡沉。有樵女藉比丘睡沉。就偷行淫欲。比丘醒知。大为懊丧。外出比丘回庵。被淫比丘相告。彼比丘闻之大怒。去寻找樵女。女见之恐惧逃跑。彼比丘追之。女惧罪逃跑。失脚堕于深水坑中而死。二比丘各自知有罪。同诣优波离尊者处。各自发露罪相。尊者、乃小乘戒师。不追原情、遂与二比丘。各结重罪。二比丘心疑、虽有一杀一淫之事。不出于本心。同见维摩居士。各自发述实情。维摩说。不出有心。不能结罪。故说有二比丘犯淫杀。出于无心。乃优波离尊者。小智慧如萤火之光。不明情理。与二比丘增结重罪。幸有维摩大士。顿然解释。出于无心。不能结罪。顿除二人之疑。犹如赫日当空。消化霜雪。
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也消得。粉身碎骨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此段文承维摩大士解罪之功德。人尊言重。此大士乃金粟如来示现居士身。又助释迦如来引导诸小乘声闻弟子等。耻小乘。慕大乘。行菩萨道。以待般若会上。好随佛扬化。以不思议心。方有解脱之力。其妙用功能。虽有洹河沙之多数。亦不能以致其极。就应用四事供养。亦不敢辞力。虽供养万两黄金。亦能消化得了。粉身两句。此又颂扬其德。虽粉骨碎身亦未足酬报。因他这一句。无有杀淫之心。虽有杀淫之事。亦不能结罪。所以者何。乃一切维心造。罪从何来。故曰。一句了然超百亿时劫之罪苦。
法中王。最高胜。怛沙如来同共证。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
以无为之法。为法中之王。最高最胜。虽恒河沙数之多的如来。同以无为之法而共得成证。我今解悟此如意珠。非从外得。亦非有所解。乃本来如是。法法现成。皆备于我。若自迷得失。当不如意。若能自信受者。皆得相应。
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谓解此如意珠者。唯是自了明了。本无一物可了。不但无物。而亦无人。不但无人。而亦无佛。所以者何。以法法皆如故。若果法法皆如本位。则佛如、众生如。何则。因物而立人名。因众生而有佛名。若无众生。佛依何立。若无万物。人名何立。其万物人佛之名。无非偏计而立。立后又起执着。故谓之偏计执呀。总俾其一名不立。则无作无为。仍未逃出依有作有为。故佛谓之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又有言说。皆依无言说而起。故又谓之依他起也。虽大千沙界之广。无非依海中一沤而立名。再以环境推及于人。人有凡圣贤愚。亦是互相依他而起名相。若非偏计依他。一切圣贤之假名假相。如电力一拂扫。则名相皆空了。如是之说。赞成者有几。难免众恶攻击反对啦。
假设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日可冷。月可暖。众魔不能坏真说。
此说、乃诸佛之心心相印。任何人终不能改。假使热铁轮头上旋转。致身成焦炭。我心之定慧圆明不能失去分毫。假使日之热可令其冷。月之凉可令其热。以此比较。反对佛法之魔力。虽能使其日冷月热。而众魔亦不能坏其真实义。大无畏澈底之论说。
象驾峥嵘漫进途。谁见螳螂能拒辙。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诀。
象驾峥嵘乃行之高峻。谁人能见螳螂之微物。能拒住象驾之辙。大象不游于兔径。喻谓大乘菩萨。决不能行于小乘之道。而大彻大悟。当然不拘于小节。莫将竹管之小见。而谤苍苍之太空。设若未了大义。不妨吾今为君详细果诀呀。
弟子念安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