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红尘半世僧
作者:李叔同猜你喜欢的书
资本论
马克思毕业研究的成果和最主要的著作。他花费了四十年的时间从事这部书的写作。第一卷于1867年出版;第二、三卷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付印,分别于1885、1894年出版。编入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5卷。《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其最终目的是揭示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第一卷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论述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论述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辩证逻辑的方法,以丰富的资料和严谨的推理,详尽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深刻地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是对抗性矛盾,指出这对矛盾的激化和发展将导致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了全面论证,是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从哲学上来看,本书全面地发挥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以及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树立了用辩证法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的典范,是一部生动而又充实的辩证法的宝贵教材。从政治经济学方面看,本书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的诞生。从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看,本书的问世使社会主义由脱离现实的空想变成了科学的真理。《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
贩书偶记
目录书。孙殿起撰。1936年孙氏借闲居排印本。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版,附书名、著者四角号码索引。1982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重印,附雷梦水《正误并补遗》,较为完善。孙殿起,撰《贩书偶记》、《丛书书目拾遗》、《清代禁书知见录》等,均为学术界重视。本书是孙氏经营古书时随笔记下的古书经眼录,其收录的基本原则为:凡见于《四库全书总目》者概不入录,有之必卷数互异者;非单行本不录,间有在丛书中者,必系初刊单行之本或抽印之本。全书20卷,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每书记书名、卷数、著者、版本。著者冠以籍贯。部分书对内容有简单说明,为读者提供必要资料,如《醉爱居印赏》2卷,著录:“王睿章篆、徐逵照校订,乾隆辛酉刊。并附考篆文刀法,笺释字义。结构谨严。”版本一项,有些书对牌记、装潢、版式亦有简单记述,如《补后汉书艺文志》4卷,著录:“番禺侯康撰,无刻书年月,约光绪间刊,据封面背后题菜香室丛书第四集之三则,版心刊有训纂堂丛书贵筑杨氏刊十字。”本书著录的图书大部分为清代及辛亥革命后至抗战前的传统文化著作,达1万余种。从著录范围和数量看,相当于《四库全书总目》的续编,可视为清乾隆以后的著述总目。本书基本上是普通本线装书目录,但兼收清及近人的稿本、钞本。如“《尚友记》无卷数,江都汪喜荀撰,底稿本。”又如:“《艺术汇谱》1卷《续补》1卷,大兴翁方纲辑,传钞本。”因此,本书又可视为清及近代的版本综录,是查找清及近代古书版本的重要工具书。自1936年出版以后,作者又积累资料6000余条,卒后,助手雷梦水整理成《贩书偶记续编》20卷,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体例一仍前编。合两编所得,达1.6万余种,已远远超过《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与存目的总数,保存了极为丰富的清代以来古文献资料,在版本目录史上有重要地位。
中国通史(第一册)
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一册收入了原自原始公社到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成立即秦朝的统一。共为五章,分别叙述了原始公社时代,夏商时期、西周时期、东周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政治史事、经济发展状况、制度的演变和文化思想状况。
诸葛亮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诸葛亮》孙毓修著。诸葛亮,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与军事家。字孔明,人称“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属湖北襄樊),建安十二年(207)出山,任刘备军师,221年刘备称帝,拜为丞相。死谥忠武。
春秋繁露义证
《春秋繁露》注释本。十七卷。清苏舆注。成书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苏舆,字厚康,又字厚庵。湖南平江人。清光绪进士。后改庶吉士,做过邮传部郎中。王先谦之门人,政治上反对戊戌变法。苏舆自少年起就喜读《春秋繁露》,最初读的是凌氏注本,但由于注释中索引内容之广而不得要领。后来阅过其他注释本以后,才逐渐得其要旨。继而作《春秋繁露义证》,以供后人之考用。
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
一卷,赵宋施护译。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第一品之别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