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轮品第二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从座而起,整理衣服,顶礼佛足,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今问世尊,无量功德海,唯愿赐开许,为解释除疑。”
现在我们开始讲《十轮经》正分。这一品的经文,就是地藏菩萨所要讲的十轮;而且是他请示佛,什么是十轮?有众生的十轮,有佛的十轮。佛说的法,是对着众生所作的种种业,我们现在在苦难当中,想求解脱;怎么样才能解脱呢?佛就告诉我们一些方法,每部经都如是。先是菩萨的请求,佛的启示,菩萨再请问,佛又说。只要会中有佛在场的,都是释迦牟尼佛说的。
地藏菩萨在序分当中赞叹佛,佛也赞叹他,之后,地藏菩萨就从座位起来。请法的时候,要先有个启请的仪式。现在圣者没有了,贤者过去了,就剩下一般的凡夫,泛泛的请法,连个意思都没有表示,只说:“法师!那个怎么解释?”这在过去是不行的;你要问问题,就从你的座位起来,把衣服整理好,“偏袒右肩,右膝着地”。
我们现在这件衣,肩膀部分是偏出来的。为什么每个顶礼,都偏袒右肩呢?因为在没有顶礼之前,有时候气候寒冷,两个肩膀都盖上。等他要请示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衣掩过来,露出膀子,这叫“偏袒右肩”。印度跪着是右膝着地,这个右腿,单腿跪,跪的时候,一条腿跪着,一条腿支着。完了,两只手要合掌。这就是请法的仪式,要请法必须作这个仪式。
但是,佛法传到中国来,特别是在三武灭佛之后,禅宗把佛法的老规矩,把佛所教导的全败坏了。虽然说是败坏了,也可以说是他为了当机者开悟,不注重这种形式,又喊又打,甚至还有用骂的。丹霞劈佛,烧佛像,这些情形都不能视为常规,这跟佛所教导的仪轨不合。大吼两声,或者给你耳光,或者踢你一脚,什么形式都有,只要让你开悟就行了,他的目的是这样。但是在佛的仪轨上,这样是不许可的。
无论大菩萨请示佛,或者你要请法,要有这个仪式,我刚才形容的就是这个请法仪式。
再来就是表白,请法的时候,还要赞叹。“我今问世尊”,就是请问的意思。“无量功德海”是佛的功德,无可限量的。那么,拿什么来比呢?就像大海。海者是深,海者是广,你的智能,像海那么样深,像海那么样广,也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所以,我请佛允许,唯愿恩赐的意思,许可给我们说一说,好解释我们的疑问,“为解释除疑”。我们的方式是先把事情说出来,完了是求解释。印度的方式则是先赞叹,完了,请你开示,帮我解除疑问,以下才说是什么事。他一请示,还没有等地藏菩萨问,佛又赞叹他。
“世尊告曰:汝眞善士,于一切法智见无碍,为欲饶益他有情故,请问如来,随汝意问,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令汝心喜。于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以颂问曰:我曾十三劫,已勤修苦行,为一切有情,除三灾五浊。多俱胝佛所,已设无边供,曾见大集会,清信众和合。聪哲勤精进,皆来同会集,未曾见如是,无诸杂秽众。”
“世尊告曰:汝眞善士”,说你是一位眞正的善人,这个善可不是我们一般的善,而是究竟的眞善士。佛称呼弟子都称善士,善男子、善女人都加个善字。“善”就是你能够与我有缘,接近了,这个善缘是不容易的。你是一位向善者,去除一切垢染,究竟清净。这是佛称许地藏菩萨的,说你对于一切法,你的智能已经没有障碍,自己都能通达了。本来你是用不着问的,但是你为什么要问呢?“为欲饶益他有情故”。
如果没有地藏菩萨的请示,这部《大集十轮经》也不可能说的。
佛是很少自己说法,必须有请问的机,佛才说法。无机,就像我们无的放矢是不可以的。你欲饶益一切他有情故,利益众生,所以才请问如来。我就“随汝意问”,你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我就分别的跟你解说,令你欢喜。令地藏菩萨欢喜,就是令一切众生欢喜,于是地藏菩萨就问了。
以下就是地藏菩萨所问的主要目的,也就是此经的重点。他要问什么呢?他说,我曾经修行了十三劫,用十三劫的时间来修行苦行。一劫是好长时间呢?可以分为成、住、坏、空四劫,四个中劫就算一个大劫。现在我们这个劫是住劫。住劫,人的寿命是从这个八万四千岁,就说八万岁,过一百年减一些,减到人寿命十岁;再从十岁过一百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那么,这一增一减,算一劫。地藏菩萨说,我曾经用十三劫的时间,十三次的这个八万四千岁的一增一减。作什么呢?修苦行,所修的苦行并不是我们这种劳动的苦行。
我们知道地藏菩萨都是在地狱当中,在这五浊恶世,在没有佛法的时候,众生苦难的时候,他来度众生,那么他用这么长的时间,从年上算是不可计算,要是从日子上算就更长。就是为度一切众生,为一切有情,除三灾八难。这个三灾,大三灾是火水风,小三灾是刀兵、饥馑、瘟疫。这两个三灾都要除,要想转变这社会的型态,变的好一点,不要像现在三灾这么普遍。五浊,劫浊的时候不好。见浊,众生的看问题不一样,乱得很,经常为了知见的不同,说话吵架。劫浊、见浊或者烦恼浊,为什么会这样呢?生了烦恼,太重。这个时候的众生,从他的寿命,从他的人形,从他的种种样态,都是混浊不清。最后是命浊,这叫五浊恶世。
我曾经修苦行,修了这么长的时间,让一切众生免去三灾五浊的痛苦。我也曾在多俱胝佛所(一俱胝就是一亿),就是在那么多的亿佛所面前,我供养了很多,设无边供。我也看着每个佛所有很大的聚会;那些聚会来的闻法弟子,那些亲近佛的弟子,大家都是很和合的,信心是很清净的,都是很聪明、有智能。而且是在闻了法之后能够精勤勇猛修行的,都同来集会,闻佛法。“未曾见如是,无诸杂秽众。”
在那个大集会的时候,好像没有三灾,没有五浊。未曾见如是,没有杂秽,没有这样的众生。
我用十三劫修行的时间,参加了很多佛的集会处所。每个佛的集会处所都很好,来的大众都很清净的。那个社会的世间也很好,众生也很清净的。但是我现在看见的就不一样,在这里所要问的主要意思就是问我们这个世界。
“云何此佛国,秽恶损净善,智者皆远离,恶行者同居。多造无间罪,诽谤于正法,毁圣起恶见,妄说断常论。具造十恶业,不畏后世苦,多远离三乘,臭秽向恶趣。无明蔽其目,贪嫉多奸矫,云何转佛轮,度此众生类?云何破相续,如金刚烦恼?云何得总持,果能如是忍?今我见导师,大集甚希有,未曾见余处,具如是众德。具杜多功德,勤修菩提道,云何处愚众,能开示佛轮。”
那样子,菩萨才能跟你互通得到。或者仗六亲的力量去求恳祈,请这位菩萨去救度,就像地藏菩萨的母亲,由于她的感招,她的母亲可以生天了。像目犍连尊者,他的母亲堕到饿鬼道。想以他的神通力量救他的母亲,可是他的力量不行。他给他母亲的饮食,都变成火。他就求佛救他的母亲,佛叫他在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供养大众僧,假供养大众僧的力量,以这个力量超度他的母亲,以大众的施食,就可能得到饮食了。这种是神变,说法的神变。如果在地狱还能闻到菩萨说法,那就不容易,比我们现在到法会共同学习,难得多。
第三种是教诫变现,也就是菩萨发了慈悲心,说法来教诫他,藉这个教诫,得出地狱,能够拔祸,但是得有漏尽通的大菩萨才能够到地狱。有这三种神变的菩萨,或者示导,或者示现,或者教化,很不容易。这是佛在经文上说的。
这个国王,或者政府,对他的国界,凡是有危险处的,说他那个地方可以作游乐场所。那个地方建大都市,这些都是防犯外敌侵入,又防犯偷盗抢劫。所以在他国界之内,使外敌不容易藏伏、侵略。他就设置种种巡逻防犯,安置在国境,使怨敌恶友不能够藏伏到我们的国家。同时使这个国家的人民安居乐业,离诸迫害,离诸苦难。这个国王成就这个王轮,之后,他的国家就增长安乐,生活有保障。同时,怨敌恶友,常时不来侵扰,人民安居乐业。
人家说心广体胖,心要宽敝一点,身体会胖。如果是国界很安定,大家没有顾虑,无论士农工商都很好的,管你做什么,你心安了,自然就增长福寿了,没有什么忧愁了。最损伤身体寿命的就是忧愁。为什么要忧愁呢?生活没有保障,身体受侵扰。你看到哪一国家的生活比较好一点,就证明那个国家的法律、政治,对他人民的关护就好一些。如果这个国家保护不了他国内的人民,这并不是说天灾,而是说人祸。以下就说佛轮。
“善男子,如是如来以其佛眼,如实了知一切有情补特伽罗,有贪有瞋有痴心等,如实了知是诸有情种种烦恼病行差别。如来知已,便起无量精进勇猛方便势力,随其所宜,授以种种修定妙药,令诸有情精勤修学,除烦恼病。”
“善男子,如是如来以其佛眼,如实了知一切有情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有十种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是个名词,就是指轮回受生而言,第一种的补特伽罗是不种善根的。在过去世中或者现生中,他没有菩提的善根,也没有发过心。不种善根,就是作恶,没有作善事的因。
第二种,他未修福业,没有对人家作过布施,换句话说没有帮助过人,乃至于没有接近过佛法。要接近过佛法,才说受戒、持戒。未修福业,也是多作恶行的。
第三种,杂染相续,也就是贪瞋痴,身边戒禁邪这些烦恼很多,这也是没有善根。贪瞋痴的杂染很重,而且相续不绝,也就是不间断作贪瞋痴的恶业。
第四种,随恶有情。因为他的善业恶业,好像是不定性的。遇着善友了,他就学善了。遇着善友,他就学善了。遇着恶友,他就去行恶了。这是说由于他过去的善根少了,遇不到善友。要是遇到善友了,他又不能够跟着善友共同作善事。现在有很多人也信佛,也接近过佛法,乃至于受过三归。后来他犯戒了。犯什么戒?犯了三归,归依邪道了。他不能深入正道,碰着恶友恶知识,把他一引,就趣向邪道了,就随恶友行。
第五种,不畏后世苦果。造恶业的,他不信因果,不畏后世因果。这一类众生,不信因果。他说:“死了就结束了,还受什么后报,受什么后有?”所以,他不畏后世苦果。这一类补特伽罗,贪欲心,无厌足,特别猛厉,财富永远没有止境。我们看那些国王、政府的官吏,乃至于大资本家,大财团,没有止境的。有十亿就想一百亿,有一百亿还想一千亿,把这个地球都给他,他还想往空中去占太阳、占月亮,永远不会满足的。当国王不够,还想当转轮王,想当这个地球的球长,那就大了,这是不可能的事。猛厉贪求,永远没有厌足。这一类补特伽罗,猛厉的瞋恚,猛厉的愚痴。烦恼来了,没办法止息,特别是瞋恨心来了,很厉害。贪瞋痴三个都差不多,但是,痴又厉害一点。这个痴就是对一切境,他迷糊了,起诸邪见,灭裂正法。
有些道友们,已经信正法了,因为信的很久了,他为了某种利益,或者是身体上的病苦,如果相信因果的话,就知道这是宿业,我还了,就干净了,这是一种。
或者作生意失败了,损失了,他遇见一个胡说八道的、有神通的人,“我帮你发财!”
他就相信了,忘了归依佛、归依法、归依侩。甚至教他不要再信佛,不要再供养侩,不要再接近出家人,这是愚痴的罪,这种现象很严重;这种补特伽罗也是如此,这是由于他过去善根积的不深。
第九种补特伽罗是迷惑了,其心迷乱,心无所主,不作善业。
第十种是守恶邪见,不信如来正教,坚持外道的邪见。
这十种补特伽罗,当然会堕到畜生道,堕到饿鬼道。我们是有善根的补特伽罗,跟这个相反的。但是我们也有贪瞋痴,不过不是这种补特伽罗的贪瞋痴。他是相续不断,不肯止息。懂得这个意思,我们还是很庆幸的。因为补特伽罗的贪瞋痴心很重,佛为了救度这一类众生,把他的种种病,不是单指身体生病,凡是有烦恼的,这就是病态,有种种烦恼病,不只是身体病,心理也有病,也就是害了种种烦恼病。
就像一个国家险阻危难很多。不论大陆也好,台湾也好,加拿大也好,美国也好,我们在那儿去看一看,跟这个剎帝利灌顶大王所要求的清净国界,距离都很远。因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了,贪瞋痴特别重,这个时代绝对不同,你每天所遇到的,所见到的,乃至你思想所想到的,这种种贪瞋痴烦恼病的差别,如来是清清楚楚的,佛跟诸大菩萨要想度这些众生,不是随便就能度得了。
在《地藏经》第八品上,阎罗王、大鬼王说,地藏菩萨发这么大愿,怎么还度不完呢?为什么度完了,之后,他们又回去?刚从地狱出来,没好久,好像又回去了。
佛就跟诸大鬼王说,阎浮提众生,刚强难调难伏。你要修理好你的国界,让敌人渗不入,确实很难得。现在的国王恐怕没有这个力量。从天飞下来,地下爬上来,修福业可以免除,要是不修福业,人为的还可以说,你可以想办法对治一下。水灾、风灾、火灾,有什么办法呢?诸佛菩萨晓得众生的痛苦,他就生起了无量精进勇猛的方便势力。这要经过无量劫的精进修行。像我们这些道友们发大菩提心救度众生,你自己懈懈怠怠的,连自己都救不了,怎么救别人呢?必须精进。
我们的勇猛确实不够,勇猛不是对待别人,而是对待自己的烦恼。自己对自己的贪瞋,要勇猛一点。要是打败仗了,你的瞋心永远是愈发愈大。要勇猛地把它消除了,把它克制住了。要用什么力量?要忍耐。忍是很不容易的,在心上插把刀。你怎么忍受呀?往往我们的气来了,就忍受不了。古人说,气如下山的猛虎,当人一发脾气,瞋恨心来的时候,谁劝他也听不进去了,就得靠他自己的智能制止。用忍耐力,用降伏力,莫发脾气。经常给人一个欢喜笑容,学一学弥勒菩萨的慈悲。你给人家哭,人家就还你一个哭。他骂你,你也对他笑,他打你,你也笑容对他,他就不好意思了,也打不下去。这就是瞋恨心。贪心也如是,贪瞋痴都差不多。
佛对待这类众生,自己精进勇猛,用智能力,用方便善巧,用这种的力量。但是还要会观机,看这个众生应当有这种病,要吃那几种药。瞋恨心很重的人,你劝他说:“你不要发脾气!”他就信啦?他不见得信吧!如果你的势力比他更强,他的瞋恨心生起了,就想打。他想打,当你把他制服了,把他打倒下了,他的瞋恨心也没有了,让人制服了,他就老实了。强凌弱,众暴寡,势力这两个字就含着这个意思。
我们知道观世音菩萨,在汉地现的是慈悲相,大都是示现女相。在西藏现的是护法相,是凶猛的夜叉相。
这就是属于种种修定的妙药。妙药就产生妙乐了,就治你这种贪瞋痴的病。靠的是什么呢?靠定力。你说不贪,像有一位道友向我忏悔,他在这间庙里住的时候,走的时候,一定要偷一件东西走,如果一件东西都没有拿,心里头简直是不舒服。
不论在哪间庙住,那间庙再穷,他也拿一件东西走,实在没有拿的东西,他就把佛像前的供器揣下就走。一走出去,他都送给别人,他并不是要占为己有。后来,他跟我求忏悔,他说:“我不晓得为什么,心里明明知道这是错误的,知道这是犯根本戒的,知道这是盗三宝物的,非下地狱不可,而且还是无间地狱。知道是知道,作还是照样的作。我今天跟您说一说,也算忏悔吧!我说了出来,以后可能不会作。”
我说:“跟一个人说可不行,你到这间庙,就跟这间庙说,我是要偷东西的,要大家注意我,监视我,使我别偷了,或者你们替我忏悔。”这种勇气是不容易有的。当一个偷人家东西,你让他坦白,而后要遏止他,制止了。这是很不容易的。
贪心,人人都有的,要是彻底断了根本烦恼,你就成了。断不了的!偷的心没有了,不过占便宜的心,很多人恐怕是有。也有人不占他人便宜,凡是人家的物,绝不生妄想。这类的人,他过去的善根很深厚,看见属于人家的物,不但属于人的物,对于一切的物品,一切的物质,他都不生贪爱。何况会占有呢?自己的,都想舍。甚至观想到自己的身体,知道是假的,谁要,我也给他。不过,我看台湾那些舍器官的人是等死了之后再来取。我说:“你要是真的发菩提心,给他就算了。谁需要,就在我身上取,我给你。”
我问过医生,我说:“假使我八十岁,我要舍我的器官,给那些三十多岁的人,合适不合适?可不可以?”他说:“那也活不了几天。安上去,还是可以,也得看你的体力,看你这个器官是强是弱。如果这个器官本身就有病。你舍了,搁到他身上,本来他别的器官没有问题,你移到他身上,糟糕了,他反而受到损伤。”这一点,医生都很清楚。要是真的舍器官,当时就舍,给他就好了。舍不得,等死了之后,你死了,反正也要烧掉,你作不了主,你舍不舍也等于零。不过,他没有发这个愿,没舍的时候,别人不敢割他的器官,否则是犯罪的。
因此,必须得有这个勇猛修定的妙药,才能除得掉。连自己的身体也经常这样修观,就有定力了。有这种定力,你还有什么舍不得,还想去偷别人东西吗?自然不会。要经常的观想忍辱,不跟任何人发脾气。一遇上违顺事,不顺心,或别人惹到我,自己马上就警觉了。“这是我修行的好机会!这是我忏悔的好机会!”如果经常这样想,你的贪瞋痴现前,能这样对治,还会愚痴吗?这就有智能了。没有智慧是作不到的。练习对治自己的贪瞋痴,遇到这种境界现前,就克服了。佛答应给我们的妙药是什么呢?就是这些法。你就学佛的方法,学的时候,要精勤的学习。
我想大家就在这个时候,我要是呵责你,或者哪个道友说你几句,或者你打瞌睡,他打你一下子。你往往会生起瞋恨心。如果我没讲的时候,你听你的,关你什么事,我确实看见过。之后,两个人就吵架了。我说:“你吵什么?”他说:“他打瞌睡,叫他有精神一点。”那时我在南普陀寺讲《华严经》。我说:“以后注意一点,人家帮助你,你应当忏悔你的痴。”完了又发瞋,贪瞋痴都具足了。我说:“你帮助他本来是好事,你跟他吵架,你的瞋心又发了,等于不是帮助他。”很难!我们在讲这部经的时候,大家有一线光明,贪瞋痴都制止了。
这样的长期学习,若能够精勤的学习,就可以减少你的病苦。人最大的病苦,就是烦恼病,并不是身上害的癌症,那都可以转变,可是贪心很难转变。你想要转贪瞋痴,很难!那是随你无量生来的,怎么能转得动?现在的这个病,只病你这一生,这世没有了,再换个面貌,不晓得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在这里,男相、女相、老相、少相,随时在变化的。未成佛之前都如是。大家都知道提婆达多是最反对佛的,他下地狱了。但是,他过去是给佛说大乘法的师父,我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境界相。
“若诸有情,宜修不净,除烦恼病,即便授以修不净药。若诸有情,宜修梵住,除烦恼病,即便授以修梵住药。若诸有情,宜修缘起,除烦恼病,即便授以修缘起药。若诸有情,宜修息念,除烦恼病,即便授以修息念药。若诸有情,宜可修于三解脱门,除烦恼病,即便授以修于三种解脱门药。若诸有情,宜修静虑,除烦恼病,即便授以修静虑药。若诸有情,宜修无色,除烦恼病,即便授以修无色药。若诸有情,乃至宜修首楞伽摩诸三摩地,除烦恼病,即便授以首楞伽摩三摩地药。”
一切有情应当修不净观,我就给他用不净观修烦恼病,授给他不净的药,给他说不净观的法来对治。他肯吃这个药,也就是他闻了法,他的病就好了。有一些众生,宜修梵住的,梵住是清净,修清净行,或者持戒,或者忍辱,都是梵行。梵者就是清净义,除烦恼病。我就给他修梵住的药。修四念处,或者修五根、五力都可以。
“若诸有情,宜修缘起”,懂得一切诸法是因缘生,没有实体。这个众生修空观很好,就给他说缘起,一切法是缘起,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的自性本体是空的,那叫缘起性空。
“若诸有情,宜修息念”,息念是止息杂念,就像持念来去也可以的,这就是息妄的,息妄可以除掉你的烦恼病。
“若诸有情,宜可修于三解脱门”,也就是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这是修空观的,修无作的,修无相的,这是三解脱门,就给他三解脱门的药。
“若诸有情,宜修静虑”,静虑就是定,修三昧的,就是用定去除烦恼病,那么给他修静虑的药。
“若诸有情,宜修无色”,无色就是除烦恼病,前面讲无色处定,观一切法无有形相的,也是跟修空相似。这个无色可能是色受想行识的五蕴,以一个色法来代表。
前面是说修心,这里说修色。
“若诸有情,乃至宜修首楞伽摩诸三摩地”,也就是大定,首楞伽三摩地定,修这个定就是究竟定,无上甚深百八三昧的,那么就授以首楞伽摩三摩地的药。
“所以如来授诸有情如是法药,不令一切所化有情,为四魔怨之所系摄,不令一切所化有情,背人天乘,向诸恶趣,不令如来无上法眼,三宝种性,速疾坏灭。”
“如来授诸有情如是法药,不令一切所化有情,为四魔怨之所系摄”,这是总说。
授到首楞伽摩三摩地的药,就究竟了。这种法药所说的法,他肯接受,肯受持,就算服药了。服了药,烦恼就没有了。这是第七佛轮。这个佛轮就是使一切有情不为四魔所系摄,系是系缚,摄是摄持。
四魔,第一个就是五蕴魔。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是一魔。还有,烦恼魔,烦恼就包括了见思烦恼。还有,死魔,我们对死魔非常恐惧,没有人想死的。不得已,自杀也还是有。死是不愉快的。凡是自杀的,比那个正常死的人,痛苦要加上一倍,下地狱如射箭。你说这个烦恼受不了,想卸脱责任,自杀了事,一死,就完了。这绝对是错误的观想。自杀跟杀人在戒上是一样的罪过。不可以自杀!
佛在世的时候,有些比丘接受佛的教导修持不净观。他对身体厌恶到不得了,不净观修好了,看那个身体简直是虫子,杂秽不堪的,他对自己的身体厌烦到极点了,不净观修成了,就会有这种现象。可是他没有发菩提心,没有念念度众生。所以,他修成了不净观,自己就想怎么样超脱干净。如果是度众生,有大菩提心,他是不会自杀的。他认为一切众生都是这样子,可惜众生不明白的,用自己实际的现象,跟大家说。他说了,别人也看不见,他自己观照,修不净观修成了,他怎么办呢?自杀是不成的,他就雇那些印度的外道,把衣物、衣单都给这个外道,请他把自己杀了。那外道为了钱,就把他杀了。后来佛知道了,不许自杀,他杀也不行。自己杀不成,顾人他杀也不行。这是在戒律上讲的故事。
这叫死,看怎么样去观想。死是障碍我们修道的。如果你正在修道的时候,死于非命。非命是你不该死,障道因缘。这一种障是一种魔,死魔。
还有,天魔,天魔就是所谓的鬼神。当你修道修到一定的程度,要成就的时候,天魔来了,他就化现种种相。像释迦牟尼佛要成佛的时候,魔王波旬就率魔兵魔子来围绕着扰佛。天魔是给你作障碍的。这是天魔。你念经,看见鬼,或者是鬼来了,身体发烧,或者见什么相。那不是坏事,不是你的眷属来不到你的跟前。不是你过去多生的父母,或者六亲眷属,他们不会到跟前来。他们是来找你超度的,不晓得你会害怕,只晓得你是他们的人,所以他们来了。来了,看是那一类的,有一类的众生,他的威神很大,你身上就会感觉到发烧。或者天人,天神,来听你念《地藏经》,念〈普贤行愿品〉,念〈普门品〉。你跟他有感应,有相通,他来增福了,你就会感到身上发烧。
真正的鬼来了,你就会感觉到身上发冷,一阵寒一阵冷的。你照样念经,没有事的。等你经念完了,没事了。有的人不念了,他说:“我不念,就没有了。”我说:“你不念当然没有。”他说:“我永远不念了。”我说:“永远不念就糟糕了,你继续再念就不会有了。”这就是魔障。这不是魔,要辨别清楚。
佛轮运转的时候,使这些人都不违背人天乘,或者作人生天,最低的也不违背人天乘,不趣向三恶道。同时,使如来的法,如来的法眼三宝种性,不能灭坏。所化的有情,使他们不背人天乘,不向诸恶趣。对如来的法眼,三宝的种性不灭坏。
速疾灭坏者,像我们对释迦牟尼佛的法,就是速疾灭坏,灭坏很快。正法五百年,像法五百年,末法一万年。虽然是这样说,这些都是不准确的,随着众生当时的业如何。末法的时候,也还有正法存在。只要有读诵大乘的,有三宝在,有佛像,有法宝,有侩众又有三宝,有我们植福的地方,就可以当成正法。
现在我们学习,就是正法。如果离开这个去造罪,那就是末法。那个时候分正法、末法、像法的意思,正法就是说证道成道的意思,一入佛,一闻着,他就开悟,就明白了,就证道了。到了末法时候,天天在学,烦恼不容易断。因为我们熏习的力量不够,也许几个月,听上一两回,或者几年碰上一回,就修一修。可是这个怎么修行?佛要求我们一闻着法,马上就修。修完了,就证得。这种修叫精勤勇猛,才能够除烦恼。
“由是如来授诸有情如是法药。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七佛轮。由此轮故,以其无上遍行行智,授诸众生种种法药,令勤修学,除烦恼病,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摧诸天魔外道邪论,处大众中,正师子吼。”
地藏菩萨这样问,佛就这样答复第七佛轮了。“遍行”有五个,他是跟别境相对的。五个遍行,是作意、触、受、想、思。第一个是作意,作意就是我们的心这样想,作意想。受是领受,受是什么形相呢?人家打你,你感觉痛,人家给你按摩,你感觉舒服,说不出是什么形相。这就是领受的意思。例如,别人要是赞扬你,你也领受这个声音。骂你,你也领受,你会生起烦恼,或者会跟人吵。人家赞扬你,你心里高兴。受就属于心法的,不能用形相形容的。想,也是遍的,遍行跟别境不同,是遍一切处的。想就是思想的想,你的想作意了。作意跟想,有点不同。想只是思惟,作意是想办法。〈大乘百法明门论〉对这个讲得很清楚。第四个,思。思跟想是连一起的。思是思惟,自己思惟。想,有时候加着回忆,所以,略有不同。还有,触,就是接触。触跟受好像一样,其实并不一样。
这五个是遍。以无上的遍行,会引起烦恼,这得有智能,没有智能是断不了烦恼的。你要是精勤,就除了烦恼病,得到安隐了,没有惊恐,再也不害怕了,无所畏惧。佛自称说,我处大仙的尊位,处佛的地位,转的是佛法轮。这个轮能够摧灭一切天魔外道的邪论,处在大众中,正师子吼。
“善男子,如刹帝利灌顶大王,忆念自他本昔种姓,初生童子嬉戏等事,谓忆自他于如是处,初生沐浴,怀抱乳哺,按摩肢节,乃至戏笑,或弄灰土,或与侍从种种遨游,或习伎艺,或复修营种种事业,或游他国,夙夜栖泊。或奉事王,或理王务,或为太子。或登王位,得大自在,受诸快乐,广大名称,遍诸方维。念是事已,安立先王所遵正法,抚育一切国土人民,守护自国,不侵他境。善男子,刹帝利种灌顶大王,成就如是第八王轮。由此轮故,令自国土增长安乐,能伏一切怨敌恶友,善守护身,令增寿命。”
这个国王回忆过去,从小孩的时候开始,和大家一样,或者弄灰土,或者服役,去游玩。或者学习各种伎艺,或者修习种种事业,就是回忆当徒弟或者当学生时候的事。说这些做什么呢?向往过去的时候,他现在该怎么做?这些灌顶大王过去的时候,自己从童子乃至到成长的时候,在先王法度之下成长的,他回忆先王的法度,那么好的!我就发扬。不好的,我就改进,也叫革命。凡是改革的革命,就是把人家不良的部份革掉。可是历史的发展恰恰相反的,把好的都去除掉,他革的就是照着坏的去做。我看到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子。佛教徒说弘扬佛法,不弘扬还好,灭得慢一点,愈弘扬灭得愈快。佛堂愈多,冒牌的三宝弟子愈多,大家必须具足正法眼。
所以,他忆过去,就是他用先王的正法,用先王那些国度所行的法。抚育现在我国的人民,自己国土保护好就成了。这样子,使他国内的人民都能够安居乐业。
这是回忆过去的,释迦牟尼佛也回忆过去!
“善男子,如是如来处大众会,忆念自他宿世所经无量种事。谓忆一生,或二或三,乃至无量百千生事,或忆成劫,或忆坏劫,或忆无量成劫坏劫,曾于过去住如是处,如是名字,如是种姓,如是种类,如是饮食,如是领纳苦受乐受,如是寿量,如是久住,如是极于寿量边际,从彼处没,来生此间,复从此没,往生彼处,忆念宿世如是等事无量无边,随诸众生根性差别,建立正法,为作饶益,善男子,我成如是第八佛轮。”
当会大众,我所教化的一切弟子,他们千百亿生都干什么?应机说法。或者在坏劫当中,这些弟子们跟我都作什么?在成劫当中,我们都做些什么?一个大劫,有成住坏空四个劫,成二十小劫,住二十小劫,坏二十小劫,空二十小劫。坏劫就是在成劫与空劫之间,世界已经坏了,地球完全没有了。坏至究竟的时候,大三灾,就没有,空了。完了,渐渐又凝成、凝结。星云渐渐又成了,成二十个小劫,住二十个小劫。现在我们是在住劫当中,并不是坏劫。
在住劫当中,忆念这些地方在劫的时候,经过这么多的时间,还经过很多的处所。释迦牟尼佛曾经在经典上这样说,这个娑婆世界,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个微尘处,不是他舍身命的地方,也就是说,他在娑婆世界度众生,太久了。乃至于在这个世界作众生也很多,舍身命是为了利益众生,过去,我住过儿,你也住这儿,他住那儿叫什么名字,种种种姓,如是什么种类,吃的什么饮食,领纳苦受乐受,寿命好多,或者是久住,或者寿命很长。“从彼处没,来生此间”,又生到此处来了,从此处没了,又生到彼处去了。忆念宿世如是等事,无量无边,太多了。等大家成佛的时候,回顾一下子,就知道你的过去生是无量无边了。
当你念经的时候,作梦是假的,不是真的。但是我作的梦,有时候简直就是真的。又作梦,那梦是假的。但是有时候,这个脑子把它当成真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确实有过这种感觉。
我在纽约的时候,我作一个梦,好像是从元朝那个时候开始梦起,今天晚上没作完,醒了,明天晚上只要一沾枕头,又作梦了。就像写章回小说似的,那个梦就接第二回,如何如何。后来醒来,就不梦了。这本来是假的,因为我自己证验我的梦,从作梦出家,朝九华山是作梦去的,到鼓山也是作梦去的,到了鼓山之后,就不梦了。到那儿去就没有了,以后就不梦了,现在一直我希望还是梦指点我。不梦了,不梦的时候,我又迷了,比那个时候迷的更深了。这是我自己的坏事。
虽然说梦是假的,但是它给我的方向,我认为它是真的。那时候也没有接触过佛法,什么都不知道,作了一个梦,我就出家了,因梦而出家。我师父给我起个名字叫“觉醒”,说觉悟了醒了。后来我想这个名字不大合适,我好像还没有醒。我说我是作梦,“梦参”是我自己取的,跟“觉醒”凑巧相反的。
前几天,我还偶尔想到我的师父修林老和尚,我念经时,想到剃度师父所起的名字。我想,我什么时候能醒呀?现在都快死了,还醒不了,还是在梦里头,还在参,现在连参都不参了。为什么?老皮参了,老了就皮了,不像年轻的时候,刚学法的时候,刚修的时候。所以,修道想断烦恼很难,我是亲身体验到的。我个人的经验,出了六十多年家,现在距离还是很远很远的,一点把握都没有。你别以为我在说瞎话,一点瞎说都不说。
所以佛教导一切众生的时候,根据他过去的种种差别。佛说法,我们马上就成道了。谁要是不成道,我们也要真正发菩提心。像我们一讲,讲几个月,讲者、听者恐怕还都没有进入,只是种一个未来的善根。这点我们是肯定的,虽然没有大的好处,但是这个好处还是不小。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念《地藏经》,讲《占察善恶业报经》,讲《地藏经》,讲《十轮经》,地藏菩萨总得注意我们一下。
所以,我们听的、念的,就寄托在地藏菩萨身上。我每次念地藏菩萨,我就这样想。地藏菩萨,我和道友们都寄托在菩萨您身上,希望菩萨快点救我们。这就是你的心已经向往了,地藏菩萨就来了,其实是你自己度自己,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你能求到什么呢?念、读,自己看一遍,也会感招地藏菩萨。地藏菩萨给你讲,你就更容易开悟了。为什么要观察过去呢?因为如此,才会知道他们的根性,也知道佛过去跟我们的因缘。我们虽然是佛的末法弟子,就是能在末法上感到大乘法宝还在,僧宝还在,佛宝还在,也就是住世三宝。泥塑木雕的像,就是佛宝,三藏的经文,就是法宝,剃发染衣就是僧宝。你能够见到僧宝,如果经常跟佛法僧三宝在一起,会很快得度的。
我们有时候说,烦恼很重,业障很深,消极得不得了。我们就往这方面想,种不少善根,现在还可以跟佛菩萨经常在一起,有些人晚上睡觉还在念,有时作梦还在念,有些道友还能作到这样子。你还有什么恐惧呢?因为你学法,就没有恐惧,也就是成就了第八佛轮。
“由此轮故,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摧诸天魔外道邪论,处大众中,正师子吼。”
以上是第八佛轮。
“善男子,如刹帝利灌顶大王,随念观察自国有情种姓伎艺,及诸事业,死此生彼,因果胜劣,差别不同。知彼有情生如是家,其身勇健,或复怯弱,于诸伎艺已学未学,所有事业善作恶作,富贵贫贱,端正丑陋,如是等类,乃至命终。或有自业未尽而死,或有自业已尽而死,或犯王法刑戮而死,或有递相残害而死,或因鞭杖捶楚而死,或因囹圄幽絷而死,或因习学伎艺而死,或因战阵伤杀而死,或因斗诤殴击而死,或因财宝贪悋而死,或因色欲耽湎而死,或因忿恨结愤而死,或因劳倦顿弊而死,或因饥渴乏绝而死。或有过死,或无过死,或耆年死,或壮年死,或幼年死,或作种种善业而死。或作种种恶业而死,知诸有情行善行者,身坏命终,当往善趣,知诸有情行恶行者,身坏命终,当往恶趣。知是事已,复自思惟,我当正勤修身善行,修语善行,修意善行,我当施设种种方便,修行布施,调伏寂静,身坏命终,当往善趣,勿堕恶趣。此刹帝利灌顶大王思惟是已,勇猛精进,修身语意三种善行,常行布施一切所有饮食衣服,象马骑乘,卧具医药,房舍灯明,及余资具。奴婢僮仆,种种珍财,头目手足,乃至身命无所悋惜,及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粗恶语,离离间语,离杂秽语,离诸贪欲,离诸瞋恚,离诸邪见。”
前面讲五种遍行,重新解释一下子。作意、触、受、想、思,这是五种。这五种遍行起的时候是同时起的,没有先后。作意是警觉的意思,这个作意就是说,如果心还没有起的时候,这个作意就是使心能够起,起念就是起境界相。如果心一起了,他就能够引起观境。观就是对境的意思,触是已经对境了。受就是领纳,领纳前境的意思。想就是取这个境界相。思是起心造业。这五种是同时并起的,所以叫遍行。
剎帝利王的第九王轮。这个国王有大智能,他自己先看看那个国家的种姓、伎艺、工巧,这个国家作什么事业,乃至于这个国土的人民,死此生彼,在此处死,生到彼方去。这个死此生彼的智能不是宿命智,他并不是知道在这个世界死了,生到什么地方去,而是根据他们所作的业,根据他们生前所作的事情,就可以判断。
他们现在所作的事,就是因。他们将来生到那个彼处,就是他们的果。生到什么处所,他是定不了的,这位国王还没有这种宿命他心智。这是说他观察的时候,就观察他这个国家的人民,种的因好不好,现在他们所受的果,为什么要受这样果?过去所种的因不好,知道他们过去的因果是殊胜吗?是卑劣吗?现在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不同呢?从过去的果,就可以知道今生所作的因。生到一个好家庭、生到不好家庭,什么叫好家庭?什么叫不好家庭呢?并不是以财富而论的。
在印度,生到婆罗门种,那就是好家庭,有知识、有学问。生到剎帝利种,就是富贵家庭。如果生到吠舍、戌陀罗,生到屠户家里头,生到作业的家里,胜劣就不同了。有的人生下来,一直在成长当中,身体很健康、很勇猛、很强健。有的人生下来就病病歪歪的,这就是怯弱的意思。有的人生下来很聪明、很灵俐,技术一学就会,有的人很难学会,很笨的。像过去的时候,技工跟师父学三年,有的人一年就学会了,各各不同。
所以善作恶作,富贵贫贱,生的端正或者丑陋,种种类类,乃至于命终,也就是他的寿命不一样。有的人由于他自己作的业,不该命尽,可是死了,这就是他寿命未尽,却短命死了。缘尽而死的,那就是正死了。俗家是这样的看法。若死于自己家里头,叫寿终正寝。若死到外地,就是你造了业,不能寿终正寝,在流浪当中而死。如果犯了王法,被砍头,或者被判绞刑,这是刑戮而死的。或互相的残害而死,或者鞭杖、捶楚而死,受责罚或跟人在斗恼,或关监狱里头关死了。乃至一生幽黯,死在监狱里头。或者因为学伎艺,不论学哪一行,因为误伤而死的,这样也有。或者两军作战而死的,或者跟人家吵架而死的,或者为了贪恋财宝而死的。
贪恋财宝这件事,我讲一个故事。有位老和尚一生就留有一碇银子,不小心掉到厕所,因为忧郁这碇银子他就死了。命终了,他变成了一只青蛙,就在厕所底下,抱着这碇银子。这间庙里的知客师很有神通,很有智能,他知道这老和尚死的很不正常,就请人掏这个厕所。大陆上庙里的厕所很深,掏起来很费事,就把这个厕所掏干净了,才拿出来。给他念经回向,给他祈祷,就拿那碇银子给他作佛事,帮他超度。这位老和尚幸遇这位知客师,若没有遇着,他就永远堕到那里去贪了。像这种因为贪恋钱财而死的,往往在经济事业上失败,财宝都损失了,或者心爱的宝物失掉了,因为你的心力全部注意在上面,一失掉了,你的命也就尽了。这是贪吝财色而死的。
或者因为色欲而死的。有的人恋爱不成,忧郁而死的。有的人恋爱已成,也因为贪欲而死的。或被人家害了,心里头平不了,力又敌不过人家,就忿恨忧郁而死的。这样子死的,种种类类的。或者劳倦疲弊而死的,或者饥渴乏绝而死的,或者有过死,或无过死。或者老年死了,或者年壮死,或者年幼死了,或者有种善业死的,有作恶业死的。
这个剎帝利王,他就根据种种死的情况来判断。他说这个有情行善业身坏命终,他一定生到善处,生到天人道。如果作的很恶,作恶多端,这个人身坏命终,三恶道等着他,一定下生到三恶道。他看这个社会的事情,看的很清楚。不过,只限于这个国家的人民。对我们佛教来说,就不止一个剎帝利王,我们看到世间上,看整个人间,这是属于四谛法。再说,就是世间法,一切佛法是不离世间的。佛所说的佛法是因世间而建立出世间。
我们有很多人活了六十几岁了,经历过世间好多事情。这经上所说的各种死,就是说寿命不一样,有各种的死。那个时候还没有车祸,要是有车祸,一定会有因车祸而死的。车祸有种种,也有因飞机而死的。那时只有船,过河被淹死的,这个是有,但是过河的工具不一样。像我们坐的大轮船,有机器的轮船,那个很好,以前的木轮也不错。如果在大家在西藏,在康西过河的时候,要是坐船,会把你吓死的。那是什么船呢?牛皮船。一层牛皮拔下来,用四个木棒绷起,把它晾干,就拿这个过河。他就这么划,一边手一个,往这边去他拿这边划,往那边去,他拿那边划。
坐在里头会把你吓得发抖,浪一来,打起来很高,浪一下了,就落低。如果碰到急迫的浪,水就漫过了,就淹了,淹了也没有办法了。
这是讲各种的死,死有种种样样的。这个剎帝利灌顶王,他修福的时候,观察这个国界里的种种现象,他就思惟了。他说:“生命无常,不能作坏事,只能作好事。
我应当依着正确的道路,勤劳勇敢的去修行。”“我当正勤”,正者是正确的,不是邪魔外道的。自己来修身善行,身善行就是身业,善行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修语善行就是口,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这就是修语善业。修意善行就是不贪、不瞋、不痴。
另外,还要作种种的布施,施设种种的方便。修布施也要方便善巧,调伏自己的心。他能够得定,就是调息心静下来,这样子到了身坏命终,可以生到善趣,不堕恶趣。这位剎帝利灌顶王思惟这件事,以后他就勇猛精进。修身语意三业的善行,行善道。常行布施,布施什么呢?饮食、衣服,一切交通工具,象马车乘,乃至于睡眠的卧具,乃至有病的医药,布施房舍,布施灯明,乃至一切的资生工具,随力量而行。
剎帝利灌顶王,他有这个力量。但是现在他还没有当国王,这个时候他是修行人,因为他这个修行,这个思惟,这个施舍,不造诸业了,所以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也就是离了杀盗淫。身不作杀盗淫,口离虚诳语,粗恶语,离间语,杂秽语。杂秽语就是我们所说的绮语,离间语就是两舌,粗恶语就是恶口,虚诳语就是妄语。离诸贪欲,离诸瞋恚,离诸邪见,也就是离贪瞋痴。
“由是因缘,此刹帝利灌顶大王,当获十种功德胜利。何等为十?一者具大名称,二者具大财宝,三者具妙色相,四者具多眷属,五者少病少恼,六者朋友眷属聪慧多闻,七者正至正行亲近供养,八者广美声誉流振十方,九者大威德天神常随卫护,十者身坏命终当生天上,常居善趣安乐国土。善男子,刹帝利种灌顶大王,成就如是第九王轮。”
由于十业清净的因缘,剎帝利灌顶大王获得了十种殊胜功德。不止他,任何有情众生,如果是行十善业,看他十善业行的如何,有深有浅,像我们受五戒,离邪淫戒,如果他持戒,连正淫也不淫,他就可以生到梵天。他不说假话,说真实语,不挑拨离间,尽说好话,给人家和善。那就翻过来了。这就是他的功德,人人都称他是大善人,名声好。由于他的布施,能得到大财富,布施的果报就是得到财富。
我们认为舍了就没有了,恰巧相反的,未来你能得大财宝。有些财宝是福德感招的,是修行感招的。你的福报没有了,这一切财宝都不属于你的。
大家知道满清末代的皇帝宣统,后来他坐监的时候,只有一个甥儿跟着他,那甥儿一直跟他到底,坐监也跟他在监狱。他的甥儿并没有犯什么罪,从小就在身边照顾。跟着他坐监狱,可以照顾他的生活。他跟他叔叔藏了很多宝贝,从在宫中出走就一直藏着。到了苏联,乃至归国,苏联没有没收,共产党也没有没收,叫他拿着,看你卖给谁,后来他全部交公。我去年回南普陀,就碰见他。他现在学画,姓爱新觉罗,变成一个画家。
溥仪往生之后,共产党对他也宽大了,他在艺术学院毕业,当了画家。他在南普陀,我遇见他。我说:“你回到故宫的感想如何呀?”如果溥仪不死还做皇帝的话,他就算太子,溥仪死了,就由他接班。他说:“一切无常,也不属于我们的,这究竟属于谁呢?”他学佛学了很久,他懂得这个道理。我拿他当例子,因为好多人都是求财宝,说这个东西是宝贝,值好多钱。你马上会有不同看法,你会特别保护它,害怕失掉。其实,这不是你能保护得到的。
现在故宫的珍宝散布于全世界。那些珍宝是怎么来的呢?一代的帝皇有福的时候,在海里头掏出宝送上来的,也有从外国进贡来的。龙王鬼神都变现成普通的人,来给他进宝。当福报失掉了,什么都没有了,恐怕连饭碗都成问题了。什么是珍宝?
吃饱饭就是珍宝。
溥仪的大哥,在北京都叫大阿哥,他以前烧鸦片烟,抽白粉面,都还可以维持,不至于垮得那么快。可是,他赌钱,一夜之间大洋一万两万的输,赌大钱,把大王府大宅子都卖了。输完了,没钱干什么呢?那时候北京讲拉黄包车,他得去拉黄包车。
谁都知道,这是大阿哥拉黄包车。那个时候,他是亲王,当你失掉福报,什么都没有了。这不是你用脑筋所能积聚的,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具妙色相”,人长得美,谁看见谁都欢喜,而且非常恭敬。有些人他就是丑陋,人家瞧不起他。如果他有内德,那还可以,如果内德也没有了,就不受人恭敬。妙色相是殊妙的色相,不是一般的。就是说这个国王,如果能够作这些善事,十善业作得好,乃至于又行布施。他现生就得到十种好处,具大名称,具大财宝,具妙色相,眷属很多。眷属的涵义,大家不要认为非得是自己的子女、六亲,并不是这样的。我们是佛弟子,我们都是佛的眷属,释迦牟尼佛的眷属。我们要是生到极乐世界就变了,就是阿弥陀佛的眷属,那也是佛的眷属。三宝弟子,不管破戒,乃至背弃三宝,佛还是摄受你,还是佛的眷属。你要是持清净戒,依着三归,行十善,那就是好眷属了。佛的眷属不一定每一个都是大菩萨。在末法,佛的眷属四众弟子,有很多是坏的。但是佛不舍弃他,善根将来总是要被摄受的。所以,这个国王要作这么多好事,国王的眷属特别多,这个国家的国民都是他的眷属。
第五种的功德就是少病少恼。很少生病,很少烦恼。乃至于外边的所有境界都不惹他生气,使他少烦恼。他正念现前,当然少病少恼。他的朋友、眷属,都是有智能的。又多闻,多闻是指闻法说的。我们把它扩充一点,有世间的伎巧工艺,各种的技术,通通学得到,他聪明,多闻就是多闻法。正智正行,他所作的都是好事,都是正常的行为,都不离开十善,总说是这样子。亲近供养佛菩萨,供养三宝,乃至供养施舍一切人。
“广美声誉流振十方”,这位善王到了现在我们还流传,像阿育王造的八万四千座佛塔,遍布于这个娑婆世界,天上人间、龙宫都有。人间还算是很少的!在人间,我们的国家只有宁波的阿育王寺,其它的地方也说是佛舍利,并不可考。现在佛牙还可考,法门寺的佛指舍利还可考。佛舍利,只有阿育王造的阿育王寺,只有那一颗。但是在我们人间的佛堂里头,佛舍利太多了。这也是佛舍利,那也是佛舍利。
我在台北的时候,有位弟子说,有人拿佛舍利要卖给他,他买了很多佛舍利。
有一瓶之多,供在那里。你作佛舍利供养也好,连纸像都是佛舍利,但是,眞实的佛舍利只有一颗。名望声誉,我举阿育王为例子。像唐太宗,大家都称为他贤君、圣君,唐朝佛法持别兴盛,在近代比较享福的皇帝就是乾隆,作了六十年的太平天子,什么事也没做,就是作作诗,旅游,看看风景,这就是他的事。这个皇帝作的很好,他的下一、二代也还不错,这就是广美声誉的报酬。
“九者大威德天神常随卫护”,有威德的天神,他是见不到的。北京经常讲乾隆的故事,关圣帝君到处都有庙,那是乾隆颁布的政令,订成国家的法律,每个县每个乡村都修关帝庙。为什么修关帝庙?那是在乾隆的时候才兴起的,以前并没有,之后你到每个村镇上都有关帝庙的。关帝圣君也显圣的,因为关帝圣君护持乾隆。有一天他上朝的时候,他听到后面有武器的声音,他不认为有人会刺杀他,知道这是神来保护他。他说:“何人护驾?谁来保护我?”他后面的声音答:“二弟云长。”他就知道自己是刘备转世的。皇帝都是很聪明的,他就问:“三弟何在?”关公答说:“镇守辽阳。”也就是东北辽阳。不过,那位镇守辽阳的将军没有福报,乾隆一听说,就调他进京,心太急了,用金牌调。接到金牌之后,立刻就动身,昼夜兼程的来,这叫金牌调。这一调,那位将军以为自己犯了很大错误了,不然怎么会用金牌调呢?
他服毒自杀了。这只是故事。这就是“大威德天神常随守护”。
像我们受戒的时候,你受了三归,受了五戒,就有护法善神护持你。你一破戒,他就离开你。凡是受过三归五戒的人,他遇到的危难很少。北京那时候,有吸鸦片烟的和尚,死的时候还是死在庙里头。那个时候,日本侵略,占了北京之后,我还在北京,好多和尚吸鸦片烟,庙里也有钱,没有钱就一处一处的卖庙,这些庙都很大,随便卖点土地,都够他烧一两年。但是他也不会死到街上潦倒。
在我们家乡有一个传言,冬天零下几十度,大葱是冻不死的,还是照样生。有多少灾荒,多少灾难,还没有看见潦倒的和尚,俗语说:“饿不死僧,冻不死葱。”
所以有人说没饭吃,出家当和尚去。在北方,这种的风俗很重,那个时候农村的庙,和尚不吃素的,都是吃荤的。虽然庙里头不准和尚娶妻,但是他也没受戒,还有外家,什怎么叫外家?他的家在外边,不在庙里头,这叫外家。末法就是这样的。
面对这种现象,佛不准谤毁他,不准刑戮他,不准用国法制裁他,因为他是三宝种姓。你要是作善业,就有威神来护法你。当你身坏命终,就生天上,常居善趣,安乐国土,就是天上人间。这就是剎帝利灌顶大王成就了如是第九王轮。
“由此轮故,令自国土增长安乐,能伏一切怨敌恶友,善守护身,令增寿命。
善男子,如是如来如实了知一切有情死生等事,谓如实知若诸有情,成身恶行,成语恶行,成意恶行,谤毁贤圣,具足邪见,邪见业因,身坏命终,堕诸恶趣,或生地狱,或生傍生,或生饿鬼。若诸有情,成身善行,成语善行,成意善行,不谤贤圣,具足正见,正见业因,身坏命终,升诸善趣,或生天上,或生人中,或尽诸漏。
如来如是如实知已,于彼众生起大慈悲,勇猛精进,现三神变,令彼众生,归趣佛法,教诫安置,成立世间出世间信。”
“由此轮故,令自国土增长安乐,能伏一切怨敌恶友,善守护身,令增寿命。”
这个国王就很好了,不但他好,这个国界里头没有作恶的。“善男子,如是如来如实了知一切有情死生等事”,像这种事,以佛的智能如实了知,就是称性而理解的。对于生死,作好事作恶事,佛都知道。在十种智,善知一切众生的生死去处。要是这一切有情,他的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也就是身口意三恶恶行都成就了,恶业成就了,有这些恶行的众生,他是谤毁贤圣,对于贤圣有德的人都谤毁,具足邪见。
由于这个邪见的因,他死了之后,就堕了三恶道,就堕入地狱鬼畜生。“或生地狱,或生傍生”,傍生就是畜生。或生饿鬼,就是三恶道。
如果反过来说,这些众生要是身善行成,语善行成,意善行成,他成就了身善行,成就了语善行,成就了意善行,不谤毁贤圣,也就是正知正见,不是邪知邪见。
以这个业因,他身坏命终,他生的去所,就不同了;生善趣,生到人间,享受富贵荣华。生天上呢?比这个人间更好。“或生天上,或生人中”,这就是不定的意思,看他善业恶业的大小,如来都如实而知之。“于彼众生起大慈悲,勇猛精进,现三神变”,佛如实了知。这一类作善业的众生,佛生起慈悲摄护之心。怎么样摄护他呢?令这个众生以如来的神力,这个好的众生,善业成熟的众生,趣向于佛法。佛怎么样教诫安置他?成立了世间出世间信,在世间而信出世间法,先建立信心。
“何等为三?一者神通变现,二者记说变现,三者教诫变现。由是三种变现威力,劝发有情,教诫安置,成立世间出世间信,令于一切有趣死生皆得解脱。”
三种神变,“何等为三?一者神通变现,二者记说变现,三者教诫变现。”教诫他,好好增加善行,超出十善业,修习禅定,乃至给他授记,变现神通,记他在将来,示现神足通神境通,使他信心增长。如果我们得了不治之症,你念得诚恳,这么一求,地藏菩萨给你治好了。你不但生起净信,连周围的亲友都会生起净信。
也有见着这种境界,他还是谤毁的,恶劣性的众生,他就是这样子,如果你说某某人因着念《地藏经》而得到菩萨加持,病好了,或者他的处境转化了。不信的人就说,哪有这种事,那病本来就可以好的。也有不信的人,不信的理由就是恶根性的。善信的人,有他善信的理由。
所以,用那个神通异变去骗人家,因为这是众生的爱好。而正信的,他不堕邪知邪见,虽然也赞叹随喜,但是认为这不是究竟的,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要这样的劝发有情,安置他成立出世间法,令一切有趣死生,皆得解脱。有趣就是有生死苦轮的六道众生,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有趣,就是有六趣,这是指恶趣。有生死的,未得解脱的,让他们都得到解脱。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九佛轮。由此轮故,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摧诸天魔外道邪论,处大众中,正师子吼。”
我说的法都是正法,像师子吼似的,邪魔外道闻到,都摧伏了。就是这个涵义。
“善男子,如刹帝利灌顶大王,为除四洲无量有情,种种身病,弃舍王位。以诸香汤沐浴身首,着鲜净衣,端坐思惟,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慈悲护念,为令解脱一切病故,以其种种香花伎乐,及余供具,供养一切大威德天神。尔时,一切天帝龙帝,乃至莫呼洛伽神帝,知是事已,各相谓言,此刹帝利灌顶大王,具诸功德,有大威神,应作轮王,统四洲渚,我等宜应共往建立,令复王位,统四洲渚,令诸众生,无病安乐。时诸天帝,乃至莫呼洛伽神帝,即便共往,立刹帝利灌顶大王转轮王位,令具七宝,统四大洲,皆得自在,千子具足,勇健端正,能摧怨敌跨王大地,亘穷海际,谪罚皆停,刀仗不举,咸修正法,普受安乐。善男子,刹帝利种灌顶大王,成就如是第十王轮。由此轮故,于四大洲,爰及八万四千小渚,安立其中诸有情类,十善业道,善守护身,令增寿命,身坏命终,当生天中,受诸妙乐。”
这是第十个王轮,最好的世间法。这个剎帝利灌顶大王,他为了要去除四大部洲众生的病,“弃舍王位”,用这个香水,沐浴他的身体,着一个鲜净的干净衣服。
他就思惟了,思惟也就是观想,对四大部洲的有病众生,怎么样除掉他的身病?为什么有身病?身病是由于他过去多生的杀业重,所以身体才有病。
还有,身病好治,心病不好治。怎么办呢?给他说法,他是为了解除这一切四洲的有情种种身病。他思惟了之后,就供养大威德的天神,这是指玉皇大帝说的,也是指第四天说的,并没有包括梵天,因为供养天帝是指第四天说的。还有龙王的龙帝,乃至八部鬼神众,乃至于大蟒神的神帝,莫呼洛伽是蟒神。他供养这些神,让这些神,以神力消除一切的众生病,这只是身病,并没有说法。
这位灌顶大王,他的功德具足了,有大威神,应该作转轮圣王。这个转轮圣王是指金轮圣王说的,要王四部洲。四部洲,金轮圣王是王四部洲。银轮圣王,是王三部洲。铜轮圣王,是王两部洲,铁轮圣王,只能王到一部洲。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圣王了,这个时代也不像有圣王的业轮,国家无道,灾害频起,大家念《仁王护国经》就知道了。因为他的功德、福德,这些天神天帝龙帝乃至蟒神的神帝,八部鬼神的神帝,共相的聚会,讨论研究这个轮王,可以让他恢复王位,可以作灌顶大王。就立他为剎帝利灌顶大王,转轮王位,让他王四部洲,七宝具足。这个七宝不是金银玛瑙宝珠,而是四大部洲的七宝,一个是轮宝,这个轮王如果他的福报感于金轮王,这些鬼神天地就建设一个金轮。这轮有多大呢?最大的总统车也没有他大,比那大轮船还大。他的眷属、四大兵种,七宝都在这个轮子上。七宝都是轮宝。他可以乘这个轮子飞行四大部洲,东胜身洲、北俱卢洲、西牛贺洲,我们只能在南瞻部洲,因为在太阳的南面,太阳的北面是北俱卢洲,太阳的西面是西牛贺洲,太阳的东面是东胜身洲。
这是神话,佛经就引用这个神话来说明金轮王。我们不要说四大部洲,一个南瞻部洲有多少种族,多少语言,多少生活习惯。每一个部落有一个部落的生活习惯,已开发的国土,他有一种沟通的语言。未开发的地方,飞机都飞过,也有飞机到不了的地方。特别是海里龙的种族,海里的有情众生,有多少类?王大四部洲,你得通一切语言。第一个是生活习惯。他有不同的风俗,要想统一,有那么容易?统一四大部洲可不容易。他有这个神力,这是轮宝。
还有象宝,象跟凡象不同,也没有普贤菩萨所骑的象那么大的神通,而是一般的象宝。象宝就是象中之宝,这个象是宝象。还有,马宝,天马行空,就是马宝的意思,天马能飞。还有珠宝,珠宝就是如意宝珠。轮王所有的宝贝,跟我们的不一样。我们没有夜明珠,黑夜得用灯光。如果有颗夜明珠,这间屋子就亮了。还有我们也没有避水珠,无论你走到江湖河海,拿避水珠,那水就两面分开了,你就可以走过去。刮大风不论台风,不论什么风,你拿定风珠,往那一搁,风都没有了。轮王有这个宝贝,本来具足,我们没有福报见。不过,这些宝珠,都不如地藏菩萨手上的如意宝珠。修成跟地藏菩萨一样,你就可以得到如意宝珠。
这是七宝,还有女宝。女宝,也就是美女,这些美女并不是贪欲的美女,而是很清净的。大家听讲《维摩诘所说经》,天女挖苦舍利佛,那是菩萨化现的。但是这位轮王,虽然是有德的,还未感到是菩萨化现。歌女、妓女,大家可不能想到是唱歌的,要是想成我们人间的歌女,那就不成宝。在人间,什么是宝?宝就是尊贵、稀少。因为这个涵义,所以说女宝。
还有总理统率军队,都在金轮上。那个大臣的威神不可思议,可以摧伏一切的怨敌。到了那个时候都是持戒,行十善业。哪里有怨敌呢?国王的轮宝所到之处,都是清净的,立他为灌顶大王。七宝具足了,统四大部洲,皆得自在。凡是一说到剎帝利王,这轮王具足千子,一千个儿子,但不是同一位夫人生的,或者无量的夫人,但是这种的情况,不能以一夫一妻制来论断,这是不可行的。他的寿命极长、勇健,又有千子,而是行清净行的。转轮圣王,如果是邪淫,是不可以的,他也当不了转轮圣王。这是意境。有时候是化生的,而且千子都是勇健端正,能摧怨敌。
凡是他所统率的四大部洲,亘穷海际,海际是很不容易穷尽的。太平洋、大西洋,这是我们所见到的,而须弥山的周围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外面是咸水大海。
有句俗话,三山六水一分田,田地占一份,三分是山地,六分是水地,能种的田只有一分。谁也没有去量一量太平洋究竟有多大?还有五大洋!不只是一个洋,还有印度洋,还有南冰洋,北冰洋。亘穷海际,就是连海的边界都穷尽了。这是说统率之广,大地之外,一切的诸山诸海际,到他这个时候没有刑罚,没有责备,一切刑罚都停止了。也没有责罚的刑具,刀杖不具,咸修正法,普受安乐。所以这个灌顶王成就了第十王轮。
由于这个轮的缘故,于四大洲,遍及八万四千小渚,就是小洲。八万四千个小洲,小国家,有八万四千个。这是举其大数,安立其中。这些有情类都行十善道,都守护自己的身,寿命增长,身坏命终,没有堕三恶道。那个时候金轮王所统率的人民都是行十善业的。命终了都生天上,不会堕三恶道的。这只是在佛经上这样说,究竟有好多个金轮王出世,并没有记载。起码在我们这个国土里没有记载,铁轮王也没有。那个时候,只是说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普天之下,仅仅是黄河两岸而已。
三皇五帝,他所统率的地点很小很小。那是坐井观天,不知道人家外面的领土有好大,是这样的涵义。懂得这个涵义就行了。
这就是用佛眼观的。那个好的国土里头,好的四大洲时候,或这个洲建立的好多万万年。佛出世八万岁的时候,有的佛住世一劫的时候。那些都是金轮王护法,可能有。但是释迦牟尼佛,他的愿力不是这样子,人的寿命只有百年,国家是战乱频繁。佛在世的时候该没有战乱?佛在世的时候也一样。
如果研究印度历史的话,看看印度是什么情况,一样的。而且释迦牟尼佛所化导的只是恒河两岸,你到印度看佛的圣迹,只在恒河两岸。尔后,佛法传布到整个的四大部洲。除了北俱卢洲不信,其它都有,乃至于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但是就我们所居住的国土,就我们所能见着的,就我们所了解的也是如是而已。这四大部洲像神话似的,因为没有记载,意识当中没有留存这种回忆。或者前生有,现在都迷了。但是你要修,你勇猛精进的修,会得到神通,都有的。
所以有些大德,他入定观察,能观察到许多世界,他为什么不说呢?他说了谁信吗?还会说他疯了,精神错乱。所以必须是平等的,佛示现在人间,他并没有比人家高超好多。《阿含经》就说他跟人是一样的,他也托钵乞食,生活起居是一样的。因为要度化人,他要是示现特高的,一般人就会感觉到高不可攀,我们怎么能学得到?
所以有人说像你们和尚,那些戒条,我们怎么受?也有人看到,甚至于认为不吃肉还行?有人说:“我也想当和尚,要是他要我不吃肉,我就不当。”这种种的要是随着欲望来认识,这是不可能的。要这样来认识,王轮也如是。
“善男子,如是如来昔菩萨位,知自他身有无量种诸烦恼病,以定香水,洗浴其身,及以谛法大慈大悲,灌沐其首,着惭愧衣。十方一切诸佛世导,以诸静虑,等持精进,方便智意,慈悲护念,咸作是言,如是大士,是大福慧庄严宝器,堪容一切三种不护。四无所畏,如来十力,及与十八不共佛法,堪得无上一切智智,大慈大悲,无不具足,常欣利乐一切众生。是求佛宝商人导首,能救有情生死众苦,能施有情涅槃大乐,我等一切诸佛世尊,应以诚言与其所愿,令成如来应正等觉,得无上法,为大法王,我于尔时依福慧力,勇猛精进,于四圣谛如实知已,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善男子,如转轮王统四大洲皆得自在,如是如来于四静虑,四无色定,四种梵住,四无碍解,四圣谛观,四无所畏,如来十力,及与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种智皆得自在,如转轮王具足七宝,如是如来成就七种菩提分宝,如转轮王千子具足,勇健端正,能伏怨敌,如是如来有阿若多憍陈那为最初,苏跋陀罗苏剌多为最后。诸大声闻,从佛心生,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诸漏永尽,各为勇健,具四梵住,名为端正,能伏一切天魔外道异论怨敌,如转轮王化及八万四千小渚。
如是如来于百俱胝南赡部洲,于百俱胝西瞿陀尼洲,于百俱胝东毗提诃洲,于百俱胝北俱卢洲,于百俱胝诸大溟海,于百俱胝诸妙高山,于百俱胝四大王天,于百俱胝乃至非想非非想天,于百俱胝大轮围山,于此高广一佛土中,言音施化,皆得自在。善男子,我成如是第十佛轮。由此轮故,如实了知自身他身诸漏永尽,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摧诸天魔外道邪论,处大众中,正师子吼。”
以下说佛轮。“善男子,如是如来昔菩萨位”,过去佛在兜率天行菩萨道的时候,只是亲身经历跟众生的一道,知道自身、他身,也是就佛行菩萨道的时候,在因地的时候,没有成佛之前,知道自己和一切众生的身,都有无量种种的烦恼病。这不是灌顶大王的身病,他知道无量的烦恼病。佛用定香,除烦恼得用定除,定能生慧,用定香才能去除烦恼。以这个定的香水,来灌沐其身。甚么灌沐呢?谛法,谛法是理法。香水洗浴是世间法,世间用香法,最干净,最清净,最香洁,洗身病还可以,但是洗众生烦恼病不可行。这个谛法,可以说就是心法,就是理法,入理,就是明心见性。以这个行大慈大悲,也就是救护一切众生的意思,悲能拔苦,慈能与乐,给众生快乐。拿大慈大悲水来沐浴其首,沐浴头部。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降生的时候,他的父王取四大海水来灌顶,那是世间法。他怎能取得呢?是龙王取的,他来供养佛的。
“着惭愧衣”,穿的衣服是惭愧衣,有惭有愧。惭者,就是自己有了过就忏悔,总感觉自己不足,没有憍慢懈怠。精进勇猛,没有贡高我慢的思想。自己要是作了坏事,要愧对人家。惭是自己内心,愧是行为。如果是思想起个坏念头,感觉有害于众生,不论起什么念头都有害于众生。同时,对自己也不利,这对修道不利,他所穿的衣服是这样的衣服。衣服是保护身体的,用惭愧来护法身,使法身永远清洁。
十方一切诸佛世尊,都是“以诸静虑”,静虑还是定,就是思惟修。思惟修又叫三昧,又叫定。
“等持精进,方便智意”,等持是平等,戒定慧三学都是平等的受持,对一切众生也是平等,没有取舍。这样的精进是作什么呢?要求方便智能。要想利益众生,必须得有方便慧。关于谛法之理,必须有方便善巧。有这个慧,用那个慈悲护念,护念哪些个人呢?就是有诸烦恼病的人,有这些烦恼病的人,慈悲护念他们。
“咸作是言,如是大士,是大福慧庄严宝器。”他说,我在因地当中行菩萨道的时候,我是这样做的。一切众生对我称扬说,是有大福慧,是庄严的宝器。那个宝是庄严的宝器,那是什么呢?是福慧。这个宝器是承盛福慧的。他像宝一样的,像宝器一样承盛珠宝的。那个宝器,堪容一切三种不护。三种不护,有几种的解释,或者是说不护念的三涂也可以,或者是没有护念的三宝之心也可以,或者地狱饿鬼畜生是三种不受保护的,不护念他们的。那么我发菩提心的时候,乃至作到能够容忍、堪容,就是可以令这一切众生,不护的众生,我都要护念他。这是反过来说的,容这个三种不护的,也就是可以护他们。
“四无所畏,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前面讲过了。如来十力跟十八不共法,过去很少讲,只是提个名词。这个名词的涵义是很深的,我还是略略讲一讲。哪十种十力呢?就是如来的十种智能,由智能而产生的力量,由力量而产生利益众生。
这十种智力,一者处非处智力。佛的智能知道一切众生,他的生处,过处他处。
从那个处来,再去其它的生处,处非处智力。
二者业异熟智力。业因感的果报,这中间有异熟果,他的因错综复杂。例如在这一生所作的事业,有善业有恶业,有善大恶小,有恶大善小。这种种的业,哪一个先成熟了,就先受哪一个报。佛是清清楚楚,有这种智能。这是指一切众生,不是一个两个,一切众生就包括太多了。
第三种,静虑解脱等持之智力。能达到各种解脱,解脱就是定,静虑就是定。
我们说百八三昧,三昧就是静虑,静虑的定,定静虑的过程也很多,在佛就是平等的持受。像我们受持了几部经,每部经的一品,你是《法华经》的<普门品>,也算是受《法华经》。但仅仅是《法华经》二十五品当中的一品。而<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是八十一品的最后一品,也算诵《华严经》了。诵一品等于诵全部经,是一样的。要体会到这层意义,我们没有这种心量,是不能平等的。持是任持的意思,以这种智能对待一切的三昧,能够使众生解脱。
第四种,根胜劣智力,上根下根或者中根,这个是对机说法。这十种智力是对众生说的。十种智力是对众生说的,他知道他们是上根人,还是下根人,知道他们的根有没有成熟。佛有这种智能,叫智力。
第五种,种种胜解智力。一切法一切事物,一切理法,一切事法,佛有种种的胜解,超世间,超过二乘,超过菩萨。这种的智力超过十地,佛的十种智力是唯佛具足的,究竟圆满的。
第六种,种种界智力。这个界是生长义,这个县跟那个县、这个村子跟那个村子的交界处,知道一切众生的种性。在《华严经》讲法界,界生种种法,所以叫法界。这个不说法界,叫种种胜解智力,有这种智能。
第七种,遍趣行智力。我们刚刚解释了五种遍行,但是那仅是初起念的时候,能够普遍的知道众生所作的业趣向哪一趣。十法界,我们经常说六趣,没说圣人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也趣向。如果我们现在的行为是趣向佛法界,就是佛,你现在的用心,现在的思惟,现在的所作,这就是因。你向那个道上走,就在你作的时候,已经分别的趣向,这就很清楚了。如果是修苦集灭道法,你就趣向声闻,学的是缘起十二因缘法,就趣向于缘觉法。修六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修六度万行,那就趣向于菩萨法,菩萨就能究竟成佛了。这个是遍趣的。
第八种,入随念智力,也就是说宿命通。佛是究竟的宿命,知道一切众生的宿命。知道过去的一切无量劫众生,每个众生的无量劫事,佛都清清楚楚,乃至你现在的心念想什么,从你现在起心动念,念你过去的无量劫,佛都清清楚楚,了如指掌。在《金刚经》上,佛比喻恒河沙一沙一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微尘,再作一个恒河沙一个恒河沙的沙子累积的,有那么多的佛国土,每一个佛国土有无量无边的众生,佛都知道他们的心念。无量无边的众生心里想什么,那比我们现在的地球六十亿人,不晓得多出千千万万倍。所以,我们的心念,佛都清楚。这就是念智力,这是不可思议的。最后,佛说,所有众生心,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佛是这样了解你的心念,剎尘心念可数知,剎尘的心念,佛都一个一个知道,念什么,都给你数出来。这叫随念智力,随你想什么,你只要一动念,佛都知道。
第九种,死生智力。死此生彼,死彼生此。生生死死,生生灭灭。
第十种,漏尽智力。佛是究竟漏尽,二乘人也叫漏尽了,再不作了,在那个时候只是不漏落三界。佛这个漏尽就是再不落漏九法界,也再不回转菩萨。他也可以示现一切众生,因为他漏尽了,漏尽了才能够示现。因为示现,才能度这些众生。
这就是十种智力。
这是笼统的说一说。但《华严经》讲十种智力又不同,讲的又更深一点,但是各部经讲的十种智力,讲深讲浅,认识的深浅,随各人的智力。譬如大海水,味道是都是咸味,你舀一杯也是咸味,就是这个涵义。学佛法,只要你进入佛门,乃至于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就是修行。
在受三归的时候,我经常这样来祝福大家。我说:“你就念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睡觉的时候要念,早上一醒的时候要念,这样就具足一切佛法。”虽然你没有这么详细的分别。总的来说,佛、法、僧,我们讲的是法。法是谁说的?佛说的。谁传的?和尚,僧人传的。你一念佛法僧,这部经你具足,那部经你也具足,这法就具足一切法,十方一切法藏。在拜忏的时候不是这样求吗?这样忏悔吗?你要这样理解十佛智。理解了之后,你多作回向。
还有,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是身无失,口无失,意无失,三业无失是三个。
意就是念,就是身无失,就是身无过。那么,佛的身跟一切众生的身,乃至于菩萨都不共的。这是说佛的十八不共法,跟诸大菩萨共就不对,是不共的。佛的身而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心常在定中,乃至于示现化身,利益众生都是在定中,没有不定的时候。“那伽常在定”,就是这样的一个涵义。没有未经过佛智能照了,无论哪一法,没有一法不照了的。七欲无减,就是度生没有厌倦。
八精进无减,永远精进,永远精进。九念无减,念念不忘利益众生。念无减,没有说一念失掉了利益众生的。
所以我们也要念念不忘三宝,一念都不失掉。我们二十四小时当中有好多念呀?
所以我们跟佛距离有好远就知道了。你说二十四小时当中,有好多念没念三宝?你有好多念念三宝?自己很清楚。你念的是什么?财色利禄,功名富贵,自己的家庭眷属。
我们和尚念寺庙道友,乃至于包括你念佛经,念佛,这都包括在内。你要是有贪着,心会不平等。我们有大小,从这到那都不成。像我们一睁开眼,一看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分别相很多,这念都失了。欲无减,就是度众生无减。精进无减,没有一念退失的。
一切智能相应无减,就是永远不退。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身业随智能行,口业随智能行,意业随智能行,知过去智无碍。过去还有过去,过去还有无碍。无无碍,无障碍,知未来智能无碍,知现在智能无碍,一共十八。这叫十八不共法。这是不与一切菩萨共的,我们更说不上,不与我们共。唯佛与佛共同之法,这叫作十八不共法。
十力、十八不共,包括一切,这样才能堪得无上一切智智,大慈大悲,无不具足。常行利乐一切众生,常时心求。心乐,高高兴兴的利益众生,我们都要学佛,学什么呢?不要看这个丑,那个好,那个漂亮。漂亮的,你就很高兴亲近他,那个丑八怪,你看见不高兴,离远一点,跟你说话,你都不大耐烦,心不平等。
还有你厌恶的,还有害过你的人,怨敌,你第一个发心要度跟你作对的人,就是你的冤家。你要是能把你的冤家度了,你的六亲眷属自然都度了。你的烦恼就少了,怨恨心也没有了,憎恨心也没有了。他害过你,他用那个害你的心,你用慈悲心来跟他对照。
我讲一个故事。我们在纽约的时候,有一位马来西亚的小姐,她在那儿打工,在邮政局里头的同事当中,有一位白人小姐,对她简直是处处刁难,两个人共坐同一个办公桌。她在我那儿拜忏,就气到不得了。想请假,不干这个事,但是又考虑到邮政局很难得进入。到了邮政局,劳保、福利都特别的好,想用诅咒来咒那位白人小姐,让她倒霉。我说:“妳不要咒她,咒她更坏。你拜忏给她拜,求她转变思想。”
她说:“她那么害我,我还给她拜,还给她回向?”我说:“这就是佛法的妙方法,用慈悲来对待怨害。过去,你一定跟她有因缘,不然不会的。你试试看。”头一回不干,说了两三回,我就想出个方法。我说:“你去买咖啡,你多买一杯,中午都是喝咖啡吃点面饱,你买一份给她买一份,你对她特别好。她越对你不好,你越对她好。你作这么十天八天看如何?”后来照我的建议做了,那位白人小姐居然对她好起来了,以前要停车,那位白人小姐特别把车停着,让她停不进去。后来,对她特别好。
这是小事,也就是彼此没有多大怨仇,说是这么随便一下子就转了。像有大怨仇的,你对他怎么好,他还对你心理一直不信任你。甚至母女、妯娌、弟兄,这种现象都有。是什么原因呢?过去世有结。哪个结呀?那个疙瘩没有解开。现在你就用善的方法,求佛菩萨加持他,来解这个结。我们解了,才能够证得菩提。对于冤家,你要特别给他回向。所以你要平等对待,没有哪个好哪个不好。我们作法师的,对道友不要起分别心。或者这个道友智能大,我一说他就会。我谈的都很合得来,就对他特别好一点。另一位道友他对我很远,心里头看到总是不如意,这可不成。这不是起大慈大悲心,越是这样的道友越要对他特别好。他越是不上进,不精进,懈怠,要特别慈悲他,要原谅他,不要让他懈怠。
我们有一位道友,在大陆上,归依佛很多年,满口荤味,骂人都带脏字的。这就要不得。说话不开口还可以,一开口,这个道友那个道友怎么样,搬弄是非,这叫说三宝过。对出家人就说僧人的过,甚至于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药师佛,他都有评价的。他还是学佛好多年,分别心太重。我们要把每位道友,都看作是释迦牟尼佛。他用药来救度众生,这么作,那是药师佛。那是阿弥陀佛,那是不动如来,你也可以这样讲。五十三佛利生的方便不一样。他们证得的根本智是一样的,跟我们的具足法身是一样的,但是方便善巧不一样的,一定得懂,道友之间要和睦相处。
“善男子,我成如是十种佛轮,本愿力故,居此佛土,五浊恶世一切有情,损减一切白净善法,匮乏所有七圣财宝,远离一切聪敏智者,断常罗网之所覆蔽,常好乘驭诸恶趣车,于后世苦不见怖畏,常处遍重无明黑暗,具十恶业,造五无间,诽谤正法,毁呰贤圣,离诸善法,具诸恶法。我于其中成就如是佛十轮故,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降诸天魔外道邪论,摧灭一切诸有情类,犹如金刚坚固烦恼,随其所乐,安立一切有力众生,令住三乘不退转位。”
这是佛的十轮,最后一段是总说。佛是对地藏菩萨说的,这位善男子,称的是地藏菩萨。我因为成就了以上所说的十种佛轮,又加上本来的愿力,本愿力故,要生这个五浊恶世,度脱一切苦难的有情众生。对于这个善法,白净是形容善法的,白者是对黑来对比,善对恶来对比,净对垢来对比。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行的都是黑法,都是垢染法,都是不净法,匮乏七圣财宝,圣财宝跟前面七宝又不同。什么是七圣财宝呢?信、戒、惭、愧、闻法、布施、智能,七财宝。匮乏就是没有,缺少。对一切有聪慧明智者的善知识,远离这个五浊恶世,要是有智能的人,所遇到的是愚痴的、浑浊的,都是恶业的众生。
“断常罗网”,断是断见,常是常见,都是不信因果的,不信善恶果报的。不是偏于断,就是偏于常。或者认为人死了,就断灭了。常见如是,一切法常见如是。
这就是覆蔽他自己的智能心,覆蔽明了的心。他所好的是什么呢?是住恶趣,“常好乘驭诸恶趣车”,他常作恶业,善业很少。乘恶趣车说达到的就是恶趣,这个恶趣是纯指三恶道说的。因为他不相信因果,对未来的受苦受乐,他不相信。他既然有断见的思想,不相信未来的苦,所以不生恐怖之心。如果对未来的苦,生起恐怖之心,作这个恶事,作一件害人的事情,或者损人利己的事情,一定要受恶的果报。要是生起这个畏惧之心,他就不会作了。说害人者终害己,他不相信这个话,当然要得到现前的安乐,不管后果。
所以,他对后世的苦,他不恐怖,不怖畏。他所注重的、所行的,完全是黑业。
被无明的黑暗覆蔽了,他就造十恶业。十恶业就是杀、盗、淫、贪、瞋、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这都是恶业,也就是十恶业。五无间罪,五无间罪是杀父、杀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阿罗汉。要是犯了这五种罪,下地狱就像射箭那么快。
毁谤正法,行邪见,佛所教诲的正法,他毁谤不信,不信就是毁谤。所说的是毁贤圣,破坏三宝,谤毁三宝。
谤毁佛所说的法,毁呰这些贤圣僧,这也是毁谤,涵义是一样的。对于善法,距离就远了,“离诸善法”。他所作的都是恶法,“具诸恶法”。这是形容说,这个五浊恶世的有情,他的身口意都是怎样作的,他所作的是恶业。善法没有了,损减了,损是损失,或者是减少,不是完全的毁灭了。因此,在五浊恶世的有情众生,他所驾驭的都是恶趣的车,不是善趣的车。乘恶趣的车就是行十恶业,就会得到后世的苦果。他所处的,无论所处的时间、住的处所,所行的一切事,都是无明黑闻。所谓无明黑暗者,就是没有智能。因此,他具足十恶趣车,甚至比十恶还重的,要造五无间罪,毁谤正法,毁谤贤圣。五浊恶世的时候,我之所以能在得安隐住,所依据的就是以上所说的十种佛轮。
“我于其中成就如是佛十轮故,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降伏诸天魔外道邪论”,这一类众生的烦恼,像金刚一样坚固,很不容易转变。我们每个人的烦恼是不是很不容易改变?很不容易改变,烦恼包括很多。
因为我们没有智能,看不清楚一切事物;我执我见总是很深,稍微不顺自己的心,就产生烦恼。这类事很多,有轻、有重,要想断除这种烦恼,很难。
所以佛说,要想在娑婆世界度众生,娑婆世界刚强难调难伏,很难度脱。他的烦恼就像金刚一样的坚固,在这种情况之下,佛还是随他所喜乐的。这娑婆世界还是有好众生,不完全都是这样子,还是有智能类的,或者想出离三界的,想求三乘果位的。那就随他们所信乐的,安立一切有情众生,给他们说法,令他们住三乘不退转地,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不再退堕六道了,不在六道中轮转。不退位是指六道说的,不退于凡夫。
“尔时会中一切菩萨摩诃萨众,一切声闻,一切天龙,广说乃至一切羯咤布怛那众人非人等,皆大欢喜。同唱善哉,雨大香雨,雨大花雨,雨众宝雨,雨大衣雨,一切大地皆悉震动,闻说如是十种佛轮。于众会中,有八十四百千那庾多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复有无量菩萨摩诃萨获得种种诸陀罗尼三摩地忍。复有无量无数有情,初发无上正等觉心,得不退转。复有无量无数有情逮得果证。”
他说,从天龙乃至乾达婆、阿修罗,乃至人非人等,闻到佛所说的轮,皆大欢喜。在会中的这些人就是四众子弟子,有菩萨,有声闻,也有缘觉,他们因为佛所说的法,引起他们的欢喜。“同唱善哉”,也就是赞叹,同时,在这会中雨香雨,“雨大花雨”,就用香花众宝来供养。数字用“雨”来形容,像普降甘霖那样子。在这个时候,一切大地六种震动,地都震动了,也就是佛在说这个法时所感召的,地都震动了。闻说如是十种佛轮,闻到这个佛轮,这个会中的听闻法者,八十四百千那庾多菩萨摩诃萨,“那庾多”是兆,“俱舍罗”是亿,也就是亿兆。在这个会中证得无生法忍的大菩萨有好多呢?八十四百千那么多兆的菩萨,得到无生法忍。
“复有无量菩萨摩诃萨获得种种诸陀罗尼三摩地忍”,证得无量三昧,“陀罗尼”
是总持,总持着一切法。“复有无量无数有情,初发无上正等觉心,得不退转。”有些众生在这会中发了菩提心,得到信不退位。不退转是指着信说的,信了之后而后发心,发了心再也不退失他的信心。还有,无量有情得到果证,这个果证,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缘觉。这种专指佛说十轮的时候,就有这么多的菩萨,这么多的有情,有的发心了,有的证果了,有的证了无生法忍的位子。就是最后说得益的部份。第二卷<十轮品>,就讲完了。
五浊恶世的刚强众生,像金刚那么坚固的烦恼,大家可能有所体会。不过,杀佛出佛身血是不可能有的,但是纸像或泥塑木雕的像,破坏佛像,相应的有如是的罪。破法、谛法、谤僧,在僧中挑拨离间,破和合僧,造两舌,搬弄是非,那个罪就大。这不是说是他以口业搬弄是非,而是破和合僧的罪,成为逆罪。现在的情况,恐怕还不少。作这类业的众生很多,不过,过去很少听说有杀父杀母的现象,现在这类的犯罪案件也不少。为什么呢?业重了,众生的福业愈来愈轻,乃至于没有了,所以社会上才出现这些现象。佛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前面用佛的十轮对照世间的十轮,剎帝利王的十轮,就是世间法,世间的现象,佛从世间,超出于世间,达到出世间。这仅仅是佛说的第二品。
从第三品开始,就广泛解释佛十轮的意思,那也是剎帝利王世间法的意思,两个互相的情况都存在着。不过,现在的当前情况,世间法中,作十恶业的众生比较严重。作十善业的很少,也不是没有。归依三宝的弟子都是作十善业的,但是就整个世界五十七亿人口的比例来说,还是少数的,乃至证果成道,得到诸陀罗尼三摩地的菩萨,可能没有了,既使有了,要是我们的福慧不具足,也见不到。发了菩提心的,能够一信了,再也不怀疑了。对佛法僧三宝,信了之后能够起行,依照佛所教导的法去做,这样的众生很少了。
十轮品 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