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戒论卷下

前入唐受法沙门传灯法师位最澄撰F1Y中华典藏网

开示顿悟渐悟两种菩萨回直之行明据四十三F1Y中华典藏网

中书门下。大广智不空F1Y中华典藏网

牒奉敕宜依。牒至准敕。故牒F1Y中华典藏网

大历三年六月十三日牒F1Y中华典藏网

中书令元假门下杜王(同上)F1Y中华典藏网

中书令元载(睺)门下杜王(同上)F1Y中华典藏网

请降诞日度三僧。制一首。中书门下牒大广智不空F1Y中华典藏网

罗文成。年三十八(贯土文罗国。诵金刚般若经。诵起信论。诵菩萨戒经。法名惠弘。请住西明寺)F1Y中华典藏网

罗伏磨。年四十五(宝应功臣武使尉守右羽林军大将军员同正员试太常卿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贯凉州天县高亭乡。法名惠成。请住化度寺)F1Y中华典藏网

童子曹摩诃(贯京兆府万年县安宁乡永安里。父为户。诵法花经一部。法名惠顺。请住千福寺)F1Y中华典藏网

牒奉敕宜并与度配住前件寺。牒至准敕。故牒F1Y中华典藏网

大历三年十月十二日F1Y中华典藏网

中书侍郎平章事元载F1Y中华典藏网

门下侍郎平章事杜鸿渐F1Y中华典藏网

门下侍郎平章事王缙F1Y中华典藏网

兵部尚书平章事李(使)F1Y中华典藏网

司徒兼中书令(使)F1Y中华典藏网

谨案唐制。但勘其实不许欺政。唯仰其修。不勘其籍。未度之前。许受大戒。僧家之交。平等令修。外顺王化。内修佛法。开修学道。制犯戒类。清净出家。是尤可行。诚愿。天台一家。年分二人。一顺唐法。依实却妄。然则。清净度者。山林无乏。济苦用僧。华夏有余F1Y中华典藏网

开示天竺不立记籍亦无僧统明据五十二F1Y中华典藏网

谨案。新旧两本仁王护国般若经下卷云。大王。未世中。一切国王。太子王子。四部弟子。横与佛弟子书记制戒。如白衣法。如兵奴法。若我弟子。比丘比丘尼。立籍为官所使。都非我弟子。是兵奴法。立统官折僧籍。大小僧统。共相摄缚。如狱囚法。兵奴之法。当尔之时。佛法不久(已上罗什三藏所译旧本也)大王。未来世中。一切国王。王子大臣。与我弟子。横立记籍。设官典主。大小僧统。非理役使。当知。尔时佛法不久(已上不空三藏所译新本也)F1Y中华典藏网

谨案。即翻仁王经沙门良贲师。奉诏所造仁王经疏下卷云。西国出家者。不立记籍。亦无主司。僧中通摄。悉皆无矣(已上疏文)诚愿。法华一宗。天台两人。依佛国法。不立僧籍。不预统摄。安置睿山。令得修学。夫大唐新任有左功德使。有右功德使。今须差右功德使。四时令检校。其出身之法。一同大学不除本籍。加阶劝学。制袈裟于妻子。断浓业于俗家。一十二年。令修山林。随其得业。将定进退。若有违制。脱袈裟衣。为在家士也F1Y中华典藏网

开示宫中出家非清净明据五十三F1Y中华典藏网

僧统奏曰。何以宫中出家非清净(已上奏文)F1Y中华典藏网

论曰。宫中功德。虽是清净。而出家度者。未尽清净。乃有山家度者不爱山林。竞发追求。已背本宗。跉竮贫里。又不顾真如。不畏后报。为身觅财。为名求交。如来遗教。因玆沉隐。正法神力。亦复难显。若不改其风。正道将绝。若不求清净。排交无由。是故。五台山五寺。永置山出家。兴善寺两院。常立为国转经。未度之前。住山请练。已度之后。住十二年。是岂非清净也F1Y中华典藏网

开示入音声惠法门明据五十四F1Y中华典藏网

若人有我心及有得见者F1Y中华典藏网

是人为贪欲将入于地狱F1Y中华典藏网

贪欲之实性即是佛法性F1Y中华典藏网

佛法之实性亦是贪欲性F1Y中华典藏网

是二法一相是二法一相F1Y中华典藏网

所谓是无相若能如是知F1Y中华典藏网

则为世间导若有人分别F1Y中华典藏网

是持戒毁戒以持戒狂故F1Y中华典藏网

轻蔑于他人是人无菩提F1Y中华典藏网

亦无有佛法但自安住立F1Y中华典藏网

有所得见中若住空闲处F1Y中华典藏网

自贵而贱人尚不得生天F1Y中华典藏网

何况于菩提皆由着空闲F1Y中华典藏网

住于邪见故邪见与菩提F1Y中华典藏网

皆等无有异但以名字数F1Y中华典藏网

语言故别异若人通达此F1Y中华典藏网

则为近菩提分别烦恼故F1Y中华典藏网

即是着净见无菩提佛法F1Y中华典藏网

住有得见中若贪着佛法F1Y中华典藏网

是则远佛法贪无碍法故F1Y中华典藏网

则还受苦恼若人无分别F1Y中华典藏网

贪欲瞋恚痴入三毒性故F1Y中华典藏网

是人近佛道疾得无生忍F1Y中华典藏网

若见有为法与无为法异F1Y中华典藏网

是人终不得脱于有为法F1Y中华典藏网

若知二性同必为人中尊F1Y中华典藏网

佛不见菩提亦不见佛法F1Y中华典藏网

不着诸法故降魔成佛道F1Y中华典藏网

若欲度众生勿分别其性F1Y中华典藏网

一切诸众生皆同于涅槃F1Y中华典藏网

若能如是见是则得成佛F1Y中华典藏网

其心不闲寂而现闲静相F1Y中华典藏网

是于天人中是为是大贼F1Y中华典藏网

是人无菩提亦无有佛法F1Y中华典藏网

若作如是愿我当得作佛F1Y中华典藏网

如是之凡夫无明力所牵F1Y中华典藏网

佛法甚清净其喻如虚空F1Y中华典藏网

此中无可取亦无有可舍F1Y中华典藏网

佛不得佛道亦不度众生F1Y中华典藏网

凡夫强分别作佛度众生F1Y中华典藏网

是人于佛法则为甚大远F1Y中华典藏网

若见众生苦则是受苦者F1Y中华典藏网

众生无众生说而有众生F1Y中华典藏网

住众生相中则无有菩提F1Y中华典藏网

则无有菩提若人见众生F1Y中华典藏网

是毕竟解脱无有淫恚痴F1Y中华典藏网

如是为世将若不见众生F1Y中华典藏网

不见非众生不得佛法实F1Y中华典藏网

佛同众生性若能如是知F1Y中华典藏网

则为世间将若人欲成佛F1Y中华典藏网

莫怀贪欲性贪欲性即是F1Y中华典藏网

诸佛之功德若人欲发心F1Y中华典藏网

随顺菩提道莫自有分别F1Y中华典藏网

心异于菩提发心即菩提F1Y中华典藏网

知是为世将若说外道恶F1Y中华典藏网

称佛世中尊是二说非异F1Y中华典藏网

知是为世将若人求菩提F1Y中华典藏网

是人无菩提若见菩提相F1Y中华典藏网

见则远菩提菩提非菩提F1Y中华典藏网

佛以及非佛若知是一相F1Y中华典藏网

是为世间导若人作是念F1Y中华典藏网

我当度众生即着众生相F1Y中华典藏网

是人无菩提亦无有佛法F1Y中华典藏网

住于身见中贪欲无内外F1Y中华典藏网

亦不在诸方分别是空法F1Y中华典藏网

凡夫为所烧如幻如炎响F1Y中华典藏网

如梦石女儿诸烦恼如是F1Y中华典藏网

决定不可得不知是空故F1Y中华典藏网

凡夫为狂惑若求烦恼性F1Y中华典藏网

烦恼良是道若有人分别F1Y中华典藏网

是道是非道是人终不得F1Y中华典藏网

无分别菩提凡夫畏佛法F1Y中华典藏网

去佛法甚远若不疑空法F1Y中华典藏网

是人得菩提一切有为法F1Y中华典藏网

即是无为法是数不可得F1Y中华典藏网

无数故无为若以菩提心F1Y中华典藏网

自高无所畏自念当作佛F1Y中华典藏网

是人无菩提亦无有佛法F1Y中华典藏网

离菩提宝印若有但诵经F1Y中华典藏网

忆相作分别不深思义趣F1Y中华典藏网

但为贪名利自念当作佛F1Y中华典藏网

必成无有疑唯贪于名利F1Y中华典藏网

读经住闲静分别少欲行F1Y中华典藏网

还为贪心牵若欲舍远贪F1Y中华典藏网

不得远于贪若达贪实法F1Y中华典藏网

是人能虽贪不得法实际F1Y中华典藏网

虽长夜持戒得诸无碍禅F1Y中华典藏网

不入佛法味知法无有性不没一切法不言戒非戒F1Y中华典藏网

得脱有见中以无持戒性F1Y中华典藏网

知于持戒法如是知戒相F1Y中华典藏网

终不毁于戒诸佛之法王F1Y中华典藏网

法藏叵思议无量方便力F1Y中华典藏网

引导诸众生以一相法门F1Y中华典藏网

令入寂灭道凡夫闻佛说F1Y中华典藏网

无我无有法一相自性空F1Y中华典藏网

不信堕深坑虽白衣受欲F1Y中华典藏网

闻是法不畏胜于头陀者F1Y中华典藏网

住在有见中现在十方佛F1Y中华典藏网

利益诸世间知法如虚空F1Y中华典藏网

皆以得菩提若有无智者F1Y中华典藏网

乐于分别法闻是实法者F1Y中华典藏网

则生疑怖畏是人无量劫F1Y中华典藏网

备受诸苦分F1Y中华典藏网

说是诸偈法时。三万诸天子得无生法忍。万八千人漏尽解脱。即时地裂。胜意比丘。堕大地狱。以是业障罪因缘故。百千亿那由他劫。于大地狱。受诸苦毒。从地狱出。七十四万世。常被诽访。若干百千劫。乃至不闻佛之名字。自是已后。还得值佛。出家学道。而无志乐。于六十二万世。常反道入俗。亦业障余罪故。于若干百千万世诸根闇钝(已上经文)明知。睿山被诽谤。过去业所招。何不顾己业。更恨他缘来。愿得今身偿。不入恶道受也F1Y中华典藏网

开示一乘正数多怨嫌明据五十六F1Y中华典藏网

僧统奏曰。西夏有鬼辩婆罗门。东土出巧言秃头沙门。此乃物类冥召诳惑世间(已上奏文)论曰。摩竭鬼辩。学不师禀。马鸣所以先诫后屈。睿山秃头。访师西邻。六纲所以未练深旨。皆闻齐朝之光统。今见本朝之六统。实哉法华何况也F1Y中华典藏网

开示不违僧尼令明据五十七F1Y中华典藏网

僧统奏曰。僧尼令云。僧尼有事须论。不经所司辄上表启。并扰乱官司。妄相嘱请者。五十日苦使。再犯百日苦使。而辄上表。既违法令(已上奏文)F1Y中华典藏网

论曰。所司省寮。虽无屈滞。而所司有纲。年年寮屈。今依令条。直上表奏。岂违法令哉。释尊远诫。今正是时。仁王明文。宝深可信也F1Y中华典藏网

开示自他平等同入法性明据五十八F1Y中华典藏网

六统群释护法故内住慈悲同粗语F1Y中华典藏网

余亦护法造此论应槌其声有巨细F1Y中华典藏网

客主莫怪梦里语凡圣本来不离斯F1Y中华典藏网

随机法同一三异随法实教无差别F1Y中华典藏网

大唐贞观兴三乘大周以还盛一乘F1Y中华典藏网

开元之载真言起文殊上座定大历F1Y中华典藏网

天台圆教贞元兴敷扬临海传圆戒F1Y中华典藏网

大日本国未圆教一乘根性盍济度F1Y中华典藏网

桓武皇帝哀愍彼一圆法雨降延历F1Y中华典藏网

圆教法泉开心地圆机众生得见水F1Y中华典藏网

一乘出家年年双圆教三学未具足F1Y中华典藏网

二学虽芽未戒学是以触鳞请圆戒F1Y中华典藏网

发愿六统及群释自他六和息诤论F1Y中华典藏网

随机说法利群生同入一味真如海F1Y中华典藏网

显戒论卷下F1Y中华典藏网

大日本国弘仁十一年岁次庚子正月二十七日前入唐求法天台沙门最澄记夫以道业升沉拟准木叉之持毁。觉果迟速相从尸罗之轻重者乎。三世诸尊无不依戒成佛。十方大士无不以戒为师。菩提旷路已为资粮。生死大海亦为船筏。是以再兴一论之印板。将致三卷之弘道。仰羡同志合力人兴善结缘辈。恣量解三聚十重之巨益。饱济度六趣四生之群品焉F1Y中华典藏网

于时应永岁次己亥中夏日F1Y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