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祇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无常性。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吒枳、迦逻是一个天魔的两个名字,吒枳翻为结缚之义,迦逻是“我所作”之义。此魔自称三界结缚皆我所作,其能化诸欲境以缚众生,这就像此修行人欲留尘劳(相当于所作欲境)以保命元(相当于以縳众生)。故称“成其伴侣”。
“邪思”是指“只要留住尘劳即可保住命元”的不正确思想。显发此邪思为因,炽盛的尘劳(如在世间作牛作马)将为其果报。(天魔福报用尽则将作牛作马)。
于识阴(命之义)明白通达之中,起妄心去分辨心行之细与粗。即定中去看起心动念何者为细,何者为粗。
疏通抉择这些所看之心念何者为真,何者是假。
心念的粗细真假都以因果自相酬答(即他们认为心念的粗细真假皆源于因果)。
惟求之于心中之所感所应(也就是若自己心中感应知道是心细、真实,则认为已证圣果。这种感应是源于自己的修证。)
背离实相清净之道(即真心本清净非修证感应可得)。
属于灭谛涅槃之乐,心已呈现休止,更不前进。
四禅之无闻比丘及增上慢者。
“精应心”是改变心念之粗为细、假为真,以作为证果(应之义)之心。此句是说以圆满之精应心为因心则成就趣向空寂的果报。
“圆融”是能六根互用无碍(已将破识阴)。“清净”是诸尘不染之义。“觉明”是观照到命元(识阴)之义。清净觉明是观照清净的识阴(第八识)。此段话是说修行者若六根互用能达无碍,且对清净的识阴能发研深妙。
起心(发之义)去研究识阴生灭深妙的道理。
即以所悟深妙之境为涅槃(即识阴灭之处)。此为缘觉之所证,其已灭识阴。
诸缘觉、独觉之伦(类)。辟支佛有两类,独觉是居寂观化无师自悟。缘觉是观十二因缘而开悟。
“圆觉”是圆融清净觉明之义,心是通之心,即开通了达之心。此段是说对圆融及清净觉明二者得开通了达之心,并以此境界为因心。
成就寂静(湛之义)明彻之果,即独觉(寂静)与缘觉(明彻)之果。
生独觉与缘觉二种果位,圆明为其所悟之境界,认此境界为究竟则成为“不化圆种”。由于此境界尚未达到融通圆满之境故称“不化圆”。
未至圆通,中途成为颠狂的见解。
见经文第423页及其注解。
各以自己欲望之所爱,且因为自己的积习之故,以致迷失本心。
对于定中所现境界与自己欲爱积习相合便欣喜取著而自休息,认为是毕竟所归之地。
自称已圆满俱足,已成就无上菩提(即自己是佛之义)。
即识阴十相状中的前八种是外道邪魔所感有漏禅福报,福报用尽将坠无间地狱。
而后二种是声闻、缘觉所证之无漏业,不会有地狱之事,但仅止于此境界,不再增进,永远到不了究竟佛地。
你们应存护佛法之心秉持佛之正道。
“见魔”指邪见之魔。“沈孽”是沈重罪孽。
“绥”是安定之义。“保绥哀救”是保护使禅修的人得以安定,并哀怜救助他们,“销息邪缘”是消除息灭各种邪思之缘。
从开始发心到成就佛果。
用(乘之义)此法门得以心开。
即入于圆教初住位中之乾慧地(其慧约是权教菩萨之八地,但渡生之心不足。)。附注:权教菩萨福慧等持,在妙觉之前尚有各种无明,即此经文之五阴相状。
识阴已破之人,圆满(遍法界之义)明妙(寂照无边之义)的精心(真心)于诸行位中发起神通变化之妙用。“于中”是指于初住位到等觉位之诸菩萨行位中。即识阴已破之人于诸行位中皆能发真心之妙用。
即前述之“圆明精心”发化之后,可顿超十信,……到等觉菩萨果位之圆明而入于佛之妙智慧海。附注:“金刚十地”指地上十个果位的金刚菩萨。由这一句话可知权教的等觉位尚未全破识阴。
圆满成就菩提正觉,归入无所得(本有之义)之真涅槃境界。
“毗婆舍那”是慧观。“觉”是始觉,即众生本有之觉,初迷之后再开发出来的智慧。此句是说在定中用慧观以始觉明锐的智慧来分析微细魔事。
心中的妄知妄见。
没有不足的条件(无诸少乏之义)。就是下劣的二乘行人亦可回少向大(行增进业之义)。
未能认识定中诸种差别境界,不知道佛所说法,辨别魔事的要义。但有些人又很乐于修习耳根圆通之三昧大定,汝恐他们会因不知魔事而入邪见同于邪魔。那你要劝他们一心一意专持我所传授的楞严咒。
阿难,你应恭敬钦听十方诸佛修行得究竟果位的最后垂留仪范。此中前半句“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是指楞严经,此经使诸佛得以成就。“最后垂范”是由于五阴魔事,是本经最后才开示,故为最后垂范。
礼拜恭敬承奉,忆念持诵本经使勿忘失。
指下文之三个问题。
五阴相中之五种妄想(如色阴之坚固、受阴之虚明、想阴之融通、行阴之幽隐、识阴之虚无妄想)是产生五阴五十种相状的根本想心。请如来再加开示,此为第一问题。
第二问题是五阴消除的顺序如何?
五阴各以何为边界?例如欲破除色阴,那要到什么境界才是色阴的边界,过此边界则算色阴已破,这是第三问题,指五阴的深浅范围是什么?
作为未来诸佛正法的标准(眼之义)。
精真是诸精之真体,即本心的体性,也就是法身,它是寂而照(妙明之义)。本觉指其用,它是圆满清净是照而寂之义。
指真精非留于有相的生死与尘垢(即不属于有相之境界)。生死及尘垢乃至虚空皆妄想所生。在此处,垢是比喻八识,尘是比喻各尘相,诸识及所生尘相就如同本心所现之尘垢。
“斯”是指生死及诸尘垢。这句话是说真如起无明(妄之义)以至发生诸器世间,因此才有虚空、生死与尘垢诸虚妄相。
妄想就是虚妄,没有什么原因引起妄想,唯以妄想再生妄想,妄中立妄,如是辗转相因,以为是因缘的性质(称为立因缘性)。因缘已是虚妄无实义,何况外道不明因缘之理,认为没有因果,认为诸法皆自然如此。
虚空性实际上也是如幻的妄想所生。
若知妄想有所起之处,则可说妄想是因缘生(因为有所起处即有因)。
但若妄想原本无所有,那么说妄想说因缘也都无所有。
那何况外道并不知因缘却推论妄想是自然所生。附注:以下示色身是第一个“坚固妄想”,色身是父母欲爱妄想与自己憎爱妄想所生,坚固妄想乃色阴之根本。
你的身体(肉身)最先是因父母爱欲妄想所生。
你今日的识心(心之义)若非中阴身起憎爱之妄想则不会有(不能来之义)。故可以说由“妄想”而传续性命。
你的色身(包括肉身、气身与五蕴身)若不是与虚妄同属一类(通伦之义),那如何会谈到醋味时口水会流出?
即肉身、气身与五蕴身。附注:以下开示“受阴以虚明妄想”为本。
即前面所说,想到登临高处而起的妄想心。
此妄想心(属第六意识心)能令你的身形好像真正感受到足心酸涩。
由此妄想心为因,而使五蕴身的受蕴产生觉受。“受”是前五识所生的意识心。
能动物质(色之义)的形体(即肉身)。
你今日眼前的“乐受”(顺益之义,由顺境则喜爱),与“苦受”(违损之义,违逆境则不爱)。
二者(即苦受与乐受)现前驱役自心奔驰不止,此名为虚明第二妄想。附注:“受”之发生乃过去前五识有经验存于“名色”之中,故今日想起会足心酸涩(以临高想心为例),此妄想心乃因名色之故,前五识“接受”此种感觉,称为“受”。故此“受”乃是妄想非真有觉受之物,故称“虚明”妄想。附注:以下开示想阴是融通妄想。盖想阴是虚,但会使色身之实与之相应故称融通。众生的想(不论醒或梦中)乃名色过去已有而生的妄想,诸根取像与此妄想之念相应即为想阴。
由你的想念与思虑驱使你的色身。
色身与念虑不属同类(一为无知、一为有知)。
你的色身为什么(何因之义)会随念虑之驱使而取像(想阴以取像为义,即根尘相对生种种取像)。
因想念的心已发生而后诸根(形之义)才取像,所取之像与所想之念相应。
想阴在醒时即是想心,在睡时即是梦境。
则因你的想念不息,故妄情摇动不止(即妄心不停之义),此想阴通于醒、睡与五根、五识亦通(法尘是五尘谢落的影子)故称融通。附注:以下开示行阴的幽隐妄想。
行阴是变化的理体,其性迁移不停(不住之义)。
念念迁变,秘密推移。
气色销散,容貌变皱,日夜互相更代。
行阴若非汝心,云何会使汝的身体变迁?
你现在的行阴念念迁移不得停住(即你现在的心念从未停过)。附注:以下开示识阴之虚无妄想。
“精明”即识精元明(明白了知之元),即识阴。“湛”指湛然明亮,这句话是说你的识阴好像在明亮不动摇之境(处之义)。
若识阴名为“恒常不变者”(修行者之误认)。
若恒常不变,则色身就不会有见闻觉知六种功用。
若识阴是精真(如真心、本心则为真实)则不容染习诸妄。
此段是说若识阴不容习妄则何以会发生以下之事:你昔年看过一物,久已遗忘,后来再看到此物时又会记起,所以会如此,是因第八识被境(见奇物)所薰成为种子存在识中,后来机缘出现(再见此物时)种子被拉出而又记起,因此,此识阴(精了之义)是念念受薰染,不是“不容习妄”。句中“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薰”是指此识阴好像在明亮不动摇之处,但实际是受到念头的薰染,亦属动摇之相。“有何筹算”是说识阴被念念薰染没有停止,薰染的数量如何计算?
此湛然之处(即识阴)非真心不动。
识阴若非前四阴之源则那会受到妄习所薰染。
非达到六根六用开合之际则妄想不得灭(即识阴不能破)。(见经文第482页及其注解)。
识阴未破之故,你现在见闻觉知六用之中,在念头中常会串穿(中串之义)少许(几微之义)的习气(习之义)到识阴中,则你湛然了知的第八识内会出现罔象虚无(即若无不无、若有非有虚有无有之妄相)。这是第五种颠倒(执虚以为实,无以为有之义)极为精微的细想。附注:以下讲五阴的边际。
住色与住空即色阴之边际。在色阴中,凡有相者泛称为色,无相者称为空。远离一切相住空则色尽空未了。此不出色阴边际。必须双离色空才是出离色阴。
住触与住离皆受阴所属。受阴之中,取著称为触,厌舍称为离。只断一切取著(断去喜爱)而不忘厌舍则是离“触”而未能离“离”。此尚在受阴之中,要双离二边才是究竟。
住有念与无念皆是想阴。想阴之中,有念称为记,无念称为忘。除一切“念”而不忘“无念”是住“静念”,此尚不离想阴,故“无心”(住于无念)不是道,“无想”亦非究竟,这一切皆要离。
住“生”住“灭”皆是行阴。在行阴之中,散心粗的心行(即心念之移动)称为“生相”(如瀑流),而定心中的微细心行称为“灭相”,此细行似灭非灭(本经称其为清扰之相)乃行阴,而一切“灭”定为住灭之相,皆不出行阴,故要双离生与灭才是究竟。
“湛入”是明亮能入,“合湛”是合于明亮(湛明之境,此即本心范围)。湛入约在无色界的空无边处,此为“识阴”的前边际,而本心则是识阴的后边际,而在入本心之前即非想非非想处(即黑漆筒)。
此五阴原本是重叠生起(重叠是头尾相接之义)。
“生”是开始之义。五阴生起的顺序,开始是识阴,最后是色阴。故其灭除先由色阴灭起。
道理的了解(指对五阴由妄想而生的道理)是可以顿悟(瞬时了解),可以乘著对道理的了解,一并销除邪知邪悟。但五阴的事相则不是可以顿除而必须依靠修行,慢慢有顺序的去消除。
我先前己经用绾巾解结的比喻告诉你修行必须依次第解六结(六根之结),你今日何以又重问此次第解结之问题?
你应将这些五阴妄想的根元研究清楚,并修行除尽五阴使心开通了达。
令其了达五阴皆虚妄。
自会生出厌离虚妄之心。
统领四大部洲所有国土的大王,人中福报第一。
四重即小乘的杀盗淫妄四根本重罪。十波罗夷是大乘的十种重罪。“波罗夷”是极恶之义。
转眼间。
穷劫其福不尽。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三宝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