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俳句

要谈日本文化,就不能离开佛教,因为我们承认:佛教徒参与了日本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f0U中华典藏网

事实上,佛教的影响作用于日本文化的每一种门类。这种影响,一直在我们的文化的历史上渗透,使得生于其间的我们一点儿都没有意识到它的活动。f0U中华典藏网

六世纪时,佛教通过公开的途径传到了日本,并逐渐成为对日本文化史具有促进功能的一种力量。佛教之所以能传入日本,也是基于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他们希望佛教能成为促进文化发展和帮助他们实现政治统一的动力。f0U中华典藏网

于是,佛教迅速并且必然地与国家合为了一体。单纯地从宗教角度看,这样的同化对于佛教精神的发展是不是有利,其实是值得怀疑的,但作为历史事实,佛教与历代幕府政权都交融在一起,帮助幕府从各个方面推动政策的实施。f0U中华典藏网

而一般来说,日本文化的精髓也是掌握在上层统治阶级手里的,所以,佛教必然地会带有贵族主义的倾向。f0U中华典藏网

如果想知道在日本人的历史和生活中佛教到底具有怎样的地位,最好的办法是设想一下将所有寺院和那里珍藏的宝物都破坏掉的情形。f0U中华典藏网

到那时,虽然日本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和极具人情味的人民,它也会变成一个无比荒凉的地方,破败得如同一座无人居住的房子一样,庭苑、家具、屏风、绘画、雕刻、插花、织锦、能乐、茶道都消失了。f0U中华典藏网

为了说明禅对日本其他文化形态产生的影响,或者说,是为了说明禅与它们的关系,我们对于禅宗和在日本广泛流行的其他佛教各宗的不同点多少要了解一下。f0U中华典藏网

简单来说,禅的哲学是大乘佛教,但禅里有一种特殊的方法可以体验这一哲学。那就是直接洞察我们自身的存在,即直接洞察实在的秘密。它对于依从佛陀在语言和文字上的教导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也不依赖笃信更高的存在和对戒律修炼方式的实践,它什么也不依凭,只是一种内在的体验。f0U中华典藏网

它只需依靠直观的理解方法,并由此产生了日语中的“悟”这一体验。悟与禅是同义词。没有悟就没有禅。“悟”这一体验的重要性,现在已经被看作是禅所特有的。f0U中华典藏网

悟的原则是不依靠概念就到达真理。虽然可以用概念为真理下定义,但在我们身体力行地去了解真理时,它就不能提供帮助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概念知识能使我们变得很聪明,但这只是表面现象,而不是活生生的真理。f0U中华典藏网

它没有创造性,只是没有生命的死物的积淀。如果真有所谓“东方认识论”的话,那么,禅在这一点上能最忠实地反映其精神。f0U中华典藏网

有人说:东方人的心理是直觉的,西方人的心理是秩序的、逻辑的,这话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当然,直觉的心理是有弱点的,但它也有其优越性,在处理生活中最根本的大事,即有关宗教、艺术、形而上学的事情时,它的优越性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f0U中华典藏网

禅宗极为主张弘扬悟的意义,认为不应该一般地、概念地把握生存及事物的终极真理,而应该用直觉去把握,并认为,应该把直觉作为哲学以及其他一切文化生活的基础。在培养日本人的艺术鉴赏力方面,禅宗的这些主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f0U中华典藏网

禅和日本的艺术概念在这里确立了精神上的联系。无论怎样给艺术下定义,都必须从对生命意义的体味出发,即应将生命的神秘深深地嵌入到一切艺术结构之中。所以,在艺术以深远而富有创造性的姿态对这一神秘加以表现的时候,它会搅动我们存在的最底层,这是艺术的鬼斧神工。f0U中华典藏网

最杰出的艺术品,如音乐、绘画、诗歌、雕刻,都会带有这样的特点。f0U中华典藏网

真正的艺术家,至少是那些在创作活动中已经达到了高潮的艺术家,在完成作品的瞬间,变成了造物主的代言人。如果用禅的语言来表达艺术家生活中的这一最伟大的瞬间,那就是悟的体验。在心理学上,所谓的悟,就是对“无意识”的意识。f0U中华典藏网

通过一般的教授和研究学问的方法,是不能得到悟的体验的,它需要一种能够指出超越智力分析的神秘存在的特有的技术。生命充满了神秘,一切有神秘感的地方都存在着禅。神秘感在艺术家之间常常被称为“神韵”和“气韵”,对它的把握,就是对悟的建构。f0U中华典藏网

悟拒绝被纳入任何逻辑范畴中,要想实现悟,需要用一种特殊的方法。观念的知识有进步的方法,人们依靠它能一步步向前发展,但却无法依靠它到达神秘的领域。若是到达不了神秘的领域,就无法成为种种技艺的宗师和艺术家。f0U中华典藏网

神秘、气韵或日本人所谓的“妙”存在于所有艺术中。正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正是在这一点上,禅和所有门类的艺术密切关联。和禅师一样,真正的艺术家都是领会了事物之“妙”的人。f0U中华典藏网

有时,在日本文学里会将“妙”称作“幽玄”。f0U中华典藏网

一位批评家指出:“幽玄”是瞥见存在于变化世界中的永恒事物,是对实在的秘密的洞察,体现在一切伟大的艺术作品中。就是说,在闪烁着悟的地方,就会有创造力迸发出来,它与“妙”和“幽玄”相通,在各门艺术中表现着自己。f0U中华典藏网

悟带有一种特殊的佛教色彩,彻见生命的神秘及有关事物实在的佛教真理。在表现作为艺术的悟时,就会有蕴含“幽玄”的作品产生,向我们展示神秘之物的一瞥,显示灵魂和神性的律动之妙。f0U中华典藏网

就这样,禅给予日本人极大的帮助,使他们能够接触、领会存在于所有艺术门类中的神秘的创造本能。f0U中华典藏网

人们无法用智力分析和体系化去捕捉、运转这种神秘之物,于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悟是神德所为,为艺术天才独占。而禅为了把悟带到普通人的心中,在实现悟的方法上下了一番功夫。f0U中华典藏网

这是禅与其他佛教派别的不同之处。但是这种禅的方法,从普通的意义上讲,是非科学的、野蛮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可怖的残酷方法。f0U中华典藏网

我为了说明这一点,引用了宋代的禅师五祖法师用夜里偷盗的技术比喻学禅之法的例子。f0U中华典藏网

狮子考验其幼仔的方法也与此类似。母狮在生下幼狮两三天之后,就把它从悬崖上扔下去,看它有没有自己爬上来的勇气和自信。如果幼狮失败了,母狮将对它不屑一顾,因为它不具备做狮子的资格。f0U中华典藏网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的素质并不是天才生来就有的。教育者的义务,是使他的学生具有这种最宝贵的东西,唯有如此,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格价值。虽然禅的方法在现实中具有危险性,但如果不敢冒险去尝试,就无法获得自己所追求的东西。f0U中华典藏网

华严宗宝藏院的一个和尚,即这一流派的创始人,他发明的一种矛一直被宝藏院派的人使用。一个月牙儿形的装饰从这种矛尖的中部伸出,看上去好像是多余的附属物,不过,和尚这样设计是有他自己的理由的。这个和尚有夜里在寺庙的庭院里练矛健身的习惯。f0U中华典藏网

每当这时,他最关心的不是如何让自己的武术更娴熟,因为他早已精通此道,是行内高手。他所要达到的是人和矛、人和武器、行动者和行动、主体和客体、思想和行为的完全同一的心境。这种同一被称作“三昧”。f0U中华典藏网

这个和尚,或者说武术家,日日苦练的目的就在于此。一天晚上,他正在练矛时,忽然看到池中闪烁的新月的倒影与矛尖相交在一起。借助这一感悟,他突破了自己的二元意识。据说在此之后,他就在自己的矛尖上加上了月牙儿形的装饰。而我们在这里要指出的,不是这一发明的创意,而是他所自觉的事实。f0U中华典藏网

我由宝藏院和尚的故事想起了佛陀的体验。佛陀的顿悟,是在一个清晨,他仰望晨星时发生的。他曾长年埋头于冥想及对知识的探求,但这并没有带给他任何精神上的满足。他一直想发现能深深地触及自己人格的底层的事物,并为此做出努力。结果在一天清晨,他在仰望晨星时悟了。f0U中华典藏网

在那一刹那,他意识到了不断探求的自己的内心。就这样,他成了佛陀(觉者)。f0U中华典藏网

而宝藏院的那个和尚之所以能够成为此道的“名人”,则是因为他悟透了武术的秘诀。这里所谓的“名人”指的是高于专家的人,也就是超越了最高熟练程度的“创造的天才”。这样的人不管从事什么,都能显示出独创的个性,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f0U中华典藏网

“名人”是日本语里对这样的人的称呼。他们并非生来就是名人,而是在历尽艰辛后才成了名人。只有不断体验上述过程,才能走向艺术奥秘的深层,并与生命源泉的直觉相通。f0U中华典藏网

加贺千代女(1703~1775)想在俳句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于是去拜访常来当地走访的俳句名师。f0U中华典藏网

名师让她以“杜鹃”这样一个平常的题目作俳句。日本诗人和俳句家都非常喜欢杜鹃,此鸟的特点是边飞边叫。据说这样一来,人们就很难在同一时间既闻其声又观其影。有一首和歌是这样歌咏杜鹃的:f0U中华典藏网

杜鹃啼时回眸望,f0U中华典藏网

唯有残月天际留。f0U中华典藏网

千代按照这一题目作了几首俳句,却都被名师斥为太过“概念化”,没有足够的真实的感情。她不知道怎么说了,也不知道怎样才能用俳句纯粹地表现自己。f0U中华典藏网

一天夜里,她一直绞尽脑汁琢磨这个题目。不知不觉中天色已经大亮,打开窗子,一层微明进入室中。这时,这样一首俳句浮现在她的脑海里:f0U中华典藏网

静夜思杜鹃,f0U中华典藏网

静思杜鹃不觉晓,f0U中华典藏网

晨星挂天边。f0U中华典藏网

她将这首俳句拿给名师看,名师马上断定,这是迄今为止吟咏杜鹃的俳句中的一首佳作。如同禅与“无意识”相连一样,艺术作品与“无意识”之间也存在着某些联系。在这一点上,禅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f0U中华典藏网

唐代一位有名的禅师叫临济,他在黄檗门下修习了三年,却毫无收获。这当然不是因为他不够努力,也不是因为他对禅的知识不了解。事实上,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倾注在了通达禅的真谛上。f0U中华典藏网

黄檗的大徒弟睦州注意到这些,便想向黄檗推荐临济,让其师对这位年轻的真理探求者给予多方面的关照和开导。当他劝说临济去黄檗那里听听忠告时,临济却说:f0U中华典藏网

“该问什么呢?”f0U中华典藏网

临济所说本是无心之问,但如果是有过一些禅的体验,或者对于宗教心理多少懂得一些的人,马上就可以判断出临济已走进了精神的死胡同中,他的前路遍布障碍,无法前进。而且他背后的桥已被烧毁,也无法后退。f0U中华典藏网

但是,他这时的心境并非空白或绝望。他觉得,在那里有一种能让他前进的东西让他跳入深渊,彻底切断那虽然微弱却仍和自己连在一起的羁绊。因此,他的这一发问成为了禅的历史上最有意义的发问。f0U中华典藏网

身为黄檗大徒弟的睦州,是临济最好的朋友,他又说:f0U中华典藏网

“啊?你到那里问什么呢?就问一下,什么是佛法的大意?”f0U中华典藏网

于是临济去拜见黄檗,按朋友所教的问道:“什么是佛法的大意?”f0U中华典藏网

他的话音还没落,就被黄檗痛打了一顿。当然,临济根本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他跑去和睦州商量,睦州劝他再去黄檗那里问问相同的问题。他听从了朋友的忠告,又出现在黄檗面前,结果再次挨了一顿打。f0U中华典藏网

这次临济失望了,被渐渐逼到了死胡同里。可睦州还是强迫他去问黄檗,临济只得第三次到了黄檗那里。但黄檗的态度仍然很残酷,又将他打了一顿。连续三次碰壁,临济想离开此地。睦州料想临济已面临新的转机,于是,让临济先去黄檗那里辞行。f0U中华典藏网

临济见到黄檗后,黄檗说:“到大愚那里去吧!”在大愚的启发下,临济终于充分理解了黄檗的苦口婆心,在开悟的瞬间,临济高呼:f0U中华典藏网

“原来黄檗的佛法也不过如此。”f0U中华典藏网

——《临济录》f0U中华典藏网

就佛法的概念和知识而言,临济与当时的任何一位学者比都毫不逊色,但他并没有将此作为自己最后的满足。他在真诚地寻求并渴望亲身获得最后的、积极的“第一义”。f0U中华典藏网

他十分清楚,从外面强加给人的东西,绝不会变成他自己的。附加物不外乎是一种负担,这种负担越多,人就越得不到自己的独立和自由。f0U中华典藏网

在黄檗门下苦思冥想的三年,并不算浪费了时间,看起来他在暗中摸索、毫无收获,但在睦州、黄檗、大愚的指导下,他终于顿悟了。f0U中华典藏网

由此,临济得以洞察“无意识”的境地,感叹“佛法不过如此”。“无意识”是永不干涸的生命源泉,而不是装满了知识的宝库。恰似一粒极小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知识就在这里生长。f0U中华典藏网

从上述内容可知,“人间的极限是神的机缘”,即东方式的“穷则通”的真理,是有关“自觉”这一禅之技术的心理解释的基础。抛弃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努力,可以在“无意识”发挥作用的时候成就任何伟大的事业。在任何人的心中都隐藏着神秘的力量,参禅的目的,就是使这种力量觉醒,并表现这种创造力。f0U中华典藏网

人们常说,伟大的事业往往是人在“疯狂”的时候成就的。这是因为,思想和观念合理地构成了普通人的意识,并由道德对其进行统治和配置。这样的人,就是生活中常见的、平凡的俗人。当然,作为无害的市民或合法行为集团中的一员,在这一点上非常值得赞赏。f0U中华典藏网

可是,这样的灵魂不具备创造性,没有偏离常规的冲动,也没有勇气将谦让和安分守己这一庸常的限制打破。这样的人永远也不会犯错。一旦有谁偏离了常规,就会被他们视为危险人物。f0U中华典藏网

这样的人千方百计地使自己固守原位,不做半点儿出格的事,我们很容易了解这样的人。他们的行为可以预测,就像几何学一样,其所有的意义在被看见、被测量、被说明时,就已经显露出来了。f0U中华典藏网

但伟大的灵魂却与此一点儿都不一样。它是不可预期的、狂热无绪的。它会在你正要看到它的时候,突然飘然远去,它经常追求一种比自己更伟大的存在。这种存在在它真挚地、诚实地面对真实的自己时,能够把它推向更高的意识层次,让它可以用更广阔的视角对事物进行展望。f0U中华典藏网

在它知道了自己真实存在、能够存在、必须存在的场所后,它就会为了实现“附体的幻影”而变成“疯子”。所有伟大的艺术都是这样创造出来的。作为创作者的艺术家,与我们这样循规蹈矩地活动的人不一样,他们生活的层次更高。在更深的灵感之源中开掘自由宣泄的入口,正是禅所主张的独特方法论所要达到的目标。f0U中华典藏网

《圣经》中说:“叩门门即开。”f0U中华典藏网

对于这个“叩”的意思,人们都不太理解,想到的只是用拳头轻轻地敲门之类的事情。但是,从精神上来讲,这里的“叩”与生活中普通的“叩”是截然不同的,它是用肉体、道德、智力、精神等这些组成人自身存在的一切,去撞击自我创造之门,在人用尽力气直至将体内最后一丝力量挤出并投向此门时,人的全部存在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冲击,使人一跃进入不可思议的领域。f0U中华典藏网

禅的锻炼,就是要让人得到这样的体验。禅和艺术共同的生命力的源泉——“无意识”,就是这样的不可思议。f0U中华典藏网

测试结束,卜传对三人进行评判。f0U中华典藏网

他先对长子说:“老大,你对于剑术的秘诀已经明了了。”然后他将一把好刀送给了老大。f0U中华典藏网

接着,他对老二说:“你还要努力。”f0U中华典藏网

轮到老三时,他则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斥责,说老三那样做损坏了家族的名声。f0U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