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眼藏

5Jh中华典藏网

佛出世弘传无量妙法,以各种方便法门,救度颠倒妄想执著的众生脱离苦海。净土宗自庐山东林寺慧远祖师至今印光大师十三祖,都主要依据三经一论----《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大乘无量寿经》和《往生论》;其它各经论也都处处提示。恩师徐老言:在佛所说的无量法门中,念佛是最方便的一种,其中持名念佛,是一种特别法门,称为易行道。所以历来禅、教、律、密各宗大德,发愿回向,求生极乐,以迅速圆满功行的很多。5Jh中华典藏网

就我心密初祖大愚祖师,也是在庐山东林寺苦修般舟三昧, 日夜经行, 不坐不卧,恒持弥陀圣号不断,三五日后,双腿浮肿,寸步难行,乃咬紧牙关,用手爬行,每前进一步,须经艰巨努力。于力尽爬不动时,立誓除死方休,以身体滚动前进。经此艰苦卓绝的奋斗,偷心死尽,泯然深入大定,感普贤菩萨现身,为之灌顶,授以心中心密法,并谓大藏经中有此法本即《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心密至今大弘于世受益者不计其数,每每想起大愚祖师苦修般舟三昧,都止不住含泪膜拜!南岳慧思禅师的净土往生传曰:若十人能修般舟三昧,随其所须,吾当资给,如无此人,吾其去矣!5Jh中华典藏网

恩师徐老所谈净土修持法要是经过多年,真实修持实践,从自性流露而来,十分珍贵为现实众生留下了解脱往生净土的方便易行的窍决,人天共赞,十方共鸣,功勋无量。5Jh中华典藏网

恩师徐老在圆寂前几月招我,再三叮嘱曰:“2007年3月5日走••••••期间大家可念佛敲引磬念四字洪名,给大家种福田,走后停放十天荼毗。”我长跪合掌请求上师长久住世,上师微笑着摸着我的头说:“我并没有离开你们啊!”我随即含泪写下《祈请上师住世文》!5Jh中华典藏网

《祈请上师住世文》5Jh中华典藏网

伟大慈悲的上师啊,您就是佛!5Jh中华典藏网

祈求您常住世间!5Jh中华典藏网

众生需要您那清净的戒体;5Jh中华典藏网

众生需要您那自在无漏的禅定;5Jh中华典藏网

众生需要您那般若之光的照耀;5Jh中华典藏网

众生需要您那大慈悲的摄受;5Jh中华典藏网

无为的大慈悲根本上师啊,5Jh中华典藏网

祈求您永住世间,常转*轮!5Jh中华典藏网

                         弟子来生顶礼!5Jh中华典藏网

                       2007年1月19日5Jh中华典藏网

上师走后留下了全身舍利,尤其是完整的头舍利和舌舍利,从历史上看很少见。与佛无别的舌舍利,实在是智慧慈悲的最高结晶,也是佛一般的功德庄严。5Jh中华典藏网

我等初学弟子只能刻苦修行,争取早日离苦,发起慈悲心,发起无分别心,发起无所求心,发起无所得心,发起平等心,发起成佛的心,以报师恩佛恩!5Jh中华典藏网

今有寂照居士转交给我恩师徐老的《书信集》和《净土文集》,我看后十分欢喜。其中《书信集》收集前许洪亮居士曾打电话给我说过,我也十分赞同。许洪亮居士发菩萨心,今又发心编辑恩师徐老的《净土文集》,难得可贵,我随喜赞叹。由于本人文化有限,无法细致地表述,还望天下各路大德善知识怜悯摄受为谢!5Jh中华典藏网

《般若花》以法供养一切有情,亦莫非一时因缘,言语文字皆用于一时,不能死于句下,“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仁者必能默契之。5Jh中华典藏网

仁者能知一切如幻,甚为难得,《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但声闻初果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水,况思惑乎,况尘沙惑和无明惑乎。故从来大德悟心以后,悟后起修,如丧考妣,如防风灯,正为习染多生,非一蹴而就;圆教行人了分段生死以后,尚须破四十二品无明,才能了变易生死,成为法身大士,故禅宗破初关后,尚须勤于保任,奋除习气,否则成为“悟后迷”,故历来大德悟后提倡净土法门,以期利钝全收,同入弥陀愿海也。生死事大,愿与仁者共勉之。5Jh中华典藏网

某老人乃净宗闻人,其所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走错路了”此语实嫌欠圆,因净土乃三根普被,利钝兼收之大法。从下根人来说,因不必高谈“自性”、“唯心”,全事即理,蓦直念去,理在事中,但对上根人说,则不妨念佛即是念心,念极情亡,则理事双融,心佛不二,根尘脱落,禅净不二。某老专为初机学人着眼,“自性”、“唯心”则专就一句弥陀,即是法界全体上着眼,各人设施不同,悲心则一。万法不离自心,若界外有个阿弥陀佛,心外有西方净土,岂不成为心外取法?所谓“唯心净土,即净土不离唯心;也即弥陀不离自性。仁者所论,亦即此义,圆融无碍之谈也。5Jh中华典藏网

仁者所示“放下”语录颇为精妙。《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空)、无法相(法空)、亦无非法相(空空)。”三空之要,岂不在于放下。放下之义大哉!但问放下个什么,就是放下那放不下的,还不究竟,且道一句,曰:“家贼难防”。5Jh中华典藏网

吾人处于娑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皆有因缘,一切无常如幻如化,故惟有“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早求出离,是为上策。仁者所说三际不可得,有两种理会,即方便说和究竟说,也即四种悉檀因缘。按究竟言之,过、现、未三际都不可得,非过去、未来,也无现在(当下),因刹那变灭,故《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实为究竟了义之说。又实相无时间相、无空间相,因时间、空间都是生灭法,现代科学家说:时间和空间是人们的“妄想”,真是一针见血。仁者所举“两种体会”,可谓善巧说法矣。方便说,有过去和未来,没有当下;或说无过、未,只有当下,皆无不可,究竟说则三际皆不可得,因三际都是生灭法也。5Jh中华典藏网

                             (答西安刘志强居士)5Jh中华典藏网

仁者理事圆融,才华横溢,尤其对佛法修证,可称更上层楼,如说:“遇境会粘,但并不怕粘”;“我除了除习气之外,还能做什么事?”“但我就是要拼命体会难堪的滋味”……,这些都说明若非真实用功,不能有此体会!佛法唯证相应,若继续保任,打扫宿垢,终能打成一片;所谓打成一片,即是昼夜六时,妄想脱落,心无散乱,人生至此,得大解脱,岂不庆快平生!但多生积垢,亦非一时能除,总须“在有障碍中忍得过,能忍得过即无碍矣”,譬如爱面子一事,正是我们考验的好机会,能与之挨磨、周旋,久之自能脱然。5Jh中华典藏网

文字无咎,损益在人,故亦无有定法可说。如“理悟”,可作道理上明白解,亦可作明白“理体”解,“证悟”可作破初关、亲见本来面目解(素法身),亦可作破无明,见法性的“分证”和“满证”解。(圆教破四十二品无明、别教破十二品无明)一般说来,以“悟”、“修”、“证”三个字作分别,最简要,即1.开“悟”自性,2.由悟起“修”,3.由修而“证”,列表如下:5Jh中华典藏网

修 证 三 阶 段5Jh中华典藏网

悟 (见道)根尘脱落,明悟自性——破初关5Jh中华典藏网

修 (修道)绵密保任,长养圣胎——破重关5Jh中华典藏网

证 (证道)放任而为,无所不是——破牢关5Jh中华典藏网

“见性”意即“现性”,但原来都已用惯,可以不改,只要领会其义即可。何况古人曾说:肉眼亦可以见性。因为开悟以后,全相即性,山河大地全露法王之身,故目见山河大地即是肉眼见性,此意颇深,古人有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天台宗也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可助理解。5Jh中华典藏网

“心态是粘还是不粘……”是出入三界的关键,此语说得何等精辟!圣贤、佛菩萨与我们凡夫的界限,就在粘与不粘,粘则系结、挂碍、不自在、生死;不粘则解脱、自在、出生死;圣人是念而无住,用而不着,凡夫是缠结、挂碍、着相粘境,界限十分清楚。我们必须努力用功,使妄想脱落,打成一片,随缘逍遥,放旷自在。自知烦恼即是菩提,妄想就是妙用,穿衣吃饭,迎宾送客等一切法皆是佛法。5Jh中华典藏网

仁者所说“在观心时,其实正是念佛”,正是。凡内观自心,外参经论,实际上都是念佛法门,以一切不离自性故。又“任你如何在境界里攀援不舍,都是昙花一现”,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实)但不是断灭,所谓“一切法皆是佛法”(无虚),无实无虚,即是吾人的本来面目!5Jh中华典藏网

五言偈一首,可谓道尽心要,承担如来家业,实是责无旁贷,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生苦恼,亟待匡济,大心救度,不愧佛子,愿与仁者共勉之。录古德颂一首,以助法喜:5Jh中华典藏网

转处孤危万事休。随缘得旨复何求。5Jh中华典藏网

群生造化乘斯力。一道灵光触处周。5Jh中华典藏网

即事即空无剩法。全心全佛有来繇。5Jh中华典藏网

填沟塞壑无人会。可笑骑牛更觅牛。5Jh中华典藏网

                                  (答南京齐伟居士)5Jh中华典藏网

信中说,一看便了,观心很好,但不能执相,不管什么现象现前,一概不理,反反复复总是有的。都要看作是进步现象。当妄想断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不执一物,自然有个好消息。但此时“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也不可执,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连虚空也粉碎,还要这两句话作什么?总之,刻苦用功,努力保任,时时注意改习气,必有打成一片之日。5Jh中华典藏网

从仁者的信中得知仁者在修持中,时常因腿痛而于座中不得静心,仁者要记住的是:佛法是心法,功夫不在色身上,而在修心上。至于座上的坐姿,当然能够双跏趺或单跏趺更好,这都是夙世因缘,应一切随缘,千万不可勉强,尤其对年岁大的学人而言。关键的是座上要“心念耳闻”,于妄念不取不舍;座下不忘观照。请记住:观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法门,若要见性,必持观心!5Jh中华典藏网

另外,不论任何学人,修持中都有业障翻腾的现象,还有就是学人本身体内隐含的病症,在修持中都会发露出来。无论是业障翻腾,还是病根显露亦都是好事,望仁者不必惊恐和担心,仁者于座中只管“心念耳闻”如法的修持5Jh中华典藏网

                                    (答南通秦居士)5Jh中华典藏网

观心,是学佛之重要法门,在拙作《学佛是怎么一回事》中有“观心”一节,文虽不多,但是观心的要领,依之实践,能有具体的下手方法。今再略告观心方法,(具体请多参究《般若花》,与“人事磨练”一节一起看)观心先看自己妄念即回光返照,不取不舍,既不随它流转,也不着意遣除,每日起观数十次,渐渐纯熟,妄念也渐渐息下。如此继续用功,虽然无念或少念,但继续返观,此时即由“观妄”,渐渐转向“观真(观自己真心)”,观到一念不生,“心空及第归”。这时虽一念不起,但见闻觉知,了了分明,并不断灭。此时即是动静不二,定慧双修,如明镜照物,虽镜体寂然,而诸影了了分明,前者即体、即空、即静,后者即用、即慧、即动,故观心的人最后悟心时,体用不二、定慧圆融,动静一如。据仁者所说是体用、动静、定慧都未圆融无碍,未能悟入不二法门,也即没有明自本心,见自本性,故有种种障碍、疑问,如云:“内观与心上不着一物,没有形成统一。”所谓“注意当下”即是叫您默契“无念时的光景”,否则始终是“识神”用事,安能修悟自性?故参禅必须起疑情,而且必须在“话之头”上起疑,以一念转万念,若落入话尾,早已起种种分别,即不能起“参话头”作用。5Jh中华典藏网

观心开悟后,一切穿衣吃饭、扬眉瞬目,都成自心的妙用,所谓“妙用”就是虽用而不粘不着,无所挂碍,即体即用,否则依稀仿佛,仍是凡夫境界。5Jh中华典藏网

至于“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这是形容自心彻悟境界,其实既是虚空,又如何粉碎,是一种无义味之语,教人不起分别,若追求其境界,便上当了。《金刚经》说:“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5Jh中华典藏网

“无修、无得、无证”,亦即无功用道,八地以上菩萨乃能证此;至于“不除妄想不求真”,盖我执破后,进破法执之境界,属始破“牢关”,但“不除妄想”此语亦是妄想,所谓“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尚隔一重关”!5Jh中华典藏网

阿弥陀佛第十八大愿,古德谓为真实中之真实,盖“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大悲愿力,无以复加矣!5Jh中华典藏网

知于六字洪名,万分亲切,十分难得。此法三根普被,即浅即深,下根之人仗一句洪名,信真愿切可以带业往生凡圣同居土;中根人逐步深入,断见思烦恼,便可往生方便有余土;如能由生灭入不生灭,由有相到无相,逐渐做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便可破无明见法性,生实报庄严土,而成法身大士。到此时即念即观,即观即念一句弥陀不离实相,即由持名念佛而入实相念佛,念佛与观心并无二样。仁者既然念佛十分相应,便可由念佛入门,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也。应知一切妄念本来幻化不实,故仁者说:“念头生灭不居,而静言观之,则波偃涛泯。”《金刚经》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圆觉经》所谓“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总之,一切妄念如幻如化,若于妄念起时,能不取(不随之流转)不舍(不着意遣除,“遣除”之念,亦是妄心)。一切不理,只管念佛,则妄念不消而自消,终到“心空如洗”,得大法乐。5Jh中华典藏网

仁者说:老是在观照上“通不过”,其实可先以念佛息其妄念;妄念息处,而了了分明,灵光独耀即是观照,也即是“平常心”,请仁者试从这里下手,或可有所把握。如能在本位上透相见性,于生灭心暂歇时,体认此“一念不生,而又灵知不昩”的自心,则当下明悟本来面目,亲见此不生不灭之实相,大事因缘,其在斯乎!5Jh中华典藏网

知认识自己,已成熟路,此是根本法门,各宗都不离“观心”,因观心才能引出佛性,见到本来面目。但念咒念佛也有扫荡和转化之功,交替用之,毕竟妄息而真显,则受用莫大焉。5Jh中华典藏网

能见能用,着在上面是凡夫,用而不着是圣贤,是般若放光。关键即是在粘着与不粘着上。5Jh中华典藏网

当修法至“一念不生,但灵知不昩”,必须自我承当,即是见性,不必怀疑。5Jh中华典藏网

念佛时须心起、口念、耳听三结合,加上手结定印,三密相应,能使妄念无法插入。5Jh中华典藏网

                                    (答南通钱居士)5Jh中华典藏网

仁者念因缘难值,欲广结硕德,以自策进,其志可嘉!是否祈仁者先明本性,打好基础,似不需多所攀缘,以免影响定慧力。盖种种佛法,无不从得定开慧中,明悟自性,然后打扫积习,悟后起修,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性,并念佛求生,使即生成办大事。感仁者之诚,略抒愚衷,互相策进。5Jh中华典藏网

仁者于一切境不起分别固好,若能通过修持,认知自性岂不更妙!修至一念不生,而灵知不昧,了了分明,正是认知心性的火花。5Jh中华典藏网

佛法无有定法,莫非是善巧方便,济度有情。“泯见”……无我见、人见……实为破烦恼要领,由此进入“我空”、破除“我执”,才有超脱三界之分。5Jh中华典藏网

根据某居士的兴味,自选出路。不过禅宗能明心见性,固然很高,但悟后尚须起修,破无明,见法性,生死尚不了,故以专修弥陀大法,带业往生,较为实惠,解决问题。5Jh中华典藏网

                             (答河南李智田居士)5Jh中华典藏网

仁者目前以修法去妄、明悟自心为主,阅经只要略带,也不要有意住着文字、言语,因依文作解,分别取舍,反会塞自悟门。阅读时宜一心恭敬,少加分别,便易与“实相”相应。(若研究,当另作安排,但目前以实修为主)一旦明悟自心,阅经时便了了分明,都成自心注脚。5Jh中华典藏网

只要勇猛坚决,常与自己习气奋斗,于有碍中忍得过,便能不断进功。5Jh中华典藏网

只要因缘凑合,条件具备,做正当生意,佛法是允许的(即“八正道”中的“正命”)但不要做菜馆酒店杀害生灵等行业。《法华经》说:“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虽不离世间法,但要时时觉悟)。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离世法而证佛法,两者可并行不悖。若为修福修慧,圆成佛道,而做生意,作为一种方便,功德不可思议。5Jh中华典藏网

学佛随笔选5Jh中华典藏网

1、知生必有死,普天下曾无一人逃得,余於是而学佛;知心性是一而苦乐不同,余於是而学佛;生不知所自来,死不知所从去,悲欢离合,匆匆一生,万象森罗,真理何在?余於是而学佛;世界而名缺陷,好事终属无常,四大六尘,莫非幻相,穷通得失,同归春梦,余於是而学佛;贪痴习重,轮回路险,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余於是而学佛。嗟乎!人生数十寒暑,以视前之无始,后之无终,直刹那间耳。而世方争短论长,侷促辕下,背真逐妄,痛苦浩然。冀迷途之永出,愿彼岸之同登,舍佛法吾谁与归乎?5Jh中华典藏网

2、学佛十年矣,自欺欺人,行不笃诚,三业所作,障累日深,圣贤气象,相去日远,纵有振作,每成弩末,人命呼吸,知来日尚有几何?一旦大事临头,未免随业漂沉,生死恩仇,从头做起,思之实堪一哭。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吾其勉哉!5Jh中华典藏网

3、戒以生定,定以发慧,故戒为入道之要门。举凡参禅、念佛、礼拜、忏悔乃至一切佛法,盖无一而非戒,以摄心即是戒故。又有从事上戒者,有从理上戒者,实则事即理上之事;理即事上之理,初下手时即不二矣。故事修无异于理观,理观可融入事修。虽然,吾人心地未明,动辄得咎,若不从事上笃实戒去,所熏入者为恶因,则发起现行,不可得而善矣。空谈唯心,为害何穷!故吾人於三业所作,可不效法圣贤,以戒为师,而自陷於痛苦烦恼之境乎?5Jh中华典藏网

4、尝闻师言:世间无论千万最大事,都抵不过一个死;千万个死,抵不过我一修;千万个修,抵不过我一觉。觉则心空,此是最上福德,轻重利害,不可比拟。当知众苦只缘不觉,极乐无过明心,每於妄念习气坚固缠缚时,三致意焉。5Jh中华典藏网

5、我心与一切众生之心,无二无别;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时,与我受苦恼时之苦,亦无二无别,每一念此,不觉欲泪,一腔怨心、怒心、恨心、毒心皆油然而化悲心矣。5Jh中华典藏网

6、有真空必具妙有,否则即是顽空;有妙有方显真空,否则便成妄有。是故体必有用,用必归体;体用合一,色空不二。行者明悟无生,不落偏空;虽具妙用,不执於有,方名见性成佛。世人一学佛法,即抛弃一切,不思振作,遂被讥为消极迷信,无益人世,呜呼!岂真佛法之过哉。5Jh中华典藏网

7、善乎梁任公之言曰:“种种烦恼皆我炼心之处;种种危险皆我炼胆之处;种种艰巨皆我炼智炼力之处,随处皆我之学校也。”故修大定大慧者,不慕山林,不厌尘俗,工作生活,一切照旧,但心已出难,种种境界,无所粘着,喜怒哀乐不动於心。大心居士,当从这里下手。融一分境界,证一分本智,消一分妄念,得一分法身。在烦恼日用处炼出,更为得力也。5Jh中华典藏网

8、人生数十年光阴,固无时不在烦恼之中,所谓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或生活压迫,或病骨支离,或有愿难遂,或怨憎相会,皆足以引起极粗烦恼,所谓精神痛苦,实无人无之。盖人事无尽,烦恼亦无尽。然克实言之,烦恼在心而不在人事。但能学习佛法,摄心不散,则古德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智者除心,愚者除境”,《心经》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等等境界,吾人亦皆可切实证到。古德云:“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愿佛弟子共勉之。5Jh中华典藏网

9、吾人一念心性,具十法界,如影随形,自作自受;譬如摄照,长短胖瘦,一一不爽。念正直则感赴天堂,念贪嗔则感赴恶道。一念关系至大。若吾人能观无念,自可趋向佛智;若不能无念,则世出世间,一切诸念,何如念佛哉!此理甚明显,人不肯信耳。5Jh中华典藏网

10、学佛首重定心,以定能生慧;能去苦;能处乱;能履变;能强身;能容物;乃至能了生死。然得定必以戒,戒者不但戒身(如杀盗YIN),戒口(如妄言等),尤须戒心。故曰“摄心为戒”。凡一切禅净佛法,其实无一不是戒。行之深,则戒之切,其有不获定慧者乎?学者能三业同戒,则理事圆融,功德便易於圆满矣。5Jh中华典藏网

11、语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此何境乎?人每忽略,若细一观照,不觉大悟,原来正我本来面目也。《传心法要》说:“息念忘虑,佛自现前。直下无心,本体自现。”故得意则拈来即是,会心则宁待别求。5Jh中华典藏网

12、初学佛法,固须文字般若,以起观照,而达实相。迨渐入渐深,则能观能照者,亦觉其为妄心,何况文字。世有终年寻经研论,入海算沙,以为学佛者,不知正为文字所障,求解而不起行,终是枉用功夫,徒增知见;盖言语文字,正如医案、药方,与本病了不相干。真学佛者,是学与佛不二,同一无着无粘,洒脱自在。固不是立变成佛,亦不是执着医案、药方,以为究竟也。5Jh中华典藏网

13、一句弥陀,缘起清净;一句弥陀,种现互熏;一句弥陀,念念消业;一句弥陀,假即空中;一句弥陀,全性起修;一句弥陀,全修在性;一句弥陀,止观具足;一句弥陀,体用如如;一句弥陀,即空即有;一句弥陀,非空非有。心地明白后,方知一句弥陀之妙。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即是无上深妙禅。”天如禅师说:“悟后不修净土,保管老兄未悟!”5Jh中华典藏网

14、我执是凡夫一大病痛,凡执著深者,必业重而障深;业重障深者,必福轻而慧浅;福轻慧浅者,必苦多而乐少,环视亲友,莫不皆然。反之,圆融无碍之人,往往具足福慧。盖能执之心是遍计执性,所执之事是依他起性,所依之体是圆成实性。情执若空,心体自融;心体既融则事事无碍矣。从知消妄执、去业障是学佛之大课题。5Jh中华典藏网

15、凡夫之八个识,其用有八,其体则一。前五识是仗意识之功能,助成其用;第八识虽能摄持诸法,不能自造善恶,谓其是真妄和合者,因真心不觉,妄分能所,而成末那之妄执和意识之妄情。故八个识中,力用之大,惟六、七二识。然末那但能恒常审量,妄执我见,惟六识既明且利,无境不能缘,无事不能作,其力极强。故欲转识成智,必先转化意识,意识若转,诸识随转,所谓擒贼先擒王也。不宁唯是,修习止观,或持佛名号,皆从第六识下手,然则此识其功首罪魁乎!5Jh中华典藏网

16、观行每用意识者,乃用其了别之功能,而除其攀缘之过咎也,念佛亦然,持名功深,循流溯源,从用入体,不期然而转识成智矣。方便善巧,孰逾于此。5Jh中华典藏网

17、在学佛人中,每分禅、教为二,实则何可分耶?如蕅益大师云:“从上诸祖未有敢离经一字者;从上诸大教主无有不透彻心宗,得大机用者。”不仅如此,禅之与教又皆滥觞于净土法门,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灵峰宗论》卷六云:“无禅无净,笼统真如,即秽即净,颟顸佛性。信释迦之诚语,悟法藏之愿轮,始知若律、若教、若禅,无不从净土法门流出,无不还归净土法门。”学佛者应知所归趣矣。5Jh中华典藏网

18、人生数十年光阴,弹指而过,其间不外悲欢离合、穷通得失、生老病死十二字。这一切又莫非是因缘所生,缘生缘灭,如幻如化。虽是幻化,执着则苦乐宛然,放下便解脱自在。故佛法之要,在乎去粘破执,粘著颠倒,心被境转,不但痛苦炽然,而且生死流转,百劫千生,不得解脱!因此解粘去缚,心无染著,乃至妄想、执着逐步脱落,实是学佛的重要关键。5Jh中华典藏网

19、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敷座而坐,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悟世间一切诸法,无不是种种条件和合的缘起现象,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正因为是因缘和合,故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当体即空;虽是性空,但幻象宛然,客观地存在,名之为假;即空即假,非空非假,不执两边,就名为中道。从而使我们知道:一真则一切皆真,一假则一切皆假,一中则一切皆中。两边既去,中道也不立,这是什么?“荡荡乎民莫能名焉!”5Jh中华典藏网

20、孔子是世间的圣人,曾一言而为天下法。二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言教,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等等,都体现了他老人家勤于修治和温柔敦厚的崇高品德与风貌。“过则勿惮改”“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都是言简意深,是敦品励行的圭臬。至于佛陀更是大无不包,小无不举,对宇宙人生的真谛、立身处世的准则,无不详细开示。特别说明空间无量无边,十方皆有佛土,“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 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这是无量佛土中的一土;也说明时间无始无终,众生无始以来,随业流转。《法华经》说:“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深著于五欲,如犛牛爱尾”。有些知识分子往往自以为博极群书,但不免鼠目寸光,信理而不信事,认为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可以理解,至于佛教所说“极乐世界”“六道轮回”“因果法则”等,实难以想象。但应知佛法是整个的理事不二,性相一如,有戒定慧乃至真如实相的真理,就有无量佛土、极乐世界以及六道轮回等等的事相。问题在于本人对寂光真境这一客观真理没有体会、或知之甚少,譬如有人虽遇宝所,却过门不入,以致终身成为门外汉,岂不可惜!5Jh中华典藏网

21、人人有生老病死,但不是人人都有警觉,都有体会。若能以菩提心、慈善心、惭愧心、忏悔心精进念佛,一定能度过难关。5Jh中华典藏网

22、佛教提倡戒杀放生,是情理至当的。为了个人的贪味,杀它割它,弱肉强食,岂能心安!象蟹是全身捆缚,渐渐蒸死;青蛙杀头以后犹二手向上,抱住头部。我在重庆亲见猪在拉出被杀时,显发出仇恨、恐怖、怨毒的目光,使人不忍卒看。我们偶有些微疮伤,已觉痛苦不堪,何况抽筋剥皮,全身受戮。宋陆放翁诗云:“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冤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宋黄庭坚诗云:“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莫教评曲直,自揣应何如?”《大涅槃经》更教导我们:“夫食肉者断大悲种。”奉劝世人戒杀放生,茹素念佛,必能吉祥圆满。5Jh中华典藏网

23、佛法有大乘、小乘的区别。“乘”就是车乘,小车运载量少,大车运载量大。从断惑上讲,小乘只断见、思惑,大乘进断尘沙惑和无明惑;从了生死上讲,小乘了分段生死,大乘了变易生死;从发心上讲,小乘以自利为主,大乘兼能利他。学佛目的在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就佛道。《法华经》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所以佛法说二乘、三乘,都是方便说法,实际上只有一乘佛法。南传佛教,如泰国、缅甸、锡兰等东南亚国家,大都流行小乘教。中国等北传佛教流行大乘佛教,且正向欧美发展;特别是我国有大乘种性和气象。不负所期,奋发有为,济拔有情,同出三界,是有望于悲天悯人的志士仁人了。5Jh中华典藏网

23、因果学说是佛教重要理论之一。“因”即原因,“果”即结果,有原因,有结果,世出世间决不会有无因之果,也不会有无果之因,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无不含有因果的道理。如你恶言伤人,人家就以恶言相报,你处处助人为乐,人家亦必然诚心相报,以前孟子说:“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都是因果律的生动反映。“五戒”即去恶,“十善”是行善,佛教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外,更要求“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在行善去恶基础上,更提高一步。什么是“自净其意”呢?行五戒、十善而不住于相,布施不住于布施,说法也不住于说法,所谓“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一切无所住,而又不断灭,这是什么心,勉强称之为 “清净心”。所以如是因,得如是果,以三业清净之因,自然得“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果。5Jh中华典藏网

24、大乘佛教五戒、十善、六度、四摄等道德标准和修持内容,反映了立足人间、无私供献和奋发向上精神,能推动心灵气质的不断升华,对形成欢乐、和谐的人际关系,进入互助、团结的幸福境地,十分有利。目前躬逢盛世,且科学猛进,日新月异,但对精神文明却有待进一步建设。《大乘无量寿经》说:“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特别指出:“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使人读后如梦初醒!5Jh中华典藏网

25、小乘佛教以“无常、无我和涅槃寂静”三法印印证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所谓“无常”,即世间决没有恒常不变的事物,大如宏观世界的天体、星云,小至微观世界的原子、中子,无不都在刹那生灭、运动变化中。故《无常经》说:“大地与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法,不被无常吞!”世界有成住坏空,生物有生老病死,思想也有生住异灭,一切事物无不在缘起性空、生灭代谢中。至于所谓“我”也并没有实我可得,五蕴和合,幻化性空。穷通得失、疾病死亡,自己不能作主,听凭因缘的摆布,我又安在!特别是一般人即使明确生灭变化,但不知有不生不灭、圆明觉照的自性本体,往往由这一子之错,弄得全局皆错。大乘佛教更综合延伸而为一实相印,以实相印证诸法,泯众生知见,入佛知见,非思量所能及,非言辞所可测,不属迷悟,体绝凡圣。《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都由迷悟的因缘,成凡圣的差别;迷了则六道流转,生死浩浩。悟了则背尘合觉,成佛作祖,这不是所谓“大事因缘”吗?5Jh中华典藏网

26、一部《金刚经》文字不多,而妙义无尽!可谓开智慧眼,入无相门,它的玄旨似可以“不粘不断”四字概括之。度生无度就是不粘,离相布施就是不粘;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不粘。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就是不粘于“我”。无法相,就是不粘于“法”;亦无非法相,就是不粘于“空”。最后如《金刚经》所说:“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外,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得果而无所得;不应住著于六尘;“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乃至微尘非微尘、世界非世界、三十二相非三十二相,离相寂灭,皆是不粘的妙旨。虽然不粘,却非断灭,如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应生无所住心”,“此法无实无虚”,“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此“不粘不断”四字,实际上即是真空妙有,空有圆融,体用不二,无相无不相的真如实相啊!5Jh中华典藏网

27、《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空是说因缘和合,其性本空,五蕴即是“性空”,这是一种说法。进一步修证,便了知五蕴诸法,全是真空,性相一如,理事不二,五蕴即是“空性”。所以《楞严经》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譬如一金能成众器,众器皆是一金;金是指妙性不变之体,器是指妙性随缘之用。所以若遍计妄执,就不知相原是妄;若转识成智,则悟全相即性。随缘起用,一切法皆是佛法。六祖所谓:“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5Jh中华典藏网

28、六祖在临涅槃时,曾教导学人:“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是断见闻觉知么?非也,是断妄见妄闻,非断真见真闻。六祖也曾说:“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真见真闻,不断不常,顽空不能领悟见性问题。5Jh中华典藏网

29、一切法门--禅、净、律、密、教,都是佛陀悲心的流露,但有许多人怀有门户之见,怀疑密宗,认为希奇古怪,连弘一大师亦是先疑而后忏悔,何况一般人!实际上密坛布置和修法仪规,都是自性的表现,“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正说明相即是性,事即是理。《大乘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可见诽谤正法的罪很重,不能往生佛国。菩萨戒中“自赞毁他”,尚列入重戒,何况毁谤正法呢?5Jh中华典藏网

30、天台宗讲“六即佛”,就是“六”而常“即”,不生退屈;“即”而常“六”,不生我慢。所谓“六即”:人人理体,都有佛性,是“理即”;宗下的明心见性,教下的大开圆解,是“名字即”;悟后起修是“观行即”;修至断见思惑,是“相似即”;破无明、见法性,是“分证即”;自利利他,福智圆满,是“究竟即”。“六”,所以层次分明,“即”,所以圆融无碍。宗下多讲见性成佛,初后不二;教下多讲三大阿僧祗劫成佛,次第历然。若知“六即”的意义,便无偏执。5Jh中华典藏网

31、世间一切事事物物,无一不是种种条件的结合;因缘和合,似有假相,因缘散离,便不可得。所以《中论》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但是这个空,亦不可能执着,若见有个空,岂不又成妄有。所以《中论》又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那么归于空无、断灭吗?则又不会佛旨。《中论》又说:“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5Jh中华典藏网

32、观世音菩萨悲愿广大,慈悯深切,一切众生,消灾免难,感应屡屡,功德智慧,非凡情所测。从前印光老法师曾劝全球人多念菩萨圣号。《法华经普门品》说:“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大慈大悲,同深悲仰!5Jh中华典藏网

33、《华严经入法界品》上记载了观世音菩萨遥见善财童子的情况。菩萨说明我修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开热恼、恶趣、生死以及逼迫身心的诸难八苦,并说:“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离怖畏已,“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转。”5Jh中华典藏网

34、我们学佛的人重在断烦恼、了生死、度众生、成佛道。而生死一关,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说来,若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则生灭去来,本非实有,生死涅槃,犹如昨梦。但多生妄习,非能消于一时。自力不足,则兼仗他力,或每天念佛、持往生咒,发愿生西;或每日念慈氏咒,求生兜率内院。求生净土的人,在临命终时,如能心不颠倒,正念分明,即可如愿往生,因为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正如《净土生无生论》所说:“若人临终时,能不失正念,或见光见华,已受宝池生。”5Jh中华典藏网

35、人生在世,多数只是谋求生活,养家育子,图取名利,沉湎六欲,所谓日图三餐,夜谋一宿,匆匆一生不久老去,很少计及此身无常变幻,不可常保。应奋发有为,无愧此生。《维摩诘所说经》说:“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大心凡夫、志士仁人,当珍惜此难得的人身,宝贵此难闻的佛法,以无常观的世界观,实践菩萨行的人生观,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奉公守法,自利利人,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用六度四摄的航船,超度无尽无边的苦海,这样或许可以说是“无忝此生”了。5Jh中华典藏网

36、《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说:“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妄想是我们日常分别计度的第六识,它是审而非恒;执着即是执我执法的第七识,它是亦审亦恒。六、七两识若能转化、降伏,五、八诸识便随之而转,息生死苦轮,作利他事业,而普照十方了。5Jh中华典藏网

37、袁了凡先生有训子四文,列有《谦德之效》。谦虚是人之美德,《尚书》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天下没有骄傲自满而能成就学问、修养的;也没有贡高我慢而能说已断见思烦恼的。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自赞毁他,高树慢幢,师心自是,不免为识者所笑。5Jh中华典藏网

38、《楞严经》云:“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又《起信论》说:“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楞迦经》也说:“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等等,都说明妄想本空,虚幻不实,妄想息处,心无粘缚,则正智了了,得大法乐!反之,不明自心,认妄作真,执着不舍,放荡失主,成为世间第一等苦人;5Jh中华典藏网

39、修行过程可概括为五个阶段,即学、悟、修、证、用。“学”是初步下手,寻修行门路,积累各种资粮;“悟”是经过实践,逐步使妄想由多到少,乃至根尘脱落,亲悟此一念不生、而灵知不昧的本心、自性;“修”,是悟后起修,在六尘境界上磨练,保任除习;“证”是亲证觉性,净极光通,彻证本地风光;“用”是由体起用,六度四摄,随缘利生,即色即空,了无挂碍。5Jh中华典藏网

40、修心有二点值得注意:第一,上座修法,主要是修定,下座炼心主要是修慧,必须上下结合,动静不二,定慧交资,功德才易圆满。由于我们久远劫来,习气深厚,潜藏于八识田中,时时遇缘而起现行,非有坚强定力,每每不能自作主宰,遇境即粘,随业流转,故必须上座修定以得体,下座修慧以启用,经常在财、色、名、食、睡五欲,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贪、瞋、痴三毒,种种境界上打磨锻炼,常常与自己习气奋斗,越不易化除的越要化除,以慧照力,知诸法因缘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在一切有碍中忍得过,譬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情为我爱,便转而疏之,见为我执,便解而空之;又如为善而去恶固是好事,但若执着于善而保留不放,执见难忘,不在开悟之列。第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波旬天魔,外道邪师,误导行人,往往一言之差,丧失慧命,乃至《楞严经》所说五十种阴魔、种种五阴烦恼,无不是魔。当功夫得力时,第八识中各种烦恼种子,都会翻腾而出,有时欲念横发,有时心生苦闷,有时无事而生烦恼,功夫越深,习气往往翻出越多。根据憨山大师的指示,这时要用大精进力、大勇猛力,大忍耐力。切不可被它调弄,切不可当作实事,切不可被它笼罩,如横空宝剑,魔佛皆挥。魔有外魔有内魔,外魔易退,内魔难降,因此在习气翻腾时,务必不取不舍,一味不理。《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常念经语,内外诸魔,一齐退却。若不能度过难关,则可念佛、念咒,由佛力加持,正念昭彰,便可化险为夷,太平无事。吾师王骧陆公有偈说:“欲修最上乘,尘劳为资粮,冤家一齐到,庄严此道场。”5Jh中华典藏网

41、《华严经》说:“不了于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可见明心见性,彻悟本来,实为修心之关键,佛法之要领。但净土法门却是一种特别法门,三根普被,上根, 人即念返观,专注一境,从事持达理持,由染心转净心,破无明,见法性,以理一心不乱为旨归。所谓理一心不乱,实即明悟心性后的一心境界,空有双融,能所两忘,能往生极乐的实报庄严土。中根人一句洪名不离心口,前句后句相续不断,在一切顺逆境界上锻炼打磨,见思烦恼逐步由伏而断,证入事一心不乱,能往生极乐的方便有余土。下根人,虽不能念佛断惑,也可仗真信切愿的力量,心心相续,甚至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便能伏住惑业,顿出生死。可见净土持名法门断惑、伏惑都能往生极乐,了脱生死。所以称之为教内的别传。5Jh中华典藏网

42、佛法的要领是般若,般若法门是根本法门,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摄,是条捷径,要想即生了脱生死,成办大事,非此法难以满愿。所以修任何法门,都宜以净土法门为指归。“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实是修行证果的圭臬。5Jh中华典藏网

43、念佛法门通过念念相续,由生灭渐入不生灭。进入念而无念境界后,继续念佛,即是由体起用,放无量光明,得感应道交,即可消灾免难,又能成就功德,迳生极乐,菩提心中接佛光,真实不可思议!5Jh中华典藏网

44、《华严经》说:“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于自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这里说明两点:一、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非从修得;二、学佛目的,只是离妄化执,主攻方向十分明确。5Jh中华典藏网

45、一切佛法都是息妄化执的手段和工具,都是善巧方便,对症下药,或念佛念咒,或参禅明心,或礼拜供养,或回光返照,直至心空执化,光明自在。可是修心不难,难在妄想难息,欲息妄想,难在一门深入。然也有专一深入而得定开慧者,也有以种种法对治才能安于一处,不妄想驰逐者,根性不同,应机施教,实无定法可说。佛世有人拉风箱为业,佛的弟子教修不净观,另一人以看守坟墓为业,佛的弟子教修数息观,都不得力,想还俗不修。佛知道后教以交换修法,都证阿罗汉果。所以当机为贵,实不能“胶柱鼓瑟”。5Jh中华典藏网

46、一切佛法是善巧方便,济度众生,黄叶止啼,用于一时,“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若固执所修法门,排斥别的法门,形成门户之见,自是非他,争论胜劣,不但愚不可及,亦是不明根本所造成的。5Jh中华典藏网

47、一般来说,修法主要靠一门深入,如见异思迁,今天念念佛,明天参参禅,凝聚力量不足,习染实难降伏。若能二六时中,依法修持,凛然觉照,朝于斯,夕于斯,自然根尘脱落,从有相入无相,从生灭入不生灭,彻证自心的本来面目。5Jh中华典藏网

48、学佛唯证相应。通过依法实践,逐步做到自我认识,自我体会,自我默契。所谓默契即是明悟不生不灭、无实无虚的本来面目。但必要时时回光返照,由生而熟,渐至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空)、无法相(法空)、亦无非法相(空空);慧彻三空,妄心脱落,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5Jh中华典藏网

49、净土持名修法,下手简易,人人能行,但往往由于太简易,反而使学人不老实。如能真信切愿,死心塌地,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江味农居士说:起念就是妄,因为真如之性,本来是清净无念的,但因凡夫染念不停,才借念佛的净念来对治。念佛的念虽不是真如本体,却是真如的妙用,以念佛的清净念,念本具的清净心,如能念念相续,便能证入无念,所以说念佛是胜方便。可谓苦口婆心,彻底呈露。5Jh中华典藏网

50、佛法三藏十二部汪洋浩瀚,八万四千法门看似繁复,实很简单,因学佛目的在除妄想、执着,若能一门深入,奋发图强,在刀口上用力,转识成智,功德便易圆满,佛法实无多子。5Jh中华典藏网

51、一切佛法无不以戒定慧为要领。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戒是基础,定是依止,慧是先导。是故种种法门,莫不依止于定,所谓坐脱立亡,全凭定力。定又生慧,六度万行,都以智慧为先导,若非般若慧照,五度不免世间行业,不能成就出世事业。如能定慧摄心,则戒亦在其中了,故有“定共戒”、“道共戒”。有人说佛法是迷信,不是智信,岂非信口雌黄!5Jh中华典藏网

52、所谓妄想脱落,亦并非一蹴而就,其中亦有粗细深浅的分别,粗分妄想脱落,终日之间心无牵挂,念起能觉,不取不舍,但实际上细分妄想仍在,于动静寤寐未能一如,必夙夜之间,凛然常觉,越遇刺激事、触心事,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境界现象时,越能考验自己的定慧力。如能悬崖勒马,心不旁骛,逐步由长时转短时,由浓厚转平淡,由粗重转轻微,由勉强转自然,由着意转不觉,过去所坚固执着的根逐渐拔松,法尔进入广大圆明自在境界。5Jh中华典藏网

53、黄念祖居士是现代大德,密净圆融,宗说兼通。他说“现在有人重视净土,谈一点禅都不许,谈禅就是背叛净土宗,这也未免过火了!”这话值得深思。“法门无量誓愿学”,只要正知正见,主助分明,净化人心,哪有不可以的?5Jh中华典藏网

54、打座数百座至一千座,自觉原地踏步,并不得力,则可改弦易辙,以免耽误时间。如修净土法门,即是简要、微妙的法门。修时宜摄心专注而念,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容易获得念佛三昧;如能信愿真切,手结法界定印,心念、唇动、耳闻三结合,更易于得定开慧。念佛虽较简单,但不注意方法,每日朝暮功课,只是任务观点,是很难进入一心不乱境界的。5Jh中华典藏网

55、虽寂然不动,但观照分明,虽照样生活,照样学习、工作,照样助人、利人,但了无一法当情,于事不粘,是真实受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真有画龙点睛之妙,六祖闻后,从此悟去。5Jh中华典藏网

56、修心大都从事上下手,固是必要,但容易在事上起执着,贪取功德,以虚相代实相。经过一段时间,渐知事由理成,全事即理,布施、供养、礼拜、回向、一切事相,不离自性,理事圆融不二。功夫到家,则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皆是佛法,事事无碍,既不废事,亦不执理,清净无为,寂然不动,而圆明普照,不断不常,以如如智,照如如理。虽然如此,仍属有功用道。《圆觉经》说:“有觉有照,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可谓“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了。5Jh中华典藏网

我们修心,必须于言语道断,心行灭处努力,从这里讨个消息,才有入门之处,这个境界是证悟,不是解悟。5Jh中华典藏网

57、“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心理上不受外界影响,在境界上作得主,具体人事、生产、工作、学习、生活、一一照做,但不粘不着,如空中鸟迹,水上刀痕。5Jh中华典藏网

58、明镜当台,清净无垢,是真空;人立境前,镜显人形,是妙有。影子虽妄,但与明镜同时存在,是不异;人若离开,镜影消失,是不一,是故真空妙有不一不异。真空是性,妙有是相;真空是体,妙有是用。性相体用,也不一不异,皆无分别智所证境界。5Jh中华典藏网

59、有些同修感到所修之法,十分枯燥乏味。不管他有味无味,我只是心念耳闻,有事可做,埋头前闯,行之不息,一旦心意空寂,妄想脱落,不知不觉到达彼岸矣,无始来的浮滑习气,至此改造,妄想息处,正智现前。5Jh中华典藏网

60、明悟本来自性后,进而打扫习气。众生病根就是妄想、执着,三毒、五欲、六尘,都不离妄想、执着。妄执全消,则寂然不动的现量境界,时时现前。5Jh中华典藏网

61、很多人,打坐中出现“爆炸”现象,但不一定人人都有,也不一定是法身成就,主要是由于心理变化影响生理变化居多,也可说是一种业障化除现象。我们应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不要执着,任运进道。5Jh中华典藏网

62、修行人于一切事物、一切境界,念而无住,用而不著,不粘缚,不搭牢,俱化为妙有。此“有”微妙不可思议,也即由体起用。证体当起用,关键在起妙用,禅家所谓“死水不藏龙”。5Jh中华典藏网

63、佛法的主要在“心”,行法的主要在“观”,如能照见五蕴皆空,自能度一切苦厄。具体说来,不论何法,修持到由定发慧时,便能了了灵知,而如如不动;虽然不动,而不落断灭,寂照同时,止观双运,逐步打扫无始业习。按“别教”来说,须破十二品无明;圆教来说,则须破四十二品无明,才能入妙觉位。虽然,般若是圆顿教,圆伏圆断一切烦恼。但破无明、见法性是法身大士境界,无始垢染,非一时可了。如业习息不下去,则念佛号化而空之,以佛号的不思议妙有,转化业习,日久功深,功夫扎实,依靠自他二力,自然能化惑业于无形,迳生极乐四土。念佛之法,非常简要,非常实用。5Jh中华典藏网

64、一切佛法无非善巧方便,令人息妄想、去执着、病愈药废,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即是有,“非法”即是空,空、有两边不著,又不断灭,这是什么?可以大悟了。5Jh中华典藏网

65、灵知了了。有人说灵知是意识,是常见外道。其实灵知与意识,有明显的界限。弥勒菩萨说:“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那么“分别”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思量识别、粘着不舍。所以简要说来,粘与不粘,是“分别”与否的标志,亦可说是灵知与意识的分界处。又根尘脱落,灵光独燿,真空妙有,圆融无碍,不能只说一边,否则便是断章取义,不免成为断见和常见了。5Jh中华典藏网

66、有功之用,即是从第六意识下手,也即从生灭心下手修持,都是有为法。无功用道是八地菩萨以上境界,此时人法两空(我执与法执都空),三惑齐破(见思、尘沙、无明),不加功用,自然进道,直至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而成妙觉。5Jh中华典藏网

67、《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实为净宗的要领。所谓净念,起初是以一句圣号为净念,久久用功,佛号与杂念一并脱落,入于念而无念的净念相继境界。净念才是正念,净念才是无念,能观无念者即是趋向佛智了。5Jh中华典藏网

68、佛法很多,可各随因缘和根性,按照不同的方法,依之修练。密法中的六字大明咒无相修法,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愚阿阇黎所传授的,《大乘庄严宝王经》专明此咒功德。其修持特点:一、一印一咒简单易修,口持咒不停,金刚念,唇动不出声,这是口密;专心持咒,两耳静听,不生妄念,这是意密;手接大莲花印,这是身密。二、无相、无住、无念,不必观想。直入无相之门,与金刚经相应。三、时间上不限制,由半小时到二小时都可,或早晚各半小时至一小时,由各人自由安排。凡修持者能强身免难、得定开慧、明悟心性、往生净土。是密法中简易的善巧方便法门。5Jh中华典藏网

二十三、幻 斋 偶 谈                   5Jh中华典藏网

学佛目的:在得定开慧。修法开始阶段,妄念纷飞,是正常的,不是坏事。到后来少了,渐渐再少、再后来自然不动,根尘脱落。此时一念不生又了了分明,不正是明心见性么?!既然明白真如实相,随缘自在,但应继续用功,修六度万行。定力不足时,仍以专修一法,一门深入为主(这样不影响修持,多了反而不好)。日常修持打扫三毒、五欲、六尘,“于有碍中忍得过”方见功夫(功夫得力了,便忍得过也冲得过)。接着渐破我执(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再破法执(法相),最后破空执(空相)。破无明见法身,破除一分无明就是证到一分法身,连空执(执空之相)也破了,就是《金刚经》所示: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妄想脱落,无挂无碍,一切法皆是佛法,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妄想即妙用。5Jh中华典藏网

明心见性以后还要修,要打扫无始以来的习气,悟后起修,修到断见思二惑是阿罗汉,是小乘,出三界,粗的分段生死断了;但对大乘来说还是不够,还要回小向大,解决变易生死,破除尘沙惑(三界以外的迷惑)。破了尘沙惑后,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但是圆顿行人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小乘见道位是斯陀洹,生死还没有了尽,大乘见道位是别教初地菩萨,强调修行是“有境界”,那末所谓无有少法可得,无智亦无得,怎么理解呢?二元对待、分别,是凡夫境界,无所得时这么得,也不是断灭。5Jh中华典藏网

虽寂然不动,但观照分明,虽照样学习、工作、照样生活,应付一切,但了无一法当情,于事不粘是真受用。这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了了分明而一念不生是什么?5Jh中华典藏网

总的来讲,要得定开慧首先要定,持咒、结印、心念耳闻是三密相应,容易得定。禅宗参话头是从慧下手,根性差者往往不易照顾。修净土当以手结定印、口持弥陀、心念耳闻为好,至净念相继时,也即禅宗灵光独耀、禅净不二境界。总的要求把妄心息下来,心量广大,遍照法界。5Jh中华典藏网

定慧不二,真如即定即慧,即体即用。老子也曾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即是起用,而凡事不能真正起用的根源:1、执相:事相上起执着,贪取功德,以虚相代实相;2、进一步明白一切了不可得,但还没圆融;3、再进一步明白事相不非,即是理性。供养、礼拜等一切事相,不离自性,理事圆融不二。功夫到家,一切法皆是佛法,事事无碍。既不放弃事,也不执着理。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清净无碍,寂然不动。毛病的根源是定力不足,故一切法门皆是以定为依止。5Jh中华典藏网

练心之法:要在有碍中忍得过;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常与自己逆便是进功。有碍中忍得过是实际功夫,不是口头活计,事上证得才能真得大自在。5Jh中华典藏网

“高高山上立,深深海底行”。转化业力,了生脱死,心无挂碍,心得自在。我空、法空、空空,随缘应用,一切皆了不可得。勿轻易放过“五蕴皆空”之“空”。不但是因缘和合,其性本空之“空”,而且五蕴诸法与真空不二,相即是性,性相不二。于财、色、名、食、睡,一关一关处处与自己奋斗、透过去,要实际做,非口头说说。《金刚经》无有少法可得,说明三空到底不留余地。5Jh中华典藏网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虽无所住,但还“生心”,无所住并非什么都没有了,还有一个“无所住心”这是什么心,会么?会则成佛有份矣。5Jh中华典藏网

无得无证,一天到晚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说寂说照也是多余。照见五蕴,缘生性空,第一层意思:五蕴诸法,就是真空,第二层意思:到这里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得大法喜、大自在。《楞严经》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5Jh中华典藏网

大光明,大力量,大智慧,皆从定出来,光明显发与佛光接触,定慧双融,感应道交。5Jh中华典藏网

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时,讨个消息,这境界是证悟不是解悟。5Jh中华典藏网

心若了悟,自能超脱,实相即非实相,无相无不相。“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最苦者是心有挂碍,学佛是心无挂碍。5Jh中华典藏网

顿悟中还有深浅,古人有大悟一十八,小悟无数次之语。顿悟顿修顿证,非无其人,但多数是渐悟渐修,因缘有异,根性不同。5Jh中华典藏网

简单一句话,当无念时,了了灵知还在,这离念的灵知无实无虚,即体即用。5Jh中华典藏网

修持可概括为五个阶段:学、悟、修、证、用。1资粮,2明悟,3悟后起修,4证体,5起用。5Jh中华典藏网

佛法的关键是般若,般若法门是根本法门,净土法门横超三界是条快捷方式,在此下手不但将来可生西,现在也可得受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苦难中磨练,锻炼自己,一切逆境就是成道资粮。娑婆本苦,苦性本空,照见五蕴皆空,岂不庆快平生!5Jh中华典藏网

基本目的,见到实相,悟后起修,理事圆融。有如轮船开出,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培福修福,更加修慧,福慧双修便能成佛。法门无量誓愿学;修行门路很多,宜一门深入为好。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不受一尘。5Jh中华典藏网

事法界,培福、供养、礼拜。理法界,回光返照见到自性实相。进而修理事无碍,供养礼拜恭敬培福,都是自心显现,不离自性。进而再修事事无碍。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诸佛者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无所住心即清净心。《金刚经》确实是为发大乘菩萨说,为发最上乘者说。5Jh中华典藏网

具体做法,于一切法不取不舍,以不粘为主。“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不着六尘,不着相,相没了,也无法相,亦无非法相。非法者空也,一空到底,你还修什么法?功夫到家,无修无得也无所证。5Jh中华典藏网

至于宣化上人乘愿再来的问题,并不听到有何提示,但总归是法身大士救度众生而来,他在世常以净土勉励学人,所做功课也是禅净双修……愿与法界众生,同生西方,同见弥陀。5Jh中华典藏网

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心理上不受外界丝毫影响,具体事情仍一一照做,做过就算,毫无粘滞。如空中鸟迹,水上刀痕。5Jh中华典藏网

儒释道三教同源,方向一致,但深浅不一,老子最高只是非想非非想天。5Jh中华典藏网

人人都知有个生老病死,但不是人人都有体会,若以慈善心、菩提心、惭愧心、精进念佛,一定能度过难关。5Jh中华典藏网

人生不外十二字: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穷通得失。此十二字无常无我,如幻如化。5Jh中华典藏网

人在镜前,镜显人像(影子),影子虽然虚妄,但与镜子同时存在。当人走开,镜影消失,是故镜影不一不二,真空妙有不一不二。5Jh中华典藏网

《坛经》“寂寂断见闻”,是断见闻觉知么?非也,是断妄见妄闻,非断真见真闻,真见真闻,不常不断,顽空不能解释见性问题。5Jh中华典藏网

“十分枯燥乏味”,不管他有味无味,我只是口念耳闻,有事可做,总是埋头前闯,行之不息。一旦心意空寂,妄想脱落,不知不觉到达彼岸矣,妄想息处,正智现前!5Jh中华典藏网

开悟之后,进而打扫习气,一切无住,则寂然不动之现量境界随处现前。众生病根就是妄想执着,三毒、五欲、六尘都不离妄想执着。妄执全消,则寂光真境,常得现前。须知破妄离相,不仅破我相(四相)、破见思惑,还须破法相(有)、非法相(空)。至我空、法空、空空(破尘沙惑、无明惑)方是菩提本心,至此“无有少法可得”,“无智亦无得”,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熟读《金刚经》,便能了然矣。任重而道远,祈共勉之。5Jh中华典藏网

学佛目的,在得定开慧,悟――修――证,是三个主要过程。最后切身体会到无相无不相的实相境界。5Jh中华典藏网

很多人,打坐产生“爆炸”等现象,但不一定人人都有,并非法身成就,这里由心理变化影响生理变化居多,须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此“知”乃证知之“知”,非解知之“知”也。5Jh中华典藏网

修定到一定阶段,应以动静双修为宜。原先打坐是为得定,若已打开本来,可不必拘泥于打坐之上。正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一切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妄想、不执着;到随缘自在,顺逆无拘,又进一步矣。5Jh中华典藏网

修行不粘缚、不搭牢,俱化为妙有。此“有”微妙不可思议,也即起用,如有体(证体)无用仍没用,证体当起用。关键在起妙用,禅家所谓“死水不藏龙”。5Jh中华典藏网

另主要用回光返照法,当下无念,但灵知不昧却心空无念:虽空空寂寂,但了了分明,不落断灭、寂照不二。逐步逐步打扫习气,按圆教教相说,须破四十二品无明。如妄念息不下去,则念佛,仗佛号转变妄念,以佛号之不思议妙有,转化习气,日久功深,功夫扎实,自然把习气化于无形。念佛之法,非常圆妙,非常实用!5Jh中华典藏网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说明自性包含虚空,心光通达,无处不照。5Jh中华典藏网

见境心不起,即不生,不生即不灭,即无生灭,当下解脱,对迷说悟,本即无迷,悟亦不立,是故无迷悟可分,无迷悟可得。5Jh中华典藏网

佛法遍在一切处,教学人向何处驻足?5Jh中华典藏网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5Jh中华典藏网

大海和天空,因为其空,才能鱼跃鸟飞,所以学人亦当无住生心,随缘起用,妙用恒沙,正所谓:5Jh中华典藏网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5Jh中华典藏网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5Jh中华典藏网

此文由陈锋师兄整理,已经徐老审阅,普愿三宝弟子见闻得益,早证菩提。5Jh中华典藏网

二十四、徐恒志老人追思法会纪实    5Jh中华典藏网

中国当代著名佛学家、上海市佛教协会第八届咨议委员、上海佛教居士林讲师、宁波佛教居士林名誉林长、弘一大师研究会顾问、广东省元音古寺顾问徐恒志老居士于公元2007年3月5日(农历正月十六)凌晨2:36在上海寓所“幻斋”安祥示寂,享年92岁。徐老半年前就预知时至,遗嘱安排周详。临终前神态自若,手结弥陀定印,目光炯炯,明亮有神,凝视三圣相,之后环视众人,仰望虚空,微笑念佛三声,声音响亮,念佛声落,安祥西逝,走得相当潇洒自在! 6日早给老人换衣服时,老人的身体柔软而且仍是温暖的。遗体停放于居室内,数日异香不散。5Jh中华典藏网

3月17日“徐恒志老居士往生西方净土追思法会”在上海益善殡仪馆隆重举行。当日凌晨2点,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弟子们便陆陆续续赶来追悼上师,大家恭送恩师法体往殡仪馆。此时虽然已是后半夜,来瞻仰上师的人却越来越多,达数百人。令我感动的是有许多老年人、还有许多带着小孩的居士全家来给上师顶礼。瞻仰过上师遗容后,我们发现恩师相貌比在世时更年轻了,头发也黑了许多。大家由法师带队,众人排成长龙在寂静的广场上绕佛念佛,表达对徐老的缅怀。灯火映照下的上海夜空祥云朵朵。肃穆的殡仪馆,佛号声声,连绵不绝。5Jh中华典藏网

早晨8点30分,追悼仪式正式开始。徐老的亲属和生前友好以及众多佛教界人士约两千人参加了此次追思法会。教界大德以及徐老的亲友、弟子为徐老题写的挽联挂满了整个追悼厅,花圈、花篮一直从大厅四周摆到了门外。5Jh中华典藏网

深圳弘法寺方丈本焕老和尚及常住大众、广东云门大觉禅寺方丈佛源老和尚、扬州高旻寺方丈德林老和尚、重庆慈云寺方丈惟贤老法师、南海普陀白光大法师、苏州灵岩禅寺方丈明学老法师、上海真如寺方丈妙灵大和尚、普净寺方丈智正法师等,他们为徐老的圆寂,特意派代表送来了花篮;澳洲净宗学会、净宗学院、净空老法师和全体僧众、台北海明禅寺悟明长老和全体僧众、浙江三门多宝讲寺方丈智敏老法师和全体僧众诵经回向等;另外,从全国各地送来了无数的唁函、花篮和挽联,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各界人士对老人无限的缅怀和哀悼。其中有全国政协常委邓伟志先生、英国华夏文化协会会长贝学贤先生、台湾法尔禅修中心张玄祥居士等。5Jh中华典藏网

17日上午8点30分,追悼仪式正式开始。与会大众先是一起唱颂三宝歌。然后由主持法会的上海市佛教协会陈妙丽副会长致词,并由维妙居士领众念颂发愿往生净土文,令与会者同沾法雨、共发菩提。接着宁波居士林林长徐文芳女士、广东元音古寺代表道西法师、在家弟子刘志强居士和朱庆生居士、徐老儿子徐觉哉先生先后致词。诸位代表的讲话字字矶珠,发自肺腑,无不令人动容。上午十点,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无锡市佛教协会会长、灵山祥符禅寺住持无相大和尚为徐老着荼毗法语。5Jh中华典藏网

荼毗后,在灰烬中又奇特地发现了数千七彩的舍利,其中有指骨、颚骨、锁骨、头盖骨等,呈现出种种神异的现象,其形有珠粒、有花瓣、有莲花、有珊瑚,其色有赤、有白、有绿、有碧,真所谓五光十色、烟白如雪、晶莹剔透。更为殊胜的是其完整的头灵骨和舌舍利,金刚不坏,且舌抵上颚,见者无不唏嘘赞叹。历史上仅闻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和唐三藏法师玄奘有此希有瑞相,徐老为第三人。这是徐老一生精诚修持,为戒定慧道力所熏修得大成就之表相。5Jh中华典藏网

荼毗法会第二天,家属及上百位弟子护送部分灵骨到苏州灵岩寺,并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灵骨安放仪式后天降花雨,瑞相昭著。徐老之骨灰安放完毕,一切回向和纪念完毕后。在院子里,从天空中纷纷飘落如雪花一样洁白状物。到院外看,院外并没有,只有院子中有飘落。此时天空安详沉寂,白色花瓣状物纷纷飞舞和飘落,情形如同下雪,但比雪花大,有的大如指甲盖,接到手上,一抹即无,也并无水迹。院外其它地方并没有。参加追悼的师兄都看见此稀有瑞相。5Jh中华典藏网

全国各地众多佛弟子也纷纷自发为徐老举行放生念经法会。在浙江卧龙山普净寺由住持智正老法师主持,举行了为期四十九天的念佛追思纪念活动。徐老的部分灵骨和舍利花也在法会期间供奉,供佛弟子瞻仰礼拜。5Jh中华典藏网

为纪念徐老终生为法忘躯,广行慈悲喜舍之道的厥功伟德。宁波市是徐老的桑梓故里。宁波市佛教居士林徐文芳林长携全体同仁与家属及弟子信众共同发心筹建“徐恒志纪念馆”。馆址位于宁波市佛教居士林安养院西侧,馆内伫立徐老塑像,还有水晶塔供奉舍利瞻仰,并陈列徐老生前的藏书、著作及书法等墨宝珍品。5Jh中华典藏网

虽然徐老已经舍报生西,但他老人家广大宏深的悲愿、爱国护教的精神、身体力行的教化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祈愿有缘佛子因此而痛念生死、发菩提心,立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庄严佛土、利乐有情而精进不懈,真修实证,方不负徐老倒驾慈航的慈悲恩德。5Jh中华典藏网

二十五、徐恒志上师荼毗小记5Jh中华典藏网

2007年3月17日,在上海老沪闵路1500号上海市益善殡仪馆举行了徐恒志上师的追悼会,凌晨2点,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弟子们陆陆续续赶来,宁静的殡仪馆,佛号声声,连绵不绝。由于人多,厅小,由法师带队排成长龙在寂静的广场上绕佛助念,灯火映照下的上海夜空祥云朵朵。 5Jh中华典藏网

早晨8点30分,追悼仪式正式开始,有两千多人参加了仪式。上海居士林、宁波居士林、出家法师、在家弟子、上师的儿子先后发言。众人的讲话字字矶珠发自肺腑,令人心动。上师儿子的一番话特别让人感动,他说:“上师不只是我的父亲,也是属于大家的。”仪式后大家跪在地上诵“嗡嘛呢叭咪吽”诵一字一番慈力,诵一字一番悲仰。参加仪式的弟子是有福报的,上师的福智法雨尽洒会场,上师的智慧光明普照大千。在上师的庇佑下,上根者得大福田,中根者得中福田,下根者得小福田,最上利根者得无所得。立志成佛的弟子见上师现佛、如来的威仪,立志弘化众生的弟子见上师现观音菩萨威仪。虽然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是弘法利生亦不离有相。 5Jh中华典藏网

中午近12点,无相大和尚点火,上师遗体被送进了1200度的电化炉。仪式结束了,与会的人慢慢散了。我们南京来的弟子们一直在等待,大家都想等待看一看舍利子,因为在火葬场的焚化炉内电加热、抽风机、加之1200度的高温会不会破坏舍利,众人又不免有一些担忧。过了一个多小时,来生法师见上师的儿子出来,赶上前询问情况,告之有几千颗七彩舍利子,更为殊胜的是舌舍利,金刚不坏。舍利子太多,需要盒子装。乾圣师兄、耿师兄现场出资8800多元,购买了六个骨灰盒,其中一个放上师完整头骨的圆柱形骨灰盒,是殡仪馆最大号的盒子。一般人一个小号骨灰盒还装不满,六个盒子需要人送进现场,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得以进入现场,并拍摄了上师舍利子照片。火葬场的工作人员看到我们拍摄的照片也感到惊奇,他们说:“一般人也就是白色的灰,那些生前用药很多的人,骨灰会微微发绿,但不是很明显,象这样头骨完整,身体骨骼保持较好,这么多五颜六色的舍利子,从来没见过!从来没见过!” 5Jh中华典藏网

众人听说此事后,都欢喜无比,均得上师无上加持。伟大的上师啊,您朴素、平凡、低调的一生为我们示现了一个修行者高尚的情怀,伟大的上师您永远活在弟子们的心中。 5Jh中华典藏网

悲悯众生怜有情, 5Jh中华典藏网

倒驾慈航入娑婆。 5Jh中华典藏网

示现维摩居士身, 5Jh中华典藏网

讲经说法唤迷人。 5Jh中华典藏网

无来无去无证者, 5Jh中华典藏网

无相盛开般若花。 5Jh中华典藏网

                               ——南京弟子智华 5Jh中华典藏网

                               2007年3月19日于南京5Jh中华典藏网

编后记5Jh中华典藏网

恩师徐恒志老人,一生的修学以明心见性为主旨,显密圆融、归心净土。潜修密证,严谨治学、悲心广大,佛教界诸大德称其为“当代维摩诘”。恩师淡泊名利、简朴平易、谦和待人的独特人格魅力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已饮誉海内外,为三宝弟子所感佩和尊敬。恩师末后一着预知时至,手结弥陀定印,安祥念佛,自在生西。荼毗后舍利无数,更为殊胜的是舌舍利金刚不坏,历史上仅闻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和唐三藏法师玄奘有此希有瑞相,徐老为第三人。这是恩师一生修持得大成就的表相。5Jh中华典藏网

恩师谆谆教导我们:“佛法的要领是般若,般若法门是根本法门,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摄,是条捷径,要想即生了脱生死,成办大事,非此法难以满愿。所以修任何法门,都宜以净土法门为指归。‘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实是修行证果的圭臬。”“信愿念佛是手段,一心不乱是要求,往生极乐是目的。故一心不乱很重要。”“学佛之人,应以明自本心,见自本性为要领,否则纵有修持,难以究竟。”5Jh中华典藏网

杨振刚师兄谨遵恩师之教,以观心、念佛自行化他,他常常叮嘱后学要老实念佛。在我编完《徐恒志居士佛学书信集—幻斋心鸿》后,他勉励我再编辑恩师的《净土文集》以报师恩。在上师三宝的加持下,经半年的时间终于将此稿完成。文集中这些内容是师尊深入实证的经验体现,对学佛、修证过程中种种疑难,都给予契理契机的解答。5Jh中华典藏网

能幸遇恩师是我辈的无上福报,今生了脱是真感恩报恩啊!祈愿诸同仁奉之,把定要津,一念回光,识自本心,悟自本性,同归安养,究竟圆满无上菩提,则不负师恩矣。感谢来生法师作序,感谢杨磊居士校对文稿并为此书流通大力支持。同时,由于收录整理匆忙,及编者自身水平有限,错漏之处难勉,还望诸同仁及时指正。5Jh中华典藏网

            公元二零零九年岁次已丑后学许洪亮 沐手敬书 5Jh中华典藏网

回 向 文5Jh中华典藏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士5Jh中华典藏网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5Jh中华典藏网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5Jh中华典藏网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5Jh中华典藏网

普为出资及读诵受持辗转流通者回向偈曰5Jh中华典藏网

愿以此功德  消除宿现业5Jh中华典藏网

增长诸福慧  圆成胜善根5Jh中华典藏网

所有刀兵劫  及与饥谨等5Jh中华典藏网

悉皆尽灭除  人各习礼让5Jh中华典藏网

读诵受持人  辗转流通者5Jh中华典藏网

现眷咸安乐  先亡获超升5Jh中华典藏网

风雨常调顺  人民悉康宁5Jh中华典藏网

法界诸含识  同证无上道5Jh中华典藏网

敬请常念5Jh中华典藏网

南无阿弥陀佛     求生净土5Jh中华典藏网

南无观世音菩萨   消灾免难5Jh中华典藏网